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方案(汇总23篇)

时间:2023-11-05 10:07:59 作者:琉璃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方案(汇总23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幼儿园大班的教学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如果你正在为幼儿园大班总结而犯愁,不妨先参考一下以下的范文。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白纸,擦手布,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一、回忆经验,引出问题和猜想。

1.看录像,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边看录像边讨论)。

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要不然它怎么走路……)。

(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同时通过共同猜想,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初步感知。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我把蚯蚓请过来了,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验证猜想,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一圈一圈,一节一节的)它的嘴巴在哪里?

(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分享发现。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师:请你们轻轻地将蚯蚓放回泥土,把放大镜和记号笔放回篮子,带好你的记录到老师这儿来。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身上是一节一节的,它是一种环节动物;它没有骨头也没有脚,但是它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它靠刚毛和身体的一伸一缩来蠕动。

(幼儿有了充分的观察感知之后急于想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满足孩子的愿望,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较,从中领悟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想,更离不开实际的操作验证。教师简明扼要的小结,意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四、肢体模仿,体验快乐。

师:你们喜欢蚯蚓吗,为什么?我们来学学蚯蚓松土和蠕动的样子。(幼儿模仿蚯蚓钻土、蠕动、打滚、蜷缩……)。

(幼儿用肢体模仿蚯蚓,能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同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五、观看动画,整理经验。

师:我还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小蚯蚓丁丁)。

看动画后提问:小蚯蚓丁丁告诉我们什么了?进一步巩固对蚯蚓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的认识,重点讨论奇怪的再生现象。

六、鼓励提问,引发新的猜想和探究。

师:蚯蚓的秘密可真多,关于蚯蚓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1.相互提问并讨论,同时记录问题放到展板上。

2.提问留白,引发新的探究。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蚯蚓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有人知道吗?不懂的问题怎么办呢?

结语:今天,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发现了蚯蚓许多的秘密,又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了新的猜想。那么,蚯蚓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这样?我们可以问问有学问的人,可以去查资料,还可以自己观察、做实验,继续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此环节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能大胆思考和提问,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

七、将蚯蚓送回大自然。

在活动室一角为蚯蚓营造一个“家”,进行进一步的猜想、观察和实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哪些材料能吸水。

2.萌发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学做观察记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1.空脸盆(放入活鱼)若干,周围摆放盛水的脸盆若干。

2.海绵、布条、绉纸、白纸、水彩笔芯、粉笔、塑料制品、彩色水、大白菜。

3.观察记录表,课件。

引导幼儿想办法给缺水的鱼送水,激发幼儿对材料吸水现象的兴趣。

1.介绍操作材料,提问:你们觉得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

2.幼儿分组实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说这些材料都有什么变化,哪些材料能吸水。

3.和幼儿一起总结操作过程,使他们初步了解哪些材料能吸水。

4.引导幼儿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能吸水。

5.出示大白菜,引导幼儿探索大白菜能否吸水。

播放大树和大白菜慢慢吸水的课件,幼儿观察植物吸水现象,初步了解植物是靠根和茎来吸收水分的。

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打“?”或“×”)记录操作结果,并与同伴、教师交流,进一步巩固相关经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方案

1.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2.初步感知图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1.玩具车四辆。

2.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积木若干。

3.学习资源课件。

活动重点。

比较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不同。

活动难点。

感知图形与生活相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玩具车,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神秘的百宝箱,请小朋友到上面来摸摸。

师:小朋友在家都是怎么玩的呢?为什么它们都会向前跑呢?(都有轮子)。

(二)基本部分。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其他物体也有轮子。

师:除了小汽车有轮子,你们见过身边还有什么东西有轮子呢?

2.出示图片,结合幼儿回答,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其他带有轮子的物体。

火车、自行车、轮椅、旱冰鞋,等等。

3.轮子的形状和作用。

师:小朋友,你们仔细看这些轮子都是什么形状呢?

圆形。

4.通过比较,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师:如果我把轮子换成三角形和正方形,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呢?

我有一位动物朋友,它就想把圆形的轮子改成三角形、正方形,让我们来帮帮它吧。

5.通过积木进行操作,感知圆形适合做轮子。

师:后面有很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小朋友现在自己动手操作下,看哪个图形适合做轮子。

(三)结束部分。

1.老师进行总结。

请拿各种轮子的小朋友到前面,结合课件,验证哪个图形适合做轮子。

师:为什么是圆形适合做轮子呢?

结论:因为圆形没有边和角,没有东西阻碍它向前运行,而正方形和三角形有边和角,会阻碍运行,所以圆形适合做轮子。

2.带领幼儿到操场观察其他带有轮子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一、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敢于尝试和探索,学习分类和统计,并能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引导幼儿用绘画和简单的图表记录探索的过程和发现。

二、活动准备:

1、4个小货架、商品若干(如文具类:水彩笔、铅笔、写字板、胶泥;餐具:杯子、盘子、碗、勺子;食品类:糖果、面包、乐百氏奶、牛奶;水果类:苹果、梨、香蕉、柚子;数量在10以内,分装于篮子里)。

2、幼儿人手一份:游戏棒、三角片、圆片一篮(数量分别在10以内)、水彩笔、白纸1张、统计表1、统计表2人手一张张、夹板一张、统计员标志牌一块。

三、活动过程:

(一)、尝试,探索统计的方法。

设置悬念,以神秘客人让老师考考小朋友引题。请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在白纸上记下自己篮子里的游戏棒、三角片和圆片的数量,尝试统计的方法。

师:(用神秘的口吻)小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有一位你们非常非常喜欢的客人要来和你们玩,想不想知道是谁呀?我先不告诉你们,不过,他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看看你们能不能将篮子里的各种物品的数量点数清楚并用又整齐有清楚的`好办法记录在白纸上。然后他就会来和我们玩的,想不想见到他呀?那我们就赶快行动吧。

(二)、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

(1)、交流与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来的?并一一展示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有图画记录、图画加数字记录等),教师适当评价幼儿记录方式的优缺点。最后展示表格记录,说明表格记录的优点(整齐、明确、容易比较多少)。

(三)、游戏:小小统计员。

(1)、请幼儿分组为新年老人的小小超市整理货物并在画有物品简图的统计表上(见统计表1)记录货架上各种货物的数量。

新年老人:小朋友们很能干,真会想办法。我正准备开一个小小超市呢,小朋友,我刚进购了这么多的货,你们能帮帮我吗?帮我整理并统计一下这些货物吧。

师:小朋友们愿不愿呀?那我们分组行动吧。我们一定要帮新年老人的货物摆得整整齐齐的,记录的清清除楚的。

(2)、幼儿分组检查记录的结果。

(3)、每组派一名幼儿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的结果。

(4)、教师小结。新年老人给幼儿颁发“小小统计员”的标志。

(四)、情景游戏:统计新年小舞台的物品。

(1)、请幼儿数一数,记一记舞台上各种物品的数量,鼓励幼儿自己大胆设计物品标记并用表格统计出来。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结果。

