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汇总9篇)

时间:2023-09-24 19:18:33 作者:飞雪 2023年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汇总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篇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丰富数学学习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习内容则承载着数学思想。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本身仅仅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就分数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实际上,借助于这个知识载体,我们还要关注蕴藏其中的归纳、比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篇二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起除法意义的平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进行平均分概念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1.教师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恰当地选择了教学的切入点,教师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把6块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把1块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3个算式和3个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以是整数、小数和分数。在这教师还注意制作课件,说明一块饼的1/3也就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作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引领。2.在解决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的几块?这一重难点问题时,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注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了操作、发现、迁移、归纳,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课堂上实现了师生的交往互动。 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一分,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关于“分母不能为0”这个环节,教学中如果能放缓脚步,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分数,或是启发学生发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不能为0。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篇三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计算和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中,我通过板书课题:分数除法,让学生进行猜想今天所学的知识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与整数除法、分数乘法和倒数有联系。然后在新课的教学中,通过例1学生非常轻易的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折纸过程的演示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出:4/5÷2=4/5×1/2=2/5,发现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倒数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这样通过建立最近发展区,学生丝毫没有感到新知识有多难,而是比较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识,同时注重了对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学习中,原来泾渭分明的两种运算,居然可以转化,计算方法的每一步,其实就是新旧知识、方法的转化。

2.重视算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例2的教学中,以折纸实验为载体,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诱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在例3的教学中,通过画线段图来验证学生的猜想,从而得出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由于教学了三个例题,内容较多,导致练习的的时间较少,学生对于分数除法的计算不够熟练。

调整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缩短对分数除法意义的教学,整合例2与例3的教学内容,使例3不仅仅通过线段图得出,也可以通过商不变规律、等式的基本性质等不同方法进行验证。

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篇四

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带分数与假分数互化。难点还是理解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虽然在复习旧知,如:把6米的绳子平均分成两段,每段长多少米?简简单单的复习为探索新知做铺垫,可课件呈现课件呈现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块蛋糕?学生把刚才复习的除法计算的知识进行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2来计算,有的学生会直接用二分之一表示,我引导:既然都是正确,就说明可以用等于号了。

接着从课本的例子:如果有7块蛋糕,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又能得到多少呢?学生很快就能列式表示,并用分数表示结果。然后让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看看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同组交流讨论,再全班反馈交流,学生能说出分数和除法有关系,就是说不出所以然,我只好问:这个分子和除法的什么好像相当?总算是把这些关系理清,可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说分子等于被除数?”我说不行,只能用“相当”更恰当。

对于假分数化带分数,我从上次作业的一个图形引导,二又八分之六等于八分之二十二,完整一个单位“1”有八份,那么2个单位就是十六加上不完整的6就是22,看来分子除以分母后的商是整数部分,余数是新的分子,反过来是带分数化假分数,可以引导学生从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这样学生就很明朗。

特别强调的是:在带分数和假分数互化时,一定要演算,培养演算的习惯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本节课遗憾的是讲得太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虽然学生认真听讲,但不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值得注意。

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篇五

本课主要学习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的实际问题,并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中提供了一个主题图,这个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分数除法应用题这个在小学阶段历来的教学难点提供了学习的方法与帮助。特别是在解决分数乘除混合问题时,学生是难以判断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除法的问题,我充分利用这幅主题图,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以分数乘法的知识进行新旧知的学习迁移。反馈时,学生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做了适时的引导,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但也有学生选择用除法计算,我及时引导学生做好分析,并借助线段图的功能理清思路。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我提出用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虽然题目并不难,但要加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鼓励学生找出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清数量关系,避免学生机械套用题型的情况,引导学生根据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的含义解决问题。

办法想了很多,但一些学困生还是不理解如何解题,还得想办法!

