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知识点归纳(通用19篇)

时间:2023-11-27 17:52:44 作者:灵魂曲

范文范本是一种参考和借鉴,通过模仿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意。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1、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2、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3、“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4、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5、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6、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等。

7、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

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8、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紧密相连,用方法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共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1)是中国近代是第一次完全的反侵略的伟大胜利;(2)捍卫了民族尊严,提高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秦汉文化日东升,承先启后多特征。

统一多样巧结合,秦汉一统文化新。

各族文化齐发展,统一文化多风情。

2、开放性。

中外文化交流频,文化外传亦引进。

中外交通大发展,文化交流促强盛。

3、先进性。

中华文化时先进,领先世界多发明。

天文算术造纸术,东亚文化为中心。

4、壮观性。

秦汉文化面貌新,气势恢弘惊世人。

长城史记兵马俑,令人观止到如今。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5、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中共三大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但不等于中共没有参与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9、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10、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1、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2、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3、“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4、注意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不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5、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3、“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4、“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5、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6、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而不仅仅是法制社会。

7、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8、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9、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注意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5、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10、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注意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2、雅典民主仅仅是对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公民、奴隶和他国公民,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3、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3、注意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不同的。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

4、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5、注意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6、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2、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只是推翻了沙皇统治,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3、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不是从1953年开始的,而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止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5、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4、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归纳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

高一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途径,是来自课堂。所以高一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是学习历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很多高一学生不喜欢历史老师或是历史课想要睡觉,所以导致历史成绩很差。但是想要学好历史,打好基础,就要认真听讲历史课。

2、多做练习题。

高一学生想要学好历史,不做题是不行的。所以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做一些课外练习,不用很多,只要保证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做几道就行。在做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对于这些历史错题也要及时解决,如果不及时解决,积累起来,恶性循环,想要在解决就困难了。

3、重视历史课本。

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历史课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老师可能会出错,作业也可能会出错。但是课本相对于考生来说,却一定是对的。在看历史课本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对于历史课本中的黑体字和插图,一定要仔细阅读。

4、认真完成历史作业。

上了高中之后,老师对于作业的检查相比初中宽松了很多。很多高一学生自制能力不强,就会越发懒散。高一学生如果想要学好历史,就一定要认真完成历史作业,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作业中一旦有错题,就要及时订正,把错题整理好了之后,记录在一个本上,这样有利于考前复习。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加以总结改造,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朝时受到沉重打击;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治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兴办太学,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朝时用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发展成理学,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后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治。明朝后期的李贽挑战了正统思想;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滋长。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宗羲等人不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起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复兴(兴起):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

发展:16世纪的宗教改革;成熟: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苏格拉底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他关注人的_德,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政治思想运动。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没有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理性和科学,但理性不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反对天主教会的神权思想束缚,但仍然信仰宗教。

启蒙运动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启蒙运动中提出的学说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领袖。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他不反对私有制。

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提倡君主立宪,孟德斯鸠不是首倡分权之人,思想最为激进的是卢梭。

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_愚昧,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德国的康德总结了启蒙思想,提出要自由也要自律。

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但没有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产生影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为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也为科技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的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学习历史,我们得首先弄清楚什么叫历史?历史的概念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如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二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也就是经过人的思维研究和加工而成的主体化历史,如《史记》《汉书》就是其中的化表;最后历史是一门学科或专业,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的文化课知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美、法、德确立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是适合各国国情的,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权力。

2.1832年议会改革,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首相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两者相互制约。

4.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787年宪法》,其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结构中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5.“三权分立”下总统(行政)、国会(立法)、法院(司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6.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

8.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9.法国民主共和制下,总统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联席会议选出,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10.德意志统一的方式是王朝战争。

11.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2.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作用权利很小。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是不完善的。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4月12日巴黎和会讨论山东问题,日本坚持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并以退出和会为要胁。30日,和会议决德国在山东之权利,概让日本。

4月24日,梁启超致电国民外交协会,发布归还青岛通电。

5月1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陆征祥将此事电告天津,并称如不,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天津外交委员会(总统府智囊机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上海《大陆报》“天津通讯”:“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5月2日,天津密电中国代表可以。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蔡元培将外交失败转报学生。

5月3日,天津各界紧急磋商对策。当晚北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天津13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4日(星期天)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

5月4日上午10时,各校学生召开碰头会,商定游行路线。下午1时,天津学生3000余人从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生“还我青岛”血书。队伍向使馆区进发,受到巡捕阻拦,学生代表求会见四国公使,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拒绝接受。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

5月5日,天津各大专学校总罢课。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

5月7日,上海60多个团体举行国民大会。

5月9日,蔡元培出走。上海各学校全部罢课。

5月11日,上海学生联合会成立。天津各大专学校教职联合会成立。

5月13日,天津各大专校长递交辞呈。

5月19日,天津25000名学生再次总罢课,之后开展演讲、抵制日货、发行爱国日刊等活动,组织“护鲁义勇队”。

6月1日,查禁联合会。

6月3日,天津学生因为曹、章、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

6月4日,天津学生出动比3日多一倍的人数上街演讲,当日700多名学生被捕。

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学生获释。

6月6-8日,罢工规模扩大。

6月9日,南京路工人示威。

6月10日,天津撤销曹、章、陆职务。

6月11日,总统提出辞职。

6月12日,商人开市。

6月17日,天津致电专使在和约上签字。

6月23日,徐世昌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已电令陆征祥从缓签字。

6月27日,京津学生,留日留美学生请愿。

6月28日,天津商学界代表再次请愿,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1、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加以总结改造,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朝时受到沉重打击;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_治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兴办太学,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朝时用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发展成理学,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后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_治。明朝后期的李贽挑战了正统思想;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滋长。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宗羲等人不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

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3、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历程:

起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复兴(兴起):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

发展:16世纪的宗教改革;成熟: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苏格拉底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他关注人的_德,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政治思想运动。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没有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理性和科学,但理性不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反对天主教会的神权思想束缚,但仍然信仰宗教。

启蒙运动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_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启蒙运动中提出的学说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领袖。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_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他不反对私有制。

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提倡君主立宪,孟德斯鸠不是首倡分权之人,思想最为激进的是卢梭。

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_愚昧,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德国的康德总结了启蒙思想,提出要自由也要自律。

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但没有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产生影响。

4、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为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也为科技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的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法英德工人运动——阶级基础。

(4)马克思、恩格斯所作的努力——主观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课本85页。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二、巴黎公社。

1、背景:

2、巴黎公社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

3、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4、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原因。

(1)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乘胜追击,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2)客观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3)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是符合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巴黎公社具有偶然性)。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由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

(2)1981年9月,叶剑英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3)1984年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1)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二、港澳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1、香港的回归。

(1)中英谈判和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2)香港的回归。

2、澳门的回归。

(1)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澳门的回归。

3、港澳回归的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海峡两岸隔绝敌对状态的结束。

(1)中共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两岸的和缓与交流。

(2)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1)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

(2)汪辜会谈,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

3、“胡连会”(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4、关注台湾问题。

(1)现状:一方面,中共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积极促进两岸的和缓与交流。另一方面: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两大因素。

(2)我国政府的措施和立场。

措施:大陆方面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一直为两岸的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作努力。

立场:针对“台独”,我们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国家统一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三全新知识点归纳常考点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