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生政治学心得体会大全

时间:2023-07-10 16:27:17 作者:曹czj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大学生政治学心得体会大全篇一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我们今天的课上讲的是大学生的恋爱观.

接下来的四段是老师给我们讲的一部分内容.

一 爱情就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另一个异性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

二 爱情的基础:(1)要有共同的人生观 (2)要互相尊重 (3)心理相容,性格互补 (4)忠贞专一

三 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问题:(1)择偶标准不实际 (2)恋爱动机不端正 (3)爱情表达方式上缺乏修养 (4)受西方观念影响,性行为轻率 (5)不能正确对待恋爱挫折

四 培养健康文明的恋爱行为:(1)要注意语言文明 (2)恋爱行为要大方 (3)爱的表达要分场合,地点 (4)有效地控制性冲动

接下来是我自己的感想,观点,希望不会吓到大家.虽然我的年龄在寝室是最大的,但是我寝室的同学还要经常照顾我,嘿嘿,不过我也会经常照顾她们哦!好了,言归正传,接着我们的话题.

我自己感觉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是在中国,或多或少的会掺入一些家人的意见,这些意见也或多或少的会影响两个人原本的感情.这时就需要两个人共同去努力改变反对因素,如果有一方在此时懦弱的话,会伤到对方的心,而且会很深很深,她就会感觉自己的爱人对自己的爱情不真不深,否则不会轻言放弃,即使他没那么说,但是他的行为已经那么表示了.

两个人的人生观即使不能完全一样,但是最起码应该大致一样.因为没有一个共同的人生观,那么两个人以后的努力方向就会不一样,要是遇到一个胸无大志的男人,那么这个女人这辈子就完了.这就是俗语所说的"男要入对行,女要嫁对郎".

我感觉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而且还要对对方忠贞不二.只有这样两个人才能长久相爱地相处下去.

我感觉选择自己的另一半一定要有感觉,如果没有感觉,即使对方有再多的钱那也是毫无意义的.找自己的另一半,不需要找一个外表帅气,高大威猛的,因为那些都只是一时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美女也会人老珠黄的.

我不喜欢在学校里看到两个谈恋爱的人搂搂抱抱,那算什么啊,就你们俩是对象,有对象啊?!干吗呀?毕竟学校是个让人学习的地方,学校应该是一座纯洁的象牙塔,不应该随意玷污它的纯洁.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你可以任意表达,但是一定要分场合,地点.

再有一点我想说的是相爱的两个人可以有性生活,但是我不太赞同大学生有性生活,尤其是一些大学生会在周末,双双对对进出旅馆,住的还是双人间,究竟人家在房间里做了些什么,大家总可以做到不言而喻了吧,再多的我不想说.我感觉虽然现代人的思想在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会变的更为先进,更为新潮,但是在这一点上,我始终不敢苟同.我认为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以后两个人会在一起,会结婚,会相伴到老,那么为什么为了不知道的未来作赌呢?尤其是女生,万一出现点什么意外,男的要是不敢承认,那你该怎么继续做人啊?虽然现代的医学发达,但是面对自己的老公时,你是否会有些许的歉疚呢?与其到时候后悔不如现在就好好保护自己,即使彼此现在是相互深爱的,为了以后还能见面是朋友,还能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还是不要做那么多不该做的事吧.涩果的滋味不是任何人都敢尝试的,要知道这所要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老师说,现在有一些青年男女,张嘴就说老公老婆,那样不好,那是婚姻生活中才可以有的词,说到这的时候,我寝室老六瞅着我,我看了她一眼,什么也没有说.我不知道她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回头看我的,我也不想去多想多说,因为那没必要.只是那时我的心里有了些许的触动,或许那一个词不该随意在我的口中说出,因为成年人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不管你是抱着怎样的心态.

对于爱情,我真的不敢再多言语,因为毕竟自己没多少经验,我所说的都是平时看一些杂志中的爱情故事后的感想,都是一些登不必了大雅之堂的东西罢了,希望在看到这些东西之后不会吓到大家.

