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业现代化发展与科技创新传播论文 农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刍议优秀

时间:2023-05-09 18:45:08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刍议篇一

;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趋势,促使传统型农业生产模式产生变革。在互联网+背景下,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融入互联网技术,有利于促进新型农业的发展,本文从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着手,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制造、农业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应用,以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管理走向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应用仍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许多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含量不高,农业生产主力也相对较低。对于黑龙江而言,由于氣候特殊,将农业推广应用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农业推广朝着更加高效方向前进。

一、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1、精准化的农业生产

精准化农业是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功应用。这种方法从二十世纪提出到现在,已经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和应用。例如,可以利用 gps技术在联合收获机上安装导航栏,推行农产品收种管理方法;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建立粮食作物栽种实体模型,明确田块分区管理,提高粮食作物产量。除了将 gps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制造阶段外,各国还根据自身的农业生产状况,开发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农业数据管理系统,为农业生产的精确化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我国所研制开发的“粮食作物上肥数据管理系统”、“玉米育种信息管理系统”、“防御力东北三省苞米超低温冻害数据处理系统”等农业网络技术系统软件,可以加强企业对农业产业信息的了解。我们可以依靠此类技术手段来达到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的目的。并且 gps与 gis相结合,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确定位和定量分析方法,提供多样化的数据库。

2、信息化的农产品流通

“互联网技术+农业”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为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和农业生产制造资源的商品流通提供了关键手段,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把实时完成农产品交易变成现实。在信息化背景下,一些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总结出相应的经营模式,依靠文化底蕴在特定的知名品牌市场上销售当地的农特产品,保持品牌农业的市场销售。例如,东北大米以口味、质量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依靠b2c的经营模式保持了农产品跨省流通。智能物流管理系统为农业产品的流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式支撑点,无论是大规模的分散运输,还是跨省、跨国家的农产品流通,都将成为一种趋势,而基于因特网技术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农业生产制造的升级。在农产品流通全过程中,信息流、现金流等根据网络平台保持高效率的融合与分散,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流通的高效率,有些积压库存的农产品可以根据网络台快速增加销售。

3、现代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互联网技术除在农业生产、流通全过程中的应用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几年,随着食品卫生安全难题的不断出现,根据网络技术的实际发展状况,针对农产品质量难题的定期跟踪检查已成为必然。例如,国内现阶段也已有产品研发农业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以全程监控农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重要环节为重点,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难题。

二、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互联网技术+”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制造在我国显得更为明显,另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还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1、互联网和农业技术推广的结合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潮流趋势

在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国农业行业已建立起国家级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该平台主要用于兴盛农业技术推广、保持农业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培训提供保障,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前所述,在整个中国农业未来发展趋势的过程中,“互联网技术+”技术与农业融合是大势所趋。

2、实现教育、科研以及技术推广的有效结合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在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中,能保持农业科研成果与推广应用的有机结合,促进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合理提高。作为农业推广应用工作人员,必须对所需的技术及其数据信息等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由专业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再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维持新技术应用的营销推广和传播,农业推广运用工作人员可根据互联网技术这一媒介,对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保持合理的把握,在农村基层的推广站进行维持合理的营销宣传,促进农户能快速掌握农业应用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主力军地位,在互联网和农业之间建立技术联系,展开科学研究、与此同时完成文化教育与推广应用的完美结合,促进我国农业进一步走向发展。

3、对农业信息资源库进行完善

在农业推广应用全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借助计算机等数据采集终端,将农业技术信息内容及其数据信息等全部输入到网上,也可借助网络技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内容的收集,如农田、农业生产资料及其水利工程等全新的科研成果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利用高效和专业技术手段,在众多的数据信息中,寻找出真实、有用的信息,保持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合理性,对于国家及政府部门来说,应用合理,对于我国农业来说,展示出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项目方法,对于保持农业主力地位,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都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互联网+农业”的推广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方向,通过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是当下的大势所趋。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的深入研究是眼下的重点,为我国较为落后的农业带来新的生机。

(作者单位:152300黑龙江海伦市祥富镇人民政府)

相关热词搜索:;

