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前班古诗公开课教案(实用8篇)

时间:2023-10-15 08:32:56 作者:紫衣梦 最新学前班古诗公开课教案(实用8篇)

教案是教学的框架和蓝图,它能够帮助教师清晰地组织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吸收知识。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高二教案范文,希望可以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学前班古诗公开课教案篇一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只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出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身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 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局部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身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假如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扮演。

四、公开课教案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竞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身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解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志向,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誉。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管。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学前班古诗公开课教案篇二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1、掌握“的、得、地”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的、得、地”的三种固定搭配。

3、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来正确使用“的、得、地”。

1、“的、得、地”的区分。

2、“的、得、地”在实际情景中的正确运用。

(一)、导入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二)、区别与联系

1、相同之处:“的”、“地”、“得”三个字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念轻声“de”。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三)用法

1、“的”的用法

(1)活泼的孩子

美丽的花园

快乐的玩耍……(形容词+“的”+名词)

(2)鸟的世界

故宫的景色小鸟的羽毛……

(名词+“的”+名词)

(3)他的桌子

我的书本

她的铅笔……

(代词+“的”+名词)

2、“地”的用法

悲伤地说

高兴地写

甜甜地笑

认真地听

快速地奔跑

消极地回答

(形容词+“地”+动词)

3、“得”的用法

写得快

读得好

玩得高兴

笑得开心

红得发紫

白得发光

(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区分和使用它们,想学吗?跟我读吧!)

(四)“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师: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1、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

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仔细(的)观察

观察(得)仔细

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师:练习简单吗?我们提高难度试一下,请看题目)

2、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小雏燕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同学们,只要你记住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相信你再也不会弄错“的地得”了!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学前班古诗公开课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同学们通过歌曲《春晓》的学习,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音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通过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歌曲《春晓》,体会不同的速度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所产生的作用。

3、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

教学重点、难点:

1、八分休止符的运用

2、附点节奏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听过《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吗?让我们随着音乐跳起来吧。

1、歌表演《春天在哪里》。

——让同学们自由演唱。

3、刚才大家演唱了赞美春天的歌曲,还有哪些同学能够吟诵赞美春天的古诗呢?

三、古诗文化

1、刚才有位同学吟诵了《春晓》这首诗,你们看,唐朝诗人孟浩然多了不起,仅仅用了20个字就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这美妙的诗句吧!

——师生共同诵读古诗。

2、提问: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春天的哪些美景呢?

3、师:大家说的太好了,面对这么美丽的春光,我们的诗人孟浩然不禁吟到:“春眠不觉晓,……”

——师配乐朗诵。

四、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知道吗,这首诗还能唱一唱,这种唱法叫古诗新唱,想听听吗?

1、欣赏童声合唱《春晓》,感受歌曲情绪。

2、出示歌单,老师做示范演唱。

3、老师逐句教唱。

4、老师唱词,同学们唱la音。

5、轻声演唱歌词。

6、解决难点:

1)歌曲的四个休止符处加上四个动作:听、听、看、摇头。

2)最后一句附点节奏

7、再次轻声、有感情地演唱。

8、女生领唱,男声伴唱。

9、男生领唱,女生伴唱。

10、分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

11、教师指挥完整演唱一遍。

五、歌曲处理

1、师分别用慢速、中速和快速演唱歌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后说一说三遍演唱的速度和情绪有什么不同。

2、排练合唱《春晓》,用慢速和中速演唱歌曲。

3、表演节目——大合唱《春晓》。

六、小结

感谢全体同学,你们的歌声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最后,让我们在美妙的歌声中结束这节音乐课吧!

学前班古诗公开课教案篇四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

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

课件(1):出示李白画像

4、学生交流资料。课件(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

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1、看老师写课题。强调:赠板书: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赠

2、一起读读课题,好吗?

