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文教案(优质5篇)

时间:2023-10-05 16:47:20 作者:MJ笔神 2023年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文教案(优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篇一

1、品文:品赏文章,关注写人技巧

2、品人:品评人物,关注人物品格

分析理解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达到品人目的

一、情境导入:

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

本文内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品文:品赏文章,关注写人技巧

2、品人:品评人物,关注人物品格

分析理解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达到品人目的

一、情境导入:

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誓言。大家知道这位学者是谁吗?(生答:梁启超)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梁实秋来领略梁启超的演讲风采。

二、走近梁任公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治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

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阅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标出最吸引你的文字,并圈点勾画尝试做点评。

三、研读课文

(一)品文

1、师:大家看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刚刚大家读了课文,那么作者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演讲?找关键词。生:动人!

2、何谓动人,就是有味道,有感染力,那么动人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家可以从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的言行举止、神态情感的变化这些方面展开搜索。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而又激亢

神态: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动作:手舞足蹈

情感:酣畅淋漓

内容: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学生圈点勾画,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3、这些动人处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正面、细节、语言、神态

4、既然演讲有如此多的动人之处,那么演讲成功吗?从哪可以看出来?(演讲效果)

5、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6、大家看看这些内容,并不是在写梁任公,而是写听众与其他人,但却突出了梁任公演讲极富感染力,在写作上这叫什么手法?(侧面)

7、教师总结: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自己喜怒哀乐的真人!作者刻画梁任公成功的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的特点,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再有特点、有性格的人,刻画时也要恰当的采用一些技巧、方法,人物才能活起来,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二)品人

1、大家回头再看这些演讲的动人之处,从这些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个怎样的人?

(自负、谦虚、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2、文中有一句话对任公作为学者的魅力进行了归纳总结,请大家找出是那句话?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3、那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文采学问呢?(引用诗文)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战死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引文1:

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生对话,补充资料,美读诗句,赏析《箜篌引》,链接拓开。)

师: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而且都死了。

师: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会死吗?那为什么还要渡河?

生:略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他临行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小结: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引文2:

——《桃花扇》

师:先生的演讲,讲到了他最喜爱的“桃花扇”,写的是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皇帝殉国的急报,于是才有了这一出《哭主》。《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但最后身殉社稷。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的是光绪帝。

师:是的,先生想到的是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只是一位名义上的皇帝,被慈禧囚禁在荷花池中央的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小结: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引文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课件出示全诗,学生齐诗)

师:很好。“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小结: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师:中国韵文里的好诗歌很多,他为什么单单选讲了这三首?这三首诗歌有什么共同点?

生:爱国主义诗篇。

师:很好!爱国主义情感换一种说法就是热心肠,热心肠就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梁任公先生演讲时信手拈来三段引文不仅可以凸显他有文采,有学问,从引文的内容还可以看出他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文采,有学问,热心肠)他的《少年中国说》一样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下面我们一起朗读里面的话语,感受他的力量,他的豪情!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文句4: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专心学术”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小结: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教育青年学生。先生早年投身政治,领导参加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改变中国,后来意识到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他的真性情、他的炽热的爱国情是不会变的!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教师补充:《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问题探究2:那么他取号任公,又有什么含义呢?

四、课文小结

同学们应该都有过听演讲的经历,但大家能从演讲中听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人格魅力。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人格魅力能与梁启超比试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1、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2、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同学们对任公先生可能有了新的认识。尽管今天的我们不能像梁实秋那样身临其境亲耳聆听任公先生的演讲,但现在大家也一定很有话想说。”

“请以‘任公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篇二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熟悉文本;之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和细节写作手法。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篇三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3)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探究明确: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热心肠”,本义:待人热情,做事积极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热肠,文中“热心肠”指梁先生用他的一腔热血,一腔爱国热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学术人格的魅力来感染人,教育人。照应第8段。

4、评点大师:作旁注: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篇四

1、教材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读后余味无穷,梁任公的生动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难点安排: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难点在《箜篌引》的赏析。同学们对这首诗较为陌生,在处理上,我引导学生先学习《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4、课时安排:一课时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 :

1、品读课文,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评论与感受,领悟文中深沉的文化底蕴。

2、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1、 品文:即品赏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旁批的阅读方法。

2、 品人:即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一、 演讲导入

以有关梁启超的课前演讲导入。

某某同学的演讲内容短小精悍,感情十分投入,可谓激情四射,听了他的演讲,耳畔似乎仍激荡着 “少年智则国智”的豪言壮语,那些超越忧患意识的激昂之言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谁?对,就是梁启超,刚才我们感受到的是某某同学的热血沸腾,那么激励我们一往无前的粱启超先生,他的演讲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今天啊,我们就要通过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领略大师的风采。

二、 知人论世

大家对梁启超都知道些什么呢?

