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论文题目(通用23篇)

时间:2023-11-22 17:16:19 作者:曼珠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题目(通用23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教学中常用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接下来是一些备受赞誉的范文,可以在学习写作中起到指导作用。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振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讨论了推进“农业+互联网”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分析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强化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立,做到资源共享,强化教育扶贫工作,并结合当地特色加大对农产品推广力度等解决对策,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互联网;乡村振兴。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农业也要与“互联网+”经济增长相结合,让电子商务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此,“农业+互联网”已经成为农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1 “农业+互联网”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扩大,传统的农业作业和销售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智能,自动滴灌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智能电力温控技术等的普及让农作物的生长更为科学,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产量。在农业收割方面,卫星导航定位收割机让传统的收割有了根本改变,收割的时间精确,路径明晰,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提高了收割工作效率。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种植的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农产品的销售升级换挡。传统的农业模式中,农民无法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对市场进行准确判断导致农产品价格模糊,市场售价远远高于农民卖价,电子商务的兴起有效的改变了这种困境,让农产品销售更加便捷,让农户与客户沟通更加容易,价格更加透明,在解决了销售流向后可促使农产品的品牌化生产。农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让偏远山区的优质农产品还有了走出深山的机会[1]。

2 “农业+互联网”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互联网”的模式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较为薄弱,基础设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农业大数据的不健全让部分数据分割严重,无法真正的为农户提供帮助。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产业程度不高,偏远地区农户对于互联网的需求度不高,农业经营组织体系不完善,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运输等环节没有良好的衔接,农业活力不足,农户自身文化程度限制也导致农户无法与高度智能化的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农户对于品牌建设没有良好的认知,无法形成良好的产业链。

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季节性较强,水果等产品容易腐坏,欠发达的物流让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导致一些偏远山区中的优质农产品无法找到更好的销路。虽然各地大力发展“农业+互联网”的振兴模式,但是从人才角度出发,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艰苦难以留住互联网人才,而农户们又对互联网一知半解,缺乏应用能力,导致“农业+互联网”模式推广困难[2]。

不仅如此,运营商近年来的价格竞争也让“农业+互联网”模式陷入困境,地方政府对于自身农产品定位不准,盲目上线也让“农业+互联网”模式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为农户带来利润。

除此以外,政府的认知偏差也是“农业+互联网”模式无法良性发展的原因之一,有的地方政府急于求成,在对市场估计不足的情况下急切的鼓励农户参与项目,造成资源浪费。

3 “农业+互联网”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

为解决上述问题,“农业+互联网”模式首先要解决平台问题,政府要强化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立,做到资源共享,价格透明,强化平台建设,为农户提供更好的营销环境,形成良性竞争的好环境。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让农户享受更好的网络设施,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户提供基础培训,鼓励政府对农户进行帮扶,让农户认识到“农业+互联网”模式的优势。同时,随着手机网络的不断普及,也可以引导农户应用手机来了解市场需求,学习新技术,让传统农业与“农业+互联网”模式更好的进行衔接。

不仅如此,政府要有效进行教育扶贫工作,让教育与扶贫工作形成有效的融合,让农户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到互联网的作用,移动终端的作用,在提高农户水平的同时,让“农业+互联网”的经营模式深入人心,在农户水平有了长足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简化农业经营组织办理的手续,在严格审核的同时加快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让负责人在有效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更加科学的组织农户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最终形成固有的农产品品牌,有效提高销售能力,政府要加大路桥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尽量帮助农户有效完善冷链运输,提高运输能力,让农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在降低销售成本的同时提高农产品销售量[3]。

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农产品推广,对农业项目不盲目跟风,避免资源浪费,同时,政府要切实了解农户需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种植农户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带动农户对农产品的种植热情,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扩大农产品宣传,让市场对农产品有更好的接受度,从而有效提高农产品销量,避免农户的损失,让“农业+互联网”模式真正的发挥其在市场上的作用,为农户带来实际利益的同时让乡村走上振興的道路。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农业+互联网”的发展也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必然,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互联网让农业产品更好的走出去,但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政策等各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各级政府部门要配合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新型农业发展的规模,更加准确的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更为高效的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逐渐从静止的状态向开放流动转变,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才扎根于城市,乡村空心化的趋势愈发严重。逐渐空心化的乡村,振兴无从谈起,人才的流失和紧缺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难题。***总书记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和人才大省,人才流失成为阻碍山东全面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更好的留住人才,各地市纷纷出台各种吸引人才回流的措施。山东省j市2018起开始实施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广泛吸纳本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本文将以乡村振兴助理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困境。

乡村在我国社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的过程中,任务最繁重的环节在农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农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乡村的人才振兴。乡村的人才振兴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人才作为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全面振兴来说意义重大。乡村的产业发展靠人才,乡村的文明建设靠人才,大到国家的繁荣发展,小到乡村全面振兴无不需要人才的引进。当前,农村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具有生机与活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青壮年流向城市。各地为了将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到实处,纷纷出台各种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实现人才的外引与内造相结合,为乡村产业的振兴、文化的振兴、生态的振兴和组织的振兴积聚力量。

1.2乡贤理论。

“乡贤”一词最初是指乡村社会中有作为的官员,或者具有一定影响力,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获得的荣誉称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乡贤文化的内涵不断向外延伸。如今人们将具备德行、才华和愿意为故乡及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称之为“新乡贤”。乡贤曾在基层治理中发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的政治传统,县级以下社会治理主要依赖于以乡贤为代表的地方精英进行管理。黄宗智将这种治理方法概括为“简约治理”,这种结合了村庄社区和地方精英的治理模式不仅没有破坏传统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反而对乡村的治理秩序起到了正向的作用。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对村级治理的要求提高,村干部失去了乡村治理的主动性,进而出现了治理内卷化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乡村秩序的动力来源是生活在乡村中的本土人才。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嵌入型人才”虽然对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如若只是不断的吸纳外来人才,忽视对本土人才或新乡贤的培养和发掘,就会陷入人才流失的窘境。

2.1乡村振兴助理员机制的内涵和优势。

为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缺乏的短板,进一步选优配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不断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山东省j市探索打通本土青年人才回引的新渠道。自2018年起,j市充分发挥山东作为一个教育大省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面向社会广纳具有乡土情怀,热爱乡村工作的社会人才,实施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乡村振兴助力员简单来说就是基层培养的一批有胆识能干事的“储备村官”。j市各区县招聘乡村振兴助理的政策文件尤其突出本土属性,选聘条件的“硬杠杠”是“具有与报考岗位一致的乡镇户籍”,旨在将发掘“本土型人才”与引进“嵌入型人才”融会贯通。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是由一个天然的“信任”网络编织而成,在这样一个“知根知底”的环境中,陌生人是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成员之间的信任,以大学生村官和驻村书记为代表的“嵌入型人才”由于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且因为自身的关系网络和语言等问题很难融入其中。陈毅在上海金山区关于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发现,“有近两成的大学生村官在入职后短期内无法实现与村民的正常交流”。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因其方言的种类繁杂,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便遭遇了挫折。而乡村振兴助力员凭借着“熟人”的身份,用最短的时间和适应期开展工作。j市l区对乡村振兴助理员的考核也表明“拥有本镇/村户籍的人对村情民情了解得更多、更深入、乡土情结也更浓厚。实践表明,选聘出来的本村户籍人员有着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融入村级工作的状态更加高效良好。”

2.2乡村振兴助理员的人才“引用留”机制。

乡村振兴必须要突破人才短缺的制约瓶颈,中国的人才群体非常庞大,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将人才从城市吸引至农村,农村的人才振兴关键是要“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让人才在乡村有事可干、有情可托、有利可得,j市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创新人才的管理方式,为更好的留住人才打下基础。

2.2.1引才:突出“本土”屬性。

j市各县区在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情况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本地的选聘条件,旨在选聘一批高素质人才。在各县区选聘条件上的共性便是突出本土优势,吸纳户籍在本地的优秀人才,这是j市实行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最大的亮点和独特之处。与此同时,也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村“两委”干部参加选聘,进而实现内外人才的衔接。

2.2.2用才:镇(街)干部储备人才。

镇(街道)对乡村振兴助理员进行定期考核,构建良性的育才机制。鼓励助理员进“两委”,并对助理员参与学历进修和公务员招考不设关卡,助理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区委(县委)固定出部分事业单位名额用于招录服务期满且表现优秀的助理员,旨在打通助理员个人成长的渠道,解决因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助理员将自己视为乡村的“过客”导致服务乡村的热情不高的后患之忧。对表现不合格的助理员,选聘单位可与助理员解除劳动合同。

3.1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不断延伸,国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乡村振兴,做好农村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而广大农村党支部面临着党员结构老龄化严重和组织缺乏活力的问题。乡村振兴助理员担任服务村级党组织的书记助理,助理员的到来给基层党组织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协助村级党组织书记规范党建工作,定期开展三会一课等党员活动,配合各镇(街)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工作,让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在疫情防控期间,助理员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j市新引进的许多助理员还未到上岗时间,便积极投身于基层疫情防控的工作中,自费印制宣传单及横幅,日夜坚守在村口,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3.2推动惠农政策落地开花。

乡村振兴助理员的工作场所是在乡村,助理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即是镇(街)政府选拔的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之一,同时又是任职乡村的服务者和管理者,承担着沟通政府部门与村民的桥梁作用。他们定期前往镇街政府学习最近的惠农政策,并协助乡镇政府实施政策。例如,为了建设美丽新农村,国家在农村开展“改厕工程”,改厕的出发点和目的非常明确,但由于村民已经习惯使用旱厕,所以在政策实施的初期阻力很大,助理员利用自己的“熟人”身份,到对改厕反应比较强烈的村民家中,做沟通工作,助理员利用乡村天然的“信任网络”使得农村改厕率达到了90%以上。

3.3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乡村振兴助理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聚的能力为家乡的脱贫致富贡献力量。j市l区的一名助理员,曾在大城市做销售工作,受父母的影响放弃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自己所在的家乡做一名乡村振兴助理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帮助村民打通销售弥胡桃和红枣的销路,让村民不再有后顾之忧。像这样的助理员在j市不在少数,又如s镇一直有种植金银花的传统,为了更好的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助理员主动提出建议,帮助村民拍摄金银花采摘节的宣传片,也有热爱观看短视频直播的助理员自己做起网络直播,帮助村民销售金银花。除此之外,在乡村振兴助理员的带领下,村民更愿意配合扶贫小组的工作,早日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3.4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总书记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泉活水,乡村振兴若没有文化作支撑,那么就会变成一个规划整齐,毫无生气的躯壳。原有的乡土文化需要有人去复兴,更需要有人去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j市l区的乡村振兴助理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秉持着“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原则,打造“五点半课堂”,为更多的儿童打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复兴农村教育,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除此之外,诸多乡镇为增进邻里感情,举办“广场舞原创大赛”,评选文明家庭与文明个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弘扬文明新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1人才截留问题。

“权小责大,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责任重于泰山,权力轻于鸿毛”是基层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国家制定的“三农”惠农政策都需要借助镇(街)政府来实施,但是由于镇政府的编制是有限的,开展工作经常会出现人手不足的尴尬情况。肖唐镖指出“表面上看起来乡镇人满为患,但实际上各种各样的中心工作一波接一波,自上而下有很多的检查评比需要考核,需要更多的人手”。所以部分县区出现将本应驻村的乡村振兴助理员截留在镇政府。他们通常会被分配到党政办,抑或者组宣办这些比较繁忙的部分,整日与文字材料打交道,失去了接触村民的机會,以至于当助理员临时下村开展工作时处于很尴尬的境地。缺少了深入了解群众,大展身手的平台,那么助理员也就失去了其设置的合理性。

4.2自治与他治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村民通过村民大会定期选举出有影响力值得群众信任的,作为本村的领军人物。乡村振兴助理员作为镇(街)政府派出的协助村“两委”进行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但是进驻村庄的助理员没有实权,因而与村两委成员关于如何治理乡村的问题上产生不同意见时,只能等两委成员发生思想转变时再实施。抑或者村干部认为年轻人想法多,富有朝气,便完全撒手让助理员来管理村庄。在治理村庄,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上,村两委成员与助理员的作用同样重要。村两委成员因为长期生活在群众之间,对村情村况非常熟悉,应该充分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作用。年轻的助理员在外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事物,视野开阔,但是其对“三农”问题和村庄的实际情况仍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和经验,因而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要处理好村委会成员与助理员的关系。

[2]程毅.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个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04):56-61+65.

[3]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j].社会科学,2012,(11):4-12.

[9]吳小青,黎春娴.“三社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4):16-21.

[14]张宇.治理视角下新社会阶层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0.

[17]杨林伟,曾绍伦,王强,等.乡村振兴的内涵界定、政策体系与实施路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4):71-80.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农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全新战略部署,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十分重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解决,不少农村存在“空壳”、“空心”、“空巢”和活力衰退现象,等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战略实施上,要坚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在加大政策倾斜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的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下力气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个涉农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把各项政策学懂弄透,在做实上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为我省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呈现了新的发展活力。本文根据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要求,首先对乡村振兴的发展重点和路径进行简要分析,然后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研究为例,探索并阐述乡村振兴战略在村庄具体建设中的实施路径。

1政策梳理。

2012年,党的十八大先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的战略部署。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1]。

2建设重点。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2],围绕村居产业发展特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实现“三生”共融为目标,以增加村民收益、完善产业结构为前提,以改善村居环境、增加村民幸福感为主导,以当地文化为依托,结合食、住、行、游、购和娱等因素,将生态旅游体验融入村庄产业规划,把握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与发展契机,将整治提升村容村貌、补齐设施短板、加强基层治理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设重点。

3.1开展产业提质增效行动。

通过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动农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第一,以农业为本底,推动农业品牌化建设,发展市民农园、共享农业、体验农业等丰富市民和农民的文化生活,发展都市型农业。第二,组织开展农业区“控、搬、拆、改、捡、修、建”综合整治,推进观赏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景观化改造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地景观化。第三,通过美丽田园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休闲化,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业一产三产化。第四,加强产业整合,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五,建设综合型网络服务平台,普及和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对村内居民提供购物、售物、缴费、创业和资讯等方面一站式生活服务;对外全面介绍村庄文化及当地人文、特产、风土人情等,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全面展示村庄并发展电子商务。

3.2开展村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挥美丽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载体作用。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施策,通过选取重点、由点成线、由线及面,开展“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3]的美丽乡村全覆盖行动,分类打造不同村庄。

3.3开展文明素养提升行动。

挖掘村庄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生活习俗等,对地方文化进行活化展示和体验。目前,培育“新乡贤文化”已写进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4],因此要加强对优秀乡贤人物的挖掘、整理、展示,培育乡贤文化,传承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包容文化等,构建“党建+村委+文化”的工作模式,为村庄管理与发展集聚新动能。

3.4开展基层治理行动。

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提升党在乡村振兴中的统领作用。全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落实“党员入户”“星级考核”“镇街领导包村驻村”制度。

4案例分析——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研究。

4.1村庄概况。

黄龙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西南部,南临顺德水道,北靠三乐路,佛山一环、北滘立交桥贯穿该村。黄龙村有200多家企业,农业经济约占整体经濟的1/3,主要是基于高效环保的都市农业,水产品和花卉是农产品的两大支柱。

4.2现状问题。

第一,黄龙村党员占比高,村内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果显著,但示范效应仍有待提升。第二,村庄空间布局结构较为完整,空间尺度宜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村庄面貌虽已有很大改观,但缺乏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导致村庄未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第三,村庄农业后备支撑力强,工业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面临更新迭代带来的工业发展瓶颈和缺乏品牌支撑的问题。

4.3空间布局与路径分析。

根据村庄现状特点,整合村庄资源,未来村庄规划形成五大功能区:党建核心区、创新工业区、休闲体验区、田园观光区和水乡风情区。

4.3.1党建核心区。一是扩大基层党建辐射范围,实现党建全覆盖。该路径主要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第一,突出党建精神,加强基层理论宣讲,组织开展党建活动和党建精神学习、宣传活动,加强村庄在精神层面的融合;第二,完善党建设施,补齐党建设施短板,建设党群活动中心;第三,加强党建要素与村民生活的融合,一并建设党建设施与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党建+社建”双中心。二是建设黄龙大道,营造浓郁党建氛围。结合村庄主要的入村道路,通过增加党建红色要素,打造一条不同于其他的党建大道。三是构筑党建红色环,打造党建考察线路。黄龙村将习近平视察线路和村庄河涌水系整治结合,构筑一条核心考察线路,进而串联村庄主要节点要素。

4.3.2创新工业区。综合考虑现状厂房运营情况、建筑质量、地理位置等因素,遵循土地集约、厂房集聚的原则,对园区划分为产业提升区、腾挪区、配套区和复垦区,并形成三大发展路径。第一,积极对接周边大型企业,融入产业集群[5]。充分利用周边电器工业园的平台和集群效用,与大型工业园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对黄涌工业区转型升级,发挥其工业载体和服务功能,承接大型企业功能外溢,定向生产,发挥后备支撑作用。第二,对接设计城,引入创意元素。黄龙村村级工业园距离广东工业设计城2km,可承接其部分功能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吸引创客入驻。第三,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园区环境,从根本上服务好企业。4.3.3休闲体验区。以旅游体验为宗旨,以村庄户外田园为对象,打造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旅游居住富有特色的岭南水乡环境[6]。

4.3.4田园观光区。依托村庄周围农田,通过设置田园游乐园、游赏步道、自行车骑行道等,打造一个都市休闲农业片区、集生态都市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片区。

4.3.5水乡风情区。依托水塘景观设置趣味鱼塘、养殖鱼塘、鱼塘观光塔、水上观光栈道等参与性项目,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并配套旅游设施,延长产业链,拓展销售市场,发展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业态产业链。

4.4田园社区建设。

通过研究结合黄龙村实际,制定“四清、两拆、七整治”的建设内容。其中,“四清”即清杂物、清垃圾、清道路、清河涌,“两拆”即拆乱搭乱建、拆废弃市政杆箱和广告牌,“七整治”即公共服务设施整治、河涌整治、五边地整治、建筑整治、公园整治、道路整治及标识系统整治。通过“清、拆、整”建设内容的实施,未来黄龙村人居环境质量将得到明显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并增。

另外,在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规划说明。鼓励构建“党建+两委+乡贤参事会+家族议事会”的基层治理模式,积极调动社会能人参与村庄建设。同时,制定“四化、四开”管理内容,保障美丽村居建设的长效建设,“四化”即环卫保洁公司化、项目管理科学化、市场管理规范化、停车管理制度化,“四开”即开展庭院美化活动、开展文明家庭活动、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帮扶活动。

5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个科学性、系统性工程,应充分考虑村庄的特色和优势,在保持村庄自然风光的同时,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化特色的乡村振兴方案。本文在探究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的过程中,强调在村庄建设的过程中应将基层治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进行有效融合,充分挖掘鄉村优势,优化和提升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图解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8(3):30.

[2]高强.农民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8(2):47.

[3]杜倩倩.“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东垒下[eb/ol].(2018-09-14)[2018-12-22].http:///a/2247487092/2/.

