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哲学课的感想(汇总5篇)

时间:2023-10-05 16:59:08 作者:ZS文王 最新哲学课的感想(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哲学课的感想篇一

快乐与幸福是不一样的感情。快乐需要接受外力的刺激,幸福是常驻内心的温泉。快乐常常是被动的,而幸福总是漫无目的温暖着心灵。快乐可以是个别的,而幸福是由个别串联而成的.环环相扣的整体。纯粹的知觉可以带来快乐,而幸福需要理性。快乐的同类感觉在年轻时更快乐,幸福的相似体验在年长时更幸福。

可以有不幸福的快乐,也会有不快乐的幸福。如苏格拉底,如谭嗣同,如苦行僧,如信仰和理想的实现。

一些古希腊哲人把快乐划分为动态和静态。比如,饥饿的人大快朵颐的快乐就是获得满足的动态快乐。而在酒足饭饱之后,蜷缩在沙发上的慵懒就是静态的快乐。他们进一步说,即使是一个疾病缠身的人在克服疾病的修炼中也可以获得静态的快乐。

我以为,静态的快乐其实就是被称作幸福的东西,其实就是欲望和理性的平衡。

哲学课的感想篇二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渺小的,就像大海中一朵朵小浪花,一点不起眼;生命是伟大的,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夜明珠,是无价之宝。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这个美好的东西,它很珍贵,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有些人好好珍惜了生命,让生命活出了精彩,创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而有一些人因为生活的挫折和坎坷,居然就轻易地舍弃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啊!

而时间又是什么呢?时间像一张弓箭,正所谓拉弓没有回头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去不复返。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和社会,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是要得到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和秒秒来刻苦学习。

此时,我想到美国著名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只有珍惜时间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时间在悄无声息的流走。朱自清爷爷说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但时间去了永远也回不来了。每一秒都在飞速流走,走在青草上,飞在空气中?时间一去不复返,看着真有一些心痛。想起吃饭时候,时间从我的饭碗中过去溜走;洗脸的时候,时间从流水中飞去;休息睡觉时候,它便大步大步的从你身上跨过,从你脚边飞去。时间是消无声息的,人世间没有人不走过风风雨雨,大大小小的困难的事。但在途中要和困难作斗争和时间赛跑。用最短的时间把一件事做好,这样不是又节省了时间又高兴又兴奋,多么好!而在困难中为了更好更快的做好它一定要认真思考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它。

这儿有个故事,在一个演讲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手举一张钞票迈着大步走上讲台,他对会议室里的人问:“这有20美金,有人要吗?”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说完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然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这张钞票?”他说完后还是有人举起手来。看了这个故事,我有了很深的感受,无论演说家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人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有因为脏、皱而失去价值,它依旧值20美元。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失败或挫折击倒,正如钞票被揉和碾一样。但是应该相信,我们的生命和这20美元一样,永远不会丧失价值,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当成无价之宝,永远地爱惜它,无论你是显贵或是平民。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要珍惜这大好光阴,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力。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热爱生命,就请珍惜时间吧!

与永恒的时间相比,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仿佛夏夜里划过长空的流星,转眼间从光明走向黑暗。一些跳动而活跃的生命,将在瞬间迸发出最璀璨的光华,而另一些暗淡而平乏的生命则无声无息地淹没于时间的汩汩流水之中了。

如此,人生似乎太短暂了,不足以与时间的永生抗衡,我们只有在暗中低泣,在悲哀与忧伤中消磨时日了。其实不然,在古今中外的诗人中,有不少英才早逝,却成就非凡,成就了生命的永恒。曾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王勃,曾写下“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裴多菲,曾预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雪莱,他们都像春花,走完短短二十几年人生的春天便匆匆而别了。生命,对他们太悭吝了,他们拥有的时间太短暂了,然而却在身后留下了累累硕果。他们用生命谱写的诗篇历代传诵,经久不衰。他们没有因时间的封杀而消逝,反而跨越时空永存于人类文明的殿堂。所以我说,面对时间的残酷无情,请不要东张西望,请不要犹豫彷徨,更不要报以怀疑的目光,因为时间虽会消磨你如诗的年华,但同样也会使你生命的精髓永恒。

有的人企盼拥有巨大的财富,有的人渴望执掌重大的权力,有的人向往震惊寰宇的声望,却很少有人能记起“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老话。许多人暂时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便以为一贫如洗,两手空空。其实,生命赐予我们最丰富的礼物是时间,时间可以使我们从幼小的孩子成长为强壮的青年;时间可以使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逐渐拥有独立的思维、独到的见解;时间可以使我们白手起家,最终成功;时间可以使我们的家庭、城市及国家从衰微中崛起。只要给我们时间,我们就能够做到这一切,而时间正在我们手中!你合上掌,握紧拳,紧紧地抓住它,它就是你的;你轻松地挥着手臂摆着双肩,它就会轻烟般随风而去。

