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学设计思路 桂花雨教学设计思路及课后反思(优秀9篇)

时间:2023-10-02 01:56:10 作者:飞雪 最新教学设计思路 桂花雨教学设计思路及课后反思(优秀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学设计思路篇一

11月我很荣幸地参加了隆阳区教育局组织的西山片区的青年教师课赛,在这次课赛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是我对我所执教的课文做的教学设计思路及课后反思的总结。

一、桂花雨教学设计思路

《桂花雨》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悟作者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在设计时,我将课文分成了三个板块,分别是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以桂花香为线索,以情入景。

导入时,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说一说桂花的外形及香味并通过欣赏桂花图片、和同桌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抓住关键字词的方法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设计摇花乐环节上我先让学生自学,并通过交流合作来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快乐。再通过多媒体展示,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摇一摇桂花,想象桂花摇落时的`情境,寓教于乐,及时让学生交流童年的趣事,与作者同感同乐。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是本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为此我设计了相关拓展练习及作者琦君关于思乡的作品《烟愁》,再通过钢琴曲《思乡曲》渲染气氛,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情亲人的思念之情。

小结时让学生自主小结,配乐朗读,再次感受文章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

总之,真实的情境教学,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感受生活之美好,童年之有趣,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二、课后反思

1、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评价不到位、不准确。

2、对一些问题的设计及相关答案的预设和引导不够。

3、课堂上缺少激情。

4、对学学生的指导性朗读不够,少数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两段音乐的作用不是很显著。

带动学生课堂情绪,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教育应充满更多的教学机智。创设情境虽然真实,但利用度不够,如讲摇花乐时,可让学生演一演、摇一摇,更能感受童年的乐趣。在感受思乡情时总结性话语过多,应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及欣赏音乐来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像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多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篇二

朱凤娟 发表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听了许颖凡老师上了这一课,感受颇深。细细品味,觉得这是一堂气氛热烈的语文课。本来,对于江南水乡的学生来说,草原是相当陌生的,教学时,教师普遍感到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十分困难的,往往会出现教师反复引导,学生反应冷淡的冷清局面,但许老师基本功深,在“导”上激活了学生。

一、利用多媒体,引导感知。

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图片的形象中无拘无束地感受草原景象,再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片。这两次感知,前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画面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画面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后者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这样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感触是深刻的。

二、利用教材,引导表演。

在理解“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蹦向无边的草原。”这句时,许老师引导学生表演出“涌出”、“蹦跳”等词,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体会到了草原上羊儿的欢快。

三、利用音乐,引导感悟。

在讲解“回荡”一词时,许老师没有照搬词典里的解释,而是通过读书、欣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来意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思路篇三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区别“陆续”“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

2、知道课文从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三个方面介绍麋鹿,尝试当一名讲解员介绍麋鹿的相关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感知麋鹿的特点习性和传奇经历。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感知麋鹿的特点习性和传奇经历。

介绍麋鹿的相关知识。

一、教师谈话,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吗?(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丹顶鹤、扬子鳄、中华鲟、白鳍豚、藏羚羊)

2 .师:你们了解得真多,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动物——麋鹿。

3、板题,注意麋鹿的写法,提示麋是个形声字。

二、预习检测,整体把握课文

1、检测生字

看着课后的生字表,齐读与之相关的词语,一个两遍。

2、词语填空

(1)悄无声息销声匿迹颠沛流离漂泊不定

(2)师说意思生找相关的词语。

3、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围绕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来向我们介绍麋鹿的。并点明内容所在的段落。

三、教师引导,学习特点习性

过渡:让我们走进文本,进一步了解麋鹿。

1、请同学们浏览2-4自然段,划出描写麋鹿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大声汇报出来。

2、能告诉我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的?

