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和体会(优秀24篇)

时间:2023-11-08 16:35:11 作者:温柔雨 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和体会(优秀24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计量经济学的期末论文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资料比重和方法上提出相应的推荐。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资料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潜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资料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务必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当学生不可能在必须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就应以应用潜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资料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潜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超多的理论学习。因此,就应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状况下才能够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忙,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就应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资料的选取及优劣排序。

能够透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资料之后,学生能够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务必熟练掌握这部分资料。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资料没有做出恰当的选取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资料,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资料务必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取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就应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必须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就应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透过超多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透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潜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就应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就应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就应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能够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就应更有针对性地使资料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超多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就应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资料,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资料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资料,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就应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和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根据“次优原理”,就应在资料和目标上做出恰当的定位和选取。基本的分析方法(步骤)和软件操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资料,本科阶段务必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此刻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层次课程都务必重复操作的训练。至于经济学原理,就应作为综合训练部分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之中进行。而作为计量经济学科学基础的数理统计原理,就应是复杂计量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对于此层次课程来讲,适宜采用语言或演示方式进行介绍性教学。

计量经济学课后心得体会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经济现象的实证方法和模型,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感受益匪浅。通过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和思考,我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从中找到了一些启示和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让我对计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不同的计量模型和估计方法,如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等,我对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实际操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例如,在学习最小二乘法时,我明白了对变量的正确选择和模型设定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了估计结果的解释和假设检验的必要性。这些知识的掌握不仅提高了我对计量方法的理论认识,还使我在实际研究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更加准确地分析经济现象。

其次,课程让我认识到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和计量研究的局限性。在学习计量模型和估计方法的过程中,我深感经济现象的复杂性给计量研究带来了许多挑战和限制。例如,数据的局限性、模型设定的合理性以及变量的内外生性等问题都可能对计量研究的结论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实证研究时,我们需要慎重选择变量、检验假设,并对结果进行灵敏度分析,以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可靠性。这对于我以后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课程让我认识到计量研究需要不断更新和深化。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计量经济学领域不断涌现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面板数据模型、计量实验等。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还能够更好地应对计量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挑战。因此,我深感计量研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特点。

第四,课程让我认识到计量研究对数据的要求和处理的重要性。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我们经常使用各种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然而,实证研究的结果往往受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计量研究时,我们需要对数据的来源、样本大小和有效性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处理,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在计量研究中,如何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讨论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研究的结论才能为实际决策和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最后,课程让我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计量经济学不仅是经济学理论的实证工具,也是经济政策和决策的科学依据。通过应用计量经济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决策支持。因此,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我作为一个经济学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通过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我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计量研究的复杂性和局限性。这些认识和体会对于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计量研究能力,并以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经济发展和决策提供自己的贡献。

计量经济学的期末论文

(1)充分利用校院两级带给的资源。

鼓励与支持课程组成员进修学习,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教学潜力。

(2)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教学经验与成果。

课程组一方面注重跟踪学科的发展,结合《计量经济学》国际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资料,另一方面跟踪国外、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的考试分为两部分:实验和课程论文。实验的考核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量软件eviews的应用,能够熟练进行建模求解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检验,进一步为科学研究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而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写作潜力。

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潜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要。《计量经济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方面有显著成效。《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由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论文三部分组成。

(1)案例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基本上每节课都结合案例进行讲解。透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了解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并结合案例分析介绍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而且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学习计算机软件,比单纯讲授软件本身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辅助性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资料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忙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资料。具体做法是在工商管理实验室进行专门的上机实验教学,并要求学生课外另外安排不低于10小时的上机实践。上机实验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选定的作业和设计的模型,熟悉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各个部分的具体操作。实践证明,经过8学时及以上的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软件操作,都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作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潜力。

(3)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要求研究生结合本专业所学基础理论和自身的研究兴趣,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工具,解决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构成8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以后,受到计量经济分析的实际训练,对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方式有更深刻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潜力和素质,提高其科研潜力。透过实践性教学,不仅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潜力。一方面能够参加相关的建模竞赛,更能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撰写科研论文进行发表,这几年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论文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模型计算与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探究、协作的学习过程中到达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实践环节之中。根据教学资料、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形式灵活,效果良好。例如,对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难点资料,如总体回归函数、总体回归模型概念的联系和区别,t检验法、p值对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的联系与区别,回归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时会出现的理论后果和实际后果,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教学形式。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重点资料,如经济计量学的研究程序,运用包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构稳定性,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各种诊断方法和补救措施,间接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采用案例教学形式。对一些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资料,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不同点,对数线性模型、半对数模型、线性对数模型的设定和参数含义,采用比较、讨论教学形式。对有些难点资料,如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透过多媒体教学讲授《计量经济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2)实验教学。

安排1/4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保证了教学效果。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资料方面,适当减少死记硬背式的题目,增加案例分析等实际应用型的考题;题型设计多样化;增加题目覆盖的专业面。

计量经济学的期末论文

1.案例不够丰富,没有思考专业差异。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通常状况下教师都会直接运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讲授。案例主要涉及一元、多元线性回归及放宽古典假定的资料,一般都是经济问题分析,如居民消费问题、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等。这些案例的突出特点是适用性广泛,只要学生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都能很好地透过案例掌握相关数据分析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和学生的专业基础密切结合,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部分同学会误以为计量经济学只能应用于经济学,而对于以后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应用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实践。

2.课程难度大,学生重视程度不一。

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掌握相关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为以后学习数据分析方法打基础,当今是大数据时代,许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学习计量经济学能为数据分析打下基础,学生对此也有较清晰的认识。此外,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软件使用方法排行在第三和第四,而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排在最后,说明学生对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信心不足。

3.先导课程基础差异大。

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由于存在超多的数学符号,本来就心存畏惧,加上数理统计知识不够扎实,容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对教师而言,在上课过程中需要专门抽时间补充介绍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影响教学进程。

4.课时安排偏少。

透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般的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为48个学时,其中包括40个学时的理论授课,8个学时的上机实验。一些重点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安排多一些,如清华大学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为54个学时。郑州航院计量经济学安排了48个学时,这样的学时安排,调查中有14%的同学认为课时够用,而有39%的同学认为理论课时不够,有47%的同学认为上机时间不够。计量经济学既需用到超多的矩阵和数理统计知识,又需要必须的经济学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务必将理论知识讲授与软件使用结合起来,才能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应对数理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程度不一、理解潜力有别的学生,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经典的回归理论能够全面、系统地给学生介绍清楚,已属不易。透过短短几个学时的上机实验,让学生能掌握相关的软件操作技能,也显得勉为其难。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缺乏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介绍前沿的研究成果,这种拓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但因课时限制,一般得不到实施。

