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实践论文(优秀5篇)

时间:2023-09-23 18:41:28 作者:曼珠 近现代史实践论文(优秀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近现代史实践论文篇一

青铜器艺术是殷商时期手工业造型艺术的典范,在综合众多艺术形式的同时又深深影响着同时期社会的各类艺术,甚至对周边的方国部落文化产生很大影响。对后世的造型艺术创造更是起到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影响,为后世在造型艺术方面留下丰富的艺术遗产,并对今天的造型艺术活动起着积极的影响与借鉴作用。

青铜器艺术是殷商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之下,殷人将对宗教的观念与情感,倾注在以青铜器为主的宗教器皿的制造上,并使青铜器艺术在当时得到快速发展。吸收其它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形成各式各样的造型艺术面貌,成为殷商时期主要的艺术表现内容,并影响到同时期的其它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表现形式。以呈现可塑性、艺术表现性、实用与审美等特点,成为殷商时期造型艺术的典型代表。

殷商青铜器的造型艺术特点体现出雕塑的基本特征。殷人通过掌握青铜材质的特性,使青铜造型表现形式形成丰富的面貌。早期的青铜器造型艺术主要源于陶器的影响。随着青铜工艺技术的提高,造型逐渐摆脱其约束。在殷商时期,工匠已完全掌握青铜材质的性能,利用其可塑性,实现了对更多造型艺术形式的吸收与借鉴,诸如玉雕、石雕、骨雕及建筑艺术(殷墟妇好偶方彝),丰富其造型艺术的面貌,以及不同表现形式与艺术手法,通过利用青铜这种材质以抽象形式与具象形式来模仿和再现现实世界的万物形象,许多造型模仿了动物和人形。牛、犀、象、羊、龙、鸮等鸟兽形象成为青铜器重要的艺术原型。其中有以反映人们模仿本能的具象形式象生型,有以体现人们的抽象本能的几何型。成为殷商艺术中最突出的特色,就其种类而言,有动物形的雕像,也有人兽组合;有立体的雕像与塑像形式,也有半立体的动物形雕像和平面的浮雕或浅刻形式。青铜器的制作变得雄伟厚实,风格华美,器形多变、纹饰繁缛、立体深沉。

许多青铜器,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装饰也很讲究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造型都是取材现实生活形象,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成为独具时代特色的青铜雕塑。半立体形式的造型平面饰以浅刻,侧面被塑成雕像,造型虽简单,但颇有写实意味。立体形式的造型,各类形态,塑造都十分逼真。各种青铜器艺术造型体现了象形表意的特点。以动物为原型的具象的象生铜器,仿效动物,表现出各种姿态的飞禽走兽,造型逼真,形态生动,轮廓准确,富有生活情趣。殷人通过对自然物象的体悟和丰富的想像力,将自然现象生命化。将自然物象进行变形、夸张创造出来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的动物形象。具象的.“象”形青铜器造型和纹饰通常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部位加以刻画,重整体而简化细节,表现出具有象征意味的写意性。

除此之外,抽象的造型艺术形态集中体现了对自然节奏,形式法则的运用。富于庄重肃穆与生机灵动感的抽象几何造型,体现了殷人情感和宗教情节与形式意味的完美结合。如,以王公贵族权力象征的鼎的造型。在众多的形态中只有能较好体现对称、均衡形式美的抽象几何形态的造型,才便于体现王权庄重威严之感。因此在诸多几何形中的方形与圆形以刚健畅达之感,成为殷商鼎造型的首选。庄重严肃而富有生机。殷商青铜器造型流露出自然生态的勃勃生机,使厚重僵硬的青铜器也能透露出生命的活力,这些形态生动、造型各异的青铜器雕塑集中体现了殷商的时代精神。在殷商宗教礼仪活动中和日常生活广泛使用的青铜器、礼器等造型艺术体现了器形造型审美和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具有实用功能的青铜器皿大多数在器体的把手、盖纽、耳、脚器身等饰以艺术形象,既有实用的价值,又富于形式美感。这样的器皿不仅有着使用功能,又富有灵动、生机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得青铜器所蕴含的巨大精神意蕴得以体现。

