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此心安处是吾乡(通用17篇)

时间:2023-12-08 17:03:23 作者:雁落霞

优秀作文的结构严谨,从引子到论点再到结论,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为读者呈现出完整的思路和观点。通过阅读以下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谁知真相。试问人间真假何时了,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世界吻我以痛,我将报之以歌。苏轼功名蹭蹬,却依然傲霜斗雪。乌台诗案锒铛入狱之后,他认清了现实,认清了这个世界。但此后他似乎更加热爱生活。丝毫不见颓唐,失望。而留给后世的`中国士子们一个乐观,豁达的东坡。贬在黄州。他泛舟于赤壁之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在儋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他乐观,积极,受挫于生活,而更加热爱生活。看透了社会就不妨随心所欲。千秋功业,不过是断碑残铭;王朝更迭,不过是过眼烟云。

南朝有位山中相叫做陶弘景。他怀经世之才却隐居山间。皇帝有问题便只好移樽去山中请教。一次皇帝实在按奈不住,便问他为何不愿出山。他提笔写了一首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一个隐士,倚窗看白云过户如同蝴蝶穿花。这其中的乐趣哪里是那些政客们所懂的。只因他看透了社会,看淡了功名利禄。很多时候,我们活在假象里,或许这就是一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世界。但是要脱离尘俗的污垢。唯有认清生活,热爱生活。顺心而为,坚信此心安处是吾乡。

被尊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的陶渊明。五仕五隐。终看破红尘,留下“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后挂冠服而去。种豆南山,采菊东篱。依然对生活乐此不疲。纵使种的“草盛豆苗稀”他还坚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真真假假谁也说不清楚。就像杨慎所说“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这大千世界里,我们唯有坚守自我,追求梦想,倾尽一生。真假似乎并不重要。不忘初心,志之所向,一路艰辛,一路趱程。

此心安处是吾乡小学作文

满城的梅雨融成了闷热蒸腾的水汽,湿润着大地。教室中沙沙不停的书写声似乎也因这将要溢出水来的空气而不那么刚劲有力。偶一抬头,看着瓷砖上愈发显眼密集的水珠,最终凝成一股,摇摇晃晃地滑下一道明亮的痕迹,反射着白炽灯的光。

深深地吸一口气,感受着专属于这个季节的味道,才倏地想起,我来到这里,来到厦外,已快要半年了。不像这里的许多同学,厦外将会留给我的记忆,只会有短短的三年,而非六年。但哪怕只是这样一段稍不留神便会一闪而逝于生命长河中的光阴,我也相信它定然会成为一片不可磨灭的浓墨重彩的灿烂。

在早些时候,夏蝉还在枝头鸣叫的时候,凤凰花还未盛开得绚烂的时候,作为一名身处岛内的普通学生,看着厦外那少得可怜的招生名额,对于这里,连想都不敢想。那时的我,对于自己的志愿学校也还没拿定主意,对什么都抱着再看看、试一试的心态。也正是这样,让我以那刚刚达标的分数,勉强挤进了第一年实施的“高中小语种特长班”的面试。没有什么特别的决心亦或目的,就只是试一试而已。

再几个月后,拿到了中考成绩单的我,暗自松了一口气,毕竟以我的成绩,还攀不上厦外高高的正取分数线,但却也够让我以小语种特长生的身份来到这里。但我始终是一个不太有主见的人,也不知是在谁的怂恿下,稀里糊涂地填报了志愿,待回过神来时,已穿上了校服坐在了厦外的教室里。

现在想想,这一切倒都像是梦一般,我坐在了一个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地方。之前所有的顾虑与忧郁也慢慢烟消云散。但那颗患得患失的心总让我害怕着,会不会哪一天一觉醒来,才惊觉这都是一场梦。

但如今我,脚着实踏在厦外厚重的土地上,呼吸着这里的空气,看着擦肩而过身着同样校服的同学,愈发地庆幸自己可有拥有这一切。

从那个骄阳与暴雨共作的`八月底,从那在操场上整齐地绵延成一片的迷彩色开始,一切的一切就像拉开了闸门,洪水猛兽般向我涌来。那五彩斑斓的短暂而美好的全新的世界。

那抱着教科书匆匆而过的走廊,和朋友们谈笑围坐的餐桌,又或者是那绕过了一圈又一圈的操场。

就是这里了罢。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更适合的地方了。我突然无比地庆幸这一切就在我的生活里。

正所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回头想想这一年来的一切,像似串起了一个个玄妙的巧合,一环扣一环,哪怕只是少了其中的某一小环,那么我今天很可能,就没有办法呆在这里。

湿润的空气使墨水在纸上晕开一道悠长的痕迹。我低下头。既然一切已被安排得最好,那么剩下的,便是张开梦想的翅膀,飞向那片更加广袤的星空。

经典散文:此心安处是吾乡

镇里的那老榕树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落,落了又绿,几番轮回。

这里的人喜欢在老树下歇息,孩童、中年人、老人皆有。

扭过头看见那个穿着黄斑点的小女孩,坐在一个老妇人旁,或许是她的奶奶吧。小女孩双手托着腮,眼中尽是惊奇,听老妇人说话。我凑近去听,才知晓,老妇人在给小女孩讲这个小镇的往昔。老妇人瞧见我凑过来的身影,拍了拍她旁边的空位,眉目慈祥:“小姑娘,坐下来,来一起听吧。”我闻言,连忙点点头,听得很入迷。有人说老人对以前的事会记得特别清晰,老妇人从她嫁到这里一路说到现今。

小镇早已褪去昔年的残破,如今,仿佛一朵白莲,清新脱俗。

在老树旁,有一家卖葛水的铺子,老招牌了。依稀记得儿时父母总带我到那老字号里喝上一两碗。在那里总会有一群人,围在一桌闲扯。这样的时光,很好,似乎每人脸上,都带着温暖的欢笑。

我走进去,那股葛水味道依旧如此,四周望望,多了一些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

记忆中,铺子面积没有如今大,陈设也变了,但依然保留着那种古老的文化底蕴。斟茶递水的姑娘,脸上总会带着夏花般的笑容,去迎接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客人。我双手捧着瓷碗,凹凸不平的纹理,滚烫的温度,一碗葛水入肠,心暖暖的。

