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乡村四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大全8篇)

时间:2023-10-14 15:30:21 作者:GZ才子 最新乡村四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大全8篇)

爱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它是对家国情怀的真实表达,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个重要的使命。爱国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爱国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的情感,它让我们热爱这片土地,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爱国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它让我们愿意为国家的利益而付出一切。爱国是一种自觉行动,它要求我们时刻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爱国是一种责任担当,它要求我们为社会和人民的幸福负起责任。爱国是一种传承发展,它要求我们将爱国精神代代相传。爱国是一种崇高情感,它让我们为国家的繁荣感到自豪。爱国是一种自豪感,它让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国家而骄傲。那么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具有鲜明主题和时代特色的爱国标语呢?这些爱国标语以鲜明的语言展现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憧憬,让我们为之心驰神往。

乡村四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乡村四月》这首诗,它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后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对乡村景美人勤的赞美。

品味感悟古诗之韵,实现有效教学是我们语文追求的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较好地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反思教学,我以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第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导入环节从单元主题出发,回想现代文描绘的乡村,让学生抒发对乡村已有的感受,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接着明白诗词,知晓作者。我一直觉得,对读题的理解和对作者的了解,往往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古诗。

第二: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授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代品”的教法,指导学生反复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围绕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懂,有感情的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依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借助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学习,借助注释,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整体感悟。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美、诗情美、语言美、诗境美。例如:当学生抓住诗眼“绿遍”、“白满、品味诗句时,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想象读出辽阔的境界!欣赏到迷人的田园风光。 第三:新课标指出:课文课程应致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古诗教学也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得走进诗的国度,潜心学文,会心涵咏,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因而我紧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开教学。利用课后给出的四幅图画,在学生整体诗意后,抓住“绿”让学生了解自己知道的绿色,然后结合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景色,此时学生交流:看到小草绿了,树木绿了,原野绿了,山陵绿了??河流绿了,都绿了。学生进一步理解“绿遍山原”的意思了。借助图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的意境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象。“批文入情”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多诵读、多注释、抓诗眼、想画面”的学法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生发散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紧接着放手,让学生品味三、四句。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地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侓,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最后让学生再次诵读古诗,进入意境,身心融入地忘情地读,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把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读出来后背诵、默写,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

第四:这首诗虽学完,但意境未尽,所以我巧设“古今对照”的小练笔,让学生把对自然的感悟用现代文来抒写,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古今表达的对照,再次使学生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语文学科的回归。在作业布置上,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读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为语文学习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是一门追求完美的艺术,我对课内每个环节时间的掌握和学生的调控,还有待加强。今后,我会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乡村四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着重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本次教学《乡村四月》之后,我发现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在课堂把握与生成方面都存在许许多多需要学习的空间。

课堂中,情境的创设缺少诗的意境美,在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时,如果适时播放一点轻音乐,加上老师满怀深情的诵读,我想,气氛会更好。引导学生读懂字词方面还不是很全面,比如说:“山原”这个词古今用法不是很相同的,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白满川”、“雨如烟”等也没有很好地让全体学生一起去理解。在这首诗的学习过程中,也缺少对同学们积累古诗的引导,没有起到“一节课的结束是课外阅读的开始”的作用。

学生能够透过文字想象出一幅幅画面之后,我就指导学生朗读全诗,打算让学生从画面回归到文本。但是,我发现如果在将文字分割成画面之后还需要一个画面的整合才行,才能真正达到在学生脑中留下一个富有意境的画面。

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首先自己脑海中要清楚两个问题:我想给学生留下什么,这节课我要落实什么东西。课,不仅仅靠课堂来积累,它的精美来至于长期的沉淀。所以,加强自身修养,将成为我的重要课题。

乡村四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在初读部分我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我在初读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个层次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够读懂一些字词的意思。而第三次的朗读,则是希望学生能够读出一点节奏和韵味来,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我第一个层次的朗读掌握的还可以。但在第二个层次上的`目标实现得还不是很好。自身对于课堂也还很陌生,所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字词方面还不是很全面,比如说:"山原"这个古今用法不是很相同的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白满川","雨如烟"等也没有很好地让全体学生一起去理解。

这里如果再加个环节,让学生联系注释话讲讲这几句的意思,可能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会更深入一点,这样也为后面情感的挥发做下了铺垫。在学生讲了诗句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概括地讲讲,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再精练到课文中的诗句,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古诗的精练了。

乡村四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今天我们上的这首翁卷的《乡村四月》,四句,28个字,表现的是初夏时节乡村的自然景色和人们忙碌、劳累的场面。

学习古诗,不能不提到翁卷。翁公此人,文学史上留痕甚浅,查书,查网络资源,只能查到是南宋时期的浙江温州人,一生未当官,生活在乡村,喜爱描写乡村生活,写诗的时候比较注意技巧的运用,除此以外没有更多的东西。这给我的课前准备增加了一点难度。作者的生平、生活经历,往往可以转化成思想内容,反映在作品中。找不到更多的资料,我只能以老师用书中对这首诗的分析确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但考虑到今天是给三年级学生上课,讲这些内容,一来学生未必明白,二来好像有点太重思想品德教育了。所以,我决定突出两点:景美,人忙。从课堂的效果来看,我认为已经完成了这个教学设想。因为在学习时,景和人,美和忙这几个字,都是学生自己概括出来的.。

