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正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大全6篇)

时间:2023-09-23 23:55:09 作者:雨中梧 2023年正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大全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正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篇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任务是认识单位“1”和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之前学生对分数有过一定的接触,用一节课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因此我大胆采用了尝试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倡合作学习,具体采用小组交流、对组学习、大组讨论等形式,其核心问题注重是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通过为创设合作学习情境而体现的合作形式。教学中,我设计一个问题是:把一块红色橡皮泥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橡皮泥的41,取其中3份是43,学生回答的很快、很活跃。把4块黑色橡皮泥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橡皮泥的几分之几?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上了,老师立刻说:“下面小组4人讨论一下”,学生快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不一会答案就出来了。把4块黑色橡皮泥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橡皮泥的41,取两份是2/4,3份的43,4份的4/4。我抓住这一困惑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互相探究,很快解决了问题,针对性、实效性很强,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要求:要有明确的任务和问题,而且要有一定难度,问题应有一定挑战性,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保证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小组研讨要具有民主性、超越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实施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本课完成后效果较好。

1、转变了教育观念。

尝试教学法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理念另我耳目一新。原来数学课堂也可以这么上。让学生先进行练习思维碰壁,然后在方法上教师以适当的点拨,达到画龙点睛,毛塞顿开的效果。整节课孩子都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自己学习,自己探究,自己当老师给同学们讲解。这都是以往的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也达到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会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形成良好的基础与能力。

2、课堂教学变化明显

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教学后,我对尝试教学的方法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全新的表象,在听了济南名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之后,对于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上有了更清新的思路。明确了高年级的孩子如何进行尝试教学法的实施。我们班的孩子几本全是农村的孩子,平时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问题,语言表达也很欠缺,怎么能让他们去试着讲课呢?我先从教他们合作学习开始。先把前后桌四人分为一小组,指定出组长,分配任务时尽量细一点,每个人都有任务。锻炼他们自己说。汇报时引导他们能大声地把他们的意见说清楚就可以了。实行奖励机制,达到老师要求的及时奖励小红花。定期根据小红花的数量发奖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的班级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简单点的内容他们可以讲给同学们听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潜意识中发生着变化。

我觉得尝试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忙碌起来了,学习的主动性变强了。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收获硕果。

正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篇二

小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开始,是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展。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主要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一认”(直观模型与实际操作,理解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填一填”(提供计数单位直观模型图写出图中所表示的小数,数形结合)——“拨一拨”(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及十进制,掌握小数的读写法)这一过程,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认知冲突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小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三点值得反思:

1、教学中通过精心的设问,充分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到数学的王国中,激活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3、动手操作,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迷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篇三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然要属吴老师《比的意义》这节课,她独特的视角与解读,让我印象深刻。让我们一起走进吴老师的课堂,感受她的数学教学理念与实践。

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比是什么?比有什么用?用在什么地方?比到底是什么东西(比是小数吗?)

从学生的配糖水来研究,1:2,你画出来,糖占多少份,水占多少份?

生:糖占1份,水占2份。糖比水少1份、糖是水的二分之一。

糖增加到2份,水的份数怎样就还是1:2?一份和两份之比。可以说:水的份数是糖的2倍,或者糖的份数是梨水的二分之一。还可以说:糖和水的关系就是1:2的关系。

认识比。比的样子,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为什么不能反过来?

生:因为有顺序。

练习中,吴老师借助“师生比”、思考“你能给吴校长什么建议”、不断让学生体会:“比是一把尺子”,“比可以进行比较”,“比可以帮助判断”。

2、利用学生原始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串中引发思考、质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生:加水,加多少水?学生尽情思考表达,感受水在不断变化,在变化中又感知了不变的1:2比例关系,理解了比的意义。

课堂中,学生不断产生思维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同时对“比”的理解也更深入。接着,已有对份、倍、分数的认知,吴老师加强学生对比的深入认识,并将这几者的联系有机结合,通过学生开放性的板书将知识串联在一起,又通过精心设计的几道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多种形式的比,更感受到:比其实就是研究数量关系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

