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跳离教学反思(通用7篇)

时间:2023-09-23 19:54:06 作者:字海 跨越式跳离教学反思(通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跨越式跳离教学反思篇一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词语的教学重点一是认识层面,二是理解层面,理解层面建议简单渗透,或者结合孩子的生活体理解,切不可死记硬背,那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先说认识层面,也就是识字问题。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识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要灵活采用多种识字方法,从字形角度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识字法(男、们),换偏旁识字法(请、清),形声字识字法(钢、柏),从趣味加强记忆角度,可以采用编儿歌识字法(秋:左边绿,右边红,两边相遇凉飕飕),也可采用字谜识字法(默:一条大黑狗)。

朗读词语,在低年级的词语教学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老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如齐读、男女生合作读、小组之间赛读、接龙读„„在朗读词语上要发挥聪明才智,形式越多越好,利用小孩子们的表现欲,在潜移默化中识记词语。

教师的范写也很重要,需要孩子们掌握的一类字词语,老师在识字的基础上,一笔一笔的规范范写,并引导孩子们爱上写字,愿意写字,遍数一定要少,一是孩子们的手还很稚嫩,没有完全发育好,二来,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的握笔姿势没有完全掌握,再者,写得太多,必然会引发小孩子的畏难情绪,进而可能对写字失去兴趣。在我的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让他们熟记并并遵循“写字小口诀”——横平竖直,撇捺舒展,习惯从最起始阶段开始培养,并坚持强化下去,爱上写字并不难。

理解词语,最恰当地应该是放在课文的情景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因为低年级的学生生活体验很少,即便老师把最正确的词语解释告诉孩子们,他们也很乖地背下来,但是绝对不能理解的哦,所以,理解词语不能着急,这应该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事情,心急没用,但是一些方法的渗透需要教师动心思的。最佳途径应该是把课文读熟,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入情入境,如遇到故事性的文章,应该抓住契机,抓住孩子们爱表演的特点,把课文生动地表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那些难理解的词语就在孩子们的表演中轻松化解了呢。

跨越式跳离教学反思篇二

刚刚踏入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带这一颗幼稚、好奇、无知的思想来到了学校,开始了人生学习的生涯,面对和接受的是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如何培养良好生活的开始。教师多给予微笑和耐心,会让深得学生的喜欢很爱戴。从那一刻开始,他们会很努力上好你的课,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们喜欢您,喜欢你的微笑喜欢你的表扬、乐意的接受你的批评和教育、指导。举例:一年级的学生在听我教课的时候,当时的我是在进行广播操的教学,每个小朋友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我先运用先整体后分组的形式进行的教学,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就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广播操枯燥乏味和学生自己协调能力差异的情况下,开始对学习知识的逃避和缺乏自信,动作跟不上,模仿一下自己做一下,动作就是做不全。做为教师的我,就不能够在打击他的自信心和求知的欲望,我就对他微笑的说,你能够相信老师吗?相信自己吗?当他说相信自己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就给他打气,给他自信心,给他微笑,“来,我教你,”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会是他学习的动力,他会在想,他没有自信的时候,得到的却是教师的鼓励和温馨的微笑,他心里会想老师没有怪我没有批评我,我要好好学习。通过这个小小的片段,让学生看到的是教师微笑的美丽的地方,也是魅力的教学。课堂上,还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只有稍注意就会发现很多。教师的笑容也很重要,就像老师们写的批阅和评语一样重要,笑容在课堂可以让学生喜欢我爱我,所以我常常微笑对他们。他们会用更好的表现来回报你的辛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练习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体育教育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采用趣味游戏。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联系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兴趣。结束部分,学生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后采用一些调解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同时做好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

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灵活动用组织方法,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在“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的衔接,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是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即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既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具有无声的语言,更具有其它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组织方法。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跨越式跳离教学反思篇三

通过初一年级的跨越式跳高这堂课的教学,课后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我认为这堂课成功之处是突出本课的重点、难点,这堂课学生学习气氛活跃,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掌握跨越式跳高动作较好,充分发挥小组长的能动性,调动全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教学后我进行反思,如果把课中两个地方重新设计可能效果更佳,一是教师讲解如果改用教学挂图或者是课件就会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学生更加记忆深刻,学习更加容易。二是在提高练习时,应该区别对待把每组水平高的安排在另外高度的场地,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尽情的展示自己。

通过这堂课的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的努力,不断创新

跨越式跳离教学反思篇四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大,引导孩子们感受识字的乐趣,是解决识字难的捷径。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中,我试着引导孩子们主动观察字形,想办法记住这些字。

孩子对新鲜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如何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识字的兴趣,让他们一开始就能主动地认识汉字,是我们必须探索的课题。孩子们好观察、爱表达,我就引导他们从“看字”和“说字”做起。

在学习“人、大、个”这三个字时,我用红粉笔写这三个字中的“人”字,不等我提问,已有小朋友高高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他们的发现让我欣喜万分:

“这三个字里都有‘人’。” “‘大’和‘个’的‘人’不一样,‘大‘的撇变长了,‘个’的撇变短了。”

“老师,‘个’的‘人’跑到上半格去了。” “‘大’的撇变成了竖撇。”

真没想到一年级的孩子会观察得这么细致,我决心要多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自主地、愉快地识字。

学习“多”这个字时,我问:“你有什么新发现?”

