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无声告白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7 04:23:53 作者:念青松 最新无声告白读后感(实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无声告白读后感篇一

记得刚读完这本书时,我感动得涕泗泪流,书中的人物深深影响了我。

打从莉迪亚出生起,她的一切就被父母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她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因此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经常受到忽视。莉迪亚的爸爸詹姆斯是中国人,妈妈玛丽琳是美国人,而莉迪亚却继承了妈妈的蓝眼睛和爸爸的黑头发,这也是她受到与家里兄妹不同的待遇。可是因为基因的不同导致詹姆斯一家到哪里都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莉迪亚没有朋友,自从那年母亲离家出走又回来后,莉迪亚就发誓不再让母亲离开,不再让母亲失望。玛丽琳希望莉迪亚完成她没有实现的理想——当一名医生,与众不同,而詹姆斯却希望莉迪亚能够融入人群,广交朋友。很明显,玛丽琳和詹姆斯的想法是矛盾的。

而莉迪亚就像一块夹心饼一样,一边背负着母亲的梦想,面对着堆积如山的作业,一边又遭遇被迫地社交和哥哥内斯对其的冷漠,终于导致莉迪亚意外在湖中溺水死亡。

莉迪亚的死所有人都有责任,表面上的溺水事故却关系到更深层面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莉迪亚看起来很受宠,却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父母期望下的矛盾、学习上的负担、内心的孤独、他人的冷漠,没有人关心她,爱护她,理解她,她并不喜欢当医生,不喜欢每年的生日礼物只有书,但她不敢说,她害怕母亲会再次离家出走,所以她只有无条件地服从母亲的安排,让母亲高兴,不再难过。但她忘了,她还只是个孩子,母亲的离家出走不是她的错,她没有必要装上母亲的理想向前走,没有必要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她遇见了杰克,而杰克是没人管教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压垮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莉迪亚的开始,也是结束。莉迪亚用死换来了一家人的醒悟,然而这个代价是沉重的,莉迪亚虽然死了,但是这个家庭里的每个成员永远都会为当初的行为内疚自责。

生活还要继续,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修补,也许,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最后,于无声处,对自己告白:保持奋斗,决不妥协。我想这是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启迪。

无声告白读后感篇二

本以为外国小说由于环境、语法和翻译的问题,阅读起来总回比较晦涩难懂。但《无声告白》读起来却十分顺畅,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最后一页。

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内心是压抑难受的。毕竟莉迪亚沉入了湖里。虽然詹姆斯和玛丽琳的生活在破碎之后重拾了温暖,“詹姆斯和玛丽琳说话时会选择真正能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措辞,无论是对内斯,对汉娜,还是互相之间。他们需要说的太多太多”。內斯也最终真切地感觉到,莉迪亚已经离开了。而汉娜也获得了来自父母的关爱。尽管如此,但原本莉迪亚可以继续一直在的。

悲剧的开端,应该是詹姆斯和玛丽琳婚礼上,玛丽琳的母亲反对自己的女儿嫁给黄种人开始吧。詹姆斯从小的“与众不同”让他敏感、孤独、而玛丽琳一直希望自己当医生,不想和大多数女性一样相夫教子,围着厨房转,她渴望“与众不同”。他们的结合,一个害怕与众不同,一个渴望与众不同。一个谨慎地尽肯能避开别人异样的眼光,一个收起自己的梦想困在家庭当中。这就是悲剧的开始。

玛丽琳尝试过改变,她离家出走去考学的日子,我想她是欣喜的。但是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内心还是无法心无挂恋。最终,又一次怀孕彻底浇灭了她的梦想。但她的女儿,莉迪亚害怕母亲的再次离去,让她快速长大,她希望用满足母亲的期望来留住母亲。于是,玛丽琳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全部寄托在莉迪亚身上。詹姆斯一直渴望有朋友,融入大家,被人所接受的想法,也倾注到莉迪亚的身上。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玛丽琳一直不是自己,她人生塞满了父母希望变成的人,这不是她内心真正渴望的,两股力量不断拉扯,最终导致了悲剧。

