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培养课程(汇总16篇)

时间:2023-11-06 16:31:34 作者:文锋 国际人才培养课程(汇总16篇)

随着阅读范文范本的增多,我们不禁要问自己到底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国际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项目

本计划将从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出发,为学生提供多重提升计划的支持,培养及提升学生在国际社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学生成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为学生提供课业提升方案,加深学术理解,提高学术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方案,安排企业参访,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生职场技能及素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原理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理论,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从事具体业务或管理工作,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接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具备理论分析和实际操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能熟练运用计量、统计等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能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技能。

5.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具体工作。

6.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法规。

7.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贸易政策。

三、学制与授予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可在三至六年完成学业。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修满154学分,其中必修课112学分、选修课42学分。

五、主干学科

经济学、统计学。

六、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

七、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与主要实验课程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

主要实验课程: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报关实务、货运代理实务、外贸制单、公司财务、证券投资学、电子商务。

八、课程体系与教学进程

(一)通识教育平台 (共104学分,其中必修82学分,选修22学分)

(二)专业教育平台 (共50学分,其中必修30学分,选修20学分)

九、说明

1. 学生在选课时须认真阅读本培养方案,按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循序渐进原则选修课程。

2.大学英语课实行分级教学,根据入学时英语测试水平,按层级编班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也实行分级教学。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分别为1学分、2学分、1学分),由马列主义教研部按照省和国家的有关要求组织在课外完成。

4.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课集中安排2周,按实践学分计,军事理论教学(36学时)穿插其中进行。

5.公益劳动利用课外活动或周末等时间进行,不计学分,四年累计不少于60学时,达到规定劳动学时并通过考核者记为合格,考核结果于第8学期报送。

6.形势与政策课由政工教师利用周二下午授课,共64学时,不计学分,每2周1学时,四年不断线,每学年考核一次,均通过考核者,计为合格,综合考评结果于第8学期报送。

7.大学生职业、就业与创业课由学工部组织授课,共38学时(第一、二、四学年各

10学时,第三学年8学时),实行年度考核,均通过考核者,记为合格,综合考评结果于第8学期报送。

8. 实践课程学分要求至少达到22学分。在课程体系与教学进程表中,凡包含实践学时的课程即包含实践学分。实践课程36学时合计1学分。

9. 获得报关员资格者,可以免修报关实务,并获得相应选修课2学分。

撰写:梁姝娜

统稿与编辑:杜世纯组织修订与审核:王纪孔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国际环境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掌握系统的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相关业务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背景知识,能运用英语和计算机等从事涉外经贸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应能胜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门和外贸公司企业的业务工作,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工作,国际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驻外商务机构以及海外驻华商务机构的业务代办,涉外运输企业的业务工作等。

适应岗位:报关员、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报检员、货运代理、企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电子商务业务员、政府外贸部门进出口业务管理人员等。

二、学制及修业年限

基准学制为三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业年限2—5年。

三、专业特色及培养规格

(一)专业特色

外语与外贸并行、金融经济特色明显:外语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不仅设计相关课程而且加大基本技能训练,并在相关课程上采取双语教学;外贸知识反映在专业课的安排与设计上,采取模块项目设计使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并且在贸易支付等环节体现了很明显的金融特色,它们之间的任何组合都能培养学生在外贸环节的一种技能,这样就使得学生既能成为“全才”也能成为“专才”。

(二)培养规格

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体魄。

学生了解并掌握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业务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未来能够在外贸企事业单位、外商投资企业、银行、货运代理公司、船运代理公司、报关行、报检机构等专业领域从事宣传外贸政策法规、外贸单证制作、合同磋商、货运代理、船务代理、报关、报检等工作,并能通过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的资格考试,达到要求。

(三)职业资格证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列表

(四)就业岗位与范围:

四、毕业条件

(一)学分条件:

1、毕业最低学分为140学分,其中课内学分130学分,课外拓展教育学分10学分。学分结构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2、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二)职业资格条件:

取得一种专业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前未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或社会上无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由学校组织专业综合技能测试,并发成绩单或证书)。

五、专业教学计划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知识模块学分分配表

河北金融学院专科专业公共必修课设置一览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基础及专业课教学进程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进程表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业务操作技能,通晓国际经济法律,了解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在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跨国公司、三资企业、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类内资企业和部门的实际业务和管理工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成为相关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国际经济分析与国际贸易应用能力的基本训练,具备胜任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业务的良好素质。学生经过四年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政策法规和基本规则。

2.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历史,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熟悉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政策。

3.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动态的调查和分析能力。

4.经过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具备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标准修业年限:

四、主干学科:经济学

五、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学分学时要求

七、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

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商务英语沟通交流能力、跨文化管理与交流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进出口合同履行能力、国际采购及供应链管理能力,面向专业进出口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商务代表、国际采购员、外销员、服装跟单员等相关外贸岗位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培养年限:三年