春归三日暮,细正纷纷。

下细雨时,我会在拱桥上,望清河小舟,雨点轻踏涟漪,一圈圈地泛起;我会在小路上,闲庭信步,轻嗅空气之清新,感受细雨之柔和;我会于广场中央,仰望眼前高楼,任思绪翻飞。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样,很好。

我倚在石拱栏边,青石冰冷,渗透肌肤。不禁数起河中锦鲤几尾,河上落花几瓣,河畔垂柳几叶,但,这又怎么数得完呢?这般光景,这般赏心悦目!停留良久,背身离去,蓦然瞥见母亲熟悉的身影,“一同回家吧”,多么温暖的一句话。母亲的手牵着我的手,她手上的老茧,便是时光对她的磨练。手牵手的`背影,该是很温暖吧。

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西山后,夕阳落去,明月未升,红霞慢慢被浓墨染透,华灯初上。

这里见证了我的成长。

在这里,从惊蛰一路走到霜降,从暖春一路走到严冬,经历了多少轮回。小城上有温暖的居民,有守护百年的老树,有沾满回忆的老铺子,还有家。

多少温情牵挂,多少尘世浮华,只愿时光能在此停留多一会儿。

此心安处是吾乡经典散文

漫长的四季,踱了多少尘迹,才抵达心中的芳草地。

一抹暖阳照进影子里,想要揭穿隐藏在睫毛下的秘密。一阵清风徐来,想要重温一下亲切的回忆,重游故地,心海翻腾,你本是尘土,终要归于尘土,当风吹散全部浮云,留在故里的是否依旧是如初的你。

踏上南去的列车,心里装满青春的梦,耀眼的花环伴着诱人的芳香,吸引着你去前行。“一起努力,不离不弃”这是标谤爱的含义,真实是可怕的,所以就容易轻信美好的虚假,以为都是天堂,脚下踩着炼狱,是不是都要经历一次才能明白什么叫做碰壁。一个日子装在一碗岁月里,已淘不出清澈的你,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如今你又在哪里?省略所有的故事,写下所有的诗篇,唯独不能省略的还是那段有你在的奇迹。

叛逆是青春的代名词,多好,那么美,却不知道有一种任性是更为深刻的浪费。那时睡过露天地;夏天的夜晚在出租屋房顶和一帮民工唱歌,那天同学聚会,你喝的烂醉,差点没有掉下去,后来每每想起都唏嘘不已,命大;没钱的时候借老乡的钱度日...... 还有如寄生虫一样生活的好多次逃避,想到这些,心里都在笑自己,傻的够可以,谁让我们都正值那般可以挥霍的年纪。

“你玩够了没有,玩够了就回来”这是你最后的话语,我是一个被你宠坏的孩子,虽已事隔多年,但那句话还是如此犹新,想起你站在我面前说话的模样,一副训导的样子,认真的让人疼惜。如今,我走远了,就不回来了,我寻找了那么多地方,才发现有个安逸住在故里,那是你我分歧的初发地,你注定是个浪子,可惜我不能陪你。一路走来,收获那么多的美景,却无处安放在你一颗漂泊的心里。谁都会有意外,但这次不是你给我的惊喜,忧伤里的泪是天空下的雨;谁都会有错过,但这次不是你给我的机会,一种注定的局早在最初就上演悲剧。颠沛流离的生活里充满着排斥的味道,或许这才配的上你孤傲的心。越是排斥越是要立地,不是成佛而是成就自己。

还有的那点回忆只有在故乡的底线里才渐渐浮现出原状,是呵,我们不可能再回去,乡里的土还是那样,黄的不是黑的;家里的老房子还是那样,泥土砌的墙,青瓦伴着红砖块,像是在提示这里经历过一个年代的变迁,叫八十年代的洗礼;一排排破窑洞现在以更谦虚的姿态展列,宣告着革命的胜利,以父辈荣耀之趋,以煤城塑造之身,这么真实的存在,像是在提醒——这就是历史最深刻的意义。

隔壁的老邻居还会想起过往的痕迹,每一句话都会触及泪滴,每个皱纹里都是经岁月消磨后踱过的沼泽地里面的泥,一提起呵,就沉的不见底。是的,如果还活着,你还会不会来看看故乡里的天和地,现在天很蓝,地也很肥,只是没有水里的鱼和洁白的云,想着老去的场景,也会像隔壁的老邻居,嘴角会浮出不经意的笑意,不会问你打哪来?这些都不重要了,你终归要回来看看这里,因为这里安放着灵魂里的土,心安处的纯。

山林迟老死,萍梗形无迹;万里梦觉醒,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纵观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从远古神话到《山海经》,《聊斋志异》;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名著;从《诗经》,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祖先们的智慧结晶由一开始的口口相传,到慢慢被记录于纸张之上,父亲传给儿子,长辈传给小辈,就这样一代代,一家家,历经千年,直至今日。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早已深深扎根在这文化的传承里,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无一不受着影响。而我对于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接触与了解,始于我爷爷的书房。

爷爷的书房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极其神秘的,若是留心寻找,总能发现新的意想不到的秘密。走进书房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撑满了左右两堵墙的被书籍堆满了的枫木大书架,它就像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而陈列其间的书本就像片片写满智慧的叶子。爷爷一直特别注重培养我看书的兴趣。

从我记事起,书籍就一直相伴我左右。从儿时牙牙学语一个字一个字背下了那时不知所云的《三字经》,到慢慢读懂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从小时候读“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知道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到现在读《淮南子》开始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辩证思想;小时候读李白,是“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的清新质朴,现在读李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洒脱……在爷爷的引导下,我接触,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结晶,也立志要把它们继续发扬传承下去。但即便像我爷爷这般爱书,也还是有很多书逃不了被高束庋藏的命运,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每当我望向那书架高处,也只能笑叹一句“姑俟异日观”罢了。

爷爷的书房,绝不仅仅是书房这么简单。作为一个十分注重情调,讲究氛围的人,爷爷的书桌上总是少不了那一盏紫砂,那一壶清茶。耳濡目染,我也对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茶,早在唐朝的《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秉承的修身养性,清心静思的精神,也正是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所一直倡导的。除了道家,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佛教禅宗也有许多与茶有关的著名公案,唐代高僧赵州禅师以茶载道,以茶度人,点化了不少颇具慧根的有缘人。