抓住了时间,萎靡在它面前隐去,堕落在它面前消失,闲散在它面前遁形。因为抓住了时间,胸中总是挤满了理想;因为抓住了时间,每一分每一秒便成了生命的养料。

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控制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预知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

面对时间,请不要把偶尔的失利视为追求的结局;面对时间,请不要把平时的磕磕碰碰视为生活的大。

智者对待时间的态度,是目光长远的准备;

愚者对待时间的方式,是坐失良机的根源。

因此,你想灿烂耀眼,拥有辉煌的人生,你所要做的就是把握时间。因为,“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时间”。《旧约全书·创世纪·传道书》中对生命起源的一种描述。不管我们相信不相信,我们知道生命是美好的。其实生命是如何产生的,无论是人类的十月怀胎还是其他生物的长久孕育,生命的产生都是一个艰难和美好的充满希望的过程。不管怎么样我们是不可以轻易放弃生命的。

本来,人的生命只有这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我觉得我们既然到世上了一遭,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一时的勇气,生,却需一世的信心。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要在于它活的是不长久,而在于活得是否充实,是不是有意义。

现在,在许多高校,传入我们耳朵最多的消息就是:某所大学又有学生跳楼,某所高校又发生一起凶杀案?我们不可以否认,随着我们国家知识层次的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生命从我们身边消失了,而这些逝去的生命基本是我们同龄的大学生。我们对这些生命的离去想过什么吗?没有,我们很多人都是漠不关心,最多也是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可是,当我们麻木的谈笑别人的生命的时候是否想起我们有一天也会想他们一样走向不归路;或者,我们是否担心过我们群体的安全,是否想过要怎么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人离去的越来越多。渐渐地理解到生命是那样脆弱,心理自是珍惜,不敢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想来许多人和我的想法相似,因为生命的来之不易,因为离开对不起辛苦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父母,对不起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这么想我们定不会自杀,相反我们会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一种本能,人类都有一种求生的本能。可是这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并不就是说我们一定不会放弃自己的生命。自杀是一种冲动,那一刻自杀者不会想那么多的责任和生命的来之不易。

笔者曾经问过许多人:当你极端郁闷时,感到生活没有信心时,你是否会放弃你的生命。笔者很高兴他们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不会,可是,现实中却不是这样的,我们身旁的大学生把“不想活了”、“想死”、“我要跳搂?极其消极的词语当成口头禅。不知道他们相干没有,这都是很不好的心理暗示,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话说的越多,就是越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到极端时候,我们就不好控制自己的行动,也会造成终生的遗憾。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浪费和污染。

肖伯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生命如果不去珍惜不去开拓或者弃置不管,那生命也不算是生命了。所以,我们应该以一颗积极与平和的心去掌管我们的生命。即使遇上人生的暴风雨,也不要放弃,也不要丢失信心。不要对生命抱怨,我们要心存希望和向往,迎接一个有一个雨后灿烂的太阳。把每个黎明都看作是生命的开始,希望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是我们没有发现。

珍惜生命不仅仅是指的不放弃生命,不放弃生命只是最基本最基本的一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都是虚无和没有意义的。可是有了这个条件也不代表珍惜生命,借用惠特曼一句话:当我活着,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我想这样就足够了,不做生命的奴隶就不会对命运束手无策;不做生命的奴隶就不会颓废地生活。

看看我们的大学生活吧,我们有没有因为自己虚度年华而悔恨,有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觉得羞耻。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接连不断的晚会和party、充满诱惑的社会,我们是否感到迷茫。当我们筋疲力尽的参加晚会躺到床上时,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的生命有没有意义?道理很简单,假如你现在说:没有关系,我有的是时间。没有关系,我还年轻。没有关系,死亡离我很是遥远。我想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病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那么当你生病或不舒服时,你是否想念你健康的时光?答案是会的,会的,这是我们普通人的普遍心理。所以为了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不后悔,我们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

属于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在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交织着矛盾和痛苦,充满着求索和艰辛,遍布着荆棘和坎坷,这正如那不为人知、寂寞生长的野草,只有异常沉重的付出,才能换来无比丰硕的甜美。渺小与伟大、可悲与丰富、失意与重塑、挫折与幸运只有珍爱生命,把握自己,才能抛弃渺小、可悲、失意和挫折,拥抱伟大、丰富、重塑和幸运。要知道,生命是这样的可贵。

哲学课的感想篇三

人生犹如一场旅行,有时候可以放慢脚步。一本书,一次光合作用,卸下心中的负累,诞生美好的力量。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身心的光合作用,带我们发现更美好的风景。读一本好书,开启你的光合作用,在阅读中发现世界。

我想毕大家都读过《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这是一个从小伴随我长大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说,三国时期有个叫孔融的小孩。在他四岁那一天,他父亲托人从外地买了些梨。他把大的梨让给了长辈和兄弟姐妹,而他自己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父母对孩儿有养育之恩,自然应该吃大梨;我比哥哥姐姐小,做的事比哥哥姐姐少,自然应该吃小梨;弟弟妹妹比我小,所以我应该多多照顾弟弟妹妹。”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换作我们现在的一些小孩子,巴不得拿一个最大的,如果没有拿到大梨,我估计他们会在地上打滚吧!