3.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要求

(1)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2)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3)国际贸易业务规范运作能力;

(4)外汇风险规避与防范能力;

(5)国际货物运输代理能力;

(6)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4.方法能力要求

(1)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设计建构能力;

(2)具有不断钻研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

(3)不断总结,提升质量以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

(4)借助参考资料、网络、手册等途径进行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利用能力;

(5)计算机及电子商务基本应用能力;

2

(6)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5.社会能力要求

7.职业资格证书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课程总学分为141.5学分计2536学时,其中必修课程117学分1912学时占75.4%,选修课程28学分624学时占24.6%;公共课与基础课32学分544学时占21.45%,专业技术平台课75.5学分1272学时占50.16%,专业方向课34学分720学时占27.31%;集中实践教学35学分840学时占33%(学时)。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为全院统一设置的公共与基础必修课程。

3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4

5

五、制订与实施说明 (一)制订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熟练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总结我院过去两年示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教高(16号)《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创建示范性高职院的要求,制定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指导思想

6

人才培养模式和“双证书”毕业制度,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努力培养服务于江苏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服务要求的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具体做法

(1)扎实做好专业调研工作。专业调研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团队性工作。本培养方案是对近两年教师深入企业指导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时完成的企业调研报告、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中来自生产与技术一线人员阐述的观点和提供的信息和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的职业领域的数据进行全面仔细的梳理分析,在首先形成高质量的专业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做好职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全面梳理和清晰各项能力培养目标,完整地形成专业能力目标体系。

(2)认真进行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以本专业所服务的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并按专业方向细化具体岗位群要求。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石,在形成的专业能力目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学院顶层设计已形成的 “技术平台+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框架,以能力为本位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并按预设能力培养目标形成不同类型课程的设置。建立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真正构建起“基于核心课程与综合实训+针对岗位的专项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技术能力、思维方法与综合素质。

(3)精心安排技术平台综合化课程。按照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分析设置好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其中的综合实训课程,针对本职业技术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设计思想,通过每学期设置的综合实训课程从技能到综合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递进设计,达到对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项目训练,为学生岗位迁移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对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两年实施总结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课程的综合化改革,进一步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按预设能力培养目标确立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核心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具体思路与安排。

(4)明确落实专业方向能力培养课程。在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按照专业方向的岗位专项能力分析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清晰所面向具体岗位群情况,按照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设计与开发思路设置综合性项目化教学课程,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按订单培养的形式进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以实现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5)深化“毕业项目”的教学改革。在过去两年全面实施以半年以上“毕业顶岗实习”为核心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毕业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毕业项目选题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岗位选择综合性技术问题进行综合项目训练,并完成毕业项目报告。

(6)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实现职业资格“直通车”。依据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围绕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及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将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中的专业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中,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的衔接,使学生通过正常的教学在毕业时实现双证就业。

7

(二)实施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进程安排,以实验、实训、实习循序渐进落实能力培养的方式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并充分利用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来达到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充分体现以校企合作为特征的高职办学模式,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上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具体实施中要求:

1.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在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以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所确定的课程预设单项及单元共性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项目化教学课程为主体,在前两学年完成。

2.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内通用基础技能及若干综合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完整工作过程设计形成的具有学习领域课程特征的一组递进安排的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前两学年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学期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训练,获得今后在本职业技术领域工作中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3.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从业岗位技术需求及对本方向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由本专业方向教学团队按本专业方向适宜的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等),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线进行,或根据企业需求共同设置一组课程模块,与企业一道围绕企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完成,并通过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半年顶岗实习,以各专业(方向)清晰的服务面向(典型服务企业、实习或就业基地企业)进行学生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项目的教学与考核,使学生获得职场体验、从业岗位职业技能与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附: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8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9

一、培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人品塑造工程,实现人才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本专业培养面向在企事业单位和跨国公司从事外贸业务、管理等工作,从事进出口业务与管理工作,具备较强国际商务实际能力,熟悉通行的国际商务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在外经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外销、报关、报检、单证、跟单、货代等业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该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体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特色的 “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定位为导向,以证定课的课程的培养模式。努力培养能适应国际市场的、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贴近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学时设置合理,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外贸进出口工作的基本业务操作技能,能够完成从寻找国内外目标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报价、交易磋商、合同签订、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托运订舱、投保、报验、通关、制单结汇,到业务善后处理的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操作。使学生具有从事国际商务的相关工作的综合能力。

国际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项目

本中心面向海内外高中学生提供国际名校本科升学计划,中外联合培养,升学模式灵活,可选择2+2"国际本科或“2+3”国际本硕模式。

学生在广州教学中心学习2年,包含1年暨南大学教育学院国际英语学术课程,与1年新加坡管理学院国际大一课程。满足升学标准后,可直接升学至新加坡管理学院,继续攻读国际名校本科课程;也可选择升学至英美澳等其它海外院校。