考虑到这首诗有些地方不好理解,有些场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所以,我决定,这首诗的教学不在这方面作设计太多的活动.只抓字词理解诗句和诗的意境。

乡村四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在教学古诗时,我总是爱好先学生背诵,再串讲,学生们都学得不怎么好?今天上课了,我检查预习学生们学得并不好,正想发火,忽然我想到如果是在外面上公开课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那就表演一次吧。

我结合题目,问学生从题目里能看到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很好,很快就知道了这首诗是写的乡村的事,是发生在四月里的事。然后我又让学生对作者的名字进行了分析,还分析了部分学生名字的'意义。这一点可能算是浪费了点时间吧。但同学们对课堂还是非常有兴趣的。

乡村四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今天早上这节课是一节同案课,是在原来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大的方向基本不动,只进行了一些细节的修改。

首先是激情导入。让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接着是明白诗题和知晓作者。我一直觉得,对题的理解和对作者的了解,往往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古诗。

对学生读诗的训练。共分两个环节。第三环节是初读古诗,让学生有个大至的了解。第五环节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再次读诗,这个环节叫做感悟升华。整个过程,力争做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觉,读出魅力!

第四个教学环节,我是让学生以我的一个问题为主线,放手让他们自学。但又不敢放得太开。因为这是借班上课,我怕放开会收不回来。在这个环节里我觉得缺少小组合作学习。原计划个体学完之后合作交流,这样经过小组的智慧,就能更好的完成,但我怕会耽误更多时间,教学内容完不成,干脆没进行,这只能是一点缺憾了!

在初读部分我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我在初读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个层次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够读懂一些字词的意思。而第三次的朗读,则是希望学生能够读出一点节奏和韵味来,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我第一个层次的朗读掌握得还可以,但在第二个层次上的目标实现得还不是很好,自身对于课堂也还很陌生,所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字词方面还不是很全面,比如说:“山原”古今用法不是很相同的,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白满川”,“雨如烟”等也没有很好地让全体学生一起去理解.

这里如果再加个环节,让学生联系注释讲讲这几句诗的意思,可能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会更深入一点,这样也为后面情感的发挥做下了铺垫。在学生讲了诗句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概括地讲讲,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再精练到课文中的诗句,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古诗的精练了。

古诗教学,朗读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忽视了示范的重要

作用,一味的让学生读出感情,所以部分学生在朗读上的提高不明显。在指导学生想象画面的环节上,虽然学生能描绘出诗歌描绘的画面,但语言明显不够优美。“绿遍山原白满川”这一句中“遍”“满”两个字解释不够。所以我觉得,今后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提示学生,让他们脑海里能出现些画面,再让他们来描述这样效果会更好。另外,一般古诗教学最好能让学生当堂背诵,虽然这节课后学生都能背了,但大多数学生是在预习时就已经背出,而不是靠课堂上的多读来达到的目标。所以今后上古诗的时候自己可以设置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有兴趣读,从读中体会美,体会作者的情感,而不再是我说他们记。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朗读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乡村四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七

前两天,学校开展了有关古诗教学的研讨活动。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体裁中最美的,我想古诗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课堂。如何把这种美落实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语文有她自己丰富的学科特点和魅力,古诗也有她无尽的内涵和高远的意境,只有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才能达到我们教学古诗这一体裁所要达到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中创设意境,让学生通过教学体会古诗意境的美呢?通过本次的教学研究活动我进行了一些反思。

本次教学研讨,我执教的是《乡村四月》这首诗,它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从课堂的导入环节开始,就着手把学生带进乡村生活的情境当中“春天,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草长莺飞,柳绿花红.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乡村去过么?在你们心中,那应该是怎样一种景象呢?”这样很容易把学生的思维通过想象带进广阔的乡村,为学生学习本课的古诗打下良好的想象基础。

其次,在教学过程当中,我根据古诗的内容选择使用相应的课件,使学生通过看看课件进一步从视觉上体会诗文的内容,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体会到古诗简单一些字后面隐藏的意境的美。

能停留在浅显的文字上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浓度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和文字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古诗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注意到了通过自己的生动的引导语言和丰富的评价语让学生体会诗文悠远的意境,同时也体会古诗用词的精准、凝练。

虽然,我在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的过程当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入诗境,但是上完课以后感觉学生入境还是浅,深度不够。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自己的文学修养的深度都有关系。我想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多研究多琢磨,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才会喜爱上古诗,才能传承诗词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

乡村四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八

《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屡考进士不中,布衣文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有清新淡远的意味,讲究锤炼字句,写景善白描,时有佳句,为人传诵,着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注释:

1、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河流。

2、子规:杜鹃鸟。

3、才了:刚刚。

4、山野:山陵和原野。

5、蚕桑:种桑养蚕。

6、了:结束。

译文: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中心思想:

整首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