[5]王传宝.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以浙江产业集群升级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杨小丽.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j].低碳地产,2016(12):35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全新战略部署,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十分重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解决,不少农村存在“空壳”、“空心”、“空巢”和活力衰退现象,等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战略实施上,要坚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在加大政策倾斜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的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下力气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个涉农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把各项政策学懂弄透,在做实上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为我省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部署了三农工作。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的新战略配置,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果,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债务多,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业基础不稳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仍未解决,许多农村存在空壳、空壳、空壳、活力衰退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又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建议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是全球高度统一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措施。目前,农村发展失衡问题尤为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能消灭农村,也不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农民整体上必须当场城市化。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虽然有城乡之分,但少城乡之分。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将更多的公共资源布局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乡共生共荣,是实际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加大政策趋势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联系。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管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团队,培养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农业相关人员,要贯彻执行十九大精神,认真理解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配置,理解各项政策,实际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际措施,推进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以钉子精神全面执行,为我省乡村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乡村文明和农耕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条件.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传統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进一步传承、弘扬,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优秀乡村文化培育健康文明新风是乡村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传承弘扬乡村优秀文化,树立良好的家风典范,对规范成员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发掘、研究、规范乡村文化,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合,摒弃糟粕、取其精华能更有效促进家国共建,推动乡村振兴.

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新途径.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农村文明的底色,是摆在我们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为此,我们以汉中市镇巴县黎坝镇为案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课题,探寻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之道.

黎坝镇位于镇巴县西南部,距县城60公里,总面积103.7平方公里,镇村公路总里程97公里.有水田4488亩,旱地3622亩;是全县唯一田多于地之镇,有林地10.5万余亩、荒草坡28万余亩.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36个村民小组,2452户9352人.经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全镇共有6个贫困村576户1922人.黎坝镇以加快建成“特色农业强镇、乡村旅游名镇、绿色能源重镇”为定位,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餐饮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1.制定黎坝镇《村规民约》.为了推进黎坝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和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推进“诚、孝、俭、勤、和”的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和谐发展,建设文明生态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从村风民俗、尊老爱幼、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邻里关系等方面制定黎坝镇《村规民约》.

2.成立了三会即互助资金协会、乡贤文化促进会、红白理事会.黎坝镇成立有互助资金协会6个,纳入贫困户会员263户,发动帮扶单位为每户贫困户缴纳入社会费500元,同时政府入注资金160万元作为贷款或村内融资本金,可面向全村社员提供产业资金支持.通过政府牵头,在企业、合作社、社会团体法人之间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将现有的各村资金互助协会与各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实现两社合一.成立乡贤文化促进会7个,从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本土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以及在当地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民间大咖、在外学者、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青年等人中组建乡贤工作者队伍,挖掘乡贤人才,弘扬乡贤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村民自治和基层治理中的巨大作用,引导乡贤当好美德传承者,引导村民争当文明户、好媳妇,争做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成立红白理事会7个,理事会主要借助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志愿劝导、活动教化等方式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低俗恶俗之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实施了“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为继承优秀传统,弘扬乡贤文化,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助推脱贫攻坚,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节俭、文明健康、风清气正的乡风民风,2017年在全镇实施了“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评选出了5名有德高望重、品格端正、义行善举、学识渊博的乡贤骨干,让乡贤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促进乡风文明的“实践者”.真正发挥乡贤在当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并成立村乡贤文化促进会,设会长1名,负责乡贤文化促进会日常工作,结合本镇镇情民意,确定工作重点,打造特色亮点.

4.结合“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镇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制造浓厚的宣传氛围.黎坝镇境内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并重,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共存,人文景观包含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傩文化”(即端公戏),有红色文化(1934年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留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遗址),以及传自清嘉庆年间的黎坝巡检署遗址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善良纯朴、率性耿直、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是黎坝镇乡村旅游开发,乡风文明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独特的民间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镇上抓住脱贫攻坚和国开行项目机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实施交通建设项目3个710万元,安全饮水工程6个494万元,环境整治项目26个1296万元,校安工程1个170万元.全镇居民饮水、用电、行路、通讯和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使镇容镇貌得到改变,生产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用足用活移民(脱贫)搬迁政策,通过统规统建,新建兰花坊、梅花苑、菊花园3个安置点,实现“三有”(有房、有土、有业)安置242户916人;通过维修换新颜,用危房改造项目维修加固与重建安置67户94人.既圆了群众的新居梦,也进一步完善了集镇建设.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逐渐从静止的状态向开放流动转变,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才扎根于城市,乡村空心化的趋势愈发严重。逐渐空心化的乡村,振兴无从谈起,人才的流失和紧缺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和人才大省,人才流失成为阻碍山东全面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更好的留住人才,各地市纷纷出台各种吸引人才回流的措施。山东省j市2018起开始实施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广泛吸纳本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本文将以乡村振兴助理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困境。

乡村在我国社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的过程中,任务最繁重的环节在农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农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乡村的人才振兴。乡村的人才振兴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人才作为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全面振兴来说意义重大。乡村的产业发展靠人才,乡村的文明建设靠人才,大到国家的繁荣发展,小到乡村全面振兴无不需要人才的引进。当前,农村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具有生机与活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青壮年流向城市。各地为了将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到实处,纷纷出台各种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实现人才的外引与内造相结合,为乡村产业的振兴、文化的振兴、生态的振兴和组织的振兴积聚力量。

1.2乡贤理论。

“乡贤”一词最初是指乡村社会中有作为的官员,或者具有一定影响力,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获得的荣誉称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乡贤文化的内涵不断向外延伸。如今人们将具备德行、才华和愿意为故乡及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称之为“新乡贤”。乡贤曾在基层治理中发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的政治传统,县级以下社会治理主要依赖于以乡贤为代表的地方精英进行管理。黄宗智将这种治理方法概括为“简约治理”,这种结合了村庄社区和地方精英的治理模式不仅没有破坏传统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反而对乡村的治理秩序起到了正向的作用。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对村级治理的要求提高,村干部失去了乡村治理的主动性,进而出现了治理内卷化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乡村秩序的动力来源是生活在乡村中的本土人才。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嵌入型人才”虽然对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如若只是不断的吸纳外来人才,忽视对本土人才或新乡贤的培养和发掘,就会陷入人才流失的窘境。

2.1乡村振兴助理员机制的内涵和优势。

为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缺乏的短板,进一步选优配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不断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山东省j市探索打通本土青年人才回引的新渠道。自2018年起,j市充分发挥山东作为一个教育大省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面向社会广纳具有乡土情怀,热爱乡村工作的社会人才,实施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乡村振兴助力员简单来说就是基层培养的一批有胆识能干事的“储备村官”。j市各区县招聘乡村振兴助理的政策文件尤其突出本土属性,选聘条件的“硬杠杠”是“具有与报考岗位一致的乡镇户籍”,旨在将发掘“本土型人才”与引进“嵌入型人才”融会贯通。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是由一个天然的“信任”网络编织而成,在这样一个“知根知底”的环境中,陌生人是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成员之间的信任,以大学生村官和驻村书记为代表的“嵌入型人才”由于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且因为自身的关系网络和语言等问题很难融入其中。陈毅在上海金山区关于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发现,“有近两成的大学生村官在入职后短期内无法实现与村民的正常交流”。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因其方言的种类繁杂,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便遭遇了挫折。而乡村振兴助力员凭借着“熟人”的身份,用最短的时间和适应期开展工作。j市l区对乡村振兴助理员的考核也表明“拥有本镇/村户籍的人对村情民情了解得更多、更深入、乡土情结也更浓厚。实践表明,选聘出来的本村户籍人员有着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融入村级工作的状态更加高效良好。”

乡村振兴必须要突破人才短缺的制约瓶颈,中国的人才群体非常庞大,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将人才从城市吸引至农村,农村的人才振兴关键是要“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让人才在乡村有事可干、有情可托、有利可得,j市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创新人才的管理方式,为更好的留住人才打下基础。

2.2.1引才:突出“本土”屬性。

j市各县区在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情况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本地的选聘条件,旨在选聘一批高素质人才。在各县区选聘条件上的共性便是突出本土优势,吸纳户籍在本地的优秀人才,这是j市实行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最大的亮点和独特之处。与此同时,也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村“两委”干部参加选聘,进而实现内外人才的衔接。

2.2.2用才:镇(街)干部储备人才。

镇(街道)对乡村振兴助理员进行定期考核,构建良性的育才机制。鼓励助理员进“两委”,并对助理员参与学历进修和公务员招考不设关卡,助理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区委(县委)固定出部分事业单位名额用于招录服务期满且表现优秀的助理员,旨在打通助理员个人成长的渠道,解决因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助理员将自己视为乡村的“过客”导致服务乡村的热情不高的后患之忧。对表现不合格的助理员,选聘单位可与助理员解除劳动合同。

3.1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不断延伸,国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乡村振兴,做好农村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而广大农村党支部面临着党员结构老龄化严重和组织缺乏活力的问题。乡村振兴助理员担任服务村级党组织的书记助理,助理员的到来给基层党组织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协助村级党组织书记规范党建工作,定期开展三会一课等党员活动,配合各镇(街)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工作,让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在疫情防控期间,助理员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j市新引进的许多助理员还未到上岗时间,便积极投身于基层疫情防控的工作中,自费印制宣传单及横幅,日夜坚守在村口,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3.2推动惠农政策落地开花。

乡村振兴助理员的工作场所是在乡村,助理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即是镇(街)政府选拔的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之一,同时又是任职乡村的服务者和管理者,承担着沟通政府部门与村民的桥梁作用。他们定期前往镇街政府学习最近的惠农政策,并协助乡镇政府实施政策。例如,为了建设美丽新农村,国家在农村开展“改厕工程”,改厕的出发点和目的非常明确,但由于村民已经习惯使用旱厕,所以在政策实施的初期阻力很大,助理员利用自己的“熟人”身份,到对改厕反应比较强烈的村民家中,做沟通工作,助理员利用乡村天然的“信任网络”使得农村改厕率达到了90%以上。

3.3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乡村振兴助理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聚的能力为家乡的脱贫致富贡献力量。j市l区的一名助理员,曾在大城市做销售工作,受父母的影响放弃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自己所在的家乡做一名乡村振兴助理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帮助村民打通销售弥胡桃和红枣的销路,让村民不再有后顾之忧。像这样的助理员在j市不在少数,又如s镇一直有种植金银花的传统,为了更好的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助理员主动提出建议,帮助村民拍摄金银花采摘节的宣传片,也有热爱观看短视频直播的助理员自己做起网络直播,帮助村民销售金银花。除此之外,在乡村振兴助理员的带领下,村民更愿意配合扶贫小组的工作,早日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3.4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泉活水,乡村振兴若没有文化作支撑,那么就会变成一个规划整齐,毫无生气的躯壳。原有的乡土文化需要有人去复兴,更需要有人去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j市l区的乡村振兴助理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秉持着“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原则,打造“五点半课堂”,为更多的儿童打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复兴农村教育,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除此之外,诸多乡镇为增进邻里感情,举办“广场舞原创大赛”,评选文明家庭与文明个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弘扬文明新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1人才截留问题。

“权小责大,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责任重于泰山,权力轻于鸿毛”是基层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国家制定的“三农”惠农政策都需要借助镇(街)政府来实施,但是由于镇政府的编制是有限的,开展工作经常会出现人手不足的尴尬情况。肖唐镖指出“表面上看起来乡镇人满为患,但实际上各种各样的中心工作一波接一波,自上而下有很多的检查评比需要考核,需要更多的人手”。所以部分县区出现将本应驻村的乡村振兴助理员截留在镇政府。他们通常会被分配到党政办,抑或者组宣办这些比较繁忙的部分,整日与文字材料打交道,失去了接触村民的机會,以至于当助理员临时下村开展工作时处于很尴尬的境地。缺少了深入了解群众,大展身手的平台,那么助理员也就失去了其设置的合理性。

4.2自治与他治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村民通过村民大会定期选举出有影响力值得群众信任的,作为本村的领军人物。乡村振兴助理员作为镇(街)政府派出的协助村“两委”进行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但是进驻村庄的助理员没有实权,因而与村两委成员关于如何治理乡村的问题上产生不同意见时,只能等两委成员发生思想转变时再实施。抑或者村干部认为年轻人想法多,富有朝气,便完全撒手让助理员来管理村庄。在治理村庄,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上,村两委成员与助理员的作用同样重要。村两委成员因为长期生活在群众之间,对村情村况非常熟悉,应该充分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作用。年轻的助理员在外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事物,视野开阔,但是其对“三农”问题和村庄的实际情况仍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和经验,因而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要处理好村委会成员与助理员的关系。

[2]程毅.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个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04):56-61+65.

[3]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j].社会科学,2012,(11):4-12.

[9]吳小青,黎春娴.“三社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4):16-21.

[14]张宇.治理视角下新社会阶层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0.

[17]杨林伟,曾绍伦,王强,等.乡村振兴的内涵界定、政策体系与实施路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4):71-80.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7.

摘要: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阐述农民—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内涵,探讨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地位和作用,并将其分为5种,剖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面临的6个难题。据此,提出8项法治保障建议:各级政府要制定有效可行的培育规章制度、制定统编通用公用教材与各地专业的实用教材制度体系、鼓励完善培育职业农民的师徒新路径制度、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库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网络媒体教育培训培育制度体系、建立完善培训培育与农事基地融合发展的制度、实施题库考核认定制度和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财政扶持与监管力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法治保障。

一、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历史由来及种类。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

2021年是两个百年大计交汇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全会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为我们今后开展和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持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及文旅资源,围绕新发展定位,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做强镇域经济,推动精神落地生根,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谱写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聚力壮大富民产业,培育强劲发展动能。

围绕“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决策部署,结合街道实际情况,紧扣“宜业宜居泷州新城”的定位,全力推进附城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在“两园区、一基地”上谋求新突破。以雅达电子工业园为龙头,大力推进铨欣工业园建设,带动集聚一批电子企业落户周边,继续打造粤西地区重要的电子生产基地——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必须抓好作为龙头、载体的建设,为项目落户搭建好招大商、引大项目的平台。受财力制约,应在经营、盘活土地上做文章,在引进市场投资主体建标准化厂房上做文章,通过“引凤筑巢”“筑巢引凤”,着力在完善、提升园区承载、服务功能上功夫,努力在谋求园区基础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实现项目落户投产的无缝对接。二是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上谋求新突破。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也是镇域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必须立足附城实际,以南药肉桂、牛大力等产业为重点,加大高效种植模式推广和科技扶持的力度,同时,要加速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科技示范大户、种植能手、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集中,鼓励社会资本到乡村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型项目,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三是在第三产业开发上谋求新突破。我们将发掘各村独特的传统人文资源,推进精品示范村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发展城郊乡村游、休闲游等相关旅游项目,打造好乡村振兴的精品旅游线路,主动融入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进集“种、养、采摘、民宿”于一体的山村田园综合体建设,补齐延链旅游业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聚力提升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福地。

积极争取乡村振兴、帮扶等上级政策性项目资金,结合国土部门,按照“因村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保留村容风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依规建村,努力建设宜居乡村、美丽圩镇。一是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对标对表进行查漏补缺,结合每月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镇村干部、党员、网格员深入一线,派发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劝导居民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发动群众整治公路两侧卫生死角,引导村民清理生活垃圾、杂草杂物、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合力做好村庄清洁工作;根据各村实际,开展户厕改造,布点建设农村公厕;对有条件的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铺设排污管网;规范杂物堆放和生活垃圾的转运,完善好环卫机制;进一步提升道路沟渠、供给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通过发动村民、乡贤、理事等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变废为宝打造“四小园”,解决清拆废料堆积杂乱问题。二是筑造品质宜居圩镇。围绕“美丽圩镇”建设的目标要求,强化争创举措,扎扎实实开展建设工作,通过大力发展商住产业集群,继续开发高档品质商住小区,满足辖内群众住有所居的要求;对城区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改善配套设施,建设特色示范街;打造商业综合体,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商圈经济发展,凝聚新城人气,繁荣新城商业,提升新城品质。

聚力补齐民生短板,绘就群众幸福底色。

坚持以民生为导向,多办群众关心、农村需要、农民关注的好事实事,将美丽圩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结合,推动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向镇村延伸,更好地满足村民群众需求。一是巩固脱贫成果。落实好民政、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加强扶贫资产监管,强化后续扶持,兜牢民生底线,激发内生动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同时,积极探索商业保险“防贫保”的保障水平,充分利用好驻镇帮镇扶村定点帮扶资源和“6·30”扶贫济困日活动等优势,推动资金项目向监测对象倾斜。二是提升民生质效。通过全面盘活圩镇闲置土地、资源,打造集优质学校、医院、养老、商贸、金融等于一体的“优质生活圈”,通过加大资源供给,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发展统筹,以满足将来教育的需求;健全医疗卫生保障,推进附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异地建设工程,实现群众就地就近就医的愿望;打造优质养老服务站,完善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让更多服务走进小微企业、走进弱势群体。三是优化公共服务。重新规划办事服务大厅,优化办事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结合“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或讲座,实现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大力推进民政“双百工程”,打造志愿者服务站,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民服务。

聚力建设文明乡村,浇灌文明风尚之花。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抓好乡风民风、精神和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是涵育文明乡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之成为村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通过在村舍外墙描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为主要内容的墙画,深入宣传教育;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家庭、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文明乡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继续在各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将其真正建成为教育基地、示范基地、文明传承基地,实现敦化淳朴民风,传承良好家风,培育文明新风的目标,让文明乡风充盈乡村。二是丰富村民群众文化生活。办好各村的农家书屋、文化室、老年活动室等文化场所,充分发挥好基层文化设施作用,让农村文化平台更好地服务于群众;邀请文艺团队下村表演节目,以接地气的文艺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和党员联户机制的组织优势探索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指导各村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规民约》,成立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深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和村级重大事项均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党务、村务、财务应定期公开,实现村民和村委会成员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在新的起点,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继续探索产业发展道路,推进特色优质产业巩固提升,做大做强镇域经济,使生产要素活跃起来,村民富裕起来、人居环境美丽起来,一系列民生实事密切着党群血肉联系起来,为建设风清气正、宜居宜业、平安和谐的现代化美丽__贡献一份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逐渐从静止的状态向开放流动转变,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才扎根于城市,乡村空心化的趋势愈发严重。逐渐空心化的乡村,振兴无从谈起,人才的流失和紧缺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难题。***总书记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和人才大省,人才流失成为阻碍山东全面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更好的留住人才,各地市纷纷出台各种吸引人才回流的措施。山东省j市2018起开始实施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广泛吸纳本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本文将以乡村振兴助理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困境。

乡村在我国社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的过程中,任务最繁重的环节在农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农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乡村的人才振兴。乡村的人才振兴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人才作为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全面振兴来说意义重大。乡村的产业发展靠人才,乡村的文明建设靠人才,大到国家的繁荣发展,小到乡村全面振兴无不需要人才的引进。当前,农村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具有生机与活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青壮年流向城市。各地为了将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到实处,纷纷出台各种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实现人才的外引与内造相结合,为乡村产业的振兴、文化的振兴、生态的振兴和组织的振兴积聚力量。

1.2乡贤理论。

“乡贤”一词最初是指乡村社会中有作为的官员,或者具有一定影响力,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获得的荣誉称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乡贤文化的内涵不断向外延伸。如今人们将具备德行、才华和愿意为故乡及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称之为“新乡贤”。乡贤曾在基层治理中发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的政治传统,县级以下社会治理主要依赖于以乡贤为代表的地方精英进行管理。黄宗智将这种治理方法概括为“简约治理”,这种结合了村庄社区和地方精英的治理模式不仅没有破坏传统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反而对乡村的治理秩序起到了正向的作用。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对村级治理的要求提高,村干部失去了乡村治理的主动性,进而出现了治理内卷化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乡村秩序的动力来源是生活在乡村中的本土人才。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嵌入型人才”虽然对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如若只是不断的吸纳外来人才,忽视对本土人才或新乡贤的培养和发掘,就会陷入人才流失的窘境。

