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一年级教学设计(实用14篇)

时间:2023-11-09 08:37:30 作者:QJ墨客 古诗两首一年级教学设计(实用14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有序安排和整合的一份文件。希望这些教学计划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第1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预习提纲和限时作业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

2、能认识古诗中5个生字;3、会写2个生字:首、采。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2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5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2、齐读易错音。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1、自由读后,想一想诗句意思。

2、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及时反馈。重点理解“偷采、不解”

4、入情入境想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里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五、比赛四:比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现在咱们比比谁能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观。

(一)先学。

1、生观察二个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位置并书写笔顺。

2、指名说笔顺。

3、齐书空笔顺。

4、指名上台板书会写字,其他学生练写在书上。

5、台下学生观察台上学生板书的。

(二)后教。

6、指名上台纠正,并说出正确与美观。

7、师生评议(对不对,好不好)。

8、师范写。

9、生再描红书写。

10、展示比赛。

六、当堂训练:

1、书写2个会写字,并组词。2、试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12、古诗两首池上偷采不解。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小池》。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2、能认识古诗中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采字头。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5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7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这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2、齐读易错音。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小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2.理解题目意思。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1)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2)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7.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七、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八、打开计算机,按要求做练习。

[古诗两首:池上、小池教学设计(部编本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一年级古诗《画》教学设计

1、学习"麦秆画"制作的一些简单技能,初步尝试用麦秆粘贴作画。

2、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体验创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1、麦秆、剪刀,双面胶、抹布和废纸篓。

2、范例作品,用麦秆编制的物件。

活动过程:

一、引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它是谁呀?(麦子)。

1、小朋友来说说这些麦子有什么用?(作粮食,磨成粉做面包等)。

2、那你觉得麦秆有什么用?(作燃料,作扫帚),还能用来做什么?(出示编制的麦秆编制品)。

3、麦秆是很有用的材料,很好玩,还可以派大用场,用来作画呢,我们一起用麦秆作画吧!

三、讲解,示范。

1、出示范例图一:

请幼儿欣赏三幅作画步骤范例画,让幼儿说说三角形图案添几根变成什么?(幼儿讲述和想象)。

2、出示的范例二:(粘有双面胶)。

老师竖粘一麦秆,问:这可以变成什么?幼儿想象并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图案添几根变成什么?(幼儿讲述和想象)(老师示范粘贴一电视机或冰箱)。

3、出示麦秆组合范例画:

问: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把麦秆变成了什么?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幼儿讲述)。

四、幼儿创作部分。

1、让我们也来作一幅画吧,你准备在纸上面用各种图形变上一些什么东西?

2、请大家先想好画的内容,再自己挑一张喜欢的底板纸,然后请你剪下合适的长度,试试把图形先摆好。然后粘贴上去。现在我们就开始作画吧。

3、幼儿动手操作部分,老师巡回观察,适当指导和提醒。

4、请幼儿将作品完成后张贴起来,鼓励幼儿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作品。

五、师幼共评作品。

1、老师先以大拇指为奖励,表明态度,再请幼儿一起作评委,自己将大拇指奖给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a、(哇,大家的作品真棒呀,我最喜欢这幅画,它是由xx形和xx形组成的,这是谁的作品呀?老师说得对吗?真好,老师奖给你一个大拇指。)。

b、(我也喜欢这幅作品,这是谁的作品呀?你喜欢麦秆画吗?真不错,老师也奖给你一个大拇指。)。

c、(这幅作品也很棒,这是谁的作品呀?我们请小画家自己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吧。)(好,老师也奖给你一个大拇指。)。

d、(哇,还有那么多的作品也想得到小朋友们的大拇指,你们仔细看看,你认为最棒,最喜欢的画在哪里?想好了就把拇指奖给这幅作品。4—6个幼儿为一次,分批奖大拇指,直至全部幼儿都奖好拇指)。

2、幼儿一起评出最棒的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作品,用相框标起来,将作品上墙展览作品。我们一起看看得大拇指最多的作品在哪里,一起把作品带到教室贴起来给大家欣赏吧!

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二)朗读感悟。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S版一年级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二、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从军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图文结合,初读古诗。

(一)学习《从军行》。

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

(1)你喜欢这幅画吗?

