2023年微写作心得体会(模板8篇)

时间:2023-10-07 17:52:53 作者:琴心月 2023年微写作心得体会(模板8篇)

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微写作心得体会篇一

一、文题

阅读《对陌生人的责任》(见《作文通讯·阅读》4期),写一篇读后感,字数1000以下。

二、构思之道

读后感的第一步是研读原作,读出感想来,第二步是根据此类文体的要求写作的。读后感最基本的形式是引、议、联、结。

(一)引,即引进原作主要内容,同时要突出你想要阐发的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二)议,即根据原作内容进行议论,得出一个见解来。这个见解要准确深刻,如能新颖则更佳。这可算是一个关键,若见解陈腐,则文章必然失败。为了使见解深刻、新颖,需注意作品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事件的每一个环节。

以《对陌生人的责任》为例,涉及的人物有我、女儿、邻居,事件是万圣节去邻居家索要糖果,结果是作者产生了感受,发出议论。因此本文除了人物、事件可供研究外,作者的思想也是引发我们产生感想的材料。

仔细分析,由人物产生感想,是女儿和美国邻居,至少有如下结论:1、生活在美国的女儿真幸福;2.、美国邻居对陌生人很友善。由事件产生感想,至少有如下结论:1.、女儿在爱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也会如此爱别人;2、女儿由开始的拘谨到后来越来越活泼,正是女儿性格成长的表现。至于作者议论中的思想,则非常明显。

读后感可以离开作品的中心思想,而只抓住作品的某一点延伸开去,进行议论。如从“女儿”的这一番经历,我们可以产生羡慕美国的儿童,羡慕他们能得到陌生人的爱。

(三)联,读出文章的可感处,还要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书中(包括虚构作品)中的情况;可以是相同、相反的情况,或者是相关的情况。联系到中国人的“防人之心不可无,是相反情况;联系到那一扇“门”,可经是阻隔的,也可以是打开的,与外界沟通的,这是相关。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最常见的是比较分析(含对比)、因果分析和条件分析。把中西人对待陌生的态度进行比较,再进行因果分析,则易使文章深刻。或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或看出中国人生存环境不如美国(因果),或看出是“中国人”“言而无信”,所以总提防别人(因果);或看出陌生人的爱是值得提倡的,但在当代中国还不实际。

(四)结,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

四、技法点拨

1、文章开头需吸引人,不妨用如下方法:

(1)劈头一问,巧设悬念。此法于本文最宜。“夜晚,一个陌生在敲响你家的门,你将如何?”与开头总体介绍的方法相比,更有吸引力。

(2)突兀而起,石破天惊。开头作惊人之论,发前人未发之言。如“中国人最大的缺点之一是言行不一致”,这一句突如其来,使人欲罢不能,只能读下去。

(3)托物起兴,引入正题。信任陌生人,接受陌生的爱,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值得讴歌。这样,可以在开头描写一个美好的景物,然后过渡到信任陌生人,接受陌生人的爱的中心上,使文章不但具有思想力量,还有美的意象烘托。

(4)引用诗词、俗语等巧妙导入。引用诗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之类的语句,使文章显得有文采。

2、结尾。结尾是根据分析部分产生的,一般由上文自然延伸。如对中、美儿童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后,自然会得出结论:或羡慕或反思,或提出建议,或抒发感情。还可以用如下方法:

(1)用排比句、对偶句等句子,增加文采,增加表现力。

(2)意味深长。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五、谨防失误

1.与文学评论不同,读后感要把话题引向文章之外。紧紧地扣住原文不住,评价、分析其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不是读后感,而是文学评论。读后感要联系实际,并以这个“实际”为中心展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2.引述原文主要内容,一是要抓住要点,不可事无巨细,都详细写之。这就要同学们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否则,引述原作就用好几百字,这文章就没法写了。

3.读后感要脱离原作,但也不能与原作无干。有关分析,均由原作而产生,是原作中提及的。如“中国人言行不一”,这不是本文的中心,但文中提到了,可以作为“感”的内容;但如果谈“理想主义”,则与本文牛马不相及了。

六、延伸训练

1.阅读余光中《乡愁》,写一篇读后感。提示:联系实际,可以谈反“台独”,谈海峡两岸本是同根生,统一是最好的前途,等等。

2.阅读刘亮程《向着一朵花微笑》,写一篇读后感。提示:文章向我们昭示了一种生活态度。联系我们的实际,联系许多人在逆境中成长的实际,会有许多感想。

门内门外

——读《对陌生人的责任》有感

树人文学社杨子洲

美国人的答案是,打开门,热情地招待来人,并给他们一些糖果,素不相识的大人孩子结下友谊,这个夜晚变得不再黑暗、寒冷,它因此被冠名为“万圣节前夜”。孩子们在乎的不是糖果多少,而是在家里的大人们给予他们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对陌生人的责任》写到的。

