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主体教育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3-09-30 05:20:42 作者:笔舞 2023年主体教育心得体会(模板10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一

主体教育是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主体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当今教育领域,主体教育已成为热门话题和研究方向。

第二段:我的主体教育经历和感受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也有过主体教育的体验。在初中时,我们参加了一次集体自主开发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设计一款小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和企划,还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最终,我们的作品获得了好评,并成为了我们班级的自豪之作。

第三段:主体教育的优势和挑战

主体教育能够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掘自身潜能。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主体教育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学生的掌握程度可能因为自主探究而存在差异,造成教学效果上的不稳定因素。其次,主体教育还需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四段:如何建设有效的主体教育体系

要建立有效的主体教育体系,需要个人和机构的共同努力。学生应该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和教师则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广泛的思考和创新。此外,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例如图书馆、互联网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环境中编写他们所学的内容,交流思想。

第五段:结论

总之,主体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然而,主体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以及大力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未来,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主体教育将逐渐得到全面推广,建设更加完善的主体教育体系,为培养优秀的人才做出更多的贡献。

主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二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技工教育改革的最基本单位和最终环节,其目标指向必须是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课堂教学改革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想真正有所突破,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

[关键词]技工教育课堂教学理念原则

我国技工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改革之势已然是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仰或尝试,各级各类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技工教育培养目标的技工学校的课堂,却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其实并无半分起色——除为数不多的教师在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改革尝试之外,大多数教师在等待、观望,大部分课堂依然是“死水一潭”。

一、探析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一)只注意到“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管理学中的“短板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同样道理,改革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不可否认,的确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推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然而又有几种教育方法进行了切实的推广呢?我觉得,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二)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管理者始终关注着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不重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很多有益的教学方法未能及时得到推广,并因此打消了很多有为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是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而与之不相同适应的是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统编教材,教师和学生不能逾越管理者所制定的规范,超越于某种理论的实践创新也得不到及时的认可,这显然违背了管理学中的“发展原理”。

(三)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改革亦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两个重要的因素,两方面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技工教育尤其重要。

二、衡量技工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尺度

技工教育改革的最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但技工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性”为首要原则。

我们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然而,对技工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却不能忽略是它的价值属性。僻如说,某一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我们教改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适应新型企业需要的真正的技术人才,所以对技工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有新的认识。

(一)技工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岗位针对性”。

(二)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三)技工教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技工教育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换言之,技工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在教学中最易忽略的、同时也是技工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东西。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

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要想完成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改变技工教育与实际需要脱节的现状,必须从深处、从高处、从实处等多处入手,从管理、从教学两方面结合,从教育、从学生双方面努力,才能取得教学改革的、真正的、卓有成效的进展。

(一)从深处入手,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

曾经有位知名的职教人士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最有条件去实现开放教育的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开放;最有理由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也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这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令人痛心的现状。

就目前技工学校教师的组成结构来说,非师范类的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他们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师范训练,对专业业务熟悉但对教育涉猎不深(即便近年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相继成立,但输送的人才短期内还不可能成为骨干教师),大部分教师对专业方面留意较多,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较少;另一部分教师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大多数因袭了普教的传统,对教育理念存在着惯性思考;还有一部分教师过分强调了技工教育与普教的区别,但忘记了技工教育本身也是教育,很多与普教存在着的共性之处没有很好地加以借鉴。以上三者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问题。对于他们而言,要真正沉下心来,毫不动摇地接受一些新的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改造。

就当前来说,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

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能的结合,职业能力才可能是结构性而非点式、线性的,实践才不至于沦落为理论教学的点缀,“选修”才不至于是“挂羊头卖狗肉”,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有效”。

(二)从高处入手,着手创新科学评价机制,在管理中体现改革价值导向的新维度

从各级各类的技工学校的教学管理来看,当前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教学规范”。就“规范”本身而言,其作为课堂评价主要依据是无可厚非的。但“规范”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是一种交替发展的关系。“教学规范”应该是动态的,更应是发展的,切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其涵盖的指标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作相应调整。

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机制。作为价值导向,“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是一个新维度。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规范”,对原先统得过多、限得过死的规范适当删减,倡导“多法并举、兼容吸纳、自成一家”,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在目的目标上体现一个“效”字。

鼓励教学创新,就是鼓励教师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学创新,就是将“有特色”的课堂方式推而广之,并逐步将相对于“原规范”的创新演变成“新的规范”。例如,时至今日,为了正确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规范”的指标至少应该增添如下几条:教学观念是否转变?课堂目标是否全面?活动方式有无创新?教材运用是否灵活?课堂悬念是否适时变化?还包括课堂开放的程度,与社会的联系和教学时间的分布等。

