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生活中坚持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学习感悟(汇总5篇)

时间:2023-10-03 08:12:24 作者:雨中梧 在社会生活中坚持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学习感悟(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在社会生活中坚持篇一

近日,中宣部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她是“致力于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麻风病防治专家”,号召全社会向她学习。

李桓英,女,中共党员,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现任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通过毕生努力,制定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解决了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社会生活中坚持篇二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先进个人和先进模范,李桓英的故事令人感动和鼓舞。她毅然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脱贫的艰辛和意义。通过深入研究李桓英的事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坚定的信念,刻苦的工作态度以及关心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李桓英心得体会。

首先,李桓英的坚定信念为她未来的发展和脱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李桓英对贫困人民的处境深有体会。她始终坚信贫困不是命运,而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因此,李桓英肩负起了脱贫攻坚的责任,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之后,成功地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遇到挫折,她都能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使她能够坚持下去,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李桓英的刻苦工作态度为她的脱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成功。李桓英清楚地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才能摆脱贫困的命运。因此,她用自己的努力带动着村民们一起工作,开拓砂石、养殖鱼虾等项目,增加农民的收入。在工作中,她经常带头下地,刨农田、撒种子、收获庄稼,身体力行地为大家树立了榜样。正是她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使得整个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次,李桓英对群众的关心和奉献精神成为她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李桓英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更关心村民们的生活。她积极倾听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并通过各种方式改善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她曾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筹集资金修建了学校、医院、道路等基础设施,为村民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她所展现的奉献精神和对群众的关怀,深深地感动了村民们,并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爱戴。

最后,李桓英的心得体会使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她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的工作,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她的奉献精神也提醒着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度过困难。她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榜样,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总之,李桓英的事迹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她的坚定信念、刻苦工作态度、关心群众和奉献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可信赖的人生导向。通过深入了解她的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借鉴她的理念和经验,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而我们每个人,也可以从李桓英的身上汲取力量,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社会生活中坚持篇三

李桓英,一个追求卓越的年轻人,他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获得了丰富的经历和大量的知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不断反思自己的经历,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以下将从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坚持信念和追求卓越五个方面,分享他的心得体会。

首先,勤奋学习是取得成功的基础。李桓英深知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他总是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不分昼夜地钻研各种课程和参考材料。尤其是在面临考试和竞赛时,他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他还会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不断地追问和探究,直到完全理解为止。正是这种勤奋学习的态度,让他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其次,积极参与是开拓视野的途径。李桓英认为,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是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通过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和沟通能力。因此,他总是参加各种讲座、志愿者活动和俱乐部组织,积极投身到校园生活中。在这些活动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彼此激励,相互成长。此外,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李桓英还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了自己的眼界。

第三,团队合作是实现共同目标的关键。李桓英在学校参加了许多团队项目,他深知只有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能够扮演自己的角色并互相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在团队中,他总是敢于担当责任,积极参与讨论,并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分工合作。他善于倾听并接受他人的建议,也会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分配任务,使团队发挥最大的效能。正是因为李桓英在团队合作中的出色表现,让他在团队合作项目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四,坚持信念是追求梦想的力量。李桓英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但他始终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成功。当他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他从不退缩,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他相信每一个困难都是一个机会,只要充分利用,就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最终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成就。

最后,追求卓越是李桓英的人生目标。他始终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卓越的品质和水平。无论是在学业、工作还是娱乐活动中,他总是力争做到最好。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他注重积累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技能,不断磨砺自己的能力。正是因为他追求卓越的品质和态度,让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总结起来,李桓英的心得体会从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坚持信念和追求卓越五个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我们应该像李桓英一样,学会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坚持自己的信念,并追求卓越,这样才能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让我们向李桓英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

在社会生活中坚持篇四

8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李桓英是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8月17日刚刚度过百岁生日。李桓英在麻风病研究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世所公认;她以百年人生诠释医者仁心,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再高高不过信仰,再大大不过国家。李桓英百年人生,始终与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融为一体。她在95岁高龄入党,对党组织,李桓英说:我很荣幸自己是党的同龄人,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病救治事业奋斗终身;对于国家和人民,李桓英说: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百废待举,正是急缺人才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回来。从医80多年来,我做得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只要我还有精力、有力量,我愿意为党和人民奉献终生。

奋斗终身,奉献终生。李桓英百年人生,始终初心不改。从当年告别已迁居美国的父母,只身一人毅然回国;从辞去世界卫生组织聘任的专家职务,到在一穷二白的祖国开展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见到麻风病患者,到终其一生从事麻风病防治和研究;从在为国内群众提供高效治疗中积累经验,到为世界麻风病防治提供成熟可靠的中国方案,李桓英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她所热爱的事业中,虽耄耋之年亦步履铿锵,任精力有限仍一往无前。

