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与地坛原文全文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优质10篇)

时间:2023-10-15 00:16:44 作者:飞雪 2023年我与地坛原文全文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优质10篇)

作为学校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运动会凝聚了全校师生的热情和力量。运动会宣传语的设计要突出运动的热血与激情,激发同学们的热爱运动的心。通过这次运动会,同学们激发了更多的运动兴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校的体育氛围变化。

我与地坛原文全文读后感篇一

午后,有些阳光,也有一丝阴郁。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人民文学纪念版,喜欢这样的封面,淡雅的素描,干净的书名。其实,读了之后发现这正是书中文字的风格。

对无私母爱的回忆,

“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读来催人落泪,还有对生命的思索,曾是多么痛苦的生死拷问,在他的笔尖流露出来的,却静静的,还带着一丝淡淡的诙谐,但自有一种安静的力量在,让人肃然起敬。

关于写作,“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斯人已去,“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

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史铁生,一个静穆、丰厚的生命。

我与地坛原文全文读后感篇二

初读史铁生,总是认为他只是海伦.凯勒、司马迁那种不屈不挠人罢。然而当我读《我与地坛》,感受到他心灵深处最朴实情感,才知道自己肤浅。

一个伟大灵魂是值得人们去细细欣赏与研究,正如史铁生。他说:“假如世界上没有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二十一岁他便双腿瘫痪,这对于正值青春年华小伙子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上帝是苦心安排好他苦难,正如苦心安排史铁生降临人世一般。多年后,他又患上尿毒症,每周两到三次肾脏透析。晚年,又有多种心脏、肝脏症状。这是任何一个常人无法做到,只有史铁生,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三十八年,并坚持用生命写作。最终,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死亡。

有人曾说:“他不仅是生活勇者,更是生命智者和仁者。”史铁生想得比我们深入透彻,更坦然地面对生与死。他说:“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事,是一个必然降临节日。”将死亡看成节日,是何等超脱。刚刚进入那瘫痪噩梦时,他也想过死,觉得活着毫无价值,是他感受到母爱力量,他宁静思考生与死含义,用残缺身体,说出最为丰满思想。这思想超越生死,超越世俗,超越灵魂。

他不仅是伟大作家,还是朋友依靠港湾和心灵慰籍。当朋友家有什么烦心事时,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残疾过,似乎成别人解难神器,日日夜夜帮朋友想办法。当朋友心情沮丧,担心自己患癌症时,他安慰道:“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勇气留给自己。”确,他把命运交给上帝,但又用生命创造死奇迹。

史铁生无聊时会玩吃豆子游戏,那股快活劲,无法想象他是一个与死神抗争勇者。死神追着他,他拼命地往前跑。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比医生所预料多活二十多年。我前段时间听说一个扬大学生因感情问题自杀,人们为之惋惜。他与史铁生比起来差远。既然活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就算前程险恶,都应坚强地活下去。因为你不是一个人,你是许多人希望与寄托。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应拼搏,最终才会像史铁生一样拥有无憾人生。

翻开《我与地坛》前几页,一幅照片映入眼帘,一位绽放着花朵般笑容中年男子戴着黑框眼镜安详地坐在轮椅上。这张照片深深震撼我。在视频上,我看见他拼命地摇着轮椅飞快“奔”向远方,那大概是生方向。无人能懂得一个残疾人更渴望站起来,他在作品中写道:“发烧才知道不发烧日子多么清爽,咳嗽才知道不咳嗽日子多么安详。”人,无论拥有什么,都应满足并好好珍惜,别在以后失去时后悔。

史铁生是中国一颗璀璨明珠。

我感觉自己很有福,因为我听过史铁生,读过史铁生。我想如果我是那位最后抢救他医生,当他去世时,我一定会安详地看着他坦然死去,正如他朋友女儿所说:“铁生叔叔累,应让他休息。”

一生短暂易逝,人只有这一生,不能被苦难,嘲讽打败。无论是何种困难,都应想想史铁生,不向命运低头,笑对生活,笑看人生。做人应有一颗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众生,在人生最后,坦然地死去。

看,坐在轮椅上铁生正对着我们笑呢!但他已经死,他没有死!他永远都不会死,铁一样地活着!