虽说以我目前的境界还远不足以从茶中参悟出什么玄机,但是不论何时,身处何方,一壶好茶,一缕清香总是能将我带回内心深处,带来家的味道,消除我的焦虑与不安。

除了喝茶,空闲时,爷爷还带我领略了书法的奥妙。虽然他自己对书法并不十分精通,但这并不妨碍他教我欣赏汉字的独特之美,观察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最终由繁体到简体的衍化进程。我因此大大提高了认字的兴趣,消除了初学汉字时的机械枯燥,也慢慢认识了《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帖》等名帖,甚至现在偶尔也会提笔试图一仿前人的墨迹。书法如其人,王羲之的字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代表了魏晋名士飘逸俊朗的风姿;颜真卿的字“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一如他为人的刚毅正直;苏东坡的书法“豪宕秀逸,气势如奔”尽显他历经人生坎坷起伏后的旷达豪迈。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精神中的飘逸,刚直,豪迈在他们的书法作品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有这些从爷爷那里传承下来的文化,在书房里探索到的秘密,都汇集到一起,让我成为现在的我,让我在这个日益国际化的世界里拥有一个坚强的后盾,一处落脚的地方,一个永远的家。中国如此绚烂多姿的文化形式,互相影响共通,全都扎根于传承,扎根于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文

也许有不少人会为谢邦鹏的就业选择感到遗憾,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觉得他应该“处变不惊”。毕竟,既然选择了做自己热爱的事,即使在别人眼里多么微小不屑,我们这颗心也应淡然自适。

相较于其他清华学子或出国深造、或入科研院所、或进神圣大学执教,我更看重谢邦鹏沉入基层,一点一滴地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了解透析的初衷以及那份敢于投身微小、从平凡做起的那份挑战世俗的勇气。

可是,我们很多人做事却只想一步登天,占尽天下便宜。于是,哪个行业工种好,便冲破头往里钻,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干什么,从而不惜放弃理想与初衷。今年,某省高考状元真心地热爱新闻传媒,渴望通过努力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可是,采访他的记者们都劝他放弃这个理想,极言这行当有多难云云。状元迟疑了,困惑了。看来,追名逐利是红尘男女难以摆脱的事情。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但又确实很好回答。难,是因为生活不等于理想,世俗的眼光与看法足以让人望而生畏,所以,我们尊重有些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寻求安逸、赚钱、地位高的生活;但我更鼓励人们选择做自己所热爱的事、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诗句云:黄色的树作文林里分出两条路,一条平坦宽阔,延伸无际;而我选择了另一条,人迹罕至、杂草丛生,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而鲁文-达里奥笔下的玫瑰,因受魔鬼的诱惑,一心想变得有用,于是世界上有了第一颗卷心菜。玫瑰花脱去了漂亮的外表变成了魔鬼诱惑的“有用”,却失去了作为玫瑰独一无二生存于世的价值。我们很难预测谢邦鹏的人生未来,但我们无权否认他当下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要有跟随自己内心的勇气,因为你的心真正地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时说的这句话,令人深思。人世间可贵的不是金钱、地位、名誉,而是自己高贵的此心,吾心是否安宁。做自己热爱的事吧,不用太在意身外的什么,因为心是灵魂的栖息之地。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感美文

懂得越多,才发现这个世界看上去并不如书中所写的那样美好,知道的越多,才发现自己几乎一无所知。于是我们拼命地去彰显自己的强大,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伪装着自己的坚强,可殊不知越是这样,越是让自己遍体鳞伤。

离开家乡,离开了象牙塔,才发现原来生活并不简单,不是可以用单纯的对与错,黑与白来划分的。经历一些事情,我才发现原来拼命想要坚持着守护着的一些东西回过头来给了我一个大大的巴掌。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人都是会越走越远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选择,每个人脚下的路都通往不同的结局,没有谁有义务停下脚步来等一等你,当然,你也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会慢慢的走到我们得的前面,自然也有一些人会被我们远远的甩在身后。那些超越了你的人也许你曾经未必就看得起,而那些被你甩在身后的人也许你们也曾经谈天论地,共同畅想着美好的将来。

生活总是喜欢给我们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起初我们也许会痛的撕心裂肺,但是多经历几次,我们也学会了站在一边像看着傻子一样看着痛哭流涕捶足顿胸的后来人,时不时地和旁边一样站着指指点点的人说笑几句,只因为在这条路上,我们是过来人,自认为应该有这个评论的权利。

也许有一天后来人会慢慢的超越你这个当初的过来人,然后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会像当年的你一样,站在旁边指指点点,但是那时的你已经学会了一笑而过,毕竟我们已经习惯了得失成败全看老天的心情。

于是我们慢慢的学会了妥协,习惯了像约定俗成低头,熟悉了左右逢源,懂得了利用自己手中的便利给自己一个更好的生活。时不时地我们的心中会有一些愧疚,毕竟我们曾经也对这些人这些事嗤之以鼻,但是现实会让我们低头,毕竟我们走过那么些艰辛磨难,有权利享受享受现在的美好,尽管他们可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可是慢慢的,我们变的越来越迷茫,我们会发现我们身边的人会越来越少,我们会发现我们越来越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我们会发现走到现在,除了自己的故乡亲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可以让我们完全的放松。

回家,这个时候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回家,回到自己最初梦开始的地方,去找找自己,找找自己原来的.梦想,找找自己的来路,顺便想想自己的归途。

是的,回家,回到这个可以包容自己所有的任性和罪责的地方,让自己躁动的心平静下来,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然后找找自己最初的年少无知,找找自己最初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毕竟我们的人生虽然无法回头,但是随时可以重新开始。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些远远的超过了我们的人,从来都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评价别人的身上,他们也曾经为生活低头,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妥协过,换句话说,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他们一直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们一直努力着,他们一直傻傻的坚持着,哪怕他们的身边从来都不缺少冷嘲热讽。

心安处是吾乡作文

很多时候,我都会有漂泊的感受,心无定处。不知所归。或许我此生想要寻求的是一种处心灵的归宿,寻找一处心安之地吧。

最近心绪一直不太稳定,是鱼刺卡在喉间,吞不进也吐不出。异常的难受,异常的烦躁。这种情绪对我而言是很常见的了。很早之前,似乎是学会想事情那个阶段吧,这种情绪便出见作用每当情绪低落,独自一人时,它便如期而至,内心是很难受的,莫名的难受,心被揪扭在一起。异常迷茫,无法理解自己的异常,后来偶尔看到两个字——‘漂泊’心突然抽动了一下,原来困扰自己的是那种孤独,叫做‘漂泊’吧。