农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刍议篇二

随着我国经济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已成为一件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的农业工作。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的催化剂,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育种、新品种的研发推广都未形成相关产业链,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产业化资金投人不足、科技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产业推动力,要实现高效、健康、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走科技产业化发展之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转型、保持农业经济的高效稳定增长,需要借助农业高新科学技术,为农业选择一种创新、合理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适合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土地政策阻碍了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了农民拥有土地的经营权而非所有权。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农民的耕地随时可能被征用,农民对土地缺乏长期持有的安全感,进而变得过于追求短期盈利,一旦出现征用或经济性的开发,就容易出现过度开发及破坏生态环境的利用倾向。土地经营权的过度分散使一些规模化的养殖业或种植业的规划与管理难度很大,政府部门一直积极探讨农村土地产权转变的各类方案,希望能尽快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扫清制度层面的障碍,促进大规模种植业及养殖业的集约经营。

1.2农业领域的新科技未充分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

国的农业基本上还处在非常落后的状态,并未实现高度的机械化水平。育种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农作物的研发与推广领域也没有形成产业链,过度依赖国外的种子企业及科研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投人资金不足,巳有的高新科技没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已有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助推转产业化的发展。

1.3农村不注重对农业科普工作的执行及推广工作我国

农村的科普工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农业科技并未真正应用到农业实践活动中。随着农业科技创新的日益发展,科普知识也应该及时、高效地在农村广泛传播。农民对农业新科技的认知、接受能力较弱,缺乏尝试新技术的勇气,也致使农村难以开展科普工作,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企业产业化进程的需求差距较大。

1.4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投

入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后盾。目前我国的地方财政难以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农业产业新技术的创新及研发经费不足。一批积极搞农业科技产化发展的企业融资难,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领域的资金投人常常因资金尚题而暂时搁浅,从而影响长远规划及发展。资金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甚至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1.5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对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制约农业

科技产业化过程中会面临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干扰、市场经营几类风险。我国缺少专门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保险服务的险种,仅有的几类险种保费都较高。目前我国的农业险险种很单一,一旦风险发生,农业企业及农民往往得不到补偿和保障,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主体的抗风险力薄弱。农业险的覆盖面低、普及率低,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1.6农业产业化发展开发过度,破坏了生态平衡当前的'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出现了过度开发土地资源,致使农业生态失衡的现象。例如因单纯地追求高产而大量使用化肥、有机农药,导致土壤、水源被严重污染等,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增长。

2.1科技兴农型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制定以各类农业信

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型农业科技产业化战略,将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实现企业和农民因科技力量而增收的双贏局面。如企业与农民之间可搭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转变当地农业发展的面貌。另外,可建立具有休闲、观光、优质农产品生产等系列功能的高科技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推动农业与科技相结合,促进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

2.2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利用区域内独

特的自然、生活特色,建立以农业和生态农村为主体,集观赏、体验、科普教育、娱乐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当下的生态旅游非常契合人们想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能够调整农业各产业链的关系,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促进区域内农业优势的转变,促进区域内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的双重提高,也能够推进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

2.3向国外发展型科技产业化运作模式为了满足国际市

场的产品需求,将农户与企业及一些中间组织或其他合作组织联合起来,建立向国外输出农产品的农业生产基地,渐渐壮大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区域内的农产品一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区域内的整体经济发展,并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优化当地的农业结构,使农民增收、使地区就业率上升。向外发展型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有益于出口农产品综合基地的建设,促进现代型农业的发展。

2.4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化运作模式利用区域内的龙头

企业带动相关产业链,通过各种机制和农户联系,形成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一般都釆用“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基本组织形式,开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因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规模较大、各类信息及渠道多,因而能更好的抵御风险,也更具竞争力。这种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能促进区域内农业产值和整体水平的提升。政府应扶持这类企业壮大规模,鼓励其创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5特色型农业产业化发展运作模式结合区域内的农业产业优势和特色,实行产业化发展的运作模式,渐渐形成产业化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水平。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抗自然风险力弱,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同时,应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型农业种植,使每一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农畜产品,以此为发展产业化的契机点,结合高新科技做出特色与品牌,也是一条农业产业化运作之路。

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的推进需要一些新鲜力量的注人,也需要引入和借鉴一些优秀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来完全释放出我国农业的活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3.1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

素养农民是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养水平直接关系着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政府要加强农业院校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务农骨干的农科职业教育,采取灵活的教育培训方式吸引农村青年投身农业科技的学习,促进农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衔接贯通。农村教育机构的文化课程要符合农业实践的实际需求,使农民学有所用,把一些实用的新技术及时传播到农民身边。