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维度。面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学生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没有熟练地操作劳动工具的能力,显然应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我们要改变当前单独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一种全新的职业能力水平的测试方法,并逐渐与社会完全接轨。

(三)从实处入手,着重革新课堂设计思路,在备课中体现合理课堂要素的新配置

尽管“能力本位”的职教模式已推行多时,各专业有专业培养目标,每一门课有课程目标,每堂课有课堂目标,其最终的归结点应该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结构性“能力”。但当前的实情却是:无论是专业的教学计划,还是课程的授课计划甚至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案都未能着眼于“能力”,更不用说最后落脚于“能力”。很多教师只是上课传授知识,对专业目标不闻不问,其课堂的有效性自然大打折扣。

深观“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所有课程都应该是某种职业能力的立体结构中的一个分支,每一个专业都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图,我们不仅要让所有教师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门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哪一种能力;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上这门课,可以最终形成哪种能力。只有这样,从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课堂教学才可能变得意图明确,行之有效。

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我们的教学思路要力求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作为备课内容的主要体现,教案设计至少应该涵盖如下几个要素:

1、图将专业的能力结构图进行分解,对每一个子能力再行结构化,并细化到每一门课的每堂课,用特殊的记号在结构图中标出这堂课的位置(明确课堂的根本目标)。

2、点明确课堂的教学点,也就是明确教师的操作点和学生的掌握点。它包括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运用点,包括方法指导点、情绪协调点及个别调节点。

3、量课堂上不仅要保证一定的信息量,而且要保证较大比例的多边活动量,从学生的脑、手、口、眼、耳多个部位强化刺激,以形成有意义的弧反射。

4、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堂设计应有不同程度、不同密度、不同进度的上、中、下三层设置。

5、序教育心理学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悬念符合学生的求知心理,这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方式。多样化的传播序列可以避免课堂形式的单调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6、效“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教师应对课堂的“有效程度”有清醒的认识,每堂课的课后都应有相应的自我评价。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实现技工教育改革的最关键、最艰难的部分和终极环节。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

主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三

主体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被提出多年,随着教育的市场化和多样化,主体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主体教育是指教育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构建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实现学习主体性的一种教育方式。本文将从我的体验中对主体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

第二段:主题教育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平台

主体教育阐释了“可以让学生做主体”的概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补充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要有意识地建立知识体系。在学习主体化的背景下,学生可以依托主题教育这一平台,在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段:主体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好处

主体教育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好处。首先,主体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其次,主体教育注重学习与生活的结合,透过学习获得实际成果,进而提升生活品质。最后,主体教育建立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和老师更好地相互理解和尊重,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提升教育质量。

第四段: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主体教育的实施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这一过程需要结合主题教育进行。主题教育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教育,主题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将生活中的点滴、选拔自己的经历转化为潜在的教育资源。通过学习和生活的累计,从而使得学生拥有了更为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段:结论

总之,主体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优点体现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学习与生活的结合、重视师生互动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只有在主体教育和主题教育紧密结合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自主、成熟,成为有用的人才。对于学校和教育者来说,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运用主题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教育工作者,担任的职责就是要承担教育主体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部分。这个过程中,教育主体可以成功地实现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其它方面的发展。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也有许多体会。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主体教育心得体会。

第二段:理解主体教育

主体教育是指全面推动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体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主体教育,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和理解,同时也将知识转化为他们可以应用的能力。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教会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等技能。

第三段:实施主体教育

在教育主体中,我重视通过创新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包括让学生自主掌握他们所需知识的能力,并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学生在课外也要有个人发展。比如,我会组织一些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他们自我探索和尝试,同时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期望,让我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四段:实现主体教育的效果

主体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学的实践,而实践也是检验主体教育效果的关键。在我的教学工作中,许多学生都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成功。我用不同的方法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也通过实践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不仅学生会获得收获,而我也会从中受益,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段:结尾

正如主体教育需要教育主体理解,实施和有效评估一样,教育事业也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进步。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像团队一样协同工作,让学生在主体教育中取得成功,享受成就感,身心健康地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我们才能为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的更高水平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主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五