2本土乡贤:乡村振兴助理员。

2.1乡村振兴助理员机制的内涵和优势。

为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缺乏的短板,进一步选优配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不断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山东省j市探索打通本土青年人才回引的新渠道。自2018年起,j市充分发挥山东作为一个教育大省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面向社会广纳具有乡土情怀,热爱乡村工作的社会人才,实施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乡村振兴助力员简单来说就是基层培养的一批有胆识能干事的“储备村官”。j市各区县招聘乡村振兴助理的政策文件尤其突出本土属性,选聘条件的“硬杠杠”是“具有与报考岗位一致的乡镇户籍”,旨在将发掘“本土型人才”与引进“嵌入型人才”融会贯通。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是由一个天然的“信任”网络编织而成,在这样一个“知根知底”的环境中,陌生人是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成员之间的信任,以大学生村官和驻村书记为代表的“嵌入型人才”由于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且因为自身的关系网络和语言等问题很难融入其中。陈毅在上海金山区关于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发现,“有近两成的大学生村官在入职后短期内无法实现与村民的正常交流”。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因其方言的种类繁杂,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便遭遇了挫折。而乡村振兴助力员凭借着“熟人”的身份,用最短的时间和适应期开展工作。j市l区对乡村振兴助理员的考核也表明“拥有本镇/村户籍的人对村情民情了解得更多、更深入、乡土情结也更浓厚。实践表明,选聘出来的本村户籍人员有着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融入村级工作的状态更加高效良好。”

乡村振兴必须要突破人才短缺的制约瓶颈,中国的人才群体非常庞大,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将人才从城市吸引至农村,农村的人才振兴关键是要“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让人才在乡村有事可干、有情可托、有利可得,j市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创新人才的管理方式,为更好的留住人才打下基础。

2.2.1引才:突出“本土”屬性。

j市各县区在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情况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本地的选聘条件,旨在选聘一批高素质人才。在各县区选聘条件上的共性便是突出本土优势,吸纳户籍在本地的优秀人才,这是j市实行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最大的亮点和独特之处。与此同时,也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村“两委”干部参加选聘,进而实现内外人才的衔接。

2.2.2用才:镇(街)干部储备人才。

镇(街道)对乡村振兴助理员进行定期考核,构建良性的育才机制。鼓励助理员进“两委”,并对助理员参与学历进修和公务员招考不设关卡,助理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区委(县委)固定出部分事业单位名额用于招录服务期满且表现优秀的助理员,旨在打通助理员个人成长的渠道,解决因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助理员将自己视为乡村的“过客”导致服务乡村的热情不高的后患之忧。对表现不合格的助理员,选聘单位可与助理员解除劳动合同。

3.1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不断延伸,国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乡村振兴,做好农村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而广大农村党支部面临着党员结构老龄化严重和组织缺乏活力的问题。乡村振兴助理员担任服务村级党组织的书记助理,助理员的到来给基层党组织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协助村级党组织书记规范党建工作,定期开展三会一课等党员活动,配合各镇(街)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工作,让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在疫情防控期间,助理员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j市新引进的许多助理员还未到上岗时间,便积极投身于基层疫情防控的工作中,自费印制宣传单及横幅,日夜坚守在村口,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3.2推动惠农政策落地开花。

乡村振兴助理员的工作场所是在乡村,助理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即是镇(街)政府选拔的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之一,同时又是任职乡村的服务者和管理者,承担着沟通政府部门与村民的桥梁作用。他们定期前往镇街政府学习最近的惠农政策,并协助乡镇政府实施政策。例如,为了建设美丽新农村,国家在农村开展“改厕工程”,改厕的出发点和目的非常明确,但由于村民已经习惯使用旱厕,所以在政策实施的初期阻力很大,助理员利用自己的“熟人”身份,到对改厕反应比较强烈的村民家中,做沟通工作,助理员利用乡村天然的“信任网络”使得农村改厕率达到了90%以上。

3.3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乡村振兴助理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聚的能力为家乡的脱贫致富贡献力量。j市l区的一名助理员,曾在大城市做销售工作,受父母的影响放弃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自己所在的家乡做一名乡村振兴助理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帮助村民打通销售弥胡桃和红枣的销路,让村民不再有后顾之忧。像这样的助理员在j市不在少数,又如s镇一直有种植金银花的传统,为了更好的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助理员主动提出建议,帮助村民拍摄金银花采摘节的宣传片,也有热爱观看短视频直播的助理员自己做起网络直播,帮助村民销售金银花。除此之外,在乡村振兴助理员的带领下,村民更愿意配合扶贫小组的工作,早日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3.4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总书记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泉活水,乡村振兴若没有文化作支撑,那么就会变成一个规划整齐,毫无生气的躯壳。原有的乡土文化需要有人去复兴,更需要有人去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j市l区的乡村振兴助理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秉持着“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原则,打造“五点半课堂”,为更多的儿童打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复兴农村教育,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除此之外,诸多乡镇为增进邻里感情,举办“广场舞原创大赛”,评选文明家庭与文明个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弘扬文明新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乡村振兴助理员面临的困境及不足。

4.1人才截留问题。

“权小责大,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责任重于泰山,权力轻于鸿毛”是基层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国家制定的“三农”惠农政策都需要借助镇(街)政府来实施,但是由于镇政府的编制是有限的,开展工作经常会出现人手不足的尴尬情况。肖唐镖指出“表面上看起来乡镇人满为患,但实际上各种各样的中心工作一波接一波,自上而下有很多的检查评比需要考核,需要更多的人手”。所以部分县区出现将本应驻村的乡村振兴助理员截留在镇政府。他们通常会被分配到党政办,抑或者组宣办这些比较繁忙的部分,整日与文字材料打交道,失去了接触村民的机會,以至于当助理员临时下村开展工作时处于很尴尬的境地。缺少了深入了解群众,大展身手的平台,那么助理员也就失去了其设置的合理性。

4.2自治与他治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村民通过村民大会定期选举出有影响力值得群众信任的,作为本村的领军人物。乡村振兴助理员作为镇(街)政府派出的协助村“两委”进行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但是进驻村庄的助理员没有实权,因而与村两委成员关于如何治理乡村的问题上产生不同意见时,只能等两委成员发生思想转变时再实施。抑或者村干部认为年轻人想法多,富有朝气,便完全撒手让助理员来管理村庄。在治理村庄,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上,村两委成员与助理员的作用同样重要。村两委成员因为长期生活在群众之间,对村情村况非常熟悉,应该充分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作用。年轻的助理员在外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事物,视野开阔,但是其对“三农”问题和村庄的实际情况仍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和经验,因而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要处理好村委会成员与助理员的关系。

5结束语。

[2]程毅.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个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04):56-61+65.

[3]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j].社会科学,2012,(11):4-12.

[9]吳小青,黎春娴.“三社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4):16-21.

[14]张宇.治理视角下新社会阶层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0.

[17]杨林伟,曾绍伦,王强,等.乡村振兴的内涵界定、政策体系与实施路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4):71-80.

摘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提高农民精神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贵州旅游业的现状,进一步梳理贵州旅游模式,剖析贵州旅游业在基础设施、人才管理、品牌树立、产业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应对措施,为更好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引言。

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为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进而产生许多工作岗位,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村民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收益,生活在生态宜居的地方,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会被更深层次地发掘弘扬,一些古老建筑、优秀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就会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的思想会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会更多,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会积极学习,进而提升本村文明风气,这对于乡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经济的发展增速虽然较快,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增长空间较大,乡村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将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些措施。

1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贵阳”等脍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业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30.07%,占据贵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乡村旅游业的推动下,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旅游+农业”等模式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建成了新型的农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处纳灰村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对于贵州省来说,乡村旅游业一直是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产业。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贵州省依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拥有较多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舒适宜人气候条件。同时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颇为深厚,从1930—1936年,红军的足迹遍及贵州的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如娄山关战斗遗址、会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点。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目前贵州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模式,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极拉动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贵州省发挥交通与旅游区位优势,做好荔波、赤水、七星关、碧江、玉屏、盘州、独山、道真、威宁、桐梓、思南、从江、罗甸等多个旅游门户,创建了多个优质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云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相关旅游服务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智慧景区,引领带动了贵州旅游产业的高质量、智慧型、全方位的发展态势。

1.3产业融合模式。

贵州省创建了旅游业和农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贵州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在贵州山地特色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了观光体验、休闲创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过发挥区域种植、养殖特色,合理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建设乡村商业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同时依靠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生态田园风光等优质旅游资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游玩服务,让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观光畅游,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独有特点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突出“爽爽的贵阳”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传多彩贵州作出贡献。

2贵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势原因,贵州省山区较多,导致乡村发展建设较为缓慢,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卫生等方面设施较为落后。而对于游客而言,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和旅游体验感息息相关,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馈将决定这些旅游景点是否可以长久发展。很多景区在村镇,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缮,停车场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点之间不能快速直达,基本没有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多为村镇村民自建,卫生环境较差,旅馆多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条件简陋,卫生不达标等一些问题都将会带来游客一些负面反馈,导致游玩时间缩短,经济收益减少,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宣传,不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

2.2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而言,很多景点都是依靠当地居民经营,以农家乐、民宿为主,性价比较低,村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同时,还因为管理制度混乱,缺乏规范化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状态。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现存的问题却是难以形成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以及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2.3乡村旅游品牌缺失。

对于旅游业而言,一个知名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胜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对于贵州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而言,则缺少品牌。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很少会与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划并没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撑可能是有限的,会阻碍当地乡村旅游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临近的乡村之间未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产生集群效应。大部分都还处于“农家乐”这个层面,不能创新推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

2.4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目前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贵州地形比较复杂,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隐患较大。安全设施落实不到位,如,濒临水潭的地方没有安装防护栏,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险项目存在安全问题,如,一些岩洞没有开发,就对游客开放,探险项目没有配备专业的导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联系当地的村民来引导,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够的时候,由当地未成年人充当导游,引导游客进山探险;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没有通信网络,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5环境保护不力。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绿色手段,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大肆开发,一些洼地、峰林、峰丛、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坏,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遗迹、生态资源等,使其变得面目全非,最终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只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态环境的修复。如,直接将废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烧垃圾等行为。

3.1推动基础设施与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要保证旅游景区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加宽美化乡村连接县城的道路,修建公共卫生间并配备工作人员定时清扫,对餐饮及住宿情况进行持续监督,通信网络全覆盖等。只有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舒适的景区环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时感到身心舒畅,扩大景区的口碑,游玩人次才会增加,乡村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规划区域旅游时应将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在内,将餐饮、住宿等行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共推贵州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3.2完善旅游业规划,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紧抓这次机会,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利于贵州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大开发不等于滥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不受损害,要积极保护当地的峰林、峰丛、溶洞等自然景观,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在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旅游业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通过挖掘各地民族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保留少数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化,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乡村旅游要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将旅游产业延伸至其它产业。如,在保留传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发乡村养老、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等其它旅游产品,打造独有的乡村旅游品牌。

3.4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专业服务能力。

乡村旅游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状,为了解决这种局面,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要开展好职员素质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说,可以将乡村居民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培训,并通过建立与培训相关的考核制度来评价培训情况,提高乡村旅游职员的整体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农村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质量,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贵州省的乡村凭借着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积极查找问题、改进问题,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加快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5):42-49.

[5]陈永驰.河南省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阐述农民—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内涵,探讨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地位和作用,并将其分为5种,剖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面临的6个难题。据此,提出8项法治保障建议:各级政府要制定有效可行的培育规章制度、制定统编通用公用教材与各地专业的实用教材制度体系、鼓励完善培育职业农民的师徒新路径制度、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库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网络媒体教育培训培育制度体系、建立完善培训培育与农事基地融合发展的制度、实施题库考核认定制度和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财政扶持与监管力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法治保障。

一、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历史由来及种类。

(一)新型职业农民沿革1.农民。农民系指长期务农的劳动者。《谷梁传•成公元年》就有“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商民,有工民。”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实施,形成了我国城市与农村户口的管理体制,农民就是“农业户口”者。学术界用职业的角度界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就是农民,否则不是农民。泛指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村劳动者。1980年后,根据农民产业重点被称粮农、菜农、果农、花农、菇农、棉农、茶农、养殖户、专业户等;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农民的身份是“社员”。2.新型农民。是农村农民的农业发展的带头人,系指有科学文化素养,现代农业生产与管理技能,并主要以从事该职业为收入来源的居住农村地区或集市的农民。简单说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或者称农商。最早出现在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2003年科教兴农工作的意见》{农科教发〔2003〕3号}第六部分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3.职业农民。是从“工人”的职业概念而切入,特别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引出“农业工人”。泛指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职业人,而不是户籍身份。最早提出是2005年11月10日,《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农人发〔2005〕11号}中提出培养对象是“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4.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后连续提出。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需求,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出了明确部署。《“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超过2000万人的发展目标。至此,经历由农民—新型农民—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沿革。新型职业农民具备新型和职业双重融合,体现知识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有机融合。即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从业人员。

(二)新型职业农民内涵1.新型职业农民身份。体现了农民由户籍身份称呼转变为职业的新身份,农民逐步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有奔头有尊严的“绿领”。标志着农村人才培养从全面普及提高、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的农民培训,到以农村精英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更具农商的特征,即市场导向,适度规模或者专业服务者。从兼业向专业、从被社会歧视地位向平等的转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政策术语也经历了由培训—培养的转变。2.素质。主要特征表现在高素质和生产技能的农民特征,这是与传统农民的根本区别。2017年3月,***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明确要求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善创新、敢创业的“新商农”;经教育培训出来的爱农业、有经验的老农新型农业经营骨干分子;有高学历、想务农的“知农”;也有满腔热情在城里打工返乡的创业者。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还需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具有承担责任。3.作用。新型职业农民作用体现在新型经营主体的个体形式和主体力量,明确展示了未来谁来种地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发挥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动能。是人才振兴的对象,是寻求新时代农村发展赋能、推进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基本力量。他们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者,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三)新型职业农民种类1.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济体中,以此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劳动力(农业雇员)。属于产中直接从事生产者,掌握农业专业性生产技术,并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2.农产品经纪人。也称农村经纪人,商(菜、粮等)贩,把农产品对外销售出去,收取双方的服务费用。活动在生产农民、供货商、销售商和技能人员之间。3.生产资料供应商。指种苗、农药、化肥、农膜、农机具等生产资料销售供应商,提供专项作业服务,如机插秧、机打药等。4.农业技术推广员。负责生产田间技术推广与生产常规指导人员、信息员、病虫害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5.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是专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事生产企业负责人等。其占有一定土地与设施装备资源,有专业技能、管理经验与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管理。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难点。

(一)农民整体结构性素质偏低受全球传统农业因素影响,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了城市。农村劳动力构成呈现妇女、儿童和老人,属于“386160”部队,特别是以留守中老年人为主,劳动者结构上素质就处于劣势。职业农民类型繁杂,至少分五种类型,专业面向全社会产业,且跨行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层次千差万别,需要进行差异化的培训。这一现状为提升农民素质增加难度。

(二)农民个体主观上缺乏进取精神许多农民存在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等靠要倾向突出。不善于学习、不愿接受培训,对学习缺乏兴趣。常有各级免费培训学习,不给礼物,甚至不管饭都不愿去,能自己肯花钱学习那就太稀少了。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主观动力。

(三)遵纪守法意识淡薄法律法治观念淡薄,过度利用法律庇护自己,牵涉自身利益,甚至歪打官司斜告状。明知违法违规也不去顾忌。无理上访、心明镜也强词夺理。培育爱党、爱国、爱农村的新农民思想道德征途颇为艰巨。

(四)经营管理理念更加滞后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提升规模经营,生产规模越大对对经营管理的需求就越迫切,特别是把技术融入经营管理中。一项项技术,如果没有必要的管理,技术就难以实施落实。而恰恰农业还普遍重技术,轻管理,同时农业管理人才也奇缺。***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新型职业农民,便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的这样一支“三农”乡村振兴工作队伍,是**振兴乡村的核心瓶颈之一。

(五)培训供给与需求脱节难以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现行培训机构表现是供给与需求脱节,供给者会什么,就讲什么。培训提纲罗列的也不一定真的按课程计划实施,想办法找到哪个最省钱最廉价的授课老师。安排教师是培训目的与培训机构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为首,多以农业生产技术为主、经营管理薄弱。而对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等内容涉及极为稀少。密切当地农业特色,特别是气候与农作物生态特性,特色乡村(旅游观光)产业也须加强。也有盲目照搬别人课程,与需求没有契合度、无地域特色实效性不强,大多以理论层面的知识为主,甚至空谈理论。生产需求的实践技能知识比较薄弱。生产实践技能匮乏,特别是师资匮乏,冒名充当名师现象严重,这些都是现实难题。

(六)培训经费不及时到位与不能有效利用首先是经费下拨困难,培训经费实行保障制,需要培训机构得到培训人员数量后下拨,但经费是不能及时拿到的,有的需要提前做账,甚至事情没做要先把发票开了,好报账拨款。这样就难免作假,有限经费不能使用在刀刃上。有些培训机构培训结束,财政部门还是迟迟不给兑现经费。经费管理混乱,经费得不到有效利用。政府管理上存在将职业农民培训当成项目争取,到手后想尽一切办法把经费最大留给自己,巧立支出名目,目标服务自身设施,利益觉得合不上就不承办项目的现象。对专家讲课虚报克扣等违规违法等暗箱操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专家授课积极性。为保障农民学员数量,借外出考察实地学习,考察走形式,千方百计插观光旅游。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法治保障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制定有效可行的培育规章制度国家和省市县农业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及时制定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当年计划当年要有效落实与实施。通过立法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并赋予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受教育的权利。衔接开放社会科普、教育、培训机构给予提供优先优惠和必要的免费学习调研便利政策。制定满足农民需求的定期、持续培训培育,建立经常性培训及跟踪服务的制度。明确经常性培训的关键内容、方式方法、培训机构、经费投入和保障措施。建立与干部继续教育、工人岗位培训相类似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员经常性培训制度。实施技术到现场和跟踪指导服务,培育内容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给农民更多自主权与选择权。建立鼓励终身自学的政策制度,特别结合自身所需,充分调动鼓励他们的自学自觉性。树立典型强化引导,有效结合自身需求的高效自学与培育激励机制。增加自己选择学习的主动权。

(二)制定统编通用公用教材与各地专业的实用教材制度体系政府可根据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育统编基础培育教材,省市专业技术教材,鼓励农民自己选择购买教材。首先,要搞好通用教材,现行市场教材非常杂乱,不实用问题突出,甚至根本就没有需求应用价值,过多地空谈理论。一发给学员就是十几本,是免费,但很多农民就看看封面,大致过目一下,根本就没有看的必要,更甚者连拿走都不拿,随便丢掉。老师培训的内容,农民需要的确没有书。所以,形式上无用的教材极为普遍。应建立通用教材国家层面统编,专业教材省市统编,鼓励在教材上让农民自选自购补贴模式,使培训教材实用价值不断提升。