如鼎的造型范式,一是作为王权象征的。二是从功能的角度考虑,鼎作为祭祀或平时日常用来烹煮食物的食器,因而其造型应从实用性等方面考虑,要有一定的容量。鼎足可将鼎体支撑于火上便于受热,这种造型在体现王者之气的同时又实现实用功能,很好的体现了审美与造型的结合。除此之外,模仿自然动物造型形态生动丰富的殷商象生形青铜器,也充分体现出审美与功能的完美结合。象生形态的青铜器皿主要存在于酒器之中,其中又以酒尊造型居多。酒尊整体被设计成动物的形象,动物硕大的躯体常常被作为容器的器体,突现腹部体态的丰腴,器盖常被设计成鸟兽的头部,形态生动、逼真,富有情趣。使得功能与审美恰如其分结合在一起。这并不意味着青铜器就只是单纯用来炫耀的观赏品,它的实用功能是与其审美功能、宗教功能、政治功能等同时并存的。这种造型艺术表现形式至今仍为各类工艺美术在造型活动中沿袭运用。

艺术的构思与造型的材料只有达到水乳交融的和谐,方能创造美的新境界。殷商青铜器造型艺术呈现写实与抽象两种艺术形式是造型艺术与青铜材质完美结合的体现。当人们逐步掌握了青铜材质的特性并提高了表现能力以后,写实表现便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写实具象的艺术形式不能更好传达作者的主观情意,并且在青铜器造型中厚重质地毕竟不利于写实细节纤巧的塑造,因而抽象化的艺术形式与青铜材质的结合,更好深化了青铜器所要表达的意蕴内涵。如纹饰线条化,在青铜器的纹饰中,线条作为最能表达当时殷人的内心体验和情趣的手段而受到青睐,避免了青铜器厚重质地不利于在细节处作纤巧刻画的矛盾。更有利于人们超越有限的现实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追求理想的体验。灵活的线形纹饰弥补了青铜材质的重滞之感,赋予凝重的青铜器以生命的气息。抽象化、线条化的纹饰具有更大更自由的表现空间,并在青铜器与现实生活之间营造出了某种距离感,这符合殷商青铜器作为礼器的身份,所需要凝重神秘的气氛。

再如青铜器体上,作为合范铸造时所留的扉棱造型。起先是为了避免纹饰在铸造时出现偏差不能对齐,影响造型的美观,然而其把厚重的青铜器体分割成一块块看似矩形的空间,使得青铜器体方圆结合,视角多变,更好的使青铜器通过对称、均衡形式感呈现出肃穆的静态。由于殷商时期青铜艺术发展极其迅速,以及形成明显又极富有时代特色的艺术风格。因而其艺术造型风格也影响到其他手工艺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殷商后期的制陶业。由于青铜器长时间作为王公贵族的宠爱,陶器大多只能是作为平民阶层的用品了,在贵族阶层只是少数存在。陶器质朴文雅的艺术风格在殷商这种繁缛厚重艺术形式面前,显得异常纤弱。因而在殷商后期出现陶器新型类型,仿青铜器的刻纹白陶,深得王公贵族的喜爱。

陶器的造型与纹饰受到青铜器的显著影响。刻纹白陶陶质极为坚硬,其器形造型与纹饰多是仿制当时的青铜器造型。器形有鼎、簋、豆、爵、尊、觯、罍、卣等几乎全是青铜礼器的造型,纹饰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等与青铜纹饰的形式风格颇为相似,造型的秀美,镌刻的精致,色泽的皎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陶器的造型和纹饰一改昔日的自然柔媚风格开始走向凝重严整,其端正凝重的造型,华丽的装饰,与青铜器造型艺术尽显殷商时代的精神风貌。做为殷商青铜器所体现的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工艺造型美术的发展史上经久不衰、传承延续,成为每个时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并渗透到不同种类艺术造型工艺制作之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近现代史实践论文篇二

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i司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币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间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调查时间及地点:x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我们的间卷主要4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以后工作情况设间

2.针对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许设问

3.针对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设间

4.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间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在人们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间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间题、生活难等间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决这个间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近现代史实践论文篇三

10月9日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杭州大剧院参加小记者活动——纪念舒曼200周年的音乐会。我们入座15分钟后演奏就开始了,一首曲子是《曼弗雷德》(其实是序曲)这首曲子有两个乐章,指挥是大名鼎鼎的约瑟夫·西尔斯坦先生。这首曲子听起来有点忧伤,接下来进入我们眼帘的是《大提琴协奏曲》。欣赏着大提琴家秦立魏的演奏,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我觉得他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甩头发那么投入的演奏实在是酷极了!中场休息时秦叔叔禁不住大家热烈的掌声又演奏了一曲进行曲。休息完之后我们又听了《第二交响曲》这首曲子也非常好听,大家都屏住呼吸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近现代史实践论文篇四