在写这些的时候,我的脑袋转的飞快,但是手跟不上速度,思路有点乱,请多多见谅.

2023年大学生政治学心得体会大全篇二

说实话,最开始接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时候,就我的感觉来说,这门课程是比较亲切、可知的。一方面是缘于熟悉,因为学习政治学专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绝对是最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听起来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知识体系,起码不会像思想史研究,行政学研究那样学术流派繁多。老师讲授,我们接受,如是而已。

当然,袁刚老师在这一学期的授课过程中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最前沿的学术观点和文章,这些都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分析问题的思维深度。同时,袁老师介绍的“选举与治理”“人大与议会”两个网站我也是经常会上去看看的。通过这样一个窗口和平台,去了解理论学术界的前沿动态和热点专题,对于我学术素养的形成我想绝对是大有裨益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这门课程可以理解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化阐述和分解。当然,这项归纳和总结的工作是系统繁杂的、动态发展的长期过程,而我们这学期的学习只能说是涉猎、了解。要想真正地从知识的角度把握,在学术研究上有所造诣,短时间是没有可能的。但是以此为切入点,了解的同时深入一步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个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仅仅了解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去熟知,去把握,去探究制度设计、运作、完善过程的机理和联系,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知识的表面获取,肤浅认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不断发展的,制度在实践中是不断接受检验,不断趋向完善的过程,比如说教材中就有很多知识的细节已经不符合眼下的的政治现实了。同样,我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短短的一学期,自己是不能够把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认识透,把握好的。知识的累计额,需要一步步来。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我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一是,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大体内容,二是,尝试体悟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完善的背景、规律以及趋势。至于那些政治制度改革的高深理论,伟大实践,政治制度的构建联系,我想自己虽不至于只是一个“看客”,但是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略懂皮毛的“过客”。因为自己尚不具备那种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判断是非的能力。毕竟,在攀登学术的道路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的存在依旧显得“很苍白”。

从我现在的角度理解来看,中国政治制度其实是“比较完善”的。至少我现在没有能力和视野从理论上,从表面的制度设计上看出什么漏洞和瑕疵。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很多人在实践领域的背景是“一穷二白”的。又何谈能够提出什么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措施呢?换个角度来看的话,问题就出来了,既然制度设计没有问题,可是为什么我们对于中国现当代的政治制度的满意度,认同感又比较低呢?也就是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理论上制度设计鲜有问题,实践中制度推行却难以深入。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时间一长,便会陷入改革的“怪圈子”。

记得梁素贞老师曾经引用过这么一段话来评价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像是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可是你一旦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它的装修却是很蹩脚的,而我们需要做的也正在做的就是对于细节的设计和修补。”当然,我希望自己也可称为一个这样的“装修工”。

最后,依旧是那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23年大学生政治学心得体会大全篇三

2020全世界仿佛都深深陷入了新冠状肺炎病毒的泥潭。它毫无征兆便席卷而来,也正由于疫情的原因,使得“停课不停学”的兴起。有这样特殊机会有幸通过网上直播的方式与全国的大学朋友们共同聆听听这堂特殊意义的思政大课。

在课堂上,艾四林教授让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从一开始崇拜自然、畏惧自然,崇拜动物,自然崇拜是早期人类最初的自觉而产生,无论是山河湖海、日月星辰、雷电雨风,还是草木禽兽,我们古代人类也崇拜龙这种动物,像俄罗斯崇拜熊,印度崇拜大象。

人类一开始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直至今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我们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而不投入,一直发展它而不保护,愚昧的利用自然而不守护,这一切的行为使得我们忘记了人是从何而来的?