“要想搞事业,就别怕付出。若要计较,就什么也干不成。”面对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不治之症”麻风病,李桓英迎难而上,她用自己做试验,喝麻风病人家的水,吃麻风病人家的饭,握麻风病人的手……麻风病患者说:“麻风病把我们从人变成了鬼,是李教授把我们从鬼变回了人”。为了战胜麻风病,李桓英踏遍云贵川7个地州、59个县的几乎每一个村寨,两次翻车、两次翻船、两边的锁骨和肋骨摔断,都没有打翻她的信念、阻断她的脚步。以无私大爱,以赤胆忠心,树起医者仁心的精神坐标。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李桓英归来时,新中国百废待兴;李桓英百岁时,中国已经建成全面小康,正昂首阔步地走在伟大复兴的路上。前无古人的壮举中,有包括李桓英在内一批批杰出科学家的无私奉献,今天新时代则为每个人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更大舞台。个人梦想与伟大的中国梦息息相关,实现自身价值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同根同源。身处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每个人都应向时代楷模李桓英学习,与国家同步、与信仰同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创造新的传奇。

2021时代楷模李桓英个人先进事迹5

那时,旁人谈“麻”色变,李桓英却勇往直前,是少有的敢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医学专家。下乡不叫苦,翻车不叫苦,生活从不搞特殊,李桓英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我的生活就是适应国家的需要”,百岁依然坚持工作,感觉自己“活了两辈子”。

1979年改革开放,在李桓英58岁接近退休的年华,接到了新任务,以第一批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考察麻风病的防治方法。在思想守旧的年代,她突破精神枷锁,不畏麻风病魔,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克服路途艰险,坚持一线调研,解救了成千上万遭受麻风病折磨的患者。

几十年过去,如今,她已是一位百岁老人。但在与麻风病争战的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她依旧坚守奋战在最前线,坚持麻风的宣传、现场调查研究,为的就是早日让全世界彻底消灭麻风病。孑然一身的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麻防事业,取得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成绩。

入党时,李桓英说:“我觉得自己现在可能合格了,但还不能放松,还要继续奋斗。”敬佑生命方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方能大爱无疆。李桓英,与党和国家同行,与人民为伴,坚守医者初心永恒探索、无私奉献,书写了敬佑生命的动人篇章,标注了医者仁心的精神坐标。

在社会生活中坚持篇五

8月17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100周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让数万名麻风病人重获新生。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因成绩优异,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担任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地区,为遏制传染病蔓延作出艰苦努力,受到世卫组织的好评。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然而,李桓英亲眼看到不少国家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国更需要自己。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杂志上看到过钱学森的名字,当听到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了很深的触动。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说。

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国。但是,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

李桓英说:“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年底,李桓英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时任所长钟惠澜院士让李桓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由世卫组织资助出国考察,其中包括访问美国等6个国家的麻风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来到美国,为父母扫墓,并与弟弟妹妹团聚。这一次,她又坚定地拒绝了亲人们的挽留。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医疗成果后,李桓英如约返回祖国。

“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李桓英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李桓英认为,自己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她说:“我在国外跑了那么多国家,漂来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没有根。你要做事业,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她的赤诚爱国之心。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2016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20世纪70年代,李桓英来到苏北农村,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当时的医务人员头戴防护巾,身穿隔离衣,手戴胶皮手套,场景令人恐惧……然而,看到病人被疾病折磨的样子,李桓英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麻风病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不能怕病人,而要爱病人。”在日常诊疗中,她总是用微笑告诉人们:麻风病人不可怕。每当遇到穷困家庭的患者,李桓英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捐钱捐物,从不吝惜。

2007年3月,一名来自河南的麻风病患者前来就诊。经了解,这家人中竟有5名新发麻风病患者,平时以捡拾垃圾为生。李桓英看到患者的脚部感染,又着急又心疼。她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作为患者的生活补助。

2009年5月,一名年仅24岁的男性患者前来就诊,当时他手部已感染,发生了隐匿骨髓炎,需要手术。李桓英说:“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随后,她联系了医院骨科主任会诊。由于患者有绿脓杆菌,李桓英又亲自帮忙联系,找到了能做手术的机构和医生。很快,患者接受了扩创及死骨摘除术,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1993年,云南省文山县有一名高三女学生,临近高考前被诊断为麻风病。此时,李桓英正好来到文山,立即仔细为她检查,并耐心地开导:“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了,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后来,这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一名教师。

李桓英说:“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16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无国界,大爱无疆界。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一位百岁老人依然在奋力前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