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9 01:00:43 作者:笔尘 改变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改变自己读后感篇一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几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可悲的是,有部分家长身处在问题的漩涡中却不自知,受困于孩子问题的表象,整日里就孩子的行为问题和孩子拧巴,既不懂得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又不懂得自我救赎、自我学习和成长,结果是问题越来越严重,关系越来越恶劣,最后是自己痛苦,孩子痛苦,家人也痛苦。值得庆幸的是,也有部分家长思想觉悟高、懂得反思,懂得求助,懂得自我成长和改变。

比如今天案例当中的这位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从来没有给过孩子好脸色,孩子的父亲更是简单粗暴,对孩子常常采取高压政策,非打即骂。一位情绪失控的妈妈加上一位简单粗暴的爸爸,无疑是孩子的恶梦。孩子十六岁时出现迷恋网络游戏,离家出走等问题。

一个不被父母欣赏和关爱的孩子,一个心无所属的孩子,有今天的问题呈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庆幸的是这位母亲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辗转找到贾老师当面请教。她信奉“求救于教育专家,不如把自己打造成教育的内行。”决心改变自我,提升自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也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

在我学习家庭教育以来,所接触和了解到的所谓问题孩子的“回归”和“转变”,无一例外不是通过父母自身的学习和改变来实现的。

错误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成长的契机,犯错是通往正确的必经之路,暂时的迷茫、寻找人生的路径也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当父母看到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实质和情感需求;接纳孩子的现状;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理解和支持;从生活的点滴之处挖掘孩子的优势并加以赏识和认可;不断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价值感、成就感和存在感;当父母放下内心的焦虑,保持心态平和、时刻保持正念;读书笔记.当父母自身改变,给孩子做好福德示范和正能量的传递;当父母信心满满,把自己活成爱和信念的一道光,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内心的优秀品质就会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展现在父母面前的也都是懂事、美好的一面。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专家教我们如何养育孩子,但并没有教我们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教育理念是普适性的规律,但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专家再了解我们的孩子都不如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孩子。所以,只有我们自己深入地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彻底地改变旧有的心智模式,才能拥有全新的行为模式,也才能给到孩子正确的、正向的、也是更有力的支持和引领。尤其是面对“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来说,只有自己深入、系统地学习,掌握教育的规律,才能号准孩子的脉搏,对症下药。

一了千明,一迷万惑。祝愿我们都能在教子路上结出恒久迷香的果实!

改变自己读后感篇二

当今社会,人们迫于生活的压力或者抱着终生学习的态度,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训班,然后拿到各种各样的证书。奇怪的是,当人们成为父母之后,很少有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多数家长要么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而为,要么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放在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当孩子上学以后,又一股脑的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甚至花钱推到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老师那里,悲哀!

先有自己,后有自己选择的另一半,后有家,再有孩子;人的问题,造成了家庭问题,问题家庭培养出问题孩子。改变孩子先改变家庭,改变家庭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先改变观念,改变观念从阅读开始,阅读从经典开始。

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知道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反而来抱怨、责怪、谩骂甚至打孩子,何其悲哉!

每个为人父母的人都应该好好的去研究如何教育孩子,其实很简单,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思想言行及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的品性和习惯。家庭教育做好了,做人的根基打实了,所谓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教育就简单多了。提升自己,培养孩子,归根结底还是老祖宗讲的到位--修身齐家,身不修,何以齐家?至要莫若教子,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断送孩子的前程,乃至断送整个家族的未来为代价,此两者须权衡。

改变自己读后感篇三

首先要说,作者用心且有阅读量,对于快餐阅读、几本书想见效果的家长,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国内的同类中算不错的。和国外同类比,弱点就明显了。

先讲倾听表扬批评惩罚几部分吧。

同样运用了吉诺特博士的理论和方法,《如何说》那本分成几个大类,用插图、案例、模拟练习来说明,做到了分类清晰、操作性强,个人见过当中最佳。这本,同一个主题会在不同章节出现,显得凌乱,方法有点不得要领,比如夸奖孩子,作者提供的参考答语啰嗦,家长观点过多,可能是爱子心切吧。

然后,作者过分强调语言的魅力,可是洋洋洒洒不是孩子喜欢的语言方式吧?让家长心态、观念的转变是核心,作者这部分力度弱。

行文有点用力过猛,个人议论、心路历程太多,事例被挤压得少且弱,吉诺特认为,指出孩子的错误时,最好是“客观描述看到的事情”,必要时“说出期望”,最好让孩子觉察错误,自己想办法补救。对家长也是这样吧?作者说教太多,读者思考空间就少,效果也不好。

改变自己读后感篇四

寒假前的一个研讨会上结识了贾容韬老师,他在积极推广自己的教育方法,他倡导的“在爱中管教”的方法,与我提倡的“信念法”高度相似。

我把我写的《你的思维决定一切》赠给了他,他也回赠我他写的《家庭教育中国行》,贾老师的言行令人折服,书里面的案例令人惊叹。

下面引用一个贾老师的案例:

某高一男学生在校多次打架,虽不是主要责任者,但其平时的恶劣表现(打架、旷课、逃学)令班主任和学生家长非常头疼,因为他总在班里起哄,影响大家学习。这次,学校下决心要开除他了。

他的妈妈得知后,到学校求爷爷告奶奶,赌咒发誓这是最后一次。学校见她可怜,就立下字句,再犯事一定不容,最后给了留校察看处分,以观后效。

孩子妈妈也一筹莫展,孩子倒是老实了,从此上课天天睡觉,而下课就精神百倍,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呀,这时她向贾老师求助。