王炳林教授说了一段话“当人类爱护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时候,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是慷慨的。当人类破坏自然,损坏自然,违背自然的时候,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是无形的,这无法抗拒的便是自然规律。”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这场诗史级的湖北保卫战国家保卫战,我们民族要跟历史一样从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国用15天的时间建立了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奇迹的背后,是央企人不舍昼夜,奋力拼搏,既赶工期、又保质量的结果。再次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速度。这场突如其来的战役考验着我们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凸显“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也进一步淬炼着“中国之制”,使其更加趋于成熟和完善。

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冯教授在讨论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时,给我们观看了两张照片。相隔17年,两张相似的照片,一样不见硝烟的战场,三代人的激励接承。曾经是你,现在是我。在这场战斗中,我们90后00后成为了驰援湖北疫情的主力军。我们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厚德方能载物。我们在奋斗担当中大写青春,不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用责任担当呈现美好的青春。

2020年的开头,也许异常艰难但也正是因此,才让一点一滴爱的汇聚,变得格外温暖而充满力量。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那些迟到的期盼,也终将在春天相会。你我定能相逢在那桃花笑迎的春风里。愿你安好,愿祖国上下安好。愿世界待你静好若初……

2023年大学生政治学心得体会大全篇四

对于2020年来说,这个数字是非常美好的。可是,肺炎疫情的到来给我们的祖国蒙上了一层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突然间,天空黯淡,世界阴冷。然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一群团结友爱、不怕艰难的人民,他们坚守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盼望着“乌云”背后的灿烂的阳光。今天,通过观看“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让我对疫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课程由艾四林,秦宣,王炳林,冯秀军四位优秀教授进行讲解,解读了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了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讲述了防疫一线的感人故事,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艾四林教授认为这是一节鲜活,生动,难忘的思政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疫情进行了讲解。第一个方面,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中国梦就是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心出产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无疑是幸福的基础,生命权、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第二个方面,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使用野生动物,迫害生态环境等问题,反映出了是人和自然,人和动物的关系问题。人和自然是个有机整体,事实上,人类过度征服自然,导致自然环境危机,一次又一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要尊敬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生活方式。第三个方面,构建战疫命运共同体。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的一个重要启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合作共赢是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蔓延的疫情,我们知道,病毒无国界,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是行不通的,世界各国携手战“疫”,打一场全球狙击战就成不二选择。艾四林教授立足于中国抗击疫情的具体实践,引导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

秦宣教授将聚焦“疫情大考告诉我们什么?”,分析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王炳林教授将从我国历的防疫斗争历程出发,分享从磨难中奋起、化危机为转机的历史经验和智慧。冯秀军教授将以战“疫”里的青年责任与担当为主题,深情讲述这场疫情中勇敢逆行的年轻风景,引导大学生群体担当历史使命,将青春梦想扎根祖国的广袤大地。

疫情防控工作涌现的感人案例,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在这个特殊时刻,从医务工作者到人民子弟兵,从公安民警到基层干部,从志愿者到快递小哥……14亿中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创造了一系列的战“疫”中国速度、中国奇迹。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趋势,全党全局全国各民族人民都站在一起,心连着心,携手抵抗疫情。“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危难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温暖话语,坚定着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继2003年抗击非典后再次出征,深入疫情前线。无数党员干部冲锋在防控疫情斗争的第一线。无数医务人员不畏生死、不计报酬抗击疫情。“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成为2020年新春的集结号。我们要坚定信心,相信科学,不信谣,不传谣,坚决执行党委政府的各项措施。作为学生干部,做好学校和班级同学之间的联络员,时刻关注班级同学的假期动态,做好班内疫情防控宣传。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面对疫情,我们不能恐慌也不能轻视,应该相信党,相信政府。面对疫情,我们不能有侥幸心理,应该做好个人防护,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及疫情的认知保护自己也保障他人。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我们一定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取得胜利。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战疫一线逆行者”克服困难,负重前行,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哪里有困难,党员就在哪里,党员干部定会在防控一线。党员干部们扮演着很多角色,有“逆行者”、有“宣传员”、也有“组织员”。进社区,进农户,“地毯式”摸排,严把入口,24小时值班坚守。有的防控点远,就餐不便,饿了就以零食或泡面充饥;有的忍受疲惫困倦和寒冷,在服务点坚守岗位。为抗击疫情,他们不得不在春节与家人分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和担当,坚守自己的岗位。而普通百姓,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宅在家就是最幸福的事,这份幸福也是“一线逆行者”辛苦坚守为大家换来的。