3、我可以将大家的话概括为:

麋鹿的外形很奇特,被称作”四不像”,充满神秘色彩。它有角、有长尾巴,还有蹄子。随着季节的不同,身上的毛色也会有所改变。

(1)学生说说这段话与课文所写有何不同。

(2)口头修改这段话。

4、出示图片

(它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长尾巴——驱赶蚊蝇;宽大的蹄子——在沼泽中能够轻快敏捷地行动;毛色的变化——有利于自身的隐蔽;它的自然繁殖力很低。)

四、了解经历,分享阅读体验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下面让我们循着时光的隧道,去追寻麋鹿那传奇的经历。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读5 —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时间的词,并思考在那个时间段里麋鹿有着怎样的经历?同时写出你读到这段经历时的心情。(生按要求自读,抽一小组上台板演。)

2、交流板演内容,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1)“早在3000多年前……汉朝(公元前206-220)……销声匿迹。”

理解“销声匿迹”:麋鹿一点踪迹都没有了。

老师也很想知道,课前去查了很多资料,可是都没有麋鹿这段经历内容的显示。为此,我们为麋鹿的命运而担忧。

(2)“1865年……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

理解“陆续”――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表明对野蛮行径的愤怒。

(3)“1900年……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这段经历为什么牵动着你的心呢?(可怜)

用心地去读一读这段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着读着,你又似乎听到了什么?(生谈自读感受)

(哀鸣,眼中闪着泪花,好像在让我们去救她;子弹打在麋鹿的身上,鲜血一滴一滴地涌了出来……)

师:同学们,这斑斑的血迹,声声的哀鸣似乎在控诉侵略者的罪行,似乎在向我们诉说麋鹿悲惨的遭遇,这真是“惨遭厄运”啊!齐读。

(4)“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超过2000头。”

发表感受:感谢贝福特公爵;麋鹿相继死去,心里很难过……理解“相继”。

师:是啊,当我们为那18头麋鹿的留下而庆幸时,想到那些在国外死去的麋鹿,不禁有着太多太多的难受。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将“流落国外”这段经历读一读。

(5)“从此,麋鹿……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

同学们,读着这段话,你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高兴、庆幸、欣慰……)

是啊,过去,它们居无定所,过着艰辛的生活,课文中用来两个词语形象地概括了她们大半个世纪的不幸生涯――“漂泊不定、颠沛流离”。

3、不堪回首的一幕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受尽了磨难,终于回家了。如今,他们在祖国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在一个天色微明的清晨,你看,这群精灵出现了……(齐读第一自然段)

(1)从中你感受到麋鹿的生活怎样?自由快乐。

(2)多么自由的一幕啊!麋鹿能够在这里如此幸福的生活,对我们,对麋鹿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

五、回顾内容,人人学当讲解员

教学设计思路篇四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五课)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通过早晨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语文素养、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的整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二、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欢乐。

三、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涌”“醒来了”“回荡”等生词,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策略:

(1)以读为本,创设情境,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以鼓励性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体现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3)体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设计思路: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 以基于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 以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3) 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 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语文素养为归宿;

(5) 以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欢乐为情感目标。

八、教学环节设计及意图:

(一)、欣赏草原风光,初步感知

对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欣赏草原风光录像”,让学生对草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顺势导入课题:草原的早晨更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的来读课题,进入学习情境,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二)、品读课文,体会感悟

我们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文以一个大问题“从哪里体会出草原的美丽和欢乐”贯穿始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读书感悟、交流体会,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基于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情感体验较贫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当学生谈到“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时,学生对草原醒来了,难以理解,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图上先出现宁静的、铺满新绿的草原,接着出现牧民的鞭子,最后出现马牛羊人在活动的情景,随着太阳的升起,画面由暗到亮,与之相配的是舒缓低沉的音乐,接着是“啪!啪!”的鞭声,最后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声,草原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在课件播放的过程中,教师配上画外音,草原的夜静悄悄的,随着黎明的临近,牧民的鞭声啪啪地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了。通过这些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宁静”,体会“草原醒来了”的情景。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用朗读唤醒同学们的耳朵,让大家感受到草原醒来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草原醒来了”的含义,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破了教学难点。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的欢乐场面,在学习这一段时,学生对“涌”的理解可能会很不到位,因为从没有到过草原的小学生,头脑中对羊儿争先恐后像潮水一般涌出圈门这一景象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化抽象为形象,生动的再现了很多羊儿欢快的“涌”出圈门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自然段写了远处的羊群和牧羊人的歌声。通过欣赏蓝天上白云飘,蓝天下羊群散布在大草原上,慢慢的移动吃草,牧羊人悠闲的躺在草地上的动画,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牧羊人的快乐。申老师讲解“回荡”一词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她没有照搬词典里的解释,而是通过读书,通过欣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去“意会”。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

