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下单元教学反思总结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优秀10篇)

时间:2023-09-24 09:09:30 作者:笔舞 最新三年级下单元教学反思总结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优秀10篇)

围绕工作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的专门性总结,总结某一方面的成绩、经验。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一、口算。

40×5=720÷8=8×50=88÷4=

120÷3=6×90=6300÷7=9×700=

84÷2=150÷3=270÷9=93÷3=

7×600=14×6=12×8=180÷2=

400÷2=48÷4=99÷9=15×5=

二、填空。

1、39÷3读作(),商是()。

2、16×5读作(),积是()。

3、80里面有()个十,900里面有()个百。

4、5000里面有()个千,也可看作()个百。

5、4乘70再减去28得()。

6、3个40相加得(),60是2的()倍,60的2倍是()。

7、因为4×9=36,所以40×9=()。

8、计算16×7时,可以这样想:10×7=(),6×7=(),

()+()=()

9、计算36÷3时,可以这样想:30÷3=(),6÷3=(),

()+()=()

10、小华看一本书时3天看了60页,那么他每天看()页,照这样计算,他9天共看了()页。

三、脱式计算。

=

=

3、列式计算。

1、3个900相加是多少?2、比35的3倍多28的数是多少?

4、小明的爷爷、爸爸的体重各是多少?

5、(1)还剩多少页没看?

(2)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三年级下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1、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因此,我在教学开始就让学生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配上自己充满激情的朗读,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看完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北京亮起来了”,在以下的环节中,我始终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产生对北京夜景的喜爱,让他们满怀豪情,发自内心的赞美。一句话,让语文焕发生命活力。

段的分析讲解,而是以导游的形式走进去,走出来。其次是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如:“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然后用“犹如”想象说话,感悟各式各样的灯汇集成海洋,让北京璀璨夺目。

三年级下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本单元主要掌握showmeyour…句型以及简单的问候和几个简单的关于文具的英文单词,教学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在进行教学时,先通过对熟悉的动物的复习引出并学习新的句型,这样过度自然,易于学生接受掌握。可以用歌谣或者说唱的形式,使单词的学习生动有趣;对于句型showmeyour…通过tpr活动得到操练,并将前面所学的文具单词加以巩固,学生兴趣很高,掌握得也比较好。单词和句型的学习都要回归书本。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发挥了小学生爱说、善于表现的优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单词效果比较好,句型学生就学过即忘,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还不够吸引学生,教学内容的呈现过程很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新颖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年级下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在教学本单元中,由于本人年龄原因,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从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方法,虚心向同事们求教,因为我知道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变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

一、学生在“玩”中学语文,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在识字方面,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不是,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了自由,想冲出门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学生说:“这是”门“跟门有关系,就是冲进门或冲出门的意思”……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法。

二、在写字方面

我把写字当作美的鉴赏对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一直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

三年级下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最初的设计出来后,经历了几次试教,均出现有学生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几分之几”的情况。这让我产生了最初的设计是否低估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的疑问。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北师大版教材中将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融合到一课中教学的内容设置。不管是哪一版本教材的何种安排,教学的重点都是要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建立起分数的初步概念。当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并理解到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1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后,会联想到其中的几份就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也是很自然的事。仅从这个层面来看,认识“几分之一”仍是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的基础。有几个学生折出表示“几分之几”的图形,并不能代表所有学生都能借助于1/2的学习就理解了几分之几的意义。他们其中的大多数还必须在丰富的动手做、辨析等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体会,提高对分数意义的认知。基于这样的考虑,几经调整后我的教学设计仍然尊重了教材的内容安排,将教学重点锁定在认识“几分之一”上。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图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正是基于对几分之一的充分认知,学生很容易就能借助图形比较出几个分数的大小。有的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自己的思考。这种数学与生活现象的融会本身也再次体现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自主建构。

二、关于练习设计

这次教学中,我将设计之初的拼图练习调整成了板报中的分数。这样的调整是为了在练习中加大数学思维训练的含量。原来的拼图练习,形式很新颖,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很高。但是,当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让他们在几个完全相同的图形中选择不同颜色的图形来拼图,学生很容易就能做出红色部分是图案的几分之一的判断,这其中的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所以,我借鉴了苏教版教材中的一个板报中的分数的练习并加以调整,力争借助这一练习实现这样几个层次的思考训练:一是直观辨析板报的几个栏目分别是板报的几分之一;二是借助图形体会单位“1”的变化后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几分之一”的变化;三是在借助图形初步建立起几个分数间的关系,即1/2的1/2就是整体的1/4等。