3.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使高新科技及时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力量。政府应组建一支充满科技活力的农技推广团队,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及时将科技送到农民身边,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我国必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使目前农技推广机制老旧、完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状得到改善。

3.3加快与农业相关的部门向服务型、中介型组织的转

变涉及到农业的相关政府部门,一般是一些行业协会或委员会。该类组织为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购销等领域提供服务,目的是促进农业健康和有序的发展。目前我国这类组织一般规模较小,隶属于政府部门,并没有发挥好服务型、中介型的“政府职能”,也间接影响到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加快健全农业协调型中介组织,使其在涉农行业中更加得力。

3.4尽快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农业产业化发展

离不开健全的保险体系。应该在满足农村实际需求上,尽量扩大保险范围,增加险种,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稳定农民的收人提供保险服务支持。加拿大的农业保险费用由个人、省级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个人所付比例很小,可以参考借鉴。

3.5农业产业化推进要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农业

要获得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就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代价。在农业科技产业化推进过程中,要对农业项目建立可行性评估体制,并充分估算出其潜在的生态危害。另外,要建立起适应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的政府业绩考核体系,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整治,进行科学、生态、可持续性的农业规划,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生态的保护,进一步保障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促进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关键。因此,选择一种合理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是提升区域内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进程的关键。我国农业整体产业化水平一直不高,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效用一直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新形势下应该看清阻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已有的各类成功的产业化模式,为区域选择最佳的产业化模式,促进农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农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刍议篇三

高等院校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院校在办学方式、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上均发生很大变化,高等院校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与此同时,为了拓展办学模式、增加高等院校经济实力,促进高等院校的全面发展,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在高校产业发展上开展了积极探索。有些高校产业发展已颇具规模,实现了集团化运作,为国家、高校创造了大量财富。但总的说来,中国高校产业的发展还是后劲不足,面临困难不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活力。为此,国家教育部门专门召集全国84所大学校长研讨解放高校科技生产力这一重要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将给高校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但无论如何,高校产业发展仍存在大量问题急待解决,还有很多关系须进一步理顺,笔者拟从高校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做一些探讨,以供高校产业发展参考。

据统计,截止2000年,全国有671所普通高校创办校办企业5451个,其中学校独资企业4793个,占企业总数的87.93%;由学校管理的企业为4217个,占77.36%,由校内院、系、所管理的企业1234个,占22.63%[2]。由于高校办产业已摆上高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因此,办产业的高校多、高校办企业也多,但不同高校、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2000年度全国高校产业销售(经营)收入484.55亿元,实现利润45.64亿元,国家缴纳税金25.42亿元,但1/6的高校完成了销售收入的90%,5/6的高校企业效益不理想。并且高校科技企业的销售收入只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的2.3%[2]。因此,尽管高校拥有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资源,是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但高校产业中科技型产业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仍然较小,这意味着高校科技企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目前销售(经营)收入过亿元的学校有10所,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石油大学(华东)、南开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因此,大部分高校产业存在效益不明显、自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资源未充分利用、学校回报少等特征。当然,校办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及参与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度校办企业接纳学生实习人数达78.19万人次,累计工时16104.7万小时;2000年度参与培养博士生1021名、硕士生3471名。

截止2000年底,全国高校5451个校办企业的注册资金总额为172.65亿元,资产总额736.25亿元,负债369.12亿元,所有者权益367.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0.12%。其中2097个科技型企业的注册资本金为129.31亿元,企业的资产总额为577.41亿元,负债276.34亿元,所有者权益301.07亿元,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47.86%p]。由此可见,总体上讲,中国高校校办企业均负债经营,且负债率较高,这无形当中给校办企业经营造成很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校办企业的发展。

2.1管理体制不健全

校办企业,经营的效益的好坏,不能说与校领导班子无关。凡是经营不善的高校产业,要么是校领导班子重视不够,要么是校领导班子放权过大。在国际接轨日益强调、在市场竞争非常剧烈的背景下发展高校产业的,风险与挑战并存。稍有不慎,难免会出现有投资没有回报的现象,因此,必须学校领导班子必须加强对高校产业发展的研究和引导,建立健全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既要加强高校产业的宏观领导,也是加强高校产业的微观指导;作为高校领导班子,既要出面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也要出面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扶持。尤其在高校产业发展面临体制不行、经验不足、经费不足、人才不足的情况下,高校领导班子应该花较多的精力研究高校产业的管理制及产业的开拓问题[4]。学校在放“权”与抓“权”管理上应该有一个“度”的把握,应该建立健全高校产业发展的科学的管理体制,高校与产业之间应该有一种恰当、合理的关系。