总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我们成功的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理解了一些难懂的词语,深刻的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

(三)作业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内化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设计了比较开放的作业,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出草原的美,喜欢唱歌的同学可以用你的歌声表达出草原的美,也可以朗诵一首关于草原的古诗,也可以写一段话,不但拓展延伸了所学知识,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知识选择的权利。

教学设计思路篇五

“让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关键词:品·悟·感   谈朗读教学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水果的营养要要吃下去才能吸收。好文章总有一股气韵,浩荡雄伟之气概,非高声朗读不能领悟,幽怨雅致之韵味,非密咏甜吟不能体悟。

朗读课文要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所谓“品”),在体悟情味中赏析语言(所谓“悟”),在推敲语言中融入意境。(所谓“感”)

[案例:苏教版语文第二册下第5课〈草原的早晨〉]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内容紧扣标题,图文并茂,勾勒了草原早晨的动人画面,展现了鞭响、羊涌、人欢的兴旺景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草原早晨的喜爱之情。怎样让学生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欢乐呢?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感情。

教学课文,从谈话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见到的早晨的样子,马路的早晨,急匆匆;学校的早晨,飞扬着琅琅书声;……“草原的早晨”呢?它的早晨该是什么样子?此时,教师相机介绍:我国的草原,幅员广阔,绿草如茵,活跃着一群群牛羊,作者会给我们怎样的描绘?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完全调动起来,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了。我趁热打铁,引入课文的朗读。

在读准、读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帮助学生读懂、读美课文。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的: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紧扣“响亮、新绿、醒来了”等词语的理解,读懂句子,读美课文。

“骏马”,什么样的马是骏马呢?读啊,反复读。词语读好了,再来读课文,感情就不同了。

对于词语的理解,要打破原有的做法:一味的要解释,这个不行,再想另一个,直到学生说出老师想要的为止。这种状况,就让学生陷入了支离破碎的语言解剖中,丢弃了对课文内容的真切感。事实上,读是说的准备和基础,没有让学生好好读课文,深入课文去感受内容,怎么可以说得出哪个词语怎么样?试想一桌好菜始终不让人去吃去品,却一味追问“这个味道怎样”、“那个味道如何”,能说得出吗?一味追求学生的答案亦是如此。

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析句中的每个词语,咬文嚼字,精细化地感受词语的内涵,让每个词语都与学生的精神沟联。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意思,读中感受形象,产生丰富的语感。

(二)  以声入境,读中赏析,领悟境界,读美课文

课文不仅语言美,那一幅幅插图更是美不胜收啊!理解词语也可以结合插图,如理解“铺满、新绿、骏马、涌出”都可以图文互助,第三自然段更是如此,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雪白的羊群缓缓移动,放眼“远处”,岂不“像朵朵白云在飘动”?天蓝、草绿、羊肥,牧羊人面对这动人景象,难抑,开怀放歌,自在情理之中……学生的感情被调动开来,展开想象的翅膀,读懂、读美自然不成问题了。

(三)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形象,读美课文

一开始的两声响亮的“啪、啪”鞭声,学生怎么也掌握不好,为了让学生读好,我让他们模仿牧羊人甩鞭,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切身体会,得出结论。(两声要有时间间隔)

还有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学生们开始难以把握羊群欢乐、迫不及待地样子,我创设情境“想象自己得了两朵大红花,此时你怎样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呢?”学生们一下找到了感觉,由此感情提问,那“羊群呢”?能读好吗?有了感情基础,课文就不难了。