(三)鼓励完善培育职业农民的师徒新路径制度开展师徒传授长期模式,可以选拔有专长的专家、科技工作者、企业家等专业人士为师傅,新型职业农民为徒弟,通过立项实施、爱心奉献和企业资助实施运转,更能发挥传授效率和培育学习效果。采用一带一、一带多,群代群模式;面授、现场传授、线上传授等方式。特别是按照*****在2019年曾批示“老科技工作者人数众多、经验丰富,是国家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培训人才,要发挥老科技工作者有时间、有技术、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优势,是解决授课师父培育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库建设管理制度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师资至关重要,师资选拔与不断教育培训,竞争上岗,监督和促进师资素质提升体制迫须建立。杜绝控制缺乏实战能力师资,增加培育效果。建立和完善对师资的资格考核评价制度,实行进入与退出机制。

(五)完善网络媒体教育培训培育制度体系把网络媒体教育培训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备路径之一确定下来。明确培训依托线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申报系统”资源与线下各地职教中心开展的农业技术提升,有效利用“云上智农”等app提供的线上精品课程。建立微信群、公众号、专业网络、网上培训等作为必要的培育学习路径。线上农民培育云平台应该打造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农业农村部已正式启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将打通农技入户的最后一米。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将伴随着乡村振兴而逐步完善。

(六)建立完善培训培育与农事基地融合发展的制度为了充分体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实用性非常强的特点,需建立实训基地,由各级政府筛选扶持农事企业,承担实践实训基地场所,并配备有本企业优势产业兼职教师。这种基地要承担起科普与新技术培训、装备展示、成果转化、技术示范、试验研究、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决策咨询、设备维修、农事设计等功能,让新型职业农民在这个基地上,能实地学习、研发创新,提升实际运营能力。建立和完善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事企业,鼓励他们的科普动机、推进科普途径与作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助推新型职业农民发挥职能作用。规定培育者在农事企业中解决其企业问题的同时得到培养和提升,而不是仅仅学些表面花架子,实行农事企业与职业农民相互促进的融合发展模式。

(七)改进认定管理办法和实施题库考核认定制度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基础和保障,他们只有通过认定,才能确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之后进一步享受特殊政策扶持。目前考核认定,如职业农民的考核实际上形同虚设,考题本身就是全公开的,只是照答案抄一遍。有的连答案都不会抄写,由人代抄写。题目本身也常缺乏知识技术要点,讲授人再水平不足,怎么能讲好,农民怎么能学好。建议集中全国或全省精锐力量、因地制宜建立考核认定题库,如学习汽车驾驶员理论与实际操作科目考试一样,由计算机抽题,电脑答卷评分。这样对学员和师资、培训机构都是一个检验和考核,才能真正激发提升他们的内生动力。当然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考核制度,也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门槛。

(八)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财政扶持与监管力度有必要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立法中明确其经费的投入与监管,经费纳入地方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支出,以保障经费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特别是加强项目资金政府信誉制度的落实,避免经费挪用,及时落实到位,可以实行报账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科目与标准,经费使用实施银行直接划拨到底,避免现金报账,如涉及教师劳务费直接进卡等措施监管。培育亿万懂农业、懂技术、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重要保证。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该领域法治建设进行探索,将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农民自身受教育权利的实现。

参考文献。

[2]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及其成长环境”2012年3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作者:刘芙刘玲高珍妮叶思彤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习近平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__-20__)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集合

乡村振兴战略是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抓好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陈敏尔书记提出乡村文化振兴要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我深有体会。

有了精气神,才有真干劲。乡村振兴既要看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不鼓,更要看精气神足不足。2013年8月,我开始任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进村之初,我带领村民们每月开展“通安大讲堂”,让他们自己谈村里的大事、议村里的大事、定村里的大事;开展“五星级文明户评选”,以好家风带动好乡风;每周开展“送文化进院坝”,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覆盖全村;开放有4000余册书籍的“农家书屋”,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小树苗”工程,帮助留守老人、妇女收粮食,辅导留守儿童做作业;和村民一起制定红白喜事公约,倡导文明乡风……刚开始,村民们对这些活动不理解、不认同,甚至说“差不多就行了,做这些难道还挣得到金子。”我一边听着,一边干着,短短半年,通安村就变了,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社会和谐,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村民们从“不买账”到主动参与,做事更起劲了,产业发展推进起来也顺畅多了。

乡风和煦,才能百业振兴。参加乡村振兴报告团,更加坚定了我要在乡村好好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我要在全村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一是组织实施“美丽乡村·通达陶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示范点建设,将党建、纪检、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等内容融入其中,大力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讲。二是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培育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举办“梦想课堂”专题培训,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管理中涵养现代文明素质。三是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带领村民们充分发掘通安村“陶文化”底蕴,传承农耕文明精髓,培养乡村文化自信;依托宋窑、刘家拱桥两个制窑遗址,精心打造集陶艺制作、陶艺体验、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特色民宿”陶艺村。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奋斗,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农民群众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根本,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关键。现阶段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仍面临政治素养不过硬、思想认识不到位、队伍结构不合理、后备力量不充足等挑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切实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队伍结构、注重人才培育等方法,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水平,落实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

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国家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人才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乡村振兴,没有人才带头不行。需要挖掘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让人才引领和推动乡村的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其他关于农村发展的论述中也多次强调,要造就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一要求对乡村振兴人才也同样适用,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基层干部只有懂农业,才能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农村发展才有保障,这也是“三农”队伍的必备素养。“三农”队伍作为农村基层业务的实际开展者,必须了解农村农业状况、领悟和熟悉国家政策、熟悉农业有关业务、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熟悉农业农村市场规律,这是农村基层干部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基本要求。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和关键性产业,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保障。“三农”队伍必须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农村现状、农民基础,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当地的发展建设作出合理且科学的规划设计并大力推动,充分整合各项有利资源,努力实现建设目标。爱农村,体现的是使命担当,是“三农”队伍的首要特征,也是顺利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必备的思想依据。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类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必然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三农”队伍要做产业兴旺的推动者、生态宜居的爱护者、乡风文明的引领者、治理有效的贡献者、生活富裕的促进者。要立足于农村实际状况,深刻领会政策,坚定发展农村信念,坚持从地方特点出发,克服自然条件的不足,不畏艰难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爱农民,即为农民谋幸福,是“三农”队伍的基本要求。此外,农村干部还要要深入群众之中,听群众的“心里话”、拨群众的“心头雾”、做群众的“奔康事”。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质量兴农、绿色富农、品牌强农建设建言献策,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见效,造福广大农民群众。要与农民群众交朋友,把农民群众视为亲人朋友,作农民群众农务耕作的勤务员、农业产品的推销员、品牌建设的培育员、乡村振兴的引领员、脱贫攻坚的工作员、农民困惑的化解员。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农村基层队伍,关键在农村基层组织引领。

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政治素养不过硬影响了基层组织的领导力政治素养是每一个基层干部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一定要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首要的位置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在各方面、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组织上,政治素养不够硬的问题依旧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在一些农村基层尤为突出。这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不坚定、不守党纪国法、为政不廉、为政不为等问题市场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个别农村基层干部无视自身责任,罔顾党纪国法,肆意侵吞国家资源、集体利益和群众财产,对农村的宗族力量没有很好地引导,甚至加以放任,使得宗族力量成了乡村的一种势力,控制着一个村的资源,影响了农村农业的和谐有序发展。更有甚者,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仅纵容黑恶势力,有的则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或本身就是黑恶势力的代表,与黑恶势力为伍,截取大量非法利益,将农村基层作为党纪国法的真空地带。在工作表现方面,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不敢担当、不会担当、不愿作为,怀着无为而治的理念,浪费和错失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有的基层干部则是置法律法规于脑后,利用职权乱作为,将权利作为替少部分人截取利益的工具;有的则是缺乏引领能力,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缺乏进取动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工作推进缓慢;有的基层干部群众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主观的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敷衍了事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化解矛盾和纠纷不是运用法律和政策去调解,而是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失去群众的信任,导致工作推进愈发艰难。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不够过硬,难以有效贯彻落实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治领导。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引领力乡村振兴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顽强、敢担当、勇进取、协作好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引领群众共同推进。但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没有把乡村振兴战略与“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联系起来,没有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重要的一环。当然也有一些基层干部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多、参悟不透,政策水平不高,使得依法依规开展说服教育不到位,而且影响凝聚民心作用,进而失去群众信任与拥护;面对村庄现状、资源状况、产业特色、发展优势和短板没有很好地去了解把握,全凭个人主观臆断和猜想;服务群众意识薄弱,对群众的诉求无动于衷,对群众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问题关心帮助不够;对与群众利益的有关的事项不能实行有效和合理的监督,村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维护好群众的正当权益;个别视野狭窄、盲目自大、保守自负,工作方法守旧单一,对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没有新方法新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不强,习惯于沿用老经验、老办法、想当然的解决新问题;在面对乡村振兴中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把握不准,引领文明乡风建设、特色乡土文化建设的成效不显著,使得群众心无所寄、没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品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当前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出现了一些结构不合理、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干部年龄结构上,目前二、三产业高度聚集于城市和城市集群化发展的背景下,大批中青年农民长期在外经商务工,农村普遍缺乏新生力量,大批青壮年移民导致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正在逐步加剧。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人,基层农村组织亟须有效补充年富力强又敢于担当的干部;在学历结构上,经过多次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总体结构还不够理想。据报道,截至2017年底,我国有54.4万名村党组织书记,但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7.4%;抽样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仅有13.9%。显然,村党组织书记这一特定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比例与全国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平均水平相比也高不了多少,人才水平的结构和层次明显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干部类型结构上,乡村人才持续流失的情况也有日趋严重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大量迁徙,导致乡村出现人才“荒芜化”的现象,既懂农业、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这严重削弱了基层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四)后备力量不充足影响了组织带头人的选拔根据人口统计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比为58.52%。城镇常住人口的提高,显然是乡村人口流入所致,这导致了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劳动力缺失。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只有1690多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才总量不足,农村人才总量和结构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导致了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呈现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选人难和选优秀的人才更难现象的产生。目前农村人才的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支撑与引领带动作用。

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基层组织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也是关键之一。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地提升基层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领导力的核心作用,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齐头并进。一是强化对基层干部的理论教育学习,深刻且积极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维护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纯洁性;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党内组织生活。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下的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党员党性和积极性。三是强化党组织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融合起来,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农村“两委”职责,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程序,农村“两委”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战斗组织。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把其纳入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夯实基础,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培训中,一要完善培训内容,针对地方特点设计培训课程。根据地方实际,积极开展理想信念、群众观念、群众工作方法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增强政治觉悟,筑牢农村基层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分级分类培训与乡村振兴工作实际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题培训,为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添砖加瓦。二要改进培训方法,针对学员特点设计培训方式。培训中要注重能力的提高,积极探索干部培训的新方法,使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在学习中提高,素质在学习中增强,观念在学习中更新,技能在学习中掌握。通过形式方法多样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引领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与水平。三要加强实践体验锻炼,开拓学员视野。学习培训中注重先进典型的借鉴和引领作用,通过安排农村基层干部到先进示范村参观学习、培训交流、帮扶挂职,让他们在交流学习中借鉴成功的先进经验开拓视野,找到本村的优势、特色和与先进典型的差距,切实提升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能力。

(三)改善队伍结构,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科学、合理、完整的干部队伍,是农村工作能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更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得以落实和推动的客观需求。改善队伍结构,一要持续优化干部年龄结构。破除唯年龄、唯资历倾向,鼓励不拘一格,大力选拔优秀年轻人才。对表现突出、业绩优秀的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勇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善于提拔任用。把年轻干部选出来,培养出来,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设定干部队伍各年龄段组成比例时,要合理且科学地安排使用各年龄段的优秀干部,不仅注重干部“年轻化”,而且体现干部队伍“老中青”模式的合理搭配,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最佳效能,保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要持续优化干部学历结构。开展干部学历提升工程,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学历提升,有助于他们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贡献者、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先进文化的领航员,从而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学历提升,提高他们综合素质。通过正规化学习,让他们学习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增强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统领和指导农村工作的本领。学历提升,促使他们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查清问题,明确方向,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要持续优化干部类型结构。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优化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类型结构,坚持依事择人,多渠道、多领域选拔使用不同类别干部。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突破地域、行业、身份等界限,坚持内选与外引结合,积极探索不同地域、行业、身份优秀人员的交流任职模式,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加入农村基层组织,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四)注重人才培育,充实后备人才库的储备人才作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注重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必须探索和建立对农村干部的长期培养机制,充实乡村振兴人才储备,为乡村振兴的更好实施做好充足准备。做好人才的长期培养机制,要持续完善、优化和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后备人才库,对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培养,加大从后备人才中选拔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的力度。做好人才培养,一是要坚持科学选拔,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吸收各路优秀人才。对内要拓宽人才准入门槛、广纳贤士、转变观念、革除旧弊,要善于把政治思想素质强,事业心强,具有责任感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人员吸收到后备干部队伍。对外可以从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中积极选拔和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从而打破地域、区位的限制,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二是要强化培养锻炼人才机制,通过人才机制的优化,积极有效的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提升学历、岗位培训、强化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后备干部的学历,提高后备干部农业经济、乡村治理、党纪国法、政策措施、乡村振兴、廉政建设等方面知识的认识,帮助其早日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为今后工作打好夯实的基础。三是要做好科学合理考核,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机制。不仅要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动态管理,常态化做好后备干部储、备干部的日常管理和跟踪培养工作,还要实行动态化管理,坚持优胜劣汰,保持人才合理高效的流动,始终保持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好、结构合理,对优秀的后备干部按程序及时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班子队伍中,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为后备干部的成长搭建好舞台,做到真正让后备干部有盼头、有望头、有劲头。

参考文献。

[2]张艺博.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四川省广元市基层联合党支部建设的调查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8(3):61-65.

作者:林月丹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乡村文明和农耕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条件.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传統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进一步传承、弘扬,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优秀乡村文化培育健康文明新风是乡村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传承弘扬乡村优秀文化,树立良好的家风典范,对规范成员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发掘、研究、规范乡村文化,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合,摒弃糟粕、取其精华能更有效促进家国共建,推动乡村振兴.

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新途径.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农村文明的底色,是摆在我们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为此,我们以汉中市镇巴县黎坝镇为案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课题,探寻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之道.

黎坝镇位于镇巴县西南部,距县城60公里,总面积103.7平方公里,镇村公路总里程97公里.有水田4488亩,旱地3622亩;是全县唯一田多于地之镇,有林地10.5万余亩、荒草坡28万余亩.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36个村民小组,2452户9352人.经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全镇共有6个贫困村576户1922人.黎坝镇以加快建成“特色农业强镇、乡村旅游名镇、绿色能源重镇”为定位,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餐饮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1.制定黎坝镇《村规民约》.为了推进黎坝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和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推进“诚、孝、俭、勤、和”的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和谐发展,建设文明生态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从村风民俗、尊老爱幼、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邻里关系等方面制定黎坝镇《村规民约》.

2.成立了三会即互助资金协会、乡贤文化促进会、红白理事会.黎坝镇成立有互助资金协会6个,纳入贫困户会员263户,发动帮扶单位为每户贫困户缴纳入社会费500元,同时政府入注资金160万元作为贷款或村内融资本金,可面向全村社员提供产业资金支持.通过政府牵头,在企业、合作社、社会团体法人之间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将现有的各村资金互助协会与各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实现两社合一.成立乡贤文化促进会7个,从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本土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以及在当地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民间大咖、在外学者、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青年等人中组建乡贤工作者队伍,挖掘乡贤人才,弘扬乡贤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村民自治和基层治理中的巨大作用,引导乡贤当好美德传承者,引导村民争当文明户、好媳妇,争做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成立红白理事会7个,理事会主要借助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志愿劝导、活动教化等方式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低俗恶俗之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实施了“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为继承优秀传统,弘扬乡贤文化,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助推脱贫攻坚,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节俭、文明健康、风清气正的乡风民风,2017年在全镇实施了“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评选出了5名有德高望重、品格端正、义行善举、学识渊博的乡贤骨干,让乡贤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促进乡风文明的“实践者”.真正发挥乡贤在当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并成立村乡贤文化促进会,设会长1名,负责乡贤文化促进会日常工作,结合本镇镇情民意,确定工作重点,打造特色亮点.

4.结合“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镇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制造浓厚的宣传氛围.黎坝镇境内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并重,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共存,人文景观包含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傩文化”(即端公戏),有红色文化(1934年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留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遗址),以及传自清嘉庆年间的黎坝巡检署遗址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善良纯朴、率性耿直、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是黎坝镇乡村旅游开发,乡风文明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独特的民间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镇上抓住脱贫攻坚和国开行项目机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实施交通建设项目3个710万元,安全饮水工程6个494万元,环境整治项目26个1296万元,校安工程1个170万元.全镇居民饮水、用电、行路、通讯和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使镇容镇貌得到改变,生产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用足用活移民(脱贫)搬迁政策,通过统规统建,新建兰花坊、梅花苑、菊花园3个安置点,实现“三有”(有房、有土、有业)安置242户916人;通过维修换新颜,用危房改造项目维修加固与重建安置67户94人.既圆了群众的新居梦,也进一步完善了集镇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首次提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成为20__年六大重点工作之一。20__年及下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将进入落地实施,农地流转、农民增收与消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20__年,是十九大召开后的第一年,党中央在本年度的一号文件中再次以“三农”为主题,可以说这既是对于之前工作的延续,更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三农”工作的指导。

这其中对于乡村振兴的“重点、关键、保障、基础、根本、前提”等六大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产业兴旺是重点。对于最为基层的农村而言,如果没有一个兴旺的产业去支撑其发展,就不可能有明显的进步与提升,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才能够体现独特性,才能够可持续。

生态宜居是关键。诚然如此,倘若只要金山银山不顾及绿水青山,这只能是走不可持续发展的老路,有悖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绿色发展的理念。

乡村文明是保障。没有一个好的投资或者发展的外部环境,那么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发展的前提是稳定,大环境的稳定就是最强有力的保障。

治理有效是基础。实现乡村文明一方面是要依靠我们正确的引导,积极的宣传,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原先落后的、不文明的行为,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径,从客观上监督管理不文明等行为,从基础上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总要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个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对城乡关系进行历史性的重新定位,实际上是一个战略转型,即城乡一体,农村优先,最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种转型说明,农村农业工作是中国全局性、战略性、决胜性的工作。

我们所有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否是检验我们改革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有实现了全面的生活富裕,才是从本质上实现了摆脱贫困的前提,从根本上实现了乡村振兴。这几个方面,环环相扣,相互联系,既是对先前“三农”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接下来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性的指导,只有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去推进,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落实,终将实现我们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书记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美丽乡村振兴更应该成为我们这群出生于乡村、生活于乡村、奋斗于乡村的基层干部的共同追求。

一、生态优先,绿色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美丽乡村振兴要坚持生态优先,将生态文明贯穿于全过程,首先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全局。要以尊重乡村自然文化特色为前提,以提升乡村整体风貌品质为目的,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业、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显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为重,个性开发,留住美丽乡愁。

美丽乡村振兴必然要开展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需避免仅靠“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的建设;需避免强行一致、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建设;需避免大包大揽、大拆大建、劳民伤财的建设。要坚持保护为重,留要保持特色,改要因地制宜,拆要集约节约,不能披红挂绿大搞形象工程,也不能把老风貌全盘推到重来,更不能大拆大建浪费群众的血汗钱,应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从历史深处和传统根部重寻精神资源,留住自然风姿和人文血脉,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点,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留住美丽乡愁。