师:新年老人邀请请小朋友参观新年小舞台,走,我们看看去,有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们要记录可以怎么画?我们干脆把它统计下来。

(2)、幼儿在空白统计表(见统计表2)内自由统计舞台布景的种类与数量。

(五)、新年老人分发礼物。活动结束。

活动自评:在引导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我力图打破以往的幼儿数学学习以看和听为主,而操作大多是为了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打破孩子们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面对真实,与真实接触,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接触到数学知识。在幼儿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力图让幼儿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高,在十分生活化的情境中反复体验了统计的乐趣和意义。

附统计表1(水果组)如下: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3.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能大胆交流。

探索学习包括测量、对应点间测量以及滚动测量的方法。

滚动测量的方法。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会自然测量。

物质准备:大小相近两个圈、绳子、记录表、笔、纸筒、彩纸、剪刀、双面胶、多媒体课件等。

一、感知圈类物品。

2.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中间怎么样?(空的)对了,这些东西都是像圈一样,圆圆的,中间是空的。

(评析:通过迁移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充分了解圈类物品,知道圈类物品的共同特征:四周围绕,中间是空的。本环节旨在让幼儿理解圈的基本概念。)。

二、比较圈的大小。

1.(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圈)这儿有两个圈,它们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小)。

2.(出示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这两个圈呢?谁大谁小?你怎么知道的?(比一比、看一看)。

3.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准确地知道它们谁大谁小呢?(测量)。

(评析:通过一大一小和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激发幼儿比较圈的大小的兴趣。一大一小的两个圈一看就知道,但是两个大小不明显的圈很难看出.除了用重叠比一比的方法.还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这样就引出活动的主题:圈的测量。)。

三、探索圈的测量方法。

1.你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尺、绳子、小棒、吸管等等)。

2.上次我们用绳子测量了书、椅子等东西,今天我们也用绳子来测量这两个圈,比一比谁大谁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操作)。

(评析:大班幼儿已经有自然测量的'经验,但是对圆弧形的圈类物品还没有测量过。本次活动运用绳子作为测量工具,因为绳子柔软,可塑性大,利于幼儿对圆弧形进行多种方法测量。同时,通过记录测量结果,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四、交流学习圈的测量方法。

1.谁来说说你测量的结果是什么?(红圈大,黄圈小;黄圈大,红圈小)。

2.现在有两种答案,那你们说说是怎么测量的?

(1)绳子沿着圈围一圈(幼儿演示)这样就可以测量出圈一周的长度了。

(2)量圈中间的长度。

中间的长度怎么量就准确了呢?(看课件)。

(先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然后在它的对应的地方再画一个点,用绳子的一头对准一个固定点,另一头对准另一个固定点,然后在绳子上做上标记,就测量出了两个对应点间的长度。)。

(3)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办法?

还有一种方法也能测量圈呢,一起看下。(看课件)。

这是什么方法?(滚动的方法)。

怎么测量的?

(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固定点对准绳子的顶端,然后沿绳子慢慢向前滚动,滚到固定点的时候停止,在绳子上做个标记,这样就测量出了圈滚动一周的长度。)。

(4)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用滚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圈到底谁大谁小。(幼儿再次操作)。

(5)现在你知道哪个圈大,哪个圈小?(红圈大,黄圈小)。

小结:测量圈有用绳子围一圈的方法、有从中间两个对应点测量的方法,还有滚动测量的方法。

(评析:在幼儿的交流中,出现了两种答案,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答案,而是先让幼儿交流探索出的测量方法。幼儿发现了两种测量方法:围一圈测量和两个固定点之间的测量,还有一种滚动测量的方法是老师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幼儿了解到的,在随后的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求幼儿运用滚动测量方法来验证到底哪个圈大.哪个圈小,找到正确答案。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滚动测量的方法又是活动的难点,重点难点在交流讨论和实践操作中顺利化解。对于幼儿操作结果的判定.教师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了验证.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

五、生活实践活动。

好,一起来做一做吧。

2.评价。

看,这两个纸筒包的怎样?(一个彩纸多出来了,一个没有全包住)。

怎样就正好了?(要量准确了)。

对了,我们要把彩纸在纸筒上量准确了,再剪下来粘贴,就可以正好包住了。

3.现在一起把漂亮的纸筒送给弟弟妹妹吧。

(评析:学以致用。幼儿学会了圈的测量方法.怎样运用在生活中?于是设计了为纸筒装饰的环节。纸筒其实就是一个立体的圈.要测量出彩纸的长度,这就用到了圈的测量的方法:围一圈或滚动的测量方法。本环节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思想。)。

六、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尺、吸管、小棒等测量工具,让幼儿用不同测量工具进行圈的测量。

(评析:不同的测量工具有不同的测量方法。绳子是一种柔软的测量工具,可弯可直,而尺、吸管、小棒等不能弯曲,用这样的测量工具怎样对圈进行测量,值得幼儿深入探索。同时,幼儿可以用尺进行精确测量,进一步提升了测量的能力,更引发了幼儿对测量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

1.经过尝试、比较,探索使用空气炮的最佳方法。

2.在操作游戏中,感受并发现空气能产生推力的有趣现象。

3.游戏时,能与同伴交流,体验团结合作的乐趣。

各种型号pvc管若干(长、短、粗、细);泡沫小球;示意图;飞机粘贴图;音乐

一、我是小小解放军

1.幼儿分蓝队和绿队入座,角色扮演,导入活动

(1)教师:“我们今天有一个新角色—解放军。你们知道解放军是干什么工作的么?”(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师小结)

(2)教师:“我们来学做一下解放军吧!立正!敬礼!”(幼儿学做动作)

2.介绍操作材料及规则

(1)教师:“解放军打仗需要武器,我们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但是解放军也是非常有纪律的,听到集合令,立刻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2)介绍炮管和炮弹,细长型、双头封闭型两种发射管。

二、战前训练

1.提问:如何才能将炮弹发射出去呢?根据自己的猜想,个别幼儿尝试操作。

小结:将炮管和发射管进行组合就可以把炮弹发射出去。

2.幼儿选取炮管和发射管,自由练习,尝试发射炮弹,初步感知空气的作用。(提醒拿细长管的幼儿换成短管进行尝试发射炮弹)