3、敢于超越,聆听同行声音,整合设计,引导学生和教师思考概念本质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一再地变化它,重新叙述它,变换它,直至最终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在数学上,张奠宙老先生认为我们小学数学教材中把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作为定义,是舍本逐末。“比”的概念发展有一个过程:1同类量的简单倍数比较,如甘蔗饮料的配方——2同类量的复杂比,如树高与其影长之比,具有函数背景——3不同类量的比较,具有量纲,如速度——4从“量”到“数”,引出两个无量纲的数的比。

因此吴老师作为数学课标编写组的成员,对比的本质有了自己的思考,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教学中不急于给出定义,也不停留在口头上的反复强调,而是让学生感悟比的本质。先讲清比是一种“关系”,再处理比的结果——比值,也就是多少倍。倍数关系,度量都是“比”的概念性理解,除法是“比”的程序性理解。凸显“比”的概念本质。

一天的学习虽已结束,但我的思考并未停止,好的课堂标准是什么?是师生间的分享,生生间的分享,是教师抓住数学的本质,挥洒创作,是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听到他们生命的拔节声,还如初恋一样,让人着迷与沉醉。由此我不断告诫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正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篇四

根据校教研工作安排,这个星期该我上公开课。可是一直到本周二还在赶教学进度,因为前一个星期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去实践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学习,落下的课只有抓紧时间补回来。

周一才决定上分数的意义,周二下午才开始备课和准备上课的材料,所以教学设计上可能不够精细,预设不是特别充分,虽然教学思路是清晰的。

教学在一个小故事中拉开,不但由此突出“平均分”,还在学生的不同的平均分的情况中评价学生的公平、感恩的情感价值。这似乎与数学教学无关,但教育与教学是不该分的,而我认为教学远没有教育对学生的意义更大。

在教学单位“1”的概念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数字1引入,让学生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从而归纳不但可以表示1个物体,1个图形、1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得出1如此多的实际意义是数字1的外延,并在1上加引号,由此定义单位“1”。然后让学生说说手边什么可以看作单位“1”。

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基础上,我通过对折圆形的纸片引导学生依次得到分数21,41,81这些是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然后我通过问: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这样的1份是81,那么这样的3份呢?学生很容易得出83这个分数,然后问5份呢?7份呢?引导学生分别得出分数,于是我质疑:81,83,85,87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发现分母都是8,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因为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得到的,只是因为要表示的部分的份数不同。我并没有急着肯定学生的发现,而是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12根小棒分一分,用来表示一个分数,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叙述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个分数的,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不同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发现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表示的什么意思。

关于分数单位,我选择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分数意义概念后提出。然后赶紧练习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和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练一练的习题效果不错,于是我对练习中的相似习题省略,但数轴上的单位“1”和如何正确得出各分数相对应的点是比较难的,于是仅剩的时间我留着处理了这个习题。

教学必须从形象到抽象,返归数学的本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正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篇五

优点: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正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篇六

我们发现教材把比的认识放到了六年级的上学期,学完了百分数之后就认识了比,而删除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以及应用正反比应用题。而只研究正反比例(图片),加入了变化的量(图片),、画一画(图片)、探究与发现(图片),等内容。

为什么加变化的量、画一画、探究与发现等内容?

由困惑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有了下面的答案。

其一在《课标》中,更强调了通过绘图、估计值、找实例交流等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为以后念打下基础。学生绘图的过程可以说是他亲身体验的过程,是他“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只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加深了对函数的认识。多种研究也表明,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中,应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函数图像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变量的变化关系,并且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更好的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这一点可以从课堂和课后的作业中找到答案。

其二为今后对函数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再来看一看函数课程的发展链。

小学:数的认识,图形数量找规律,数的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字母表示数—变量,统计—变量,商不变的性质—常函数,正反比例—函数。

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高中:函数概念的映射定义。一些具体函数模型—简单幂函数及其拓展,实际函数的模型——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

到了大学还在继续着对函数的学习,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只是对函数的最初级的最浅显的认识,但却影响着孩子今后对函数的学习。从多方面理解变化的量,打破了思维的局限,利于今后函数概念正确的建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