2.2生产链不协调

高校产业的发展应该是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因此必须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相结合。但不少高校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一种人财物都在高校内部转动、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高校产业的模式。没有充分将高校的资源优势与社会上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或者说没有像研究学术问题一样研究产业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在缺乏优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时,并不愿花高薪聘请企业顾问;在缺乏高校产业发展资金时,又不肯向社会筹集资金。尽管高校教师知识渊博、学术深厚、财力雄厚,但仅仅依靠行政技术干部的理论去管理高校企业,依靠高校教职员工的集资款,是无法盘活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只有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充分实自我、发展自己、完善自我,才能保证高校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2.3产业投资方向不适当

高校产业的投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的发展态势,投资方向必须是依托高校科技优势、面向市场、为社会服务社会,因此,高校产业应该有一个适当的投资方向。总体上讲,应该是以高校自身科技优势为基础,扬其优势、避其不足,准确把握投资方向。以高校科技优势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以高校科技优势抢占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但中国的高校企业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对该投资什么心中无数,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弄湿了鞋。高校产业经营不好的,大部分与投资方向选择不当有关。由于投资方向选择不适当,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然,也有很多高校的企业投资既是以高校优势科技为基础,又迎合了社会和人类对该产品的需求。如福建农林大学校办产业以蜂蜜产品及茶叶产品为投资方向,则一方面符合学校优势科技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符合群众对保健的需要、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因此,此投资方向是适当的。

2.4运行机制不灵活

高校产业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学问可大了。针对不同的产业、不同的高校,其产业运行模式可能不能一样[5]。有的可能必须依赖于学校的直接领导,而有的则可能应脱离学校的领导。因此,高校产业运行机制应是灵活多变的,其宗旨是为学校创造财富。在高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在办企业方面应有一个退出机制,华北电力大学“四方公司”所以能发展成如此大的集团,就在于它较早地脱离了学校,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行事。因为现有的校办企业大部分都是学校控股或参股企业,为了盘活高校产业,在适当的时候应当对这些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对高校企业进行改组、改制、重组,也可以考虑将属于学校的'股份出售。然后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长、聘请总经理,使这些企业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发展、壮大。通过改组、改制、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公司,拓展市场、扩大经营规模,集团实力显现,涌现出一批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天大天财、东大阿尔派等很有潜力的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其高成长性和示范作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倍受瞩目。这样不仅规避了高校所要承担的各种风险,而且使原有的校办企业在没有婆婆的情况下可以更加规范化地管理企业、发展企业,形成企业集团。

2.5优秀的高级经营人才不具备

市场经济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仍然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产业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的层面,经营管理人才至关重要,目前高校企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最重要的应该是缺乏在市场竞争中能独挡一面的高级经营人才。高校虽然是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各类人才荟萃的地方,但真正懂得经营的人才却很少。因此,往往是搞行政或技术的干部去管理校办企业,他们不熟悉市场竞争规律,没有营销经验和促销手段,没有融资办法和渠道,没有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向。更主要的是,他们不善于发挥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不善于投资和经营,导致跟着市场走的跟风现象,结果在市场竞争往往处于劣势,从而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之一,高校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既是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创新。加强科学研究的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社会功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21世纪高等院校教学、科研、产业三大中心功能的集中体现。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之一,从而导致高校产业应该是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和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高校科技产业的销售收入自1991年以来每年以40%左右的势头增长。北京的“中关村”,在北京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贡献率达5%。从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以高校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园区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科技创新是高校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高校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科研工作者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的结晶,是实现高校产业技术革新的重要源泉,是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创新或者说技术革新对社会经济发展都起主导作用。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于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调整与发展,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高等学校是传播科学技术、提升科学技术、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因此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过程中高校产业应该具有其自身的优势。技术创新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中深度科学化、高度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根本突破力量。技术创新不仅为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而且在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的可持续发展中创造了发展基础。科学技术的革新、研究、开发、产业化,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发展的可借鉴的模式。众观各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它们为了自身的发展,均专设了一定的试验研究机构与咨询机构、产业技术院所、科研型工程中心、现代科技园区,为其自身的发展设计了一个技术平台,也为其自身勾画出一个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基本轮廓。因此,高校产业的发展根本也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高校产业发展的基础。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由科学探索、技术研究、工程开发、生产经营等基本活动构成的。20世纪的科技创新模式已发展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的新模式。任何科技创新活动,其探索与开发的内涵均是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求为目的,是希望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产业化。全球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育,在总体上可划分技术创新产业、流通一服务产业和规范化生产三大环节,三者协同发展,互相促进已成为当今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初级阶段是技术创新产业,其具有规模较小、服务面有限等特点,可以理解为技术的孵化器或者说规范化生产的中试过程。高校本身是高新技术的发源地,具有其技术优势,较适合于发展技术创新型产业。因为高校产业集科学探索、技术研究、工程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一体,是最符合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组织形式之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承担国家、地方、行业和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共建高技术经济实体,自主创办高技术企业以及提供教学、科研基地,已成为高校产业的重要功能。