三、多措并举,全面整治,完善基础建设。

书记说:“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如何给乡亲们造福?归根结底是要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脏乱差现状,建设便利美丽的和谐家园。要进一步提高县乡道路、桥梁质量,构建农村交通良好的骨干网架,提高通达水平;要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饮水条件;要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要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使用,防止水体污染,确保群众健康安全;要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垃圾分类收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多措并举,全面整治,全面提升,建设焕然一新的美丽乡村。

四、创新管理,推动自治,培育先进力量。

振兴美丽乡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发挥大多数人的力量。当前,我市推行的“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应深入推进。继续坚持“本湾本土本地”的原则,将“三支先进力量”(政治上先进的农民党员、经济上先进的致富能手、治理上先进的乡贤)引进村庄理事会,重点围绕“服务党建、助力发展、村庄整治、调解维权、科技服务、文明创建”等“六进理事会”开展服务群众工作,构建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指导、理事会搭台、村民广泛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形成“党建促自治、党建带治理”的良好态势,实现自己的村庄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村民自己管的目的,为美丽乡村振兴培育坚强有力的治理力量和群众基础。

五、发展产业,培植动力,建设富美新农村。

产业兴百业兴,美丽乡村振兴要把振兴经济摆在突出的位置,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乡土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富裕、农村经济繁荣。大冶乡村振兴的“大庄模式”,在培育集体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上做好了新文章,值得广泛学习借鉴。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合理统筹规划,提档升级休闲农业,强化农业产品、农事景观、乡土文化的创意设计,开发一批兼具农业、旅游、文化属性的多功能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升级版,建设田园型、生态型、观光型、特色性美丽宜居村庄,塑造精品旅游名镇,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不断培育乡村内生动力,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农村。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2021年是两个百年大计交汇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全会的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为我们今后开展和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持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及文旅资源,围绕新发展定位,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做强镇域经济,推动精神落地生根,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谱写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聚力壮大富民产业,培育强劲发展动能。

围绕“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决策部署,结合街道实际情况,紧扣“宜业宜居泷州新城”的定位,全力推进附城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在“两园区、一基地”上谋求新突破。以雅达电子工业园为龙头,大力推进铨欣工业园建设,带动集聚一批电子企业落户周边,继续打造粤西地区重要的电子生产基地——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必须抓好作为龙头、载体的建设,为项目落户搭建好招大商、引大项目的平台。受财力制约,应在经营、盘活土地上做文章,在引进市场投资主体建标准化厂房上做文章,通过“引凤筑巢”“筑巢引凤”,着力在完善、提升园区承载、服务功能上功夫,努力在谋求园区基础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实现项目落户投产的无缝对接。二是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上谋求新突破。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也是镇域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必须立足附城实际,以南药肉桂、牛大力等产业为重点,加大高效种植模式推广和科技扶持的力度,同时,要加速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科技示范大户、种植能手、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集中,鼓励社会资本到乡村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型项目,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三是在第三产业开发上谋求新突破。我们将发掘各村独特的传统人文资源,推进精品示范村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发展城郊乡村游、休闲游等相关旅游项目,打造好乡村振兴的精品旅游线路,主动融入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进集“种、养、采摘、民宿”于一体的山村田园综合体建设,补齐延链旅游业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聚力提升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福地。

积极争取乡村振兴、帮扶等上级政策性项目资金,结合国土部门,按照“因村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保留村容风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依规建村,努力建设宜居乡村、美丽圩镇。一是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对标对表进行查漏补缺,结合每月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镇村干部、党员、网格员深入一线,派发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劝导居民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发动群众整治公路两侧卫生死角,引导村民清理生活垃圾、杂草杂物、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合力做好村庄清洁工作;根据各村实际,开展户厕改造,布点建设农村公厕;对有条件的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铺设排污管网;规范杂物堆放和生活垃圾的转运,完善好环卫机制;进一步提升道路沟渠、供给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通过发动村民、乡贤、理事等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变废为宝打造“四小园”,解决清拆废料堆积杂乱问题。二是筑造品质宜居圩镇。围绕“美丽圩镇”建设的目标要求,强化争创举措,扎扎实实开展建设工作,通过大力发展商住产业集群,继续开发高档品质商住小区,满足辖内群众住有所居的要求;对城区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改善配套设施,建设特色示范街;打造商业综合体,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商圈经济发展,凝聚新城人气,繁荣新城商业,提升新城品质。

聚力补齐民生短板,绘就群众幸福底色。

坚持以民生为导向,多办群众关心、农村需要、农民关注的好事实事,将美丽圩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结合,推动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向镇村延伸,更好地满足村民群众需求。一是巩固脱贫成果。落实好民政、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加强扶贫资产监管,强化后续扶持,兜牢民生底线,激发内生动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同时,积极探索商业保险“防贫保”的保障水平,充分利用好驻镇帮镇扶村定点帮扶资源和“6·30”扶贫济困日活动等优势,推动资金项目向监测对象倾斜。二是提升民生质效。通过全面盘活圩镇闲置土地、资源,打造集优质学校、医院、养老、商贸、金融等于一体的“优质生活圈”,通过加大资源供给,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发展统筹,以满足将来教育的需求;健全医疗卫生保障,推进附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异地建设工程,实现群众就地就近就医的愿望;打造优质养老服务站,完善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让更多服务走进小微企业、走进弱势群体。三是优化公共服务。重新规划办事服务大厅,优化办事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结合“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或讲座,实现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大力推进民政“双百工程”,打造志愿者服务站,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民服务。

聚力建设文明乡村,浇灌文明风尚之花。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抓好乡风民风、精神和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是涵育文明乡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之成为村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通过在村舍外墙描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为主要内容的墙画,深入宣传教育;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家庭、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文明乡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继续在各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将其真正建成为教育基地、示范基地、文明传承基地,实现敦化淳朴民风,传承良好家风,培育文明新风的目标,让文明乡风充盈乡村。二是丰富村民群众文化生活。办好各村的农家书屋、文化室、老年活动室等文化场所,充分发挥好基层文化设施作用,让农村文化平台更好地服务于群众;邀请文艺团队下村表演节目,以接地气的文艺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和党员联户机制的组织优势探索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指导各村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规民约》,成立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深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和村级重大事项均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党务、村务、财务应定期公开,实现村民和村委会成员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在新的起点,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继续探索产业发展道路,推进特色优质产业巩固提升,做大做强镇域经济,使生产要素活跃起来,村民富裕起来、人居环境美丽起来,一系列民生实事密切着党群血肉联系起来,为建设风清气正、宜居宜业、平安和谐的现代化美丽__贡献一份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作为“七大战略”之一,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认真领会乡村振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标准,积极谋划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和具体路径,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将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打造产业兴旺的高地。农村产业是薄弱,必须借助外力才能有所发展,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以工促农,推行农业招商引资,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锻造和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将农业与文化、乡村旅游、乡村休闲等三次产业深度链接,打造生态农业、田园乡村、生态乡村,吸引市民下乡,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产区变园区、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民变股民、店铺变电商、民房变客房、粮站变银行。

二、与环保工作相结合,打造生态宜居的胜地。长期以来,农村给人的印象就是脏兮兮、臭烘烘、乱糟糟,让人恶而远之。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村环境,否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首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在农村环境治理实施上下功夫。要大力建设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加快建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体系,使农村生话环境更清洁。要在发展绿色农业上下功夫。农村不是高污染企业的“避风港”,要坚决将有害环境的企业挡在农村之外,确保农村是绿色企业的净土。要在提升农民环保意识上下功夫。要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

三、与农村改革创新相结合,打造生活富裕的宝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通过农村农业的各项改革创新,更好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加快补上“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盘活资源促增收。农村有大量闲置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资源、秀美山水是资源、空闲民房是资源、民俗文化是资源等等,要开动脑筋,大胆创新,让这些空闲资源活起来,加快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步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高效益促增收。同样的一亩地,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同样大有可为,要结合地方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探索“种养结合”等高效模式,提高生产效益。精准扶贫促增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进入攻坚阶段,行百里者半九十,难走的路在后半程,扶贫工作越往后难啃的硬骨头越多,农村生活富裕不能丢下贫困户,眼下,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持续探索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助推贫困农户脱贫奔小康。

四、与基层党建相结合,打造乡村治理的阵地。小乡村也是大社会,不可忽视治理,乡村稳,基层才能稳,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加强乡村治理,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工作引领,不断增强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村级治理水平,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必须坚持参与村务、管理村务的主体地位。

五、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打造乡风文明的福地。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的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坚持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央强农惠农的重大政策,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走进农村、走进农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农民的思想潮流。把弘扬传统道德与培育文明新风结合起来,引导村民热爱生活、健康生活,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特质,赋予其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培育新时期平利精神的一个有效载体。建好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乡村文化活起来,留住乡村之“魂”,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

20__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下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管全面。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讲农业问题、讲农村经济发展讲得比较多。

二是管长远。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

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与用心,两个重要特点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

第三,乡风文明是保障。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泊,乡村文化日渐荒芜。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第四,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第五,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论文

美有很多种。有人更喜欢荷塘月色的静谧之美,有人更喜欢巍峨群山的雄伟之美,有人更喜欢潺潺小溪的清澈之美。另一方面,我喜欢乡村简单而强烈的美。

乡村的美在于宁静。清晨,温暖的阳光会透过窗棂照在你的脸上,让你感到无限轻松。欢快的小鸟会把你从睡梦中唤醒,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花儿也会向你张开笑脸,带给你浓郁的芬芳。八点,动物醒来,路边的小店就开门了。早市上的各种吆喝声让安静的村子热闹起来,来来往往的行人淳朴、淳朴、热情。

乡村的美在于热情。中午,阳光温暖。劳动人民,走在回家的路上,会和每个人打招呼,不是说几句笑话就是几句问候。回家后,人们拿着自己的饭蹲在巷子口,在家聊天,其乐融融。虽然不是一家人,但那爽朗的笑声却成了村里村民快乐的“沙龙”。如果你饿了,走进任何一家路边小店,店主都会热情招呼你坐下。无论是各种面食,还是新鲜的炒野菜,都会端给你,每一样都会让你垂涎三尺,心痒痒。

乡村的美在于寂静。晚上,乡村没有城市那么喧闹和丰富多彩。躺在一块草地上。天上有满天的星星空,数都数不过来。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你一定会找到最亮的那一颗,瞬间滑过黑夜空!如果你仔细听,河边草地上的纺织皇后会“吱吱”地为你歌唱。那声音,既清脆又甜美,也会让你展开想象。当你躺够了,沿着寂静的小路走到村口。在皎洁的月光下,几个正在讲故事的老人会让你了解古老的乡村和源源不断的文化...

乡村的美,其实是平凡的,朴素的,简单的!乡村的美好在于自由平等和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论文

乡村是承载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空室,与城镇共同构成人们的活动。“农村的繁荣导致国家的繁荣,农村的衰落导致国家的衰落”。因此,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中国文化最深的根基在农村;中国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掘金点也在农村。只有从文化、经济、人才、产业等方面入手,才能振兴农村,促进农村新社区的全面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振兴为重点,让农民富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才能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有事可做、有收益、有活力”。这需要优质产业的支撑,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的致富效应,如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工艺品等。,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人民收入增加。所以,要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生活更丰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组织振兴和基层治理建设。前几年农村社会组织弱化,过度依赖各级政府,不仅不利于基层政务发展,也不利于群众真正享受到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今,各种优化基层服务的好政策,如“群众办事不能出村厅”、“红白理事会”、新圣贤治理模式等,在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积极推行。他们结合当地实际,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问题,有效地拉近了干群关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群众积极参与到日常治理中,提高了参与度。因此,要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之路,就必须把基层组织建设落到实处,扎进群众的心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潜心振兴人才强化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马太效应突出。其中,城市对农村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原因是一些地区没有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不重视基层干部的政治引导,没有培养干部的向心力。因此,要努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借助人才激活乡村振兴。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质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下大力气,是新时期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村发展潜力,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应该长期努力,加快建设新的农村社区,让农村之花在中国盛开。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论文字作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找准定位、持续发力,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抓组织振兴促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政治组织,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属性,突出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抓好农村基层党建之魂。扩大党组织有效覆盖。对于符合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做到应建尽建;对于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加强党的工作。注重创新组织设置,探索将党总支设在产业联盟上、党支部设在产业协会上、党小组设在产业联合体上,不断织密组织网络。推进党组织的有效领导。党组织要领导并支持其他各类组织依法依规行使职权,逐步健全完善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党群议事会为议事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一核三体”运行机制。组织党员有效聚合。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全面推行“主题党日”“党员活动日”等做法,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建立党内关爱资金,增强广大党员荣誉感归属感。

基层党建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倾听时代声音、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历程。抓基层党建,就要奔着问题抓、按照要求抓、结合实际抓。抓实抓活党支部。强化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分类抓好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让党组织能落实、好操作,让党员想参与、有收获。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深入开展示范点创建活动,每年倒排一批软弱后进村党组织进行循环化整顿。切实提升凝聚力。党组织的凝聚力来自于联系服务群众的质效,来自于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要健全服务体系和链条,把农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要把抓发展有机融入基层党建每个环节、每个要素,落实基本制度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组织活动要结合重点任务,发挥党员作用要着眼群众需求,确定党建项目要立足解答发展难题。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要把党员、群众和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以发展成效检验党建成果。

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好,把农民群众团结服务好,需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放在心上、任务抓在手上。要强化责任担当。把抓农村基层党建作为分内职责,层层建立抓农村基层党建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把基层党建和日常工作一同谋划、一同研究、一同推进。把抓农村党建工作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党组织书记聚焦党建主责,直接部署推进。要强化务实创新。加强调查研究,把形势的变化分析透,把基层的诉求弄明白,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推动农村基层党建顺时应势、固本开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筹推进“无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国家社会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一个规律:“无商不富,无工不强,无农不稳”。农业作为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它发展的水平高低关系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是决定人民幸福度和满足感的重要指标。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缺少劳动力进行生产,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依靠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人力投入过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打通了农村孤岛融入现代经济的通道,让偏远乡村同外部世界实现了历史性的互通。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技术手段,有效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农民健康水平,新一代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的发展,为乡村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实现农村现代化,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的创新。人是高新科学技术实施的载体,只有农村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新科技才能在农村地区真正的得到应用。-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在农村创造一个让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化加大农村人才体制的改革,出台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支持和鼓励我们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成功人士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创业,鼓励他们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进行创新性的工作,能有效的激发出我国农村的内生活力。同时,也要培育一批有文化、爱科学、懂技术、敢创新的新农民,为农村生产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保障人力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

乡村振兴是一个伟大的课题,它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成功与否,关系到我们人民的根本利益,创新发展技术,打破常规思维,树立大局观念,埋头艰苦奋斗,相信我们一定会夺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论文

如果我问你,你喜欢这个国家吗?你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好。呵呵,我爷爷奶奶住在农村。今天,我就带你去看一看!

因为爷爷奶奶住在半山腰,周围都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沿着山路走,会看到一大片菜地,菜地里种着很多爷爷奶奶种的蔬菜,白萝卜、辣椒、白菜、玉米等等。所以,每当蔬菜生长的时候,总是满载而归地从菜地出来。

到门口,唉,与其说是门,不如说是渔网!奶奶怕鸡进屋把院子和屋子弄脏,就用铁丝和渔网围了起来,这样就不用担心鸡丢了,也不用每天清理鸡的便便了。哈哈,奶奶真是用心良苦!

进了“门”,来到院子里,就能看到一群母鸡在铁网外悠闲地散步,仿佛世间的一切烦恼都与它们无关。甜心,门口的看门狗,总是趴在地上,眼睛紧紧盯着门口。那眼神,从远处看,真像个“门神”!

房子后面有一座小山,那里有许多栗树。每天清晨,鸟儿在树上嬉戏,“啾啾”欢快的歌声总能唤醒大地和勤劳的人们。栗子成熟的时候,甜甜的栗子总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在山脚下,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里面有数不清的鱼,所以爷爷经常去那里钓鱼。小溪旁有很多芦苇,风一吹,鹅毛般的芦苇就飘起来。如果你静静地站在原地,仔细聆听,你可以听到鸟儿欢快的歌唱和溪水奔流的声音。这一刻,我觉得自己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乡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那里可以隔绝嘈杂的噪音,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还有空,也可以体验一下!这才是乡村真正的美。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论文: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兴则国家兴”。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的数字乡村建设正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成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结合点。

这些年,各地政府部门、数字企业等为数字乡村建设投入了各类资源要素,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城乡数字鸿沟较大,数字乡村建设地区不平衡、要素支撑较弱、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同性不强等问题依然不少,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何在数字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当前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总的来看,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既需要战略谋划,更需要精准施策、对症发力。

第一,要加强各层级规划的全面衔接,把数字乡村建设全面融入相关规划中。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是首要任务。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衔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既有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相关规划和文件基础上,可考虑制定数字乡村建设的规划实施方案及可实施细则,做到与顶层设计的有效衔接、与不同区域发展的协同配套,确保数字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要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为建设数字乡村筑牢基础。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亟待解决标准化这个难题。近年来,我国数字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后出台了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为推动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这些标准仅局限于农业本身,是行业的局部标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整体建设还较为滞后,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还相差较远。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数字乡村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研制任务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在数字乡村建设初期阶段尤为重要,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实施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加强对数字乡村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包括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技术标准等,又要有科学的时序安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机制,更好满足数字化标准的普遍要求和在农村地区的特殊诉求。数字乡村标准的制定主体必须是多元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互联网平台等都应参与标准的制定,从而取得最大公约数,确保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第三,要发力农村“新基建”,提升数字乡村振兴效能。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应着力提升农村“新基建”发展速度,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引入信息化主流技术,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筑牢数字乡村的发展基础。此外,还要重视完善农村地区与新技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我国农村地区的快递主要普及乡镇地区,进村的快递网点普及度仍然不够,这对农村地区的电商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对农村地区而言,智能快递柜等是实现非接触式服务的重要方式,因此,建议在农村地区推动智能快递柜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农村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要看到,农村传统基础设施仍然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创造条件推动其数字化转型。特别要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第四,要重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动力。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新技术、新业态的叠加推进作用。这些年,正是借力“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农村电商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帮助农产品出村进城、农民脱贫增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数据技术为支撑,在构建和完善开放的数字农业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问题,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推动农业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升级。特别要关注的是,眼下互联网新业态——直播电商呈现了高速发展态势,在帮助农民增收脱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播电商突破了地理界限,农户和乡村企业即可成为主播,进行农业生产的田间地头等即可成为直播间,能够更好地助力农产品销售,助推乡村振兴。今后要继续用好这些新业态,推动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把“助农兴村”活动当成经常性工作来抓,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新动力。

要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民数字化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数字化水平和能力,从而更好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论文报告【】

一、稳妥推进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绩溪县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已于20_年12月经县委、政府研究出台,同时印发到各乡镇和县直单位。今年我社根据《绩溪县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着手开展“三会”建设基础工作,完成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代表摸底统计工作,并进行理事会章程、大会议程等文件草拟工作,待市社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召开后,启动此项工作。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一是广泛开展调研,谋划工作思路。今年来,我社根据出台的综合改革方案,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深入乡村开展调研,重点了解村级集体经济情况,产业发展态势及各村级发展意愿等,通过调研,我社决定先在寺后、高杨等五村以村社共建模式组建村级供销合作社,并指派专人指导,落实责任,目前各村在积极推进,待今年村级组织换届后申请登记注册。二是加强部门协调,推进基层社建设。我社积极与组织部、农委、市监局对接协调,探索村社共建模式,争取部门支持,不断推进工作。

三、“新网工程”建设情况。今年新增专业合作社2个,增加经营网点3个,有效拓展了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大指导服务力度,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申报“新网工程”项目,争取财政补贴资金55万元用于绩溪县黄高峰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100吨山茶油生产线项目建设和绩溪县临溪镇设施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设施果蔬基地项目建设。

四、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今年我社对社有资产经营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利用法律手段对近几年房租拖欠进行清理,为防止社有资产流失。对部分资产水电线路进行改造,确保安全生产,降低资产经营成本。

五、着力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今年我社与省社基层网络建设投资公司对接合作,拟建绩溪县农产品物流中心和仓储冷链设施。目前就项目积极跟进。今年5月我社到黄山供销社学习考察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建设,向分管领导提交学习考察报告,积极与县农委、环保局协调对接,强力推广我县实施农药集中配送黄山模式,力争将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建设纳入(20_-20_)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资金项目。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和举措。

一、强本固基,推进基层社建设。基层社是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前沿阵地。下半年,我社深入贯彻落实省社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意见,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强力推进村级供销合作社建设,完成村级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的登记注册工作。根据各地产业特点,指导村级合作社开展特色经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引导农民参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结合村级社建设,组建村级综合服务社,满足农民生产、生活、文化、卫生等需求。按照“五有”要求,克服困难,推动经营网点和服务平台的再建工作。年底前将推动政府出台发展基层社的实施意见,保障基层社建设顺利进行。

二、拓展服务,推动惠农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为农民提供服务,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今年我社将在山核桃种植产区,推行“保姆式”全托管和“菜单式”半托管服务,积极探索山林托管服务路子,逐步将村级基层社打造成为规模适度、半径适宜、功能完备的惠农服务综合体。

三、积极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以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牵头领办农业合作社,围绕我县“12345”总体发展要求,探索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加工业。20_年供销社牵头新增2个专业合作社,同时要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社的发展思路,以突出产业、自办引领、股份加盟,基层社承办的模式探索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四、搭建供销平台,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持续与省供销社基层网络建设投资公司对接,共同新建我县农产品物流中心和仓储冷链设施,为我县优质农产品搭建产销对接服务平台。持续推进我县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建设,供销合作社将成为农药集中配送实施主体,进一步提高为农服务能力。

五、构建规范高效的双线运行体系。积极筹备“三会”制度建设,以“三会”体制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机关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成立绩溪县供销社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加强社有资产管理,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保护社有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有资产管理和经营体制。实行社企分开,双线运行模式。

20_年我社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与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县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推进综合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村庄是指农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类居住场所即村庄或农村居民点。一般来说,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更适合人们居住,民风淳朴。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7.

