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思路框架图 成本管理会计框架建设思路论文(优秀5篇)

时间:2023-09-26 07:20:10 作者:碧墨 论文思路框架图 成本管理会计框架建设思路论文(优秀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文思路框架图篇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会计工作的特点逐渐进行融合。因此,本文针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融合策略,以便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模式,通过有效的财务分析,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营业绩。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方式;经济发展

作为会计行业中的重要内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对相关会计人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严格。在会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吸取过去的经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估,向预期型系统逐渐进行转变,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成功转变的关键。虽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提供信息的很多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界限变得模糊。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财务会计提供的内部资料和其它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加工报告,使企业的管理人员能根据整理出来的日常报告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了解、规划和控制,客观的帮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切实提高企业总体经济效益。财务会计是指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已经交易的活动和信息事项,进行加工处理,根据财务报表制作为财务报告形式,将财务信息向企业外部进行汇报[1]。财务信息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资金运转情况,以货币为计量尺度,添加财务信息文字进行适当描述。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同点:

在现代企业会计系统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占有重要地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目标相同,都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服务,具有相同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其工作信息也可以互为所有。在具体工作中,管理会计的工作信息是财务会计总结的,通过对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利用;而财务会计要以管理会计的工作结果为工作参考,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存在相互联系、相互限制的关系,保证现代企业财务工作的高效合理,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不同点:

(一)工作内容不同:

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资金进行分析评价,预测和控制企业资金风险;而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利润等企业流动资金进行准确核算,以报告的形式表现出企业的经营状态,给决策者提供信息依据。

(二)服务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主要向企业内部提供有价值的经营管理信息和决策信息,直接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依据,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财务会计是向企业外部提供基本财务信息,面向所有与企业存在联系的利益集团,服务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2]。

(三)工作重点不同:

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是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服务,定期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预估和决策。而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是根据过去经验信息数据,以报告的形式进行表现,准确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状况。

(四)工作报告编制时间不同:

管理会计的工作报告编制时间存在一定弹性,根据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需求,可以为一天,可以为几个月,也可以为几年。而财务会计的工作报告编制时间存在硬性规定,一般来说,财务会计的工作报告编制时间为一个季度,或者一年。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策略:

(一)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属于会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下现代企业过于重视财务会计的工作,认为会计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企业资金进行记录和计量,而忽视了管理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提高自己对会计工作的认知水平,将会计的财务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建立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高要求,积极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互融合打下基础。

(二)建立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企业高效经营管理过程中,离不开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与自身状况相结合,建立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协调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严格遵守会计准则,重点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从而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数据,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三)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

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部门的工作繁重,涉及了大量的预决算和资金成本核算等工作内容,由于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工作人员的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很难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企业要及时根据会计工作的需要,将属于管理会计的职能从财务会计部门进行分离,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各自最大优势。

(四)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随着信息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仅降低了信息处理的资金成本,还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质量,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环境。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对会计信息资源进行整理总结,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工作使用提供便捷[3]。先进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满足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工作过程中对实时信息的需要,还为收集信息和传播信息提供了安全渠道。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为了充分的发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必须加大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力度,建立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过构建完善的会计工作系统,促进企业健康高效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论文思路框架图篇二

[摘要]文章详细分析了战略性成本管理及成本企划的特征和实施思路。文章认为,战略性成本管理是顺序思考方法,成本企划是倒序思考方法,这两种方法的采用并不冲突。企业为了进一步获得竞争优势,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关键词]企业集团战略性成本管理成本企划

新制度经济学家用交易费用的概念来解释企业扩大的动因和效率,他们认为企业的扩大或集团化可以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费用。著名的“科斯定理”说明,只要交易费用不为零,就可以利用明确界定的产权之间的自愿交换来达到配置的最佳效率,从而克服“外部效应”。德姆塞茨也认为:产权的交易会导致效率的提高。由于企业集团是由许多不同的单体企业集团化而形成的,这为实施低成本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委托代理的层极增多,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大大降低,管理和协调的费用均上升。要保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则依赖于企业集团如何在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发挥集团的整体组合优势,制定科学、高效的成本管理系统。其中战略性成本管理及成本企划对于企业集团的成本管理具有特殊意义。

