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音乐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优质5篇)

时间:2023-10-09 01:43:10 作者:LZ文人 2023年音乐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优质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音乐心理学的心得体会篇一

柯达伊·左尔坦(1882~1967)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从19开始,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柯达伊创作的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练习教材和有关音乐教育的文章、评论、讲话,以及同众多优秀作曲家、教育家共同努力创造的教学方法,被国际教育界统称为“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这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深远、最有名的四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一、重视音乐教育:从幼儿开始

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这是因为对儿童而言,音乐最符合他们的天性,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也最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所以柯达伊说:“音乐必定是学校课程中唯一最自然的部分。”

要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早期训练,唤起其对音乐的兴趣,使其获得音乐的体验,形成好的音乐品质和趣味。当孩子们对音乐形成了好的趣味,将一生都不会被轻易地改变。同样的道理,那些没有接受过正确的早期训练的人,就不会获得实际体验音乐的机会,渐渐地,对音乐的感觉就会变得麻木。正如柯达伊所说:“对成人采取任何行动几乎是不可能,成人坏的品味是无法被改进提高的,而另一方面一个从早期就被发展出的好品味,也是不可能轻易地被破坏的。”

二、关注音乐教材选择:通过民歌培养民族情感

柯达伊认为儿童的接受能力很强,对一切事物都容易产生兴趣,但儿童的判断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对教材的选择就要谨慎,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儿童音乐趣味的形成。只有那些能够经得住考验的好的作品,才能用来教育儿童。而民歌正是这种最适合于学校教学的音乐教材。

“一首好的民歌本身就是一部完美的杰作。”柯达伊这样说道。因为民间歌曲凝聚了多少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人们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在流传的过程中,那些不好的,不易被人们接受的就逐渐消失,而流传下来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同时,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歌曲朴实、有趣,易于孩子接受,通过民间歌曲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孩子对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找到民族的根基,唤醒儿童“我是谁”的民族情感。

当然,仅仅学习本民族的民歌是不够的,对其他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也十分重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熟悉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是熟悉其他民族的最好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教会学生进行比较,知道什么样的音乐是好音乐,“如果我们不教会孩子什么是好的音乐,那么说再多的反对坏音乐的话都是徒劳无功的”。

三、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加强听觉和节奏训练

1.实践。柯达伊教学法强调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实践是获得真切体验的重要途径。正如柯达伊所说:“只有实践能够让人真正的理解和欣赏音乐。仅仅靠听音乐是不够的。”儿童只有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音乐的体验。

2.歌唱。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歌唱为音乐教育手段。歌喉是每个人都有的乐器,唱歌是任何人都能参与的,所以说普及音乐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同时,歌唱能给人最直接、真实的音乐体验;歌唱训练具有丰富的学习内容,音准、节奏、速度、音乐表现形式、曲式分析、和声功能等等,都能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有效的作用。如果儿童在学习器乐前先学习了歌唱,这对他的器乐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柯达伊歌唱教学尤为重视合唱。在合唱中,学生学会彼此倾听,形成与人合作的观念,增强了团队意识,进而培养了他们的个人责任感。合唱课还使他们习惯于注意指挥,这对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纪律性也是十分有用的。

音乐心理学的心得体会篇二

《体验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著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体验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在《体验音乐》书中,作者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尤其指出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听音乐。本学年,自己任教一年级,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娱乐性”为主的幼儿教育向“知识性”为主的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他们具有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模仿能力较强,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对于一年级孩子体验音乐的方式而言,确实重点就是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即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此外用肢体语言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感谢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感谢《体验音乐》,让我受益匪浅!