作为一名学生,要做到,第一,就是注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个人防护,要做到勤洗手,出入时佩戴口罩,合理地掌握自己的作息时间。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保护生命该是我们生而为人的首要任务。第二,保持一个合理健康的情绪,当人处于一个密闭的空间时间过长之后,多多少少就会有一些自我的负面情绪。但是在面对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应该保持-种开放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调节。第三,以一个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这次的疫情,不随意听信在网络上面出现的一些谣言,尽量从官方渠道了解和疫情相关的信息。第四,和亲友加强线上联系,同时和自己的一些同学朋友互相鼓励和支持,消除孤独感。越是特殊时期,越能检验一个人的本性。坚信风雨过后必见彩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2023年大学生政治学心得体会大全篇五

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我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一是,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大体内容,下面是本站带来的大学生中国政治学习心得体会20xx,希望大家喜欢。

说实话,最开始接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时候,就我的感觉来说,这门课程是比较亲切、可知的。一方面是缘于熟悉,因为学习政治学专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绝对是最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听起来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知识体系,起码不会像思想史研究,行政学研究那样学术流派繁多。老师讲授,我们接受,如是而已。

当然,袁刚老师在这一学期的授课过程中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最前沿的学术观点和文章,这些都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分析问题的思维深度。同时,袁老师介绍的“选举与治理”“人大与议会”两个网站我也是经常会上去看看的。通过这样一个窗口和平台,去了解理论学术界的前沿动态和热点专题,对于我学术素养的形成我想绝对是大有裨益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这门课程可以理解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化阐述和分解。当然,这项归纳和总结的工作是系统繁杂的、动态发展的长期过程,而我们这学期的学习只能说是涉猎、了解。要想真正地从知识的角度把握,在学术研究上有所造诣,短时间是没有可能的。但是以此为切入点,了解的同时深入一步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个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仅仅了解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去熟知,去把握,去探究制度设计、运作、完善过程的机理和联系,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知识的表面获取,肤浅认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不断发展的,制度在实践中是不断接受检验,不断趋向完善的过程,比如说教材中就有很多知识的细节已经不符合眼下的的政治现实了。同样,我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短短的一学期,自己是不能够把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认识透,把握好的。知识的累计额,需要一步步来。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我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一是,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大体内容,二是,尝试体悟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完善的背景、规律以及趋势。至于那些政治制度改革的高深理论,伟大实践,政治制度的构建联系,我想自己虽不至于只是一个“看客”,但是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略懂皮毛的“过客”。因为自己尚不具备那种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判断是非的能力。毕竟,在攀登学术的道路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的存在依旧显得“很苍白”。

从我现在的角度理解来看,中国政治制度其实是“比较完善”的。至少我现在没有能力和视野从理论上,从表面的制度设计上看出什么漏洞和瑕疵。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很多人在实践领域的背景是“一穷二白”的。又何谈能够提出什么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措施呢?换个角度来看的话,问题就出来了,既然制度设计没有问题,可是为什么我们对于中国现当代的政治制度的满意度,认同感又比较低呢?也就是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理论上制度设计鲜有问题,实践中制度推行却难以深入。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时间一长,便会陷入改革的“怪圈子”。

记得梁素贞老师曾经引用过这么一段话来评价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像是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可是你一旦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它的装修却是很蹩脚的,而我们需要做的也正在做的就是对于细节的设计和修补。”当然,我希望自己也可称为一个这样的“装修工”。