我与地坛原文全文读后感篇三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展,都有无限的时刻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刻国破碎面成片断。“这又是一句《我与地坛》里的话,在轻轻的、淡淡的笔墨中,它似乎轻如鸿毛,又似乎重于泰山。这一句句普通、简短的话语,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们诉说了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悲伤中透着欢乐的故事,把它们串在一齐就成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简单却艰难的一生。

“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孤独,那里有孤独,也有期望,史铁生也幻想过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和我们一样有不可完成的心愿,就像一个瘫痪了的人突然站起来,开始跑步那样荒谬。但这个心愿从来没有破灭过,史铁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让他“飞”上蓝天,看着人间的一事、一物。

《我与地坛》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在字里行间中透着忧伤,在忧伤中有着另一种感情——欢乐。在它的指引下我们会向着梦想前行,过我们这简单而复杂的一生。

我与地坛原文全文读后感篇四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的时刻,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双眼。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

《我与地坛》表达的人生哲理对任何人都有意义,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美丽或丑陋;不管你是智者还是愚人,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然而,当今社会有些人面对挫折和苦难,选择了逃避的态度,重读《我与地坛》有着积极的意义,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们知道,对于生命,作者也曾经消沉过,但最终还是在死亡的边缘坚强的挣扎,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深深的震撼着我:“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也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每一秒钟我们都在汲取天地的新印象,也在摧毁旧有的印象”。就个体而言,人最终都会走向死忙,是个悲剧,“年年岁岁花相识,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确实在年年变老,任何生命都终将逝去,但对于整体而言,生命是绵延不息的,秋冬季节百花凋零,但来年的阳春三月又蓬勃生发;上一辈的肉体生命在不断消亡,但下一代崭新的生命又在茁壮成长。生命的车轮总在不停地前进,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生命其实是个不断轮回的过程,生命不会因为死亡而永远消失,而是酝酿着另一段生命的开始人生的魅力正在于人生的短暂,我们每个人手中的这张生命车票是有期限的,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呢?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颜真卿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青春的身姿永远是充满张力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永远保持阳光的心态,塞缪尔曾说过:“青春是心境,不是年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老的,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们华发丛生、皱纹密布、身躯佝偻,老态龙钟,但衰老的永远是我们的容颜,不老的永远是我们的心灵和思想。

我与地坛原文全文读后感篇五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地坛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个建筑,然而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个能治愈千疮百孔心灵的圣地。一篇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就存在的文章,再过十几年重读,不同时期的人生阅历造成读同一篇文章的感触也不一样,读文章让我也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其实我和大家都一样,也想不清楚弄不明白为什么人要活着?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鉴于我已经度过了生命三分之一,下面就简单讲讲我自己的感触。

我们没法决定自己出生环境的好与差,出生不过是父母的选择,所以既来之则安之。有的人出生含着金汤匙,有的人却截然相反,但本质上公平的,大家都带着亲人的期盼出生在这平凡的世界上。

人这一生,不仅会有一定的运气,也会有一定的苦难,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同,却因自己的努力而会改变人生的轨迹,。我没有作者的经历,所以初读《我与地坛》时,只是单一地觉得作者身上对生活没有失去希望并坚强地活着很励志。当我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也曾是一个职场的小白,同时,有时候又很天真地认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并没有理解为什么一就是“一”,有时候一又不是“一”了,眼睛看到的事情不一定是原本别人想表达的意识,如果我没有用心去思考看见的事物,那人跟扫描仪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想了解一个人,不能靠光从眼睛里看到的事物来产生自己的观点,我们要看到作者因为双腿瘫痪而改变了原有的人生轨迹,我们要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想法,换位思考后,便能理解作者对于为什么活着和生与死有这样的感触。

人最后一定是会死亡的,既然早早知道这样的结果,那人为什么要选择活着呢?老天是公平的,给了每个人来到这世上的权利,剩下来的话就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努力去走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为什么人在这一生中会遇到苦难呢?也许是人生修行中的必经之路,有的人受不了欠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而选择跳楼自杀;也有的人受不了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而选择封闭自己;又有的人受不了亲人的离世而选择一起奔赴黄泉。但是依然还有人趟过苦难,有的人因为总结教训经验整装待发;有的人因思考而明白人生的真谛而付出努力;还有的人因启发而重获新生。世上的人千千万万,选择也是因人而异。

我有时候抱怨自己的处境乃至抱怨一切的时候,我的父亲跟我说我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呢?让我想想很多人起早贪黑,为了解决生存的问题而到处奔波劳碌,你这个少年所谓的烦心事根本不足以挂齿。选择死亡真的很容易,选择活着的人们大多数都很努力地奋斗着,也许是为了自己,也许是为了家庭。我想到最近本地很多孩子因为一些小的问题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不禁感叹,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又该如何是好,一个家庭原本的希望就这么破碎了,孩子的亲人又将如何难过,想到他们曾经的经历,一定有着一些遗憾,只是想明白的时候,孩子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了。