5.实验教学效果难。

以保障现有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的,教师讲授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sas等)操作方法,给定学生数据,学生验证经典回归模型的估计、检验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掌握具体的软件操作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使学生掌握相关软件操作方法,学会利用软件实现数据分析,但对学生而言,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尤其是将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应用于专业相关的数量分析,缺乏实践。

1.做好课程衔接和课时安排。

从调查的结果看,许多学生觉得计量经济学课程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量太大,另一方面是先导课程没有学习,基础不好。因此,在前期的课程安排方面,必须要做好课程的衔接,学生后期要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要在前期安排数理统计学的课程资料。能够采取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时或者专门开一门数理统计学课程来解决。从课时安排看,条件允许的校园能够适当增加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尤其上机实验的课时。增加理论课时一方面能够讲授如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非经典线性回归的资料;另一方面教师能够简要介绍计量经济学前沿知识,如向金融学专业学生介绍金融计量、向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介绍空间计量经济学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走上工作岗位后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学相关知识,有条件的院校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课时增加4~8个。从上机课时看,一般8个课时的上机基本能保证学生熟悉一个软件的基本操作,完成经典线性回归的相关验证性实验,如能增加2~4个学时,学生会对软件操作更加熟悉,对相关分析结果的分析更加深入,以后的应用较为得心应手。

2.改革教学目标。

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一少部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类的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多数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主要是课程信息量太大,难以取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上,应当定位在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相关的软件操作方面。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介绍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的基本背景,在授课过程中应个性注意介绍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应用范围,尤其是这些方法的经济背景。在介绍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相关检验方法的时候,要把侧重点放在思路和结论方面,而尽量减少或者简化相关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知其然”即可,而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透过课下自学的方法“知其所以然”。

3.改革教学方式。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因此,要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结合起来。理论教学部分,要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用心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课堂讨论要选取适宜的教学资料,提前定下讨论资料,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做好课下准备,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则需要任课教师提前做好准备,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案例分析过程要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提前选取好专业方面的问题。能够安排部分同学进行前期的理论分析,部分学生搜集相关数据,最后在教师的带动下完成案例分析的全过程。

4.改革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应以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为目标,对于基本的操作,能够透过教师演示,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加以学习。而学生若要真正掌握具体的应用,务必经过一个完整的搜集数据、建立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以后才能学以致用。因此,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包含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验证性实验的过程,推荐增加课程论文。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要求就本专业的相关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分成小组,依据经济理论,选取相关变量,搜集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过程,最后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结果。这个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加以指导和监督。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过程,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潜力和实践潜力,由于整个过程是结合理论教学逐步进行的,也对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起到了有益的补充。

5.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变是教学改革的驱动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在调查中,有63%的同学反映没有及时预习和复习课堂资料是跟不上课程教学的原因之一。学生不及时预习和复习教学资料,一方面可能是学风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眼下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一是要增加上机测试,二是对学生独立完成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计、数据搜集、数据分析、模型检验和提交数据分析报告等环节也在评价中给予必须比例的分值。推荐上机测试、课程论文各占15%的分值,理论测试占70%的分值,这样的改革能在必须程度上改变学生在考试前透过短期突击应付理论考试的现状,把工夫用在平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计量经济学的期末论文

摘要:。

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性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课程论文教学会因为网络抄袭和同质化现象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为此,文章从论文课时设计、选题设计、资料设计和辅助教学手段设计几个方面提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的具体设计思路,以期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应用性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带给新的认识。

题,如: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做实证分析、变量如何选取、数据的可获得性怎样样、该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实证结果跟预想结论出现不一致的状况下怎样办、如何从实证分析结果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规范的实证分析论文如何撰写,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实证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但单纯依靠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并不能让学生领悟应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为此,李子奈主张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料就应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应用”全过程,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资料体系中,进行课程教学资料创新。所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教学除了使用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外,还需要在教学阶段引入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课程论文就是一种可选的教学手段[4]。

2课程论文设计的问题。

络抄袭而由某些学生自主完成,但其他同学也会引用相同的选题,在研究资料、分析思路、软件操作等方面完全一致,论文并没有实质性差异,这是抄袭的另一种形式。如果学生的课程论文是透过抄袭而非自己的动手实践完成,那课程论文的教学模式就失去了好处,非但没有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反而造就了恶劣的研究习惯。所以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论文需要适当的设计,以避免教学形式和目的相背离现象的发生。

3.1课时设计。

在主课程的中后期课时,也能够与实验课后期课时结合进行,如果是要求把课程论文的资料当作操作实践的部分资料,则最好与实验课课时结合;最后还有1个课时是用于对课程论文的写作进行总结、点评和分析,可安排在主课程的后期。

3.2选题设计。

用如下方法进行选题设计:按照学号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限定在一个研究领域选题,学生在该领域内自由选取研究角度,并且题目和资料不能完全相同。研究领域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既要思考到选取的多样性,也要思考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同时还应兼顾学生的可操作性。本科计量经济学课堂讲解的资料一般只能讲到经典计量经济学的联立方程模型部分,所以研究领域就应选取应用经典的计量模型(多元线性回归、虚拟变量模型、滞后变量模型、联系方程模型等)能够解决的。由于课程论文重点不在学术创新,研究领域能够选取研究较为成熟的经济领域,如消费和收入、投入和产出、利率和储蓄、价格和增长、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等方面。这些研究成熟的领域一般都有充足的数据保证,在同时具备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条件下,教师能够在研究领域基础上对研究的样本区间进一步细分,如规定该组内哪些学生研究哪一年份的问题,哪些学生研究哪些地区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研究的重复,进一步控制了同质化现象。

3.3资料设计。

选题设计好了之后,虽然教师已经给每位学生安排了具有必须选取自由度的研究领域,并规定了可研究的样本范围,但由于选取的是成熟的领域,相关主题已经有超多的研究文献,还是有可能会出现网络抄袭现象。为了保证课程论文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完成的,还需要对课程论文的资料进行适当的设计,可行的一种方法是在课程论文中体现个性化的研究资料和操作过程。但如果一篇课程论文把全部个性化的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写在正文中,文章会显得冗余并且不合规范,学生也模糊了实证分析学术论文的写法,反而起不到培养学术规范的目的。所以可采用如下的资料设计:把个性化的操作资料放在附录当中。正文还是按照标准的实证分析论文的要求去写,正文完后要求添加附录。附录资料包括学生搜集的变量样本数据(附上数据来源说明),数据处理、回归分析和检验的操作过程,以及每一个操作过程利用计量软件得到的结果(要求学生把软件操作结果的界面进行电脑截图)。透过这样的资料设计后,学生直接进行网络抄袭的可能性就小了,因为一般的学术论文是不会把全部数据和软件操作的每一个结果原汁原味的附上的,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搜集数据和进行软件操作,才能提交这些个性化的操作资料,这就避免了网络抄袭行为。

