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读后感(模板8篇)

时间:2023-10-14 12:28:06 作者:笔砚 2023年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读后感(模板8篇)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在运用范文范本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进行适度的修改和调整,使得文章更具个性和特色。范文范本展示了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范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写作技巧。

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读后感篇一

自参加完省骨干教师培训回到家乡,我对鲍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书非常喜欢,也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丽莲·凯兹博士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丽莲.凯兹认为幼儿理想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儿需要安全感。所谓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与别人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被爱”和“被需要”并不一定使人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别,而且这份爱还必须是适量的,重点是在儿童“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而不是儿童被爱与被需要。而在家长和儿童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悖论。

从与家长的不断接触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常常重视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给了孩子什么,我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条件,我注重培养孩子什么,我……而从来没有问一问孩子的感受,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于是造成了“关怀强迫”、“非常态教育”等非正常状态。孩子还不会自理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孩子渐渐大了,会走路、会说话了,上了幼儿园了,父母还是呵护得像捧在手里的烛火,他们觉得孩子就应该接受这种照顾,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们帮着做什么,这些父母就会觉得失落。还有的部分知识分子家庭,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包围孩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你看,那是什么字?”,游玩的时候“这是什么树?”,吃饭的时候“番茄里面有什么营养素?”,睡觉的时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家长们将“情境教育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个情景、任何一个地方,都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现场。家长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学习,家长无处不在,表面上是爱护关心孩子,其实是对孩子依赖自己有一定的依赖。这时候我们没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爱了吗?你的爱是否适量?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压力?当然有的家长也开始问“你觉得开心吗?”,但常常这样的提问只是形式上的,许多孩子并不完全会总结我这一天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往往与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而有的时候甚至想不到具体的事件,于是对家长的问题会不知所云,常常胡乱应答。而家长在自己的问题中满足了,他不再让自己去用心的观察孩子,体会孩子的心是否如说的那样。孩子短于表达,但情绪通常会在生活中体现,而这时家长已经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空洞、无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怀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不被理解的无奈,缺少真正爱的心灵。

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促使老师在进步,促使老师在不断的要求自己。由传统的师上生下的观念到今天的师生平等对待老师走过了漫长的路。老师的确在改变自己,给予了孩子更多的爱,老师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长的、上级的、社会的。我将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老师的职业责任感告诉老师自己必须进步,否则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于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师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师搂抱在怀里;某某孩子被老师特别关照;某某孩子的错误被匆匆忽略;孩子耳边充满了鼓励和表扬……老师还没有深刻理解:当你怀抱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去爱;当你关照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来教育;当你靠紧孩子的时候,你是否能客观评价你的孩子;当你只是利用表扬作为教育手段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它们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老师所给予儿童的安全感是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是的,老师给予孩子的爱是更加理性的、公平的、真实的、由衷的。其实我们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时候,他们也渴望这个努力被别人所发现,所赏识,所赞扬。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实在的鼓励和表扬的理由,让孩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时,就给予真诚的欣赏;当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错误时,就给予严肃的爱意的批评。当这些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眼神,再来感受孩子的情绪,再来体会孩子的心情,看看他们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诚的爱。

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的幼儿需要动生命攸关的大手术时,开刀的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因此,只有当其他幼儿的幸福受到保障时,才能保障我们孩子的幸福。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这是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一下,为此静下心来读了这本书。丽莲.凯兹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独到的认识。一打开书,发现这书由上篇和下篇二部分组成:上篇“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节,一个个的章节,来自凯兹博士在世界各地的早期教育会议上所做的演讲,其中大部分的内容源自于幼儿教师、父母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提问或讨论中涉及到的特别体验的问题,这些特别的问题和体验均是他们在如何更好地解决与孩子相处时的共性问题中所遇到的,虽然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但是他们遇到的问题竟然如此的相似,有着非常多的共通之处。

通读此书我收获颇多,全书大体从三个方面介绍阐释幼儿教师的教育过程。

作为研究的客体——幼儿,我们只有在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他们,才能使教育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本书概括出幼儿“六要素”即(安全感也给我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从而使我对幼儿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适度的自我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理解生活经验;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树立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知道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