最后,依旧是那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近来无事,闲暇之余便拜读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不厚,字数也不多,本以为会像以往看过的史学名著那般枯燥无味。谁知,事实并非如此,读来很是津津有味,书中钱老先生更是高屋建瓴地概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读罢感慨颇多,自觉从中受益匪浅。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何敬之邀请,为中国台湾“战略顾问安全委员会”所作专题演讲的合集。后在台中养病,又应约写一部“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教材,因截稿期限甚迫,遂以讲稿稍加补充修改,正式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付梓成书。该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观与对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要言不烦,论述精辟,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五四以来,中国传统之一切政治与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而被抹杀。中国人引进西学,并大力弘扬,而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无情鞭挞。我们已经习惯于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尤其在近代经历过黑暗的侵略史后,更全盘否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光辉之处。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钱穆先生向大家说明了几千年的中国政治史也有它争奇斗艳的一面,让我们对古代政治有了另外的感悟。

中国过去的政治虽说它专制,但也不得不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它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决定一切。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政治主要是两条线,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皇权与相权之争,这两股力量的交锋相错最终是中央战胜地方形成中央集权,皇权打败了相权导致丞相被废除。然而我们应该站在当时的现实角度去考虑问题,应该认识到中国领土之大,人口之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难以滋养民主制度的土壤。我们更应该了解古代政治并非真是极端的君主专制,更不是所谓的“专制黑暗”。汉代的中央政府里面三公九卿,唐代的三省分制划分了中央的权力,并且各机构之间互相牵制,就是皇上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也不能随意发号施令,如果他真要一意孤行,那么终究是要被历史淘汰的。唐代皇上颁发命令需要先由中书省制定,门下省审批,最后由尚书省执行。再说封建专制严重的清代,也只能说是部族专制,仍非皇帝专制。因为皇帝个人并没有掌握整个主权,皇帝只是代替了宰相的一部分权力。清朝故宫的午门是预备皇帝和民众见面的阳台。这样的古代制度早就已经具备了我们今天民主政治的踪影。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所以,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更不能把它批的一无是处,而需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认识历史。

书中钱穆先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恰恰是对当时先生写书的环境反映。那时候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就容易自我否定。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想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我想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这话着实在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钱穆先生着力陈述制度须合于本国传统,须合于人事。这点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值得我们加以学习、领会。近年来,为数不少的专家、学者舞文弄墨,谈到解决一些中国问题时,张口必称与国际接轨方可解决。疏不知,他国的制度并不一定就适合我国国情,还不如运用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当然,传统文化中肯定是既有精华的,也有糟粕的。可是,不管是好是坏,事实上都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糟粕固然应该摒弃,可这岂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也就是说,中国问题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解决办法。当我们跳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历史,与中国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较后发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

读完此书,一方面受益匪浅,校正了自己的历史观;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少疑惑,总觉得钱穆先生对元清两朝颇有微词,很是蔑视,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尤其是在对清朝的评述上面,虽然我也比较赞成钱穆先生的说法,即清代是部族政权取代了以往历代的士人政权。我们应当认识到,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者,一方面固然不可避免地需要依赖于本族实行统治,所以部族政权对士人政权的证券就成了必然性;然而另一方面,被包围于汉人及汉文化的汪洋大海当中的他们,更是不可避免地要对中国原有的政治制度加以继承,否则,他们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可能的统治。清朝皇帝接受汉化的诚意与速度也是在他们之前的所有少数民族统治者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其中汉化速度最快的部分,莫过于政治制度。既然汉唐宋明各朝的政治之失都是情有可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被人理解的,那么论及到清朝怎么就完全不适用了?所以说先生在对满清的评述可能带有过多的私人感情色彩。

在我上学的时候,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是非常少的,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源远流长的历史,要我们标出重要的一段段恐怕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能记忆到脑海里的只有几个人名字,而且这些名字主要是通过电视电影的方式在脑海中扎下根的,人物是比较鲜活的那种。当然那些人物都是演员们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的。我们无法把对这些演员的形象和历史中的原本之人联系到一起,也就是说这些印象是一些伪印象,内心也没有把他认同。但近代的历史不一样了,我们除了看特型演员的逼真模拟展现,还能从一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中寻到这些人物的影像。结合他们的理论、思想,和那些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一个个真正的英雄和伟人的形象凸现在我的眼前。是真实的,从而也是震撼的。