3.分享讨论:为什么短管也能把炮弹发射出去?是什么推出了炮弹?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

4.出示原理图示,小结:炮管里也存在空气,短管推动炮管里的空气就可以把炮弹发射出去。

三、军事演习

1.交代游戏规则

教师:“我即将要进行一次军事演习了,比一比谁的炮弹打得又

远又准。”(幼儿分蓝、绿队,面对站立,用“炮管”将炮弹打入对方的框子中。)

2.幼儿游戏,教师个别指导。

观察要点:幼儿是否关注到影响炮弹发射距离的各种因素。

3.经验分享

(1)提问:“如何把炮弹打得更远?”幼儿自己表述,并做以师范。

(2)教师小结:对准目标、用力快速推动炮管才能将炮弹发射成功。

四、射击敌机

1.出示飞机粘贴图

教师:“看!空中有两艘敌机飞来了!我们不论是蓝队还是绿队,都是中国的解放军。我们团结合作,怎样可以射击中它呢?”

幼儿讨论发射方法。

2.出示图纸,介绍秘诀

(1)幼儿解读图示,探索发射炮弹的新方法。

(2)教师小结:将“发射器”快速从“炮管”中抽出来。

3.威力炮管射击

幼儿面对有粘性的“大飞机”,用新的方式发射“炮弹”。

4.提问:为什么这种发射方法会让炮弹的威力变大呢?

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教师小结。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

1、乐于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2、对身体的影子及其变化感兴趣,体验游戏的快乐。

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投影仪、音乐《雨中旋律》、幼儿具备"影子"相关经验(事先准备好的寻找影子视频)、人站在太阳下影子图片一张、教师幼儿具备做各种手影的经验、画有每位幼儿影子造型的长轴纸卷一个、蜡笔。

开始部分:(音乐律动)小朋友们,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认真听,比比是谁第一个猜出谜底。我的谜面是: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是一种现象,有阳光的时候就会出现)(影子)。

第一个游戏:手影游戏(老师先做出几个造型示范,幼儿猜并模仿,再请7——8名幼儿分别在投影仪前做不同造型的手影,边做造型边学小动物叫声,其他小朋友来猜并模仿)。

第二个游戏:给影子涂色(教师将每位幼儿做的影子造型提前画在长轴纸上,请每位幼儿找到自己影子造型给影子穿上漂亮的衣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图案)结束部分: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欣赏影子作品并和自己影子拍照留念。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

1、让幼儿了解动物为了生存利用保护色来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幼儿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

3、感受"保护色"的神奇,萌发探索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幼儿了解有些动物是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萌发探索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难点:理解什么是动物保护色。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竹节虫,蜥蜴,北极熊,蜜蜂等动物图片;。

3、小动物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情境导入,集中幼儿注意力,激发兴趣。

(森林里要开一场盛大的舞会,动物们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咦,怎么这么安静?动物们都去了哪里?我去打听打听,做听的动作。原来,动物们开舞会的时候,飞来了一只老鹰,老鹰饿的肚子咕咕叫,想要抓小动物吃掉来填饱肚子,动物们害怕极了,都藏了起来,藏在哪里了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课件,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动物保护色。

(1)青蛙图片:

提问:这是谁?它藏在了哪里?

青蛙和草丛的颜色怎么样?

它为什么要藏在这里呢?

小结:青蛙藏在草丛里,青蛙和草丛的颜色很相似,(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老鹰不容易发现它。

(2)枯叶蝶图片:

提问:这张图片里藏着一只小动物,你发现了吗?

它藏在了哪里?你认识它吗?

枯叶蝶的颜色和大树的颜色怎么样?

它为什么藏在大树上?

小结:枯叶蝶藏在了大树上,它身体的颜色和大树的颜色很像,老鹰来了没有发现它。

(3)花螳螂图片:

提问:它是谁?

它藏在哪里?为什么藏在这?

小结: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花螳螂,它藏在和自己身体颜色和相似的花朵上,老鹰来了发现不了它。

2、出示图片材料,请幼儿自己观察交流,感知发现动物保护色,萌发幼儿探索动物保护色的愿望,培养幼儿观察思考习惯。

指导语:还有那些动物藏好了?请大家自己找一找,和小伙伴说一说。

个别提问:你找到了谁?它藏在了哪里?

你觉得它为什么会藏在这里呢?

小结:大自然中的动物们可真神奇,它们身体的颜色和生活的环境特别相似,遇到危险时,它们会用身体的颜色来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发现,我们把动物身体的这种颜色叫做动物保护色。

4、游戏"我来帮帮你"。

我们一起看看小动物们都藏好了吗?小蚂蚁藏在了哪里?小青蛙藏在了哪里?

小结:小动物们都藏得很好,都能用自己的保护色保护自己,它们说谢谢大家。

5、播放ppt课件,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其他方法。

指导语:小朋友们知道吗?动物们除了用保护色保护自己,还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小结:壁虎遇到危险时断掉自己的尾巴来救自己,刺猬会蜷成一个球,敌人不敢靠近,狐狸放臭屁,章鱼喷墨,它们办法可真多。

三、结束部分:

小动物们还有很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呢,现在我们一起去幼儿园里找一找藏着哪些小动物,去探索它们的秘密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方案

1.在拆拆、装装、玩玩的过程中,掌握电动玩具电池拆装的方法。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_,体验成功的快乐。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每人一件电动玩具,一个小塑料盒,因各种原因不会动的玩具、若干个电池:电池回收箱一个:电池安装示意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玩具厂的叔叔阿姨为了表示他们的爱心,让小朋友过个快乐的节日,特意给你们捐赠了一批各种各样的玩具,(出示电动玩具)你们猜:“这小猴会敲鼓吗?”“洋娃娃会跳舞吗?”这些玩具全是电动玩具。

教师提问:这些玩具为什么会自己动起来呢?激起孩子们探索的_。

二、操作探索(一)。

1.拆电动玩具。

(2)幼儿玩玩具,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拆,并把拆下来的东西放在盒里。

(3)提问:你发现玩具里有些什么?

小结:原来玩具里有电池、弹簧、开关。

2.装电池。

(2)幼儿装电池(肯定会有幼儿因电池装反等原因使玩具动不起来)。

三、讨论。

1.为什么刚才会自己动的玩具现在不会动了呢?

2.如果是电池装反了,那电池应该怎样装才是对的呢?