此书在介绍一些教学的方式、方法时,充分地体现出丽莲.凯兹博士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教育涵养,在给我们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告诫我们在教育幼儿时:一是充实自己知识的贫瘠和对教育的严谨态度。二是增强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对是非标准的衡量。三是引导幼儿教育方向上,不能一味盲目地教育幼儿教师的价值取向决定幼儿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

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时,丽莲.凯兹博士教育反应强调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来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竭,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凯兹博士提醒人们,尽管儿童自尊和发展是教师与家长共同关心的一件事情,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儿童适宜、积极的自尊。

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读后感篇二

近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凯兹博士写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是我渎过的所有专著中最精辟的一本著作。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的是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讲述的是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粗读该书,发现随处可见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基于理论的实践反思。作者将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中领悟着作者对幼教事业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

本书中让我感动的地方很多:

一、自尊vs自恋

举例1:作者在参观一所学校时发现孩子自制的我的书,里面装满一页页复印的成绩单。标题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

评价:将幼儿注意力摆在满足自己的事物上,将儿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费者,是食物、娱乐、礼物、度假的消费者。这些学习单并未鼓励幼儿向外探询以求了解或引导幼儿探究值得探究的现象,只是将幼儿的注意力转向自己,使他们只注意自己。没有一页学习单上要求幼儿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好奇的事情、我想探究、解决、想清楚的问题、我想制作的东西。

评价:鼓励幼儿专注于自我的满足,却未鼓励幼儿观察思考周围的现象。相信农场一定有一些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行动。

反思: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制作的幼儿个人档案,我们往往会在档案的第一页例举该幼儿的一些信息,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信息却蕴藏着作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可见作者对幼教工作的细心。

二、慎用行为改变艺术

举例:假设在幼儿园里有3到4岁的幼儿出现同样的扰乱行为(如摔掷积木和玩具),那么我们可以说这3个幼儿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都差不多,但是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扰乱行为的根源或动机可能不同。作者将问题行为的原因归结为3种:制约型、情感型、社会型。继而又将这3种类型找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反思:对于3到4岁的幼儿出现扰乱行为,我们会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既然已经将之定性化,当然也不会去研究造成该行为的原因。但是作者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外显行为差不多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不同的个性,要纠正其行为必须先研究不同幼儿的个性,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该学习的地方。

三、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

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读后感篇三

在网上无意间发现了《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这个题目,顿时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迫不及待的打开想看个究竟,结果打开网页后,发现只是一个介绍,不过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于是我就下载了这本书看个究竟。

本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她希望我们能借肋阅读与思考,仔细聆听她的见解,并通过与凯兹博士的心灵交流,得到专业上的启迪,迈向专业的成长之路。书中对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一些教育现状或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例子都是凯兹博士所亲身经历和看到的真实问题所写,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了我心中的共鸣,让我的心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有争辩,在检讨与反思之后,又有收获的喜悦。

接着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

接着便进入了第二章:自尊与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凯兹博士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书中举的例子,很值得我深思。面对的是同样的年龄段幼儿,开展的是同样的主题我自己,一名教师通过让孩子自制我的书,标题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

另一名教师在布告栏贴着一个大标题我们一班都是人,底下接着一行字:我们的分析。布告栏的展示空间贴满了长条图与圆形图,显示班上所有幼儿的年龄、体重、身高、眼睛的颜色、缺牙的数目、鞋子的尺寸等等。为了这个活动,幼儿组成若干小组,有的整理大家从家里带来的资料,有的负责在班里测量,然后汇总个别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加于分析,共同制作图表,把所分析的结果展示出来。

两名教师的教育意图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自尊,然而不同的教育行为,引发了不同的教育结果。第一个教师将幼儿注意力摆在满足自己的事物上,将儿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费者,是食物、娱乐、礼物、度假的消费者。这些学习并未鼓励幼儿向外探询以求了解或引导幼儿探究值得探究的现象,只是将幼儿的注意力指向自身,使他们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有导向幼儿自恋的倾向。而第二个老师创造了一个研究平均值、趋势、范围的研究气氛与研究群。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尊,同时也把幼儿关注的目光引向自己所在群体的众多成员,让幼儿关注他人的同时,也关注自身,而不是鼓励幼儿过多专注于自己或满足于自己;另外,也维护了幼儿对老师的尊敬。

