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班语言江雪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实用10篇)

时间:2023-09-23 22:27:48 作者:曼珠 2023年小班语言江雪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实用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语言江雪反思篇一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识字。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2个。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如,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写字指导。“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正”字形比较复杂,建议边示范边指导学生一笔一笔地写。

4.这两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诗文意境美、形象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对诗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逐句讲解。

5.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诗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晴方好”“雨亦奇”,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7.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冰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选做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

小班语言江雪反思篇二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觉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诗人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言绝句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小班语言江雪反思篇三

《古诗三首》这节课,我本着主题教学的教学思想,以儿童诗为主题,把以前学过的四首儿童诗以及本节所学两首集合到一起,让学生观察总结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揭开诗歌的神秘面纱,窥探诗歌的奥秘,发现创作儿童诗的小技巧。学习创作一些儿童诗,把我们看似平常的生活发掘出诗意来,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这节课基本达到了上面所述的目标,只是感觉还不够精细。如一块未经精工制作的璞玉。环节还不够流畅,衔接还显生硬,教学语言还显粗糙,气氛还欠热烈,学生活动不太充分。热烈而充分的学生活动,精彩的学生发言,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识。学生学的透彻,自然就活动得开;一知半解,当然就活动生疏。

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针对学生的学情和所学目标,多设计一些必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参与到教学的展示中来,让学生把所学到的表述出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班语言江雪反思篇四

《山行》这首诗相比较于《枫桥夜泊》来说,意境上面比较容易把握,所以我遵循古诗的教学步奏,给学生进行教学。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我没有明确好这首诗具体讲了哪几个景物,所以很多同学在完成作业的`时候,都没有完全写到寒山、石径、枫林。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疏忽。

在讲《枫桥夜泊》的时候,我以为前面一首诗意,同学们在学的时候很轻松,那孩子对于诗意的把握一定还不错,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意境的营造上面,利用了歌曲、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寒山寺钟声的诗句。但最后发现,这种意境的营造真的非常男,孩子们对于诗意还是没有理解透,所以后来利用课余时间我又巩固了一下,这也是我的一个失误!同时对于备学生,我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小班语言江雪反思篇五

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理解“出”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

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

3、指名交流。

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及时引导。

2、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总”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读诗句。师生接诵,全班齐诵。

六、拓展积累与运用

1、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引得无数诗人都歌颂它。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2、学生交流,会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诗《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后理解大体意思。

(4)师生对读、接读、齐读、熟读成诵。

4、创设情境加以运用。

5、默写《天门山》

(1)仔细观察生字“断、楚”老师提醒“楚”的中间部分。

(2)学生默写。

(3)全班展示。

小班语言江雪反思篇六

站上讲台这几年,最害怕的就是古诗。因为古诗看似简单,要讲出韵味,讲得出彩还是挺难的。每一次讲古诗时,都特别想突破“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这一模式,想把古诗讲出特色,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但是每一次都会尴尬万分,草草收场。

五年级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按照课时计划本应该用两个课时。第二课时学习两首古诗。第一首带领学生学习方法,第二首古诗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学。这本是极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自己的学生自己清楚,除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外,更多的学生倾向于抄诗意,背情感。所以,每一次讲古诗,我都觉得无趣。所以实际教学中,我还是用了三个课时。

在开始新一单元的学习时,我总是以单元导读作为开篇,让学生了解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所以,导入环节,我开篇点题,直接引出第一首古诗《从军行》。《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我从诗题入手,让学生了解“从军行”,了解边塞诗。课上,我犯了一个错误。“从军行”和“边塞诗”的介绍,自己看着课件读给了学生听。读的过程中,我便意识到这个问题,又开始让学生自己读一遍,加深印象。像这样介绍类的内容应该让学生来读,而不是自己读给学生。因为在信息接收中,听的效果远不及自己边看边读。