“‘多’是由两个一样的字拼起来的。”

“那个字是‘夕阳红’的‘夕’。”

这时,我一边小结一边提问:“这两个‘夕’组成‘多’,有点像双胞胎。再看看这一对双胞胎就是长得一模一样呢?”

“不,下面一个‘夕’第二条腿横撇长一点。”

“对呀,不然它怎么有力气顶着头顶上的兄弟呢?”

孩子们听了都会心地笑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大家又认识了“朋、双、比、回”,还发现了双胞胎之间的差别。课间,有些孩子说还有三胞胎,我请他们说一说,黑板上一下子出现了“品、晶、森、鑫、磊”等字。我趁机请认识这些字的学生教大家认识了这些新朋友。这一天的学习使大家都很快乐。孩子们的扩散思维这么快,看来只要我们做有心人,把握好机会,就能引导他们在“看字”和“说字”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它们有什么异同?

二年级是识字量最多的年段,其中形声字较多。我首先鼓励孩子们结合字的意思认识字的形旁,读准字的读音再读声旁,形象地了解什么是“形旁”和“声旁”,逐步渗透“声旁表音”和“形旁表义”的功能。这样的字很多,如:园(四周都有栅栏的花园)、披(用手披)等。

第三、第四册教材都安排了两个单元的集中识字,其中有形声字归类。例如,辩、辨、辫、瓣是一组形声字。我首先请小朋友观察并朗读,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孩子们大致能归纳出这样几点:(1)都是左中右结构;(2)前三个字读音完全一样,字形相近;(3)声旁相同,形旁不同。识字时,我们结合词语“辩论、分辨、辫子、花瓣”的认读,帮助小朋友理解字义。其中“辩”“辨”和“辫”这几个字,通过朗读儿歌结合形旁来区别和理解它们的字义一辩:辩论、争论;辨:区别、判断;辫:头发交织。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区别许多形声字组:挺(手插腰,挺直腰)艇(超级大船就是艇)蜓(蜻蜒是昆虫),优(这个人很优秀),忧(心中忧伤);跟(脚后跟,足后跟),很(这两个人很要好),狠(像狼一样狠),恨(心中悔恨);转(车轮转转转),砖(石头也可以当砖用),传(动人的传说),炮(炮火冲天),泡(在水中泡一泡),跑(足球运动员积极跑动)抱(用手抱),饱(饱食一顿)等等。

编个口诀记住它!

在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口诀”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比如:

朋:两个月亮交朋友。

种:禾苗种在水田中。

回:小口回家大口关。松:公公站在松树旁。

树:村子里的树木对对齐。

峡:山和山夹着峡谷。

艳:色彩丰富多鲜艳。

辣:束老师说不能常吃辛辣的食品。

默:一只黑犬默默地呆在那儿。

琴:今天,王晶和王品一起弹琴。

竖:小瘦和大瘦又立在一起。

景:红日东升,南京的景色更美丽。

念:今天要用心念书

肯:月亮不肯止步。

颜:这页纸产生了三种颜色。

飘:起风了,邮票飘落到地上。

挖:他提手挖走了究的长撇。

解:用刀砍牛的角,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不仅喜欢这些“口诀”,轻松地记住了这些生字,而且对编口诀也产生了兴趣。只要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并且尊重他们的劳动,他们就会给你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吼:孔雀张开嘴吼叫了一声。

剪:你在前面用刀剪。

棍:他从昆明带回了一根木棍。

爬:用爪子巴着墙往上爬。

努:奴隶必须努力地干活。

翩:孔雀展开扁扁的尾羽翩翩起舞。

梦:夕阳在林中落下,一切进入梦乡。

喇:束老师立在那儿用嘴吹喇叭。

狼:狼狠一点。

这样,在孩子的眼中,汉字不再是单调的笔画组合,而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里边还有各不相同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识字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过程,而是充满情趣的游戏。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

跨越式跳离教学反思篇五

1、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队形变化的口令及要领,理解短跑、跳跃的动作概念以及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

a、学会接力跑,力争有90%左右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和下肢力量;

b、通过游戏,练习跳跃以及短跑技术与速度;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a、队形变化时的要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课难点:队形变化后的秩序;