201x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局之年,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严峻形势下,创新必将成为未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电子商务本身所具有的创新优势,势必将突显出来。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一定的冲击,但电子商务的巨大利益性仍吸引了大批的市场交易者之间相互博弈,博弈造成了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是当前很严重的问题。本文将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电子商务各方利益主体间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电子商务未来战略改革的路径选择的建议。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走进了以电子商务为主的贸易时代。电子商务成为了一种新的贸易方式,它代表着未来全球虚拟贸易方式发展新方向,与此同时,由于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使得人类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因此,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态势就决定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新前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家间对外贸易的范围、领域和数额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贸易方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日益提升。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在网上进行的一种活动。主要包括了前期的网上宣传、产品预定、在线付款、在线客户服务和发送产品等销售前和销售后等服务,以及根据市场调查的分析、财务审核及生产安排等各种项目利用开发的商业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购买者是所有的网上消费群体,参与的各方利益主体逐渐增多,每一利益主体都想从中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如何打破电子商务各方利益主体垄断的格局,让更多的参与者从中得到利益,实现利益均衡,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每一利益主体也都面临着电子商务本身所具有的经济性及风险性的挑战,本文从解决博弈中的利益主体间关系出发,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解决关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电子商务主体利益间的博弈问题,对实现企业效益提升,国家经济繁荣富强,社会各利益主体间相互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电子商务主体利益间的冲突与博弈分析

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每个人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趋向,不同经济体和个人之间存在利益的差别及其对利益的追求是博弈产生的根源。在电子商务问题中,由于各方主体间存在利益差别,才为各方博弈主体能够成立提供了可能。

从理性人假设的角度出发,政府是一个经济人,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当政府与其他经济主体发生经济关系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与表达者,政府所制定的制度与政策必然以保护和增进政府的经济利益为目的。政府可以根据电子商务模式的采纳是否会给自身带来收益来决定是否对电子商务市场进行监管。而对于企业(提供者)而言,把实体经济建成电子商务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远高于实体零售,企业(提供者)是愿意参与到电子商务的采纳及发展建设当中的。

政府和企业(提供者)联系也紧密。政府作为具有管理身份的参与者,掌握着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而企业(提供者)掌握着大量的资金,可以通过资金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政府在电子商务开发支持过程中,获得了虚拟经济增值收益和税费,企业(提供者)通过销售商品获得企业利润,如何更好的分配其中的利润。实现共赢,也是双方希望通过不断博弈最终达到的目的。

企业(提供者)和购买者联系更加紧密,企业通过提供线上商品,购买者经过电子商务平台了解商品的各个方面,包括价格,性能,材质等等一系列的商品的相关信息,而购买者最主要关心的是价格,能否通过价格来换取收益是企业的主要战略,购买者通过实惠的价格买到实惠的商品也是购买者所想的,如何双赢,实现利益均沾,也是双方希望通过不断博弈最终达到的目的。

三、电子商务利益主体间冲突的相关改善建议

1.政府层面

政府作为博弈中的利益主体之一,应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推广与应用,及时履行管理职能,制定长远规划,切勿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全局观念,要致力于维护市场正常的秩序,实现政府作为博弈主体的引导作用。从统筹整体,局部结合,相互衔接,资金扶持,政策帮衬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职能,建立起一个长效机制,用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维护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稳定、安全的交易环境,为电子商务后期探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此外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规范电子商务各项活动,增加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任感。

2.企业层面

首先,要做好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加强前期宣传,普及知识,让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购买者了解支付平台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到网络交易平台的安全性,风险性,稳定性和收益性,用制度规范约束自己同时也规范其他利益主体,做到利益均衡。其次,立法手段要跟上,切实维护个利益主体的相关利益,维护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最后是设立市场退出机制,通过多种企业交易手段,吸收和兼并实力落后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提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整体效益。第三方支付行业有自身的优势,只要注意构建核心竞争力,创造和保持独特的优势,不断创新业务,探索有效的盈利模式,对第三方支付企业而言,应对来自各方的竞争,获得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快速健康的发展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3.购买者层面

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购买者在进行网上交易时,要与企业(提供者)进行交易前的仔细询价,了解大产品的基本性能,掌握具体的商品数据,从而降低上当受骗的可能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博弈双方能否达成交易,取决于双方的能否选择最优的策略组合,都占有优势,都会相应的做出改变,购买者此时更应该注重关注企业的动向,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争取在交易过程中,达到利益最大化。

四、结论

本文将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电子商务各方利益主体间进行分析,提出电子商务未来战略改革的路径选择的三个建议:第一,我国政府应完善及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利益主体间的利益所得;第二,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采纳电子商务模式,在不损害其他利益主体利益时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第三,购买者参与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必须核实交易的实质性,通过询价等方式,慎重选择交易,实现各方利益均衡。

