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心得体会大全

时间:2023-06-28 13:22:51 作者:曹czj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大全篇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根据文字学家的考证,“儒”字兼有象形、形声、会意三个方面的特点。讲他是象形,是说“儒”的甲骨体画的就是一个人在沐浴濡身,表示修养身心,洁身自好;说他是形声字,是说“儒”字从“人”取意,“需”表示近似的读音;是他是会意字,是因为儒字的左偏旁的人表示人类,右偏旁表示需要,合起来的意思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论语》涉及到求学悟道、礼乐规范、治国安民、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但都是为实“仁”这一道德规范服务的。

谈到学习,孔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和命运,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靠个人后天的努力。围绕学习,孔子对学习的态度、方法、心情等提出一系列的经典理论。

谈到人际交往,孔子倡导自爱和爱人,极力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号召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惩恶扬善,助人为乐,明辨善恶,多交益友。

谈到思想修养,孔子首先主张人应该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人生目标,要追求真理,清心寡欲,仗义疏财,勤俭节约,廉洁自律。

谈到为政治国,孔子用“正”解释“政”。他认为,所谓“政”,就是正义、正气、正道、公正、中正、正大光明。他十分重视执政者的德行和操守。他关心民生疾苦,反对烦政扰民,主张爱民、富民的仁政之道。

《论语》的思想内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都早早融进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论语》对中国史的深远影响,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润,对民族美德的基本定位,无论怎么高度评价,都不为过。古往今来,一直流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并非虚张夸饰之词。

学习经典既要探本求源,更要开拓创新。

一、求学悟道

热爱学习,刻苦勤奋。持之以恒,惜时如金。健全心理,虚心好问。敢于质疑,开拓创新。

二、修身养性

爱国忧民,立志为先。修身养性,诚实恭谦。自律自强,质朴勤俭。任重道远,一往无前。

三、人际交往

识别善恶,崇尚信义。豁达包容,彬彬有礼。助人为乐,严于律己。广交益友,见贤思齐。

四、公务方略

执政为民,克己奉公。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率先垂范,草上行风。知人善任,人和政通。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大全篇二

最后一级不是名校,学派。不是国粹,唐诗。它们每一项都有资格找到自己的文化台阶,自成气象。但实际上它们都不是而且也互不承认,然而当说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几乎没有人有异议。

那在中华文化中,最后一级台阶便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范围之广,难以一言以蔽之,君子怀德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知耻…而我今天所想谈的是君子不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人世间最重要的是“这一个”亦即独立生命的自己把持,因为人的生命不可重复。不要让自己成为器物过着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生活,同时也不要成为器物的奴隶,将外界物质看的比自身品性还重要,中国文人讲究一个气节,很多人将之称为“文人的清高”不错君子之道需要的就是这种不仅于外在而且于心底所生的这种清高的品质。俗话说相由心生,当你内心坚持着一种仪式感的时候。你的所作所为也都让人感动。因为有体温,有弹性,不极端,不做态的君子如今已寥寥无几了。

诸君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希望所有人的生活都能够过出一种仪式感而让自己觉得自己不仅仅是活着。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大全篇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读书摆脱了功利的实用主义,把读书看成修身之必需,这样书才能读出味道,读书时才能不浮躁,静下心,持之以恒。心静、明理的结果必然是学习上的持恒和透彻。

这是论语的开篇之语,也是孔子思想的总纲。孔子不但在理性上一直重视学习,而且也认为,这是人内心快乐的源泉。同时,基于学习之上的感悟,更是一种智慧的欢悦。人生在世,能够每天都对世界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并且有所体悟,有所感动,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活法。

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因此,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实践”。把所学的东西经过反复实践,真正掌握了,那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喜悦。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喜悦。好学者的心胸是敞开的,愿意与更多的同道之人互相切磋,而且多多益善。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无朋自远方来”,甚至近处的人都不了解自己,也并不能影响一位有修养的人的情绪。因为在君子的眼里,学习在己,知不知在人,自己的学习与别人的知不知无关。这是一种已消解了名利的学习和做人的自在状态。“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

2、勤勉好学不贪安逸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吃穿住行虽属于细节问题,然而一旦开始追求这些物质的享受,就会渐渐被它软化、腐蚀,以致让自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所以,必须在一开始就树立起警惕性,并且用远大的事业目标来冲淡并取代它在生活中的地位。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大业的人莫不如此。

志向远大者不仅要有勤学好问的精神,而且要有不纠缠于吃饭、穿衣、住房等“俗务”的毅力和能力。虽然,这有些不近乎“人情”,但对于一个已确立了崇高追求目标的人来说,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享受吃饭穿衣的饱暖安逸。因此,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事业上来,才能做到办事机敏果决,不断改正错误。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大全篇四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大全篇五

他还说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每一个人的生命(命运)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而在我年轻气盛的时候,是一个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现在的我是一个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我想以后还应该看看蓝色的天空。

听完后我在想:《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循循善诱思想的老师,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我要常读更深入的读,以理论指导我的行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