梁启超: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散文集代表作《雅舍小品》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三、 品文品人

学生自读课文,领略大师风采,选择最能展现梁任公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圈点旁注。

大家都知道,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那么课文是从哪些角度对粱任公先生进行描述的呢?首先请大家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对梁任公先生做了哪些精彩生动的描写?找出最能展现梁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对课文进行批注,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一个代表在班上交流。

我要强调的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的时候注意一定要在书上做记号,边读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评价,只有用心经历学习语文的过程,才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究竟怎样在文章中做批注,可能有些同学不太理解,我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甲戌本《红楼梦》一直被认为是《红楼梦》几种抄本中年代最早、也是最接近原本的一个版本。我们来看看胡适收藏的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的。旁批举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屏幕显示:

由此看来,作批注无非就是记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大家在书上找出最能展现梁任公风采的句子进行批注。

学生旁注,自由交流、教师恰当评价。

小结:从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虽然梁启超的名气在于政治维新运动,可是文章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来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他演讲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用文章的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话来说——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四、 质疑解难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解读完这篇文章,大家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五、情景再现

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我们近距离地领略到了短小精悍、风神潇洒、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率真奔放、幽默风趣的梁启超,大家能想象当时梁启超演讲的情景吗?大家想让梁启超走到我们的教室中来吗?好,我们有请某某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

学生再现梁启超演讲的情景

过渡:大家的掌声就是对这两位同学的肯定,特别是某某同学,简直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以后啊,我们还要多进行这样的活动,要大力培养我们班的本土明星!

六、牛刀小试

写这位当时叱咤风云人物的一次演讲,可写的一定很多,可以写当时清华园的轰动一时,可以写会场上的热烈气氛,可以写此次演讲产生的广泛政治影响等,但作者只选取了演讲时的几个片断,抓住几处细节便把这位学者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写人记事的方法有没有给大家一些启示呢,如果要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呢?(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

好,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我们来一个实践,(我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着手,任选一个方面,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片段。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既描写形象又着重表现神采,展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风范。作者饱含景仰之情活现出梁任公的精神、风采、修养。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需要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于倾听的心,发现美的心,更要求作者有一把写作手法之利剑!愿在座的各位同学人人拥有这把利剑!

学生可能旁批的地方:

示例1: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这段话写出了梁任公先生出场时的外貌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写出了他 睿智、朴实、潇洒、自信的特点。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在写人的时候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肖像描写切不可泛泛而谈,有人在写《我的妈妈》时说:“我的妈妈三十七八岁年龄,中等个子,身材一般,梳一头短发,圆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别喜欢唠叨。”大家说,作者抓住了妈妈的特点没有呢?表面上看,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

示例2: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

开场白:谦虚自信、幽默风趣、开朗直爽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陈涉“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伟大志向。本文也以简短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让我们如见其人。再如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孔乙几“多乎哉,不多也。

示例3: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

表现梁任公先生有学问有文采,从演讲的内容上写出了梁的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一朗诵”: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一解释”:《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岸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谭嗣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同样的执着,同样的敬佩!

示例4: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处,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拓展侧面描写——有烘云托月之妙的侧面描写,举例《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美貌

示例5: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写人就是要写出独特之处来,是不是?徐志摩的婚礼上“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学生可能提问: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怎么理解?

梁任公年轻时热衷变革,是戊戌变法的主角之一,许多次政治事件他都处于漩涡的中央,经历了一次次从激情到失望,从愤怒到无奈的过程,其心态产生了变化,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热衷政治兼做学问的,之后则全身心投入了学术,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只用了这句话便将话题收拢到学术上来,省去了许多介绍。

2、 文章第二句“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是个病句吗?

是病句,文言不规范。

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大家是愿意看书,还是愿意看电影?当然愿意看电影了,因为电影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兴趣,是不是?同理推论,看戏肯定比读剧本有趣得多了,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4、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是不是自相矛盾?

不是,这是梁风趣幽默的表现,比如有同学说“我这人没有什么优点,可就是长得太帅!”

5、“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为什么?

梁启超是广东人,在百日维新中,他曾给光绪皇帝上奏了一篇《变法通议》,光绪皇帝读后大家赞赏,说“梁启超文章写的好,可就是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的北京话说的太差,光绪帝怎么都听不明白,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那为什么效果要强些呢?因为他用广东官话演讲更自然、有利于自己的表达,是不是?再者,广东话的确比普通话更沉着有力。

6、《箜篌引》是什么意思?

《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谭嗣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

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

8、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

文章所选取的材料是为塑造梁任公先生的性格服务的!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作者选取的这两则材料都能突出表现他的性格。

11、作者写这位令人瞩目的人物,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而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12、何谓“笔锋常带情感”?

在戊戌变法前夕和变法过程中,梁启超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宣传变法文章;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他继续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撰文,议论政事、宣传西方学术文化。这种文章当时人称为“报章体”或“新文体”,这种“新文体”在当时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古文的束缚,灌注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和作者内心的热情,造就了新的文风。

梁启超的这种“笔锋常带情感”的文章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许多的学者、文人,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说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种激烈变动”,而本文作者也是深受其影响者之一。

13、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也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对梁的极高的评价!言近旨远,含义丰富而深刻,梁任公先生是应清华学子之邀来演讲,清华学子的邀请是因梁先生的学术文章有启迪领导作用,在20世纪初动荡变革的时代,为青年热情演讲实属难能可贵,当今文坛有多少人问政治而不专心学术,学问难以达到梁任公先生的境界,做学术的人,应该向梁学习做学问和做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