所谓‘漂’词典中给出的意思是‘浮在液体表面顺着液体流动或风吹动的方向移动.’这令人很容易的想到了浮萍还有一个关于它的`名词:‘萍踪’浮萍是没有根的,它一生漂泊无定。随波逐流,只其一生之渺小,却还是漫无目标的活着。碌碌无为,这是与‘漂泊’不同。谓之为‘漂’,实在为‘泊’,即为‘停留’。

‘漂’,即为了‘泊’,飘荡一生,只为寻找一处心安之地,与其为泊,从此度启其于心,心安于此。

而我所寻找的‘可泊之地’,又是什么呢?或许就还可以深入一点,是信仰,追求?抑或是其它?似乎在找到它之前,我还是只能在迷茫罔中寻找些的灯和寻找前行的方向。

最近看到一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入眼有感,这句话似乎可以诠释我所寻求的那种模模糊糊的感触,在这一瞬间突然如暗泉喷涌而出。‘此心安处是吾乡’,古人心中家乡在哪儿,心就在哪儿,家乡便是其被千磨百炼。孤寂失意,困就难堪时最希望的心安之所,这造就了中国那么多的思乡诗词,真情毕露,也造就了中国人的恋乡情结。

或许,人生不是如萍,而是像蒲公英,它们也漂泊于世,却还是会寻找自我安身之所,一代又一代,漂泊——落地生根——再漂泊。

感悟生活的随笔:心安之处是吾乡

夜深了,疲惫的老黄牛早已进入梦乡,鼾声频频不断,习惯了,离不开了,已经是渗入骨髓的美妙伴奏了。

望着窗外,天空没有月,夜空却温柔可人。此时为自己卸掉一身的疲惫,安静地坐下读书、写日志,或者读一些我喜欢的书,读别人的好文章。总是喜欢看别人轻轻的、美妙的娓娓道来,然后思考自己的问题。自己虽然没有卓越的文采,只是用心描绘内心深处的世界,也将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当再度翻阅自己长久以来在空间滞留的文字时,清晰地见到自己走过岁月所留下的淡淡轨迹,突然惊叹自己在无形之中积累了很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执笔倾诉,也是自己喜欢,大众青睐的方法。我会时常被一些人、一些故事感动着,情到深处时也会婆娑泪流。别人的故事听多了,也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讲述自己的故事。然而,自己的故事总是不及别人的精彩,所以就用了最自然而充满感情的语言去叙述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故事:一餐饭、一段路、一个偶遇、一个转身!

因为我是个平凡的人,虽经历过一些在父辈和孩子看来还稍稍感慨的事情,但终究没有那么的典型,也就没有再拿出来夸耀的必要了。但是,能够读书写字还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至少可以用手中的笔在记录往惜的同时,描绘未来。书可谓是人类心灵的避风港。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知识和趣味,众多的文字或给自己无限生活的勇气,或给自己以美的享受,或给自己睿智的启迪。闲暇时,若再冲上一杯清茶或者一杯咖啡,一边细品茶的清香或者咖啡的苦甜,一边咀嚼文字的芳香,这真是很惬意的生活。

我总会把生活、未来想象得很美好,所以,字里行间总是散发着欣欣向荣。尽管我知道社会也有它残酷的一面,但是依然坚信:邪不压正,阳光必然灿烂!

二十多年前,一个很欣赏我、关心我的领导曾明示我:你的爱憎太分明了,为人太真了,眼里揉不得沙子,容易受伤。你的性格不适合从政,尽量避开政坛。不过你的文笔不错,且热爱生活,以后有空多写写文章吧,但记住一点,少议敏感话题,多去感悟生活,这样,你不仅会被生活恩赐,还会不断地收获简单的本味的快乐!二十多年来,一直携着这位作家、长辈、老领导的话,避“短”就“长”简单地生活着,而且一直保持了乐观的状态,心无杂念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尽着自己的微薄之力从事着行善积德之事,捕捉他人的优点处着身边的朋友、家人。细细品鉴,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一个本真的自己!

三月的南方,雨天甚多,且阴冷。因为体质弱,易感风寒,不宜外游,所以,只能把自己关在屋中,窝在火桶里,捧着电脑,点开自己心仪的文章,在好文里驰骋;偶尔还会百度一下佛法、经书,抛开一切世事纷扰,沏一杯清茶,轻轻地播放着“菩提本无树”,静静品味、字斟句酌书中那些精美的文字,感悟他们所承载的慈悲为怀、圆满义理,让思想穿越几千年的时空,仿佛感到自己正坐在经坛下,听菩提树下的佛祖娓娓道着那玄妙的禅机,与高僧们自由自在地对话,随其思维的脉搏一起跳动,感受着那份静谧、淡定、释然与从容,在红尘的喧嚣之中,拔开心灵的樊篱,打开所有的心结,让心灵自由地放飞,以智慧观照人生,从而获得一种别致、一种洒脱、一种通达。

所有的反思,别无他求,只为自己的明天过得更加安心!与心交流默契了,心自然坦然了,人自然舒适了。静谧下,迷糊中,耳边仿佛响起了慈母轻柔的哄儿歌,悠悠扬扬的轻音缓缓地把我诱入了温柔的梦乡!