3.4辅助教学手段设计。

论文进行讲解以及对论文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正,学生能够更深入领悟到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做实证研究的全过程,除了了解方法的应用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案例中体会到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等一般教科书案例中没有涉及的问题,加深对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的理解以及对论文规范写法的认识。

参考文献:。

计量学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计量学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强调通过数学方法和统计分析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以此预测经济趋势和制定政策。在学习和研究计量学经济学过程中,我有一些深刻的体会。

一、重视实证分析。

计量学经济学强调实证分析,即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进行严谨的数学和统计分析。这种方法让我意识到,仅仅凭借个人主观感觉和理论模型是不够的,而必须以数据和实证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我可以对经济现象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和预测进行更准确的估计和预测。

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理论与实证是计量学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理论可以指导实证分析的方向和方法,实证可以反馈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在学习计量学经济学的过程中,我强调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让经济模型更加真实和可靠,也可以让经济政策更加有效和可持续。

三、理性思考。

计量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非常复杂和抽象,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数学分析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通过学习计量学经济学,我不仅增强了自己的数学和统计知识,也让我更加理性地思考经济现象和问题。对于以往常常被情绪和先入为主的情况,我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观察现实。

计量学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以实证为基础的分支,它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来源于现实中的问题。在学习计量学经济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观察现实的重要性。只有关注和理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才能将所学的数学和统计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有效工具。

五、不断学习。

计量学经济学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理论模型、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因此,作为学习者,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经济环境和变化,为社会和世界做出更好的贡献。

综上所述,计量学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重视实证分析、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理性思考、观察现实和不断学习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所体会到的重要经验。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计量学经济学,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未来的经济问题和挑战。

计量经济学课后心得体会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如何运用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理论来分析和预测经济现象。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下面我将从统计概念的理解、建模方法的灵活运用、实证研究的能力提升、政策决策的指导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等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我对统计概念的理解有了较大提升。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假设检验、参数估计、回归分析等。通过理论课和实践操作,我逐渐掌握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应用。对于以前只是听说过的统计学方法和模型,我现在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它们的原理和适用范围。更重要的是,这些统计概念和方法的学习,使我在以后的研究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其次,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我掌握了建模方法的灵活运用。经济现象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给我们的分析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多种建模方法,包括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等。通过分析诸如市场需求、宏观经济波动等复杂的经济现象,我提高了对不同建模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开始意识到,不同的经济问题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并对经济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第三,通过课程学习,我提升了实证研究的能力。计量经济学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它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有关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的结论。在课程的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中,我实际操作了诸如收集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建立经济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验证等一系列环节。通过不断的实际操作,我掌握了这些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加深了对实证过程中的难题和挑战的认识。这对于未来的研究工作和实践经验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让我认识到其对政策决策的指导作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评估需要深入了解经济现象和市场机制。计量经济学通过对数据的实证研究和经济模型的建立,能够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评估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在课程中,我们分析了一系列的政策问题,如劳动力市场政策、环境政策、金融政策等。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我们能够对这些政策进行评估,准确把握各种政策措施的影响和效果,给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最后,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使我改变了思维方式。在课程中,我们的思维方式从传统的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到统计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转变。通过运用系统性思维和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逐渐习得了科学思维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数据和实证研究得出准确的结论。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使我们日后在研究和工作中能够更加科学地面对各种经济问题和挑战。

综上所述,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课程,我对统计概念的理解有了显著提升,掌握了建模方法的灵活运用,提升了实证研究的能力,认识到了对政策决策的指导作用,并改变了思维方式。这些都为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能够更好地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在经济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计量经济学的期末论文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7月被教育部定位经管类八大核心课程之一。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会如何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本科层次的院校,经济类各专业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教材选取不当,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料过多等问题,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的基础不扎实,学习的主动性,用心性差。众多因素结合使得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差强人意。基于这种状况,改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迫在眉睫。

一、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安排不恰当。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经济学课程。学习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务必具备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以及经济统计学的知识。因此在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之前,务必开设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但是因为教学体系安排的缘故,有些经济学专业在同一学期安排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候并没有足够的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另外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知识较差,讲授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老师为了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讲解的知识资料过少以及过于简单。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缺乏足够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

(二)教材选取不合理。

当前国内大部分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强调理论方法和数学推导,课本资料注重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理论介绍,对如何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说明甚少。另外虽然国外的计量经济学书籍资料体系完整,案例资料丰富,但是思考到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课时较少,学生的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因此并不适合作为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材。

(三)教学资料设置不恰当。

计量经济学的资料包括经典计量学知识和现代计量经济学知识,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知识主要以回归分析为主,现代计量经济学知识包括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和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等。独立学院教师上课时选取的教学资料偏少,只包含回归分析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自相关,不涉及任何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这种教学资料的选取使得学生对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基本一无所知,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讲授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简单,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对一些理论进行板书推导。在这个过程中缺乏良性的师生互动,课堂的气氛沉闷乏味,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差,学生开小差,玩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学的效果普遍较差。

(五)考核方式不全面。

目前独立学院教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较为简单,期末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作业,占总评成绩的30%或者4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或者60%。这样的考核方式单一,不全面。同时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是对单一知识点的考察,很难综合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潜力。因此最终得出的成绩很难综合评价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整体知识的理解程度。

根据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对应的推荐:

(一)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资料的要求,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时间上,计量经济学适合在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开设。课程上,提前安排微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学课程教学;资料上,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在讲解这些基础理论课程时,既要强调理论性,也要强调应用性,以帮忙学生更快构成对经济学整体资料体系的认识,也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计量计量经济学打下良好的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基础。

(二)合理选取教材。

一本优秀的教材是学好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教材选取不恰当,会大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心性。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状况,一般不适合于选取国外的经典的计量经济学书籍作为教材。一般来说选取一些国内的专家编写,逻辑结构比较完整,应用资料相对丰富的计量经济学书籍作为教材比较适宜。比如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庞皓编写的《计量经济学》。该教材逻辑结构完整,资料丰富,案例详实,浅显易懂,很适合作为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材。

(三)合理设置教学资料。

计量经济学包含的资料十分的丰富,即包括经典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也包括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教师在选取的教学资料不能过少,结合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的独立自主性较差的状况,能够以经典的回归分析的知识资料为主,辅以时间序列分析。在讲授资料的时候,以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为主,理论的证明推导为辅。讲授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应用。

(四)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程资料讲授中,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课件展示主体的教学资料,板书展示理论的演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多采取案例教学和提问教学。要选取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关心的,并且了解的案例材料;讲解中注重透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忙学生构成一套完整的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框架体系。同时能够增加小组课程论文,并要求每组学生上讲台把自己组所做的论文详细的讲解给学生听。在听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心提问,并给与提问的学生适当的考核加分。

(五)创新考核方式。

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校园,那么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也就应以这个大方向为基准,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出勤的基础上能够增加其他的考核方式,首先,增加随堂作业,并规定完成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用心性。第二,增加小组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一个实际的经济问题,考核学生对应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潜力。这样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

参考文献。

[1]庞浩主编.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2014.