轻松过渡出国有保障。

中外过渡式学习经历,名师指导,升学无忧。

权威认证留学新选择。

留服认证,同等学历节省百万留学费用。

安全留学首选新加坡。

独特的安定社会环境及中英文双语环境。

参加本项目学生可在新加坡校区攻读享誉全球的世界百强院校如英国伯明翰大学、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本科学位课程。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数据科学与商业分析等商科领域热门专业全覆盖。

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要体现语言、业务培训和道德培养的结合性。任何培训项目,都是要建立或强化一定的价值理念的。国际化培养要建立思想道德培训与专业培训有机结合的机制,使思想道德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3)国内短期培训的举办方式

——充分利用社会培训机构。短期国际化培训可以尽量委托外部培训机构承办,尤其是在语言、电脑等通用技能培训方面。但这种培训必须通过竞争机制进行。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员可以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第二,的培训资金可以“选择”培训机构。

——完善培训体系。完备的内部培训体系是质量的重要保障。对此,的经验很值得借鉴。设立了专门的“公务员培训处”,下设7个组别,还在许多部门建立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机构。培训处拥有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高级培训人才和专业顾问、每年有超过2亿元的财政拨款,培训设施在亚太地区一流。

2、开展人才国际化的国外培养

(1)开展人才的国外培养要实现几个转变

——从短期培养向中长期培养转变。国际上通常认为,只有通过一年以上的国外工作和生活经历,才有可能初步塑造出熟悉一国情况的国际化人才。要把过去低层次、短时间、开眼界式的境外培训方法(出国培训人员在境外接受培训的时间在一个月以下的占41.5%),转变为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具有较高学历和较高外语水平的年轻干部到国外进行中长期系统培训的培养方式。

——从单纯地听课向在国外工作、实习转变。目前74.3%的人员在境外接受的是进修、学习型的培训,只有5.7%的人员是在国外工作。只有亲身参与工作实践,才能真正学到国外同行的管理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语言沟通能力。因此,要加大与境外机构的合作力度,为培训人员提供更多接触实际、了解实际的工作机会。

——从简单地获取知识向完成课题转变。在进行培训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时,可以考虑通过完成行业内的重要课题的方式让受训人员接受国际化培训,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培训无定所向建立海外培训基地转变。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充分利用这些机构的软、硬件资源,设立“有形”和“无形”的海外培训基地。

(2)培训内容要丰富全面

培养的现象。但在一定意义上,这些部门恰恰是最需要通过人才国际化来推动职能转变的部门。

三、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紧迫形势

1、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迫切要求。建设国际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这将对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部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同时国际化城市也将使得城市发展越来越注重包容性、外向型,社会发展也将越来越重视借鉴世界先进经验,这些都要求政府拥有相应的国际化管理和服务人才。

2、政府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实现战略构想的迫切要求。不仅是机遇,也是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挑战和考验。要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最关键的是要靠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如何应对城市重大问题的人才。

3、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国际人才竞争加剧的迫切要求。高层次人才是国际社会共同的稀缺资源。从国际人才流动的特点来看,人才总是从经济发展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在此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仅仅通过吸引是不够的,必须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

4、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推动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职能,实现由管制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改革的方向。进行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学习国际通用的惯例和规则,提升国际化视野,吸收国外服务型的理念,是推动职能转变的重要手段。

四、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原则

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运作高效的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部门培养一批既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理念,又深刻了解中国国情的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具体目标为:国际化人才的数量要满足北京的发展需求;国际化人才的层次高;国际化人才的结构合理;国际化人才的效能高。

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注重遵循实用性培养和素质性培养相结合原则;普遍性培养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原则;渐进性和适度超前性相结合原则;培养形式多样化和平衡发展原则。

五、完善人事部门的宏观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国际化培养是开发人才资源的重要工作,是人事部门的重要职责。人事部门是综合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以及搞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因此,应该改变各行业、部门,乃至基层政府都独立设计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的现状,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使人事部门在部门人才国际化培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先要求政府部门掌握符合国际惯例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公共服务。而政府部门要提供这些政策产品,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熟悉国际运营规则和能够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因此,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建设国际城市的目标要求,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际化人才系统培养体系,规范培养形式和培养过程。

一、国际化人才的定义

根据工作性质和国际化要求,我们把政府部门国际化人才定义为: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国际背景、国际视野和时代意识,熟练掌握外语,熟悉相关国际惯例与规则,较深刻理解中国现实国情,具有创新能力,并能够将自己的见地、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工作人员。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以领导干部出国(境)培训为主的国际化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后备干部的英语培训工作和英语中、高级“强化班”的专门培训工作也都取得很大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1、国际化人才培养总量不足,培养层次较低。目前培训的国际化人才的数量,和现实需要量还有一定差距。根据本次课题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各个部门平均拥有国际化人才7人,而平均需求量为10人。在接受国际化培训的个人中,更多的是侧重基础语言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54.9%的人只接受了单一的语言培训。