随便选择一个人来说吧:林则徐(1785~1850),福建候官人(今福建福州人),出身于下层士大夫之家。“生而警敏,长不满六尺,英光四射,声若洪钟。”其父林宾日,是一位注重“养其廉耻,使远于其袅,养其天真,庶免于浇薄”,“讨论文字,上下古今”,教导子女“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颇有经世致用风范的人物。林则徐1820xx年中进士,以后历任翰林院编修,盐运使、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鸦片战争时期,以钦差大臣的名义赴广东主持禁烟抗英斗争。1850年,死于前往镇压即将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途中。他是一个靠自我奋斗终为时代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之代表。

同时还有贺长龄、魏源、陶、龚自珍等一大批的经世派人物。这些人物是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之提倡的积极入世的代表,怀抱经营家国天下的伟大梦想而进行政治实践的。然而在一个没落的王朝,一个特定的时代,他们的努力结果注定是令人不满意的。到后来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戊戌六君子的慷慨陈辞和英勇革新举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政府高级官员的洋务运动。应该客观的评价是,他们都是爱国的人士。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情势下,他们都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去挽救民族危亡,企图力挽狂澜而不倒。虽然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他们的努力是有种种的局限性,是无法抵抗历史的潮流的发展,因为封建王朝的败亡是历史的必然。但同时我们要看到,他们在挽救民族危亡时所做的努力。为什么中国没有在被列强肆虐凌辱之后走向被奴役的亡国境地,而是奋起反抗,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一波接着一波的起义和反抗,并逐步走向民族独立的结果。我认为这和这些时代的英雄,这些时代的仁人志士的爱国行动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说这些封建官僚的代表为的是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为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所的努力和付出是带有明显功利性质的。是值得批判的。但是不要忘了,他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他们对民族危亡的关注比起关注自己的利益要深重的多,无论他们的出身是怎样的,无论他们的地位是怎么样的,他们在经营家国的过程中,关注自己的利益并不多。相反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必须肯定的他们无我的境界。他们的认识局限限制了他们的眼光,使他们无法看到更远,但他们的努力为了后来的继承者开创了必要的前行之路。不要说这些都是历史的作用,在历史发展长河之中,永远无法抹杀的其中杰出人物的闪耀光芒,伟人是历史造就的,也是个人具备这个条件。他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者,而相反他在和他同时代同领域的人群之中一定是异常出色的那种。历史是不会选择平庸之辈成为大家的英雄。

英雄也是凡人,林则徐出身并不高贵,身高大概1.5米左右(按古时的尺寸换算,不过的一尺等于现在的七寸左右)。但接受的来自父亲的教育很是高明的,使得他很有自信,声音洪亮(敢说敢言嘛)。二十六岁中进士(不是神童哦),之前他在福建巡抚张师诚家做幕僚,并做了四五年(打工的)。这宗政治历练对其后的发展无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看康有为等人,也都是出身并不显贵。可以说是生活的困苦和磨练造就了这些后来的叱诧风云人物。他们的历练是丰富和深刻的。对民众生活的困苦和生活底层的情况是有深刻认识的,他们心怀的有万千民众。但他们的政治报复不可能顺利施展。因为利益双方是永恒的矛盾体。阶级利益是冲突的,很难调和的。尤其是在封建专制的社会,天下是君主一人的,要瓜分他的利益和权力是不可能做到了。所以无论是洋务派的努力还是戊戌维新变法的失败都是注定无法变更的。与虎谋皮,只能是悲惨下场。竹篮打水一场空。