联系自己的工作,这样由培养自尊演变为鼓励幼儿自恋的例子,在我们的工作中时有发生,更可悲的是我们竟丝毫没有觉察自己行为的不当,甚至还沾沾自喜于活动的创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已开始从关注群体转向关注个体,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欣赏孩子的独特之处。但究竟如何有价值地去欣赏、欣赏孩子的哪些品质,思考真是不多。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同时,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读后感篇四

在这学期,我们组织看一本书《与幼儿教师对话—— 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当我翻开《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本书时,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字就很反感,可是在细细品读时,却意犹未尽,与我们的教育密切相关,而且让我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反思、质疑。

作者在第二章《自尊 vs 自恋》中写到:“培养幼儿的自尊”通常都会被列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教育中各种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存,虽然他们主张不同的目标与教学方法,但是大家似乎都认同,协助幼儿对自己感觉良好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对幼小的儿童而言,自尊可能不是从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外在的标准而来,而是可能来自于是否深深地感觉到被有特殊意义的人所爱、所接受、所重视。

当幼儿脱离了幼儿阶段,外在社会开始对爱与接受加入一些新的标准与条件。如果儿童早期所建立大胆被爱与被接受的感觉足够稳定,那么当他面对严厉的拒绝或责骂时,便不会过度的沮丧或自我贬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内化社会所外加的标准,使之成为评价个人自尊的标准。

我现在在教小班,班中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小皇帝,在家里父母对孩子表现的标准较低,看到孩子能吃能睡,健健康康就很满足了。可到幼儿园里,有那么多孩子在一起,再加上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和家中不同,使得以前在家一直让父母认为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并不是表现出色。

如我班中烁涵小朋友,在一次画桃花的美术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用一个手指蘸颜料,而且不要蘸太多,但我发现烁涵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都蘸有颜料,当我要教她时,只见烁涵一个劲的踹大气,然后就开始眼泪汪汪了,像这样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可能在家父母认为她很能干,时常表扬她,然而当她遇到批评时就承受不了。还有一个佳雯的女孩子,平时调皮好动,在家佳雯妈妈经常对做错事的佳雯进行批评,而且有时还要打她,以至于佳雯在幼儿园做错事情后问她原因时,佳雯总是默默无语,有时我们说竟好话她也无动于衷,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老师有时真的束手无策,但在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由于幼儿来自各个不同的背景、能力、文化,为增强幼儿的自尊,老师应该提供他们更多样化的人际情境。这样一来,幼儿就能经历很多不同的人际情境,由此增强他们的自尊,也增加他们处理、应对人际情境的能力。

当儿童被尊重时,自尊最可能发展。当对儿童有特殊意义的承认及同伴尊重儿童,询问儿童的意见与喜好、提供机会让儿童真正决定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及选择自己在意的东西时,就传达了对儿童的尊重。成人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征询幼儿对于活动与事情的意见、看法与喜好,并应加以慎重的考虑。

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但是反馈要适量(而不过量)、明确且能充分地提供信息(而非范范地赞美或讨好),才能增强儿童的自尊。

总之,教师只有具备了心得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拥有了超前的教育意识,才能把幼儿培养承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自尊的人。

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读后感篇五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她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她希望我们能借肋阅读与思考,仔细聆听她的见解,并通过与丽莲凯兹博士的心灵交流,得到专业上的启迪,迈向专业的成长之路。

我轻轻地翻来目录,哇,有好多一行行的除了作者的介绍、译者的感受和推荐都的想法,还分了上篇(幼儿与幼儿教育)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真是一目了然。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的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就这样,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是值得我认真去看的、去思考的。因为在这里丽莲凯兹教授写下了有关幼教老师的反省与展望、现代父母与老师的角色、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幼教老师的成长、幼教界的意识形态等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想法。而在第十一章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让我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所谓的专业。它是对恪守执业标准或行事准则的承诺,这些行为准则规范专业人员在常见的困境中如何行事。其重点是:

1、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道;

2、依据该知识做判断;

3、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

让我懂得应该如何去教导幼儿,用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及训练,为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尽最大的努力。

看完这本书了,感觉很不一样,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幼儿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也让我明白做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多么的重要!