2、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培养结构不合理。现在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由各级政府部门自己把握,缺乏专门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和统筹,很容易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从培训人员年龄结构上看,51岁以上人员比例高达98.2%,其中56岁以上人员高达85.3%;急需接受国际化培养的和所需人数最多的专业技术类人员只占25%;有86%的人员接受的是短期培训。

3、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和评估机制,培训效果一般。在目前的培养中,从项目的设定、人员的选拔、接受培训、学成结业到培训后工作效果评估,都没有成形的有效激励、监督和评估机制。此外,还存在让不具备资质机构进行培训的现象。在接受调查的单位中,有54.5%的单位认为现有培养措施的效果一般。

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旨在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专业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国际商务专业理论与操作知识,具备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基本管理能力及涉外商贸能力,能够从事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等外贸岗位群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掌握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3)掌握基本经济活动分析理论基础与商务活动管理知识;

(5)掌握外贸跟单、报关、报检、货运代理、函电、商务谈判等所必须的专业知识;

2、能力要求

(2)具备单证、跟单、报关、报检、货运代理等涉外业务实践操作能力;

(3)具备市场调查及外贸营销等市场开拓能力;

(4)具备识别与预测涉外商贸环境的能力;

3、素质要求

2

专业认识实习、工程基本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六、课程结构(表一)

七、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专业外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工贸公司、工业自营公司及各类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

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群有: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等。

八、课程与教学进程安排 1、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二)

一、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简介

1.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服务面向

二、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商务英语沟通交流能力、跨文化管理与交流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进出口合同履行能力、国际采购及供应链管理能力,面向专业进出口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商务代表、国际采购员、外销员、服装跟单员等相关外贸岗位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培养年限:三年

3.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要求

(1)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2)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3)国际贸易业务规范运作能力;

(4)外汇风险规避与防范能力;

(5)国际货物运输代理能力;

(6)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4.方法能力要求

(1)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设计建构能力;

(2)具有不断钻研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

(3)不断总结,提升质量以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

(4)借助参考资料、网络、手册等途径进行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利用能力;

(5)计算机及电子商务基本应用能力;

2

(6)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5.社会能力要求

7.职业资格证书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课程总学分为141.5学分计2536学时,其中必修课程117学分1912学时占75.4%,选修课程28学分624学时占24.6%;公共课与基础课32学分544学时占21.45%,专业技术平台课75.5学分1272学时占50.16%,专业方向课34学分720学时占27.31%;集中实践教学35学分840学时占33%(学时)。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为全院统一设置的公共与基础必修课程。

3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4

5

五、制订与实施说明 (一)制订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熟练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总结我院过去两年示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教高(16号)《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创建示范性高职院的要求,制定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指导思想

6

人才培养模式和“双证书”毕业制度,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努力培养服务于江苏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服务要求的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具体做法

(1)扎实做好专业调研工作。专业调研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团队性工作。本培养方案是对近两年教师深入企业指导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时完成的企业调研报告、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中来自生产与技术一线人员阐述的观点和提供的信息和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的职业领域的数据进行全面仔细的梳理分析,在首先形成高质量的专业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做好职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全面梳理和清晰各项能力培养目标,完整地形成专业能力目标体系。

(2)认真进行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以本专业所服务的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并按专业方向细化具体岗位群要求。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石,在形成的专业能力目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学院顶层设计已形成的 “技术平台+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框架,以能力为本位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并按预设能力培养目标形成不同类型课程的设置。建立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真正构建起“基于核心课程与综合实训+针对岗位的专项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技术能力、思维方法与综合素质。

(3)精心安排技术平台综合化课程。按照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分析设置好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其中的综合实训课程,针对本职业技术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设计思想,通过每学期设置的综合实训课程从技能到综合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递进设计,达到对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项目训练,为学生岗位迁移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对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两年实施总结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课程的综合化改革,进一步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按预设能力培养目标确立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核心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具体思路与安排。

(4)明确落实专业方向能力培养课程。在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按照专业方向的岗位专项能力分析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清晰所面向具体岗位群情况,按照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设计与开发思路设置综合性项目化教学课程,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按订单培养的形式进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以实现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5)深化“毕业项目”的教学改革。在过去两年全面实施以半年以上“毕业顶岗实习”为核心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毕业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毕业项目选题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岗位选择综合性技术问题进行综合项目训练,并完成毕业项目报告。

(6)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实现职业资格“直通车”。依据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围绕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及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将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中的专业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中,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的衔接,使学生通过正常的教学在毕业时实现双证就业。