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报告中看,乡村振兴战略有六大内涵: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强调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三是把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四是致力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给农民吃上“定心丸”,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探索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五是致力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支持和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拓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六是致力于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建立和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政治、组织和人才保障。

从乡镇振兴战略的内涵来看,未来农村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各方面资源将回流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将推动城市和工业反哺、回馈“三农”,根本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下资源几乎是单向流向城市的状况,形成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如果说现阶段资源从城市流向农村还是涓涓细流,那么不远的将来,则有望形成滚滚洪流。

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成为资源流向乡村区域的重要载体。十九大报告没有提“新型城镇化”,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部署,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必将让夹杂在城镇之间的乡村受益,这些城镇与城镇之间的乡村也必将“协调发展”,从而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资源向乡村的流动,特别是城市人才资源向乡村的流动。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也应当制定实施城市居民进入乡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城市人口有序落户农村的政策措施,乃至上升为法律,从而也“加快城市转移人口农民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条件下,形成城乡之间人才、人力资源双向流动,是历史的必然。

三是农业和非农产业都将加快发展。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应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点和前提。十九大进一步要求“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展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坚定的决心。即使还有深度贫困的人口仍然处于贫困的边缘,他们也必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中最终走进共同富裕的行列。但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不可能只发展农业,还将发展其他产业并且达到现代化的水平。十九大报告也已经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就必然要求大量农业专业人才和非农专业人才进入农村。仅凭现有农村中被城乡二元体制抽选剩下的人口,不仅难以承担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不可能承担农村现代化建设任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国家将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引导农村以外各方面人才参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三是污染项目将被清理出农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味着一些已经造成农村污染的项目将被清理出农村,同时必须坚决禁止任何可能带来污染的各种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进入农业和农村。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也是国家战略任务。在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划出明确红线。农业发展中的污染问题,包括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将加快获得解决。

通过对乡镇整形战略内涵及发展方向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公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定位:

(一)路网连通的需求。产业的兴旺,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的对接离不开公路建设。在大的方向上,要求农村公路之间、与国省干线之间互相连通,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以形成良好的公路运输及出行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修建通村路,打通断头路,完善通组路,连接公路网。

(二)农村公路等级提高的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农村公路交通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以四级公路为主的农村公路路窄、弯多等不利因素将被放大,降低运输效率,提升运输成本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农村公路等级提升是未来农村公路建设中年的重要任务。

(三)新施工技术的需求。农村公路施工要尽可能实现“绿色”建设,降低扬尘、噪音等污染,美化施工环境。这就对农村公路建设新技术、新材料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四)实现“建管运养”一体化。除出行外,农村公路已经承载了越来越多的运输功能,如物流、客运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公路使用寿命,在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效用,把建设、管理、养护、运营统筹考虑,同步实施,以最少、最合理的资金发挥出农村公路的最大功用。

我区现有农村公路公里,其中已经硬化公里,未硬化公里。目前全区行政村通畅率,农村公路建设基本适应了当地经济发展。我区在推进农村个公路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积极争取项目。为适应我区经济发展,近几年,我区每年在厅下达的计划外,在考虑各乡镇发展及需求的实际情况下,均积极实施计划外项目,提前1年完成通村公路建设计划,对拉动地方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了大棚、养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我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投入。地方政府积极筹措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此外,我区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从根本上保障了养护资金来源,为提高养护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养护质量。我区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公司,实施农村公路路基养护、保洁等工作。通过引进机械、家庭承包等形式,有效降低了养护成本,提高了额养护质量,使公路的使用寿命有了明显的保障。

尽管我区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农村公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通组路、断头路、联网路仍急需修建,以实现公路建设适度超前的目标。

至2035年,我区努力实现农村公路里程公里个自然村通硬化路公里,实施县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公里,村道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公里,县道危桥改造座,村道危桥改造座。

目标分为2步走,至2022年为第一阶段,基本实现农村公路里程公里,个自然村通硬化路公里,县乡道安全防护工程公里,村道安全防护工程公里县乡道危桥改造座,村道危桥改造座。争取至年,农村公路实现等级提升,路网连通,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水平提高,形成无污染、安全绿色的施工环境。

(一)加大上级投入力度。我区是老少边穷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随着政府不能借贷等一系列新法规的实施,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能力进一步削弱,难以形成公路建设资金的有效投入。

(二)进一步做好统筹规划。在项目规划之初,统筹考虑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一些列问题,力争发挥农村公路的最大效能。

(三)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等级。目前看,农村公路已经有些滞后于经济发展,急需进行等级的提升。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根本,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关键。现阶段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仍面临政治素养不过硬、思想认识不到位、队伍结构不合理、后备力量不充足等挑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切实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队伍结构、注重人才培育等方法,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水平,落实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

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国家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人才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乡村振兴,没有人才带头不行。需要挖掘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让人才引领和推动乡村的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其他关于农村发展的论述中也多次强调,要造就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一要求对乡村振兴人才也同样适用,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基层干部只有懂农业,才能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农村发展才有保障,这也是“三农”队伍的必备素养。“三农”队伍作为农村基层业务的实际开展者,必须了解农村农业状况、领悟和熟悉国家政策、熟悉农业有关业务、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熟悉农业农村市场规律,这是农村基层干部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基本要求。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和关键性产业,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保障。“三农”队伍必须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农村现状、农民基础,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当地的发展建设作出合理且科学的规划设计并大力推动,充分整合各项有利资源,努力实现建设目标。爱农村,体现的是使命担当,是“三农”队伍的首要特征,也是顺利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必备的思想依据。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类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必然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三农”队伍要做产业兴旺的推动者、生态宜居的爱护者、乡风文明的引领者、治理有效的贡献者、生活富裕的促进者。要立足于农村实际状况,深刻领会政策,坚定发展农村信念,坚持从地方特点出发,克服自然条件的不足,不畏艰难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爱农民,即为农民谋幸福,是“三农”队伍的基本要求。此外,农村干部还要要深入群众之中,听群众的“心里话”、拨群众的“心头雾”、做群众的“奔康事”。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质量兴农、绿色富农、品牌强农建设建言献策,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见效,造福广大农民群众。要与农民群众交朋友,把农民群众视为亲人朋友,作农民群众农务耕作的勤务员、农业产品的推销员、品牌建设的培育员、乡村振兴的引领员、脱贫攻坚的工作员、农民困惑的化解员。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农村基层队伍,关键在农村基层组织引领。

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政治素养不过硬影响了基层组织的领导力政治素养是每一个基层干部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一定要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首要的位置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在各方面、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组织上,政治素养不够硬的问题依旧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在一些农村基层尤为突出。这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不坚定、不守党纪国法、为政不廉、为政不为等问题市场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个别农村基层干部无视自身责任,罔顾党纪国法,肆意侵吞国家资源、集体利益和群众财产,对农村的宗族力量没有很好地引导,甚至加以放任,使得宗族力量成了乡村的一种势力,控制着一个村的资源,影响了农村农业的和谐有序发展。更有甚者,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仅纵容黑恶势力,有的则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或本身就是黑恶势力的代表,与黑恶势力为伍,截取大量非法利益,将农村基层作为党纪国法的真空地带。在工作表现方面,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不敢担当、不会担当、不愿作为,怀着无为而治的理念,浪费和错失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有的基层干部则是置法律法规于脑后,利用职权乱作为,将权利作为替少部分人截取利益的工具;有的则是缺乏引领能力,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缺乏进取动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工作推进缓慢;有的基层干部群众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主观的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敷衍了事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化解矛盾和纠纷不是运用法律和政策去调解,而是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失去群众的信任,导致工作推进愈发艰难。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不够过硬,难以有效贯彻落实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治领导。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引领力乡村振兴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顽强、敢担当、勇进取、协作好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引领群众共同推进。但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没有把乡村振兴战略与“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联系起来,没有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重要的一环。当然也有一些基层干部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多、参悟不透,政策水平不高,使得依法依规开展说服教育不到位,而且影响凝聚民心作用,进而失去群众信任与拥护;面对村庄现状、资源状况、产业特色、发展优势和短板没有很好地去了解把握,全凭个人主观臆断和猜想;服务群众意识薄弱,对群众的诉求无动于衷,对群众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问题关心帮助不够;对与群众利益的有关的事项不能实行有效和合理的监督,村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维护好群众的正当权益;个别视野狭窄、盲目自大、保守自负,工作方法守旧单一,对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没有新方法新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不强,习惯于沿用老经验、老办法、想当然的解决新问题;在面对乡村振兴中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把握不准,引领文明乡风建设、特色乡土文化建设的成效不显著,使得群众心无所寄、没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品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当前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出现了一些结构不合理、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干部年龄结构上,目前二、三产业高度聚集于城市和城市集群化发展的背景下,大批中青年农民长期在外经商务工,农村普遍缺乏新生力量,大批青壮年移民导致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正在逐步加剧。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人,基层农村组织亟须有效补充年富力强又敢于担当的干部;在学历结构上,经过多次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总体结构还不够理想。据报道,截至2017年底,我国有54.4万名村党组织书记,但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7.4%;抽样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仅有13.9%。显然,村党组织书记这一特定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比例与全国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平均水平相比也高不了多少,人才水平的结构和层次明显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干部类型结构上,乡村人才持续流失的情况也有日趋严重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大量迁徙,导致乡村出现人才“荒芜化”的现象,既懂农业、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这严重削弱了基层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四)后备力量不充足影响了组织带头人的选拔根据人口统计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比为58.52%。城镇常住人口的提高,显然是乡村人口流入所致,这导致了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劳动力缺失。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只有1690多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才总量不足,农村人才总量和结构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导致了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呈现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选人难和选优秀的人才更难现象的产生。目前农村人才的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支撑与引领带动作用。

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基层组织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也是关键之一。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地提升基层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领导力的核心作用,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齐头并进。一是强化对基层干部的理论教育学习,深刻且积极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维护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纯洁性;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党内组织生活。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下的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党员党性和积极性。三是强化党组织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融合起来,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农村“两委”职责,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程序,农村“两委”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战斗组织。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把其纳入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夯实基础,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培训中,一要完善培训内容,针对地方特点设计培训课程。根据地方实际,积极开展理想信念、群众观念、群众工作方法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增强政治觉悟,筑牢农村基层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分级分类培训与乡村振兴工作实际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题培训,为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添砖加瓦。二要改进培训方法,针对学员特点设计培训方式。培训中要注重能力的提高,积极探索干部培训的新方法,使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在学习中提高,素质在学习中增强,观念在学习中更新,技能在学习中掌握。通过形式方法多样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引领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与水平。三要加强实践体验锻炼,开拓学员视野。学习培训中注重先进典型的借鉴和引领作用,通过安排农村基层干部到先进示范村参观学习、培训交流、帮扶挂职,让他们在交流学习中借鉴成功的先进经验开拓视野,找到本村的优势、特色和与先进典型的差距,切实提升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能力。

(三)改善队伍结构,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科学、合理、完整的干部队伍,是农村工作能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更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得以落实和推动的客观需求。改善队伍结构,一要持续优化干部年龄结构。破除唯年龄、唯资历倾向,鼓励不拘一格,大力选拔优秀年轻人才。对表现突出、业绩优秀的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勇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善于提拔任用。把年轻干部选出来,培养出来,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设定干部队伍各年龄段组成比例时,要合理且科学地安排使用各年龄段的优秀干部,不仅注重干部“年轻化”,而且体现干部队伍“老中青”模式的合理搭配,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最佳效能,保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要持续优化干部学历结构。开展干部学历提升工程,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学历提升,有助于他们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贡献者、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先进文化的领航员,从而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学历提升,提高他们综合素质。通过正规化学习,让他们学习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增强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统领和指导农村工作的本领。学历提升,促使他们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查清问题,明确方向,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要持续优化干部类型结构。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优化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类型结构,坚持依事择人,多渠道、多领域选拔使用不同类别干部。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突破地域、行业、身份等界限,坚持内选与外引结合,积极探索不同地域、行业、身份优秀人员的交流任职模式,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加入农村基层组织,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四)注重人才培育,充实后备人才库的储备人才作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注重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必须探索和建立对农村干部的长期培养机制,充实乡村振兴人才储备,为乡村振兴的更好实施做好充足准备。做好人才的长期培养机制,要持续完善、优化和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后备人才库,对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培养,加大从后备人才中选拔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的力度。做好人才培养,一是要坚持科学选拔,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吸收各路优秀人才。对内要拓宽人才准入门槛、广纳贤士、转变观念、革除旧弊,要善于把政治思想素质强,事业心强,具有责任感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人员吸收到后备干部队伍。对外可以从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中积极选拔和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从而打破地域、区位的限制,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二是要强化培养锻炼人才机制,通过人才机制的优化,积极有效的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提升学历、岗位培训、强化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后备干部的学历,提高后备干部农业经济、乡村治理、党纪国法、政策措施、乡村振兴、廉政建设等方面知识的认识,帮助其早日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为今后工作打好夯实的基础。三是要做好科学合理考核,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机制。不仅要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动态管理,常态化做好后备干部储、备干部的日常管理和跟踪培养工作,还要实行动态化管理,坚持优胜劣汰,保持人才合理高效的流动,始终保持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好、结构合理,对优秀的后备干部按程序及时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班子队伍中,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为后备干部的成长搭建好舞台,做到真正让后备干部有盼头、有望头、有劲头。

参考文献。

[2]张艺博.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四川省广元市基层联合党支部建设的调查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8(3):61-65.

作者:林月丹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下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管全面。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讲农业问题、讲农村经济发展讲得比较多,今年的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的20个字5个方面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是管长远。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xx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与用心,两个重要特点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

第三,乡风文明是保障。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泊,乡村文化日渐荒芜。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第四,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第五,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稳步实施,乡村发展被摆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乡村振兴成就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承担起振兴乡村的重担,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国,从根本上说,是乡土性的”,一个个兼有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才会展现一个最为真实的立体中国。由此看来,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要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乡村振兴刻不容缓。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召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大青年应有大作为,大抱负,自觉主动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领袖曾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响应领袖的号召,我国涌现出一批为乡村建设做贡献的积极分子——最美村官秦玥飞放弃了在美国工作的机会,毅然回乡改善村民生活;“骑手”女司机严克美辞去上海工作,在崇山峻岭中骑出一番天地,为乡村振兴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当“青年”遇上“乡村振兴”,可以绕道走,也可以迎难而上。后者的选择让理想有了钙,灵魂有了根,技能有了平台。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把理想种到土地上,是最正确的报效祖国的方式。青年强则国家强,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应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我们应参与乡村建设,为祖国发展无私奉献。

农业乡村如今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上山下乡,2018年更有280万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一线。参与乡村建设是青年锤炼坚强意志的过程,是回报祖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建功立业的最好舞台。我们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放飞青春梦、实现中国梦。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擂响,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绝不是一句空口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担当,切实为振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作文

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年底的551万人,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充分认识国家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充分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要通过国家在扶贫领域等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要认清形势、高度重视,清醒认识打贏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打贏的,越到最后我们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剩余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此外,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影响,扶贫项目、扶贫产品销售、产业扶贫、帮扶工作等方面将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决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坚持把打贏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力以赴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抓出成效,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努力实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如期全面打贏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前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创新性举措,也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党中央关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号召,推动农村统计调查工作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安排部署,笔者通过对樟树市张家山街道徐家堎村和中洲乡西塘村两个行政村和20份个人调查问卷的调查,尝试浅析基层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徐家堎村委位于樟树市张家山街道,距离市区有13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户籍户数502户,常住户数485户,常住人口2295人,耕地面积2827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为主。由于地处市郊,当地的农户大都在家务农,闲暇之时去城里做零工,生活倒也安逸。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大有改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乡风民俗纯朴,尊师重教,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全村上下大力推行村民自主自治,发展村级经济,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34元。近年来,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村脱贫成果显著:2015年底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75人,2019年年底只有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人。

西塘村委位于樟树市中洲乡,距离市区有55公里,下辖12个自然村,户籍户数478户,户籍人口2016人。全村耕地面积4420亩,山林地面积5800亩,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850元,是十三五规划的省级贫困村。经过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开展脱贫攻坚战,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的可喜成绩。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收集了20份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提交的问卷。大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感触最深的就是生活富裕了,交通便利了,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而且变宽了,医疗保障更全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攀比之风也渐长,特别是结婚彩礼这块。徐家堎村的彩礼已高达20多万,除了彩礼有的女方还要求男方在市里买房,有的还要买个10多万的车,结婚费用高达七八十万。再有一个请客送礼也是农户生活中较大的开支。大家普遍反映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有资金、人才和技术,希望能有机会参加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空心化趋势严重。目前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形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这种人口的单向不可逆流动,不仅使得一些生态条件脆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乡村凋敝景况;更使得山区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缺少了必要劳动力的支撑。像中洲乡的西塘村,全村户籍人口478户2016人,其中整户外出1250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谋生,加之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工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使得人口流失无法逆转,造成该村目前劳动力严重匮乏,呈现严重的老龄化和空心化。

其次,脆弱的生态条件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洲西塘村由于山区村严酷的自然生态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剧了该村的人口流失,使得这里大片土地严重撂荒,土壤更加贫瘠,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农民思想观念滞后、文化素质较低,乡村振兴的实施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客观讲,大部分农民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上,这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形式变化的需要,也制约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部分农户甚至缺乏改善生活质量的内生动力,具有普遍“圖安稳”的思想观念。

一是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发展,以“一村一品”带动乡村形成产业发展的循环系统。像徐家堎村距市区较近,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村民发展蔬菜种植和稻田养虾产业,现已建好1000亩蔬菜大棚基地和600亩的稻虾养殖基地。西塘村已建成130平米的平菇种植大棚12个,千亩枳壳基地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深入进行农产品开发,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特色食品产业化,打造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

二是实现乡村人的振兴。推动乡村人的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既要鼓励下乡发展、回乡创业,也要带动职业转换,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职业培训。要让青年在乡村找到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和舞台,重点是实现乡村要素与城市要素的结合,将城市需求与乡村的供给、乡村的需求与城市的供给,通过青年人返乡创业、城市居民下乡创业、农村居民留乡创业结合起来,实现全要素综合配给。

三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要在产业振兴与人的振兴带动下,赋予传统乡村文化新的内涵,发展新乡村文化;二开展农村度假休闲游,通过对环境、设施等的改善吸引游客,发展自然休闲娱乐、农家乐等;三要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乡土风情、传统村落等,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绽放新的活力。

四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既要实现乡村生活生态环境美,又要实现乡村居住生态环境净,如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庄龙玉,龚春明.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理念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6).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7.