内斯相对幸运些,虽然他也一直孤独,但他不需要承载父母沉重的期盼,他也发现了自己的热爱—宇宙。很多时候,他也羡慕莉迪亚得到父母几乎所有的关爱,比如那次将莉迪亚推下湖里。但也是那次,他也感受到了父母关注所带来的压力,他成为了唯一理解莉迪亚的人。读后感·是他托着莉迪亚,让她不至于在重压之下被压垮。但他终究要追求自己自由的世界,他去哈佛上学,他迫不及待要离开这个家。这对于莉迪亚而言,失去了最后的唯一支撑,也许内斯还在的话,莉迪亚就还能撑下去。

原本我以为莉迪亚是自杀,但其实不是,她已经在湖边想清楚了一切,她决定明天开始和父母开诚布公,恭喜内斯考上哈佛,和杰克说他会保守秘密。她只是觉得离码头那么近,“只要不停地踢”,不会游泳的她就能游到码头。

一对不幸福的夫妻,是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的,他们的孩子是不会得到健康成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可取,每个人都不应该是父母的复制品,每个人都应该只是自己,不需要去承载他人的期待,他们的梦想。希望以后有了小孩的我,能努力去做到这一点。让我只是“我”,让你只是“你”。

无声告白读后感篇三

终于读完了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一部极其压抑的关于异族通婚的小说,通篇的压抑让我难以忍受。

小说以莉迪亚死了为线索开篇,莉迪亚是詹姆斯。李先生家里的大女儿,也是他们寄予最大的希望的一个孩子,母亲玛丽琳因为奉子结婚未能实现的职业女性的理想,通通传递给了莉迪亚,使莉迪亚变成了那个完全不是自己的自己,直到有一天,她失踪了、死了,玛丽琳还是没有觉悟女儿的死,是因为这个家庭,这份沉重到无法释怀的希望杀了她。

这本书让我看到身为母亲,在一个家庭里的位置何其重要,只有一个阳光,积极的母亲才能够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们,也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够让一个家庭充满凝聚力,玛丽琳婚后的生活在别人眼里或许是幸福的,但是对于她的内心,却始终充满挣扎和痛苦,这份揪扯让她失去了作为母亲的敏感,失去了和孩子们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她终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身为母亲,我想她是失职的,因为她并没有真正成为孩子们精神世界、成长路上的那个最好的陪伴,而只是一个不称职的主妇。

很遗憾,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华裔大学教授,詹姆斯。李是一个内心压抑的男人,为了逃避他人对这个异族通婚家庭关注的异样目光,他让孩子们失去了每年假期旅游的机会,并完全放任自己躲避在安全的世界里,这样的母亲和父亲用行动不断的提醒着三个孩子他们的特殊性。当然,詹姆斯的压抑来自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作为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底层,詹姆斯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这份压力也毫无意外的传递给他们的孩子詹姆斯,虽然他有幸寄读在贵族学校,但是他永远都知道自己是低人一等的,而这种感觉终将成为他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影响他一生。

身为一个哈佛大学肄业女大学生,莉迪亚的妈妈玛丽琳的内心始终有难以释怀的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完成的学业,遗憾自己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她是那么渴望被这个社会的认可,那么渴望能够成为完全的自己。在莉迪亚只有5岁某一天的早晨,玛丽琳消失了,我无法明白她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开家庭和孩子去追寻所谓的梦想,身为母亲的我更是无法理解她怎么可能就这样离去!因为任何一个有爱的母亲都是无法主动的放弃她心爱的孩子的,更何况家里还是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需要她的照顾,哦,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孩子带来的繁重家务,让她不胜其烦,所以,她才会想要逃离。我一直相信,当你带着爱去做家务的时候,那就是爱;当你带着厌烦去做家务的时候,那一切真的就变成了烦扰。

