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药学论文 中药学毕业论文优选(精选5篇)

时间:2023-09-25 11:37:08 作者:MJ笔神 2023年中药学论文 中药学毕业论文优选(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药学论文篇一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

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

(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

(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中药学论文篇二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1.1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1.2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2.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0.3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2.3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参考文献】

[3]乔富渠.中医理论应不断创新[j].世界中医药,,3(5):

中药学论文篇三

门类:药学类

专业名称:中药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

3.掌握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4.具有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5.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6.了解中药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主干学科:中药学、药学、中医学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2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医学或理学学士

中药学论文篇四

目前对临床中药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具体包括药物代谢问题、不良反应、药物原理、治疗效果和药效研究等各个方面,新时期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和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将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得到有效的控制。现在中药学最欠缺的为人才,由于老一代中药学研究者相继垂暮,我们国家临床中药学研究所面临重大危机,虽然国家始终全力支持中药学研究与发展,但是很多医药人才还是会优先选择上升途径比较快的西医,对于需要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研究的中药学药理工作不感兴趣,这属于我们国家中医学中的最大弊端[4]。因此需要培养一批热爱中药学,想要将其发扬光大的研究人才,为临床中医学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可以从事新时代临床诊疗工作,还可以研究相关中药学理论知识的人才,使临床中药学能够继续发展。现在临床中药学的体系不断建设,我们国家中药学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成立专属于自己的中药学体系,使其不再成为外界严重的伪科学,将临床中药学成为一门真正科学性的临床研究体系,不但需要建立体系,还需要扩大中药药性以及药理临床实验研究,并且与西医相互融合,包括靛玉红、川芎嗪、糠米、青蒿素、鱼腥草素以及丹参酮等都属于临床中药学前提下采取西方医学提纯技术制作而成的一类有效药物,在未来会有更多药物出现,也是临床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5]。临床中药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代表了中药学在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具体方向。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采取合理措施,不仅要重视临床中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也要加强自身体系建设,不断扩展临床中药的研究范围,以保证临床中药学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4结论

临床中药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中药文献整理的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中药药效、作用机理、体内代谢的研究,中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用药规律的研究,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民间医药的发掘与研究,中药标准体系的研究,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研究。从全局角度,使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得以持续发展,与时俱进,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临床中药学具有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由于我们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医属于我们国家的骄傲也会随之发展,奉献更多的中医智慧,使全国人民受益,临床中药学属于中医的关键组成部分,未来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李庆生.临床中药学应当坚持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关于临床中药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5(9):30.

[3]张冰,吴嘉瑞,林志建.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临床中药学科建设思考与展望[a].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5(2):88.

[4]陈晓阳,李晟,秦莉花,等.对“临床中药学”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1(10):209-210.

[5]廖广辉,钱旭武,洪寅.谈“临床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思考[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8(2):226.

中药学论文篇五

2、关于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3、艺术管理学基本问题研究

4、艺术设计管理应用研究

5、艺术管理视野下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

6、新中国艺术管理体制的生成

7、湖北美术馆艺术管理与营销传播策略研究

8、艺术管理模式研究

9、艺术管理中的主客体研究

10、浅析学校管理的领导艺术

11、香港艺术团体分类管理体制及经验借鉴分析

12、“技能?才能?智能”: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

13、基于元理论的音乐表演艺术组织战略管理研究

14、论艺术中介的管理

15、公共艺术机制与管理研究

16、全球化与当代艺术管理

17、高中艺术生特点及管理对策研究

18、地铁公共艺术发展与管理机制探析

19、公共艺术的管理与运营机制研究

20、鲁迅美术活动及其管理思想研究

21、从巴黎歌剧院的成功经验试论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经营管理

22、中国民营美术馆现状报告

23、艺术管理模式研究

24、美术馆与商业的合作关系研究

25、艺术产业运营策略研究

26、现阶段我国民营美术馆运营模式分析

27、新中国艺术管理体制的生成

28、艺术管理中的主客体研究

29、当代文化环境中的上海双年展

30、艺术品电子商务营销初探

32、现代项目管理在美术馆运营中的应用研究

33、论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的本土艺术价值取向

34、艺术博物馆商店管理

35、从artnews收藏家排行榜看当代艺术品收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6、我国民营话剧团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37、艺考热的生态分析

38、公共艺术的管理与运营机制研究

39、南通港口物流公司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40、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41、论艺术中介的管理

42、协同工作方式下的港口智能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43、阿尔弗雷德稨?巴尔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早期建立

44、与美术游戏

45、论中国书画市场中的作伪现象

46、艺术博物馆选址因素研究

47、冷战背景下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对外传播

48、建国初期声乐界“土洋之争”研究

49、我国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