引导幼儿认识电池上的“+”“一”标志。并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示意图,要求幼儿按示意图安装电池。

四、操作探索(二)。

1.师:这里有几件小弟弟玩过的电动玩具,不知什么原因这些玩具不会自己动了,等一下请你们拆开检查一下原因,然后想办法使它们动走来,你可以和旁边小朋友一起想力法,也可把你的好办法讲给好朋友听。

2.幼儿操作探索,鼓励幼儿和同伴、老师交流,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

3.提问:

(1)你发现玩具是什么原因不能动吗?你怎样又使它动起来的?

小结:玩具不能自己动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电池装反了,有的是没装电池,有的是电池的电用完了,有的因为没有弹簧。

(2)电池内的电用完了,这个废电池该怎么办呢?(教育幼儿不能随便把它剥开,也不能随便乱扔,要把它放在“电池回收箱”内,因为电池里的东西对人体有害,乱染会污染环境)。

五、玩电动玩具。

师:今天小朋友的玩具各种各样,你们可商量开一个“玩具表演会”,让大家一块分享玩具带来的快乐,过一个难忘的节日。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乐意与同伴交流经验,并用肢体动作表现,萌发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

3、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1、幼儿和动物午睡ppt。

2、地面游戏棋。

一、导入。

昨天中午小朋友午睡了吗?你知道自己午睡的姿势吗?观看ppt,幼儿讲述。

讲诉孩子们几种睡觉的姿势:趴着,咬被角,蒙着头,蜷着……。

二、人需要睡觉,动物需要睡觉吗?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幼儿边看边猜,并模仿)。

1、观看ppt,观察动物特殊的睡觉方式并讲诉。

蝙蝠:倒挂着睡,蝙蝠是倒吊着睡觉的。睡觉时,后肢钩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一旦遇到敌害,便可松开脚爪展翅飞去。

仙鹤:单脚站立睡觉。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小刺猬:变成球睡,刺猬睡觉时,除了把嘴和鼻露在外面外,还把身体蜷成球形,棘刺直立,鼻子稍稍露出外面。这样全副武装的睡觉,可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小金鱼:睁着眼睡,因为它没有眼睑。鱼儿睡觉时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每隔十几分钟就有节奏地变换一次。

马:站着睡,马是站着睡,如果马躺倒睡觉,说明这匹马已经有病了。

乌龟:缩到壳里睡,更好的保护自己。

小狗:狗常常用前肢捧着鼻子睡觉,这是因为它的鼻子特别珍贵,所以要好好保护。

小猫:猫是侧着头,一只耳朵紧贴着前肢睡觉。它的.耳朵特别灵,周围稍有动静,就会引起警觉。

2、集体讨论:动物为什么这样睡觉?

逐个讲述小结:动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

3、动物睡觉方式一样吗?

哪些是站着睡觉的?马、仙鹤谁倒挂着睡?蝙蝠谁是趴着睡的:小狗、小猫。

三、游戏棋活动《动物睡觉的秘密》。

(2)认识游戏棋谱,了解游戏棋规则认识起点终点,行径路线游戏棋规则:走到有小动物图片的格子里时,必须模仿小动物的睡眠姿势,模仿对的小朋友可以往前进一个,模仿的不对的请后退或停止。

四、结束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午睡?

教师: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中午还要再睡一会,这样,大脑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你觉得有趣吗?自然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睡觉的方式,也很特别,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去观察,小动物睡觉的方式。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

丈量也是测量的一种,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铅笔等)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即仅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有趣的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目标:

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21世纪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时代对幼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学会”到“会学”,即通过学习,不仅仅只局限于学到某些知识,记住某些东西,而是更应该通过自身努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根据《规程》提出的“幼儿的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要求,结合本班幼儿对测量的认识特点,尚不能准确而又清楚的将第一次测量的终点,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因此,我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教材重点难点。

幼儿主动参与自然测量的过程是重点,讨论发现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是难点,因为只有强调幼儿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获益,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去听、去思考,参与讨论,动手操作,最终获取知识经验,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由于测量技能本身的要求大班的幼儿对测量的方法技巧,还较难掌握,幼儿独立、正确地完成测量任务还有困难,因此幼儿讨论发现正确的测量方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我做了以下活动的准备工作:

1、在活动区里准备:木棍、毛线、矿泉水瓶、笔等。为幼儿创设探索操作的条件,为突破活动的重点难点服务。

2、教师操作的教具一套:为帮助幼儿突破难点准备的。

作为教师,我们教幼儿,既然我们教幼儿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幼儿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注重手、眼并用,动静结合,调动幼儿视、听、触觉运动等多种感觉分析器,学习丈量,从而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所以在本次活动中主要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游戏法等。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

1、猜测讨论法。

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的调节。在大班,讨论是激发幼儿思考和动手操作愿望的重要方法。在活动操作前,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猜测答案和结论,为下一步幼儿操作检验做了很好的铺垫。用猜测讨论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儿积极有目的进行探索,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探索操作法。

因为幼儿爱动、爱问、好学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仅是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应该成为幼儿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因为探索未知,仅用理解与记忆是不行的,必须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比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我采用了这种方法,为突破重点难点服务。

3、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幼儿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知识的方法。因为大班的孩子好动、好奇心强、好问的`特点,而且又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发现法,让他们在操作中,去寻找发现,满足好奇心,从中寻找发现丈量的正确方法,为突破难点做为铺垫。

4、游戏法。

采用游戏法是根据幼儿喜欢游戏,且活泼好动的天性,让他们通过自选适用一种自己喜欢的工具去测量多种物体以比赛的游戏进行,一个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为再次突破重难点服务。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多种感官参加活动,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在操作中获得探索经验,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是在积极主动中进行学习。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本次教学活动设四个环节完成目标。第一个环节是引发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探索发现;第三个环节是游戏“量一量”;第四个环节是延伸活动。其中第二、三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五个环节呢?