7

(二)实施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进程安排,以实验、实训、实习循序渐进落实能力培养的方式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并充分利用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来达到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充分体现以校企合作为特征的高职办学模式,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上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具体实施中要求:

1.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在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以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所确定的课程预设单项及单元共性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项目化教学课程为主体,在前两学年完成。

2.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内通用基础技能及若干综合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完整工作过程设计形成的具有学习领域课程特征的一组递进安排的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前两学年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学期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训练,获得今后在本职业技术领域工作中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3.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从业岗位技术需求及对本方向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由本专业方向教学团队按本专业方向适宜的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等),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线进行,或根据企业需求共同设置一组课程模块,与企业一道围绕企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完成,并通过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半年顶岗实习,以各专业(方向)清晰的服务面向(典型服务企业、实习或就业基地企业)进行学生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项目的教学与考核,使学生获得职场体验、从业岗位职业技能与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附: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8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9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概述

国际间的货物买卖,无论是对外合同的履行,还是对内各环节、各部门的衔接;无论是货物的托运和交付,还是货款的结算和支付,每个环节都要缮制相应的单据,以满足企业、运输、保险、商检、海关、银行及政府管理机构等对外贸易工作上的需要。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商务单证的制作及流转过程。商务单证工作是外贸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国际货物买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二、商务单证是国际结算的基本工具。

国际间的商品贸易,尽管买卖的标的是货物,但在货款的结算中,重要表现为单据的买卖。在cif这一类象征性交货的贸易术语下,“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各有关方面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有关的货物;银行审核单据表面的真实性,以决定其付款的责任。国际海洋货物运输中,海运提单不仅是货物的运输单据,也是可以转让的物权凭证。国际贸易贷款的结算,商务单证是基础也是依据。

三、商务单证是重要的涉外法律文件。

商务单证贯穿于进出口贸易的全过程,它的缮制、流转、交换和使用,不仅反映合同履行的进程,也体现货物交接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当事人如出口商与进口商、承运人与托运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银行与客户、海关与进出关境人、商检机构与委托人之间的权责利益关系。当发生争执时,商务单证又是处理国际贸易索赔和理赔的依据。可见,商务单证是一项重要的涉外法律文件。

商务单证是维系国际货物买卖各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凭证,与外贸企业的自身利益紧密相关。如果单证管理工作出现差错,不能及时发货交单,以致客户迟延付款造成利息损失;如果单证本身出现差错,致使客户或银行换单、退单,甚至拒绝付款,这都将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商务单证工作是外贸企业经营成果得以实现、经济效益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

国际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项目

本计划立足于广州开发区各国内外知名企业对国际人才的需求,将为本计划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帮助毕业生成功求职。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的行业岗前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模拟职场演练及hr面试,做好职前准备。

为学生提供名企招聘资讯,一对一与行业hr专家面谈,为学生举荐到对口企业及岗位。

为学生提供归国人才落户服务,享受高效办理落户奖励、购房补贴、创业补贴等申请的福利政策。

广州开发区优势与政策动态。

广州开发区,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其位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本项目教学基地位于中新知识城,是广州市重点规划区域,是中新政府跨国合作标志性项目,也是新加坡以及广东省政府共同倡导创立的广东省经济转型的样板。

中新知识城的发展愿景是以知识经济为创新模式,汇聚高端产业与人才,打造一座经济、人文与生态高度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未来的20年,占地123平方公里的知识城将成为一座为50万人提供生活、工作、学习、休闲的城市。

国际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项目

为推动人才培养与引进,广州开发区推出利好的政策支持:

具有国(境)外学士学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人士,可入户广州。

全日制应届毕业生,可申请新引进入户人才住房补贴,本科生标准为2万元,硕士研究生为3万元。

全日制本科学历人才租房面积不超过60m的,可申请50%的租金优惠。

开发区聚集国内外知名企业超过1000家,积极推进孵化创业项目,同时为海外人才提供近800个高含金量岗位。

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心得体会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人才需求,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应运而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有体会地感受到了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下面我将从提高数字技术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合作能力、拓宽就业视野以及实践应用技能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数字技术能力,更增强了对数字技术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个重要的数字技术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掌握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如Excel数据处理、Python编程等。这些技能不仅在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课程还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帮助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字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我们在课程中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课和实践项目中,我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实践机会,从而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主动提问、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我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注重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数字技术领域,很少有一个人能够独自完成所有的工作。课程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了我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项目实践中,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任务分工和协作沟通等方面的技巧。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项目,我们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对我们未来从事数字技术相关工作非常重要。