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读后感篇六

最近,静下心来读了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读这本书犹如经历了一次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美妙旅程,旅途中感受与领略着作者个人的独特的学术气质与专业精神。作者凯兹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独到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刻感受到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不停地联想到教育实践和现实,不断地分享着她对教育的对策建议与教育智慧。读凯兹博士所提出的议题和例子,心里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有争辩。经历过这个检讨、思辩的自我澄清之后,往往是一份不可言喻的喜悦。以下重点就“自尊与自恋”与“幼儿教师的专业行为?”等章节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自尊的发展是幼儿教师与家长很关心的一件事。然而,有时虽然我们的意图是要培养幼儿的自尊,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却演变成养成幼儿过度专注于自己的自恋,而不是培养有意义的自信与自我价值。

书中举的例子,很值得我们深思。面对的是同样的年龄段幼儿,开展的是同样的主题“我自己”,一名教师通过让孩子自制“我的书”,标题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

另一名教师在布告栏贴着一个大标题“我们一班都是人”,底下接着一行字:“我们的分析”。布告栏的展示空间贴满了长条图与圆形图,显示班上所有幼儿的年龄、体重、身高、眼睛的颜色、缺牙的数目、鞋子的尺寸等等。为了这个活动,幼儿组成若干小组,有的整理大家从家里带来的资料,有的负责在班里测量,然后汇总个别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加于分析,共同制作图表,把所分析的结果展示出来。

两名教师的教育意图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自尊,然而不同的教育行为,引发了不同的教育结果。第一个教师将幼儿注意力摆在满足自己的事物上,将儿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费者,是食物、娱乐、礼物、度假的消费者。这些学习并未鼓励幼儿向外探询以求了解或引导幼儿探究值得探究的现象,只是将幼儿的注意力指向自身,使他们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有导向幼儿自恋的倾向。而第二个老师创造了一个研究平均值、趋势、范围的研究气氛与研究群。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尊,同时也把幼儿关注的目光引向自己所在群体的众多成员,让幼儿关注他人的同时,也关注自身,而不是鼓励幼儿过多专注于自己或满足于自己;另外,也维护了幼儿对老师的尊敬。

联系自己的工作,这样由培养自尊演变为鼓励幼儿自恋的例子,在我们的工作中时有发生,更可悲的是我们竟丝毫没有觉察自己行为的不当,甚至还沾沾自喜于活动的创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已开始从关注群体转向关注个体,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欣赏孩子的独特之处。但究竟如何有价值地去欣赏、欣赏孩子的哪些品质,思考真是不多。

那究竟什么是自尊,什么又是自恋呢?健康的自尊应该是在有意义的标准上,对自己作出真实、实际而正确的正向评价,形成自我评价、努力、重新评价的循环关系。而自恋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区别的关键是是否幼儿以自己的意志为唯一。

那怎样的教育行为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培养健康的自尊呢?

1、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思考哪些活动能增强幼儿主动探索、主动研究的气质,能挑战幼儿心智的发展,是值得挖掘的有意义的活动。因为幼儿是天生的自然科学家与社会学家,除了游戏之外,他们很自然地通过探究来学习,乐意花很多时间与精力去探究了解他们生长的环境。作为幼儿教师应加强幼儿这种天生的气质,让他们进行项目活动,对一些值得注意及了解的特定主题、环境或事物做深入的研究。例如,马上又到幼儿春游的时间了,我们可以先与幼儿协商,确定春游的地区范围,例如是崇明本岛、还是上海的儿童游乐场所?再让幼儿自己分组,分工合作去收集确定范围内的适合春游活动的有关景点资料;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协商,确定各组觉得最好玩、最值得去的春游地点;接着由各组派出代表阐述各自选择春游地点的理由;最后由幼儿自己协商,设法从各组推荐的不同春游地点中确立一个大家都同意的春游地点。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有足够的机会讨论、合作、协商、妥协、尊重及评价自己努力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的自尊将会由评价自己对于团体贡献的程度及结果而自然产生,可以防止幼儿过度专注于自我或专注于满足自己。