在宇宙间,人只不过是沧海一栗,既然活着,并选择了自己奋斗的路,不管遇到什么样困难或挫折,也要想想自己应该如何积极面对这些苦难,如果想用力地证明自己活着,那就留下一些“证据”吧。这个世界什么都在改变,但总有一些是亘古不变的。例如为什么中国古代有那么多名人轶事能让我们所知?为什么有些事迹流传千古让人惊叹?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但他却被人们永远记在心中?我想那一定是一种能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精神情感,所以,他们存在的痕迹根本不会被岁月掩埋,不会被人们所遗忘,更不会消逝在历史的长流中。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感情,表达了坚贞不渝的爱情;比如为了孩子们的明天奉献出自己青春的张桂梅,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品质;又比如那些无数英勇烈士为中国的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决心,让我们看到了生生不息的红色信仰。

生命是场无尽的修行,出生和死亡,既然是注定发生的,那就接受它,并自我折腾式地豁出去,给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带来这个时代只属于你的人生烙印吧。

我与地坛原文全文读后感篇六

我第一读《我与地坛》,完全是搞不清楚它要讲些什么;可是在我第二次读的时候似乎渐渐体会到它在指引些什么;为了弄明白它的意味,我不厌其烦地读第三遍,结果理清了思绪,对其进行探索,我最终想通了。当然感触最大的并不是史铁生悲惨的身世,不公的命运,而是地坛引导他所感悟到的人生真谛。

因病瘫痪的史铁生想要寻死,之后因地坛的命运与其相似,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对人生的看法实现了成功的过渡,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对生与死的问题释然了,明白到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我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我们自我来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则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

只要活着,我们就能看到更多的;只要活着,我们就能听到更多的;只要活着,我们就能摸到更多的。对于随时都有可能死去的人来说,或许他们还有未完成的梦想,或许他们还有未解决的心愿,这个时候活着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他们是多么期望能够看到明天的阳光。这本来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可是他们就快要死了,他们想要在人间多逗留一天,只是他们危在旦夕。

所以我们应当庆幸我们还有时间活在世上,应当抛弃所有关于死的念头,应当在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这或许也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安慰。

只要我们活着,那就是期望。

我与地坛原文全文读后感篇七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大学时因为读了些相关的评论,我给史铁生贴了个标签:“西绪福斯”,至于他的真相却并没有去探究。工作后,偶然翻看。因为没有任务,常常只看其中一、两章,特别是第四章。看得多了,感叹也多起来。写作《我与地坛》的史铁生,给我的印象,像极了欧阳修笔下那个历经沧桑、深秋登高的少年。虽然那时的他远不是少年模样。

《我与地坛》第四章感动我的是一分朴素。

这段文字几乎没有什么花哨,一路看去就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叙述,不要说排比就是成语都很少。所讲述的人物虽然像是有几分异秉,细看也只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普通人,即使在我这样平常人的生命中,伸开手去类似的人物也能抓出一把来。但作者很有心,用心的观察与细致的描绘让他笔下的人物定格,成了特定的那一个。

沈从文老先生在谈及自己的作品时,曾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优美,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忽略了”。史铁生的文字倒常常因为他独特的风致让人深切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

史铁生笔下的人物、故事平常极了,读过去就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像其中对园中唱歌男子与作者认识过程的描述,总让人想起欧阳修的“上元灯”,想起人生途中很多还没来得及了解就擦肩而过的人。

《我与地坛》第四章打动我的是一分执著。其中那个长跑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允许我重温那段朴素的文字:还有一个人,是我的朋友,他是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但他被埋没了。他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几年牢,出来后好不容易找了个拉板车的工作,样样待遇都不能与别人平等,苦闷极了便练习长跑。那时他总来这园子里跑,我用手表为他计时。他每跑一圈向我招下手,我就记下一个时间。每次他要环绕这园子跑二十圈,大约两万米。他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他以为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可以帮他做到这一点。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没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怨自已。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容群众场面的照片。那些年我们俩常一起在这园子里呆到天黑,开怀痛骂,骂完沉默著回家,分手时再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现在他已经不跑了,年岁太大了,跑不了那么快了。最后一次参加环城赛,他以三十八岁之龄又得了第一名并破了纪录,有一位专业队的教练对他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他苦笑一下什么也没说,只在傍晚又来这园中找到我,把这事平静地向我叙说一遍。