一、企业集团的战略性成本管理

战略性成本管理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对成本问题的考虑。战略性成本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大多要涉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等有关资源配置的问题。

战略性成本管理的体现之一是新的成本核算方法的采用。

传统的成本制度以数量为基础进行成本计算和管理,认为产品导致费用发生,费用分摊到产品上去,形成产品成本。成本按照是否随产品数量变化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类。而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多样化,导致企业的间接费用大幅度上升,而直接人工比重显著下降。这就使间接费用的发生与直接人工小时数或机器小时数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同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比较,作业成本计算在直接材料的核算方面基本一样,主要在制造费用和直接人工的核算方面。传统的成本计算通常把制造费用按照产品所消耗的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进行分配,而作业成本法认为制造费用应该按照决定成本发生的“作业”进行计算和分配。

此外适时制的出现也推动了成本管理的发展,在传统生产管理系统下,供产销各环节都有较多存货,因而成本计算是连续的,即本期产品成本水平包括期初存货成本的影响,而由于价格的不断变化,结果不能如实反映本期生产发生的实际成本。采用适时制后,实现了“零存货”,本期产品成本就是当期的购货价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期的成本,便于当局进行成本分析,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并且,适时制下,许多在传统成本会计中的间接费用如检验费用、维护费用、材料处理费用,甚至制造单元内的折旧费用在新的制造环境下都变成了直接费用。间接成本减少和直接成本增加的结果使提高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提供了可能。加上生产已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直接人工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下降。传统成本会计中过分强调的直接人工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显然已不合时宜,必须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按“作业”进行分配。

战略性成本管理的体现之二是企业集团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对成本问题的考虑。企业集团选择经营领域属于企业集团的战略行为,可供选择的战略有:

1.归核化战略。在当前,以企业核心能力和合理规模以及价值创造为目的的归核化经营受到许多企业的追捧。企业集团的经营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企业原有的经营领域,采用归核化战略可以合理利用原有的市场机会,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绩效。在战略目标方面,从以往追求市场占有率及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最大化;在战略手段方面,由以往强调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成本最小化,转向加强企业能力开发、要素利用和职能创新,以及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2.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从理论上来说,多元化经营的理论基础是资产组合理论。自从马克维茨(itz)1952年创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以来,资产组合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在证券投资中,资产组合理论常常用来寻求风险―收益的最佳组合。同样,公司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业务组合来分散公司经营中的非系统性风险。对于企业集团来讲,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单一产品经营战略到主导产品经营战略再到多元化经营战略。显然,当企业主导产品的市场容量趋于饱和,扩大市场份额会遇到很大困难或不经济时,企业集团就会在巩固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同时,在更广阔的产品市场领域寻求发展机会。

多元化经营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内部优势和分散公司经营风险来提高公司价值。与单一经营公司相比,相当于将原来由多个单一化经营公司的经营活动组合在一个公司类进行。在这个公司内,管理人员借助于计划和行政手段决定不同经营方向之间的资源配置,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这可以称为协同效应,协同效应之所以能增加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绩效,则在于协同效应能充分利用共有的资源,减少投入,降低成本。

二、企业集团的成本企划

成本企划始于20世纪60年代,为日本丰田集团所首先采用,在20世纪80年趋于成熟并在其他行业推广。成本企划的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战术。它首先确定待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后由企业在此成本水平上开发生产拥有特定功能和质量且如以预计价格出售就会有足够盈利的产品。它使“成本”成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事后消极结果。企业只要将待开发产品预计售价扣除期望边际利润,即可得到目标成本,然后最重要的是设计能在目标成本水平上满足顾客要求并可投产制造的产品,作为一种成本管理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它的突出成就主要是体现在新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