因为中西方文化对门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门是抵御,保护的意思,门在防盗,门在防止意外的入侵。而在美国,门是敞开迎接,门的含义在迎客,门向所有陌生人敞开。而中国对门的理解,则可从“人心险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中溯源。

午餐时偶见报纸上一文,甚有启发。

武汉一学生,大二时去美国留学,由于对美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不甚了解,担心被盗,便很夸张地装了两扇防盗门和八扇防盗窗。万圣节那一天,好几个素不相识的美国小孩敲门,由于他没有准备糖果,几个小孩联合在一起把自制的小炮仗扔进了他家。他吓了一跳,急忙报警。事后小孩说中国人“老鼠胆子”,武汉留学生则说美国人“暴力、神经病”。

我想,中国人近乎本能的对陌生人的悲观、失望的态度已经影响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而且,中国的这种对门外的陌生人警惕的传统,已经开始让中国的社会出现裂纹。人们不再相信友谊与信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被物质支配。于是,人们只有亲情可以依赖。所以,中国人应该学一学人家老外。我想,我们也应该打开门,让门内与门外沟通、交流。其实就像歌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成为美好的明天。

[点评]本文的角度很新颖,从“门”入手。两种对门的的态度,取决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作者因此提出应该向外国人学习,提出美好的愿望。(指导教师苏万马)

献出一份爱

——读《陌生人的责任》

树人文学社许昀璐

偶然间望见一幅美丽的和谐的荷图,粉粉的荷,翠绿的叶,给人一种清新又淡雅的格调,一种宁静得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感觉。美丽的荷花,有绿叶相衬,相辅相成,微风中正开得烂漫。那种洒脱,那种芬芳,那种美好,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相互信任。

再看另一个花苞,紧紧的羞涩地闭着,没有展示出它那本该艳丽的容颜。那层花瓣隔开了外面的世界,使它只有顾影自怜,不愿向众人展现自己的多姿,因为它不相信陌生的世界。

“夜色漆黑一团,到处是阴森森的,我们完全被一个陌生的似乎是充满危险的世界所包围”,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作者对陌生世界的感受,多么可怕,多么危险。“那扇门一打开,屋里灿烂的灯火顿时撕开夜幕”,这是美国夫妇对陌生世界的感受多么美好,多么和谐。

但,在美国,这一定不会成为孩子们的顾虑。因为,即使是陌生人,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待,仿佛是天堂为孩子们打开了门。孩子们从陌生人那里得到无限的甜蜜。

这也许就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环境的差异,中国人只知道从亲友熟人中感受到温暖,却不懂得陌生人之间的钮带和感情,不懂得彼此之间的信任。

正如文中那个生活不便的盲人,在漆黑的夜中对陌生人敞开大门,招待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是多么大的信任!一个生活颇为不幸的人,也本能地懂得自己对陌生人的责任。

请记住对陌生人的责任,请对陌生人也献出一份爱吧!

[点评]本文的特色在开头,用荷花、荷叶作喻,即使开头有文采,又使道理易懂。

(指导教师苏万马)

微写作心得体会篇二

这本书让我非常畅快,还因为里面有许多观点,跟我不谋而合。读到这样的地方,我就忍不住在心里大呼,“原来我不是一个人!”顿时有种找到同类的欣喜,好像潜藏的心事被人说破,两个人有了共同的秘密,和作者都亲近不少。

譬如,我个人认为,很多翻译过来的书很难读,有些畅销书或者比较经典的书目,一大段读完经常不知所云,有些用词让人莫名其妙,生硬的翻译冗长累赘,我经常会去猜测原文是怎样的?所以,有些翻译过来的书我根本读不下去。一度以为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毕竟有些是经典,有些是畅销书,是获得大部分人认同的。

原来明月小姐也有这样的困惑,认为翻译作品缺乏好文笔带来的阅读快感,同时还分析了原因:

1、一流译者群比一流作者群才华恣意,这里的才华指的是创造力,文字的驾驭力。

2、即便译者拥有非凡的文字驾驭力,但是会将才华运用在与作者的对话中,而忽略与读者的对话。

3、语言之间本就有难以沟通处,纵然是天才也无法弥接。

4、翻译姿态的问题,我们对于翻译对象,践行的是“信达雅”原则,处于仰视的姿态。

嘿嘿,感觉为自己找到读不下去翻译作品的原因了。

除认为翻译作品难读外,还有如下几个观点,舒姐姐和我不谋而合。

外文中也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打通语言间的界限,可以充实自己的语言库,丰富文字表达。中学时候读钱钟书的《围城》,就发现里面有很多有意趣的英文表达。事实上,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巧妙借鉴,能够让文字增色不少。

舒明月也认为,学习外文是提升文笔很好的方法。“很多作家从事翻译,出发点就是吸纳外国语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写作。”书里面讲到汉语和英语的跨界以及互相借鉴,其中关于中文风的咒骂语让我非常impressive。

英文中有很多单词和表达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舒明月举出的例子是impress,认为这么利落的中性动词,中文中没有能够与之匹配的。

读到这里,我赞同到要拍大腿了。艾玛,这句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面了。中文翻译成“给……留下深刻印象”,简直太啰嗦了。这个词我经常在草稿纸上用到。另外,类似的词还有involve,这个词言简义丰,对应的中文释义太多,还是用英文来得便捷。

除此外,类似bedtime story,desert-island reading之类的表达,直接包含场景,中文翻译成睡前故事、荒岛读物,但我还是更喜欢英文的表达。

我个人爱好古典文学,认为古典文学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多诵读记忆对自己大有裨益。在写作中融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语言,不仅古典优美,意蕴悠长,还可形成自己的特色。

舒小姐在【传承】的章节专门讲了读古代文学的必要性,认为作家应该怀有存续古典的责任感,“不断回溯古典,从中发掘更丰富的词汇、语法、句式、文体,以便以最精准、最具美感的方式描绘生活万状,拓展文学的可能性。”

我在写作的时候,会尽量用短句子,将长短句结合(骈散结合),增强文字的美感和节奏感。

舒小姐在谈到古代文学的时候,认为古代文学非常凝练,书里面是这么论述的,凝练不是简短,而是简短且意蕴丰富,本身就包含足够的张力;而且,要是具备了一定的古代文学涵养,写作时就可以在凝练的古语与洋洋洒洒的今文之间做灵活的切换,从而自由调节句子长短,掌控节奏。

微写作心得体会篇三

在暑假“读一本好书”的推荐书单中我看到了《会写作业的机器》一书,很想知道那机器是怎么写作业的,如果我有一台那样的机器该有多好啊!我满怀希望迫不及待地去买了一本,立刻如饥似渴地投入到书的世界,很快我把书看完了,原来所谓的会写作业的机器不是我所希望的那样,让我大失所望。

《会写作业的机器》写的是美国大峡谷学校五年级d组的电脑天才布伦顿、调皮鬼道金斯、乖乖女朱迪、小懒虫凯尔西等性格迥异,完全不可能成为朋友的四个人,因为一个惊天秘密――作业机器而整天形影不离。在学校为了秘密不泄露,他们不停开会,放学了也一起回家,而且天天去电脑天才布伦顿家用写作业机器写作业。这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让d组成员非常担心。

不久以后,事情变得不可收拾,这台机器比孩子们想象中要强大几千倍,让他们面临被关进监狱的危险。这时他们幡然醒悟,用布伦顿的发射机把写作业机器投入了大峡谷中。

读了这本书后,我认识到了不写作业的危害有多大,让全优的朱迪变成了差生,让中等生道金斯、凯尔西成了不及格。让我明白了写作业的重要,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地完成作业。书中在认识到错误和危害后的道金斯不断努力打败了象棋高手布伦顿,这更加告诉我们,只要认真努力学习,一切都可能成为现实。

微写作心得体会篇四

“假大空”的文风盛行一时,蔓延至小学,三年级才刚开始学习写作,“空心”的文字就开始冒头,在缓慢但踏实的进步和速成的炫目之间,我遇到了第一个写作教学的困境。反复读薛瑞萍的《写作课》,读完似有所悟,但仍旧不知何如而行。直到我开始动笔整理读书笔记,才恍然,在看云这里,写作课何曾独自而来,它一直是随着语文课堂,师生共读,甚至是师生日常相伴,一起而来的一个朋友。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此文所说写作能力,并非应考作文的能力,虽然二者有交集,但绝非同一事物。且作者已经认定,要想凭真才实学提高作文分数几乎不可能,因为只要书写工整、篇幅适宜、叙述清楚且不走题,作文分数一般差不多,拉开成绩的主要是基础分。

那么提高真实的写作能力,意义何在?