2、用欣赏代替赞美与奖赏。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用赞美这种正面的方式来鼓励幼儿。的确,当孩子受到表扬,会非常高兴,然而有时赞美会因为给得太频繁而失去它的价值,反而被幼儿认为是空洞的。而一旦当孩子习惯于时常被赞美时,当偶尔没被赞美,很可能会以为别人在斥责他。再者,如果孩子的自尊会因为别人的赞美而提升,那他的自尊也能因他人的批评或没有得到赞美而感到贬低。同样,我们还常常采用奖赏的行为方式,如奖给孩子贴纸、小花、五角星等提供给幼儿正向反馈,然而这种物质奖励往往会将孩子的注意力由解决问题转到如何获得奖赏上,减少他们全心全意融入主题或工作的能力。而欣赏则不同,欣赏是针对幼儿的兴趣与努力的内容,做出明白而直接的正向反馈。“欣赏”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与幼儿共同探究、为幼儿提供支持、向幼儿投以赞许的目光等等。比如,在一个关于《蚂蚁》的探究活动中,一位幼儿提出“蚂蚁王国的不同蚂蚁的分工是不是和蜜蜂王国一样?”此时对于孩子这种爱探究的品质,老师并没进行简单的表扬“×××,真动脑筋!”也没奖励给幼儿任何东西。而是在当天下午带了一本“动物百科全书”,和这个孩子共同寻找答案。这样的做法显示出老师很欣赏幼儿的问题,孩子看到老师是以认真、严肃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的兴趣和所提出的问题,加深了孩子对这个问题研究的兴趣,这样一来,就增强了孩子好奇、反思、提问、解决问题的行为发生频率。而并未使孩子的注意力偏离他当前关注的'焦点,也没有把他的注意力导向关注自我。因此,欣赏幼儿能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自尊。

书中关于幼儿教师的专业行为标准的阐述,对我的触动最大。引发了我对目前自己作为幼儿教师行为专业的深思。特别是书中的一则关于处理孩子争抢三轮车的案例成为我反复品味的经典案例(一位老师带着20位4岁的幼儿在户外活动,全园只有两辆小三轮车,幼儿常为该谁骑争吵不休。这天,一位叫宝宝的男孩跑到老师面前抗议‘小莉不让我骑三轮车’这时老师应如何反应呢?)作者用专业的视角进行了缜密分析、深刻思考,处处体现着专业与智慧:作为专业幼儿教师,当班中出现“三轮车争抢事件”,首先会迅速做出价值判断,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过后会对幼儿在事件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诊断;并且还会运用这事件作为课程设计与管理的参考。

此事件的价值在于为幼儿提供了尝试各种社交互动与冲突的良好机会,可以教导幼儿以下的技巧:

其一,社交技巧,包括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处世技能。轮流(老师建议没骑到三轮车的宝宝观察正在玩的小莉,等她露出疲倦或玩腻的迹象时,再去提出“换我骑”的要求会比较容易成功,这是老师帮助宝宝学习察言观色,以协助她发展“轮流”行为)。协调(老师鼓励宝宝思索小莉对什么事最感兴趣,让宝宝去对小莉说“如果你让我玩三轮车,你荡秋千时,我就帮你推。”老师向宝宝示范了如何运用口头的方式与别人协调的技巧)。克服困难(幼儿必须承认他不可能永远是赢家,必须学着接受失败与被拒绝,老师说“没关系,也许等会儿小莉就不玩了。其实还有很多好玩的呀!”可建议宝宝去玩其他一些活动,帮助宝宝培养克服失败、抗挫败的能力)。

其二,语言技巧,在这事件中老师教导幼儿用清晰、有效的语句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要用明确的词句,学习对话的技巧等。

其三,品质培养,包括谦让、同情他人、不怕困难等。谦让及同情他人的品质是可以经过各种方式来加强的。在例子中,如果小莉坚持不让宝宝骑,老师可以对她说“宝宝已经等了很久,你知道等那么久的滋味很不好受!”这种方式可以刺激、唤醒小莉的同情心及培养她谦让的品质。另外,在这事件中教师让幼儿设想及尝试各种解决的方法,而在尝试的过程中得知,几次的失败也不会击垮他们,从而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教师教宝宝去和小莉交涉:“你去和小莉说‘我真的想骑,我已经等了很久了!’如果这样说还是没用,你再回来,我们再想想别的办法!”这样旨在告诉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一种,鼓励他们尝试用各种方法来化解人际冲突,这对幼儿长期发展很有益。