[3]郭学能.关于“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校科技.

计量学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计量学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学科之一。它通过数理方法对经济学问题进行量化研究,从而增强了经济学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在学习计量学经济学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并从中受益匪浅。在此,我将分享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第二段:理论知识的应用。

计量学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来解决各种经济学问题。通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等技术,我们可以量化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预测经济未来走向,评估政策影响等等。在我的学习经历中,我曾运用计量学方法研究过区域经济教育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这个例子也说明了计量学方法在应用时的实际意义和准确性。

第三段:数据的分析处理。

计量学经济学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数据,数据的分析处理很重要。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清洗、筛选、归一化等处理,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需要参考专业知识,合理的选取和构建指标,以及处理方法。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数据的质量是计量学分析结果的基础,粗略的数据质量只会导致分析结果远离真实情况。因此,我在进行计量学分析时,非常注重数据的质量和整理处理的准确性。

第四段:计量工具的使用。

计量学经济学研究中有很多工具和方法可供选择,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特点来选择和使用适当的计量工具。例如,面板数据分析适用于研究面板数据问题,而时间序列分析则适用于研究时间序列数据问题。在我的研究中,我曾用到过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城市化对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影响。这个例子也充分说明了计量工具的适用范围和灵活性。

第五段:结论。

计量学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计量学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在自己的研究中应用了计量学分析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相信,在未来的经济学研究中,计量学经济学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完善相关研究方法,为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计量学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计量学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使用数学模型和计量方法分析经济问题。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下面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最基础的知识就是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统计模型,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习回归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的方法,同时还学习了各种评价模型和验证模型的方法。这些基础知识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比如金融、商业、医学等领域都需要使用到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我深入学习了金融领域的计量方法,比如金融市场的行为分析、风险评价和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方法等。这些方法在我进行金融市场分析和决策评价时,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支,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为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我们建立的模型往往无法完全反映经济现象的真实情况。同时,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计量研究时,必须要清楚这些局限性,避免出现误解和偏差。

随着科技在不断进步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计量经济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得计量经济学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我们可以使用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方法处理更加复杂的数据,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预测结果。这些技术的发展,将会为我们处理经济问题提供更加高效和准确的手段。

第五段: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计量经济学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专业素养提升都有非常大的帮助。通过深入学习计量方法和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市场行为,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同时,学习计量经济学也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数学和计算机技能,这些技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越来越重要。因此,我非常感激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机会,并将会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量经济学课后心得体会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计量经济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课后,我思索着这门课程给我带来的启示和收获,并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计量经济学课程使我理解到了数据的重要性。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数据是直接、客观反映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基础。计量经济学通过建立运用数学和统计学工具的经济模型,可以对经济现象进行量度和解释。在课程中,我们用到了大量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通过这些实际数据的使用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并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其次,计量经济学课程使我了解到了经济学模型的建立和使用。经济学模型是经济学家用来描述和解释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工具。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多个具体的经济模型,如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通过学习这些模型,我了解到了经济学模型在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通过建立和使用经济学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使我具备了应用经济学模型的能力,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再次,计量经济学课程给我提供了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框架。课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例讲解和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的研究,深入理解了计量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流程和方法。我从中学到了如何提出问题、构建模型、选择合适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等关键步骤。这些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框架,使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此外,计量经济学课程还提高了我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编程技能。在课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经济学理论和模型,还需要能够灵活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实证研究。课程中,我们使用了一些经济学软件,如EViews、Stata等,通过学习和实践操作,我逐渐掌握了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了我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编程技能。这对我的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使我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和分析数据。

总的来说,计量经济学课程是我大学学习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通过课后的思索和总结,我深刻认识到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给我带来的启示和收获。首先,计量经济学课程使我理解到了数据的重要性;其次,计量经济学课程使我了解到了经济学模型的建立和使用;再次,计量经济学课程给我提供了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框架;此外,计量经济学课程还提高了我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编程技能。综上所述,计量经济学课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它不仅增加了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提高了我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计量经济学的期末论文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和应用分析工具。正因为其重要性,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本科生阶段,除了经济、管理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外,不少高校将其作为全校性选修课程。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老师教学,个性是对商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文献评述。

作为一门以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数学、统计学分析工具,以现代电子计算技术为依托的计量经济学,其知识面涉及之广、综合应用潜力要求之强,是经管类专业课程中所罕见的,这也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的根本原因。李均立、许海平归纳了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资料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研教改推荐。马成文、金露、魏文华强调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张柠认为在教学中就应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透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潜力,提高学习效果。已有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带给了很好的借鉴,但是透过对有关文献仔细地梳理后发现,现有文献存在一个特点:将焦点聚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上。上述文献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必须的偏见。

(一)学生本身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计量经济学需要超多计算与演算,学科本身与其他一些学科相比显得枯燥乏味一点。在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jyxm240):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这一研究中完全不喜欢,不太喜欢以及持中立态度的同学占比59%,超过半数的同学是不十分喜欢这门课程的,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太高。

2.数学基础薄弱。

商科学生有大多数是文科生,数学基础薄弱。而计量经济学需要良好的统计学,运筹学和数学基础,这就导致了商科学生难以学好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

(二)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过于死板。

目前,国内教学很多教师只进行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理解理论知识,而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先讲理论和方法,最后留下几个学时来讲软件,又或者根本不讲软件操作就直接让学生上机操作。这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很好地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学习理论时不能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学习软件时理论知识又忘得差不多,最后,不能很好地结合这门课程。

(三)校园对这门学科不够重视。

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偏少。虽然我国已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与相关课程的必修课程,但很多校园设置的课时都普遍偏少。在如此短的课时内,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十分困难。教学条件差。现代计量经济学十分重视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对软件操作与训练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学院拥有配套的实验室。然而,在一般校园中,为计量经济学设置一个专门的实验室被视为是一项成本很高的投入。因此,很多高校基本都没有这方面的实验室建设。