1.成本企划的特征。从成本管理的思路看,西方企业通常是先设计产品,再算出产品成本,然后估计市场有无竞争力,如果成本太高,再回到设计阶段,修改设计。而日本成本企划的思路是,先求得目标成本,以此约束设计人员、营销人员和工程人员考虑设计、工程、外购品价格问题。把成本管理的思路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开发设计阶段,具有超前意识。从目标成本的确定看,成本企划是通过市场上消费认可的售价,减去期望利润,倒推计算出目标成本,作为设计的依据。它把降低成本的活动在开发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从源头抓起,避免以后制造阶段产生大量无效作业。也就是说,在将材料、部件等汇集在一起装配成产品的同时,就把成本一起“装配”进去。从成本管理的方法技术看,成本企划并不把成本看成是单纯的账簿产物。它既然在制造过程中产生,就应该从工程学、技术领域去掌握处理成本信息,以工程学的方法技术去进行监控和管理。

2.企业集团化是成本企划在日本获得成功的原因。企业集团作为具有共同利益和统一目标的企业联合体本身为成本企划的实施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使成本企划在降低集团产品成本方面更能发挥作用。首先,企业集团内部的分工合作,使得大企业能够利用自己技术上的优势,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而中小企业则集中研究某几个零部件,也容易取得突破。这就为新产品在设计阶段为达成目标成本而采取各个击破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其次,在企业集团内部,将原来各企业间的纯市场关系变成了一种准市场关系,成员企业间建立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这就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再次,在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后,大企业将许多零部件固定下包给中小企业生产,就可以大大降低大企业零部件生产的种类,从而为提高大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水平和组织大批量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零部件承包给中小企业后,中小企业由于有了稳定的生产任务,它们也能按照小而专的方向发展,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这就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了可能。

三、结语

战略性成本管理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对成本问题的考虑,主要是新的成本核算方法的采用和企业集团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对成本问题的战略考虑。而成本企划是通过市场上消费认可的售价,减去期望利润,倒推计算出目标成本,作为设计的依据。它把降低成本的活动在开发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从源头抓起。战略性成本管理是顺序思考方法,成本企划是倒序思考方法,这两种方法的采用并不冲突,所以为了进一步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参考文献:

[1]董邦国:.对企业集团成本管理问题的探讨.上海会计.03

[2]fredr.david(美):2001.战略管理(第八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3](美):.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

论文思路框架图篇三

现代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争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引入了战略管理新理念。顺应于战略管理这一企业管理革命,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融合,无疑是传统成本管理会计顺应潮流的重大突破。本文侧重探讨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战略”一词原属军事术语。《辞海》(1979年版)对战略的定义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

将“战略”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一词最初由美国学学者安索夫(ansoff)在其1976年所著《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其定义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近年来,战略管理通常被视为将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与调整过程中相关战略要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是在对企业环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企业长期和短期目标。进而开发和实施导向目标的企业战略的全过程。典型的战略管理过程包含企业环境分析、确立目标与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等阶段。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在战略思想指导下,战略成本管理关注成本管理的战略环境,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开发的实施,实质上就是成本管理会计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成本分析与成本信息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与影响战略的相关要素结合在一起,通过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木管理的基本框架是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功能定位。价值链分折、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1.价值链分析

每一种最终产品从其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过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这就是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形成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竞争上的价值链(value―chain)。

行业价值链分析与企业价值链分析:由作业特性决定,价值链一般按行业构成,相关行业之间有交叉价值链。任何一个企业均位于某行业价值链中的某一段,企业内部也可分解为许多单元价值链。每个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进行企业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价值作业之间的权衡、取舍,调整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如果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的累计总成本小于竞争对手时,就具有了战略成本优势。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往往突破企业自身价值链,把企业置身于行业价值链中,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步降低成木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成本优势。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在行业中往往存在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者。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与之进行比较,根据企业的不同战略,确定扬长避短的策略争取成本优势。