制度创新是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制度创新首先是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关系到校办企业的责、权、利等关系,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同样的一个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不一样,其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但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企业,其管理体制也不可能一样,每一企业均有其特殊的环境和背景,应因校自宜,不能强求某一固定的模式。制度创新其次是管理创新,既要重视物质的管理实现节流开源,又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要重视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和职工队伍,提高管理层的把握市场和决策能力,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现代社会一切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并在人才的培训、教育、就业、晋升、奖励、使用等各环节上、机制上、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要重视行业及企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6],提高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开发利用信息所蕴藏的价值,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制度创新还要建立科学的创新机制,发展高校高技术产业。一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学校科技人员与校办企业的科技联姻,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势力强、人才集聚的优势,使高校校办企业成为产学研结合的经济实体;二是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既重视与高校本身科研工员的合作,又强调企业科技人员自身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建立技术更新、与改造与奖励制度,对贡献大者既进行物质奖励也开展精神奖励,在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优先考虑,从而为高校校办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温床、提供机制、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高校高技术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必须优化投资环境、改革科技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社会、企业和个人的资金,加大高校产业的投入,实现高投入、高产出。

3.4产学研相结合是高校产业发展的源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福建省开展的“6.18”项目对接为科研院校、企业架起了一座合作桥梁,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企业作为近水楼台,应抓住高校自身的科研机构,完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1)产学研结合可寻找技术创新点。高校拥有大量学科及综合高级人才,适合于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结合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通过产业界、政府、学术界及研究机构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企业利用资金基础设施、工程技术、人力与学校科研机构单位共同实现技术孵化,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

(2)产学研结合有利于人才互补。高校企业和高校之间可以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气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交流,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人才的长期培养使用。

(3)产学研结合,有利于高校自身成果的转化,增强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每一高校在不同时期均研制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如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新上各类科技项目360项,总经费6808万元,其中国家部委项目62项3022万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973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863专题1项及子专题3项等;通过鉴定(评审)成果31项,获国家科技奖3项、省科学技术奖22项,申报专利18项,其中授权13项;12个新品种通过审定、认定或鉴定。这些成果凝结了全校广大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很多项目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开发前景。

高校产业的发展既是高校高新技术的孵化器作用的延伸,也是高校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在提高高校地位、服务社会及促进科技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中国高校产业发展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仍表现为后劲不足,困难重重。分析中国高校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是进一步提高高校产业发展水平、提升高校产业竞争力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需要。科技创新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所在,因此,必然成为高校产业发展的基础、保证和动力。要实现高校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产学研有机结合,这是高校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农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刍议篇四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广告业及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农业广告传播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与传统的农村社区公告栏、车身广告、墙体广告等常见广告投放方式相比,新媒体广告具有及时、高效、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等特点。新媒体业务的发展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农业信息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尽管农业广告信息传播渠道日渐呈多元化倾向,电视广告、广播宣传、农村电影放映、网络广告、户外广告等新兴媒体广告日趋活跃。但是,虑及地域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农业广告在手段、样式、时效性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墙体广告媒介形式较为单一。墙体广告作为农村常见的户外媒体,具有覆盖面广、发布灵活、时效长、实用性强、制作简单、费用低廉等优点,在传播效果上有较高的接触率和接触频次。另一方面,我国的农村墙体广告同质化严重,表现手法千篇一律,吸引观众眼球的能力逐渐减弱,也削弱媒体本身应有的效果。这种现象也导致大多数人认为墙体广告是一个“土”媒体,质量差,没有创意空间,不利于现代农业广告发展。