玛丽琳离开了,因为她想要去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和自己的定位,但是这种离开是自私的,此刻的她已经不是孑然一人,那段离开家的日子成了全家人的噩梦,不辞而别的妻子让詹姆斯从恋爱伊始就恍惚的所谓自己的"不值得"变成了现实,毕竟那是一个还有很严重的种族歧视的时代,小个子的华裔男人在那种文化里永远显得那么特别和尴尬,玛丽琳给予他的爱情曾经让他重生,却又始终令他忐忑,所以当玛丽琳突然不辞而别的时候,这个男人的自信被摧垮了。当然,母亲的离去受到伤害最重的一定是两个孩子,内斯和莉迪亚,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信任,变得惊恐万分,母爱所能给予的那份成长的安全感在那一次出走事件中完全的被剥夺了。

所以,当玛丽琳回家时候,全家人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变得小心翼翼,敏感的孩子们容忍母亲每天的不做饭,容忍母亲提的任何要求,尤其莉迪亚,容忍并接受母亲把全部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又一次相信,娶老婆必须要娶一个情商高的女人,一个能为自己和别人负责任的女人,只有一个心智健全的女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而玛丽琳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虽然她为了这个家庭完全失去了那个年轻时的自我,可是这份失去给予她的不是愉悦的对生命状态的接受,而是让自己永远的变成了一个受害者,这种受害的心情毁掉的何止是自己的人生,詹姆斯幸福吗?当年娶了一个如此爱他的白人妻子是喜悦和深情的,但在漫长的婚姻生活里,这个女人的表现却击败了他们共同创造的这个家庭、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当然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詹姆斯觉得妻子就理所应当被丈夫养,这种思想源自从小看到母亲做工的辛苦,他以为丈夫养家是对女人的救赎,殊不知正是这种思想最后害了玛丽琳,最终更是伤害了他心爱的女儿莉迪亚,所以异族通婚是一件绝对需要慎重面对的事情,因为它包含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两种文化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

莉迪亚最后变成了一个敏感孤立的姑娘,她和兄妹们的长相遗传了爸爸的东方人面孔,妈妈的蓝眼睛,那个样子在70年代的美国,她只能被称为"东方女孩",长相上的特别,铸就了她内心的孤立,而母亲近乎疯狂的管教和期望更是勒的莉迪亚喘不过气来,她没有自己的时间,也就完全失去了业余社交的可能性,这个女孩太多内心的痛苦无以表白,最后统统化作了"无声告白"。

莉迪亚在哥哥内斯即将要去哈佛上大学的时候,自己选择了离开,因为哥哥原本是她最坚定的依靠,她无法想象没有哥哥的日子。

孤立的她,没有勇气去面对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抑的家庭,没有勇气去面对没有同伴,没有朋友的学校生活,莉迪亚的这些痛苦和挣扎妈妈并不知道,或者说完全不曾觉察。玛丽琳从来没有去关心过她的孩子们内心的需求,一份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所谓母爱是自私的,我只能说那不是爱,而是以爱的名义实施的对孩子的控制。

真正的爱是需要把焦点放到对方的身上,切实的去感知对方的需求,而不是让被爱的人成为施爱者情绪、思想的寄托。,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只有一个内在匮乏的人,才会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对他人的控制来让自己安稳。这,或许正是玛丽琳的状态,她对自己失望了,所以转而在莉迪亚身上寻找希望,却完全没有想到那所谓的母爱最后成为戕害莉迪亚的凶手。

我不喜欢这部小说,太过压抑,从这本书里我才知道,原来今天如此开放的美国也曾走过那样一段排斥异族的时期,那是时代的产物,作者揭示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可能就是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从这本书联想到近百年中国人漂洋过海的历史,会是怎样一部深重的苦难史啊,所有的悲苦最大的莫过于加诸于精神上的伤害,那种伤害的传递会让一代代人背负承重的枷锁,如同莉迪亚的不快乐,内斯内心的压抑,汉娜的惶恐,只能在这里祈祷,现世安稳,愿更多这样的家庭一代代健康成长,沐浴阳光和爱,生命永远充满希望。