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我们要关注的他们留下来的是什么?这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龚自珍,他对社会的批判思想,对封建王朝衰世的预言,经世致用,变法改革的思想,是开创了思想革命的先驱者;林则徐的经世致用与民本主义思想,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开眼看世界的观点;魏源的经世改革主张以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带动了中国开始反思奋进的潮流。洋务运动中开创的中国工商业经济实体,工业发展的布局都为后来者打下了基础(我所见的在这一时期创办的如江南制造总局,江南造船厂等企业后来都变成大中型的国家企业,到现在还在运作呢,仔细去查阅一下,很多百年以上历史的企业基本是这个时候由这些洋务运动背景下创办起来的)。康有为托古改制,破旧立新之政治思想,变法维新新纲,“大同”憧憬;梁启超的反专制,兴民权,宪政和法制思想;谭嗣同“冲决网罗”,抨击封建纲常,力主变法,倡扬自立称作晚清思想界的彗星,著有《仁学》;严复,翻译《天演论》,倡导进化观,倡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这些民族抗暴图存的前驱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闪耀人性光芒的思想遗产,也留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后来者的继续行动准备了条件。

辛亥革命的成功其实是水到渠成的。武昌起义的义旗一立,天下诸侯纷纷响应,一是个诸侯利益所需,更重要的是民心民智已变。要阻挡民意之滚滚潮流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袁世凯唱出的洪宪丑剧,张勋唱出的复辟闹剧,注定是匆匆上场匆匆下场一幕幕搞笑作品。当然继续要往下看的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统治的具有伟大功勋。但要接着反帝就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了。孙中山是深受民主思想熏陶的革命先行者,但他所受的其实是帝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也就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要他站起来反抗哺育了他思想的帝国主义,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在中国当时的情况基本是诸侯割据状态,而且这些诸侯基本都有各自的帝国后台,封建的老祖宗赶下了台,台上就没有了其他的东西了。何去何从还是一个问题。老大难的问题一下子消失了,新问题就自然会接着出现。帝国主义在中国扶持的代言人,各路诸侯依然是掌握重兵,各管一方。应该说在推翻帝制的道路上,北伐战争所做出了的贡献是巨大的。这其中国民党的作用是必须核正的。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国民党其实也代表了一个帝国的利益,它是美国逐步扶持的对象。但在北伐时期,国民党是以解放全中国为己任的。甚至中国共产党的众多干部也是由黄埔军校培训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的力量是弱小了。共产党只是国民党同时容纳的政党之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得不提到的是发生在其中两次又农民发起的革命起义。一起是天平天国运动,一起是义和团运动。这两次运动是农民阶层为了免于民族危亡自发发起的救亡运动,其付出的代价是惨烈的。甚至于悲壮的。他们以落后的武器抵抗外来的侵略和内部的镇压。他们只是以生命的代价换取一种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他们发对外来侵略,却被帝国的代言政府内部镇压。所以不得不扩大斗争的范围,而最终落于败亡。他们有宗教狂热,是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支援,靠的只能是自己的意志。他们欲挽救民族于危亡却被自己人所消灭。没有人承认,也没有人铭记。历史没有给他们公正的评价,在众多人的心目中,他们是一群捣乱者,无知而愚昧的一盘散沙。死亡是必然的。所以我说他们悲壮。

纵览本书,可以总结到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的思想影响的观点主要有四个:其一,进化论。这个源自自然科学的理论概念被梁启超引用到政治发展的理论中。产生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严复《天演论》兼具救亡警钟和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在社会产生振聋发聩的影响,“天演”“物竞”“天择”“淘汰”在二十世纪初期成人人口头禅。梁启超把生物进化推演到社会进化,提出国家竞争和国民竞争,强调自然淘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使人们惊秫于亡国的危险,不得不奋起图存。其二,民主论。以民主平等思想为旗帜,在颠覆封建专制的历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民族平等,男女平等,人人平等。其三,科学观。以科学观涤荡蒙昧迷信。其四,社会主义学说,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取代其他学说指导国人走出困境,走向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