3、解题:“赠”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

1、课件(3):出示古诗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座位交流交流,也可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指名读古诗。

(你读得很通顺、很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

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4、学生交流。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

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表演)

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5、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

(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2、教师配乐讲故事,课件(4):出示故事

3、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体会李白与汪伦的这份深情厚谊。轻声读,带着感情读,在读中体会。

5、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

深千尺:虚指,夸张的说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教师引导:同学们,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最高成就的,就是李白。李白的诗,表达情感毫不掩饰,而是喷薄欲出,一泻千里。当平常言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所以,才会有《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才会有《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才会有这流传千古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件5:出示诗句)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在这十几天中,汪伦和李白会做些什么呢?(课件6:重新出现古诗)

教师介绍,深化故事内容:李白一生豪放,而汪伦也是豪爽之人,在这十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谈诗歌,一起吟诗作对,一起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过得非常愉快。

(3)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那么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的用水深来比喻情深。

板书:水深情深

(4)同学们,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

(5)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

(7)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7、有人说,豪放的李白不想伤感,便留下书信一封,想要不辞而别。可是想到当日与孟夫子一别,便十几年不能相见;想到自己一生漂泊,行踪不定,只怕今后再也没有与汪伦重逢的时候,李白又多么想再见汪伦一面啊!正在这时,李白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伴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时的李白,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必定会有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

(3)你们看,汪伦是多么理解李白的豪放性格啊!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引导:抱拳相向,依依惜别)

(4)学生情境表演,指名两对学生表演。

8、同学们演的真好,你们从这薄薄的28个字中,悟出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真不简单。

9、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配乐)

(1)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3)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课件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

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齐读)

(课件8:送友人诵读)

李白一生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这首诗中的友人虽已无从考证,但这首诗却流传至今。

(齐读)

3、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古以来,离愁别绪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描写友情的诗作,更是数不胜数。

(课件9:推荐阅读)

4、像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5、引导学生朗读、欣赏一组描写送别的诗作。

(1)诗人高适,在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董兰庭……

(2)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3)今日分别,来日必会有重逢的一天,就像这原上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4)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即使远隔天涯,不也如同近邻一般吗?……

(5)元二是王维的朋友,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借一壶独酒,送友人西出阳关……

6、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

(1)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课件10:古诗)

(2)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学前班古诗公开课教案篇五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同学: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俺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同学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俺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初读诗句,同学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同学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身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身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俺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俺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同学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初读诗句,同学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身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身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示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学前班古诗公开课教案篇六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出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局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假如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象,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示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学前班古诗公开课教案篇七

1、卡片认读。

2、指名认读声母t。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我们学习单韵母是为了跟声母拼音。一个声母和一个单韵母能拼出一个音节。如果我们学会了声母和韵母,掌握了拼音方法,自己就能认识很多很多的汉字。今天,我们要学会4个声母以及它们和单韵母拼音的方法。哪位小朋友还记得声母发音时要注意什么?(注意的声母时,要读得又轻又短。)

1、看投影说话,引出t: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2、教学t的发音,记清形。

声母发音时,要注意:学声母,看口形,听清音,记住形。

激发学生兴趣、识记,为学生学习字母提供了一个语言背景和环境,我始终把准确拼读、正确书写字母、韵母作为重点。培养学生准确的拼读音节的能力。对音节,只要求能够准确拼读、进行适量描红、抄写,不要默写,以减轻负担,保证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拼读要与识字、与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能只是单纯技能上的训练。

2.书写的重点在于写字习惯的养成,写字过程中,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握笔姿势、写字时观察范字的习惯、按笔顺写的习惯、写完后检查的习惯、簿本的整洁等,这个过程的重要意义远远甚于字写得好与坏。写字的过程要比写的结果来得更重要。所以,我没有过于看重孩子字写得是否又快又好,而是十分重视学生写字过程中的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一入学、初握笔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学前班古诗公开课教案篇八

1、学会声母t,能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带有t的音节。

3、读儿歌,感受学拼音的乐趣。

读准声母t和带有t的音节,。

师:多媒体课件,相关拼音卡片。

生:拼音卡片。

1~2课时。

猜谜:一个球,圆溜溜,晚上没有白天有。(太阳)

出示一轮红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日”读音相近的字母。

激趣:要学会这个新朋友可要闯过“三关”,有信心吗?

1、第一关:我会认。

(1)看图,图上画了什么?(一轮红日下,一棵小苗正茁壮成长。)

(2)出示t,师范读,生跟读,指读,齐读。

小结:你通过第一关了吗?

2、第二关:我会写。

(1)仔细观察图画,t像图中的什么。

(2)师板书,生书空,提示:t占中间格。

(3)完成“读读写写记记”,想写几个就写几个,在最满意的字母下画一颗五角星奖励自己。

第二关你顺利通过了吗?同桌评一评。

3、第三关:我会读。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儿歌(大屏幕显示儿歌全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