2、专业的幼儿教师在研究处理困境的方法时要结合专业知识,如发展心理学以及有关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当面对困境时,首先需要作出价值判断,而判断的依据就是该事件是否能针对幼儿当时的心理、认知水平,对某方面能力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这就涉及到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知识。而后,又将根据幼儿的发展和各年龄阶段幼儿的行为常模及家长、学校等各方面人士的期望以及相关教育哲学、学习理论等采取适当有效的教育策略。因此,理论知识是我们工作道路上的指明灯,作为专业教师无论工作多忙,看书学习决不能放松。要多看书、看好书,让自己成为爱读书的人。因此,在扩充知识面的同时,跳出原来惯有的思维模式,将各种知识进行梳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赋予教育新的内涵。

3、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当遇到某些突发事件时,应该首先考虑到三个问题:

(1)此事可以让幼儿获得些什么?——要会判断分析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并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

(2)教师对事件中的幼儿所做的诊断是什么?——拿幼儿在事件中的行为与他们以往的行为作比较,也就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分析幼儿。

(3)课程与管理上应如何处理?——对于教育策略是否得当、课程设计与学校设施是否满足幼儿的需求等进行反思。

4、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纷争时,首先便应该以双方幼儿最大及最长远的利益作为判断的标准。老师是孩子心目中可以倚赖的权威者,处理问题要公正,考虑双方幼儿的利益,因此,当我在今后碰到类似事件时,面对用尽了各种办法都不愿退让的一方,我一定会在“××,你再玩5分钟,就换其他人玩。”的后面再加上一句“如果你想玩别的,老师也会帮你!”这关键的后半句话让孩子明白自己与他人一样处于一个公平的环境里,每个人的权利都会受到保护,每个人的需求都会受到重视,在维持正义的同时又维护双方学习及发展的权利。另外,教师要站得高些,目光放得远些,要着眼于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打基础。所以,当我在今后碰到类似事件时,我不会急于停止纷争,充当“灭火器”,而是最大限度的挖掘教育价值,促进幼儿长期的发展与学习。

总之,不管是从促进幼儿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角度,以及改变幼儿教师工作的现状,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至关重要。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的幼儿需要动生命攸关的大手术时,开刀的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因此,只有当其他幼儿的幸福受到保障时,才能保障我们孩子的幸福。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读后感篇七

自参加完省骨干教师培训回到家乡,我对鲍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书非常喜欢,也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丽莲・凯兹博士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丽莲.凯兹认为幼儿理想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儿需要安全感。所谓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与别人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被爱”和“被需要”并不一定使人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别,而且这份爱还必须是适量的,重点是在儿童“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而不是儿童被爱与被需要。而在家长和儿童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悖论。

在家长和儿童之间

从与家长的不断接触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常常重视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给了孩子什么,我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条件,我注重培养孩子什么,我……而从来没有问一问孩子的感受,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于是造成了“关怀强迫”、“非常态教育”等非正常状态。孩子还不会自理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孩子渐渐大了,会走路、会说话了,上了幼儿园了,父母还是呵护得像捧在手里的烛火,他们觉得孩子就应该接受这种照顾,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们帮着做什么,这些父母就会觉得失落。还有的部分知识分子家庭,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包围孩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你看,那是什么字?”,游玩的时候“这是什么树?”,吃饭的时候“番茄里面有什么营养素?”,睡觉的时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家长们将“情境教育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个情景、任何一个地方,都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现场。家长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学习,家长无处不在,表面上是爱护关心孩子,其实是对孩子依赖自己有一定的依赖。这时候我们没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爱了吗?你的爱是否适量?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压力?当然有的家长也开始问“你觉得开心吗?”,但常常这样的提问只是形式上的,许多孩子并不完全会总结我这一天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往往与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而有的时候甚至想不到具体的事件,于是对家长的问题会不知所云,常常胡乱应答。而家长在自己的问题中满足了,他不再让自己去用心的观察孩子,体会孩子的心是否如说的那样。孩子短于表达,但情绪通常会在生活中体现,而这时家长已经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空洞、无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怀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不被理解的无奈,缺少真正爱的心灵。