贾老师告诉她:“你先假设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呢。”哈哈,假设,这太搞笑了。

贾老师接着说:“他一回家,你就说:回来啦,在学校学习很辛苦吧,在家多玩会儿吧,妈妈给你做好吃的。”

这位妈妈一听就傻眼了,说:“不可能,他光在学校睡觉呢,一点都不学,这话我说不出口哇。”贾老师说,你先对镜子练习,练好了说,天天说,就会有用。

死马当活马医呗,这位母亲就天天对着镜子练习:“你回来啦,在学校学累了吧,在家多玩会儿吧,妈妈给你做好吃的,呜呜呜呜”,说着说着她哭了起来,因为这太违背自己的内心了,说的话太不符合实际了,太假了。

但她天天练习,冲着镜子练了一个月,终于能说出口了,能说顺嘴了,下午放学他儿子一回来,她就低着头(因为她怕儿子看出心口不一的眼神儿)冲着儿子说:“你上学辛苦了,在家多玩一会儿吧,我去给你做好吃的。”

小淘气多聪明啊,一眼就识破了,冲他妈妈说道:“你少来这套,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也就是你爱说什么说什么,反正我回家就玩游戏,唉,实验第一天就这么结束了。

此后的时间里,这位母亲天天这么说,他儿子天天回来都能听到这句话。她说了15天后,她自己的心理产生了变化,她后来说:“我越说越感觉是这么回事,我儿子在学校就是好好学习的,他就是优秀学生。”我的妈呀,谎话说得自己都信了。

奇迹发生在第xx天,她儿子竟然开始回家写作业了。此后一段时间捷报频传,老师联系家长说“你儿子开始交作业了”、“交得越来越多了”、“不会的还知道问了”、“有几科不低分了”、“小测验竟然有及格的了”,几个月后,这个小东西竟然在大考中夺得全班第一,真的成了其他学生的榜样,真的成了优秀学生,全校都震惊了。

关键就在于妈妈的改变,她天天冲孩子念叨那几句,越说越像真的,说多了,孩子心理自然有了压力,感觉自己再不加油学习就对不起自己妈妈的这几句话。

这与我提倡的“信念法”的理念完全一致。学生都反映念叨完目标的感觉:有劲儿了;不困了;有思路了;心能静下来了;再玩有负罪感;一拿手机就感觉有事还没干完;感觉再玩就对不起自己;感觉有力量推着自己学习;感觉不想贫嘴了;感觉对不起家长;感觉对不起老师;不想玩游戏了;有愧疚感,所以要好好学;感觉上课精神了;感觉效率提高了;感觉背东西快了;感觉有奔头了……五花八门,要是心里没有目标,他们玩起来可带劲儿了,哪里有玩够的时候,哪里有什么负罪感,高兴、傻乐还来不及呢。

“强化目标……”是我们开学时主席台大屏上的字,的确每个人都需要有目标。学生也需要学习目标,如果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目标,无论是像贾容韬老师这样的,通过家长不断地暗示、催眠、提醒,或是像我这“信念法”一样积极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都可以使学生自主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改变自己读后感篇五

孩子的叛逆,作者几句话就搞定;孩子不爱阅读,家里到处放书就ok;孩子贪玩不爱学习,顺着他就行了……作者笔下的家庭教育不要太轻松。

当然他有说资本:年轻时忙于事业忽视家庭,导致儿子叛逆(高二时成绩倒数,校外打架三次险被开除)、夫妻感情不和。不惑之年痛定思痛,关掉厂子租房专职陪读,看书研究家庭教育,儿子成绩突飞猛进,考上重点大学,女儿也考上上财。

那作者是如何教育他那顽皮的儿子的呢?

1、提升自己,给孩子树榜样。

提升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陪读期间作者看了不少书,这不仅仅带来知识上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让作者重塑自我,在认识上有很大转变。你改变不了孩子,但是你可以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啊。

读书也让作者反思曾经的种种,同事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等,书使他变得更宽容、更平静。而作为当事人的儿子也感受到了父亲的变化,这种变化也默默地影响着儿子。

2、培养“共同语言”,拉近关系。

有不少家庭都是“沉默家庭”,夫妻之间没话说,父子之间没话说,如何打破这种沉默?这就需要培养共同的兴趣点,比如都感兴趣的话题、明星、运动、爱好等等。有时候虚心向孩子请教也是拉近关系的好法子哦。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班的男孩们,张嘴闭嘴的王者荣耀,有那么好玩儿么?我是不是也得试试。

3、三天两头跑学校。

我也真是佩服作者的“毅力”,三两天去一次学校,找老师谈话,还写教育心得让老师看了交流,你考虑过老师的感受么?到底是专职陪读,有的就是时间。

作为老师我是不建议这么频繁的往学校跑,两个星期一次的频率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真如作者号召,个个家长两天来次学习,老师不用上课了。曾经有个家长来学校接孩子,扯着我说了一个小时,结果就是加班改作业。

4、少惩罚,多接纳。

作者认为应无条件接纳孩子所犯的错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以及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儿童心理学家这么说。

以他儿子的网瘾为例:

5、懂批评的艺术。

对孩子的严厉批评,容易让孩子失去反思错误、厘清是非的机会,也让孩子抵消了原本的愧疚和不安,心安理得地沿着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

所以批评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家长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放首位

·有人在场时不要批评孩子

·批评要客观公正

·批评内容要精准严谨(如只谈感受,不涉及孩子的个性及品格、多提示少谴责、言简意赅胜过喋喋不休)

虽然从书中学到很多,但是阅读体验并不好:

·错别字相当多,排版也有问题(微信读书)

·作者太自信,通篇都有家长的感谢信,时不时炫耀自己的各种荣誉

·文章结构不严谨,重复啰嗦的多

·往往几句话就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不太可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