[提要]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选择浙江省松阳县为案例研究,从全域视角出发,总结分析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加强政府主导规划、突出特色主题、打造智慧平台、完善交通系统等四个方面策略,以便统筹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增加农民创收,助推松阳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农民创收。

本文为2018年12月5日丽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8年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打造全域旅游,推进“三旅”融合——以松阳县为例”(项目编号:lc201823)。

中圖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2月4日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顺应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方法。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载体,带动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型模式和路径。

松阳县是丽水市建制最早的县,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前松阳已在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根据“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目标要求,举全县之力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全域视角探索松阳乡村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可推动当地产业融合升级,增加农民创收,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丽水建设大花园,把握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机遇,实现“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提供助力。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松阳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立足超优生态优势和古村人文特色,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态农业、旅游业和创意文化产业,以做强百亿茶业、复活百座古村、建设百里绿道、办好百场节会、打造百个艺术家工作室的“五个百”工程,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2,039元增加到2018年的17,546元,年均增长9.9%,其中2018年增幅居全省第三位。乡村旅游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松阳依托传统村落特色优势打造高端精品民宿,目前全县共建成民宿(农家乐)500余家,2018年接待游客252.3万人次,经营收入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6%,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迎来春天。

(二)松阳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松阳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依然尚未成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从顶层设计看,缺乏乡村旅游统一规划,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占大多数,投入少、规模小、分布散、品牌效应差,整体呈现出“小、乱、散”的发展局面。

2、从产品内容看,旅游产品单一,形式简单,同质化竞争严重,民宿发展仍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上,未能充分发挥乡村超优生态和地域文化底蕴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

3、从产业配套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有待强化和提升,接待能力低。农村交通条件差,民宿客房数量少且档次不高,卫生设施简陋,极大影响了游客体验感。休闲娱乐服务项目缺乏,内容较为单一,趣味性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养、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

4、从人才支撑看,松阳乡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对旅游创意设计、规划管理、宣传营销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吸引力较弱,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服务和管理专业水准都有待提升。

(三)小结。松阳乡村旅游在村景数量、地域分布和农民创收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在此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将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出路,把乡村列入全域旅游的范畴,从全域的视角统筹乡村以及城乡发展,最终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

(一)政府主导,构建乡村全域旅游规划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乡村全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旅游规划导向,完善全域旅游的规划和实施机制,推广基于新技术的乡村规划管理模式。

1、政府部门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根据各个村庄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准确定位乡村的发展方向和旅游主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既不盲目开发又不浪费资源,合理布局旅游要素,做到“处处皆是景”,实现景点全域化。

2、加大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向乡村旅游发展倾斜的配套优惠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建设经营民宿、种植农产品等的财政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全域建设乡村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全域化。

3、强化政府在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指导制定科学、先进、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千年古县,田园松阳”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服务水准,为乡村全域旅游保证人才输入,实现人才全域化。

(二)因地制宜,完善特色主题旅游产品体系。因地制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松阳田园风光资源丰富、民俗传统保存完整、生态环境优良,要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绿色健康旅游等。作为名副其实的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超优生态环境和独领风骚的农耕文明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其境域内各个乡村因其地理位置、生态资源、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特色不一,大体分为景村共生型、景区依托型、资源活化型、潜力挖掘型四种类型村庄,要分类施策,科学整合,形成特色主题系列产品。景村共生型村庄资源丰富且周边有景区,乡村旅游相对成熟,但同质化竞争严重,景观条件下降,这类村庄要突出产品特色,避免同质,提高娱乐休闲体验,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景区依托型村庄自身无明显特色资源但周边有景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对景区依赖性强,这类村庄要加强与景区的沟通联系,完善交通设施,实现“村景贯通”,努力发展新业态。资源活化型村庄自身特色明显但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要坚持保护自身特色,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有规划地开发,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跟上。潜力挖掘型村庄自身缺乏特色资源且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可以从文化产品培育角度入手,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打造文创产品特色品牌,促进文旅融合。(三)协同推进,打造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体系。松阳智慧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将智慧旅游作为全县重点推进的旅游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一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充实全县门户网站上的旅游专题网站,结合两微一博公众号平台,完善全方位宣传体系。二要加强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后台实时监控统计客流量、游客咨询、酒店民宿入住率及旅游收入等数据,整合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并科学调整分配。三要构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为端口,向游客开放景区介绍及门票购买、周边餐饮及预定、实时交通、医疗配套等旅游管理服务,构建集个性定制和金融支付于一體的全域化、综合性旅游交易服务平台。四要探索乡村旅游线上营销模式,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全域民宿线上预定及管理平台、农产品销售平台等,为游客提供旅游oto服务。

(四)内外连接,完善全域交通网络系统。交通网络是全域旅游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发达的全域交通网络将为全域旅游打通发展的血脉。近年来虽然金丽温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衢丽铁路都进一步完善了松阳交通网络系统,但复杂的山区地形仍制约着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条件。一要构建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争取早日开通高铁、机场等大型交通系统,全面完善大路网格局。二要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强乡村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衔接,设立交通枢纽,建起全域旅游的“微循环”。三要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完善旅游交通专线、自驾风景道、慢行休闲绿道等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慢行交通体系”。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是中国首个骑行茶园景区,目前已建有休闲健身骑行环线8.3公里,专业越野赛道7公里,有效串联中国绿茶第一镇——新兴镇和卯山国家森林公园、松阴溪景观带等旅游资源。可借鉴大木山骑行绿道成功案例,结合自然资源条件,打造“松阳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走廊”——特色绿道观光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项晓艳.全域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江南论坛,2019(11).

[2]李汉勤.松阳:以“五个百”工程助推乡村振兴[j].政策瞭望,2019(2).

[3]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1(2).

[4]杨冬琳.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研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8.

[5]何跃武.东部落后地区智慧旅游发展研究——以浙江丽水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8.34(2).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村庄是指农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类居住场所即村庄或农村居民点。一般来说,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更适合人们居住,民风淳朴。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金融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力量,同时也为金融业转型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本文通过全面分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梳理研判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总结提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路径。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包括金融产品在内各种资源和工具的整体协同。但换一个视角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措施,如促进城乡融合、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也对金融支农提出了新需求,为金融深化和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1是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将整體呈现出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种养结合的发展趋势,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为特征的“大三农”、“新三农”、“特色三农”将大量涌现。但“三农”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将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打通金融供给渠道、丰富金融供给产品、简化金融供给流程,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源头活水”。

1.2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

生态宜居的主旨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而目前农村山水林田湖草亟需综合治理、系统整治,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节能减排等领域仍需大量资金资本推动,乡村生态优势还未完全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助推完善相应配套政策和体制机制,积极发展“三农”绿色金融,强化对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的一揽子服务,为乡村实现生态宜居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1.3是营造乡村文明的有效保障。

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促进乡村文化的恢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但目前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知识水平较为匮乏,急需补齐精神文化和农业知识的短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够通过支持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和渠道优势,为涉农企业、广大农民提供综合信息、咨询、培训等社会公众服务,促进涉农企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营造求知向上的文明乡风。

2.1完善政策性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政策性担保体系。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推动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强化分险增信功能,支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在法规允许、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担保放大倍数,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使农业主体获得低费率甚至零费率的融资担保服务,建立政府、银行、融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合理分担风险的可持续合作模式。二是创新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成立由省级政府牵头,社会各界资本共同参与的支持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对贷款损失按一定比例进行风险分担。同时,进一步发挥农业保险作用,提高风险缓释能力,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建立乡村振兴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整合财政、扶贫、农业开发、教育、水利、交通、国土等资金,统一集中使用,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四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财税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利息收入实行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

2.2完善涉农金融机构体系。

继续推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实现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功能互补、相互协作,规范非持牌金融机构、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引导大型商业银行稳定县域网点,下沉金融服务,拓展服务半径;指导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明确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作用;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支农主力军地位;鼓励证券、保险机构在县域增设网点,支持扩大直接融资,大力推广农业保险;加快建设全国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相互保险试点,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增加涉农金融机构供给,规范民间金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适度竞争,降低“三农”融资成本,提高可获得性。

2.3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农村物权流转交易平台,实现农村物权融资功能。建立完善农村物权评估、登记服务、流转交易的一条龙服务机制,加快增信和风险补偿制度执行落地。二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综合信用档案,加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力度,营造“守信受益、失信难行”的良好农村信用环境;加大农村金融案件执行力度,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安全;强化依法行政,出重拳打击逃废债行为。三是完善农村支付体系和支付工具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帮助其实现有效的资金配置和风险管理。四是根据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坚决打击各种非法集资,落实投资者适当原则,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2.4推进涉农融资多元化。

一是强化证券业支农服务。支持贫困地区和涉农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丰富创新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体系,鼓励利用永续票据、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创新产品为涉农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充分用好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扩大农作物品种参保范围,提高单个品种的承保覆盖率。增设农业保险机构,鼓励在乡镇和农村设立农业保险服务点,提高偏远地区服务覆盖率,提高农业保险风险保障金额,完善农业保险赔付流程,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引导保险机构创新保险产品,鼓励针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保险产品。大力发展农业价格保险,提高保障水平,既要保自然风险,也要保市场风险。丰富承保品种,保障程度从单维度的旱灾、风灾、低温向多维度综合气象指数转变。

2.5推广“金融服务网格化”模式。

在全国层面推广湖北网格服务的普惠金融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充分共享地方政府信息,强化机构、人员和信息对接,建立健全农村农户信用体系,引导银行机构加大金融资源供给,将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村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便利性。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探索推广“网格化+支农”“网格化+助小”“网格化+扶贫”等“网格化+”服务模式,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撬动更多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集中,带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农业和农民协调健康发展。

结束语。

目前农村金融依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居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农民信贷需求满足度等指标远低于城市,“三农”业务相对于城市业务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特征还未完全改变,农村金融发展仍需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金融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客观上要求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同时,也需要金融机构加强创新,提高服务的质量,以更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6[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

[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报告2016[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根本,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关键。现阶段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仍面临政治素养不过硬、思想认识不到位、队伍结构不合理、后备力量不充足等挑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切实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队伍结构、注重人才培育等方法,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水平,落实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

进入新时代,国家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人才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乡村振兴,没有人才带头不行。需要挖掘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让人才引领和推动乡村的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其他关于农村发展的论述中也多次强调,要造就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一要求对乡村振兴人才也同样适用,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基层干部只有懂农业,才能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农村发展才有保障,这也是“三农”队伍的必备素养。“三农”队伍作为农村基层业务的实际开展者,必须了解农村农业状况、领悟和熟悉国家政策、熟悉农业有关业务、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熟悉农业农村市场规律,这是农村基层干部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基本要求。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和关键性产业,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保障。“三农”队伍必须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农村现状、农民基础,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当地的发展建设作出合理且科学的规划设计并大力推动,充分整合各项有利资源,努力实现建设目标。爱农村,体现的是使命担当,是“三农”队伍的首要特征,也是顺利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必备的思想依据。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类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必然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三农”队伍要做产业兴旺的推动者、生态宜居的爱护者、乡风文明的引领者、治理有效的贡献者、生活富裕的促进者。要立足于农村实际状况,深刻领会政策,坚定发展农村信念,坚持从地方特点出发,克服自然条件的不足,不畏艰难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爱农民,即为农民谋幸福,是“三农”队伍的基本要求。此外,农村干部还要要深入群众之中,听群众的“心里话”、拨群众的“心头雾”、做群众的“奔康事”。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质量兴农、绿色富农、品牌强农建设建言献策,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见效,造福广大农民群众。要与农民群众交朋友,把农民群众视为亲人朋友,作农民群众农务耕作的勤务员、农业产品的推销员、品牌建设的培育员、乡村振兴的引领员、脱贫攻坚的工作员、农民困惑的化解员。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农村基层队伍,关键在农村基层组织引领。

(一)政治素养不过硬影响了基层组织的领导力政治素养是每一个基层干部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一定要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首要的位置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在各方面、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组织上,政治素养不够硬的问题依旧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在一些农村基层尤为突出。这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不坚定、不守党纪国法、为政不廉、为政不为等问题市场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个别农村基层干部无视自身责任,罔顾党纪国法,肆意侵吞国家资源、集体利益和群众财产,对农村的宗族力量没有很好地引导,甚至加以放任,使得宗族力量成了乡村的一种势力,控制着一个村的资源,影响了农村农业的和谐有序发展。更有甚者,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仅纵容黑恶势力,有的则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或本身就是黑恶势力的代表,与黑恶势力为伍,截取大量非法利益,将农村基层作为党纪国法的真空地带。在工作表现方面,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不敢担当、不会担当、不愿作为,怀着无为而治的理念,浪费和错失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有的基层干部则是置法律法规于脑后,利用职权乱作为,将权利作为替少部分人截取利益的工具;有的则是缺乏引领能力,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缺乏进取动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工作推进缓慢;有的基层干部群众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主观的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敷衍了事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化解矛盾和纠纷不是运用法律和政策去调解,而是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失去群众的信任,导致工作推进愈发艰难。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不够过硬,难以有效贯彻落实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治领导。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引领力乡村振兴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顽强、敢担当、勇进取、协作好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引领群众共同推进。但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没有把乡村振兴战略与“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联系起来,没有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重要的一环。当然也有一些基层干部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多、参悟不透,政策水平不高,使得依法依规开展说服教育不到位,而且影响凝聚民心作用,进而失去群众信任与拥护;面对村庄现状、资源状况、产业特色、发展优势和短板没有很好地去了解把握,全凭个人主观臆断和猜想;服务群众意识薄弱,对群众的诉求无动于衷,对群众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问题关心帮助不够;对与群众利益的有关的事项不能实行有效和合理的监督,村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维护好群众的正当权益;个别视野狭窄、盲目自大、保守自负,工作方法守旧单一,对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没有新方法新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不强,习惯于沿用老经验、老办法、想当然的解决新问题;在面对乡村振兴中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把握不准,引领文明乡风建设、特色乡土文化建设的成效不显著,使得群众心无所寄、没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品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当前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出现了一些结构不合理、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干部年龄结构上,目前二、三产业高度聚集于城市和城市集群化发展的背景下,大批中青年农民长期在外经商务工,农村普遍缺乏新生力量,大批青壮年移民导致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正在逐步加剧。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人,基层农村组织亟须有效补充年富力强又敢于担当的干部;在学历结构上,经过多次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总体结构还不够理想。据报道,截至2017年底,我国有54.4万名村党组织书记,但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7.4%;抽样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仅有13.9%。显然,村党组织书记这一特定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比例与全国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平均水平相比也高不了多少,人才水平的结构和层次明显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干部类型结构上,乡村人才持续流失的情况也有日趋严重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大量迁徙,导致乡村出现人才“荒芜化”的现象,既懂农业、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这严重削弱了基层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四)后备力量不充足影响了组织带头人的选拔根据人口统计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比为58.52%。城镇常住人口的提高,显然是乡村人口流入所致,这导致了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劳动力缺失。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只有1690多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才总量不足,农村人才总量和结构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导致了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呈现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选人难和选优秀的人才更难现象的产生。目前农村人才的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支撑与引领带动作用。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基层组织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也是关键之一。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地提升基层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领导力的核心作用,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齐头并进。一是强化对基层干部的理论教育学习,深刻且积极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维护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纯洁性;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党内组织生活。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下的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党员党性和积极性。三是强化党组织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融合起来,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农村“两委”职责,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程序,农村“两委”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战斗组织。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把其纳入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夯实基础,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培训中,一要完善培训内容,针对地方特点设计培训课程。根据地方实际,积极开展理想信念、群众观念、群众工作方法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增强政治觉悟,筑牢农村基层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分级分类培训与乡村振兴工作实际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题培训,为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添砖加瓦。二要改进培训方法,针对学员特点设计培训方式。培训中要注重能力的提高,积极探索干部培训的新方法,使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在学习中提高,素质在学习中增强,观念在学习中更新,技能在学习中掌握。通过形式方法多样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引领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与水平。三要加强实践体验锻炼,开拓学员视野。学习培训中注重先进典型的借鉴和引领作用,通过安排农村基层干部到先进示范村参观学习、培训交流、帮扶挂职,让他们在交流学习中借鉴成功的先进经验开拓视野,找到本村的优势、特色和与先进典型的差距,切实提升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能力。

(三)改善队伍结构,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科学、合理、完整的干部队伍,是农村工作能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更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得以落实和推动的客观需求。改善队伍结构,一要持续优化干部年龄结构。破除唯年龄、唯资历倾向,鼓励不拘一格,大力选拔优秀年轻人才。对表现突出、业绩优秀的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勇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善于提拔任用。把年轻干部选出来,培养出来,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设定干部队伍各年龄段组成比例时,要合理且科学地安排使用各年龄段的优秀干部,不仅注重干部“年轻化”,而且体现干部队伍“老中青”模式的合理搭配,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最佳效能,保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要持续优化干部学历结构。开展干部学历提升工程,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学历提升,有助于他们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贡献者、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先进文化的领航员,从而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学历提升,提高他们综合素质。通过正规化学习,让他们学习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增强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统领和指导农村工作的本领。学历提升,促使他们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查清问题,明确方向,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要持续优化干部类型结构。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优化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类型结构,坚持依事择人,多渠道、多领域选拔使用不同类别干部。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突破地域、行业、身份等界限,坚持内选与外引结合,积极探索不同地域、行业、身份优秀人员的交流任职模式,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加入农村基层组织,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四)注重人才培育,充实后备人才库的储备人才作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注重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必须探索和建立对农村干部的长期培养机制,充实乡村振兴人才储备,为乡村振兴的更好实施做好充足准备。做好人才的长期培养机制,要持续完善、优化和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后备人才库,对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培养,加大从后备人才中选拔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的力度。做好人才培养,一是要坚持科学选拔,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吸收各路优秀人才。对内要拓宽人才准入门槛、广纳贤士、转变观念、革除旧弊,要善于把政治思想素质强,事业心强,具有责任感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人员吸收到后备干部队伍。对外可以从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中积极选拔和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从而打破地域、区位的限制,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二是要强化培养锻炼人才机制,通过人才机制的优化,积极有效的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提升学历、岗位培训、强化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后备干部的学历,提高后备干部农业经济、乡村治理、党纪国法、政策措施、乡村振兴、廉政建设等方面知识的认识,帮助其早日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为今后工作打好夯实的基础。三是要做好科学合理考核,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机制。不仅要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动态管理,常态化做好后备干部储、备干部的日常管理和跟踪培养工作,还要实行动态化管理,坚持优胜劣汰,保持人才合理高效的流动,始终保持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好、结构合理,对优秀的后备干部按程序及时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班子队伍中,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为后备干部的成长搭建好舞台,做到真正让后备干部有盼头、有望头、有劲头。

