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学蚕的一生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09-25 10:20:21 作者:琉璃 2023年科学蚕的一生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优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蚕的一生教案反思篇一

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科学蚕的一生教案反思篇二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偏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也不太爱提问题,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2、从各个方面了解指纹的作用,树立科学的观点。

3、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

4、培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1、(幼儿)父母和自己的指纹图各自一张;

2、(教师)各种指纹放大图;

3、(教师)放大镜每人一个;

4、(教师)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的相关图片一组。

1、印指纹:

幼儿分组玩印指纹的游戏;

把放大镜发给孩子,让幼儿观察,印完指纹后在纸上发现了什么、胶泥上又留下了什么?

2、讲述故事:

听老师讲的小故事,引出课题;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

比较自己的指纹和父母的指纹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生的,孩子和父母总是长得很像,被别人称作“亲子脸”。

幼:我奶奶说我长得和妈妈一模一样

幼:我鼻子长得像爸爸

幼:我眼睛长得像奶奶……

孩子:有“亲子脸”,就有“亲子指纹”

孩子:不对,侦探片里面说,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的

教师:那大家把带来的爸爸妈妈的指纹图和自己的对比一下,看看谁说的对?

孩子们比较后一致得出结论,指纹和爸爸妈妈的没有一个一样。

[幼儿发挥]老师,我们和爸爸妈妈只长得相像,但是还是有不像的地方,并不是真的完全一样,所以我们的指纹也不是完全一样啊!可是我小姨生的是双胞胎,他们长得一样,声音一样,穿得一样,连动作都一样,他们的指纹也应该是一样的呀!(很多孩子都点头表示同意)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这里刚好有一幅双胞胎的指纹,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他们是不是一样。(出示指纹图)共同分析比较双胞胎的指纹,小结指纹的秘密。

教师给孩子们读一段文章,证明孩子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并让孩子们明确知道,任何人指纹都是不可能相同的。

3、指纹特征:

出示一组关于指纹分类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几种类型指纹的特点;

让孩子们再次观察自己和父母的指纹,并将其分类。

告诉大家,指纹的形状和每个人的性格等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更不会因为谁的指纹长成什么样就证明他聪明与否,让孩子们树立科学的观念。

4、自由讨论:

向孩子们展示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来的关于指纹的图片;

让孩子们自由讨论指纹都有什么作用;

幼:那幅图我认识,那是指纹锁,《007》里的邦德就用这种锁;

幼:我晚上看侦探片,里面的警察叔叔就靠罪犯留在杯子上的指纹破了案。

幼:还有医院,我们一出生,医生就给我们印了指纹,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抱错宝宝了

幼:在电脑和手机上装指纹锁,小偷就偷不了它们了,因为他偷了也没用……

老师总结指纹的用途。

5、延伸活动:动物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

在活动快结束时,有孩子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所以我们都有指纹,那么小猫小狗也有手,那它们也有指纹吗?其他孩子也有了相同的疑问。于是我临时增加了这个延伸活动,让孩子们观察了幼儿园里饲养的几种小动物如小兔子等,并让他们互相讨论,还布置了回家查资料的任务,明天大家再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持续探索的精神和动手调查研究的能力。

6、游戏:让孩子们分组玩儿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让小偷们留下指纹,小警察们根据指纹来抓小偷。

7、总结。

本次活动因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因为这次活动的'生成不是单方面出自老师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是真正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课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指纹的特征、用途等。由于这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孩子们的准备都比较积极,在课堂上的提问也更加踊跃起来,师幼互动较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我作为老师也及时对课程计划做出了相应更改。然而本次活动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我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例如幼儿对创胞胎的指纹问题提出的疑问,如果不是当时准备时碰巧准备了双胞胎的指纹放大图,在幼儿提出问题时,我就只能枯燥的讲解知识,而不能直观的让他们观察,那我讲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由于时间原因,最后的游戏和总结时间都比较仓促。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应当更加注意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准备并加强对时间的控制。

科学蚕的一生教案反思篇三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了解风的形成,知道空气流动就形成风。

2.通过实验知道风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热爱大自然。

3.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材料准备

皱纹纸、硬纸板、普通a4纸等不同质地的纸、塑料袋、吸管、扇子、风车、记录表、笔。

指导要点

1.猜测风的形成。

2.尝试用不同的纸张、物体造风。

3.尝试形成风来吹动风车,让其转动,探索风车转速与风力的关系。

4.自己制作简单的风向仪,测试风向和风源的关系。

5.在记录表上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实施步骤

2.造风。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纸、材料想办法制造出风,比如用纸扇、用吸管吹等等,并说说你从哪里看的出有风了。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3.风的作用。感受风的存在,想办法制造出风让风车转起来,探索不同物体产生出来的风力不同,越是硬,表面积越是大,靠物体越是近,产生的风力就越大。知道风力越大,风车转的越快。

4.制作风向仪并记录。用皱纹纸制作简单的.风向仪,从不同方向制造风,探索风向和风源的关系。

5.讲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内,并与同伴分享探索结果,交流,遇到问题继续探索解决。