2.成本动因分析

作业影响成木,动因影响作业,因此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成本动因分析超出了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范围(企业内部、责任中心)和少量因素(产量、产品制造成本要素),而代之以更宽广、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成本。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比重比较大,可塑性也大,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考虑成本管理,可以控制住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大量潜在的成本问题。战略成本动因又可大体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costdriver)和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costdriver)两大类。

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组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和影响战略成本整势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1)规模:在研究开发、制造、营销等方面的投资规模;(2)范围:指企业价值链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前者与业务范围有关。后者与规模相关;(3)经验:即熟练程度的积累。通常与企业目前作业的重复次数相关;(4)技术:指企业在每一个价值链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处理方式;(5)多样性: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服务的种类。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就是分析以上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直接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影响,最终可归纳为一个“选择”问题:企业采用何等规模和范围,如何设定目标和总结学习经验,如何选择技术和多样性等,这种选择能够决定企业的“成本地位”。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根据其属性无疑是企业在经济结构层面的战略选择。

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1)劳动力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2)全面质量管理;(3)能力利用;(4)联系。企业的各种价值链活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执行成本动因与结构性成本动因有着不同的性质。在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可以提高各种生产执行性因素的能动性及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从而使价值链活动达到最优化而降低价值链总成本。

3.战略定位分析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诸战略中最为明确的一种。在这种战略指导下,企业的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服务)厂商,也就是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差别不大的条件下,努力降低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如果企业能够创造和维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地位。那它只要将价格控制在产业平均或接近平均的水平,就能获取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在与对手相当或相对较低的价位上,成本领先者的低成本优势将转化为高收益。成本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就是成本领先者,而不是成为竞争这一地位的几个企业之一,所以,成本领先是一种格外强调先发制人策略的一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可通过大规模生产,学习曲线效应,严格的成本控制来实现,企业必须发现和开发所有成本优势资源。

(2)差异领先战略:当一个企业能够为买方提供一些独特的、对买方来说不仅仅是价格低廉的产品时,这个企业就具有了区别其他竞争对手的经营差异性。差异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或在成本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生产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强、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以显示经营差异。当然,这种差异应是买方所希望的或乐意接受的。如能获得差异领先的地位,就可以得到价格溢价的报酬,或在一定的价格下出售更多的产品,或在周期性、季节性市场萎缩期间获得诸如买方忠诚等相应的利益。差异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选择那些有利于竞争的并能使自己的经营独具特色的性质,重在创新。

虽然经营差异包括了质量,但其含义要广阔得多,经营差异领先战略是通过价值链全方位为买方创造价值。

经营差异的代价一般较高,它不能直接降低成本,但可以通过价格溢价或增加销售量相对降低总成本。只要企业获得的总收益超过为经营差异而追加的成本,经营差异就会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3)目标集聚战略:如果企业能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竞争优势,回报将是巨额的,因为收益是累加的―一差异领先会带来价格溢价,与此同时成本领先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要想全面地、长期地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地位,是不现实的。目标集聚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种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细分市场,以取得在某个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种战略的前提是:企业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更广阔范围的竞争对手。目标集聚战略有两种形式,成本领先目标集聚战略寻求在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差异领先目标集聚战略则追求目标市场上的差异优势。目标集聚战略通常选择对替代品最具抵抗力或竞争对手最弱之处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采用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同样具有取得超过产业平均收益的能力,如果企业能够在某个目标市场上获得成本领先或差异领先的地位,并且这一目标市场的产业结构很有吸引力,那么实施该战略的企业将会获得超过其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

(4)生命周期战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产品从导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都是一个有限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可由几个明显的阶段加以区分,分别为产品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会面临不同的机会和挑战,因而需采取不同的阶段策略。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可以很好地指导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在导入期和成长期,可采取发展战略,以提高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加大投入,重视差异领先,甚至不惜牺牲短期收益和现金流量;在成熟期,可采取固守战略,以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和维持现有竞争地位为目标,重视和保持成本领先,尽可能延长本期间;在衰退期,可采取收获与撤退战略,以预期收益和现金流量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甚至不惜牺牲(有时是主动退出)市场份额。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充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长远性思想,不仅适用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直至产业的生命周期。