农业电视广告受众不足。由于电视对受众的附加条件少,农村居民更多的是从电视来获取信息,因而电视媒体是农村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广告媒体形式。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电视广告只是在受众较少的农业频道播出,且大多数广告创意简单、制作粗糙,影响力较小,农业电视广告在农村并未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据美兰德关于农村观众对电视广告的收看比例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电视广告的有效受众比例不到30%。

纸质媒介传播力度差。纸质媒介作为广告的一个重要领地,对我国广告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受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等限制,纸质广告媒介在农村发展一直非常薄弱,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订阅数极低。原因主要有两点:1.受教育程度和生活习惯的限制,农村居民很少有读书看报的习惯;2.纸质媒介缺乏面向农业消费者的内容,且针对农村生产、生活和农产品信息的纸质媒介广告较少,难以引起农业消费者的兴趣。因此,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广告媒介,纸质媒介在农村开发严重不足。

交通工具广告媒介利用不足。随着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交通运输工具逐渐从过去的牛车、驴车转变为了城乡巴士、农用机动车、小面包等机械运输工具。农业广告得以采用现代化交通工具作为广告媒介,提高传播概率和传播速度。充分利用交通工具广告媒介,有助于提高农业广告的传播效应。然而,交通工具广告作为一种很适合农村特点的流动的广告形式,其利用率并不高。除了一些大型的巴士客运公司的营运车辆有广告业务,农村中其他的交通工具鲜有广告发布。

公告栏广告更新迟缓。公告栏一般处在居民点的黄金地段,是居民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及惠民信息的地方。在公告栏张贴广告海报,由于其地点优势,广告宣传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是,相较于城市社区公告栏广告的`发布及时、内容形式更换灵活等优点,农村公告栏广告普遍都存在广告海报更新慢,广告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公告栏广告长时间吸引度不高,不具备广告发布的及时性,很多信息都是过时过季的信息,达不到应有的广告传播效果。

农业广告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根据艾瑞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智能设备上的农业广告形式单一,多以文字新闻信息类广告为主。新媒体平台上的农业广告大多沿袭了传统的广告风格,缺乏创意,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不足,抄袭和模仿痕迹严重。在各大广告年鉴中农业广告占有数量较少,除了乳品、食用油等深度加工农产品品牌,很难看到其他的农产品品类,更缺乏优秀的农产品广告作品。

农业广告主在广告投放及媒体选择上相对保守。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农业广告主的广告意识薄弱,很大部分未曾进行过新媒体广告投放,主要原因是新媒体广告对农业广告主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渠道宣传,难以提高其在新媒体广告投放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媒体广告的公信力不高。由于当前广告媒介在新媒体信息管理工作上的不到位,新媒体平台上存在着一些虚假广告和错误信息,缺乏有效真实性,严重影响了农村消费者对广告的信任程度。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居民整体文化水平和消费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新媒体必将成为极具潜力的农业广告媒介。但是新媒介在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中的开发仍然不足,未充分发挥其广告媒介的优势。

借助新技术,创新农业广告创意内容与表现形式。在媒介投放方式和广告创意表现上,借助新媒体数字技术与新型材料,拓宽农业广告领域,为农业广告的创意与执行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一是利用新媒体突破传统农业广告“图片加文字”的平面化表现方式。包括使用无线通讯、数字传感、交互投影等一系列新媒体技术在,为传统农业广告注人了全新的创作理念,使农业广告在表现形式上愈加丰富多彩。二是将广告信息内容、新媒介技术与材料、发布位置的环境特点结合来进行创意与表现,使广告信息内容与周围环境协调,贴近农村居民生活。同时,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各自优势,有区别的进行广告的创意设计,通过独特的广告信息内容发布,才能使农业广告各具特色。