此外,数字人才培养课程还拓宽了我们的就业视野。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数字人才需求量很大。通过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我们了解到了数字技术行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拓宽了我们的就业视野。我们知道了自己学到的技能可以在哪些领域用到,也了解到了一些热门的数字技术岗位,这为我们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最后,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注重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在课程中,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还进行了很多实践操作和项目实践。通过这些实践,我们学会了如何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掌握了实际操作的技能。这对于我们的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企业更看重我们能否真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我们不仅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对我们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提高数字技术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合作能力、拓宽就业视野以及实践应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我们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在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时代,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将会越来越重要,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这门课程的学习。

中国留学论坛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生建学出席2011中国留学论坛时表示,“我国年度出国留学人数,5年内翻一番,留学回国人才人数在5年内翻了两番。”教育部对2010年度我国出国人员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梳理出当前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在规模、类别、分布、安全和回国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呈现出的六大主要特征:

第一,留学人员规模庞大。据介绍,截至2010年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超过72万人,2010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为28.5万人,同比增长超过24%,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在主要留学人员派出国家中,中国的留学生数高居榜首,2010年超越印度成为赴美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

第二,留学类别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从留学生群体来看,以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为主体发展到自费出国留学人员为主体。2010年自费出国留学人数占当年总出国留学人数的93%。从留学人员培养模式上看,可以分为学历生和进修生,学历生又分为境外全过程的学历生和境内外联合培养的学历生。从留学人员选择的专业上来看,涵盖了多学科、多领域,但大部分留学人员,尤其是广大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学习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金融以及工程技术学科。

第三,留学人员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目前我国在外的127万人员,大部分留学生集中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德国和俄罗斯10个国家。

第四,留学人员的安全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规模迅速扩大,在外留学人员的安全事件呈现频发态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部分留学人员的法律观念、风险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五,回国的留学人员人数已经过半。留学回国人员规模的扩大,得益于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也得益于国家鼓励回国和吸引人才的政策不断完善。

第六,留学人员发挥作用巨大。留学回国人员在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部分留学人员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据2010年统计,目前中国科学院692名院士当中有590人是留学回国人员,超过77%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具有留学经历。

生建学同时提到,我国将进一步对出国留学工作进行全局谋划,创新和完善国家公派留学机制,着力提高选派质量和留学效益,完善配套措施,强化服务意识,健全自费出国留学市场监管,加强对广大留学人员的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强在外留学人员工作,为广大在外留学人员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进一步改善吸引留学人员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感召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

国际人才培养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国际人才培养的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引人深思。通过听取海外工作人员的经历分享,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启示。

首先,国际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强调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培养专业技能的人才是不够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多元化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才能综合对领导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培养国际人才需要加强文化融合。在国际人才的培养中,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分享了他们在国外工作的经历,他们强调了文化融合的关键。他们认为,只有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国际团队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人才。因此,在培养国际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再次,国际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人才的培养中,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分享了他们在国外工作的体验,他们对语言的重视程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认为,语言能力是国际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掌握一门流利的外语,才能更好地与国际团队进行沟通和合作。因此,在培养国际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机会和资源。

此外,国际人才培养需要开展实践教学。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该方面,他们分享了一些他们在国外工作期间的实践经历,这些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认为,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国际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平台。

最后,国际人才培养需要不断与国际接轨。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强调了国际接轨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和接触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才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人才。因此,在培养国际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不断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通过这次讲座,我对培养国际人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明白了国际人才培养需要全面发展、文化融合、语言能力、实践教学和与国际接轨等多方面的要求。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这些经验和启示融入实践,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人才。

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数字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培养更多的数字人才,许多教育机构提供了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我也有幸参加了一门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并从中获得了诸多收获。本文将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实践体验、团队合作和展望未来五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和全面。课程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编程技能、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方面。通过学习课程,我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自学了一门编程语言,并学会了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这些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都非常有用,使我对数字领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其次,学习方法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人才培养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高效地阅读和学习资料,如何解决问题和进行思考,如何进行团队合作等。这些学习方法的应用让我的学习更加高效和有条理,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这也是我在课程中最享受的部分,因为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仅对课程有帮助,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是非常有用的。

第三,实践体验是课程的重要环节。数字人才培养课程不仅讲理论知识,更加重视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在课程中,我们通过电脑实验室进行各种实际操作,例如编写代码、处理数据等。这些实践项目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程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也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我亲手完成了一些实际的项目,对数字领域的工作流程和现实场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四,团队合作也是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人才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来完成任务,这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课程中,我们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了一些项目,这要求我们相互协作、有效沟通和分工合作。通过团队合作,我不仅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也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也对我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展望未来,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给我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学习课程,我对数字领域的认识更加明确和深入。我意识到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未来的工作将需要更多的数字人才。因此,我决定继续深入学习和发展数字技术,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字人才。我将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数字人才培养课程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课程,我不仅获得了实用和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学会了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团队合作能力。实践体验和课程项目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数字领域的工作流程和现实场景。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发展数字技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数字人才培养课程不仅是一门学习,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我国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活动,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健所在。本文从人才培养定位和社会岗位需求出发,提出了从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双证制度、实验实训和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构建国际贾易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新思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年均递增速度均在20%以上。我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036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远未到位,现行的高考制度在政策导向上也轻视高职院校,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选择高等职业院校实属出于无奈,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在”本科压缩型”和”岗位技能型”中取得平衡,既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注重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目前,我国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本科)约38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约49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约510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根据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调查得知,吸收国际贸易专业的用人单位都希望录用能力强、上手快、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因此,应该以职业岗位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增强动手能力,缩短上岗周期,并兼顾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该培养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可以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把握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