记得有一次,爸爸下班晚了些,妈妈将饭菜热了又热还是没有等回爸爸。我实没忍住饭菜的可口诱人,偷吃了一口。不料,却被妈妈发现了。“鑫鑫,我平时怎么教你的?!做人要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你爸还没回来你怎么就先吃了?!《弟子规》上怎么说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读书要学以致用,不能只是喊口号。”妈妈的那些大道理劈头盖脸地压过来,压得我都喘不过气来。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比父母长辈动过筷子。

孔融让梨给哥哥吃,是因为他对哥哥生有恭敬之心。这就是所谓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百善孝为先”,孝顺老人,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继承和弘扬这份美德,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美好。

《西方哲学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哲学课的感想篇四

在书城的那一夜,我彻夜未眠,却不再彷徨。吃完晚饭后,我和妈妈吵了一架,两人唾沫横飞,互不相让。吵了许久,我口干舌燥,摔门而去。口袋里还有一点钱,我去了24小时书城。我找了个靠窗的好位置坐了下来。这里可以看见月光,古朴的桌子上,还摆着一本鲁迅先生的《彷徨》。

我很快的平复了刚才激动的.心情,点了杯咖啡,翻开扉页,鲁迅先生的肖像在凝视着我。翻开正文,细细的品读起来。混乱的时代,战火和硝烟,黑暗和死亡,蒙蔽了当时人们的双眼。鲁迅先生笔下“彷徨”的人们,有的无知愚昧,迷信无能;有的欺压百姓,鱼肉乡邻;还有的消极无求,彷徨一生。《彷徨》和《呐喊》,都是鲁迅早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无知无能的人们生活在黑暗社会的现实。而正是这部经典,能启迪后人,使人不再彷徨。

我决定了:不再彷徨!轻轻地把书放回书架,静静地品完剩下的咖啡,再真诚地向母亲道歉。不能再彷徨了。

一缕月光,一本好书,一个启示,使我寻回真我,不再彷徨。

哲学课的感想篇五

国内大学开设西方哲学史的课程由来已久,据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在其所著《西方哲学史简编》中所述,早在19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就已开设有“西洋哲学史大纲”课程。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深人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课程一道,成为高校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30多年,哲学专业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大高等学校逐步设立门类齐全的哲学专业,思想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哲学专业教育和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重要的成就,逐渐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高校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西方哲学史的课程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其研究也越来越具体和深人,相关的专著和译著越来越多,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学者层出不穷,与国际学术同行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和密切,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爱并投身到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研究中。

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出现的。从古希腊哲学一开始,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之学”,是对智慧的一种热爱和追求。当以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为首的所谓“智者”(sophist)以拥有智慧自居时,苏格拉底却坚持认为人的所谓智慧没有多少价值,甚至根本没有价值,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有,而人充其量不过是爱智慧而已。正因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人“自知其无知”,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才是我们追求一切智慧的起点;才会如此地热爱智慧、向往智慧、渴求智慧,乃至去追求智慧,这就是哲学。所以,哲学本质上并不侧重于一种现有的或既定的知识,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考状态、一种系统性反思和批判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思想史的学习以一种概要化的方式为后来的思想者展示前人思考的阶段性成果,经典原著的阅读重现了前人展开思考的具体过程,而对哲学问题的持续思考则是不同时代、不同处境下的不同思想者之间展开深人的思想互动、思想砒砺的真正桥梁和纽带。因此,思想史的学习、经典原著的阅读和哲学问题的思考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完整的哲学之思。

从宏观层面上讲,把思想史的学习、经典原著的阅读和哲学问题的思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要从理念上回归哲学的本质和哲学教育的本质,以真正哲学性的方式来展开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把西方哲学史当作一套既有的、固定的和僵化的知识体系,而是用一种自由、开放和对话的心态去学习西方哲学史,同情地去理解并拒绝以贴标签的方式来简单化地看待和处理西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家的思想,要学会用每个哲学家的眼光去看世界,把西方哲学史的教学看作是一场场充满了自由批判、自由思考和自由探索的思想自由对话,从而回归到哲学教育和哲学学科的真正本质。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讲,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力图探索出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教学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案,以便真正有效地把西方哲学史、思想史的学习与西方哲学经典原著的阅读理解,以及针对西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与讨论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较完整的计划和方案,这些计划和方案具有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能够运用到实际的西方哲学史教学活动中去。将基于问题和原著阅读的西方哲学史教学模式逐步试点,并渐进推广到哲学系本科的西方哲学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对其实际运用效果的反馈和评估不断加以改进和修正,最终能够把这样一种基于问题和原著阅读的西方哲学史教学模式加以普遍推广并形成哲学专业教学和专业教育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最终的衡量标准应该着眼于以更完善、更科学的教学模式来推进国内哲学教育特别是西方哲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