四、教学改革的推荐。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改变原先被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程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就应促使学生更多地进行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参阅和学习课外相关材料、自觉地上机实践。

(二)问题导向型教学———研究型和案例型教学法有机结合。

对于各章节,教师透过多媒体教学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理论教学部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多媒体教学完全照抄课本资料的弊端。对于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经济现象,模拟采集经济数据的全过程,透过统计软件运行演示,注解分析统计结果,并以此来指导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

(三)合理安排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教学效果不佳。而且鉴于计量经济学的难度系数,学习掌握计量经济学需要比一般课程多的时间。因此,要提高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时。注意课程安排的衔接合理。在安排这门课程的前一学期安排统计学,运筹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课程学习计划,使学生在数理方面的知识得到提升强化,为学习计量经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升教学设施水平。

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是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最直接的价值体现,而最大化发挥其价值的前提是拥有先进的专项实验室。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学习掌握计量经济学并发挥它的价值。

计量经济学实习心得体会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和经济理论的结合,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化的研究和分析。作为一名计量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一次计量经济学实习,这次实习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也让我对实际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技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在实习的一开始,我首先感受到了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我才真正意识到,在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即使有再多数据,也无法从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实习中的项目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但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就会陷入无头绪的局面。因此,在实践之前,我首先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学习,巩固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这让我认识到,实践和理论是互相依赖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其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数据的重要性。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是基于数据的分析和建模,因此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研究的结果。在实习中,我亲自参与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从中体会到了数据采集过程的漫长和繁琐。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和清洗,保证数据的有效性。通过实践,我认识到,良好的数据质量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只有精准的数据才能够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实际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虽然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非常严密,但它也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在实践中,我发现很多计量经济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完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这也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实习中,我与导师一起研究了一项关于市场需求的实际问题,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以往研究所未涉及到的因素,从而得出了更具有针对性的结论。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只有将二者结合运用,才能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

此外,实习还让我体会到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在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中,经常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复杂的研究项目。在实习中,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合作,分工明确,协力共进。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专长和责任分工,共同完成了项目的各个环节。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也学会了将自己的观点与团队成员的观点相互融合,从而得到更加全面的结论。这次实习让我认识到,团队合作是提高计量经济学研究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团队中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最后,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通过实习,我发现了自己在计量经济学应用技能上的不足。例如,我对一些高级统计学方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数据处理和建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让我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争取在计量经济学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之,这次计量经济学实习让我收获颇丰。通过实践,我加深了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理解,认识到了数据和应用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这次实习不仅让我更加热爱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也激发了我继续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进一步发掘计量经济学的潜力,为经济学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摘要:根据亲身教学实践,发现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等。针对上述问题,对计量经济教学改革给出若干建议。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

以我校为例,《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难以适应专业需求。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分析,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而不是多个专业一起,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

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现在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有的甚至要96课时。

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内容,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老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

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大三第一学期就应该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

再者,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老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强调专业教学。这样做主要是比较有针对性,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怎么实践等,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或无从下手的局面。以国贸专业为例,就会根据专业背景选取实际利用外资额(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等问题来研究,既从定量角度让学生真正了解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情况,又将所学计量经济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一个案例的分析还能启发、衍生出新的问题,就可以跟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发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才能充分展示计量经济这门工具的有效性。为此,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展开课程论文研究与写作等形式。老师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哪些是好的选题,哪些是不好的选题,这一选题的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以问题出发,结合所学的计量经济内容让学生参与、判断、分析这些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就会改被动变主动,积极去学习。此外,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教材的选取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简练,深入浅出,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

(2)重点介绍计量经济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

(3)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学会计算操作;

(4)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要具有继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顾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介绍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于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论文本科计量经济学难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首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学课特点,主要表现为学科多样性、理论与应用结合性以及数据依赖性。然后,总结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主要包括先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课时量与实验课时量不匹配以及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核心理论课程,在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已经成为经济学课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其教学和实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甚至严重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则会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本文旨在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课,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挪威经济学家frish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理论、统计学与数学三者的结合。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具有学科多样性、理论与应用结合性以及数据依赖性的学课特点[1]。首先,计量经济学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作为工具,用来分析经济现象。这种学科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还需要掌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甚至还有掌握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及其操作。其次,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显著特点,其中,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扎实的经济学和数理理论,模型的回归和假设检验等需要统计学理论,而最终目的是分析经济现象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即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实践。最后,计量经济学具有数据依赖性强的特点,对于数据质量的要求性非常高。计量经济模型能否科学、合理的分析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一致性和随机性的数据要求,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搜集和整理数据。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这些学课特点使得这门课的讲授和学习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1.先修课程设置不合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科多样性使得这门课对于先修课程的设置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大一、大二期间必须完整修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计算机理论基础。然而,部分高校在大二期间就开设计量经济学,或者与其它先修课程同时开设。此时,学生对于部分数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还未涉及,或者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此时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很大。此外,由于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较多涉及到stata、eviews、matlab等计算机软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这些软件往往涉及较少,这也导致学习难度加大。

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具体,也不够准确,大都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授课过程中都采用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学生往往学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部分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也不合理。有些老师授课过程中只给学生讲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对于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从未涉及。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讲授教学内容,讲到哪算到哪,没有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甚至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花很多的课时在给学生讲理论推导,而忽视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课时量与实验课时量不匹配。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经济问题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步骤:模型建立、数据收集和整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将较多课时用于计量经济学理论讲解上,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的内容非常欠缺。而且在计量经济学的课时设置当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课时比重较低。以金融工程专业为例,其计量经济学总课时是48个,而实验课时是8个,这难以较好的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此外,部分教师对于计量经济学软件及其操作不熟悉,或者仅熟悉一些过时的软件,而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更先进的软件及其操作,这些也不利于学生应用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4.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完善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课下作业以及实验报告等方面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纸上谈兵”,难以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写作的积极性。

1.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本科高等院校在经济管理类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必须充分考虑并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明确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定位,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设置为必修课程,数理统计等相关专业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必须将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后,让学生在学习经济经济学课程时更游刃有余。

2.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方面,对于大多数本科高校来说,应该设立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软件解决现实问题,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避免过多讲授数理推导,着重讲解问题产生的来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计量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适当讲授一些比较前沿的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

3.合理设置教学课时和实验课时。一方面,依据学生培养要求和学生水平优化配置教学和实验课时,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可以设置为2:1,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熟悉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可以设置为1:1,注重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教学与实验的交叉与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讲授应用以加强学生对于应用的理解,而在实验课时中也可以适当讲授一些计量理论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