在老师和儿童之间

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促使老师在进步,促使老师在不断的要求自己。由传统的师上生下的观念到今天的师生平等对待老师走过了漫长的路。老师的确在改变自己,给予了孩子更多的爱,老师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长的、上级的、社会的。我将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老师的职业责任感告诉老师自己必须进步,否则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于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师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师搂抱在怀里;某某孩子被老师特别关照;某某孩子的错误被匆匆忽略;孩子耳边充满了鼓励和表扬……老师还没有深刻理解:当你怀抱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去爱;当你关照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来教育;当你靠紧孩子的时候,你是否能客观评价你的孩子;当你只是利用表扬作为教育手段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它们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老师所给予儿童的安全感是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是的,老师给予孩子的爱是更加理性的、公平的、真实的、由衷的。其实我们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时候,他们也渴望这个努力被别人所发现,所赏识,所赞扬。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实在的鼓励和表扬的理由,让孩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时,就给予真诚的欣赏;当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错误时,就给予严肃的爱意的批评。当这些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眼神,再来感受孩子的情绪,再来体会孩子的心情,看看他们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诚的爱。

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的幼儿需要动生命攸关的大手术时,开刀的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因此,只有当其他幼儿的幸福受到保障时,才能保障我们孩子的幸福。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读后感篇八

自参加完省骨干教师培训回到家乡,我对鲍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书非常喜欢,也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丽莲·凯兹博士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丽莲.凯兹认为幼儿理想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儿需要安全感。所谓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与别人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被爱”和“被需要”并不一定使人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别,而且这份爱还必须是适量的,重点是在儿童“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而不是儿童被爱与被需要。而在家长和儿童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悖论。

从与家长的不断接触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常常重视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给了孩子什么,我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条件,我注重培养孩子什么,我……而从来没有问一问孩子的感受,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于是造成了“关怀强迫”、“非常态教育”等非正常状态。孩子还不会自理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孩子渐渐大了,会走路、会说话了,上了幼儿园了,父母还是呵护得像捧在手里的烛火,他们觉得孩子就应该接受这种照顾,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们帮着做什么,这些父母就会觉得失落。还有的部分知识分子家庭,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包围孩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你看,那是什么字?”,游玩的时候“这是什么树?”,吃饭的时候“番茄里面有什么营养素?”,睡觉的时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家长们将“情境教育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个情景、任何一个地方,都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现场。家长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学习,家长无处不在,表面上是爱护关心孩子,其实是对孩子依赖自己有一定的依赖。这时候我们没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爱了吗?你的爱是否适量?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压力?当然有的家长也开始问“你觉得开心吗?”,但常常这样的提问只是形式上的,许多孩子并不完全会总结我这一天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往往与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而有的时候甚至想不到具体的事件,于是对家长的问题会不知所云,常常胡乱应答。而家长在自己的问题中满足了,他不再让自己去用心的观察孩子,体会孩子的心是否如说的那样。孩子短于表达,但情绪通常会在生活中体现,而这时家长已经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空洞、无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怀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不被理解的无奈,缺少真正爱的心灵。

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促使老师在进步,促使老师在不断的要求自己。由传统的师上生下的观念到今天的师生平等对待老师走过了漫长的路。老师的确在改变自己,给予了孩子更多的爱,老师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长的、上级的、社会的。我将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老师的.职业责任感告诉老师自己必须进步,否则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于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师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师搂抱在怀里;某某孩子被老师特别关照;某某孩子的错误被匆匆忽略;孩子耳边充满了鼓励和表扬……老师还没有深刻理解:当你怀抱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去爱;当你关照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来教育;当你靠紧孩子的时候,你是否能客观评价你的孩子;当你只是利用表扬作为教育手段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它们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老师所给予儿童的安全感是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是的,老师给予孩子的爱是更加理性的、公平的、真实的、由衷的。其实我们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时候,他们也渴望这个努力被别人所发现,所赏识,所赞扬。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实在的鼓励和表扬的理由,让孩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时,就给予真诚的欣赏;当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错误时,就给予严肃的爱意的批评。当这些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眼神,再来感受孩子的情绪,再来体会孩子的心情,看看他们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诚的爱。

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的幼儿需要动生命攸关的大手术时,开刀的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因此,只有当其他幼儿的幸福受到保障时,才能保障我们孩子的幸福。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