“通过务实、负责的作文教学帮助学生获得他们切实需要的思维、表达、内省的能力,达到他们理应达到的身、心、灵的真实成长。”

此意义之一,意义之二在于:“果如此,他们既不会在分数上吃亏,又在分数之外,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能力与品行的基础。”

书中辑录了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三个阶段,看云在写作上所做的努力和她的思考,这个年龄的孩子写作该写什么,如何写,写作此书时的看云赞同斯坦纳的观念:

“介于十岁和十二岁之间的孩子应着重练习写作记叙文,把所见所闻及实际经历的事情写出来,要鼓励他们详细记述已经发生的事件,并做正确的陈述。”看云由此反思,一年级时,鼓励孩子们写日记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这一点,每一个带一年级的老师,如果足够敏锐,懂得体谅童心,迟早都会凭借直觉发觉。

写什么比怎么写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许更重要,看云一再念叨:写真、写实、写小。这几乎成了云门弟子的写作箴言,只要动笔,就要默念于心。真、实、小,就是认真看、认真听、认真做,然后让老师也看到、听到、触到。盯住一朵花、一株草,实实在在地写。

与这样的写作追求最契合的,自然是记叙文。没错,看云又一次引用了斯坦纳的观点:

“记叙文要一直写到六年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指导重点。’紧贴生活发现美’是一以贯之的原则。三年级更需要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大约四年级的学生才有’闲心’欣赏生动优美的文句,五六年级才可以进行选材和结构方面的讨论。”这样看来,我的学生是否过早迈进了文字的成熟区,每次批作文,看到过分雕琢文句的作文,我的心里就隐隐担忧。

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就是怎么写了。看云认为在孩子的写作之初,必须有贴近生活、贴近童心的范本,此其一。必须有成人携带了同情和挚爱的手把手的指导,此其二。

循此二道,且让我梳理一下看云是怎样做的。

除却常见的“写前指导”,看云做得更多的是这些事:为孩子写作提供亲切的环境、丰富的营养、模仿的范本。为此她努力实现《日有所诵》《全阅读》《我爱吟诵》的课程化,建立班级公用图书角,倡导亲子共读。看云认为,宽泛地说,这些都是习作指导。

看云也做写作之前的指导,让孩子们写《xxx的自述》,看云以班级常用的小黑板为例,写了一篇饱含真情的下水作文,让写作方法裹挟着真挚情感和真实的生活进入课堂,这个方法确实好,与每一个孩子息息相关的体验,加上优秀的示范,足够保证学生的兴趣,引起极为出色的仿写。

看云认为有关写作方法的说明几乎完全无用!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的,是能够启发他们的具体鲜活的例子。诚然如此,每一次作文课,如果我讲的方法没有鲜活的例子做支撑,孩子几乎难以真正吸收,就算吸收了,也会以一种违和的文字面貌出现在作文中,给批阅作文的老师一个可笑又可悲的讽刺。

这些都是写前的功夫,写作之后的评改看云是如何做的呢?她并无专题论述,零星散见在全书各处,其中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

“对于那些写得特别新颖、特别好的,老师一定要用课堂朗读的方式隆重表扬。”这在我们一般老师来说,也是常用的办法,但看云引起我深思的是,她在“每周一信”上推介的“日记佳作欣赏”有意选择中等略上的,为的是不想在孩子和家长之间引起攀比、焦虑。看云认为:比日记水平更宝贵的,是孩子生活的平静与安全,集体生活的融洽与和谐。

何等“师者仁心”,让人感动。

看云哪里是在教作文,分明是一个农夫在细细培育她那一地的作物,作文只是这作物的花和果。看云只在根部用力,努力回到最朴素的种植方式,只问耕耘,不去问,花,何时灿烂枝头,果,何时沉沉欲坠。

微写作心得体会篇五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写作业不用靠妈妈》的书。

这本书是个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里边的人物有宇思、小绮、英才、机器人和偷别人创意的泰利。泰利为了给奶奶治病,就偷别人的创意去卖。宇思、小绮和英才写作业时脑子里没有创意,要靠妈妈才能完成。当他们发现这一切原来都是泰利搞的鬼,就一起去找泰利要回创意。他们经历千辛万苦,用智慧和勇气打败了泰利,最终找回了他们的创意。