第一个环节:引发兴趣。

幼儿对活动感兴趣,便于在活动中学习和思考,在开始部分,我根据幼儿好动、好奇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去寻找可以用来测量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准备。

第二个环节:探索发现。

首先,我让幼儿操作前的猜测讨论,使用这些工具可以测量什么东西,怎样测?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测量工具进行探索性地测量,并根据自己测量的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作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共同寻找测量的正确方法,然后教师采用幼儿正确的作法,共同研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示范,通过示范让幼儿对自然测量的方法有了正确的了解,这样得到的方法,幼儿的印象较为深刻,突出本次活动的重点,初步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三环节:游戏“量一量”

幼儿经过了第一、二环节的学习,此时幼儿已开始感到疲倦了,学习兴趣也从高涨的状态,逐渐转向低谷状态。因此,这环节我设计了游戏“量一量”,让幼儿在初步了解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既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起到了引新的作用(让幼儿探索用同样的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这个环节中,在安排游戏之前,让幼儿先讨论设想操作结果—接着进行操作游戏—最后进行讨论。让幼儿更明确操作的目的性,最后的讨论一方面是讲述自己实验过程和发现;另一方面是检验自己获得的结果与活动前的设想是否一样,再次突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同时也是进一步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四环节:延伸活动。

在活动区里面为幼儿提供多种测量工具,让幼儿寻找选择不同的工具,去测量其他物体,探索发现,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这四个程序的安排,我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整个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安排、讨论设想到操作到再讨论的形式,掀起一个个高潮,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动手探索发现为主,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培养幼儿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发现、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能力。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2.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中间怎么样?(空的)对了,这些东西都是像圈一样,圆圆的,中间是空的。

(评析:通过迁移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充分了解圈类物品,知道圈类物品的共同特征:四周围绕,中间是空的。本环节旨在让幼儿理解圈的基本概念。)。

二、比较圈的大小。

1.(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圈)这儿有两个圈,它们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小)。

2.(出示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这两个圈呢?谁大谁小?你怎么知道的?(比一比、看一看)。

3.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准确地知道它们谁大谁小呢?(测量)。

(评析:通过一大一小和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激发幼儿比较圈的大小的兴趣。一大一小的两个圈一看就知道,但是两个大小不明显的圈很难看出.除了用重叠比一比的方法.还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这样就引出活动的主题:圈的测量。)。

三、探索圈的测量方法。

1.你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尺、绳子、小棒、吸管等等)。

2.上次我们用绳子测量了书、椅子等东西,今天我们也用绳子来测量这两个圈,比一比谁大谁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操作)。

(评析:大班幼儿已经有自然测量的经验,但是对圆弧形的圈类物品还没有测量过。本次活动运用绳子作为测量工具,因为绳子柔软,可塑性大,利于幼儿对圆弧形进行多种方法测量。同时,通过记录测量结果,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四、交流学习圈的测量方法。

1.谁来说说你测量的结果是什么?(红圈大,黄圈小;黄圈大,红圈小)。

2.现在有两种答案,那你们说说是怎么测量的?

(1)绳子沿着圈围一圈(幼儿演示)这样就可以测量出圈一周的长度了。

(2)量圈中间的长度。

中间的长度怎么量就准确了呢?(看课件)。

(先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然后在它的对应的地方再画一个点,用绳子的一头对准一个固定点,另一头对准另一个固定点,然后在绳子上做上标记,就测量出了两个对应点间的长度。)。

(3)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办法?

还有一种方法也能测量圈呢,一起看下。(看课件)。

这是什么方法?(滚动的方法)。

怎么测量的?

(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固定点对准绳子的顶端,然后沿绳子慢慢向前滚动,滚到固定点的时候停止,在绳子上做个标记,这样就测量出了圈滚动一周的长度。)。

(4)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用滚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圈到底谁大谁小。(幼儿再次操作)。

(5)现在你知道哪个圈大,哪个圈小?(红圈大,黄圈小)。

小结:测量圈有用绳子围一圈的方法、有从中间两个对应点测量的方法,还有滚动测量的方法。

(评析:在幼儿的交流中,出现了两种答案,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答案,而是先让幼儿交流探索出的测量方法。幼儿发现了两种测量方法:围一圈测量和两个固定点之间的测量,还有一种滚动测量的方法是老师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幼儿了解到的,在随后的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求幼儿运用滚动测量方法来验证到底哪个圈大.哪个圈小,找到正确答案。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滚动测量的方法又是活动的难点,重点难点在交流讨论和实践操作中顺利化解。对于幼儿操作结果的判定.教师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了验证.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

五、生活实践活动。

好,一起来做一做吧。

2.评价。

看,这两个纸筒包的怎样?(一个彩纸多出来了,一个没有全包住)。

怎样就正好了?(要量准确了)。

对了,我们要把彩纸在纸筒上量准确了,再剪下来粘贴,就可以正好包住了。

3.现在一起把漂亮的纸筒送给弟弟妹妹吧。

(评析:学以致用。幼儿学会了圈的测量方法.怎样运用在生活中?于是设计了为纸筒装饰的环节。纸筒其实就是一个立体的圈.要测量出彩纸的长度,这就用到了圈的测量的方法:围一圈或滚动的测量方法。本环节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思想。)。

六、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尺、吸管、小棒等测量工具,让幼儿用不同测量工具进行圈的测量。

(评析:不同的测量工具有不同的测量方法。绳子是一种柔软的测量工具,可弯可直,而尺、吸管、小棒等不能弯曲,用这样的测量工具怎样对圈进行测量,值得幼儿深入探索。同时,幼儿可以用尺进行精确测量,进一步提升了测量的能力,更引发了幼儿对测量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_科学教育活动

目标:

1.让幼儿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征和习性,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使幼儿了解这些昆虫和人们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益虫,消灭害虫.准备:

1.各种昆虫的挂图一张。

2.操作卡片“各种昆虫”。

过程:

1.组织幼儿去野外观察并捕捉树上、花上、地上的昆虫。

你捉到了什么?怎样捉到的?

2.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及习性。

(1)(出示挂图)图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蜜蜂、蜻蜒、七星瓢虫等,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场所:花上、地上、树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称叫什么?(有头、胸、腹二部分,二对翅膀、三对足等。都叫昆虫。)。

(3)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为什么是昆虫?(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3.帮助幼儿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昆虫里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蝴蝶,蝴蝶在幼虫时嫩菜叶等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4)幼儿操作:每人一张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红笔一支,请儿用“o”划出益虫,“x”划出害虫来。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昆虫?(保护益虫,不随便捕捉、弄死。看到蚊子、苍蝇把它们打死,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等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_科学教育活动

1.尝试用多种方式制造“彩虹”。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2.部分制造“彩虹”的材料:镜子、浅盘、透明的圆珠笔笔杆、水、七彩颜料等。

活动过程。

1.产生兴趣。

――有个小朋友在雨过天晴的日子里看到过一条美丽的彩虹,可是它一会儿就消失了。这个小朋友感到很遗憾。他就非常想要一条属于自己的彩虹。

――启发幼儿为这位爱彩虹的小朋友想办法。

2.人造彩虹的诞生。

――提供各种材料,引导幼儿想出各种方法尝试制造“彩虹”。如:房间里的彩虹。在浅盘里装上水,把镜子斜放进盘子,然后对准太阳转动盘子,使太阳射到镜子上,调整镜子的角度,“彩虹”就会出现在墙壁上。

