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总结 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优秀5篇)

时间:2023-09-24 08:01:26 作者:雁落霞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总结 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优秀5篇)

总结,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分析研究,借此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从中提炼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来把握客观事物,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际工作。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总结篇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文化惠民,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我市把文化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形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一是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市、县级文化中心。市城区总建筑面积8万多平米、投资7亿元的聊城市民文化中心已经建成,将成为我市群众文化的主阵地,群众艺术馆美术展厅、非遗展厅、多功能室已具备使用条件。城区内还有运河文化博物馆、水城明珠剧场、市豫剧院等大型文化设施,可以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8个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都按照不低于国家二级馆标准进行了建设和规划。

二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健全。全市共建成10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全市行政村文化大院基本普及,去年对全市1500家农村文化大院进行了优化提升。为2400个村(居)广场舞蹈队配备便携式移动音响和道德舞曲。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全市乡镇、行政村和农村社区达到65%建有乡村文化小广场的目标。

三是构建满足城市居民多样生活需求的公共文化设施。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对文化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多功能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以构建十五分钟文化圈为目标,除了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外,还注重室外文化广场的建设,让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湖河边、公园、小区等预留各种小型广场,让群众可以自主参加文化活动。四是文化设施配置逐步完善和落实。目前,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都基本落实,纳入了预算管理。每年市县财政除安排文化场馆运行经费外,还安排一些专项资金用于文化设施内部功能配置。全市所有国有文艺院团都配备了流动舞台车。各县(市、区)也加大了财政投入,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和文化大院不断进行完善。

(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

一是坚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以送戏曲、电影为主的文化下乡活动。20xx年全市免费送戏下乡1480场,放映电影60299场。市、县两级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乡镇、村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收听收看,共有收听收看点5000多个,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顺利完成。8个县(市、区)均已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并通过省里验收。

二是文艺创作演出取得新成果。新编历史剧山东梆子《萧城太后》代表我省参加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山东梆子进北京庆祝建国65周年山东梆子精品剧目展演”活动,并被选为国家艺术基金20xx年度资助项目和“山东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20xx年度重点剧目。在第三届中国豫剧节上,传统剧目《陈三两》荣获剧目奖,主演章兰荣获优秀演员奖。音乐作品《剪纸姑娘》、《新对花》入围山东省备战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新创作品初选。

三是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成效显著。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实行了免费开放。海源阁图书馆开展图书进校园、进基层活动,发展了馆外服务点。我市将尼山书院设于海源阁藏书楼院内,购置了国学图书1200册,购置“尼山书院国学资源库”和展示设备等,并已向公众开放。市、县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建立了公益性文化辅导制度,组织开展了摄影、葫芦丝、民间音乐、广场舞等培训。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一是注重文化队伍建设。各级文化部门积极争取,采取招考方式引进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县乡充分利用大学“村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土文化能人等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利用学生、青年团员等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开展基层文化干部和业务骨干大轮训,提高了基层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20xx年组织开展了全市非遗展演、传承活动,举办了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共培训60位非遗传承人,有效保证了我市非遗项目的顺利传承。20xx年开展曲艺培训班,共培训110人。

二是各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形成了部门相互支持、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宣传部门发挥协调作用,纳入了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市考核委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考核指标;发展改革部门在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财政部门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倾斜;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全力支持配合;工会、团委、妇联、文联等群众组织积极支持参与文化活动的举办,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总结篇二

为进一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大市建设水平,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调查组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要对我市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制度加以固定。一要探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二要研究制定一套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三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对硬件设施的运行和活动经费的保障、专兼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二)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一要针对市财政每年文化发展资金有积余而镇级文化资金安排不足,影响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和设施运行的现状,加强市镇两级资金的联动,扩大市文化发展资金奖励补助的覆盖范围,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二要针对调研中普遍反映的奖励补助资金兑现手续繁杂、速度慢的情况,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要引起重视,尽量简化手续、加快兑现速度。三要重点加大对公共文化活动开展、设施管理和运行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明确镇级文化投入机制并加大投入力度,市级政策补助的方向要逐步调整到直接补助公共文化活动开展上,将综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的管理、维护、运行经费等纳入市镇两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调研中反映的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惠民演出经费下降、市文化馆免费开放后相应设施运行费用上升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予以重视和解决。四要在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引入民间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服务、广大群众享受的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相对不足的问题。

(三)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一要严格落实相关政策规定,按照人口规模和文化建设实际需要配齐综合文化站专职管理人员,逐步解决综合文化站人员兼职过多、业务不精等问题。对基层反映的社会文化人才申报职称时,有关部门办理不及时的问题,要引起注意。二要优化文化人才政策,在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同时,更要注意招录适合基层实际需求的文化人才,吸引具有相应专业或经历的人才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三要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做到每个村、社区都能有文化活动骨干和文化活动组织者。另外,对调研中了解到的龙山镇、观海卫镇和周巷镇尚未按要求配备文化执法干部的问题,建议尽快落实。