教学方法运用:

1、教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还采用了游戏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以及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在相互对比、小组研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道理,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9―12分钟):

1、常规教学(1―2分钟):

1)体育委员整对集合,师生问好;

2)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安排见习生;

2、对列队形练习―二列横队变四列横队(4―5分钟)

教学步骤:

1)教师讲解二列横队变四列横队及四列横队变二列横队的动作方法及要领;

2)教师做完整示范;

3)教师口令指挥学生练习,排头到排尾。进行队形变化练习。

组织队形:四列横队―二列横队相对

3、游戏:“贴膏药”(4―5分钟):

方法:各组左右间隔两步,围成一个圆圈,另外从参加者中选出2人做领头人,一人追,一人逃,逃者与追者均可在圆圈内外及各组之间穿插。在追逃中,如果追者用手拍到逃者身体任何部位,则追者与逃者角色互换,但如果逃者贴在任何一组人的前面,逃者立即得到解脱,追者不能再拍他,而这一组的最后一人成了新的逃者。

组织队形(同上)

通过上述练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为主教材内容的出现,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展开(19―20分钟):

1、30米击掌接力跑(5―6分钟):

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学生尝试性练习;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3)教师启发,学生总结跑时的感受,怎样才能跑得最快;

组织队形:学生分为四组进行练习,二路纵队为一组。

2、游戏:“障碍过关”(13―15分钟)

教学步骤:1)教师讲解、示范游戏规则,见习生做中途裁判;

2)教师口令,学生进行游戏;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

3)游戏结束,教师启发学生总结游戏心得;

组织队形:同上。

(三)延伸(5―7分钟):

1、游戏:“抱团数数”

方法:

1)教师提示,并示范游戏规则;

2)教师口令指挥学生练习。

2、放松操

方法:

1)教师讲解示范动作,学生练习;

2)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4)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

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照顾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了教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缺憾,如在30米击掌接力跑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能力强的学生跑的快一些,而能力弱一点的学生,跑起就费力一些。教师对此没能及时加以引导。

1.低年级阅读教学设计

2.体育室内教学设计

3.小学体育跳高教学设计

4.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与反思

5.小学体育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6.初中体育优秀教学设计

7.小学体育的教学设计

8.体育课《跳绳》教学设计

9.体育跳绳教学设计

10.高中体育优秀教学设计

跨越式跳离教学反思篇六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进行原地踏步、立定的教学中。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不是练习次数多了,学生厌烦。就是方法不适合学生,总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最近,我针对学生能初步分辨左右方向的状况,引导学生从左右脚的交替时开始数数。此方法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踏步走、立定的动作方法。

通过以上实践,我体会到: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乐学的“情境”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模仿、交流等活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它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知识、技能的乐趣和自信心。

“教”与“玩”结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体育教学又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把“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1.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2.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3.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4.小学生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1.集分结合。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

2.课间穿插。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躁、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命题发挥。就是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规范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

4.内外联系。就是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体育规范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

1.服务中心。即为教学教改这个中心服务,把改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寓教于“玩”。“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玩,即无要求无目的的凭兴趣玩,一种是有要求要实现一定目的的“玩”,两种玩虽都以身体的运动为主要形式,但实际意义则完全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提出“教”与“玩”相结合,是把“玩”作为教的辅导手段,以“玩”助学,以“玩”促练,也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要体现教的意图,实现教的目的。

3.循序渐进。从引导、诱导的角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渐进过程中使“教”与“玩”的形式、内容在结合上日益紧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玩”的活动,如在低年级学生中练习躲闪能力可组织开展比较简单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活动。到了高年级,则应组织带球躲人等难度大的躲闪游戏活动。

4.活而不乱。“玩”是助“教”的一种手段。因此,体育教学中应用“教”与“玩”结合的方法必须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必要的“玩”,防止“玩”偏问题的发生。

1.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教”与“玩”的结合,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2.强化了学生的体能锻炼。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穿插了一些体育游戏,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通过“玩”达到了学生运动量,促进了体能的增强。

3.加快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与“玩”的结合,为体育教学营造了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赋予了学生一些独立自主的权力,使学生可以根据主观愿望,运用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选择与个人爱好和体能实际相适应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促进了学生个人性格、气质的发展。

4.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提高。“教”与“玩”的结合,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触了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促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了思维、判断、记忆等方面能力的增强,为学生智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教”与“玩”结合的方法,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继续坚持运用和完善这种教学方法。

跨越式跳离教学反思篇七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却发现,其实很多同学对简谱并没有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也白白浪费掉。

对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