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大全6篇)

时间:2023-10-02 15:19:00 作者:笔尘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大全6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一)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教学过程】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教学过程】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汇报交流: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第五溶解的快与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教学过程】一、哪一个溶解的快。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一、教师,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三、气温的测量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5、教师小结。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的是(3)。

(1)上午10时(2)中午12时(3)下午2时

六、课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科学教案。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文档为doc格式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动植物正在灭绝或已经灭绝了。

2、认识一些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了解一种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提出我们保护性的建议。

4、认识到爱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我国一些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教学难点:会写一份关于某种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报告。

教学准备:课前做的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你们知道地球上已经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动植物吗?

把你们了解到的情况向其他同学介绍。(教师补充介绍:19世纪,朱鹮在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地区广泛分布,由于战争和环境破坏,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认为朱鹮已经灭绝了。直到1981年,人们在陕西秦岭重新发现7只朱鹮,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朱鹮现存248只。)

二、探究过程

1、认识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1)请学生说出书上图中珍稀动植物的名称,说一说这些珍稀动植物的情况。

(2)请学生介绍其他珍稀动植物的情况,也可以介绍当地有特色的动植物。

(3)教师要做好相应准备,进行必要的补充介绍。

2、写一份关于某种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报告。

(1)自主选题,可以选珍稀动植物,也可以选本地有特色的动植物。

(2)交流调查活动计划。

(3)调查活动安排课后进行。

3、小结。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五

第二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情感价值态度观:

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重难点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水杯、热水、温度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

倒出一杯热水 引出三种预测:

1、先快后慢,最后不再下降了

2、先慢后快

3、均匀下降

强调:要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

二、自主学习

研究科学规律时一般要用到图表,教学生学会来图表,再利用图表进行分析、总结。

我们通过这些曲线图的比较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这是研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当我们对一个事物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先预想一下它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这种猜想很重要,以后遇到一些问题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假设,可以多提几种可能,然后怎么办呢?(做实验)

因为一切科学真理都离不开科学实验,所以通过科学数据的整理,作曲线图就能发现实际的规律。

我们虽然每组只做一次实验,但9组同时做,等于做了9次相同的实验,9次的实验结果都一样,可以证明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比较可靠的。如果只有自己做实验,只做一次还不够,要多做几次相同的实验,必然会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先做好实验前的预测,以及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开始实验,10分钟,每分钟测量一次,并做好记录。学习怎样来图表,并把自己观测到数据画在图表上。利用画好的图表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三、学生能够如实记录所观察到数据,并能根据数据对自己的预测做出判断。

能够看懂图表,并能够正确地标上数据。能通过图表对自己的预测做出判断。

学生能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2、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能够做液体热对流实验。

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知识与技能

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认识液体的热对流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预测温度的变化,能初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探究热现象的意识。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认识液体的热对流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教学准备

一、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用金属片做研究材料,均匀涂上一层蜡烛油,加热后观察现象

加热试管中水的上部分至沸腾,提出思考的问题:试管下部分的温度会是多少

温度居然不高,这是怎么回事呢?

加热一杯冷水,你能利用哪些材料看出冷水是怎样变热的吗? 指导学生实验、观察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学生推测,发言 预测,来出热传递的示意图

学生先想好准备怎样看出冷水是怎样变热的,讨论其可行性,准备好实验材料

分组实验

思考各种方法,讨论其可行性,准备实验材料,预测实验结果

了解热传导是向各个方向的,判断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三、找出热对流的规律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3、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重难点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教学准备

杯子、温度表(两根)、水、沙、记录表、黑白塑料手套、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授

水和沙的吸热实验

推广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的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

三、得出实验结论,对原先的猜测进行判断

知道深颜色的物体吸热比较快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给糖加热认识到物体会融化和凝固。

能够通过给铁圈加热和冷却认识到固体的热胀冷缩。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改变形状、体积和其他一些物理性质。

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避免许多危害。

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固体受热变成液体实验(糖)

物体热胀冷综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体受热以后会产生什么变化?(糖、生鸡蛋、玉米粒)

冷和热对物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来看一看糖加热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还有哪些物体在加热和冷却以后会产生与糖相似的变化呢?(松香、巧克力、蜡烛)

你们知道p23图讲的是什么吗?

动手实验,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先猜一猜,讨论一下

进行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明白固体在受热以后,体积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会变得大一些

三、学会自己选择研究的课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过程,以及所所需物品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

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

能够通过蒸发和沸腾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形成。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蒸发会吸收热量。

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

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云、雾、雨、露、霜、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知道云、雾的成因。

知道雨、露的成因。

知道水蒸气的成因。

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

知道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云、雾、雨、露、霜、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知道云、雾的成因。知道雨、露的成因。知道水蒸气的成因。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知道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杯子、冰块、玻璃片、开水、温度表、烧杯、试管、酒精灯、试管夹、易拉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 新授

实验设计(云、雾、雨、露、霜的形成)分组进行实验(云、雾、雨、露、霜的形成)

水蒸发实验

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看看还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

三、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尝试进行推断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六

1.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接力。

2.知道成人骨骼由206块骨构成。

3.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知道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

5.知道骨硬而结实,可以生长。

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拼人体骨骼图

剪刀、硬卡纸、胶水、人体骨骼模型或者挂图

一课时

准备实验用的器材、收集有关骨骼方面的知识。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

(二)引导学生探索人体的骨骼结构

1.活动:每人用力摸摸自己的身体,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2.交流:我们全身的骨头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四肢。你摸出了几块骨头?

3.比较:与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分布图比较一下。

5.学生汇报交流。

6.师:手骨共有27块,成人全身的骨头共有206块,这些骨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人体骨架,人体的骨架就叫做骨骼。

7.观察骨骼模型。

(1)头骨是什么样的?

(2)躯干骨包括哪些骨?胸骨、肋骨、脊柱分别是什么样的?

(3)手臂骨包括哪些骨?大腿骨的几块大骨分别是什么样的?

8.游戏——看谁说得快。

(1)老师指骨骼模型,学生说骨的名称;

(2)学生对照骨骼模型,摸摸自己骨骼的各个部分。

(3)老师说出骨的名称,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

9.活动:把活动上的人体骨骼贴在硬红色板上,剪下来,拼成一副完整的人体骨骼。

(三)观察骨的结构

1.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骨头是什么吗?

3.活动:分组观察动物的骨头,要求看它是什么样子的,用图画或语言记录下来。

4.学生汇报,交流。

5.讲解;和其他动物骨头一样,人的骨头也是又硬又结实,它既不是实心的也不是无生命的,骨骼可能生长;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四)了解人体骨骼的作用

1.观察图片,小组讨论: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2.学生汇报,交流。

3.(出示人站立图)谈话:人能站得住,坐得稳,靠什么?(骨骼)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具有什么作用?(板书:支撑)

4.(出示颅腔,胸廓图)讲述:头骨里面装有人体的什么器官?胸骨、肋骨、脊柱围成一个笼子,里面装有什么?脑、心、肺等都是人体内部重要器官,想一想,骨骼起着什么作用?(板书:保护)

5.(出示人体弯腰运动图)提问:这说明骨骼还具有什么作用?(板书:运动)

6.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讨论还有哪些骨头参与了运动。

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骨 骼

支撑

保护

运动

《骨骼》一课是教材中的第一课,由于骨骼在身体的内部,学生在学习这一课前关于骨骼的感性认识很少,要在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全身骨骼及其作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难度大是显而易见的。所设计的这课教学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也是围绕着解决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