探索适合农业广告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结合农村特有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和媒体接触习惯,探索与其相适应的媒体运营方式,是开拓农村广告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农产品的特点、消费者的媒介接触习惯、广告预算等几个方面来选择合适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例如,传播范围广、知名度较高的媒体对于新开发、新上市的农产品具有快速提升产品影响力、提高受众接受程度的作用;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上投放广告可以吸引更多年轻、教育程度较高的农产品消费者;覆盖面广、信誉度高的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是经济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产品企业的首选;而网络和户外广告对于中小型农产品企业而言则具有费用相对低廉、传播速度较快等优势。

转变农业广告主意识、升级新媒体广告理念。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农产品投放市场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网络广告将成为开辟农业市场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站上,广告信息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经营者可以足不出户便实现农产品的网上交易,既节约时间也节约成本。农业广告主应积极转变产品经营销售观念,提高广告意识,在资金有限应考虑借助费用相对较低的网络媒体来进行产品发布。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网络普及农技及文化知识、发布惠农信息,引导农业广告主与新媒体合作,推广农业广告商品信息等。

整合媒介资源,拓展农业广告新空间。推广农村多种媒体之间的整合,如墙体广告与交通工具广告、路牌广告、售点广告等的整合,加强农村报纸杂志、农业信息网站、城市涉农媒体和主流媒体的合作,共同协调媒介组合、时间选择与发布频次。结合不同区域的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媒介整合方式,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广区域或者文化程度较高、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探索新型传播手段,如影视剧植人、dm邮寄广告、短信告知、网络推广、电话推介等。同时,与传统的电视、广播、公告栏、墙体广告等广告模式相配合,提高广告的及时性和精准性,以期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农村消费能力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广告公司开始重视农村市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媒体广告不仅是未来广告业发展的趋势所向,也是现代农业广告发展的重点。因此,探索数字时代农业广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新媒体策略,有助于推动农业广告的进步和普及,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农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刍议篇五

;

摘 要: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参考指标,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下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迅猛,使农民充分感受到了机械化带来的便利,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作物增产。本文着重分析了新时代下田间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点,并对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特点;趋势

1 新时代下田间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

1.1 政策扶持,发展迅速

当前我国田间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国家相继出台的多项法规及政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被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当中。国家财政积极支持,税收优惠逐步落实,国家对农机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将更多的惠农政策落实,农机补贴的专项资金逐步到位。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

1.2 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扩大

农业机械化范围随着农机服务市场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涉及领域在不断增多,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种植业向畜牧业和养殖业,从产前到产后等多方面发展。更多的农机设备例如水稻插秧机、食用菌生产机械等不断涌现。农业机械化的加快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促进了新型农村的建设。

1.3 农机服务向市场化发展

由于中国农业种植小规模的特点,无法实现每户购买农机设备。因此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更多地向市场化服务。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根据中国南北小麦收割时间的差异性,组织进行联合收割机跨区域收割,扩大了收割机的使用时间,提高了其使用效率,既满足了农民对机械化的要求也增加了购机者的收益。

1.4 国际间农机技术交流增多

随着中国改革开发步伐的加快,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受到来自更多国家的重视。因而国内部分大型企业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举办了更多的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展会,促进交流,加快发展。

2 田间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2.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向好

国家多次制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明确各级政府的具体职责,增加对农机科研开发和生产以及农民购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一系列的法规展现出农业机械化发展大环境的不断变好,这势必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及农机新技术,对农业机械化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2.2 机械化技术需注重关键环节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将决定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虽然小麦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粮食机械化技术仍有值得提高的地方,例如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技术,高速插秧技术,以及能够适应多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需要在种植、管理和收获等环节提升。

2.3 农机总水平需要提升换代

中国田间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农机技术质量低,技术含量低、机械类型多以中小型为主,缺乏科技含量高、可靠性强、操作简便的大型机械。在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农业规模逐渐扩大,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的情况下,科技含量高的大型农机设备将备受推崇,因此急需开发、引进和更新换代农机设备。

2.4 提倡节约绿色的机械化道路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绿色化社会的道路上,保护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大力推广污染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农机设备,注重农业机械的二次及多次利用,增加环保型机械设备的使用,同时要研发符合环保要求和节能要求的农机设备[2]。这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指引了一个大方向,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更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立足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现代化的农业装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大数据使科技的传播不再困难,因此要加强科技创新,利用农业发展的有利政策,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晓莲.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趋势[j].当代农机,

[2]李志国.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

2013(24):63.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