公众号:丰镐文苑。

教师的生活美文:此心安处是吾乡

20xx年我大学毕业来到汤阴一中工作。

当时一中在王利民校长的带领下,跻身豫北名校,曾被《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整版报道,经常有外地学校组织来这里参观学习。年轻气盛的我在这样一个学校工作,自豪感可谓爆棚,干劲更是十足。

带的第一届学生,让我印象最深刻。适逢一中鼎盛时期,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四百多亩,教职员工六百多人,学生人数更是上万。20xx年入学的高一新生三千余人,共分成42个教学班,我在南校区担任高一(34)班的班主任。

军训。

期间,我始终在烈日炎炎之下陪着学生,和教官密切配合,通过高强度的训练,磨练学生的意志,告诉他们什么是严明的纪律,什么是集体的荣誉。功夫不负有心人,会操比赛时,我们班毫无悬念地得了一等奖,为我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候,每天叫我起床的不是闹钟,而是心中如火的激情。每天我都是5点钟起床,到班督促学生早读,晚上总要查过归寝才回宿舍睡觉。也许是付出得到了回报,也许是在班级管理方面有些天赋,总之我们班无论在学习还是组织活动方面总是佼佼者,更是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一举取得了全年级42个教学班总成绩第一名的好成绩。

当时,我是相当自豪的,但更令我自豪的是我们34班的早读。每一个学生,都能迅速到班,马上进入状态,那么投入、那么陶醉、那么旁若无人地大声诵读。先是我们年级其他老师、班主任前来参观,后来其他年级,甚至是北校区的班主任、任课教师也慕名前来参观。而不管来多少人,不管来多长时间,我的学生们,每一个都专注于他们的诵读,仿佛外面的世界完全不存在,每一个见识过的同事都啧啧称奇。那时候,高一(34)班确实是个神奇的存在,而我,就是神奇之源。但是,我始终不敢懈怠。高一整整一年,我只在学期末考试后睡了一个懒觉,其余的每一天,我都在五点半之前到班,陪着学生上早读。

后来,高二,高三,几次分班。我的每一届学生,都在我的管理之下表现优良,成绩突出。再后来,我带实验班,任年级组长,这确实是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单位,我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积累了更多的治班经验。

记得有一次在语文老师那里看到一篇学生。

作文。

《我的老师》,写的我,学生说我是个很严肃的老师,天天板着脸,好像谁都欠我钱似的,教他们半年多了,从来没见我笑过,就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笑了,所有的学生都开心地像过年一样。

虽然我很严肃,虽然学生犯了错我决不姑且,在学生眼里是以严厉出名的,但他们都知道,正是因为我的严厉,才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绝对优质的学习环境,在当时,他们是认可我的,毕业后,他们更是钦佩我的。就像每一个对母校有深刻感情的学子一样,经过时间的酝酿发酵,我的已毕业学生们常常在回忆中将我吹的神乎其神,以至每年暑假,都有初三毕业生的家长慕名打电话要求到我任教的班级就读。

时光荏苒,仿佛昨天还是青春小伙子,如今算来已工作十一个年头,我的脸更黑了,头发却白了,说话也带上了浓浓的汤阴味,虽离桃李满天下还相差甚远,但现在也经常和以前教过的学生不期而遇。他们常常惊喜地认出了我,然后惊讶地问:“老师,你现在怎么一脸沧桑,这么显老啊?”我笑而不语,脸虽沧桑,但我的心一如十一年前。

我是个外地人,包容的汤阴一中接纳了我,淳朴的汤阴父老乡亲认可了我。唐代诗人王昌龄说过“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毛主席也曾说过“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但我更喜欢苏东坡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当初选择汤阴一中,是因为她的名气,觉得是个理想的安身之地。后来,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北方小城,爱上了小城里这个海纳江河、兼容并包的学校。我愿用我的毕生之力,服务于汤阴的教育事业,我愿用我的才智,在一中的史册上勒石建功。

此心安处是吾乡经典散文

人世间的每一处角落,无甚区别,所别者只是心境而已。此心若安,何处不是故乡?他乡故乡,原无区别。正如古人所言:既来之,则安之。

人世间忽起的隔阂,淡了那些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如此刻天际飘落的细雨,那么细,那么轻,却依旧有一股浓浓的凉意。冬风一起,寒凉刺骨。才明白,一个人的灿烂禁不起一群人的消磨,一个人的初心禁不起人海的吞噬。

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来风急,何尝不是?微风或许惬意,疾风直如暴雨,再无惬意可言。那样的风,或许就成了剑客手中的剑,锋利无比,见血封喉。当然,剑客的宿命是厮杀。他的剑或者用来杀死对方,或者用来自刎。正如古龙所言,江湖人的宿命便是永无止境的厮杀,更是那份无可奈何的身不由己。

那片江湖也是这片人海,身不由己的又何止剑客?故而,愁起碧波间。那样的愁,不浓不淡,却如眉间的一颗痣,再也甩不开。有人说点了吧,点了之后,还有淡淡的印迹在那儿。或许,只能安之若素。

苏轼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确,茫茫红尘,心安即可。心不定,愁亦起。心若定,何来那些凄凄惨惨戚戚?正如苏轼所言: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心中沧海桑田,归来便是乡音未改鬓毛衰了。只有那种恒久而恬淡的心境,方得那一缕淡淡的岭梅香。苏轼那样豁达的人,还有高处不胜寒之叹,也就难怪他要羡慕那叫寓娘的女子了。

不止苏轼,连我也是羡慕寓娘的。背井离乡,无乡愁。是的,人世间的每一处角落,无甚区别,所别者只是心境而已。此心若安,何处不是故乡?他乡故乡,原无区别。正如古人所言:既来之,则安之。

那迷蒙的细雨,飘然而落,无声无息,安眠于大地的胸膛。如果说天空是它的故乡,那大地便是他乡。它化为大地的血脉,润泽一草一木,岂不正是安之若素?是啊,顺其自然,便无那如许的惆怅。

心安,原来安的便是一世喜乐!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抒情散文

经常遇到有人问我:“你的故乡在哪里啊?”我的回答往往是:“我是本地人,我的故乡就在烟台。”其实,我是喜欢苏东坡的那句话:“此心安处是我乡。”说实在的,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是我居住过的地方都是我的故乡。起码在我心里是这么认为的。能让内心安静的地方就是家乡。