一、实践哲学的主要范畴

(一)音乐本质

实践哲学认为音乐的本质决定音乐教育的本质,因此认识音乐本质是理解实践哲学的关键。埃利奥特在集中梳理了音乐是有组织的声音、音乐是人类组织的乐音及其休止的精心设计的模式、音乐在于聆听的体验、音乐的本质和价值是审美等常见音乐论述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观念:音乐是公开的和隐性的构建沉浸、自我成长和自知自觉的首要(但不一定是唯一的)价值的听觉模式和暂时模式的各种人类实践。音乐的实践性、文化性、非作品性是埃利奥特的音乐观念,也是其哲学的理论前提。总之,音乐是一种表演存在。对音乐概念的不同理解是埃利奥特批判雷默审美主义的主要对象,也是实践与审美主义两大哲学的重要区别,但两者都主张音乐本质决定音乐教育本质,音乐是音乐教育的前提。

(二)音乐作品

实践哲学认为音乐作品不是单一的音乐的形式,而是多维性结构,亦即音乐作品的表演-诠释维度、音乐设计维度、音乐实践的特定标准和传统维度。所谓音乐表演-诠释维度,就是指音乐的表演,主体的音乐诠释;音乐设计维度是指音乐形式,诸如旋律、节奏、音色、织体、和声等;音乐实践的特定标准和传统维度,是指在音乐表演与音乐设计的声音中体现的特定实践的标准和传统,简言之就是音乐的文化传统与艺术风格。此三者是音乐作品的基本维度。此外,埃利奥特认为音乐作品还有两个维度(只是部分音乐作品,而非全部都具有):情感的表达、音乐表现维度。总之,不管是音乐还是音乐作品,都是具有社会性和情境性的人类实践,语境是其本质特征。

(三)语境

“语境”在埃利奥特的实践哲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他主张实践性音乐教育都要在语境中完成,包括音乐聆听、音乐制作等音乐活动都要在语境中进行。语境来自contexere,意为编织、参加或一起编织。按照埃利奥特所说,语境意指围绕、塑造、建构和影响某事以及我们的相关理解的全部观点、联系和环境。contexere,含有背景、环境之意,因此语境是指教学环境,这种环境的建构依赖教育主体参与,并对教学产生影响。实践主义的语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行为主体的人与客观教育环境,也包括环境中存在的师生的言行表达与思想意识等。这个语境包括课程行为中的音乐创作与音乐聆听,在表演、即兴、作曲与指挥等多维的音乐挑战中以艺术的方式制作、聆听所有与其相关的维度(诠释的、构建的、表现的、再现的、文化逻辑的)。总之,各种因素汇集成一种文化氛围,音乐教学则在这种氛围中开展。

(四)音乐实践

埃利奥特认为“音乐作品不只是声音的问题,它们还是行动的问题”,亦即作为听觉存在的音乐制作是音乐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这种音乐实践是宽泛意义上分享人类活动的“实践”。就音乐而言,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每一个音乐实践都取决于该实践的专业工作者,音乐创造者的共同理解和努力。而从音乐教育角度而言,则是学生作为音乐创造者为之共同的理解和努力。埃利奥特把音乐理解为“音乐”、“乐”、“音”(music,music&music)三层具有内在关联的内涵。其中大写音乐(music)是“存在于许多不同音乐实践或音乐(musics)中的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每一种音乐实践(或音乐)包括音乐创造和音乐聆听两个相应的相互补充的活动”,而小写音乐(music)“指听得见的声音实践、作品或来自于特殊实践语境中音乐实践者创作出可令人听到的音乐成果。”因此可见,大写音乐(music)是宏观概念,意指整个多样化的人类音乐,而“music”是个中观概念,意指一个包括做音乐与听音乐的具体而完整的音乐实践活动,而小写音乐(music)则是微观概念,仅指“做音乐”,亦即音乐创造。因此,实践主义的实质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宏观的音乐语境中通过中观的做“乐”与听“乐”的音乐实践去实现微观的音乐创造。