(四)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作了安排。今后,工作重心要转移到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服务、加强文化管理上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和服务管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管好、用好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对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或挪作他用的问题,市、镇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特别是综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要发挥好。对市体育场、人民大会堂等大型文化设施运营问题,建议作些研究。文化商务区中几个大型文化设施建设的功能配置中,要借鉴市体育场运营的经验教训,注意结合市民性、日常性功能配置,如书店、影视厅等。同时,针对调研中了解到的街道一级无规划权限、文化场所难以落实的情况,在城区文化设施布局上要更加注意xx区文化点的保留,做到统盘谋划、多点布置,不要建了大的拆了小的,避免出现文化设施规模变大但布点不增加的现象。关于目前我市图书馆已呈现满负荷的问题,要研究单独建立少儿图书馆的问题。小区建设中,配套社区用房往往是最差的,影响功能发挥,建议在小区建设方案会审时有镇、街道有关同志参加。要探索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以总分馆形式建设市、镇两级图书馆共享机制,互通借阅网络,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市文化馆、镇级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要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适当增加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总结篇三

1、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要把文化体育事业建设作为为民谋利、为民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和项目,并逐年提高政府资金投入,持续推进文体设施建设及工程改造提升;探索建立民俗文化建设奖励基金,鼓励民间资金积极参与文化体育事业;盘活国有和集体资产资源,充分利用当前空置校舍、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古厝宗祠等场地,因地制宜建设文化活动场所。

2、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和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按照实际需要配备文体工作人员,做好镇街、村居文体活动的'专业指导,抓好文体管理工作人员和文娱骨干的培训;完善文化志愿者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在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中的作用;完善文体设施配置,加强文体设施的保养维护及物质装备管理,建好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

3、要推进文化体育事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全民阅读推进机制,鼓励扶持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继续办好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精心组织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做好文化下乡和基层文化活动专业指导,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采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内容,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总结篇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文化阵地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人才工程、文化传播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一是全市文化设施渐趋完善。市体育馆工程基本完工,陈之佛艺术馆竣工开放,文化商务区文化公建群项目顺利推进。公共文化设施规模全省领先,综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20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创建特级站11个、一级站7个、二级站2个,建立农家书屋297个、文化明珠企业104家、基层文化宣传阅览点500多个,设立图书流通站70个。二是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实现每一行政村(社区)每年2场戏剧或文艺演出、每月1场电影的目标,每年组织高水准文艺演出50场次以上,推出“三北讲坛”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各类文化论坛、文化节庆活动的名片效应逐渐积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延伸到468个基层服务点。三是文化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形成“1+9”的政策体系,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并实行专款专用,xx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文化发展资金用于“七大工程”建设,各镇、街道均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四是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明确要求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按人口规模配备专职文化干部,组织和管理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免费培训农村文化业务骨干。目前,全市有各类文体队伍1292支,总人数超过3万人。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设施建设、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还不够健全。尽管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1+9”政策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和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镇级层面,调研中普遍反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决于领导的主观意愿,领导重视的就搞得好、干劲足、活动丰富、群众欢迎,反之就搞得差。这些现象反映在设施建设、人员配备、活动开展、经费投入等多方面。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保障和效用发挥的力度还不够强。总的来讲,这几年市政府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非常大,一批场馆陆续建成或开工建设,并且从xx年起每年都安排了3000万元的文化发展资金。但回过头来,整体力度还不够强,首先,按《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革创新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决定》要求,每年的文化发展资金并没有按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予以增加。其次,预算安排的3000万元资金每年都有大量结余,也就是说钱花不出去,资金的效用没有充分发挥。再次,部分镇、街道安排的文化活动经费不足,且没有制定资金配套政策和具体操作规程,配套力度不够。另外,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这几年市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一直维持在100万元,但因书价上涨等因素,实际购书量在减少;每年预算安排的惠民演出经费总额实际上在下降;市文化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后,相应费用上升,但财政没有增加补助,影响服务能力等。

(三)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一是部分镇、街道并没有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实施意见》(慈政办发〔xx〕157号)要求,配齐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二是在编的综合文化站干部兼职过多,全市真正专职从事综合文化站工作的仅有14人,其中横河镇3名、龙山镇和观海卫镇各2名,其余17个镇、街道专职干部仅有7人,实际从事文化管理、文化服务工作的人员和精力有限。三是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慈党办〔xx〕64号)规定,龙山镇、观海卫镇和周巷镇要各配备1名文化执法干部,但实际并未到位。四是基层文艺创作、展演、管理、培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不多,影响和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发挥文化阵地作用还不够重视。一是部分镇级综合文化站建成后,实际开放率低,除广场外,其他设施如图书室、练功房,因图书量少、设施不全、缺乏活动组织者或经费等原因,少有群众使用。二是全市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虽然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部分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为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使用等情形较多,存在“建而不用、挪作他用”的现象。三是大型设施的利用率低。市体育场建成以来举办活动数量少,近年来设施日渐陈旧,需要维修的经费无法落实,功能发挥得不够好。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市人民大会堂长期租给夜总会使用,影响惠民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群众对此时有反映。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总结篇五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7、8月份,市政协副主席张广霞带领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及部分市政协委员,先后到临清、高唐、阳谷和市直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村文化大院、镇(街道)文化站、县文化馆、图书馆、海源阁图书馆、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等10多个单位,听取了县(市)政府及市文广新局的情况汇报,并召开座谈会进行讨论。通过调研,委员们基本掌握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