主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六

自从黑格尔把近代哲学的原则规定为以笛卡尔的“我思”为基本定向之后,人的主体性问题便映入眼帘,即“凡是应当被认为确实可靠的东西,一定要通过思维去证实”。“我思”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思想史意义在于重新树立起人的主体性,以便与宗教实体相抗衡。但是,黑格尔并不满意这种以“我思”为基本原则的主观意识哲学,认为它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外部反思”,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黑格尔对主观意识哲学的批判,是在近代哲学建制原则上的改弦更张。

黑格尔对主观意识哲学的批判,是在澄清思维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黑格尔认为,主观意识哲学并不能够获得现实性的真理,而思想的根本问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和解问题,而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并陷入困境。如此一来,对思想客观性的证明,就成为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毋庸置疑,在黑格尔之后,现代哲学也打着消除近代哲学主体性的旗帜,试图通过主体间性来弥补、缝合以至于解决主体性彰显的主客二分的困境。但深入看来,现代哲学不仅未能真正解决主体性的困境,反而由于在建构主体间性的基础上的晦暗不明,导致了在最好的情况下依然还在诉说着黑格尔的话语,在最坏的情况下退回到了笛卡尔那里。就像海德格尔所指出的,主体性哲学“按存在者的基本存在建构来解释存在者”,其结果导致在“‘基本的’开端处没有规定清楚的正是这个思执的存在方式,说得更准确些,就是‘我在’的存在的意义”。

1内在性之为主体间性的秘密

如此一来,如何理解现代哲学试图超越近代哲学主客体模式,代之以主体―主体模式来弥补、缝合主客体的缺陷就成为必要。我们列举两位现代重要的思想家进行说明。首先,胡塞尔使用“移情作用”来建构“主体间性”,这里的“移情作用”的基础来自于笛卡尔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我思”。因为,在胡塞尔那里,这种从自己走向他人的途径,在先验的意识上表现为“类比的统觉”,也即在意识中使他人成为我,从而使我成为与他人共在的,以至于把他人理解为和我一样的生命有机体。进一步而言,在主体间性的建构上,胡塞尔把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两者看作为互为前提、相互依赖。对此,胡塞尔指出,“在这种共同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与其他人的生活中,因此,一般来说,世界不仅是为个别化了的人而存在,而且是为人类共同体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只是通过将直接与知觉有关的东西共同体化而存在”。所以,胡塞尔把主体间性牢牢地夯实在生活世界当中,从而确立“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他周围的人的地平线中,他与周围的人可能时而发生现实的关联,时而发生潜在的关联,如同周围的人也能在现实的和潜在的共同生活中与其他人发生关联一样”。于是,一种基于先验的意识(直觉)的主体间性理论被构建出来。

其次,海德格尔一反胡塞尔通过纯粹直觉建立主体间性的路向,把“此在”作为确立主体间性的基础,建立起一种生存论路向上的主体间性理论。在海德格尔那里,主体与主体的联系与共同存在,首先并不是以意识本身为前提,恰恰相反,而是以“此在”的存在状态,“在世界之中”为基础而形成。海德格尔指出,“只因为此在如其所在地就在世界之中,所以它才能接受对世界的‘关系’”。因此,“这另一种存在者之所以能够‘同’此在‘聚会’,只因为它能够在一个世界之内从它本身方面显现出来”。如此看来,海德格尔不再从人的意识出发寻求主体间得以形成的基础,而是把此在的“在世界之中”作为主体与主体之间联系的中介,形成了以“此在”为基本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理论。而这种主体间性理论,它说明海德格尔要从更为源始的根基处揭示主体间关系得以形成的原则,即此在的在世。可以看出,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哲学,致力于建立一种主体间性理论,缝合近代主客体二分所带来的主体性困境。他们或者把人的先验直觉作为建立主体间性理论的原则,要么把人这个“此在”作为基本的建构基础,试图建立主体与主体共同活动的有效平台,从而达到人的真理性存在,消除近代哲学主体性的困境。但是,现代哲学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呢?断然不是。因为,按照黑格尔的意见,“对于一个哲学体系加以真正的推翻,即在于揭示出这体系的原则所包含的矛盾”。显然,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哲学未能揭示出近代哲学的原则及其矛盾,当然也就未能超出近代哲学的解释框架,仅以各种新的形式重复着旧有的东西,其好的一面为破除主客体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而其坏的一面却倒退到了近代哲学的建制原则之中。

