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基层学习研讨发言材料精选3篇

时间:2024-05-17 16:33:02 作者:CZJ2

基层工作者通过学习可以提升政治觉悟、理论素养、政策法规、业务技能等,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4基层学习研讨发言材料,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2024基层学习研讨发言材料1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柴米油盐醋,万事都缠身”,基层工作本就繁琐艰辛,加之工作责任层层加码、无谓事务与日新增、监督检查疲于奔命,让基层干部如石压身、不堪重负,苦盼“减负松绑”已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基层干部尤其是村级党员干部送来一剂“解压良药”,为基层治理找到了正确打开方式。

减掉“机构牌子”,找到“民生里子”,让服务跟着百姓走。“设机构、立牌子”本是完善组织架构、明确职责权限、方便办事群众的服务举措,但在村级党组织工作中却出现了“牌子多到数不清,进门办事分不清”的奇怪现象,“一块牌子”意味着村干部多了一项职责、增了一份任务、要迎接更多考核,村组织职责错位,让民生失了“温度”,群众缺了“存在感”。要真正为基层减负松绑,上级党政领导部门应严控各类“机构牌子”、明确各项职责范围、减轻各项工作要求,严防某些部门用设立各类分支机构和中心、站、所等转嫁责任,严控要求新设村级工作机制、专人专岗等。把时间还给基层干部,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关注本地民生实事,了解村(居)民现实需求,解决身边群众实际困难,让基层资源真正为百姓服务,各项政策才能落地生根,推进基层治理才能去伪存真,让百姓受惠。

减掉“形式规矩”,找到“干事实绩”,让工作跟着效率走。“形式主义”是执政者的大忌,基层干部深谙其苦,个别部门用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上级任务一转了之,对下布置层层加码、收集数据用表表册册,基层干部完成上级任务疲于奔命,实实在在落实政策、发展经济、解决困难的时间反倒寥寥。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实不实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百姓的认可才最有含金量,深入推进基层治理要力戒“形式主义”“本本主义”,提倡少开会、开套会、开短会,把会开到田间地头,把文件政策送到百姓手中。让基层干部把时间放在经济发展、住房保障、物资供应、困难户帮扶等“近”的事务上;把精力用到提升便民服务、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群众收入等“实”的工作中,去除条条框框的束缚,增加干事创业效能。

减掉“监督压力”,找到“解题能力”,让干部跟着问题走。《意见》指出:“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让村民群众满意为导向的村级组织考核评价机制”,监督从来不是目的,让政策有效落实、让工作顺利推进、让人民群众满意才是最终目标。一段时间以来,迎接监督检查成为基层工作的常态,基层干部在迎来送往间辗转腾挪、在推动工作上蹑手蹑脚、在动辄问责里有苦难言。要让干部能力得到提升、基层治理展现动能、城乡发展迸发活力,防止过度监督问责,让干部聚焦基层实际问题,对症施策、“轻装上阵”成为必要一环。特别是在“工作留痕”上要谨慎对待,要谨防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全面清理微信群、QQ群、政务APP,减少填表、准备资料、拍摄照片等要求,不简单以截图或者录制视频等作为评价标准。出实招、见实效推动“减负松绑”,重问题、强对策推进治理体系完善。

2024基层学习研讨发言材料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继承优良传统,借鉴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做到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用好调查研究之道,不断提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

在“深”上下功夫。做好调查研究只坐在办公室是得不出结果的,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才能真正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要坚持用眼观察,查看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用嘴交流,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用耳倾听,掌握各方信息。通过面对面、心贴心深入交流,深挖群众问题,才能把握破题思路。

在“实”上下功夫。深入调查研究,必须要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广大基层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去问题最集中、最棘手的地方,以实实在在的调研之风,聚焦实实在在的问题,找到实实在在的方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细”上下功夫。做好调查研究是一项细致工作,社情民意总是藏在“细节中”,善于抓住群众问题症结所在,通过“小切口”,解剖难题,细化解决措施。慢工出细活,研究解决问题不能心浮气躁,要以抽丝剥茧、层层分离的方式把问题找准,把原因分析透彻,再对症下药,逐步落实解决对策。

在“准”上下功夫。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的导向。在众多问题中,追根溯源,找准问题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面对问题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深入分析,结合实际,将问题线索梳理清楚,抓住主要矛盾,找出核心问题,研究问题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准制定措施,精准开展调查研究。

在“效”上下功夫。检验调查研究成果的唯一方式就是对发现的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制定的措施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做好调研成果的转化工作,要用好调研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认真梳理研究,系统分析和整合,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对照清单列出整改措施,立行立改,马上就办。

2024基层学习研讨发言材料3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一种工作方法、工作制度,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作为离群众最近的基层干部,更要积极践行“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在基层沃土上奋力书写优异民生答卷。

坚持重心向下移,确保政策理论进万家。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基层干部要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声筒”。要对党和国家政策做到“了然于心”。乐学善思、笃行致远,只有悟透国家各项理论政策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向群众宣传时才有底气,才能把党的惠民政策讲到群众的心坎上。要对村情民意做到“心中有数”,秉持一颗热心、诚心和耐心,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方式,将“学术语言”转换成群众易于接受的本地方言,站在群众的角度宣传政策,让各项政策红利的果实甜在群众心里,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坚持脚步向下走,推动调查研究见实效。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同志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遍了兰考县120多个生产大队,记录了全县84个风口、1600座沙丘,用2500公里的行程为新时代基层干部证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基层干部必须掌握的“传家宝”。身处群众工作的第一线,基层干部要真正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坚持带着问题下基层,通过走访群众、走入田间等方式真正了解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收集全面、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开展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要针对前期调查收集的问题诉求,出好主意、找“金点子”,积极做好成果转化运用“后半篇文章”,让调查研究发挥出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应有作用。

坚持身子向下沉,畅通利益诉求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对信访工作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开创信访工作新局面”。信访工作面临的矛盾五花八门,内容涵盖诸多方面,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面对多样冗杂的群众诉求,基层干部要始终恪守“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理念,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千方百计去排忧、扑下身子去解决,努力将矛盾风险化解在田间地头。同时,要把来访作为倾听群众诉求的重要渠道,变群众上访为主动下访,去看看群众的期盼是什么,零距离倾听群众心声和诉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在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增强群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度。

坚持工作向下做,搭建干群互动连心桥。“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作为基层干部,身在基层,更要持之以恒自觉扎根群众,少点书本理论、多沾泥土气息,真正做到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深入一线,走出机关大院、走到群众中间,把办公场所挪到群众家中、田间地头,多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农家小院里开展村情调查、政策宣传等各项工作,在解民忧、纾民困过程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新篇章。“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基层干部贵在“基层”,只有融入群众生活、观察民生百态,直面民生难题和群众诉求,才能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变成知心朋友,搭建起干群互动的连心桥。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大的支持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的当下,新时代基层干部要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走好新时代“四下基层”之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