在早市上买鱼,碰上一个河南人,听见那熟悉的河南话,我就不由自主地用南阳话和她讨价还价,她说:“你是河南人?看在老乡的面子上给你便宜些。”我赶紧说:“不瞒你说,我只能算你半个老乡。我在南阳生活了九年,会说几句南阳话,听见你的家乡话,感到很亲切。”于是从此认识了半个老乡。我在河南生活了九年,交了许多河南朋友,至今还经常来往。河南人的老实厚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我经常去河南朋友家里做客,每一次,他们都要盛情款待。一般河南人家里晚上都是喝汤的,这与他们长此以往的生活困难有关,白天干活吃米饭,晚上则喝汤面条。可是我去河南老乡家做客时,遇到晚上的时候都能喝上羊肉汤的,羊肉那么贵,他们不惜花大价钱做一顿羊肉汤捞面条招待我。吃得我心里热乎乎的,感觉和在自己家一样温暖。那时候,我跟着他们学会了河南话,至今还叫男孩是“娃”,叫女孩是“妮。”习惯了,所以我说,河南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三站批发市场碰上一个南方人,说一口闽南普通话,向路人打听去大连到哪里坐船。我赶紧走过去给他带路,并且用闽南话问他吃饭了吗?他说刚刚下火车没有来得及吃饭。我就请他去吃了一顿烧烤。后来,老公说我太大意,要是碰上骗子怎么办?我说:“那是我的老乡,他乡遇故人,他不会起歹意的。”

去承德旅游碰上一个蒙古族的小和尚,我就用蒙古语问他好,还和他聊起大草原,聊起骑马和射雕。最后花高价买了小和尚的铜佛护身符。老公说:“护身符买贵了。”我说:“不贵,不贵,就算我给小和尚捐款了吧。看见那个小和尚,我就想起我在草原上教过的那些小学生了,实在可亲呢。”说心里话,我在内蒙古草原当小学教师的那几年,生活的'很安心,虽然自然环境很艰苦,但是蒙古老乡的心地特别善良,他们对我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从年纪最大的老额吉到年纪最小的学龄前儿童,都亲切地称我“老师。”老师是他们对我的尊称,也是他们对我的爱称。每一个周末,都有牧民老乡给我送奶茶、奶酪和羊肉吃。他们认为这是草原上最美味的食品,所以要送给最亲的亲人。而我就是他们最亲的人。在我心中他们也是我最亲的人!

在上海飞机场碰到一个烟台芝罘区的人,他说:“大妹子你是烟台人吗?能不能帮助带着这个包,我带的行李多,上不了飞机了。”我略加思索,看了看他的身份证和工作证,就帮助他拿了一个包。老公说:“那危险了,那包里如果有……”我说:“没事,他是我老乡,他那个工作单位我去过。”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多戒心?为什么我那么轻信?为什么我喜欢帮助那些陌生人?是因为我曾经在那些地方住过。是因为我相信我故乡的人。哪怕是第二故乡或是第三故乡,因为这些故乡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些故乡曾经叫我心情愉快地生活过,我和这些地方的人们友好地交往过。所以我喜欢自己的这些故乡,喜欢这些故乡的人。

我此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在许多地方居住过,最后落脚到芝罘。我感觉芝罘区的街道我最熟悉,每一条街道上都能碰上我的学生。芝罘区的南山我最喜欢爬,因为那里有我青春的记忆,芝罘区的公园里我经常去散步,因为那里有我的欢歌笑语,芝罘区的海边是我经常和心灵对话的地方,因为大海就像母亲一样……我在芝罘居住心里最安静,有时候写写小说,逛逛街,有时候是去看看老人,和孩子们聊聊天。在芝罘生活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因为升官发财而累心;从来没有因为人际交往而费心;从来没有因为权衡利弊而闹心……所以说久居芝罘为故乡,心安即家,我已经把这里当成我的养老之地,我的最后的故乡了。正如白居易在《种桃杏》中写道的那样:“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感悟人生的经典文章:此心安处是吾乡

要走过多少路,男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要飞过多少片海,海鸥才能真正在沙丘安眠;要经历多少世事,过客才能寻到故乡。

自始至终,都以为你是一阵风。

面对世俗的约束,告诉世人我命由我不由天,“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像风一样自由;遭受排挤贬谪,能够用豁达化解苦痛,“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像风一样洒脱。有时狂风乱起,你大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时清风袭来,你高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风飘过山水,拂过心间。心头的起伏,是涟漪,亦或是狂澜。

世间匆匆,你带着诗与酒,携着竹杖与芒鞋,披着青衣和烟雨,穿过小桥与人家,行走在山水中的是魂灵与风。

既然是一阵风,又怎会有归宿?行走于世间,终究会消弥得无影无踪。风只会是过客,而非归人。

或许,你是风,又不只是风。

你有风的洒脱,却不局限于风的缥缈;有风的自由,却被附上了俗世的枷锁。人说:“背上行囊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你是世间的过客,也是尘世的归人。

你带着红尘的牵绊上路,只有孤独相伴,想着从心而活,却也从心即怂。你只是在反抗和顺从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将情思和胸怀赋予词作,将一颗心置于尘世,也曾苦闷压抑,也曾摇摆不定。只一颗凡人心,却不朽千百世。

就一个行囊,里面是初心。你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是伤春的愁绪;“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有云淡风轻的安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随遇而安的潇洒;“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以及这敢于自嘲的泰然。

因着心和勇气,你看透生活的真相,却从不放弃热爱生活。经历离别的伤感,经历丧妻的苦痛,承受牢狱的灾祸。千般失意后,却也记得为百姓祈雨成功后的喜悦,记得与和尚斗嘴时的兴致。一寸时光有一寸时光的意义,又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自有一步的欢喜。

盛着初心的行囊落地生根,自成一片生机。却也随时提得起,过客,亦能成归人。

走过岁月与河山,少年人的青丝变为白发,意气被磨去棱角,而心却是一尘不染的,魂灵是像风般自由的。

风雪看老了你,你却从未将它们看老。也许历经沧桑,但风雨过后,仍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文档为doc格式。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文乡情

初抵这座城市,正值冬末春初,由高处往下看,只见灰灰的房子,灰灰的水泥道路,灰蒙蒙的天空,还有那光秃秃的树枝。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

夜色如浓稠的墨砚,深沉得化不开……我趴在窗前,望着窗外灯红酒绿的世界,总感觉心里少了什么。

年华斑驳如画,回忆散落似沙,再次拾起记忆的碎片,那些难忘的,铭心的,零落渐疏。我想起了故乡,那是一个远离世俗的地方。一幢幢具有乡村风情的小屋散落在苍翠树木的掩映之中,置身其中,恍如远离了所有的都市尘嚣,显得格外宁静。抬头望,这里的星星离大地特别近;白天有空就看云卷云舒;下雨了,那就看雨点怎么落下。夜深人静时,我喜欢趴在窗前,体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闲适。春天,我在田野里寻找“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美景。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在“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的池塘里划船,一起体会“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那股生机。