加入wto《新外贸法》的颁布,都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增长,从贸易总量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选择来华投资,据保守估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需要150一200万的外贸人才,而从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全部从事外贸工作,尚有100多万人才的巨大缺口。但市场的现实情况却是,外贸企业招工和毕业生找工作双难的局面,这就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在能力、素质上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断层和偏差。因此,我国引入了“职业能力本位”的指一导思想,提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

由表1所示可知,国际贸易工作岗位的职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可以简单的表示为: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十国际贸易单证等实务技能+国际货运知识十报检、关务知识+相应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一定的工作经验十学历。

三、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手段。

(一)教学模块是载体。

国际贸易教学应该摆脱原来的”大纲本位”的思想,建立起”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综合考虑职位的具体要求可以将国际贸易能力分为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外贸单证能为和综合应用能力三大模块。

(二)校企合作是趋势。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和模式.学校作为人才的输送方,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只有二者真正接轨,才能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正是企业所需要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担任实验及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授,提供实习机会等:校方也可指导企业的生产实践,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三)面向双证是关键。

由于财经类专业实施资格证书制度的范围较广,与财经类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标准齐全,因此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较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如表3所示,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推行”双证课程”,即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学校的日常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加强实训是突破。

实验实训模式的改革既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也是突破点,更是难点。具体而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课堂实践教学、校内模拟仿真训练和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四大块组成。

1、课堂实践教学。因课程而异,可以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读书报告等形式,结合真实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校内模拟仿真训练。依靠专业实验室和教学软件,构建”国际贸易模拟实习的平台“外贸单证制作平台”、”外贸模拟练习系统”、’.进出口实务操作题库”等仿真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和一系列进出口单证的缮制和修改以及海关、银行、货运代理、船运公司、保险公司、商检部门等在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培养学生胜任国际商务各岗位的职业能力。

3、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性教学旨在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举办英语技能大赛,商务谈判大赛等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撰写实践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将课堂、校内、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帮助学生明确其未来职业选择的有效途径.

4、校外实习。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相结合,指定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老师跟踪指导,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和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满意度,并以实习带动就业,提升实习留用就业率,从而提高本专业的总体就业水平。

(五)提升师资是保障。

要想打破传统的理论灌输型的授课方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高职高专外贸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学校应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一方面,学校要求教师率先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并定期轮流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熟悉业务,把握最新的外经贸动态;另一方面,学校可聘请外贸公司业务骨干不定期到校,或参与授课或举办讲座或指导实验实训,用真实案例剖析外贸实务。

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区急需高级产业型应用人才,然而目前人才市场呈现出供求不均衡现象。尽管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中,但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调查中不难发现,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也是影响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本文将针对转型发展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改善意见,谈谈如何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能力;转型发展。

2003年,教育专家将我国高校划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及职业技术型三种基本类型[1]。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目标为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传统学术科研型高校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级产业型人才不仅在我国发达地区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同样体现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上。但观之市场人才需求,却能发现其缺口量大,但人才却无法对应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相关专业。尤其在欠发达地区,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最终选择改行,致使人才供求环节不平衡,从而制约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在这其中,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常使得学生在毕业求职中屡屡受挫。于是大量的学生在遍寻不着适合的工作时便会怀疑自身从而放弃四年所学,常常最终加入更具有企业针对性的培训机构学习,改行发展。而这样的发展路径对于地区经济而言是不利的,这与教育中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倾向定位不严谨、不准确脱不开关系,再则,学生于高校学习中所受实践教育的不完善,影响其就业中的表现,也是行业人才数量不均衡的一个诱因。调查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教育模式可以发现现行教育的弊端[2]。一是专业实践课程占比较低,而学校的通识教育往往占到50%,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会占到20%—30%,真正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课程一般为10%左右,甚至有继续压缩课时的趋势。二是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大量的基础课程在教授理论之后却无法与实践应用结合。三是校企联合往往成为学生最后一学年中的实习经历,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比最少,远不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四是以传统固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学生,桎梏了实践教学所能发挥出的真正影响。上述教育现状与教育工作者整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僵化是分不开的。观之应用型本科院校衡量应用型教师的能力标准通常为以下三种情况[3]:一是具有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证,同时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二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掌握着行业先进技术,能够实现理论与应用双重教学目的;三是具有教师与职业双重资格认证。在相对重视教学能力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于聘用教师各方面尤其在教学能力上把关严格,会有试讲试教考察。但在大学阶段,囿于传统教育方式,对于教师的学历、资质、理论知识的要求严重盖过了对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要求。这在学术型院校中或许有益处,而在应用型院校中只会适得其反。

