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两课时(通用5篇)

时间:2023-10-01 18:04:42 作者:BW笔侠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两课时(通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一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体会

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情感目标: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还原”——通过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和想象,还原写景之状。

“体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和诵读,体悟苏轼之情。

一 交流热身

二 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豪放的特点

抽读一生,初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师: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三 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写景气势磅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朗读另一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学生回答

2、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

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周公瑾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外有明主知遇,内有娇妻相伴。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参照上述评点,试着描述自己品味下列诗句的过程: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诵读指导:

从两个不同版本的比较中,给我们一点诵读启示,有一些动词,在诵读时需要我们放慢节奏,加重语气来重读强调。比如“淘”、“ 乱”、“ 穿”、“ 拍”、“ 卷”等。

学生齐读

教师小结:第一次反思

1、回想一下,初读本词,你注意到了自己在诵读时所涌起的豪放之感是怎样产生的吗?

2、你能否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呈现出那气势磅礴的写景画面和指挥若定的周瑜形象?

四、在比较中体会词的豪放内涵

咏 赤 壁(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1、通过比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朗读李白的《咏赤壁》

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写周瑜的时候突然把笔锋一转,引出词人自己。这也正是咏史和怀古的区别。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赞美周瑜,实际是为了和诗人自己进行对比。无论是写景,还是英雄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了作者能更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情怀。

2、通过互文性阅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旷达的豪放之情。

资料链接:

资料一: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1、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的主语是苏轼, “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整句话是指诗人自笑在青春不复的时候,还怀想“风流人物”,太多情了。这体现了苏轼在人生失意时的自我嘲解。

2、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的主语是周瑜,“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周瑜之笑,饱含着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

资料二:

1、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 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同年,周瑜迎娶天姿国色的小乔。建安十三年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湖北黄州游赤壁时的怀古之作,这时作者四十七岁。

3、(在黄州期间他开垦“东坡”,建造“雪堂”,参禅悟道、研习书法、广交朋友)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 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 一篇《承天寺夜游》。(林语堂《苏东坡传》)

4、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诵读指导:南宋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最后我们一起再铿锵有力地诵读全词,感受诗人的豪放、旷达之情。

四、教师总结:

第二次反思:

联系课堂学习的环节,进行反思:

2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否给你了这样的启示:读一首怀古词,需要自己去关注写景、咏史、抒情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怀古词的阅读图式)

教师总结:诗人创作怀古篇章,并非单纯是为了抒发“思古之情”,而是站在现实的岸边,去体察历史。在历史中衬托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这就是“历史的回声”,这也正是本专题的精髓所在。我们在学习这个专题的其他课文时也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五、应用与拓展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还有学者认为,断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神游”是诗人做梦回到家乡,“多情人”是指苏轼的亡妻。“笑我”、“早生华发”句,是对小乔夫婿之雄姿英发而言。结合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谈谈你的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步骤方法,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的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拍岸”“裂岸”“强虏”“樯橹”的不同以及结尾的理解。

3、通过朗读,理解豪放词特点及词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苏祠豪放的特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的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猜猜作者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一个人。我们今天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小丑(幻灯片投影)

2、学生介绍苏轼、了解苏轼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配乐)

2、明确词牌名、题目及词的类别:怀古诗

明确怀古诗特点:观眼前之景写历史故事抒一己之怀

3、速读上阙。提问:(观眼前之景)最有气势的是哪句?(自由发言)

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推雪”

提问:哪几个字富有表现力?来说说看。

分析:“穿”写出乱石高耸入云的动态,化静为动。描摹出山势之险要、高峻。“拍”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卷”表现出惊涛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

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方面写出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板书:描壮美之景)

提问:有版本作“惊涛裂岸”,试和原文比较,你认为哪个更好?(自由阐述)

明确:“拍”更好些,“拟人”的使用,使得更形象,动态感强,而且其中还暗含声响。“裂岸”是从“形”上来写,这和第一句的视角重复了。三句分别从形、声、色三个角度写的。所以不能用“裂岸”。

生齐读感受赤壁的壮美,领略苏祠的豪放。

4、提问:作者在描摹了壮美之景后,用了一句过渡句过渡到写什么上?

明确: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过渡到历史人物上。

5、提问:作者站在赤壁古战场上想到了谁?他有何特点?(依文找特点)

明确:英俊潇洒文武双全年轻有为镇定自若……

“小乔初嫁了”衬托出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表现周瑜的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自若,指挥若定的形象。

6、提问:“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有版本作“樯橹灰飞烟灭”,你认为哪个更好?

明确:“强虏”是突出敌方强大,衬托周瑜的英雄形象。“樯橹”是借代,代指曹操的八十万水军,更能体现水军的特点。

7、提问:三国时期,有很多的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想到的却是周瑜?(出示图表,学生分组讨论)

人物周瑜苏轼

年龄3447

生活幸福美满贫困潦倒(妻子早亡)

外表英俊潇洒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大都督黄州团练副使

成就功成名就一事无成

明确:感叹自己虽身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借周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所以才有了“多情应笑我”的感叹。(板书:叹风流之人)

8、提问: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有人认为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旷达;也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比较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怎么看?(学生讨论)

明确:旷达多于消沉

苏轼和周瑜相比,苍凉和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没有真正消沉,他特想得开。他在想:所有风流人物都将随历史的潮流而被涤荡了,即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祀江月,这其实就是林语堂评价的“他是天生的乐观派”。(板书:抒旷达之情)