4.完善考核方式和考核手段。对于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闭卷、平时成绩以及实操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保障学习效果的课堂考勤和课下作业,实操既能考察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体现学生的软件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可以设置为5:3:2,重点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可以设置为4:4:2,着重考查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參考文献:

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叙事经济学》是一本以经济为基础,讲述故事的书籍,它让读者了解到经济背后的故事和人性的因素。在这本书中,作者罗伯特·希勒(RobertShiller)倡导了一种新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即“叙事经济学”。这种方法强调经济与人性的关系,将经济学与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使经济学更加立体、真实和有意义。本文将对《叙事经济学》的主要观点进行探讨和体会,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第二段:主体。

首先,叙事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并不仅仅是理性的市场行为,而是充满情感和故事的。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和分析,更取决于人们的情感和故事。例如,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和破灭,并不仅仅是由于房屋价格过高或政策过紧,更是由于人们对于房屋的审美和理想的追求。只有当这种情感和故事被满足时,市场才能持续地繁荣。因此,叙事经济学的方法更加强调对于人性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这也正是该经济学方法独特之处所在。

其次,叙事经济学也强调了风险的认知和评估。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需要合理地认知风险和评估风险。但人类作为一种情感丰富的生物,往往受到自身情感和他人情感的影响而难以理性地认知和评估风险。叙事经济学提出,通过故事和表达风险的方式,可以增强人们对于风险的感性认知,并对风险进行更准确的评估和管理。例如,通过对于金融危机的故事和历史进行学习和探讨,可以增强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和警惕,从而更加理性地进行投资和决策。

第三段:启示。

通过学习叙事经济学,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有益的经验。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市场并非完美无缺,而是存在情感、故事、偏见等因素。在进行投资或决策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而做出更符合自己利益和真实情况的选择。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只有当我们能够理性地认知风险、管理风险,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的波动和变化,避免或减少损失。

第四段:应用。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来深入了解叙事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例如,在投资股票或房地产时,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市场的情感和故事,来更好地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投资时机;在保险、金融等领域,我们可以通过故事和表达的方式,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认知和评估风险;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通过叙事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塑造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

第五段:总结。

总之,叙事经济学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强调经济与人性的关系,将经济学和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使经济学更加真实有意义。通过对叙事经济学的学习和应用,我们可以增强对于市场的理解和认知,更加准确地评估和管理风险,做出更加合理和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

计量经济学实习心得体会

计量经济学实习是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完成计量经济学实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会了如何使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和软件。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是要真正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实习,我学会了如何运用Eviews等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掌握了回归模型的建立和检验等技术。这不仅深化了我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理解,还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实习过程中我还体会到了数据的重要性。在进行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时,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在实习中,我亲自收集了许多相关数据,并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通过与同事的讨论和指导老师的指导,我逐渐掌握了如何对数据进行正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要慎重选择数据来源和有效验证数据的可靠性,以免产生误导性的结论。

再次,计量经济学实习还让我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辛和耐心的重要性。对于一个研究课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数据进行繁琐的清洗和处理,反复尝试不同的模型和方法,以求得到最准确的结果。同时,在实习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比如数据缺失、模型设定不合理等,这就需要我们保持耐心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摸索,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研究的进展。

最后,实习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中,常常需要多个人合作进行数据搜集、处理和分析。合作不仅能够减轻个人的工作负担,还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在实习中,我和同事们积极协作,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通过团队合作,不仅增进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友谊,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一点也对我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总之,计量经济学实习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实践,我们能够将从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和软件的使用,意识到了数据的重要性,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辛和耐心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些经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更加有信心和能力应对各种挑战。

计量经济学的期末论文

1.1独立的思辨潜力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

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思辨的潜力”。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们往往盲从教师和教科书的话语,绝对相信教科书上的每一个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老师在上课时的表述,很少有学生对老师上课所讲的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辨别,个性是,学生能否根据上课老师所讲的资料与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联系起来,透过比较和辨别,能否从中决定计量模型假设的合理性,以及能否从中提炼出可供研究的问题。比如,在建立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时,能否联想到中国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学生们能否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现实中的经济增长,首先提出最近的经济增长下降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居民消费增长下滑,还是投资或出口下降?进一步,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提出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与之前的经济增长的背后原因是否相同?教师在讲授上述计量模型时,能否拓宽学生们的视野,透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透过对产生不同经济现象背后原因的共性因素的分析,使得学生们加深对计量模型的现实背景的理解,以及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与所用计量模型之间适应性的思考,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辨潜力的关键。

1.2对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进行抽象研究的潜力。

的概率、证明有罪后预期的判刑以及年龄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关于犯罪的适宜的计量模型。教师在上课时,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这样的思考和训练。

1.3比较和评价不同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潜力。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有一种潜力个性重要,就是学习计量模型时需培养的比较和创新潜力。学生是否能够在现有计量模型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发展出一个更能解释和贴近现实经济问题的计量模型。这就需要学生阅读超多的相关文献,对其产生的背景和运用的计量原理、方法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要学会透过不断的比较和深化,来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学习潜力上的一种升华。比如,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是平稳,时间序列估计和面板模型估计的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别等。要弄清上述问题,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之中,而是根据数据特征和研究问题本身,选取和运用适宜的计量理论和方法,以及扩展和创新的前沿方法,等等。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潜力,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中的潜力目标,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模式改革:

2.1带着问题的启发式教学。

个相对最优的结果。

2.2引进案例教学。

提高学生计量的应用潜力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超多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学生们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较大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因此,在计量教学过程中借助案例教学,能够生动形象地从案例分析中引导出计量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就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从当前经济现象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中出发,选取一些能够提炼出计量模型的案例,然后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到一个具体案例的始末,从基本假定、参数估计到各种假设检验,如t检验和f检验。教师透过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完整地讲解上述计量经济学资料,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潜力。比如,同样一个关于生产函数的计量模型,既能研究宏观层面的国家经济增长问题,同时,也能够研究产业层面的行业生产技术问题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函数问题,这种生产函数具有通用性和适用性,但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模型的适用前提和假设条件,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经济学含义。