严格来讲,主体间性得以成立并被合理诉说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对主体性进行一番剖析,把主体之为主体性形成的原则揭示出来,并把它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值得指出的是,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主的现代哲学虽说在这一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但其主体间性的存在论基础依然晦暗不明。也就是说,他们未能就近代哲学体系的原则所包含的矛盾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予以最为彻底的瓦解,相反,就其他们依然遵循着思维的独立性而言,他们无不落入到近代哲学原则的范围之内。就像这种倒退必然要发生一样,它现在被黑格尔揭示为,即“思维、独立的思维,最内在的东西,最纯粹的内在顶峰,就是现在自觉地提出的这种内在性”。这在黑格尔看来,近代哲学最为根本的原则在于内在性。内在性昭示着思维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它从自身出发把自己设定为与对象不同的东西,并与之对立,其结果导致“凡是应当被认为确实可靠的东西,一定要通过思维去证实”。如此一来,内在性之作为主体的主体性基础,也就昭然若揭,或者说,主体之为主体性的存在论基础在于思维的独立性,也即是思维的实体性。

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哲学,是否已经超出了黑格尔所指出的这个近代哲学的原则了呢?是否已经建立起了一种超越主体性的真正的主体间性理论了呢?在这个问题上,伽达默尔指出,在胡塞尔那里,“你们和我们,这两者本身都是多个的我,怎么能由一个超验自我构成?”而对于海德格尔而言,他的“思想中所发生的与传统的决裂恰恰代表着一种传统的无与伦比的复兴”。这里传统的复兴,被伽达默尔描述为“一种真正历史的自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末世学的自我意识”。所以,在伽达默尔看来,胡塞尔没有,甚至海德格尔也没有完全从近代哲学的原则中超拔出来,亦没有解决近代哲学的主体性窘境,其建立起来的主体间性理论依然在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框架之内,只是做了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修修补补的工作而已,稍加点缀罢了。

2“感性活动”作为主体间性的基础

现代哲学试图以主体间性克服主体性的困境,但由于其存在论基础仍然局限在近代哲学的基本建制原则,即内在性当中,结果是这种克服收效甚微。因为,无论是胡塞尔的先验论现象学路向,还是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路向,两者都在克服近代哲学原则的矛盾上,陷入到近代哲学的框架内,使得他们建立起来的主体间性理论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很显然,主体间性是以主体―主体的模式超越主体―客体的模式,从主体间性建构出一种人与人交往的理论。但值得指出,虽然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给哲学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带来了更新,给予主体在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上更多的效力,但由于现代哲学在建构主体间性的存在论上倒退到了近代哲学的原则中,仍然沿用着纯粹的思维为出发点,致使这种主体间性理论仍然重复着近代哲学的话语传统,即“20世纪试图进行的对主体概念的批判不正是重复德国唯心主义所获得的成就吗?”

就像黑格尔所言,试图瓦解一种哲学体系,就必须揭示其哲学体系原则的矛盾,并超越它一样,从这方面来讲,黑格尔的意图正在于指出从哲学存在论基础上开始,追问其哲学体系形成的源始根基。可以说,在这方面只有马克思才具有实质性的进展,而这种进展说明,只有马克思才揭明主体间性的存在论基础,即人的“对象性活动”,或“感性活动”。可以认为,主体间性之为主体性的延伸,它指代的是主体与主体的交互作用,也可称为交往,而交往本身就是在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的基础上所建立主体间性的最为主要的形式。因为,一方面,如果要问及主体间性得以成立的前提,这个前提在马克思那里是这样表述的:“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因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对人来说直接是人的感性,直接是另一个对他来说感性地存在着的人;因为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别人,才对他本身来说是人的感性。”毋庸置疑,马克思的感性揭示的是人与人关系成立的基础,因为人的感性只有通过别人,亦即通过把别人也作为感性的存在,才能够使自己成为感性的存在。进一步而言,感性之为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必然是以人的对象性的活动,也即感性的活动为其依托,并贯穿始终。所以,马克思看到,唯一能够使得主体间性确立的原则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而对象性活动恰恰是瓦解主体性的武器,它预示着整个近代哲学所由建立的主体性原则的瓦解。对此,马克思指出,“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的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创造对象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为,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可以看出,人与对象的关系的实质就是人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产生的对象性关系,这个对象不仅设定自己为对象性的产物,而且也设定着产生它的人,或者说,正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确证着他自己与对象的'本质联系。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看来,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关于自己和关于人们的各种关系的观念和思想,人们关于自身的意识,关于一般人们的意识,关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个社会的意识。”在这里,马克思认为这种关于关系的观念和思想,是以整个社会的意识为基础所形成,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建立起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意识。但这种关系意识,又是以人的感性意识为基本条件产生,它是感性意识在社会中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说,“感性意识不是抽象的感性意识,而是人的感性意识”,这种感性意识深刻地表现为人的社会历史,表现为“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所以,马克思把感性意识置放在了人的社会当中,置放在了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形成的历史当中,当然也就预示着整个近代哲学的建制原则坍塌,其准确表述为:“感性的,即意味着‘向外的’、‘在外的’、‘不是仅仅在自身之中的’。如果说在感性活动前提中同样承诺了意识的存在的话,那么,正因为这个活动是‘感性的’,所以这活动就不是意识因其内在性而生的自发性,相反,这活动所包含的意识,那是活动者对于自身之面对于不同他的他物这一点的意识。”