音乐心理学的心得体会篇三

在我的高中生活中,我有了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在读书的时候听音乐。音乐不仅能够帮助我集中精力,还能够给我带来愉悦和放松的感觉。通过这段时间的体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音乐和读书的奇妙联合。

首先,音乐能够让我更加专注地读书。当我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因为周围的一些嘈杂声影响而分心,导致阅读效率低下。而当我听上舒缓的音乐之后,自然就会进入一个安静的心境,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阅读上面。特别是在做一些需要长时间连续阅读的作业时,音乐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让我能够长时间保持清醒和专注。

其次,音乐还能够为读书增加情感体验。阅读不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更是一份情感的投入。音乐通过营造浪漫、悬疑、悲壮等不同的情感氛围,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融入到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有时候,我甚至可以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更加深入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意义,感受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当然,音乐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读书场合。比如在阅读课外书籍时,我更喜欢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到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上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加入音乐,可能反而会分散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失去原本阅读的意义。但无论是在自习室、家里还是公共场所,我都会尝试用音乐来帮助自己进入到一个更加好的阅读状态。

总的来说,音乐是一种让我沉浸于阅读中的灵药,帮助我增强专注、丰富情感体验,让我的读书之路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还会坚持这一读书习惯,同时希望更多的同学也能加入到这样的读书方式中来。

音乐心理学的心得体会篇四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音乐和读书一直是我的重要伴侣。音乐帮助我放松身心,读书则让我受益匪浅。最近,我更是深刻体会到了音乐和读书的紧密联系,它们在让我变得更加优秀、更有智慧的道路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首先,音乐让我有更好的心态去学习。每当我开始感到疲惫,无法集中精力时,我就会放一首喜欢的歌曲来舒缓自己,让自己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音乐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更快速地分泌足够的多巴胺,这能帮助我们感到更加愉悦和放松,而这些状态无疑非常适合学习。

同时,我还发现阅读也可以给我带来类似的心态。读书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地沉浸其中,忘却外界的纷扰和压力,这让我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更有动力。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通过音乐让自己变得更聚焦。有时候,我会选择听一些悦耳的背景乐来帮助我集中注意力,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相对会更高。在听音乐的时候,我会尝试将它与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的联系,这样我就可以更好地吸收知识和信息,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此外,读书也教会了我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信息上。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核心内容上,这样我就能够高效地学习,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和启迪。

最后,我相信音乐和阅读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平衡。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抽象或难以理解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拥有感性思维来解决问题。而音乐也是一种非常适合发挥感性思维的工具,它能够让我们更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然而,理性思维也同样不可或缺。在学习和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规律或者原则,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而阅读也是帮助我们提高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和理解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音乐和读书的帮助下,我变得更加聚焦和专注,同时也培养了更为平衡的感性和理性思维。这两项艺术活动让我的生活更加有趣,更有意义,它们也成为我在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坚强后盾。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这些艺术活动的学习价值,让自己在生活中受益匪浅。

音乐心理学的心得体会篇五

自从小宝出生后,我总是希望有人或者有一本书能教我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虽然相隔5岁,但他两真可以用“相爱相杀”来形容。好的时候,一个温柔一个听话;吵起来的时候,一个霸道另一个更霸道,总是以其中一个人哭来结束争吵。

大概是吵的次数多了,我也“麻木”了:让他们自己吵去,不再为他两吵架而抓狂。这样反而清静了许多,不需要充当裁判。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无论处理的.多么公平,总有人觉得不公平,即便孩子们觉得公平,大人们还经常为其中一个打抱不平(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对小宝)。

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大宝本身比较爱哭,再加上经常无缘无故挨小宝打,又迫于“姐姐”这个身份不好还手,总是被打哭,然后跑来找我诉说委屈。有时候我也懒得讲道理,直接回一句:你打回去。

后来看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到追求卓越与自卑的关系:在每个人身上,追求卓越感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感,我们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

大宝的自卑在于,父母把部分关注转移到了弟弟妹妹身上,他不会理解这是因为小宝需要更多的照顾。在大宝眼中,小宝带走了一部分父母的关注,这会让大宝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在行为上,他又会采取一些方式去获取父母的关注。

对于满意姐而言,哭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当我把处理事情的主动权还给她时,她的需求得到了关注,也不会因为父母的“处理不当”引发反抗情绪,反而化解了矛盾,不得不说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的内容如本站的小编在上文所整理的,《儿童教育心理学》确实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籍,可以让大家学习到不少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