2.3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引入课程论文考核或上机考核方式传统的笔试考试主要是让学生去背诵和记忆一些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但是这种机械式的背诵既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运用计量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潜力。笔者在教授计量经济学时,期末考核经常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且论文务必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因为在课程论文中有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学生完成从建立模型、数据收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到模型预测的整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相对完整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另一方面,透过课程论文的方式还能够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意识以及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潜力。总之,透过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能够到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计量经济学实习心得体会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测量、分析和预测。为了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我参加了一场为期两个月的实习项目。在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且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篇文章将从实习项目的背景介绍、学习收获、实习经历、团队合作和对未来的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项目背景。实习项目设施在当地的一个大型金融机构,该机构每年都需要对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和预测。考虑到我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和技能,我有幸被选为实习生参加这次项目。这个项目要求我们用已知的数据对未来的经济指标进行预测,并给出相应的策略建议。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第二,学习收获。在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有关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项目开始之前,我们先进行了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习,通过阅读书籍和参与讨论,我对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们开始了实际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通过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我得以熟悉如何处理和分析大规模数据,并根据结果进行经济指标的预测。这些都是在课本上所学习不到的实际技能,对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实习经历。在实习期间,我们不仅有理论学习,还有实践操作。我参与了几个重要指标的预测和分析工作,并且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份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策划实际的预测方法,并具体实施。通过与同事的讨论和交流,我也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合作,有效分工协作。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计量经济学的实际重要性,也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技巧。

第四,团队合作。在实习期间,我很幸运地和一批优秀的同事一起工作。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完成了项目。我们通过定期的团队会议和讨论,不断优化我们的模型和方法,力求得到更准确、更可靠的预测结果。团队合作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通过紧密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达到共同的目标。

第五,对未来的展望。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和研究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为实际工作和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计量经济学,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通过参加这次计量经济学的实习项目,我学到了很多有关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实际工作的参与和团队合作的经历,我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计量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期望。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计量经济学,为实际工作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计量经济学的期末论文

实践证明,终结性评价存在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资料缺乏全面性等诸多缺陷,而“一考定乾坤“的不公平评价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必须的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现象ra,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迄今为止,尚没有构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文献,但构成性评价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证明,它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m。因此,有必要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构成性评价的具体方案进行探讨。

2调查结果分析。

自制“计量经济学课程构成性评价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构成性评价的认识、态度等,以便改善。在级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本科学生中,抽取两个班级进行整群调査。发放调査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i。问卷调査结果显示,首先是认识方面,91.25%的学生认为构成性评价的主体就应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其次是态度方面,90.00%的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感兴趣,98.75%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考核实行构成性评价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再次是授课效果评价方面,87.50%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总体评价是优;最后从结果来看,95.00%的学生认为透过本学期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掌握有进步,87.50%的学生自我评价分数达80分及以上。由此可见,在计量经济学考核中实施构成性评价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保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强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构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考核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的现代化考核方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优化计量经济学教学资料,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先透过构建和完善构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然后逐步过渡到构成性评价。同时,构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对医学类院校统计学专业其他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有很强的借鉴好处。

于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论文本科计量经济学难

[hj1mm][fl(k2][kg2]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是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论。计量经济学教学有几大特点:一是学科的交叉性,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数学、统计学作为其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必不可少,而学生普遍对此有畏难情绪,导致教师授课比较被动。二是应用性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应用型经管人才将来能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侧重于应用,需借助大量的应用实例来辅助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计量经济方法论的掌握和應用离不开实验教学,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熟悉相应的分析软件。以上这些特点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和学都有难度。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学起来感觉较抽象、枯燥,缺乏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急需改革。笔者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特点,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完善先选课程设置,适当增加课时量。

计量经济学本身并没有自己固定的经济理论,方法和技术大多来自数学和统计学,因此,学习计量经济学前提是具备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先选课程未开设或者开设后讲授内容有限,都不满足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需要。因此,要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应完善先选课程的设置。计量经济分析步骤缺一不可,所涉内容多,需要的课时量大,但很多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时量已经被压缩到极限。而且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需要花时间对预备知识进行复习。教师讲授计量思想和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应给予学生一些时间思考、讨论甚至现场实验演示。实验课,学生熟悉应用软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充足的课时来支撑。因此,不管是讲授课还是实验课,都应该加大课时量,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二、强调经济学科实质,加强应用能力培养。

[jp+2]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授课时除了介绍方法和模型以外,还需注重计量经济模型和其假设的经济含义,并指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所估计的模型,体现该课程的本质,提升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感觉是在学数学或统计学。

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以应用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适当减少烦琐的理论推导,增加案例分析,让学生觉得易学、有趣、有用。案例分析课与实验课的安排时间要恰当。据以往上课的情况看来,将案例分析的内容贯穿于理论知识讲解中,学生更容易听懂。而实验课应安排在理论方法讲解之后且间隔时间尽量短,避免学生遗忘理论方法。

三、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计量经济学涉及大量数学符号和公式,学生翻开教材的第一反应是难且抽象,尤其文科生源大多有“畏数学”情节,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解模式,采用多样化方式教学。如,讲解理论方法时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减少枯燥感,必要的时候,让学生上台演练;适时增加案例分析内容,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经济计量方法;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省略部分理论推导,让其从例子中体会出原理;必要时采用板书教学,可以放缓教学节奏,留时间引导学生思考,使其集中注意力,还能避免多媒体大屏幕翻页让学生难以上下衔接等。经验表明,如正规方程组的推导,联立方程组模型中使用阶、秩条件进行模型识别的例子等内容,使用板书讲解的教学效果更好。

四、重视课程论文环节,丰富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的写作可培养学生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软件应用、结合经济理论对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优化等综合能力。以往教学中大多没有讲解课程论文的写作,其弊端体现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上。据了解,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大多数学生对实证分析有畏难情绪,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增设课程论文写作培养环节,能极大提高实证分析的能力。

课程论文环节可分组进行,组员间相互讨论可扩充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团体合作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考核方式上,多种考查方式相结合可让学生摆脱单一的应试学习,有助于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平时成绩中,还可纳入案例分析讨论与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遵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试卷题目应偏重应用分析能力的考核,尽量避免烦琐的数学推导和公式计算。

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这期间,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方向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增删、教学方法的变更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这不仅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的其他改革配套措施。对此,我们应沿袭建设精品课程的精神,继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2]王万珺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3)。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背景下,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实际经济统计工作的需要,也阻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要针对当前的经济统计工作现状,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更好的适应经济时代的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为我国企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和挑战,也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经济统计作为企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辅助手段,不仅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精准的信息和决策依据,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化活动内容,这就要求统计人员要不断优化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网络的功能,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充分的完善。企业发展诈略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需要经济统计人员设置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从而统计出更加精准、完整的数据内容,同时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加精准的评估,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因此,经济统计的创新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很多企业统计制度不健全。当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统一的经济统计工作制度,使得企业工作人员无法得到精准、完整的统一报表,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也比较凌乱,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和决策时也无法得到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同时,一些新兴的企业也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壮大,在这些企业中,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建立起标准的企业统计制度,相应的统计部门与人员也没有进行标准的划分和合理的配置,统计报表也没有专业的统计人员进行报送,职员也没有按照相应的统计制度去开展统计工作,进行报表的计算和统计。