一滴油彩虹。在一盘水上放一滴油,也会有产生“彩虹”效应,但这需要耐心调整观看的角度。

笔杆彩虹。让阳光通过透明的圆珠笔笔杆射到白纸上,小心地转动笔杆,白纸上就会出现“彩虹”了。

3.交流实验结果。

――制造出“彩虹”后,请幼儿互相欣赏。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演示自己制造彩虹的过程。

――我们不仅帮助了那个小朋友,而且连我们自己也能轻松地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彩虹了。

活动建议。

1.人造彩虹的制造方式多种多样,应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使他们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2.若幼儿对制造彩虹的过程非常感兴趣,教师可延长活动时间,允许孩子充分探究。

3.其他制造彩虹的方法:如在晴朗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的方向,用喷雾器,能形成“彩虹”:将七种颜色的油画颜料滴进水里,用小棍轻轻搅动,制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花纹,将白纸平放靠近水面,使七彩颜料印到白纸上,晾干后成为彩虹画。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1、了解掌握利用风能行驶的小车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2、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探究能力,及制作技巧.

3、渗透环保意识,增强制作兴趣。

重点难点。

1.了解风力可以产生能量。

2、进行制作并完成小实验。

活动准备。

1.视频资料。

2.图文资料。

3.实验材料:玩具汽车轮、轮轴、青蛙图片、动物粘贴图、气球、科学宝箱等。

4.课件。

活动过程1、倾听故事,吸引兴趣。

2、观看实验视频,引导猜测。

(1)观看视频。

有的小朋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风真的能让汽车跑起来吗?大家一起来看一个科学小实验吧!在看的过程中,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操作步骤。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引导幼儿讨论:小汽车为什么会动起来呢?孩子们能够说出是气球漏气让小汽车动起来的,但是不能明确表达出是气球在漏气过程中产生了风,风给了小汽车能量。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难点。

1、介绍实验材料。

玩具汽车轮、轮轴、青蛙图片、气球、科学宝箱等。

2、演示实验操作难点。

(1)教师直接出示组装好的小汽车。(由于幼儿已有组装小汽车操作经验,在此教师不演示组装步骤)。

(2)教师重点演示气球安装环节。

(3)教师强调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把气球从青蛙嘴里穿过,口朝车尾方向。

吹气后捏紧口,防止漏气。

4、幼儿分组操作。

1、动手操作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亲手操作一方面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操作他们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了解简单的科学道理。

2、当幼儿做完实验之后进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思考汽车行进的原理。

5、总结。

风力可以产生能量,是一种没有污染的清洁能源,它有多种用途,可以用来发电,帆船是利用风航行的,滑翔机是利用风的力量飞上天的,小车也可以在风力的推动下往前走。

四、活动延伸。

与爸爸妈妈共同找一找生活中借助风力的物品有哪些呢?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提升,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反复调试、实验,最终让自己的汽车动起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设计过程中的主线是:提出问题----鼓励猜测—--实验演示----分析现象—--操作观察----形成知识---完善知识。这一教学程序既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又展示了幼儿建构知识过程。

本次活动属于科学课,探究风力汽车是怎样形成的是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主要活动。视频起到了激发兴趣和直观展示的效果,充分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了探索科学现象的欲望。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蛋壳与醋之间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通过幼儿参与实践,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抽空蛋液的蛋壳、水彩、画笔。

小铁盒(也可用易拉罐)、酒精灯、蜡烛、回形针、醋酸、塑料小刀(若干)。

活动过程。

1、想一想、说一说。

(1)出示鸡蛋壳,教师启发幼儿说一说蛋壳上能不能雕刻图案,让幼儿自由发挥,想办法。

(2)出示老师的雕花蛋壳,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老师用什么方法做的。

2、试一试,做一做。

(1)鼓励幼儿在蛋壳上画图案,作为底稿。

(2)教师用小铁盒在酒精灯上溶化一段蜡烛,引导幼儿用干净毛笔蘸上蜡烛均匀地涂在蛋壳上。

(3)稍后,用曲别针按照底稿的线条刻划图案,并提醒幼儿小心地仅把线条上的石蜡划掉。

(4)再用干净的毛笔蘸上醋酸在蛋壳上的线条刻划处反复涂2―3次。

(5)过15分钟左右,把蛋壳上的蜡全部用塑料刀刮掉。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幼儿把制作的作品拿给大家看一看并说说是如何制作的。

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用彩色水笔把图案涂成彩色。

2、开个“雕花蛋壳展示会”,让幼儿互相欣赏、交流。

3、引导幼儿知道,我们的牙齿是怕酸的,食物的残留物在口腔内时间长了也会变酸,所以要认真刷牙,保护牙齿。

活动建议。

1、在酒精灯上用铁盒取蜡油时要注意安全,用曲别针在蛋壳上刻划图案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别扎着手。

2、鸡蛋可不抽蛋液,若抽蛋液要把蛋壳口封上。

3、用红皮鸡蛋效果最佳。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1.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各种材料的强度不同,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让幼儿感知材料的强度与外在因素(长短、大小、宽度)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实验,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及合作意识。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普通餐巾纸或皱纹纸、牛皮纸条、塑料纸、玻璃弹子、木棍、绳子、挂钩、宽胶带、容器(可用塑料饮料瓶瓶底或冰琪淋杯子代替)、弹簧秤。

五、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一。

玩一玩,感知材料的强度。

宽、窄、长、短不同的塑料带、皱纹纸及牛皮纸,让幼儿想办法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哪种纸最牢。

探究的问题:

用三种材料不同、大小相同的纸提重物,哪种纸的力量最大?

