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赤壁读后感(大全7篇)

时间:2023-10-07 16:49:43 作者:雁落霞 2023年赤壁读后感(大全7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读后感篇一

这篇文章主要写苏轼在赤壁之下游玩,因当时自己处境窘迫,而想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渺小。之后,又以辩证的思维说我们与万物都是无穷的。

有人说,苏轼的世界观是放达而积极的;有人说,最后苏轼想明白了,豁然开朗。我却觉得那释然与轻松是暂时的。

此篇文章中,苏子化身为客,来阐述自己内心的苦闷,后来文中苏自用变与不变的角度解释给客说:物与我皆无尽也。若说这句话是说给客听的,倒不如说是苏轼用来说服自己的,使自己释怀,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正在于此。与其说是解脱,到不如说是无奈与屈服。

不过,最后作者还是获得了暂时的快乐与轻松。

赤壁读后感篇二

这篇文章虽短却写得精彩无比。具体经过是苏轼与朋友驾小舟在江上游玩,并唱起了《诗经》上的歌曲。这时,有一个朋友吹起洞箫,箫声却充满了哀怨。东坡问他为什么这样吹他就说想起曹操当年破荆州时的情形,何其壮观。英雄豪杰,叱咤一时,而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由此想到人的生命跟天地相比,渺小得就如同沧海一粟,功名利禄如同过眼云烟,因而悲从中来,不能自禁,演绎此悲凉之箫声。苏子讲了水与月的例子来反驳他的观点。他说,人生的长短在于你怎么看,假如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即使是一眨眼的时间也没有停止过运动;假如从不变的角度看,我们与万物都是无穷尽的。这样想长江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苏轼的世界观是放达而积极的,从而也肯定了人的价值。接着他又说,万物各有属主,惟有“江山之情风,山间之明月”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的宝藏。他把眼光超脱了人本身的局限,去追求、去享用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美,这是发现了生命的本质奥妙和真谛的表现。

这种旷达的胸怀大概可以让那些蝇营狗苟与名利、心胸狭窄而思想庸俗的人感到惭愧吧?!苏轼的朴素的世界观,与我一向尊崇的人生准则不谋而合,假如不是时空相隔,我还真想引之为挚友呢!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赋写客之生悲,实为苏子开导之关合。他针对“客人”之言有感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读后感篇三

夜读《前赤壁赋》,反复咀嚼,不能入睡,叹服于苏子的见解和境界。古往今来,人们追求“大、久、美”的.精神境界而不可得,无奈于生命的短暂,哀叹于人生的虚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昔曹孟德横槊赋诗,何其慷慨?一战败于孔明周郎,何其惨烈?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想到这里,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沮丧和凄凉,“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认为,万物都有表象和实质,如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又如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表象虽千变万化,而其背后作为本质的“道”却是是永恒无尽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人生寿命的长短、功名、富贵也都是相对的,因而短暂虚无,唯有道是绝对的,遵从道、顺应道、享受道才能达到“大、久、美”;另外“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可强求,亦不可贪得,即使强求而苟得,也不可能长久,“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有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故而人生只有淡薄名利,化解执著,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才可享受生命“大、久、美”之至高境界。

道不孤,必有朋,明人杨慎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这样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苏子这篇《前赤壁赋》所见略同,可谓异曲同工,遥相辉映,虽历经千古,苏子之道亦不寂寞矣!

赤壁读后感篇四

苏轼在政治上是一个失意的人,谪迁伴随着他的一生,直到被发配到海南——这个在宋朝确实是“天涯海角”的.地方。最后虽逢大赦,却客死在北归的路上,一代文豪的悲惨命运令后人哀叹不已。也许是穷而后工的原因吧,苏轼虽然命途多舛,却留下了那一篇篇富含哲理的文章,令后人称赞。《赤壁赋》就是这样的一篇蕴含哲理的佳作。

起初,朋友相陪在江上游乐,景致很好。但是朋友吹和的箫曲却带来了痛楚和凄凉。朋友认为,人的一生过于短暂,英雄豪杰也不过享有一时的名声和地位,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我们的追求、希望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朋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种人生感慨是非常痛苦的,也是消极的。

说到赤壁,说到曹操,让我也想到了《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细细地想来,其实这阕词的内容和情感与《赤壁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滚滚长江向东流,一去不再回头,多少英雄豪杰像浪花般消逝,是非成败,都是短暂的,只有青山依然存在,每天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古今往事,都成了笑谈。

这阕词的上阕也表达了一种对英雄豪杰、功名伟业消逝的叹息,唯一长久的只有自然的江河,与《赤壁赋》中客人的话有些相似。但是下阕情感转折,它纵观历代兴亡盛衰,以英雄豪杰的成败得失抒发感慨,表现出一种旷达超脱乃至“大彻大悟”式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这与《赤壁赋》中苏轼回答客人的话观点又有些相近。