(2)图上的画是什么景象?--将士们在军营里的情景。

(3)你能找出课本中的词语来说吗?--故城、金甲、百战。你最喜欢图上的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课题:从军行。

3、全班齐读课题。质疑。

4让我们走进那战争岁月吧!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吧!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

6、你读懂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朝伟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疆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

三、学习古诗《从军行》。

1、简介作者。

2、释题。跟着作战的军队一起行进。

3、朗读诗歌。

4、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1)难理解的词、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2)串讲诗意。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的将士磨穿了盔甲战衣,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不回还。

(3)教师在学生串讲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5、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你知道“暗”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吗?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们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8、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评。

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四、总结。

五、作业:

1、认认写写,正确识字。

2、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塞下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昨天学习了《从军行》,谁来展示背诵情况。(指名背诵古诗《从军行》)。

2、指名说说第一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战争时期的古诗。

4、板书:塞下曲。

二、初读古诗:

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2、展开朗读比赛。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解题。《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草惊风引弓白羽没。

3、有谁愿意讲讲它们的意思?

4、教师进行总结:

草惊风:草忽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准备射箭。没:插。

5、串讲诗句的意思。

6、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7、思考:《塞下曲》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四、总结。

1、这首古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2、你要对这位将军说什么?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2、用自己的话说说《塞下曲》的意思。

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两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

投影仪、投影片。 。

教学过程 : 。

一、板书课题 。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  ,简介诗人 。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  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发:出发。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 。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 huan hai )。

万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一年级古诗《画》教学设计

1、学习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

2、激发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每组1份分别用多种水彩颜色着色的洗洁净,每人一根吸管。

2、范画:泡泡画1张。

3、每人1张作画卡片。

4、每人一个企鹅胸饰。

听着音乐学企鹅的样子进活动室。

一、出示一些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1.泡泡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2.你们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泡泡?

二、带幼儿玩捉泡泡的游戏。

“这么多泡泡真漂亮,我们想办法把它留下来好吗?”

幼儿游戏。

“你们想到了,用手拍用脚踩,跳上去抓。可是还有一只小企鹅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让泡泡留下来。”

三、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

四、出示工具材料,教师演示泡泡画的过程。

这里有五种颜色的吹泡泡用的水,他们是红色、黄色、绿色、兰色。还有吸管,用吸管蘸上颜色水后就可以吹出美丽的泡泡画。

2、教师演示泡泡画。

(1)先让吸管宝宝喝点水,在旁边休息一下。

(2)对着纸,轻轻地吹出一个泡泡,我们就泡泡留下来了。

(3)幼儿空手跟学。

五、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谁能像这只小企鹅一样动脑筋,把各种颜色的泡泡都留下来。现在请其他小企鹅来吹泡泡作画。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帮助幼儿掌握吹泡泡的方法,完成吹画作品。鼓励幼儿把空白画纸都画满。提醒幼儿注意卫生,不要把颜料吸入嘴中。

六、表扬幼儿作业,并将幼儿作业展出,外出继续玩捉泡泡游戏。

一年级古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中国古代的哲理诗大概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篇并不讲哲理的,但是它其中有一句两句讲的是哲理,这样的诗也叫哲理诗。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很有名的一首诗《题西林壁》。整个这首诗并不是讲哲理的,但后两句讲了哲理,这是中国哲理诗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另一种形式,就是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他这个诗就是一首比较完整的哲理诗了。它前面两句写景,后面两句说理,写景是为说理服务的,全诗的重心不在写景,重在说理,这是中国哲理诗的第二个境界。最高的一个境界、最好的一个境界不是这种形式,而是通篇看起来没有说理,实际上是在说理。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诗,它表面上看起来是写一个闺中少妇的怨情,但实际上是一首非常高明的'哲理诗。他讲的是目标和过程的关系问题。这首诗还只直接把哲理说出来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在王昌龄的《闺怨》中,全诗没有一句说理,但是全诗就把过程跟目标的关系讲得十分透彻,那才是真正的最高层次的哲理诗。所以谈到这里,实际上我们从诗的内容分析讲到了这首诗的特点。

我觉得这首诗它其中最好的一点就是写景与说理的有机结合。它前面的两句十个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大手笔、大写意的手法写了一个阔大的边塞景、写了一个非常辽阔的一个画面,如果这个镜头今天用摄影来拍的话,它一定要用广角镜头才能把这么一个宏大的画面收入自己的镜头之中。但这两句并不是诗人的主旨所在、并不是诗人落笔的重心里所在,诗人的重心在后两句的说理,他明讲出只有登高才能望远,这才是这首诗要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道理。