参考文献。

[2]张艺博.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四川省广元市基层联合党支部建设的调查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8(3):61-65.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农村幅员广、基础差、产业弱、人口多、贫困重,仍是最现实最根本的问题。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发展,我们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综合对症下药,着力在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改革创新三个方面下足工夫、取得实效。

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必须坚持全县一盘棋,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整合力量、统筹推进。要根据全县各地农村农业发展现状,特别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按照“特色发展、区域联合、全域联动”的乡村发展思路,着力打破镇(村)行政区划界限、部门行政职能界限,科学制定全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要强化统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同步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促进城乡功能和空间融合发展。

优化布局、典型带动。要结合县委关于“一区四圈”的旅游规划,做好新村建设、特色产业布局。要坚持差异发展、扬长避短,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气候特点等,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方向,优化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要加强示范创建及模式推广,结合脱贫攻坚引领区、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在有条件的乡镇先行试点示范,培育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典型,辐射带动全县乡村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强化领导,合力推进。要组建强有力的领导和工作机构,明确领导责任和工作任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管理,作为全县重点工作定期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及时完成。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落实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

突出三产融合,推动农业效益大增长。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助农增收的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根本导向,走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突出“牛、药、果、茶、菌”五大重点产业,推动各地产业连片规模发展,实现每个乡镇一个千亩产业园、一个万头养殖场目标,形成全县性的农业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延伸、完善配套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农业品牌,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坚持农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宣汉旅游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旅游+精品农业、旅游+特色产品,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乡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突出基础配套,推动农村面貌大改善。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要目标,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以“幸福美丽新村”和“四好村”建设为统揽,统筹推进“广厦行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力实施三化工程,全面开展农村院落整治,统筹推进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代办服务、环境治理、社会治安“五进村”。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田成方、水成系、路相连、林成网”格局,加快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突出乡风塑造,推动农民素质大提升。把农民素质提升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强农民思想文化教育培训,深入开展“诚信、守法、感恩”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加强群众道德约束和村规民约管理,大力宣传、引导和弘扬好家风,塑造良好乡村软环境。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统筹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加强群众民主管理意识教育,引导参与村务管理,提升村务管理水平。

探索建立更具活力的要素市场。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思路,探索建立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农村资源开发模式,充分激活农村要素市场。重点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鼓励各地多种方式盘活农地、小型水利设施、集体资产。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完善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各类用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求。

探索建立更广渠道的引才机制。探索创新农业高层次人才聘用机制,充实农业部门专业人才力量。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力量建设,加强与农科院所开展合作研发、成果转化,激励更多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到一线创新创业。出台落实返乡下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在外宣汉人带着项目、资金、技术回乡创业发展。注重将优秀回乡创业人员纳入党员和村委后备干部培养,及时为村级组织输入新鲜血液。

探索建立更加多元的投入体系。建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推广农村资金互助社、村级扶贫互助社试点经验,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探索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陈敏尔书记提出乡村文化振兴要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我深有体会。

有了精气神,才有真干劲。乡村振兴既要看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不鼓,更要看精气神足不足。20xx年8月,我开始任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进村之初,我带领村民们每月开展“通安大讲堂”,让他们自己谈村里的大事、议村里的大事、定村里的大事;开展“五星级文明户评选”,以好家风带动好乡风;每周开展“送文化进院坝”,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覆盖全村;开放有4000余册书籍的“农家书屋”,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小树苗”工程,帮助留守老人、妇女收粮食,辅导留守儿童做作业;和村民一起制定红白喜事公约,倡导文明乡风……刚开始,村民们对这些活动不理解、不认同,甚至说“差不多就行了,做这些难道还挣得到金子。”我一边听着,一边干着,短短半年,通安村就变了,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社会和谐,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村民们从“不买账”到主动参与,做事更起劲了,产业发展推进起来也顺畅多了。

乡风和煦,才能百业振兴。参加乡村振兴报告团,更加坚定了我要在乡村好好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我要在全村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一是组织实施“美丽乡村·通达陶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示范点建设,将党建、纪检、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等内容融入其中,大力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讲。二是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培育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举办“梦想课堂”专题培训,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管理中涵养现代文明素质。三是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带领村民们充分发掘通安村“陶文化”底蕴,传承农耕文明精髓,培养乡村文化自信;依托宋窑、刘家拱桥两个制窑遗址,精心打造集陶艺制作、陶艺体验、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特色民宿”陶艺村。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奋斗,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农民群众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

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报告中看,乡村振兴战略有六大内涵: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强调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三是把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四是致力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给农民吃上“定心丸”,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探索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五是致力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支持和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拓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六是致力于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建立和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政治、组织和人才保障。

从乡镇振兴战略的内涵来看,未来农村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各方面资源将回流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将推动城市和工业反哺、回馈“三农”,根本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下资源几乎是单向流向城市的状况,形成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如果说现阶段资源从城市流向农村还是涓涓细流,那么不远的将来,则有望形成滚滚洪流。

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成为资源流向乡村区域的重要载体。十九大报告没有提“新型城镇化”,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部署,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必将让夹杂在城镇之间的乡村受益,这些城镇与城镇之间的乡村也必将“协调发展”,从而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资源向乡村的流动,特别是城市人才资源向乡村的流动。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也应当制定实施城市居民进入乡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城市人口有序落户农村的政策措施,乃至上升为法律,从而也“加快城市转移人口农民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条件下,形成城乡之间人才、人力资源双向流动,是历史的必然。

三是农业和非农产业都将加快发展。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应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点和前提。十九大进一步要求“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展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坚定的决心。即使还有深度贫困的人口仍然处于贫困的边缘,他们也必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中最终走进共同富裕的行列。但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不可能只发展农业,还将发展其他产业并且达到现代化的水平。十九大报告也已经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就必然要求大量农业专业人才和非农专业人才进入农村。仅凭现有农村中被城乡二元体制抽选剩下的人口,不仅难以承担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不可能承担农村现代化建设任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国家将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引导农村以外各方面人才参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三是污染项目将被清理出农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味着一些已经造成农村污染的项目将被清理出农村,同时必须坚决禁止任何可能带来污染的各种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进入农业和农村。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也是国家战略任务。在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划出明确红线。农业发展中的污染问题,包括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将加快获得解决。

通过对乡镇整形战略内涵及发展方向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公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定位:

(一)路网连通的需求。产业的兴旺,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的对接离不开公路建设。在大的方向上,要求农村公路之间、与国省干线之间互相连通,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以形成良好的公路运输及出行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修建通村路,打通断头路,完善通组路,连接公路网。

(二)农村公路等级提高的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农村公路交通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以四级公路为主的农村公路路窄、弯多等不利因素将被放大,降低运输效率,提升运输成本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农村公路等级提升是未来农村公路建设中年的重要任务。

(三)新施工技术的需求。农村公路施工要尽可能实现“绿色”建设,降低扬尘、噪音等污染,美化施工环境。这就对农村公路建设新技术、新材料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四)实现“建管运养”一体化。除出行外,农村公路已经承载了越来越多的运输功能,如物流、客运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公路使用寿命,在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效用,把建设、管理、养护、运营统筹考虑,同步实施,以最少、最合理的资金发挥出农村公路的最大功用。

我区现有农村公路公里,其中已经硬化公里,未硬化公里。目前全区行政村通畅率,农村公路建设基本适应了当地经济发展。我区在推进农村个公路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积极争取项目。为适应我区经济发展,近几年,我区每年在厅下达的计划外,在考虑各乡镇发展及需求的实际情况下,均积极实施计划外项目,提前1年完成通村公路建设计划,对拉动地方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了大棚、养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我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投入。地方政府积极筹措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此外,我区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从根本上保障了养护资金来源,为提高养护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养护质量。我区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公司,实施农村公路路基养护、保洁等工作。通过引进机械、家庭承包等形式,有效降低了养护成本,提高了额养护质量,使公路的使用寿命有了明显的保障。

尽管我区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农村公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通组路、断头路、联网路仍急需修建,以实现公路建设适度超前的目标。

至2035年,我区努力实现农村公路里程公里个自然村通硬化路公里,实施县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公里,村道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公里,县道危桥改造座,村道危桥改造座。

目标分为2步走,至2022年为第一阶段,基本实现农村公路里程公里,个自然村通硬化路公里,县乡道安全防护工程公里,村道安全防护工程公里县乡道危桥改造座,村道危桥改造座。争取至年,农村公路实现等级提升,路网连通,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水平提高,形成无污染、安全绿色的施工环境。

(一)加大上级投入力度。我区是老少边穷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随着政府不能借贷等一系列新法规的实施,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能力进一步削弱,难以形成公路建设资金的有效投入。

(二)进一步做好统筹规划。在项目规划之初,统筹考虑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一些列问题,力争发挥农村公路的最大效能。

(三)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等级。目前看,农村公路已经有些滞后于经济发展,急需进行等级的提升。

wuyuxing。

(fuzhou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studiesandtraderesearchanddevelopmentcentre350000) [abstract]theuniversalityofruralrevitalizationliesintheuniversalityunderticularityofruralrevitalizationliesinthefeasarxistcontradictoryanalysismethodtodealwiththedialecticalrelationshipbetweenuniversalityandparticularity,racteristicmodelisworthpopularizinguniversally,butspecialuniversalizationshouldalsobepaidattentiontoinorderto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uralrevitalization.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各地陆续响应号召认真贯彻执行,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涵缺乏深入的剖析,并容易造成实践的一刀切、盲目性与资源浪费。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矛盾分析方法,对其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辨证关系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1乡村振兴的普遍性在于可行性之中的普遍性。

中央相关文件是从我国整体情况出发,结合中国当前的国情,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而拟定的,它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指導乡村振兴的具体部署。

1.2乡村振兴实践内涵的普遍性。

乡村振兴的普遍性,理所当然不应该从外在区域范围上做全部囊括,它不是针对所有乡村,也不是泛泛地指大多数乡村,而应该从内涵上做具体梳理,即针对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绝大多数乡村。

1.2.1外延上的乡村振兴普遍化是不可行的乡村振兴在整体乡村区域范围上的普遍性是不现实、无意义、也不可实行的。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带动和促进农村发展[1]。但用来支撑与发展所有的农村还是有所欠缺的,另外,没有把资源放在可发展的刀刃上,成本用得不少,收获却甚少。无意义在于,我国目前有部分村落已经成为空心村,或规模小、人口流失殆尽,有些乡村地理位置非常偏僻,也没有特色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这些乡村缺乏振兴的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条件。我们做任何工作都是以人的利益为根本目的,既然乡村可服务的人已经没有或者非常少,这就要考虑我们要不要去发展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去发展,是基础性地发展,还是广泛性地、深层次地发展。如果试图从先建设好乡村来吸引返乡人潮,这种建设的风险性与可持续性也是极大的考虑因素。在不考虑这些因素的前提下,若强行加以发展取不得良好成效,还有可能浪费国家的资源,无形中还占用了其他可能发展乡村的资源。当然,人口、地理、文化等优势条件均不具备的情况下,这样的乡村振兴是需要审慎斟酌的。目前,有些村落本已成为空心村,但是在整体政策的吸引之下,外流人员蠢蠢欲动,有的已采取切实行动回乡建设,但是收效甚微。正因为在外在的区域范围谈论乡村振兴的普遍性是不现实也是无意义的,所以,这样臆想的普遍性振兴战略是不可实行的。

在上面的论述中提到的分类村庄的建设,其实就是根据特殊类型提炼的普遍指导。乡村振兴的特殊性在于可实行范围的特殊性、可实行内涵的特殊性。

2.1乡村振兴可实行范围的特殊性。

从广度上来说,不是所有的村庄都适合振兴,否定这种外延的普遍性,就是肯定了其外延的特殊性,即只有某些区域、某些村庄可实行的,当然这里的某些在大范围来说不是少数,但不构成普遍。

2.2乡村振兴可实行内涵的特殊性。

从内涵上来说,必定是在人口、地理、文化等某些方面极具有特色的村庄才具有发掘与开发的潜力。可以是传统的“城乡融合”式的乡村发展模式,突出“城郊融合”,即强调地理位置的优势带动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我们过去一直在推行,今后也一定要继续推行的,甚至是主要推行的;虽然传统,但仍然是普遍性之下的特殊分类,是特殊优势,仍然具有现实性、可行性。例如,城市的后花园建设。可以是具有某种自然环境特征的自然村庄模式,突出“环境优势”,强调环境方面的不可逾越性。例如,毗邻景区的民宿搭建。可以是具有某种民俗特征的文化村庄模式,突出“文化内涵”,强调文化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例如,某少数民族特色村庄。当然也可以根据后期商业建设过程中所凸显的文化特征兴起的特色村庄模式,例如,食用菌发展示范村等。

没有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特殊性带来的负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举个典型的例子,福建省某村庄原有30余户人家,近200口人,地理位置偏远,没有特色自然环境,也无特色文化。随着城镇化的进城,该村人口基本已经外流到城镇并大多数成为城市居民,去年开始在若干村干组织之下筹资翻新村庄,号召村民返乡建设拟建民宿,还特邀县委领导题词助威。部分村民满腔热血,斥资兴建,还有部分村民放弃城镇职业返乡建设。如今一年多过去,该村庄确实变美但是没有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返乡的人员也基本回流到城镇。这样的“振兴”充满了人文精神,它勾起了人们美好的回忆,但却是“空中楼阁”,不是我们国家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像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关键是因为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结合实际,结合自身特殊情况,盲目地理解与运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普遍性指导政策,地方政府没有客观理性分析在普遍指导之下的具体情况,盲目建设或者盲目“助威”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3乡村振兴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3.1乡村振兴从特殊性中凝练出普遍性。

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之中提炼的。中央相关文件体现的是普遍性指导精神,这种普遍性体现的是从下到上,从具体、特殊、实践之中凝炼出来的普遍,并以此来具体实践工作。要讲普遍性具体化,就要对政策进行分析。没有分析就没有政策,尤其是当前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如果没有对发展战略的深入分析,我们就可能在制定政策中犯低水平的错误,就可能会望文生义,而不能将十九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4]。

3.2乡村振兴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

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呈现。从理论政策方面来说,地方性的政策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从实践层面来说,乡村振兴政策必然通过具体实践施行,来展示其普遍意义。

3.3乡村振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可转化。

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对的、可转化的。

3.3.1乡村振兴理论层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对性国家层面总体的规划要结合各省级地区的具体规划才能真正落实政策部署。各省级地区的规划相对于市级具有普遍性而缺乏特殊性,以此类推,市级规划相对于县级,县级对于各乡镇,各鄉镇对于各村都具有普遍性对于特殊性的关系。即从政策规划层面上来说,每层规划既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这必然要求我们在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能盲目,既要统筹全局也要结合各地的特色加以施行,要在充分论证各地可推广、可借鉴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规划部署和具体实施。这也是中央相关文件精神的题中之义。

3.3.2乡村振兴实践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可转化就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普遍性来说,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分析,是特殊之中的普遍性,是百花齐放的普遍性。可实行乡村振兴的村庄分类充分展示其特殊性,各种类型竞相发展,呈现了繁荣发展的普遍景象。同时,村庄的归类发展模式是凝聚了特殊性的普遍性,对具有相同特征的村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某些特色的村庄模式一经复制就变成普遍性的了。例如,前面所述的食用菌生产示范村,它在一定时段、一定范围内具有特殊性,但如果其他生产食用菌的村庄也争相模仿兴建食用菌示范村,那么原有的特色优势就丧失了,变成普遍性的发展模式了,这样的普遍发展并不会带来良好的经济回报,极易造成项目的搁浅,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这就给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带来了警示,该如何挖掘并维持自己的特色优势,以实现长效发展。

4小结。

乡村振兴战略,在思路上应该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理论的运用[5]。乡村振兴战略是鼓励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的普遍性发展,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要应用于特殊性的方法当中,要在普遍精神的指导下,寻求层次性发展、片区性发展、特色性发展,而不能搞一刀切、笼统化、大范围,要在特殊性实施中,遵循普遍的内涵,逐步推广特殊性的普遍模式,但又要注意普遍模式背后丧失特殊性的经济代价,注意普遍与特殊的融合与转化,以期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莉;吴海燕.创新城乡融合机制:乡村振兴的理念与路径[j].2018(12).

[3]梅立润.乡村振兴研究如何深化——基于十九大以来的文献观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04).

[4]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5]白杰峰;魏久朋.十九大以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8(03).

我是金融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回家创业前在着名通信公司当营业员。2009年,由于母亲生病,我放弃了20万元年薪的工作回到老家松林村,种植银耳和食用菌。2012年,我成立黔江区义相食用菌种植株式会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生产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株式会社,实行集中经营、抱团发展。2017年,我成立的合作社种菊花300亩以上,种银耳2万袋,纯收入70万元以上,当地建卡贫困家庭增收2500元至3000元。我认为年轻人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有很大的可能性,有很大的奔跑!看到周围的大众也富裕起来,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近年来在农村的深刻体验。我所在的邻鄂镇松林村海拔1100多米,山高坡陡,人均耕地少,冬天寒冷,实施机械化耕作困难,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在我看来,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山地特色利益农业是当前高山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期间,作为乡村振兴报告团的成员,我幸运地参加了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指导小组会议,听到会议上提出生态振兴必须在统一三生空间中正确发挥作用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时,我感到鼓舞和兴奋。

其次,我想在发展立体利益农业方面探索玉米、高山土豆和冬桃,同时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实现土地、多次收益。依托高山气候发展菊花种植和特色食用菌产业,利用农户废弃的稻草、玉米芯、玉米秸秆,以循环农业的现代化方式生产食用菌,利用干燥脱水生产菊花茶,实现废弃资源的再利用。突出生态绿色特色,以康养市场为产品主攻方向,打造容仙生态产品品牌。着手打造千亩菊花基地,打造集赏菊、喝菊花茶、吃农家菜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立体效益农业示范基地。

发展要靠乡亲,发展成果要惠及乡亲。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使我和村民们对未来的自信更加充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一起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的宏伟目标就可以等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部署了三农工作。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的新战略配置,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果,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债务多,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业基础不稳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仍未解决,许多农村存在空壳、空壳、空壳、活力衰退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又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建议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是全球高度统一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措施。目前,农村发展失衡问题尤为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能消灭农村,也不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农民整体上必须当场城市化。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虽然有城乡之分,但少城乡之分。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将更多的公共资源布局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乡共生共荣,是实际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加大政策趋势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联系。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管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团队,培养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农业相关人员,要贯彻执行十九大精神,认真理解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配置,理解各项政策,实际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际措施,推进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以钉子精神全面执行,为我省乡村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