生活是最好的编剧。这个跑了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的长跑者没有形象、没有名字,但他的身影却清晰地印刻在《我与地坛》中,那份不济命运烛照下的执著显得尤为可贵。也是这分执著让他的命运从悲剧渐渐走向了喜剧。

长跑家的经历让我想起史铁生的另一部作品:《命若琴弦》。小说中不断拉琴的老瞎子和小瞎子,从希望拉到失望,在绝望中拿起琴继续拉,在琴声中却收获了真正的希望。

长跑家的经历也让我想起探险家余纯顺,他完成了人类首次孤身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十多年前他在罗布泊遇难。他在自传曾讲到探险让他慢慢变得高尚起来,在探险中他从“功利”走向了“非功利”。我觉得教育的路途也许也是这样。可能有人最初的起点并不那么光辉,只是为了谋生为了就业。在失望与追求中他们略有无奈地执意前进,只因为不断地前进、磨砺,于是渐渐褪去了原先的渺小、自私,走向了一个无我圆融的境界:无私执著的投入成了一种内在的需要,起点那些目标变轻了,变小了。

长跑家的经历更让我想起作者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当求学时读着中文专业、捧着他的文字稀里哗啦的我放下对文学的渴求进而连读书也成为奢侈品时,写出这感人文字的他却承受着巨大病痛依然在创作的道路上前行……从《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到《务虚笔记》、《病隙碎笔》,他笔耕不辍,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每次读蒋捷这首词,慨叹人生的同时,我也常想天地的奇妙:这世间总有一些景致需要时间来阅读,比如风雨。好书大概也是如此,比如《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原文全文读后感篇八

还是这座古园,还是这个北京,可是,一切却又好像不一样了。

总是说,出生的婴儿嚎啕大哭时,双手是握紧的,仿佛要抓住这世上的某物,而逝去时,双手又无力地垂下。终是带不走的,人,在这红尘俗世中,又能在造物主中拿走什么?给你的,终是要还的。

是吗?真的是带不走?可是,逝去前,那安详的面容又不像是不舍啊?其实,已经带走了,带走了身边之人心底的呼唤,带走了,在这人世间最精彩的所有--你的回忆,你的无论欢喜、苦涩的回忆。

但人生在世,为的真是带走些什么吗?只是心中不甘,不甘就此走一遭离开,虽不能留名万世,但总得在世间划过轻轻的痕迹。

那么,史铁生的坎坷与不放弃,其实不过是人之常情,但只因这路太坎坷了,许多人坚持不下去,于是,“物以稀为贵”,史铁生才被我们牢牢记住。

说是容易,其实史铁生有没有放弃过?沧桑的地坛啊,在与你细细述说的,是他不为人知的最深的梦啊?或许他也有他的梦,可是现实把他的梦深深地打击,压碎,他,不敢奢望了,只敢在你的怀里静静地述说着他的梦。

史铁生在文中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虽说我也确实不赞同庄子的观点,可是,在死面前无所畏惧,真的,不是说的那么容易的。

还是不行的,人,总要负点责任的,不单单是在生活中为他人、社会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其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活下去需要勇气时,请你试一下,试一下活下去,虽然这话说的好像有点不负责,生命不是试验,我们是必须活下去,可是试一下总比放弃好,试一下,再试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的,你就会不愿意舍弃这个世界去寻死的了。

有时候,死,不是件痛苦的事,可是眼睁睁看着你死去的亲人的心却必定不能平静,不如学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吧。

啊,地坛,我的母亲,交给你的,是我最深最深的梦了,请你一定要好好保管啊!

我与地坛原文全文读后感篇九

爸爸曾说,感动不是觉得这个人太惨了,我想帮助他;而是,这个人原来和我一样啊!我或许还不能说自己和史铁生很像,既没有像他一样双腿瘫痪,也没有写出他那样的惊世篇章,但我确实曾和他一样想离开。

曾经,我被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各种压力逼迫得身心俱疲,几近崩溃。我不止一次盯着天花板上一块块掉落的墙皮问自己:“我一辈子都要像这样熬不出头吗?”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一句玩笑话。没有目标和生之愿望的日子是最艰难的`黑暗之日。在某个想就此了断的夜晚,突然从半睡半醒中惊醒,反应过来自己在想什么,突然就泣不成声。