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的遗憾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调整。如:对五角星的1/5的处理,应注意区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可以把五角星的一个角以立体透视图的闪烁方式呈现给学生。风车的每一个叶片都是风车4个叶片的1/4,而不是风车的1/4,可以借此做几个整体作为单位“1”的知识渗透。还有的学生在表述中经常会忽视“平均分”的过程,在教学中还要加以提示和强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三年级下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六

本课教学采用合作学习法。通过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主动地获取新知。如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各学习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变教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各小组经过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太阳高照的时候景色很美丽,因为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带我们出去玩。”有的说:“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周围一片朦胧,像仙境,很美。”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年级下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七

一、判断题(每道小题3分共12分)

1.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零的数都得0.()

2.用5去除一个三位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3.40÷8读作8除40.()

4.一个数除以7,余数最大是8.()

二、口算题(8分)

(1)0÷8=(3)360÷6=(5)360÷3=(7)3000÷6=

(2)800÷4=(4)24÷2=(6)4200÷2=(8)125×3×0=

三、计算题(1-4每题5分,5-6每题6分,共32分)

1.395+2954÷7

2.4515÷5÷3

3.3036÷6-142

4.189×7÷9

验算:

四、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5分共20分)

1.一个数的`3倍是1101,这个数是多少?

2.497是7的多少倍?

3.被除数是3280,除数是8,商是多少?

4.7除3526,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五、应用题(每道小题7分共28分)

1.动物园有56只猴子,是大象只数的7倍,大象有多少只?

2.动物园有8只大象,56只猴子,猴子的数量是大象的多少倍?

3.动物园有8只大象,猴子的只数是大象的7倍,有多少只猴子?

三年级下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八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课件的直观作用,在学生理解的关键处进行展示,调动了学生多种思维,轻松愉悦地进入课文意境中,从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识记过程中,利用猜字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动作演示、语言叙述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最后让学生自己想方法记生字,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空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理解的需要,让学生在读书时做记号,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来感受、体验文章蕴涵的感情,同时,这也是一种读书的能力和习惯。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篇课文洋溢着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中,在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泼水的.过程中,都抒发着兴奋与欢乐。因此,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文章的感情,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想象读,齐读等,同时,我注意做好朗读前的感情渲染与铺垫,让学生有感而发,做到感情充沛、声音自然,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在学习中还注重知识的搜集与积累,使知识、能力、情感达到融合。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自己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查找关于傣族的泼水节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初步培养了学生自主搜集课外资料的能力。

三年级下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九

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传统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教学这组时,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开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如愿望,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要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进展,并在必要时调整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活动成果。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本组专题,从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所得的角度安排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汇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成果。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这也是对综合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方式。完成这次习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材料的选择和整理工作,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

学生确定想写的内容后,想一想打算按什么顺序写,想清楚怎么写才能让别人读明白。

在交流和评价习作时,可以按照不同的习作内容分类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习作的过程中,增进各小组之间的沟通,并丰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交流之后,可以把有特色的习作集中起来,装订成一本习作集;也可以和“展示台”结合起来,按照习作的内容,把优秀习作放到相应的栏目里,编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手抄报。

三年级下单元教学反思总结篇十

这个单元安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山寨》、《武夷山》都是描写青青的山,只不过是他们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描写了各具特色的青山。许多学生对山了解不多。也没有真正看到过山。因此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的感官在文字中自由停留,让优美而富有情趣的文字触及他们的心灵,那么,他们对山停留在感官上的情感将会随着时间的延续,随同文字一起慢慢渗入内心深处,“山”将会在他们的心灵上打下烙印。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说明性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课文的第二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武夷山山势险峻,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这段话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武夷山山的特点,而且便于学生想象、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进行语言的积累。

为此,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常识采用了以下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结合想象画一画。

这段话中作者把武夷山山峰的样子分别比作玉柱、火把、鲜花和竹笋。为了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比较清晰的山的形象,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在白纸上画一画这些山峰的样子,告诉他们玉柱和那些柱子的样子相似。同学们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饶有兴致地动手做画。有几位同学甚至突破了课文描写的局限,把山峰的样子想象画成了老人、怪兽等。尽管这些画非常稚嫩,但学生很投入,那么认真,完全溶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之中,没有一位同学“开小差”。

由此,我得到启示:让学生画一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2、在学生对这些山有了初步的感官形象之后,我相应出示了如下的活动练习:

(1)给山起名字。

课本上第32页有个练习:让学生看着图上山的样子试着给山起名字。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项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参与讨论。随后,我又让各小组长代表本组成员进行汇报交流。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认为,第一座山叫母子山,第二座山叫老人山......”

第二小组:“老师,我们小组认为这几座山分别叫:手掌山,独指峰,蜗牛峰,公鸡山和骆驼山。”

其他几个小组也派代表纷纷发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