这是作者王之涣在坎坷的人生中悟出来的一个人生道理,他将其写到了诗中,成就了这一首边塞诗。因为边塞诗写景、抒情的比比皆是,用边塞诗来说理,而且把景色和哲理能够融合得这么巧妙、能够融合得这么样没有缝隙——完全是无缝对接,这是非常罕见的。这就是王之涣这首诗的高明之处,但是我们在理解上,还应当再加深一步。从表面上看他讲登高方能望远,但是他隐含了另一层意思:只有登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这层意思我们要简单说两句。第一层是为第二层做铺垫的,第一层说你只有登高,你才能望远,第二层说你登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这个更高就是一个平台。如果你站在全局的平台上,如果你站在国家层面的平台上,如果你站在世界格局的层面上,如果你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大趋势的层面上去看问题,那么你会看得更远、看得更深。当你处理眼前的问题的时候,你才会处理得更符合全局,所以这首诗的价值恰恰就在它的说理部分。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古诗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写的诗特别有名,其诗用词十分朴实。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学生动脑想办法。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学生练读。

4、自由背诵。

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

八、学生在充满期待中下课,并喊出班级口号:“我成长我快乐!”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春雨》原名为《春夜喜雨》,全诗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喜雨,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此雨之好,好在适时,好在润物。读这首诗,脑海里常会跳出一个词:和风细雨,一句诗: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之感油然而生。倒感觉这首诗的原名比现名更为贴切,更能表达作者的心理。你看,全文不着一“喜”字,“喜”字也如这春雨,悄然无声地润人心田,多美!

教学时,紧扣诗眼“好”,可以悟出诗情“喜”。

简单构思:

一、找到形容雨的一个字:好。

二、读诗品味“好”体现在几个方面。

三、回到诗的原名,体味诗情:喜。

四、朗读背诵本诗和其他描写春天的诗。

五、教学生字词。

紫苏:

《春雨》一诗中"好"字为诗眼,从好入手,体会春雨的"好'处教学法,在我们的语文教参书中对这一诗眼的教学设计,从"春雨这首诗中的"好雨"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这一问题而展开,与学生的儿童经验联系起来,把诵读积累与情意熏陶结合起来,在活泼\流畅的教学过程中传递初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彭程万里: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抓住“好”字,让学生从诗中找出能感受到雨“好”的词句。孩子们找的不错。

后来,通过补充后几句及题目又写做《春夜喜雨》时,抓住“喜”字,使孩子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感觉比较理想。

一年级古诗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年级古诗《小池》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小池》显而易见是描写了一个小小的`池塘,这池塘虽然小小的,但是却别有一番风味,)(出示图片)。

2、孩子们大自然是那么的美好,万物是那么的和谐,诗人杨万里是怎样描写小池的呢,谁来读一下,我知道有的孩子都会背诵了,都谁会背了。

5、师:既然这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那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把它读好,读出诗的味道。

二、识字。

想要把这首小池读好,我们还需要先来认识一下这课的生字。(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相信古诗你读的会更好。(谁来点评一下)。

三、初读,划分节奏指导停顿。

把诗读好前提条件就是把诗读出节奏来,看,这就是这首诗的节奏型,自己试着读一读吧,谁来看着节奏型试一试呢?你们读的这么棒,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请孩子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池。

四、交流,了解诗意。

还有哪个词语是不明白的?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吧,哪位小老师能帮一下他,

五、律动视频。

出示视频,学生跟唱。

孩子们这首诗很美,有人还把这首诗唱成了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让我们一起跟着唱一唱吧。

六、根据图画,让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师:画画生:说诗句。

孩子们你们真正理解了这首诗吗?那老师这里有个游戏,你敢挑战吗?那我们开始游戏吧。

七、朗诵会。

孩子们你们看图猜诗的本领可真大啊!孩子们那你们还会背诵其他古诗吗?看,今天,我们银杏小学要召开《诗词大会》,谁想报名参加,那么一会请台上的孩子把你最拿手的一首诗朗读出来,小面都是小评委,请你们秉着公正、公平的态度投票,得票最高者可以得到谁是“朗诵小达人”的称号。

为他们表示祝贺,美丽的景色存在于诗歌当中,更存在与大自然中,这些景色正等待这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让我们课下好好的去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奇幻世界吧!

一年级古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写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