看完这本书我真的很受启发。虽然这本书写的不是真实的,但是它讲的道理却是真实的。以后无论做什么都要积极思考、发掘新的想法。不要老是靠别人帮忙,这样只会越来越笨。

微写作心得体会篇六

事实上,这本书坦白来说,前面的看得不是特别懂,专业的术语,不同文章类别的细节区分。于我而言,未免太苛刻了些。于是,看了几讲之后,我便直接跳到了附页(讲解中提到的文章)。很明显,既然这些文章被叶圣陶,夏丏尊拿来做范本的文章,显然易见,定是大家之作。

我原本是不怎么读得来散文的,特别是像民国期间的那些文章,不与我们的现代语相适应。于是对于这类的文章,我直截了当地舍弃了。但是,毕竟是作业嘛,我还是读了。

读了以后,细细地读啊,反复地看啊。总算是有了些思路。又翻看看前面的解说。才恍然大悟。于是拿着笔,细细地勾画,那些我不知名的生词、复杂、眼花缭乱的描写…如今似已变成了我眼中的精华,不可失去的材料。于是,再埋着头,又细细地品。忽觉:好文章啊!

最后,我想说说前书的主要内容。其实细看的话,会发现,读完以后,会对原本的文体有了更深的理解,怎样表达,怎样运用,它的特征是什么。这不仅可以加深我们的印象,还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和文体,于是知道的便越多。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当然呢,还让我明白,你若是不多读点书,不然讲解里头提到的文章你都不知道哩!如此一来,就不好理解了。

那么,想要真真正正写好文章,还必须深入了解,多读书,语言理解能力才强。明白了文体的运用,才不会偏题啦!

微写作心得体会篇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一篇小说、一部电影、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幅图画,常常会有所感触,会被高尚的行为所感动,为邪恶的行为所激愤,或从中得到启迪,或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如果把自己对所看材料的感想写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由读而感,首先要仔细地读,读懂读通,理解原作品的要领和实质。只有这样,才可能由此领悟出道理,正确地引发感想。读是感的渊源,因而,读好原作十分重要,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后就大放无由的感想,给人一种架空、虚浮的感觉。

读了作品之后,感想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陷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之中。如同一事一议型议论文选择一点一样,选择感点也非常重要。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说、却有真实感受的方面来说,不能面面俱到,唯恐疏漏了一点,结果是中心模糊,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到面面俱不到。

读后感重在感,写自己真切的感受,联系实际非常重要。就是要结合自己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感受来谈,也可以把看到、听到的实实在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做对照,有针对性地发表感想,是“感”得现实、“感”得实在。

读后感的一般结构如下:

1、引原作:可以概述原作基本内容,可以直接引原作观点,也可以有选择的只引原作中的某一片段、某一细节、某一句话。对它做引导式的议论。总之,这一环节是要交代读了什么、针对什么而感。

2、引感点:即由引述的原作有关内容,点出自己的感受或启示。这环节类似于一事一议的点论点的环节。

1、议原作:扣住感点,回到原作中,做就事论事的议论。目的是交待自己感点得来的思想过程,即:对原作相关内容进行议论。谈谈自己对此的议论、感悟,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

2、议感点:紧扣感点,有议原作引发开去。可以对自己感物的道理或观点作论证式的议论。

在所给原作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或自己或他人、与感点同理、同类、或相对、相反的现象或经历进行对照,谈自己的看法。

1、照应开头。

2、深化或总结全文。

微写作心得体会篇八

就这样宙斯、小绮、英才他们一起踏上了寻找点子的路,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个叫等到老旧得再也动不了的时候,希望能够成为别人的幸福回忆的机器人,于是他们四人开始寻找点子,可是在路上,英才和宙斯小绮闹别扭,独自走了,但是却被“小偷”泰利抓住了,机器人、宙斯、小绮于是去救英才,发现英才被关在泰利的家里,于是就把英才救了,可是他们四人为了找回点子,又被泰利抓住了,后来才得知泰利偷点子都是因为他的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他要帮奶奶找回点子,但是在最后的考验中,宙斯通过自己的能力赢了泰利,最终拿到了自己的点子和全村人的点子。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只要面对新的事物或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害怕,保持自信,以积极的态度专心思考,就一定能想到很棒的点子。一开始你可能需要想好久才想得出来,但是只要多试几次,慢慢地你会变得能迅速想到好办法。

要激发有创意的想法,最好进行多方面联想,同时也要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有时候可以先剔除某些部分之后再思考,有时候要把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部分放在一起来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努力地动动脑,你一定能够想出新颖又具有独创性的好点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