无声告白读后感篇四

“世界上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代表爱,只有玫瑰做到了;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山峰都能代表高度,只有珠穆朗玛做到了。”

这是邹越老师《让生命充满爱》演讲中给我留下最深的记忆,这是一句平凡却富有哲理的话。倘若时光恍然,我便想将这句话,刻入我的灵魂之中,因为它使我深刻的明白了有些爱无声且伟大。

的确,仔细回想当我们降临在这个世界上时,留给我们的第一个微笑时父母,当我们咿呀学语时,留给我们第一次的鼓励是父母,当我们遇到人生的第一个难题,留给我们第一份关心还是父母。那些在我们眼里所谓简单的行为,平凡的举动,习以为常的话题无不体现这一个“爱”字。

当邹越老师说到一个孩子只因受不了父母的责骂而选择了离家出走。在饥饿难忍时,遇到一个好心的老板给了她一口面,她便要对那位老板涌泉相报时,那些被尘封的往事,随着邹越老师激情的演讲,像潮水一般涌来,冲击着我的视网膜,无声却汹涌。

曾经的一幕幕,孩提往事,青春记忆,豆蔻年华,有关我们成长的一切,都离不开父母,离不开父母那无声的爱。

记得小时候,还不会自己动手吃饭时,总有一双手。不耐其烦的喂我;记得第一次取得成功,背后总有一双含泪的双眼在替我激动;记得上学时没带过冬的衣服,总有一双脚为我跋山涉水;记得……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这样的细节还有多少,我只知道它很多,想那堆积的细沙一样,渺小却沉重。

邹越老师说得对,一个只是给你一口面吃的陌生人,你都能要涌泉相报,那么为你操劳的父母,视你如一切的父母呢?有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剖析一下父母于我们的爱。

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抚育我们的是家,呵护我们的父母,他们就像一颗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为我们撑起一片辽阔的天空。家是心灵所依的港湾,可家又是最容易让人忘记感恩,忘记付出的地方。

邹越老师的演讲还在继续,可我的心却不再平静……

无声告白读后感篇五

曼德拉这个名字,曾无数次出现在我的笔下,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他的胸怀,每每成为我文章最精华闪耀的部分。然而仅作论据引用,大多对曼德拉的认识是浅薄、公式化:他是南非领袖,他是黑人反种族隔离的先锋,他因此被构陷入狱27年......

这首《光辉岁月》是黄家驹为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所创作的一首歌,歌中歌颂了曼德拉的生平和精神。极简的歌词,勾勒出一个曼德拉,勾勒出一种精神,勾勒出一种形象——为种族歧视不断斗争的战士。

《无声告白》一书,文字代替画面,描绘了香港移民到美国的第二代的生活缩影。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种种问题拷问着在蓝眼睛王国中生存的黄眼睛一家。

小群体尚且排外,不用说一个种族。不论他们来自何方,说的是不是纯正的英文。只要是与本人种不同,在那个年代就是异类。排异目光,差别待遇,成就不了一个人,却能毁掉一个家庭。

我并非黑人,曼德拉所牺牲的、追求的、维护的到底是什么,说得出写得出但一直不能切身感受。看完这本书,听着这首歌,凝视那句肤色斗争,是了,怎么能感受不到呢。我非黑人,我是黄种人,中国人,我的发色是黑色的,眼珠是棕色的,皮肤灿烂着阳光的颜色。

生于祖国强盛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可我们黄色皮肤的先辈们,在那个惨淡的时代,所遭受的隔离与歧视,比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委屈与痛苦,隔着时代的万水千山,隐隐传来。他们斗争、反抗,让不屈的嘶吼回荡在阳光灿烂的光辉岁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