试一试。

把相同长短、宽窄的皱纹纸、塑料纸、牛皮纸固定在木棍上,再在纸的下端系上一个小容器。一名幼儿向容器中放玻璃弹子,另一名幼儿记录,看一看一共放了多少玻璃弹子后纸才被拉断,记录下玻璃弹子总数。比较三种不同纸被拉断后玻璃弹子的总数。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塑料纸力量最大,牛皮纸的力量也不小。

(2)皱纹纸力量最小。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用同一材料,相同长度、宽窄不同的纸挂重物,谁的力量最大?幼儿实验。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同一材料中,当长短相同、宽度不同时,纸条越宽,它的力量越大,挂的重物越多。

(2)细纸条的力量最小。

六、注意事项。

1.盛玻璃弹子的容器不宜太小,以便盛更多的玻璃弹子。

2.纸条不宜裁得太宽,以方便观察。

3.木棍可用筷子或铅笔代替。

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案

1、感知电线可以随意弯折扭曲的特性。

2、运用多种方法玩电线,并尝试造型。

3、能积极探究,大胆想象和表达。

1、粗细、长短不同的彩色胶皮电线若干,电线的软硬适合幼儿操作。

2、课件“好玩的电线”(电线弯折成的太阳、大树、花朵、飞机、汽车等),音乐《欢乐舞》,电线弯折的跳舞小人。

3、幼儿经验准备:有认识弧线、螺旋线与波浪线的初步经验。

一、猜一猜请来的小客人。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会是谁呀?这个小人是用什么做成的呢?

2、师(举起一把彩色电线):电线宝宝来到我们班,小朋友要热情一点哦。

(采用情景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观察感知电线宝宝。

1、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根电线宝宝,把它找出来,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比一比,再跟好朋友说一说你的电线宝宝像什么,有什么特点。

2、师:你在哪里看到过电线宝宝?它有哪些用途?废旧的电线宝宝可以用来干什么呢?(强调“废旧的电线”)。

(幼儿在这一环节逐步感知、了解了各种电线的特点,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了经验准备。)。

三、用电线宝宝变魔术。

1、教师用电线宝宝表演魔术。

师:老师想为你们表演魔术,你们想看吗?

教师分别用彩色电线变出弧线和螺旋线,边变边说出变的方法,让幼儿能够观看清楚。

师:谁能说一说刚才老师用电线宝宝变出了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你可以用手比画比画。

小结变波浪线、螺旋线和弧线的方法:电线宝宝扭一扭,变出一个波浪线宝宝;电线宝宝弯弯腰,变出一个弧线小宝宝;电线宝宝绕圈圈,变出一个螺旋线宝宝。

2、幼儿操作尝试。

师:电线宝宝非常想和你们一起玩变魔术的游戏,你们愿意吗?

布置任务:那就请你们用电线宝宝绕一绕、弯一弯、扭一扭,变出自己喜欢的线宝宝吧。变好的小朋友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变的是什么线宝宝,它们还像什么。

3、和电线宝宝一起舞蹈。

师:我们变出了这么好看的线宝宝,和它们一起跳个舞吧。(师生随音乐自由舞蹈)音乐停时,摆成各自电线宝宝的造型。

(用提问和变魔术两种形式巩固幼儿的已有经验,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掌握了电线的各种玩法。随音乐舞蹈既活跃了气氛,又进一步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四、电线宝宝变变变。

2、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变出更好看的东西呢?可以去找好朋友一起商量着变图形哦。

幼儿自由结伴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并将变好的图形拍照。

3、观看照片,启发思考。

师:看,这是我们刚才变的图形,你觉得它们像什么?还像什么?

(幼儿边玩边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既发展了想象力,又提高了交往能力。)。

五、游戏“我是电线小宝宝”

玩法1:单独游戏。

幼儿扮演电线宝宝,教师出示变好形状的电线,要求幼儿用身体变出这个形状,并说说变的是什么。如教师出现一个圆圈,幼儿用手臂、身体、手指等做出圆形,并说出自己变的是太阳、气球、包子等。

玩法2:合作游戏。

先分组合作游戏,再全班合作游戏,如变成长长的火车。游戏数次后,结束活动。

将废旧电线投放到活动区中,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继续尝试与同伴合作进行电线造型,并根据这些造型创编故事,讲给大家听。

本次活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色彩鲜艳、可随意造型的电线展开活动。活动过程中以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操作,自主表达。幼儿在看一看、玩一玩、做一做中,提升了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会了变废为宝的乐趣。整个过程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支持者、引导者。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幼儿科学教育的要求。

我觉得在活动前还应再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幼儿操作的时候,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并肯定他们的每一件作品,让全体幼儿都有小小的成就感,这样就更能激发每一个幼儿探索和操作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_科学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2、教师: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都有了吗?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表扬幼儿)。

3、教师: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空气是没有颜色的)。

4、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是有没有味道的呢?(对,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空气是摸不到的)。

(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教师: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播放背景音乐)。

2、教师: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收回来,我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五)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2、教师: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气球。(幼儿操作,个别指导)吹好了以后捏紧你的气球。

3、教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气球,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多。谁的气球最小,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少。好了,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2、教师: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呢?花草树木呢?它们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呢?会无法生存。

3、教师: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是干净的空气还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呢?如果我们吸进了不干净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空气,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垃圾能不能乱扔,能不能随地吐痰,爸爸抽烟了,我们应该怎么对他说?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做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

《独特的指纹》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大班上学期。

(一)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

1、"儿童的科学"是一种有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使幼儿通过观察获得的有关事物和现象的具体、个别的经验。它是直接的、具体的、具有描述性的,而不是间接地、抽象的、解释性的。所以,我设计了这个观察类的科学活动设计。

2、"儿童的科学"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幼儿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不断改变,当这些直接的、间接地经验与幼儿已有的经验不一致时,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同化、整合就导致了幼儿认识的改变。

3、"儿童的科学"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儿童的科学带有主观性的色彩,儿童不能可观的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性质,而往往从主观的意愿出发。正如皮亚杰说过的,游戏是"儿童所选择的使自己相信的现实"。儿童常常在这个假象的情景中观察着现实、探索着科学。

(二)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科学学习目标和内容。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在探究中与他人合作。我设计的此活动就是想要儿童在观察中发现、分析指纹的独特,并能与伙伴进行合作交流,体验到在探索中有所发现的喜悦。

2、《纲要》在科学领域的内容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指纹这个事物是每个小朋友都熟悉的,也很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比较好开展活动。

3、《纲要》还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独特的指纹这个活动会为幼儿提供指纹图片,指纹画,指纹的家的指示牌等等材料,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分享交流。

4、《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要包括: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指纹的这个活动正是想实现这几个目标。

(三)个人了解的情况。

在暑假时参加的补习班中,有许多幼儿园的小朋友,我发现在一次用染料涂色的活动中,一个小朋友的大拇指上沾上了颜料,印到了画纸上。同组的小朋友发现了,都来印自己指纹,他们发现,怎么有的指纹形状是一样的,有的是不一样的,于是跑过来问我。《纲要》中提出:"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在这个活动中,认识指纹、了解指纹。这个活动正是在幼儿充满兴趣的探索中得来的。

1、认知目标:观察指纹,了解其外形特点及三种类型,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2、能力目标:观察比较指纹,并能分辨不同类型。

3、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仔细观察,体验发现的快乐。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1、物质环境及材料准备:指纹画一张、指纹类型ppt、警察破案短片、观察记录卡片、指纹的家指示牌、指纹身份证卡片、印泥、抹布。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一)活动导入:教师带领幼儿欣赏指纹画,引导幼儿发现指纹。

直接出示指纹画,让幼儿观察,提问:这些画和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用手指印的)。

那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在哪里?看一看,是每一个手指上都有的吗?像什么?