(五)音乐素养

埃利奥特称之为音乐素养的概念,实质上是对音乐制作而言的,它是一种多维度的音乐知识形态,通过行为来体现,是实践知识的外化,“是指音乐制作者们知晓如何处理好与特定实践的音乐知识相关的.声音模式的素养。”音乐素养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此外还包括:正规音乐知识、非正规音乐知识、印象性音乐知识、指导性音乐知识,这四种知识起支持与辅助作用。埃利奥特认为,程序性知识是一种行为中思维或行为性认知,是一种动态的行为思考。它是非自然的、文化性行为,需要自我在行为中作出判断,并通过理解与练习反复巩固与修正,同时须用演绎和归纳的逻辑去思维。所谓正规音乐知识包括语言事实、概念、描述、理论,简言之,所有与音乐相关的教科书性质的信息,亦即书本知识。正规音乐知识具有惰性和非音乐性,必须被转化为行为中的程序性思维才能实现其潜能。所谓非正规音乐知识是由“特定时间范畴中知道如何做好事情的那些人所积累起来的,精于世故的,或有使用价值的常识”[6],亦即专家经验。非正规音乐知识具有个体性、思考性,是一定情境中的知识,是音乐实践知识。所谓印象性音乐知识“是对某一特种活动或制作的认知情感或敏锐的感觉”,类似于“本能”,可以理解为音乐感性认识或者审美意识取向。印象性音乐知识也是情境中知识,无法在真实的音乐创作语境和行为之外教与学。指导性音乐知识包括在“行为中(在现场)以及在音乐素养形成的满航时期里控制、调整、平衡、管理、监督制约一个人的音乐思维的倾向和能力。”可理解为音乐理性知识。它包括个人音乐判断能力、音乐观念与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而“音乐形象塑造(行为中的想象)的实际过程却是指导性音乐知识的关键构成要素”,“是在以音乐行为、互动以及与生活般的音乐挑战的交往为中心的音乐语境中形成的”。总之,这四种知识都是非语言知识和情境中的知识,它们对于音乐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埃利奥特认为,音乐理解可以与音乐素养共同理解,音乐素养等同于音乐理解。音乐素养(包括聆听素养)是一种有效理解。音乐素养是多维的有效理解,总是与聆听素养相联系,而音乐理解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的和处于情境中的,是音乐学习的真实过程。此处音乐理解包含着认知情绪和理性情感,以及表述和引导音乐聆听与创作的现实文化行为,总之“所有的音乐创造形式(表演、即兴、作曲、改编和指挥)都依赖并表现自身为一种多维的认识形式,这就是音乐理解。”音乐理解主要由两方面构成:音乐素养和聆听素养。从表面看,埃利奥特的话似乎自相矛盾:既然音乐素养等同于音乐理解,为何音乐理解又包括音乐素养和聆听素养。笔者认为埃利奥特之意为音乐理解或音乐素养的达成还必须依靠聆听素养来实现,因此,音乐素养总是与聆听素养紧密联系或音乐素养总是建立在聆听素养之上的。亦即音乐理解的培养和提高也需要凭借音乐聆听来实现。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音乐聆听-音乐素养-音乐理解。

二、教学原理与方法

实践哲学的原理可以解释为,通过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理解),最终实现学生的音乐自我成长与沉浸。所谓实践是以音乐表演为中心的音乐创造,包括音乐聆听与音乐制作。埃利奥特指出,对所有学生而言,音乐表演是教育的中心和音乐目的的中心。要成为一个创造性的音乐创造者,学生需要从事和学习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特殊学习过程。鲍曼指出音乐实践是有思想的行为,音乐学习必须密切关注人们音乐行为中的细节。音乐实践来自人们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具体的社会活动与互动,并强调这些社会活动和互动。此外,音乐的社会境脉是决定音乐之所是的因素之一。

(一)音乐聆听

实践哲学的音乐聆听是思想性与知识性的,一种行为中思维和行为中认识的隐蔽形式,是默听与隐思的统一。“音乐聆听包括专注、认知和记忆音乐模式,该模式是听觉信息、艺术、文化上属于‘我们的乐音’的音乐模式”,即音乐艺术技能的特定文化和实践规则。就一个音乐实践而言,音乐聆听包括三个要素:聆听者、聆听、聆听的音乐。在教学中,音乐聆听与音乐制作是同时存在的。学生既是聆听者,也是创造者,学生既可以聆听自己表演的音乐,也可以聆听同伴创造的音乐。当然这一过程需要在特定语境中完成。总之,音乐素养与聆听素养是硬币的两面,就是说把音乐作为一种特别风格的实践(表演、即兴、作曲、编配或指挥一定类型的音乐)所要求的知识类型与聆听音乐的要求相同。