因为同学们已经背会了古诗,所以自由读环节我让学生按照划分的节奏来读,但是依然有同学读得随心所欲。这时,我应该指名读,在读中指导,在读中纠正随意之气。但是,课堂上我却习惯性地采用了齐读。所以这一环节效果很不好,根本没有为同学们营造氛围,没有把同学们代入情境。课后,我提醒自己在读的环节还是应该多让个人读,在理解完诗意后再读古诗时,学生齐读完,也可再指名读,这样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易于读出情感,体会古诗美感。

在理解诗意时,我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说说古诗的意思。思维比较活跃的同学,一下子就会把语言组织得很流利,但是中等程度的同学似乎不敢于尝试,所以每一次讲古诗都会很有挫败感。而这一环节,当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小组内交流,这样就可以降低部分同学们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总想把自己准备的一股脑儿地推出,似乎不把课件内容全部展示出来,就白白准备了课件似的。所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课堂上更多的是带着学生一词一句解读,这样的学习聊无趣味,课堂也缺乏了生气。这也是导致学生不会自主学习的一大原因。所以,古诗教学,还是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交流,教师指导即可。

古诗字数寥寥,在这言简意赅的诗文中蕴含着作者充沛的情感。在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意之后,反复诵读中就能读出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自己总是怕学生体会不到,便会不停地解说、引导,这样反而阻挡了学生的自主体会,让情感流露显得磕磕绊绊。

体会情感后,拓展朗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感悟诗情。在课堂上,有时也会进行拓展朗读,但很多时候只是简单读了一遍,没有讲解,或者一笔带过,学生课下也不愿多读多看,所以拓展也就流于形式。如果备课充分,教师知识广博,调动学生兴趣,拓展就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好,了解更多。

古诗教学中,因为有了课件,所以板书用会被忽略掉。即使意识到要有板书,板书设计也不规范。所以,我告诉自己备课时一定要备板书,想还不行,一定要写在教案上或者课本上,以免上课又忘记。

从《从军行》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再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我意识到课堂问题时,在下次上课就会有意识规避,但课堂效果仍旧没有达到预期,这未免有点失望。这也再次提醒自己,备课首先备到位,备充分。备内容,备环节,备教法,备时间,备板书,这样课堂上才能达到心中有数,驾驭自如。

小班语言江雪反思篇七

在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学生的感悟可能是不同的,但只要他有所体会,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就要给予鼓励。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小班语言江雪反思篇八

这两天上了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平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复一遍。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

想想可能在课堂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把一首古诗全扔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来描述。对学生来说,难度可能是较大的。因为一方面学生来还没有掌握想象的方法,很有可能学生眼睛是闭上了,但是脑中一片空白。另一方面即使想象了,但不知道如何来表达。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想这样调整也许会好些:首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然后引导: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牧童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充分交流,并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牧童的形象后再引导:他骑在黄牛身上会是有怎样的神情?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引导,我想学生的想象空间就能得到一定的拓展,并且缩小了表达的视点,循序渐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同时,无形中又教给了学生想象和表达的方法。然后再进行第二句的想象和表达的训练。当学生巩固了以后,第三和四句的训练可适当放手,让学生在学过的.方法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练习和交流。

小班语言江雪反思篇九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努力创设一个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这就让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种情境的创设,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情境复现,以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因为情境创设就是让学生进入模拟情境的场境,通过眼前的形象和实际感受,联系已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使情境丰富和逼真。同时,模拟情境,只需要相似而以,在教学中运用时就显得简便易行。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待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送别情景。教师出示一幅景象:浩荡的江水,孤帆渐行渐远,即将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诗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别了。

你们不能再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了,不能再在一起痛饮美酒、畅叙友情了。你久久地伫立在江边遥望那一叶孤帆,难道此情此境你不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教师的这一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使我们的学生渐渐进入意境。这时,老师在让学生深情地吟诵诗句,表达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此时的学生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李白,他们的心完全沉寝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真正体会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这就是情到深处声自露,学生在朗读诗句时,一下子就抓住了诗韵。

小班语言江雪反思篇十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觉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诗人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言绝句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