(5)整合战略:整合可以扩张企业的价值链活动。横向整合扩大企业业务规模,纵向整合则往往超越企业的业务范围,沿行业价值链方向向前或向后延伸整合。运用整合战略,调整(增加或解除)整合程度,可以重构企业价值链,提高企业整体盈利水平。

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常受制子规模经济或规模的不经济。规模经济产生于以不同的方式和更高的效率来进行更大范围的活动能力,意味着满负荷运行的活动在较大的规模上效率更高。横向整合扩大规模。规模与经济并不是正比例直线相关,随着规模的扩大,协调的复杂性和非直接成本的跳跃式增力。可能导致某项价值活动中规模的不经济。正确运用横向整合战略,控制规模适度,可取得成本优势及最佳成本效益比。

一项价值活动的纵向整合的程度也会影响其成本,如有关‘自制还是购买“的战略决策就涉及到前后整合的选择问题。纵向整合可以避免利用市场成本回避强有力的竞争供方或买方,也可以带来联合作业的经济性等,从多方面降低成本。纵向整合不可避免地有成本支出,也不言而喻地有利益期望,在任何战略成本决策中,成本和利益都是必须同时考虑的。当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或更加有利可图、更加容易实现时,也可采用有限整合或准整合战略。有限整合对供应商与顾客设立了严格的限制。可以避免为抵消侃价实力而进行完全整合的必要性。准整合是指在纵向相关的业务间建立一种关系(介于长期合同和完全拥有所有权之间),可以在不发生全面成本的情况下取得纵向整合的一些或许多利益。

当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进行战略目标调整,根据企业现有内部职能,若解除(或部分解除)整合时能够降低价值链活动成本而又很少影响企业收益时,解除(或部分解除)整合也是一种可选的方案。整合战略充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全局性思想。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步骤

1.战略环境分析:环境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初始或循环)的逻辑起点。通过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考察、评判企业现行战略成本的竞争地位――强项、弱点、机会、威胁等以决定企业是否进入、发展、固守或是撤出某一行业的某一段价值链活动。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价值链分析,通过对行业价值链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对企业内部分析以了解自身的价值链;对竞争对手分析以了解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以确定战略成本管理的方向。

2.战略规划。经过环境分析,确定企业是否进入、发展、固守或撤出某一行业某一段价值链活动后,下一步就是进行战略规划以确定企业如何进入、发展、固守或撤出该价值链活动。战略规划首先在明确战略成本管理方向的基础上确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全面的、长期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目标。各目标之间须保持一致性和层次性,组成目标网络。准确的目标有助于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为了实现所确定的目标,根据企业内部资源、外部环境及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基本战略、策略及实施计划。

3.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实施按实施计划中的要求与进度进行。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由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使实施过程产生偏差,因此须进行战略控制。战略控制包括确立预期工作成效的标准,对照标准,衡量偏差、辨析与纠正偏差,从而控制成本动因。企业只有控制成本动因,特别是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才能真正控制成本,保证战略成木管理目标的实现。战略控制的基本方式有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控制过程包含研究控制因子,确定控制标准、及时处理与传送控制信息等。战略控制系统应由企业层次、业务单元层次、作业层次组成一体化的控制系统,实行全面的,全过程的控制。当战略目标已实现或内、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超过了控制能力时,则需进行战略调整,即重新开始进行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规划等进入新一轮循环。

论文思路框架图篇四

摘要:在《通用航空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导向下,民用机场在推动社会经济保值增值方面发挥显著的作用,最佳效益的取得为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注入巨大的能量。在国内机场建设规模不断扩张,投入资本量不断增加的局势中,机场建设进程中衍生出多样化问题,积极做好建设成本管理工作,为民用机场工程成本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奠定基础。

关键词:民用机场;建设成本;维修成本;成本管理;方法

论文思路框架图篇五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