(二)音乐制作

埃利奥特提出了“做音乐”(musicing)概念,并在一个互补的思维层面赋予了音乐四个维度的内在含义,即:(1)实施者;(2)正在做的事;(3)完成的事;(4)创造者做事时的完整语境。所谓“做音乐”是指正在进行的音乐创造,“musi-cing”是“musicmaking”之意,意指音乐制作的过程。音乐创造是表演、即兴表演以及其他听得见的音乐活动,其形式主要包括五种:表演、即兴表演、作曲、改编和指挥等。综合而论,音乐制作应该是所有教育领域的中心支持。音乐制作也包括三个要素:音乐创造者、音乐创造、音乐。总之,在一个音乐实践中,音乐制作通过活动得以体现,在一定语境中以表演为主要方式来完成。音乐制作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聆听的过程。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实践音乐教育概括为,学生在一定语境中通过表演、即兴表演、作曲、改编、指挥等方式进行音乐创造,并以这些方式作为音乐创造的结果。与此同时,音乐聆听与音乐制作又是共时发生的,即“音乐创造者聆听他们以及其他音乐创造者做的和创造的音乐”。

(三)自我成长

实践主义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一种自我成长与沉浸。即“音乐教育的首要价值便是音乐的首要价值:自我发展、自知自觉和最优体验”,而“音乐制作者和聆听者还必须在他们积极的音乐制作和(或)聆听过程中获得个人的整体感、整合和自我成长”。埃利奥特认为,“作为人类,我们具有这样的重大倾向运用我们的注意力、意识和记忆的能力来塑造我们的环境以及我们对内部和外部实施的体验”。所谓自我成长是在具备足够的通过音乐制作与聆听等途径形成的音乐素养之后,当出现了一个可做的音乐挑战事项时,所具备的音乐能力(技能)可以与之相匹配或平衡,从而实现在乐趣中的音乐自觉学习与自我成长。因此,乐趣是这种成长的情感伴随物。所谓沉浸是在主体意识的全力倾注与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感受,亦即音乐情感与乐趣。

三、结语

实践哲学是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埃利奥特把实践主义音乐教育观念体系化,确信“多维度”是音乐及其教育的本质,而这种多维度的教育本质来自于音乐内涵的多样性。这里,音乐多样性“是对音乐知识和音乐产品多重性的一种描述,同时也是对音乐和音乐教育多重价值的一种概括”。“实践性音乐教育的核心是让各年龄段的人都能够进行终身音乐创作,在学校和(或)社区里欣赏音乐”。实践音乐教育并不以音乐家为中心,但其教学原则与方法同样适用于专业音乐培养。实践论将音乐教育视为实践活动,并认为音乐教学活动应当是批判性、反思性、创造性、符合道德规范和具有爱心的活动。实践哲学在批判审美主义的基础上把音乐教育从美学视域下音乐听赏的静态教育转向为人类学视域下音乐表演的动态模式。审美主义的“体验”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事项,它源于听众对音乐作品审美特性的单独关注,但它忽视了音乐与社会及其文化的联系。这是审美主义的局限性,但却体现了实践主义的合理性。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审美主义音乐教育哲学的价值,因为从音乐本体而言,情感仍是音乐的本质,审美体验仍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实践主义音乐观是对审美主义音乐观念的补充与完善,而不是彻底的否定。正如埃利奥特所言,没有一种哲学无所不包,把事情可以解释得面面俱到。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当前音乐教育哲学领域,“审美”与“实践”仍是最为重要的两大思想。自从实践观念进入中国至今,两种思想一直困扰着音乐教育者。笔者认为,不论是建立在艺术哲学基础上的审美主义,还是建立在音乐人类学观念基础上的实践主义,二者并非截然对立的观念,因为“审美”与“实践”二者都是基于“体验”的。的确,不论是审美听赏,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教学均必须以音乐的一种体验来实现教育,从某种角度而言,音乐听赏也是音乐实践的一种方式。因此,审美主义与实践主义并非对立的二元思想,而是互相补充,互为促进的音乐教育思想的两个方面。笔者认为音乐教育离不开”审美”,也不能脱离“实践”。审美主义的听赏本身就是一种音乐实践方式,实践主义的“做乐”与音乐表演则是音乐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审美”与“实践”是在较大程度上相互包含的思想。总之,无论作为研究者,还是音乐教育者,我们均不必囿于某一哲学视域而狭隘了教育思维。多元文化时代提倡多样、平等的音乐价值尺度,同时,音乐教育需要的是多维度的思想观念。埃利奥特实践主义作为一种新哲学,是对音乐教育思想的有益发展。实践论既是审美论的补充与完善,也是对整个音乐教育思想的积极开拓。