或许是因为青春期的缘故,“人生清浅,相见无眠”的感觉愈演愈烈。我忘不了那一张张真挚的笑脸,我们一起在田间嬉戏,你追我,我追你,忘了时间,只有彼此。我们一起在河中捉鱼,弄得一身水,回去被父母好好教育了一番。当我要离开时,他们在身后拼命追赶。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很感激相遇。如今的我们天各一方。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某个城市,我们会再次灿烂地相遇。

汽笛声打断了我的回忆,眼前还是灯红酒绿的世界。夜空似藏青色的帷幕,点缀着闪闪繁星,让人不由沉醉。举头而望,是满目星河。其实,天还是那个天,月还是那个月。冥冥之中,我意识到,故乡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着我,它一直在我的心里,不随风而逝,不随花凋零。“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的一句话点醒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是啊,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心在,乡在。

乡情,自是难忘。拥有,我便知足。作者:八年级王怡源。

此心安处是吾乡经典散文

镇里的那老榕树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落,落了又绿,几番轮回。

这里的人喜欢在老树下歇息,孩童、中年人、老人皆有。

扭过头看见那个穿着黄斑点的小女孩,坐在一个老妇人旁,或许是她的奶奶吧。小女孩双手托着腮,眼中尽是惊奇,听老妇人说话。我凑近去听,才知晓,老妇人在给小女孩讲这个小镇的往昔。老妇人瞧见我凑过来的身影,拍了拍她旁边的空位,眉目慈祥:“小姑娘,坐下来,来一起听吧。”我闻言,连忙点点头,听得很入迷。有人说老人对以前的事会记得特别清晰,老妇人从她嫁到这里一路说到现今。

小镇早已褪去昔年的残破,如今,仿佛一朵白莲,清新脱俗。

在老树旁,有一家卖葛水的铺子,老招牌了。依稀记得儿时父母总爱带我到那老字号里喝上一两碗。在那里总会有一群人,围在一桌闲扯。这样的时光,很好,似乎每人脸上,都带着温暖的欢笑。

我走进去,那股葛水味道依旧如此,四周望望,多了一些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

记忆中,铺子面积没有如今大,陈设也变了,但依然保留着那种古老的文化底蕴。斟茶递水的姑娘,脸上总会带着夏花般的笑容,去迎接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客人。我双手捧着瓷碗,凹凸不平的纹理,滚烫的温度,一碗葛水入肠,心暖暖的。

春归三日暮,细雨正纷纷。

下细雨时,我会在拱桥上,望清河小舟,雨点轻踏涟漪,一圈圈地泛起;我会在小路上,闲庭信步,轻嗅空气之清新,感受细雨之柔和;我会于广场中央,仰望眼前高楼,任思绪翻飞。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样,很好。

我倚在石拱栏边,青石冰冷,渗透肌肤。不禁数起河中锦鲤几尾,河上落花几瓣,河畔垂柳几叶,但,这又怎么数得完呢?这般光景,这般赏心悦目!停留良久,背身离去,蓦然瞥见母亲熟悉的身影,“一同回家吧”,多么温暖的一句话。母亲的手牵着我的手,她手上的老茧,便是时光对她的磨练。手牵手的背影,该是很温暖吧。

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西山后,夕阳落去,明月未升,红霞慢慢被浓墨染透,华灯初上。

这里见证了我的成长。

在这里,从惊蛰一路走到霜降,从暖春一路走到严冬,经历了多少轮回。小城上有温暖的居民,有守护百年的老树,有沾满回忆的老铺子,还有家。

多少温情牵挂,多少尘世浮华,只愿时光能在此停留多一会儿。

此心安处是吾乡经典散文

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据传苏东坡乌台诗案发,受牵连者甚多,其中王巩被贬岭南,歌女点酥同行。三年后北返,苏轼见二人在那穷乡僻壤间竟毫无岁月侵蚀的衰老变化,柔奴反而越长越年轻,越长越漂亮,不由疑问:岭南的风土好吗?象故乡吗?柔奴却微微笑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之大喜且悟,便写了这首《定风波》赞美歌女柔奴的美好心灵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少读此词,并不觉美,甚至腹腓;如今重温此词,颇有听雨僧庐下的沧桑喜悦,千万思绪纷涌沓来。

我的家园在江南丘陵的一环小山洼里:四周围绕的是山,山上生长的是竹子,竹子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山脚下就是村落。村落被竹山如大海碧波般层层箍得铁紧,独留东北一个缺口,让清淩淩的河水缓缓地穿流出去,消失在山峦起伏之中。

而我是在七十年代初出生在那儿的。我的童年、少年以及青年的一些时光皆在那青山绿水的家园里度过。记忆中最温馨的部分便印在那“家”上,并盈盛着满满的思念。那旋转风车上飞奔的童影;那崎岖山道间飞转的自行车轮;那搪瓷碗里风尘剥落的母亲笑容和父亲古铜色的背脊,以及山间的青竹、山头的落日等等,无不揭示故乡曾经的真实存在,及关于那个家的温暖。但有时夜半醒来,一切之于我又似乎倏然缥缈且已遥不可及。

不知从何时起,故乡遂变成了客栈、旅馆。分明是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家,望见了那一轮山里明月,听见了子规的啼声,却忽然竟生出一种“此生不知身是客”的淡淡伤感。尚未罗缕细思那份久别重逢的喜悦;尽享一分原汁原味的故园美食;或者操着未改的乡音唠叨那些从前故事,欲从记忆的深处掘一点现实的光景,而行装却早已打点妥当,转身留下一条日薄黄昏中渐行渐远的背影,用汗与泪承载再次奔徙的命运,走向天地廓大的昏暗沉沉。

七十年代出生的乡下人在历史的潮涌中,依稀注定要背负宿命的悲哀,一批一批又一批的被赶逐到城市,背井离乡。忽然有一天,故园和家不见了!钢筋、混凝土陆陆续续演示着盛世繁华。在富裕的光环下,乡野间十户九空,门锁生锈,荒草摇风侵窗,鸡犬不相闻声;田地里兔癸燕麦,荒草萋萋,时有蛇虺行于道间。而此刻奔走城市的乡下人,租凭着条件极恶劣的蜗居生存,尽管干着极卑贱且清苦的生活,但仍只能拿取极微薄的工薪,在繁华下呻吟,无可奈何的苟延残喘。寄居的避所便成了仰人鼻息的家。其实遥远的家园依旧存在,只是人回不去了。