因此,在秉承意识内在性的近代哲学那里,当然也包括现代哲学,就像主体之为主体性的存在论基础的晦暗一样,主体间性的形成基础也是他们理解不了的。至此,我们能够认识到,对象性活动作为人与人关系最为根本的基础被揭示了出来,这种揭示它使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再倒退到近代哲学的范围之内,不再像近代哲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那样仅仅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主体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对象性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感性意识,它使得关于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观念、思维深深地扎根在人的现实感性活动当中,瓦解了近代哲学的原则即意识内在性,当然也就从根本上超越了现代哲学建构主体间性的那种抽象空洞的理论。所以,在马克思那里,主体间性本质上是由人的现实的对象性活动引起的主体与主体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随即成为社会历史的,而且一并被感性意识反映出来,进而被道说。

3道说主体间性的方向

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过渡,从理论层面来讲,它是要批判近代哲学主客两分的困境,也就是超越以笛卡尔“我思”所建构起来的主体性哲学,因为这种哲学把主体封闭在自我之内,形诸为个人至上的主观主义;而从现实层面来讲,这种过渡揭示出主体在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仅仅把对象看做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说,主体―客体的模式高扬了主体性精神,而忽略甚至是主宰着它的对象,以至于作为主体的人无限膨胀自己的能力,包括科学精神、占有精神等等,而忽视了客观对象对其存在的反作用。就像胡塞尔所言,“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唯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唯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唯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人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而海德格尔也不断地追问,“我们沉思现代科学的本质,旨在从中认识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何种关于存在者的观点和何种关于真理的概念为科学成为研究奠定了基础呢?”很显然,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看来,现代人的生存意义的消失,其缘由都是以主体性形而上学不假思索地抬高人的主体性造成的。

以马克思之见,在我们试图使用主体性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时,追问主体性的来历是澄清一切问题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马克思从未脱离现实世界来进行思考,而是在现实世界当中使主体之为主体性,同样使主体间之为主体间性获得自律。马克思认为,在使主体真正成为现实的主体上,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的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个有生命的个人,“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这就是说,人这个主体性的存在物,他一方面需要对象作为自己的欲望而存在,需要他的对象作为他存在的条件,作为他自身本质力量,抑或主体性力量的体现;另一方面,人这个存在物作为自然的、感性的和对象性的存在物,他又是一种受动的存在物,他需要在这种受动、受限制的过程中确认到自己的存在。这即是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这表明,主体之为主体性的根源不是自我意识,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只有在这种能动与受动的双向运动中,主体的主体性才能够被揭示出来,进而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也才能够被深刻把握。

可以看出,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的规定,恰恰是以感性的受动性和活动的能动性的矛盾统一为理路而建构出来,这一建构无非要说明此人与彼人之间的互为制约、互为作用。因此,主体间性本质上是以领会主体之为主体性的进路而得到深切地表达,或者说,主体间之为主体间性本质上是以主体之为主体性为前提,而对这个前提的理解,关键在于马克思指出的要把对对象、现实、感性的理解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即不是倒退到近代哲学的原则当中去理解,亦即倒退到以意识内在性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那里去理解,它说明,在人与对象、人与现实、人与人的关系上,时刻把这些关系作为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此生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理解。这种理解,以及由这种理解所开启的建构主体间性的方向,显现出马克思从来不会脱离现实,或者说,不是脱离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来解释人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交往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能力来加以规定,避免了将交往看成纯思的逻辑本性所规定的思辨唯心主义本体论。”