下文中苏轼认为客人的观点太消极,站在历史的和变化的立场看问题,人生当然是非常短暂的,但是站在不变的立场看问题,我们和万物同在,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有太过分的要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的遭遇和冤屈令我们同情,但是他的那种豁达的胸襟更值得我们叹服。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应该乐观的面对人生、充分地享受生活。像苏轼那样,既不用羡慕长江没有穷尽,也不用哀叹人生的短促。人生是短暂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珍惜这短促的人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不管我们曾经取得过多么辉煌的成就,最终都不会摆脱死亡的命运,这是自然的规律,强求只会成为笑柄,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曹操曾经写的“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这曹操早已经看透。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人生起伏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就是豁达的对待,在巅峰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低谷的时候平静心态,寻找摆脱的道路。人生苦短,年华易逝,纵使最终殒落,也要立志来创立像曹孟德一样的丰功伟绩。曹操是豁达的,在赤壁大败后回北方继续发展经济,为后来晋武帝的统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苏轼也是豁达的,在屡次的发配中仍想着造福一方百姓,心怀天下。人生就应该这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精彩地走着人生的路程。

赤壁读后感篇五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赤壁读后感篇六

人生路漫漫,一路上少不了暗礁险滩与大风大浪,在面对这般艰难的.人生时,只要我们打开心窗,勇敢面对,击退困难,便可走出荆棘丛生的山路,登上一览众山小的成功之峰。

对于苏轼这位诗人,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只有些轮廓罢了。直到遇见了你,我才改变了我的看法。

轻轻打开苏轼所写的《赤壁赋》,我看到了在月夜泛舟游赤壁的苏轼。他与朋友们“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想着“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幅悠然自得的赏月图在人们眼中看起来是非常美好的吧!但是有谁又曾想到,他仕途历尽艰辛,屡遭迫害,现在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生活遭到落差,心灵变得失落,但是他终不改变乐观的天性,从容地面对生活,勇敢地奋斗下去,最终厚积薄发,在才俊辈出地宋代登峰造极,创造出大量惊世之作,成为文学史上地里程碑。

记得进入高中的时候,诸事不顺,事事不如意。数学卷子发下来后,那鲜红的分数,那满屏的大叉,像一把把尖利的刀子,狠狠地刺痛了我的心。几次下来的考试,都使我的信心丧失殆尽,渐渐地消极起来。直到遇见了你,流放却乐观的你,我才一点一点改变我的观点。你二十岁登进士科,被皇帝预设为未来的宰相,但是遭人嫉妒,被人所陷,现在只能流放到这荒芜之地。面对这荒芜人迹的地方,你勇敢乐观地去面对,你对于这么艰难地处境都不言放弃,何况是我这个小小地挫折呢?于是我在心思放在数学上面: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每天睡觉前把今天所教的内容复习一遍,并且预习明天的新内容。每一次的卷子,都会第一时间思考错的地方,找出漏洞,加以巩固。一如既往,周而复始,慢慢地我又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每做出一道数学题都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在每一次的练习中,我一点点努力,也在一点点进步。

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虽然会内忧外患,但是无所谓,只要你在这时候打开自己的心窗,“从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淡然乐观的心态看待面前的困境,带着属于自己的勇敢和坚持,就可以突破重重难关,迎接人生的春天!

当你在面对滔滔江水,仰头吟诵时,“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遇见了你,一个潇洒、乐观、积极的你,是你让我终于明白,纵然前方有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只要转个弯,变个样,绊脚石也会变成我们的垫脚石。

让我们一起在失意时,一起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吧!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把荆棘当作铺满鲜花的原野吧!让我们乐观面对,不畏艰险。

赤壁读后感篇七

水光接天……”一样的清风明月,一样的白露横江,一样的水光接天,苏子唱响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欢乐豪迈之歌。可客人却忧郁伤感,以至于吹出了“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样悲哉哀哉的箫声。可见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孪生姐妹走进一个花园,不一会儿,其中之一哭泣着跑了出来:“妈妈,这是个坏地方,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则笑着跑出来:“妈妈,这个花园太美了,每丛刺上面都有美丽的鲜花!”

还听说,一个国王贪图享乐,命令大臣四处为他寻找“快乐”。大臣遇到一个自称“没有一天不快乐”的农夫,问起原因,农夫说:“我曾经因为脚上没有鞋穿而沮丧,直到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大臣顿悟。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水那么清天那么蓝;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天空是那么明媚灿烂,并非你想象的那么阴郁灰暗;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它很短暂,“路转溪头忽见”是久远;走出斗室,走向自然;走出苑囿,走向思想的广阔草原,你终会活出一个独特的自我,活出一个幸福的自我!发现人生路上别有洞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