整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落实在朗读上,不同层面的理解,各种方式的朗读指导,目的在于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欢乐。

教学设计思路篇六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是一篇寓言性质、趣味地介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课文。文本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模块规划时,我们团队将阶段训练目标、本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有机整合起来。

一、识字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教师通过每课的教学,已经自然地渗透,及时整理归纳出一定的识字方法,如编儿歌、猜谜语、形象记忆、与生活相联系,通过字形结构,通过偏旁部首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记字法等。学生对于识字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我校低年级科组采取的多是集中识字、归类识字的方法,对于随文识字,存在的一定的疑惑,因此,针对这一疑惑,本次的模块规划,在识字方法上,大胆地对随文识字展开了研究。

(1)何为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文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语文环境。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它包括随文正音、随文记字形、随文解义三个方面。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要求掌握6个生字,会8个生字,其中难点字“哇”是既要求会认,也要求会写的生字,该课生字较少,且相对集中于第一自然段,因此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

(2)随文识字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设计,紧围绕随文识字的特点来展开识字教学。如教学“藤”字时,先正其音:根据课文内容,先抽出一组短语“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让生认读,从中借机认读“藤”字;再学其形,请细心地孩子想想办法,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最后解其义,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先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再通过拓展,拓展到平常生活当中还见过哪些“藤”从而来帮助学生了解“藤”,认识“藤”。如此一来,经过正音、记形、解义,相信“藤”将在学生的心里重要发芽。

在教“藤”字时,先在一组词语中认读学习“藤”字,再放回到文本中品读,也真正做到了随文识字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二、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8个字“言、每、治、棵、挂、哇、怪、慢”,其中两个独体字“言、每”,6个左右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其中,部件 “圭”是和“每”的笔划顺序是难点,“忄”是已学过的部首,但学生对其笔划顺序和两点的位置容易把握错,因此我重点指导这三个部分。

三、朗读

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二年级上册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此阶段不仅要求对课文要读正确、读流利,而且还要开始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有感情朗读指导的起始阶段,因此,对朗读的指导就变得任重道远了。

低年级的朗读指导,不应过多地出现太多的术语,甚至不出现,应创设多种有趣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对“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的指导时,为了让学生体真实地感受小葫芦有多么地可爱,我收集了许多可爱的小葫芦各种姿态的照片,在对学生的感情进行基本渲染后,我播放了照片给学生看,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直观的视觉体验,学生很快进入了意境。再对学生进行激情的推澜,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了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2、精心创设语言意境,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打动学生,能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在指导领居说的话“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时,我从多角度、多角色进行引导, “邻居说——邻居着急地说——叶子害怕地说——葫芦担心地说——我们一起诚心诚意地说——”如引一来,学生焦急、担心的情感自然就会调动起来了。

人无完人,反思我的教学课堂,我看到了我的误区与不足:

1、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漏洞。生能过随文正音、随文记形、随文解义后,是否真正地掌握了生字呢,如果再把生字运用到新的语境中让生读,那将会对生字进行更有效的巩固。

2、写字指导不到位。从学生的书写反馈来看,我在写字指导前没有充分备好学生,只依据教参与个人经验作出重难点判断,忽略了对生字美观的指导,特别是六个左右结构的字,在结构上忽视“左窄右宽”的提醒学生观察,导致“棵”字许多学生写成了左右大致相等。

3、朗读指导时,急于求成。自己的急性子、加上担心教学时间不够,因此在许多方面的指导时,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情感的海洋里体会,感悟,而是勿勿带过,导致中下生在感情体会上还不到位。

4、学习习惯抓得不够细不够牢。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上,我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抓得太粗。如学生回答问题的音量、学生写字姿势、学生的坐姿、学生拿书的姿势、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等方面,为了赶进度,我仔细地指出,甚至有的还没指正。学习习惯是长期养成的结果,但长期的养成,体现在每一堂课的细抓细导。因此,这一方面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做一个细致的老师。