一、完善校内体制,促进基本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基本职业要求,高校内部必须加以重视。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师不仅要具有完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能够制定教学目标、沟通师生、协调教学内容,合理地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完善校内教育体制、改革用人标准、精准考核目的能够保障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能力。其具体策略如下:一是要建设和谐统一的机制体制,以教学目的为中心的校内各部门,如人事处、行政教学等辅助部门统一协调好教学工作,保障教师有能力提升的环境与途径。二是要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由辅助部门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以及行业要求制订细节完备的教学能力提升方案,并考虑用人标准的改革,加大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的人才招聘,提高社会实践技能强的兼职教师等,创建专业应用型师资队伍。三即根据具体实行的教学效果构建科学的教学标准、聘用标准、考核标准。促进教师间良好的竞争氛围,以提升教学质量。四是要在具体提升教学能力方案中分层次制订详细计划,根据教师以及专业特点系统性地整体提升教师能力。五要在考核标准中细化其单位考核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考察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单个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不仅要考察单一教师的能力如何,同时将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入大的目标中,以团队协作的力量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其人才培养重点在于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塑造,由此带来的显著影响便是对于应用型教师的需求量增大。因此,合理看待现行市场标准,改变过去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十分有益。高校必须彻底改变原始的教师聘用标准,以更切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教师为首选目标,并为教师制定具有保障作用的'用人体制。其人才引进标准需要学历、科研成果与教学能力并重,建设多元评价体系,平衡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详细实施策略如下:一是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引进。高校多与企业联合,并在合作过程中广泛寻找具有高学历、高技术能力的人才,理论上可将在行业、企业中工作多年,具备学历高、职称高、技术能力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丰富的人才扩充进应用型师资队伍中来。二是将行业中的专家、经理人等具有高层次应用技术能力的人才请入高校,开展实践知识、经验教学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三是为在校内任职教师提供完善的外部条件,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师能力培养中心,深谙教育学理论,能够结合实际完善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方案。同时能够体察社会动向,积极改革制订教师能力培养计划。根据教师自身特点,相应补全其所欠缺之处。如理论知识不够完备的,通过知识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其专业性;对于基础教学能力不足的,以团队互助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基本教学能力,开展相应的教学技巧比赛等;对于未出国教师,要提供其与国外教学经验接触的机会,构建国际交流平台,促使在职教师不断进步。

三、积极推动在职教师转型,提升自我创新与学习能力。

目前地方高校在职教师具备一定水准的应用教学能力的实为少数,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必须推动教师积极转型。相应的实施策略如下:一要根据教师各自特点分层次、分批次进行转型培养。重点转型培养对象为毫无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型教师,应与企业联合,进入行业内部培养3—5年,增长其行业应用经验。其次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但年限不长的教师,与第一批转型培养的教师一起实施长期培养计划,鼓励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利用3—5个月时间进入企业实践培训。二要统筹规划具体的转型策略。根据行业特点、专业发展方向、教师自身限制等规划详细的转型方案,并由相应的学校部门审核教师意见,做到分类、分层次、落实具体的培养目的。三在落实转型培训工作中,校方应鼓励教师积极性,并建设相应可见平台以供教师转型培训。如通过建立校内职业培训、与企业联合挂靠培养、科研合作、创建校办企业、构建海外平台等多种方式。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清楚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厘清经济转型背景下教育的改革大势,不能过度保守亦不能冒进,合理体察社会动向才能安全度过经济转型期,这是为学生负责,也是为地区发展负责。

参考文献:

作者:甘甜于丹郭姣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心得体会

如今,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也给人才培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而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则是针对这一现状而设立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多样化,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专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人才的要求了。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不仅包括了编程、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软实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能力提升,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其次,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注重实践和项目实战,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则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并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实战。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实践,我们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第三,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提供了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增加了就业竞争力。数字人才培养课程与企业的合作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与企业接触的机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所需要的具体技能和能力。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我们还能够积累实践经验,增加我们的简历竞争力,提高就业的机会。

第四,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和创业精神是数字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素质,而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而设立的。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创业梦想。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数字人才培养课程需要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拓展。数字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新的技术和工具层出不穷。因此,数字人才培养课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进步,才能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中保持竞争力。

总结起来,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实践项目、与企业合作、创新创业的培养和不断的学习拓展,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在实践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为自己的未来铺好道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