近现代史实践论文篇五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拥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投资学专业人才,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目前高校投资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层次性、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实践型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提高投资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前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投资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为了培养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投资学人才,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入手,既要使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需要改变目前高校投资学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不足。

二、当前高校投资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投资学专业学生就业的领域主要是实体投资和金融投资领域,涉及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甚至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等不同的金融机构,需要接触的金融投资产品既有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金融投资产品,又有比较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但是许多高校投资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主要涉及金融投资领域、传统的金融机构和简单的金融产品,这样就无法体现现代金融投资行业复杂多变、业务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难以培养学生处理真实金融投资业务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层次性

投资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表现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训等,这种分类更多要求综合性的实习实训。但目前投资学专业实践安排更多的是单门实践课程如商业银行实务、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分析的简单组合,实验模式僵化,很多时候都是老师提出具体的实习实训内容,学生按照步骤来进行操作,只要操作得当,就可以得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实验操作属于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层次比较低,虽然说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没有由浅入深,由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并设法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

(三)校企合作仍处于初级层面

目前,许多高校的投资学专业都与本地区的相关企业开展了初步合作,合作内容主要集中在邀请校外专家联合讲课、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讨论修订、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但从总体来看,投资学专业的校企合作还处在较初级的层面。一方面,校外专家结合自己丰富实践经验的授课虽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校外专家的有限性决定了其总体课时的稀少性,因此,校外专家的人数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每个学期专业老师都会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带队前往实习基地进行实习,但实习的内容并不深入。出于金融企业数据的保密性及部分核心业务的安全性考虑,校企合作企业在为合作学校的学生安排实习时,往往将关键业务进行回避,学生真正要学的东西却不能得到训练,这是目前校企合作中面临的很大难题。

(四)实践型师资力量不足

作为高等教育的引导者,高校教师的能力大小直接影响着教育成果的好坏。在推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中,目前突出的困难之一就是任课教师的实践经历不足。许多高校投资学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教师,大学的学习为这些教师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是应届毕业生招入,此类教师金融投资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比较缺乏,再加上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也直接影响到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弱。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投资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宽口径、复合型的投资学专业人才,倘若投资学专业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都只是涉及到一些简单的投资领域和金融投资业务,就难以运用综合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的实际金融投资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投资学人才,必须要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在设计实践内容时,不仅要关注金融投资领域,也要重视实体投资领域;不仅要有传统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训练,也要让学生掌握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的操作技能;特别需要紧密把握国家的政策方向,开设一些如互联网金融实务、农村供应链金融实务等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

(二)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投资学的实践教学仍以演示性和验证性为主,这种仍然沿袭了理论课程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很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应有的作用。因此,实践教学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教学规律,实现综合化、层次化教学。具体而言,在保留单门课程基础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增加投资学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设计技能训练等实践课程,学生根据实验实训任务书的要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寻求合适的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形成实验总结报告。综合性、创新设计性的实验实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职业能力。

(三)深入校企合作

许多企业出于保密性与安全性需要,也许并不愿意将核心业务展示在短期造访的学生面前。但是,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也有校企合作企业指出,如果学生能固定在本企业实习3个月以上,企业是愿意学生接触相关核心业务与数据的。要满足企业的此类要求,就需要学校对教学计划作出变动。非毕业班的校外专业实习,学校通常只安排2到3周左右的时间,如果我们能适当压缩一些不必要的理论教学时间,将实习扩展至4周或5周,再加上学生的寒暑假时间,3个月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并非不能实现。并且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增加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熟悉相关企业的日常业务和工作流程,进而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高校许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改进。一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培训和学习机会,定期派教师前往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为期数月的全职培训,并且能够在不同岗位上轮岗工作,从而全面熟悉金融投资机构的各项业务。二是鼓励教师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升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三是要广泛邀请金融投资行业专家、企业资深人士来学校上课、开讲座,并且与专任教师“结对子”,专任教师多去校外专家的课堂观摩学习,多与校外专家沟通交流,从而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婉霞。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投资人才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

[2]马成文。优化投资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