9、齐读下阙并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这首词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怀古诗:观眼前之景写历史故事抒一己之怀

课后阅读(1)林语堂《苏东坡传》(2)余秋雨《东坡突围》

四、在齐声朗读中下课

单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三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情感目标: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还原”——通过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和想象,还原写景之状。

“体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和诵读,体悟苏轼之情。

一交流热身

二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豪放的特点

抽读一生,初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师: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三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写景气势磅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朗读另一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学生回答

2、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

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周公瑾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外有明主知遇,内有娇妻相伴。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参照上述评点,试着描述自己品味下列诗句的过程: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诵读指导:

从两个不同版本的比较中,给我们一点诵读启示,有一些动词,在诵读时需要我们放慢节奏,加重语气来重读强调。比如“淘”、“乱”、“穿”、“拍”、“卷”等。

学生齐读

教师小结:第一次反思

1、回想一下,初读本词,你注意到了自己在诵读时所涌起的豪放之感是怎样产生的吗?

2、你能否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呈现出那气势磅礴的写景画面和指挥若定的周瑜形象?

四、在比较中体会词的豪放内涵

咏赤壁(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1、通过比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朗读李白的《咏赤壁》

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写周瑜的时候突然把笔锋一转,引出词人自己。这也正是咏史和怀古的区别。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赞美周瑜,实际是为了和诗人自己进行对比。无论是写景,还是英雄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了作者能更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情怀。

2、通过互文性阅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旷达的豪放之情。

资料链接:

资料一: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1、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的主语是苏轼,“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整句话是指诗人自笑在青春不复的时候,还怀想“风流人物”,太多情了。这体现了苏轼在人生失意时的自我嘲解。

2、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的主语是周瑜,“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周瑜之笑,饱含着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

资料二:

1、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同年,周瑜迎娶天姿国色的小乔。建安十三年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湖北黄州游赤壁时的怀古之作,这时作者四十七岁。

3、(在黄州期间他开垦“东坡”,建造“雪堂”,参禅悟道、研习书法、广交朋友)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承天寺夜游》。(林语堂《苏东坡传》)

4、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诵读指导:南宋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最后我们一起再铿锵有力地诵读全词,感受诗人的豪放、旷达之情。

四、教师总结:

第二次反思:

联系课堂学习的环节,进行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否给你了这样的启示:读一首怀古词,需要自己去关注写景、咏史、抒情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怀古词的阅读图式)

教师总结:诗人创作怀古篇章,并非单纯是为了抒发“思古之情”,而是站在现实的岸边,去体察历史。在历史中衬托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这就是“历史的回声”,这也正是本专题的精髓所在。我们在学习这个专题的其他课文时也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五、应用与拓展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还有学者认为,断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神游”是诗人做梦回到家乡,“多情人”是指苏轼的亡妻。“笑我”、“早生华发”句,是对小乔夫婿之雄姿英发而言。结合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谈谈你的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四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提问: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雄伟壮观。(意思接近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气氛,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蓄势。

研讲: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汹涌澎湃,然后镜头慢慢前移,我们会依次看到散乱高耸的山石直冲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的撞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这样的镜头中在配上诗朗诵,那就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这就是我们的赤壁古战场,我们的“如画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我们的舞台布置已然完毕,背景就是这如画的江山,当追光灯亮起,照在哪里啊?(豪杰。最终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时,主人公出场。)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请同学们读有关周瑜的部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称字表示尊敬。

2.婚姻状况:小乔初嫁了。思考:为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点:年轻有为;衬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总结;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当时比较时髦的装扮)。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拨:以少对多,却能如此淡定,更显其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遥想”以下几句塑造出一位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活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刚过而立年近半百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自我安慰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八、高考延伸。

提问: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首先我通过豪放词的代表作引入,在朗诵中体会这首词的豪放。其次,抓住词的题目是地点加怀古,怀古词如何鉴赏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已详细讲过,所以就可以直接指出从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这三方面进行把握。

写景主要集中在上片,在鉴赏时一方面结合高考,讲写景句会出现的题型和解题方法。另一方面,把婉约派代表作《雨霖铃》中的写景句挑出来与苏轼豪放派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二者的区别。

下片中作者主要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用以自伤,流露出羡慕之情。从苏轼对周瑜的称呼郎和公瑾也能看出来,另外,从年龄、职务、外貌、际遇四个方面对比用一副对联总结: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这个时候,才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引导的方向是积极。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五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提问: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雄伟壮观。(意思接近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气氛,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蓄势。

研讲: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汹涌澎湃,然后镜头慢慢前移,我们会依次看到散乱高耸的山石直冲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的撞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这样的镜头中在配上诗朗诵,那就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而这就是我们的赤壁古战场,我们的“如画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我们的舞台布置已然完毕,背景就是这如画的江山,当追光灯亮起,照在哪里啊?(豪杰。最终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时,主人公出场。)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请同学们读有关周瑜的部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称字表示尊敬。

2、婚姻状况:小乔初嫁了。思考:为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点:年轻有为;衬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总结; 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当时比较时髦的装扮)。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拨:以少对多,却能如此淡定,更显其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遥想”以下几句塑造出一位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活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 刚过而立 年近半百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xx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八、高考延伸。

提问: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