几百个夜晚,天幕转暗,我就戴上耳机,去附近的公园,听着很吵的音乐,发疯般地走上十几圈。其实我很明白史铁生为什么不愿待在家里,而想去地坛。家里太安静了,在一个内心已无希望的人耳中,寂静时刻会如针扎般刺进心脏。地坛有着自然又不聒噪的虫鸣,起码有些生气,“园子荒芜并不衰败”。

对一个抑郁的人来说:“人生很美好”,就好像冲一个窒息将死的人说:“周围空气很清新”。痛苦不发生在你身上,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痛,有些事情只能自己去想明白。对这样的事,我妈妈和史铁生的母亲选择了一样的做法:小心翼翼的叮嘱与沉默。

我一直以为妈妈不知道我当时那么多消极的想法,而一年以后,妈妈说起当时她看见我写的一些东西,很害怕我晚上出去走路时会出事,我顿时回想起自己最后能走出来的原因。

在一个天色苍白的午后,我终于站上了窗台。当我伸出手,颤抖着握住把手时,却迟迟不敢拉开。窗外,雪花飘飘。我明白,如果我真的拉开窗户,我的自尊心和倔强就绝不会允许我回头了。我已经记不太清当时的心情,或许当时自己已经麻木了。

我想起了妈妈,父母只有我一个孩子,我走了,他们怎么办?亲情有时是一种累赘,我只想让自己的离开轻如鸿毛。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些画面,在小公园的草地上,我穿着一件明黄色的小裙子,手里还攥着一朵未开的蒲公英,我们都笑得特别开心。有些往事就像一瓶汽水,我很久不敢想起它们了,害怕它们会整瓶炸掉。而现在,我才发现,这些汽水早已被我喝光,往事存在心中,至今隐隐回甘。我从未放下这世间的一切,我不能死,我想活下去,为那些美好的事物。

人生并不全然是痛苦,被逼到极点时,才会回忆起曾经那些如雪花般缥缈又美好的往事。我顿悟,之前的我总爱远望天边绯红的云彩。

看吧,人们总是喜欢遥望,好像望得越远就越能够忘记曾经的脆弱与天真。最后却发现,望而忘,不如不望,永不淡忘。

这之后,我才终于开始回想妈妈在我的不眠之夜里到底经历了什么。她说,每次我出去的时候,她就把家里其它地方的灯都关了,只留一盏客厅的灯,然后坐在沙发上,什么也不做,时不时看一眼挂钟。其它时间就翻看我写的文章,一遍遍地担心。她和我说的时候,我哽咽了,泪水蒙住了双眼。

她其实比我痛苦。那段时间我都不怎么愿意和她说话,一直很冷漠。她和爸爸说过,爸爸只是不断安慰她,没事的。她不敢和姥姥姥爷说,但她觉得他们看出来了,因为姥姥云淡风轻地对她说:“我已经给佛祖上过香了”。

我第一次觉得我的家很坚固。

我也觉得我们家很幸运,我和妈妈都熬过来了。

但史铁生的母亲没有,他比我悲哀。

从那以后,我一直非常乐观,不再把所有的顺逆看得非常重,我很愿意这样活下去。我曾把生活当做一个任务,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然而现在,对我而言,生活是一个机会。而且正因为我经历过真正的低谷,所以我知道自己要努力。我不能再掉进那个我拼尽全力才逃出来的漩涡中去,我要奋斗,用奋斗改变那些我不想接受的命运。

每个人的梦和苦只有自己懂,我没有体验过史铁生的苦,但最后的释然都是一样的。

有人觉得,生而为人,他(她)很抱歉。但更重要的,或许是,生而为人,结果已定,不必抱歉,尽力而为。

我与地坛原文全文读后感篇十

小学的时候便学过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可惜总是没能有机会读完全书。这次终于有幸将它看完,记得那时候我们经常拿这些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名人作为作文里的常用素材。什么司马迁啊,史铁生啊,海伦凯勒啊,霍金诸如此类的人物经常都是我们作文本里的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

渐渐地我除了对他们感到敬佩以外,也慢慢地通过对他们作品的了解更多地是一种对他们能如此去观察去思考去记录感到不可思议。我们身边都曾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有趣的事情,当时看来十分难忘的事情……然而我们总是对这些习以为常,让这些点缀了我们生命的小美好从指尖溜走,从脑海中渐渐淡忘出去。这或许也是我们沦为极其平凡甚至平庸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