二是企业经统计人员缺乏法制理念。在开展统计工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但是很多企业的统计人员都没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在统计中常常会为了自身利益,制造一些虚假数据,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逃避税收而瞒报一些重要数据,严重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样的数据不仅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也会给统计工作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三是相关企业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重视起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统计人员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统计经验,企业也没有对相关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造成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和优化。而在开展实际工作时,由于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显着的提升,运用的统计方法也难以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统计工作也难以顺利进行,导致企业统计信息不断弱化,也使得企业统计工作无法发挥最大限度的积极作用。

四是企业统计工作手段缺乏创新性。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对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统计手段都没有得到及时的优化,企业也没有为统计部门配备符合工作要求的办公设备,不仅使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也导致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直无法取得显着的提高。

同时,还有很多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统计工作的积极作用,认为经济统计只是对一些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如数据报表的制作和填写等这种简单的统计工作,造成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常常缺乏真实和完整性,也有很多企业由于严重缺乏统计方面的人才,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统计部门,使得很多企业逐渐忽略了统计部门和开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一)统计思维理念方面的创新。

传统的统计理念早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开展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而我们也必须要正视经济统计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并分析总结出问题的成因,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使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统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还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并要求统计人员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开展统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实际统计工作情况,建立其合理的奖惩机制,从而充分调动起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多为职员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促进统计人员的全面发展,也确保统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统计内容方面的创新。

统计内容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活动条件、企业投入和产出统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同时还要将一些已经过时的、没有实质价值的原始凭证,以及一些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取舍,同时还要将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真实的呈现出来,使统计人员的工作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将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充分反映出来。

(三)统计功能和方法方面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完整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功能的创新,其功能主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重要决策的制定提供更加精准的判断标准与评估数据,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分析功能的创新,主要是指企业经济统计人员能够利用先进的统计软件,以及科学有效的统计手段,对企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而企业统计方法的创新则要求统计人员,要充分整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使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不断完善企业业务流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统计人员管理方面的创新。

对于企业经济统计人员的管理,要不断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设置出能够被更多统计人员所接受和认可的管理机制,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同时也要为人员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从而使其能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统计理念和手段,知识结构和统计水平也得到不断的优化和提高,同时也要给予统计人员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其自身的优势和潜力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倔,并探索和创新出更多科学有效的统计手段。

经济统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开展的经济统计工作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使得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也无法得到显着的提升。因此,统计人员必须要深入分析和总结不同阶段统计工作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实行创新性统计,从而使经济统计工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计量经济学的期末论文

摘要: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透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使现有的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变得更加科学化。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能够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计量经济学也具有不精确性。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计量经济学的未来还需我们共同努力。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此刻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好处上的科学。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透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齐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齐分析,透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必须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能够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能够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其次,我们能够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透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透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透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潜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带给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明白如何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就应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2]frisch,1993,editorialeconometrica,pl.

于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论文本科计量经济学难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7月被教育部定位经管类八大核心课程之一。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会如何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本科层次的院校,经济类各专业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教材选取不当,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料过多等问题,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的基础不扎实,学习的主动性,用心性差。众多因素结合使得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差强人意。基于这种状况,改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迫在眉睫。

(一)课程体系安排不恰当。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经济学课程。学习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务必具备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以及经济统计学的知识。因此在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之前,务必开设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但是因为教学体系安排的缘故,有些经济学专业在同一学期安排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候并没有足够的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另外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知识较差,讲授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老师为了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讲解的知识资料过少以及过于简单。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缺乏足够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

(二)教材选取不合理。

当前国内大部分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强调理论方法和数学推导,课本资料注重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理论介绍,对如何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说明甚少。另外虽然国外的计量经济学书籍资料体系完整,案例资料丰富,但是思考到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课时较少,学生的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因此并不适合作为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材。

(三)教学资料设置不恰当。

计量经济学的资料包括经典计量学知识和现代计量经济学知识,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知识主要以回归分析为主,现代计量经济学知识包括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和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等。独立学院教师上课时选取的教学资料偏少,只包含回归分析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自相关,不涉及任何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这种教学资料的选取使得学生对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基本一无所知,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讲授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简单,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对一些理论进行板书推导。在这个过程中缺乏良性的师生互动,课堂的气氛沉闷乏味,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差,学生开小差,玩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学的效果普遍较差。

(五)考核方式不全面。

目前独立学院教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较为简单,期末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作业,占总评成绩的30%或者4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或者60%。这样的考核方式单一,不全面。同时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是对单一知识点的考察,很难综合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潜力。因此最终得出的成绩很难综合评价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整体知识的理解程度。

(一)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资料的要求,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时间上,计量经济学适合在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开设。课程上,提前安排微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学课程教学;资料上,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在讲解这些基础理论课程时,既要强调理论性,也要强调应用性,以帮忙学生更快构成对经济学整体资料体系的认识,也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计量计量经济学打下良好的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基础。

(二)合理选取教材。

一本优秀的教材是学好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教材选取不恰当,会大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心性。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状况,一般不适合于选取国外的经典的计量经济学书籍作为教材。一般来说选取一些国内的专家编写,逻辑结构比较完整,应用资料相对丰富的计量经济学书籍作为教材比较适宜。比如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庞皓编写的《计量经济学》。该教材逻辑结构完整,资料丰富,案例详实,浅显易懂,很适合作为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材。

(三)合理设置教学资料。

计量经济学包含的资料十分的丰富,即包括经典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也包括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教师在选取的教学资料不能过少,结合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的独立自主性较差的状况,能够以经典的回归分析的知识资料为主,辅以时间序列分析。在讲授资料的时候,以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为主,理论的证明推导为辅。讲授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应用。

(四)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程资料讲授中,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课件展示主体的教学资料,板书展示理论的演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多采取案例教学和提问教学。要选取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关心的,并且了解的案例材料;讲解中注重透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忙学生构成一套完整的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框架体系。同时能够增加小组课程论文,并要求每组学生上讲台把自己组所做的论文详细的讲解给学生听。在听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心提问,并给与提问的学生适当的考核加分。

(五)创新考核方式。

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校园,那么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也就应以这个大方向为基准,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出勤的基础上能够增加其他的考核方式,首先,增加随堂作业,并规定完成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用心性。第二,增加小组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一个实际的经济问题,考核学生对应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潜力。这样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

参考文献。

[1]庞浩主编.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2014.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