【2】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教学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情境,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教学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我们班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男生?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现在知道“全班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女生有多少人,怎样求?学生很快就知道列出乘法算式解决。反过来,知道“女生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全班人数呢?这样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教学中,我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分数问题,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引导孩子们理清解题思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篇六

数学课要学分数除以整数了,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班级的大屏也坏了,让学生自学吧。

开始我先提出了自学要求。孩子们开始学了起来。陆续有孩子学完举手了。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所以,乘以一个数就等于除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然后就进行了练习,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此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多数学生没有了做题后的兴奋了。只是因为结果相同啊。学生不明白算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知道,这个知识点是我要给孩子们讲解的地方。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从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计算教学,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计算方法和盘托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可是这样教学,尽管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法,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节课中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学,正如侯校长说的那样,真的需要老师好好琢磨呀。

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如在本节教学中,我先请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汇报结果时,有的小组说因为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都是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他们认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也等于乘以这个数倒数。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然后,再和前面学的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联系起来,得出统一适用的分数除法的法则是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乘以乙数的倒数。很自然地复习了旧知识,再结合具体的算式强调转化的过程,特别是除号要变为乘号,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两个要同时变。由此推导出分数除以分数也是这样的,并且归纳其中的联系,发现其中不管是怎么样的分数除法都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只用甲数和乙数来区别。根据学生的分析,我及时把统一的计算法则板书在黑板上,并把变化的和不变的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

本节的教学中,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行探究,并总结出计算法则。而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老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

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篇七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篇八

本课教学的内容是分数除以整数,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习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把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过程直观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的直观体验,将文字语言和图形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但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时间的不多,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部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不够,除法变成乘法后,除数没有变成相应的倒数。分数除以整数时,应该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没有正确理解分数除法结果的规律,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结果比这个数要大。有些比较大小的题目可以不用计算,直接运用计算规律就可以判断出来,但是学生不太会应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做题技巧,做题方法,真正的学会学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分数和除法的课后反思篇九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布艺兴趣小组给幼儿园做帽子的信息:用6米布做帽子,每顶用布2/5米,将帽子的2/3送给幼儿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来学习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合作探索”中红点部分解决“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探索学习简单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具有两个功能,一方面是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方面是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先除后乘,除的这一步是包含除或具体数量关系)。教材安排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分步列式,二是列综合算式。

自主练习中涉及的内容及题目比较多,在新授课中要注意合理选择使用,在练习课中要注意对比和综合性练习。

本信息窗建议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为新授课,教学信息窗、合作探索及自主练习中的第4、5、6、7、9、10题;第二课时为练习课,主要处理自主练习中的其他题目。

新授课教学建议如下

教师可继续承接本单元情境串的话题切入,出示信息窗的情境,理清情境图中包含的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一步计算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随时口头列出算式,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而后着重让学生解决“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

解决这一问题时,要引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送给幼儿园

的帽子占这些帽子的2 3 ,所以,要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需先求出6 米布共做了多少顶帽子,然后再求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复合。

在学生明确了解题的思路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再组织全班交流。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注意规范解题的具体过程,因为这是第一次接触乘除混合运算。通过两步应用题的解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因为前面有了学习的基础,因此,学生解答不会有太大困难,可让学生独立解答。对其中可用方程解答的也可用方程。如果学生出现分数乘除法混合综合算式要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注意计算过程,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关于自主练习。

第1题,分数乘除法的混合运算,要注意引导学生写清楚过程,避免乘除计算方法混淆。

第2题是应用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引导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和数量关系,然后独立计算,交流时着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解答第(2)问时,可以用第(1)问的结果乘3/40,还可以直接用毛线的总千克数乘3/5,只要能说清解决问题的思路,都应该给予肯定。

第3题是分数乘除基本计算的题目。练习时,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着重让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写清计算的过程,避免乘除法的混淆。

第4题是两步计算的题目,时间、速度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是学生所熟悉的,只是由原来的整数运算变为分数运算。所以要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然后交流。

第7、9、11题是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的题目,是对分数乘法知识的循环巩固。练习时,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交流分析思路。

第10题是有关长方体的题目。已知体积、长和宽,求水深。练习时,先让学生想象出长方体鱼缸里的水呈长方体状态,求水深就是求其高。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可能设未知数列方程,也可能用体积除以底面积列算式。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13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3/5 ×1/4÷3,3/5 ×(1/4÷3)或分步解答等,只要学生能解决问题且能讲清思路就可以。

第14题是一道综合应用的题目。练习时,注意让学生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第(1)小题是一道连乘的题目,其中“百米”是较为隐藏的信息,说明总长度为100米;第(2)小题是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要正确地分析思路。如果一些学生有困难,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提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