反思分析

这个探索活动是在组织语言活动《风在哪里》后我向孩子们提出的延伸问题,孩子们都知道了从花、草、衣服等东西被吹动后,可以知道风的存在,但是风是怎么来的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孩子探索。孩子们先纷纷猜测,然后通过我提供的材料开始探索、实验。我发现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非常投入,他们尝试用不同材料制造出风,有的孩子还发现同一种材料能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风。制造出风以后,我通过风车转动来让幼儿发现风力的问题,通过风车转动的速度不同,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风力与风车转动的关系,知道同一种材料用力大,就能转的快。但是这个要教师指导,因为不同材料产生的风力是不同的。这里有两个维度,孩子会弄不清。

最后风向与风源的研究也是比较简单的,我让孩子用箭头表示风源,用小旗表示风向,孩子们都能很清晰的表示出来。我觉得还能再延伸一点,比如教师可以收集更多材料,让孩子讨论风的利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大自然的影响等等。

科学蚕的一生教案反思篇四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了解风的形成,知道空气流动就形成风。

2、通过实验知道风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热爱大自然。

3、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材料准备:

皱纹纸、硬纸板、普通a4纸等不同质地的纸、塑料袋、吸管、扇子、风车、记录表、笔。

指导要点:

1、猜测风的形成。

2、尝试用不同的纸张、物体造风。

3、尝试形成风来吹动风车,让其转动,探索风车转速与风力的关系。

4、自己制作简单的风向仪,测试风向和风源的关系。

5、在记录表上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实施步骤:

2、造风。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纸、材料想办法制造出风,比如用纸扇、用吸管吹等等,并说说你从哪里看的出有风了。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3、风的作用。感受风的存在,想办法制造出风让风车转起来,探索不同物体产生出来的风力不同,越是硬,表面积越是大,靠物体越是近,产生的风力就越大。知道风力越大,风车转的越快。

4、制作风向仪并记录。用皱纹纸制作简单的风向仪,从不同方向制造风,探索风向和风源的关系。

5、讲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内,并与同伴分享探索结果,交流,遇到问题继续探索解决。

反思分析:

这个探索活动是在组织语言活动《风在哪里》后我向孩子们提出的延伸问题,孩子们都知道了从花、草、衣服等东西被吹动后,可以知道风的存在,但是风是怎么来的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孩子探索。孩子们先纷纷猜测,然后通过我提供的材料开始探索、实验。我发现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非常投入,他们尝试用不同材料制造出风,有的孩子还发现同一种材料能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风。制造出风以后,我通过风车转动来让幼儿发现风力的问题,通过风车转动的速度不同,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风力与风车转动的关系,知道同一种材料用力大,就能转的快。但是这个要教师指导,因为不同材料产生的风力是不同的。这里有两个维度,孩子会弄不清。

最后风向与风源的研究也是比较简单的,我让孩子用箭头表示风源,用小旗表示风向,孩子们都能很清晰的表示出来。我觉得还能再延伸一点,比如教师可以收集更多材料,让孩子讨论风的利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大自然的影响等等。

科学蚕的一生教案反思篇五

1.通过观察,发现,了解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2.学习根据问题猜测原因,培养幼儿勤观察,爱动脑思考的学习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经验准备:按照幼儿用书上的方式种植豆芽。

材料准备:幼儿用书,每人一个小纸盒,1把剪刀。

一、引出课题。教师出示豆芽:小朋友们请看,老师手上的豆芽是从菜场买来的,请小朋友记住它的样子,等会儿老师要提问。

二、组织教学

1、引发幼儿回忆豆芽的种植情况。

教师:

(1)上次我们观察了泡过水的豆子的变化吗?都有哪些变化?(大小、颜色、硬度)。

(2)后来我们将豆子种在哪里了?我们现在把它拿出来看看吧。

2、引导幼儿讨论豆子不一样的生长情况。

(2)教师鼓励幼儿猜测原因。教师:想一想我们的种植方法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3、教师总结:

教师:原来植物是需要阳光的。因为我们将中间的豆芽全部盖在了一个小盒内,它见不到阳光,进行不了光合作用,所以长的很慢。而且植物是向着阳光的地方生长的',哪里有阳光它就往哪里生长,所以当我们将盒子的口向旁边(或向上)开时,叶子就会向着有阳光的地方往旁边(或向上)生长。

4、鼓励幼儿再次做植物生长试验,进行验证观察。

(1)教师:这里有一个纸盒,请你先想一想你向让豆子往哪个方向长。然后动脑筋改造纸盒。

(2)幼儿思考并动手改造纸盒。

(3)教师在盒内铺好塑料袋,请幼儿自己把改造好的纸盒内铺卫生纸,浇水种植豆芽。

1、我在组织幼儿观看植物生长时,充分表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育教学中,我作为引导者去引导幼儿幼儿学习而不是去包办。

3、在活动中,我运用了符合幼儿实际年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针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教育。

4、不足的是,在动手操作环节,我准备的操作材料有些不好操作,影响了操作时间。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