小草需要穿过巨石的压迫才得以见阳光,海燕经历风浪才变得更勇敢,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需要不断的磨练、锤炼,我将会在反思中醒悟,在反思中成长,带给学生更精彩的课堂。

教学设计思路篇七

一.导入

二.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问题

三.辩论会并知道朗读对话

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读完了一遍课文,已经有一些启示了。上节课钓到的鲈鱼,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漂亮,大)这么鲜活这么漂亮的鲈鱼,我们到底该不该放呢?(各抒己见)

四人小组讨论,等一下开个小小的辩论会,辩论时可以结合课文的语句,我看谁的嘴巴是最了不起,能把对方说得贴贴服服(要注意有自信)

指导朗读:

同学们都很坚持自己的意见,赞成爸爸意见的同学举手,请一同学扮演爸爸,赞成我的意见的同学举手,扮演我。只需要读对话,不用读旁白。(师:你有信心说服爸爸,让他同意你留下这条鲈鱼吗?爸爸,你会被孩子的乞求而动摇吗?)那可要通过你们读的语气来告诉大家。其余同学来当当小评委,看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男女生比赛读

四、父亲的抉择

如果我把这条鲈鱼留下,我最大的益处是什么?(利益)

我本来再三请求,是希望能把鲈鱼留下来,可是父亲下了决定后,满怀希望的我心情会是怎样?在课文中找出句子,体会一下。

五、小结,明理

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想想:作者得到了些什么启示?你又得到了些什么启示?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个句子来说说。(四人小组讨论)

诱人的鱼:这个鲈鱼是我从不正确的途径得到的,你说其它的可能会与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联系实际)

道德的是与非:违背了道德(非)遵守道德规范(是)

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相似的诱惑吗?

有什么名人是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而成才的?(岳飞,华盛顿,列宁……)

尽管作者“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决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一位名人曾说过: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所以当你们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教学设计思路篇八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提高抵制各种“鱼”的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导出课题,听写词(词语见教参)

2、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3、回忆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能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又能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读明白的问题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读不明白的作上标记。

2、小组内交流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读书,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阅读习惯,又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集体交流,体会情感

1、我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当时我和父亲心情怎样?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轻轻翕动着。”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和父亲喜悦的心情。、

3、父亲要我放鱼,我的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2)、“可是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哭出了声。(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4)、我慢慢地把鱼钩从……放回湖里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难过的心情。

5、父亲当时的态度如何?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6、分角色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进一步体会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

8、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启示?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到的抉择的时候,------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9、指名读句子。

10、“道德抉择”什么意思?我都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抉择?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1、这里的“鱼”指什么?

【设计意图】要让其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使学生经受一次情感的体验。

四、拓展练习,提升情感

2、引导学生补充省略的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六、布置作业,结束课堂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联系生活实际,以《……的启示》为题,写一篇短文。

【设计意图】摘抄重点语句,牢记于心,进行语文积淀;课后练笔体现学以至于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设计思路篇九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本节课是围绕着“how do you go to school?(你怎样上学?)这个题材展开多种教学活动的一节课。本节课的重点句型是,“how do you go to school?”在以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过单词“school”,这一课进一步地加深运用和理解。通过带领学生学习四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为伸展,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交际等综合素质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表现欲望,因此在课堂上应多设计可以供学生发挥,在创造的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表现空间,因此在本节课上进行了单词的复习,巩固和加深印象,并进行了句型的操练,培养了孩子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设立: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听、说、读、交际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初步的基础。此外,根据我国国情和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现阶段小学外语教学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教育、潜在外语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三方面。由此,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同时针对小学生学习外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首先给学生创造学习语言的氛围,用“good morning ”这样的句型相互问候,然后用一首儿歌激活课堂气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情景教学,使学生掌握所教授的新知识。通过分角色表演和情景对话,对新知识进行巩固。最后通过做游戏对学生所学知识点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