那些随父母一同飘泊的孩童们,在成长的岁月里,故乡与家的概念已荡然无存。去年在上海,上海便是家,吃着甜食,家好似甜的滋味;今年在常州,常州便是家,吃着酸食,家宛如酸的滋味;明年若去重庆,重庆便是家,吃着辣食,那么家又变成辣的滋味了。在流徙辗转中长大的孩童,尝够了酸甜苦辣之种种,至于渴盼家的宁静与温馨已是一种奢望。注定一群乡下的孩子将失去故乡与家。在无数次往返家园的人流中,他们满脸茫然的表情,没有一丝欣喜与失落。而将来的“家”在他们手掌中攥紧的诠释已少了许多历史渊源的注脚,而多了些血泪与冷漠的思绪。

我与无数乡下人一样如浮萍般飘泊着,但依旧怀念曾经拥有过的真实家园。那里不仅有许多叔伯妯娌、兄弟姐妹、宗族祠堂,和一座座后山的古老碑墓,而且生长着无数树木花草,飞禽走兽,俱是我依恋不舍的乡思归处。但在物质构造的家园渐次坍塌,面目全非时,心灵的家园亦将飘无定所。我每思及这历史的车轮重重碾碎的人生,钻进骨髓般的痛出苦来,苦出痛来,难以安宁似魔餍。

那一日偶重读苏轼的《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之句时,不禁慕羡起那纤柔女子的坦然超尘的人生态度;醐醍灌顶,却正如《兰亭集序》文中云:“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之意。关于人生一些微小的彻悟也必要经历偌长时光的打磨和沉淀,且只在一个契机时心生灵犀如佛祖菩提树下的开悟。此番总算明了:这心若安了,家也便抵达了。

感悟人生的经典文章:此心安处是吾乡

时下年轻人,成家立业,安家落户在什么地方可以择选,但一定要有一个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幸福之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幸福就是家,家就是幸福,建立家就是建立幸福,寻找幸福就是寻找家。一位比利时文学家说过:“我们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青鸟,而青鸟却在我们的出发之地”,这里的“青鸟”可看作“家”“幸福”“成功”的象征。可见寻找幸福的路,有“遥远”或“出发地(即身边)”两条途径,这就有人向往浪迹天涯,云游四方,有人甘心安居一方,偏安一隅。他们都是自由自在的,无怨无悔的,都可以成为幸福开心的人。怕的只是没有安居者的怡然自得与坚韧,亦不具备远行者的勤奋开拓与品位,连坚守的定力都没有,又去盲目追求所谓时尚,这不是奔向幸福,而是自我流放,是颠沛流离,流离失所。

苏轼凭切身遭遇深有感触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白居易以亲身体验大为喟叹曰“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还有江湖中人“人生到处谁非客,得意江湖便是家”。他们的结论是“心安即家”。远在“天涯海角”而能“心安”理得,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上加难。试问:一个具有建功立业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的政客一旦仕途不顺,恩宠不再,韬略不展,怀才不遇而沦为贬谪放逐流亡之人,面临山河破碎,身世浮沉,壮志未酬,理想不甘,国不安,家不安,岂能心安?一个远离家乡,远走他乡,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天涯游子哪得心安?言说“心安”实则不安,只不过寻求的是一种心理慰藉而已,还要看你是否人生“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梦里不知身是客。以上诗句较之历代文人墨客的大量乡愁诗显得凤毛麟角,更是别开生面的思乡。

“谁识此情肠断处,白云遥处有亲庐”。大凡背井离乡,颠沛流离都是身不由己,情非得已。孔子周游列国,屈原流放江南,陶渊明归隐园田,李白谪居安陆,苏东坡疲于贬谪,柳宗元独钓江雪。古代圣贤及有识之士姑且如此,那芸芸众生庸庸常人多生活所迫,灾祸所逼,被逼无奈逃离这是非伤心之地,有逃荒逃生,逃灾逃难者,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者,有另谋生路,另求发展者……离家别乡,抛妻弃子,亲人留守家园,独自闯荡天下,无论是志士豪杰还是凡夫俗子,几人能心安?谁人能超脱?说真心话,思亲思乡自古是游子内心最柔软最敏感处,或佳节来临,“每逢佳节倍思亲”,或秋至夜静或日暮月明触景生情。陶渊明纵使一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也终究免不了“池鱼思故渊,羁鸟恋旧林”的思恋;一向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命不凡而浪漫豁达的李白却时常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更是思亲思乡心切“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多地奔波赴任的苏轼“中庭地白树栖鸦,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逢暮雨倍思卿”从思家到惦念手足之情到思恋红颜知己;崔颢面对历历晴川萋萋芳草美景仍浓浓愁思如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古道西风天涯孤旅的马致远简直愁肠百结愁断肝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家是安身立命之所。古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千古诫训,今有“金窝银窝,舍不得自己的穷窝”的切身感悟。故土难离,故园情浓啊!为亲情、友情、乡情所牵,为乡土、乡俗、乡音所系。家人团聚,安居乐业,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有人认为远走他乡,居无定所是一种逍遥,有人认为安顿家乡,安居乐业是一种享受。家是一方乐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俗话“一生不出门,是个享福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是居家恋家人的“燕雀之恋”;豪言“好男儿志在四方”“天涯何处无芳草”“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四海为家者的“鸿鹄之志”。

“一个人走不出乡村是悲哀的,走出乡村再也不回头也是悲哀的”。我十分认同这个中正而两全的说法和做法。慎终追远,家是安放心灵的宫殿,每一个游子都有一个归家的梦,外面的风景再美,也敌不过回家的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实际上,家的概念就是国的概念。有国就有家,家国观念,家国情怀,家乡情结,具体体现在家、家人,这便有了春运“民工大迁徙”的热潮,“常回家看看”的牵念,也有了“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告慰,“告老还乡”“认祖归宗”的回归,更有了“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的遗愿。

6月24日于周子河畔。

作者|前方,本名朱国前,网名星雨雄风。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