值得指出,马克思为了强调主体间性以感性活动为基础,他特别地把人的语言作为阐释主体间性的依据。质言之,语言之为主体间性的表达,无非表明主体间性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体现,就在于它是“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语言在这里,无非表现的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如此一来,主体间性也就被明确地把握为以语言为纽带的现实的交往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所形成的语言,就很容易地被理解为“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这里,马克思让我们注意的是,语言其实就是由人的感性活动―――交往是它的根本表现形式―――为基础形成的感性世界,它是这个感性世界的表达,亦即这个感性世界本身。在这个意义上,伽达默尔的见解是中肯的。“由于形而上学把事物的真实存在理解为直接被‘思想’所接受的本质,存在经验的语言性质就被隐蔽了。”他还指出,“凡在有人说语言的地方,语言都有它们的现实,或者说,凡在人们能够互相理解的地方,都有语言的现实”。伽达默尔对“语言的现实是人们理解的基础”的这种态度,在马克思那里深刻地表达为人的现实的生活过程,即以感性活动为基础所形成的感性世界,与此同时,作为这个感性世界的语言也一并被揭示了出来。

主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七

活动目的:告诉大家生命不是你一人所有,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东西也不属于你个人,请珍惜生命请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请珍惜他人为你的努力和付出,请常常报有一颗感恩的心。

活动准备:推选男女生个一名作为主持人,熟悉台词;熟悉诗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母亲的赞歌》;熟悉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永远的朋友》和《每当走过老师窗前》;学生准备《给妈妈的一封信》和写给小学老师的一封信。

活动内容:感谢父母,赐予我生命,不求回报地爱着我疼着我。

感谢老师,传授我知识,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感谢朋友,在我困惑,委屈的时候给我力量。

感谢所有进入我生命中的人,因为是你们一点点装饰了我的人生

感谢这个世界上所有值得我们感激的人。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你生命中的拥有,感恩你身边的人

感恩你所有的所有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女: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

男:我们滋润着真情的雨露成长。

女:鲜花感恩阳光雨露,苍鹰感恩长空,高山感恩大地,

男:我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

合:**班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感恩故事

听了朗诵后,请同学们说出最让你感动的一件事(请几位学生讲述)

三、感恩父母

男:父母的点点滴滴都是情,都是爱啊!只要我们有一颗细腻的心,仔细去体会,慢慢地感受,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拥有的爱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 请听***同学歌唱:《烛光里的妈妈》。

老师按语:不知不觉,我们长大了。曾几何时,岁月的年轮写在父母的身上。他们的脸上爬上了几条皱纹,头发中映出几根银丝。他们的步履不再矫健了,他们的腰背部不再笔挺了。这一切都是为我们操劳的呀!今天我们要真诚地、大声地说一声:爸爸妈妈,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女:世上除了母爱的伟大,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感恩,如朝夕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师:

四、感恩老师

男:十月的阳光如此灿烂,十月的校园如此深情。似滴滴雨露滋润着我们求知的欲望;似缕缕阳光温暖着我们心中的希望。让我们一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起大声高呼:我爱你,敬爱的老师!我们的每一点知识,我们的每一个进步,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感情,把最动人的诗篇送给我们敬爱的老师。

请听***同学写给小学老师的一封信;

全班合唱 :《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女: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为了我们,您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多年的爱心浇灌,您的黑发泛起点点霜花;多年的呕心沥血,您的脸颊上写满了丝丝牵挂;多年的春去春回,您的眼里写满了春春嘱托。

五、感恩朋友

男:友情是在两个人心声和灵魂的投缘中,在相互倾心交往的过程中,在相互认可的对撞中诞生。 友情是一种纯洁、高尚、朴素、平凡、浪漫的感情,它需要真诚和忠实来播种,需要真、善、美来浇灌,需要良知与原则来栽培,需要坦诚理解来维持,需要善意谅解来呵护。现在拥有的每一份友情,或许你现在觉得它们平淡无味,但有一天你会发现,那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东西,每时每刻,带给你温暖的关怀和前进的勇气。

下面请欣赏歌曲:《永远的朋友》

六、感恩方法大奉献

男:同学们,正所谓“感恩不待时”, 拿出我们的实际行动,向爱我们的人和我们所爱的人感恩吧!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1)为工作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一杯茶,揉揉肩,讲讲笑话。

(2)每天好好学习,回家聊聊学习情况,谈谈收获,讲讲感受,给父母一个好心情。

(3)多体谅、理解父母,不与父母争吵,多为父母着想。

(4)学会拥抱父母,说声“谢谢”。

(5)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和烦恼。

(6)学会节约,不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

(7)每天反思,学会对父母说“对不起”。

(8)学会尊重、关爱身边的人。多做有心人,及时送上温暖。

(9)多做慈善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社会、国家、人民作贡献。

(10)列一张感恩表,记下要感恩的人,要做的感恩事,值得努力的方向

七、全班齐唱

合:下面全班齐唱《感恩的心》

八、老师讲话

女:请班主任**老师总结讲话

男:让我们常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哪怕是面对一个微笑,一句关怀,即使是不经意间的。

女:我们也要学会感恩,感谢这一切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合: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

主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八

主讲人:×××

学校:×××中学

班会目标:

1、让学生了解感恩,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

2、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感恩。

班会过程:

一、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导入班会主题。(出示幻灯片1、2)

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

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面对现在日益冷漠的青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二、讨论:自己怎样认识感恩的?(出示幻灯片3)

学生1:所谓“感恩”,就是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学会报答那些给自己帮助的人。

学生2: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要多帮助父母,多体谅老师,那就是感恩。

学生3: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只有学会了感恩,生活才会快乐,生活中才会有真挚的情感。

学生4:生活中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帮助过我的人。

教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非常好。老师想,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其次,我们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他们教育了我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朋友和对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甚至我们还要感恩自然,因为自然给了我们阳光雨露,蓝天碧树,四季变换。可以这样说,面对生活,我们就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三、讨论:

1、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为什么要感恩老师?为什么要感恩自然和身边的人?

学生先自己考虑,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四、继续讨论:

1、怎样感恩父母?

2、怎样感恩老师?

3、怎样感恩自然和身边其他的人?

学生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教师总结。

1、分组讨论发言

2、教师总结

3、教师出示三篇文章:

(1)宗教是最崇尚感恩的。他们感谢天神,感谢主。当然,我们感谢的,远比他们要多很多。

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

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

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

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么?感谢对手,感谢敌人,不是乐观么?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它,不是乐观么?所以,感恩,是一种乐观的心态。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2)常说:“三有三为。”

心中有祖国,为祖国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伟大的祖国么?

心中有集体,为集体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温暖的集体么?

心中有他人,为他人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生活中的每个人么???

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3)学会感恩,应该是对待他人的一种积极态度;学会感恩,本质上就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好处,做出回应,做出回报,而不是漠视,而不是淡然处之;学会感恩,是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学会感恩,是温暖的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学会感恩,是感情的黏合剂。只有学会感恩,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只有学会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五、感恩小故事

1、六旬老父捐肾救子: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2、年轻母亲舍身救儿:8月27日下午,沈阳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的全部。”

3、《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无论母亲打多重,他都没有怨言不掉眼泪。

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哭得很伤心。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时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不如以前,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能忍受。”

4、孝顺儿捐肾救母:209月底,在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田世国得知母亲刘玉环患尿毒症后,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作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六、结束语:

做老师的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你们做好人,二是希望你们学习好。有人把人才分为四类: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我相信我们的同学都是人才,因此希望你们做有德有才的人,不要成为有才无德的人。要成为有德有才的人,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做文明的学生。父母养育你们,老师栽培你们,虽然这些是父母与老师应该做的,但大家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对你的好和爱。学会感恩,你才会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总之,希望同学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学会感恩。

主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九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日益受到重视。主体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在过去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主体教育的重要性,这使我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提高了我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我将围绕主体教育的核心概念,总结出五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主体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主体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学习中,我发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当我有问题时,我不再依赖老师的指导,而是主动去查阅资料、思考和探索。通过自主学习,我不仅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主体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传统的教育中,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主体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扎实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培养自己的品格和情感。通过培养能力和素质,我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第三,主体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主体教育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学习中,我不再只是听课和做题,而是积极参与讨论、演讲和实验。通过主动参与,我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提高自己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我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第四,主体教育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通常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而主体教育则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在学习中,我意识到了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性。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我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通过反思,我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主体教育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的目的往往只是传授知识,而主体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在学习中,我不再只是追求高分,而是追求全面发展和成长。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我培养了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锻炼和挑战,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坚韧,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总之,主体教育给了我一个更加广阔和开放的学习平台,培养了我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主体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相信,在主体教育的指导下,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主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

主体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主体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自身成长等方面,谈谈我对主体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主体教育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知识,做到在学习中主动认知,主动表达以及主动尝试解决问题。

其次,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主体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学环境应该是一个积极、和谐、自由的学习空间。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质疑。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第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施主体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获取知识。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四,教学效果是评价主体教育的重要标准。主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主体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主体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最后,主体教育也是教师个人成长的机会和动力。通过实施主体教育,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在实施主体教育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成长。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综上所述,主体教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通过正确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环境、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教学效果,主体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体。同时,主体教育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机会和动力,通过实施主体教育,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坚持主体教育的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努力促进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