(二)活动过程。

1、了解指纹的类型,观察自己的指纹。(实现活动目标1)。

(1)看一看和旁边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看来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指纹)。

总结: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3)现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张卡片,小朋友要仔细看看自己的指纹,把每一种类型的个数写在卡片上。(考虑他们可能不识字,卡片上有三种指纹形状的图案,这个环节老师可参与到小朋友中与他们共同观察。)。

2、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指纹类型的认识(实现活动目标二和目标三)。

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不同的指纹长什么样子,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指纹的家"。

本次活动的设计及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但是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

1.活动的导入。

导入部分我原来的引导语较为平淡“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欠。如果我设计为: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师伸出手指问幼儿,幼儿即兴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疑,可以使幼儿发散思维的大胆去想、去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想说“手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与“导入视频”中的环节吻合,既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与视频巧妙的结合!

2.幼儿操作“印指纹”部分。

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索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印“指纹印”的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不仅时间很长、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儿的指纹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导致了后面的点数环节出现脱节,可见,让幼儿自己印指纹印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让幼儿用放大镜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将观察到的记录到记录表上,这样或许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能够让人觉得本节课是由科学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动而呈现出闪光一面。

3.忽略了大班幼儿已会识字的能力。

在认识指纹的环节中,我本想有一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指纹的样子,为三种不同的指纹起名字,从而起到发散幼儿想象力的目的。结果,在出示指纹图片时,下方写上了指纹的名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发散思维,就被指纹的“正确”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仅没有展现出“发散幼儿想象力”的闪光之处,还适得其反,显得老师不够灵敏!

总之,本次活动经过了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够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并尝试试教!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_科学教育活动

设计意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欢出去旅游,每次旅游回来都希望把自己见到的、好玩的事情说给老师、小伙伴听。结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我班开展了“快乐的旅行”这一主题。随着活动的不断延伸,一次孩子们在进餐中窃窃私语,老师蹲下身仔细倾听孩子的对话,才知道他们有一个新的“发现”:食物在肚子里会“旅行”吗?多有趣的问题呀!孩子们都关注着呢。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食物,孩子们总是吃不够、说不完。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食物的旅行”主题活动由此生成展开。为体现新课改精神,我们以整合的观念,目光短浅是让幼儿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同时,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合作能力。为使活动真正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我注意灵活采用教法:首先设置问题情境(从孩子们好奇心入手——“吃下去的东西哪去了?”)观察法(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食物在人体里的消化过程)操作法(以孩子喜爱的操作形式展开——动手动脑拼图、“构建”消化系统图)等等。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亲手制作课件,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生动且有趣味性。

教学目的:

1、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加深幼儿对身体的了解,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观察力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系统卡片数套,小兔布偶一个,食品、白板纸、油画棒、大小塑料软管等材料若干。

2、课前与爸爸妈妈讨论及查找有关资料。

3、主题环境创设(人体模型、人体各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每人吃一块萝卜片,谈话关提出问题让幼儿猜测,引出课题“食物的旅行”。

1、讲述故事“萝卜的旅行”。

2、利用小兔布偶,重点提问:萝卜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二、幼儿自选食品(糖、饼、果等),再次体验食物在身体里的感受。

三、认识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1、教师演示课件,帮助幼儿认识消化器官的名称。

2、重点讲解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幼儿明白不良饮食习惯对胃的伤害。

3、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讨论:辨别哪些是健康的饮食行为?哪些是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教育幼儿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分组操作活动:加深对人体主要消化器官的理解。

1、分组玩拼图游戏。幼儿利用小卡片,合作拼成一幅完整的人体消化系统图。

2、部分幼儿躺下将人体外形轮廓勾画出后,自主选择大小、长短不一的塑料软管等材料(做食管、胃、小肠、大肠等)。

3、分享交流:教师与幼儿共同将做好的人体消化器官图布置在室内主题栏目中。

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

1、体验听诊器可以使声音放大的现象,产生操作兴趣。

2、产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听诊器1—3个。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线,回形针。

一、听听说说。

1、引导幼儿把手放在胸膛上,感觉心脏的跳动。

2、指导幼儿趴在同伴的胸前听一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让幼儿戴上听诊器听一听同伴,老师心脏的跳动声。

教师:用听诊器听到心脏的跳动声和趴在前用耳朵听到的心脏跳动声有什么不同?

二、小实验。

1、观察桌上的材料。

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线,回形针。

2、教师提问:

我们能运用桌上的材料来做一个传递声音的'实验吗?”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在俩个酸奶杯低各挖一个小洞,用线穿过,再用回形针卡住。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游戏—打电话。

1、用自制电话通话。

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握住线。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教师小结:声音是通过线来传播的,如果把线握住,声音就传不过去了。

四、幼儿讨论:动听的声音和烦人的噪音。

《旋转的小花》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1、在团、搓、压等泥工活动的技能基础上,借用辅助工具(剪刀、黑豆、毛线等)塑造小花猫形象,并给花猫装饰不同的花纹。

2、能看图谱有目的地进行塑造活动,有初步的独立塑造的能力。

3、乐于在泥工活动中探索使用辅助工具和材料,体验捏泥的快乐。

1、教具:小花猫的制作示意图;粮仓一个,老鼠2只。

2、学具:橡皮泥、剪刀、红绿豆、牙签、毛线若干。

1、教师出示桌面教具,引出活动的主题。

——在一个农场里有一个粮仓,最近老鼠闹得可厉害了,吃掉了许多的粮食。所以今天的泥工活动就要请小朋友来捏小花猫,治治这些老鼠。

——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只要你顺着一个一个的圆圈和圆圈里的箭头,边看边思考,就能找到捏小花猫的绝招。

2、教师出示示意图,小朋友观察图片,提己的疑义,教师请小朋友来解决同伴的疑义,帮助幼儿理解制作步骤中重点的几步。

教师:请小朋友用几分钟的时间来看这张示意图,如果有什么看不懂的,不明白的,等会儿可以提出来。

教师:——现在,你有什么不懂的,哪一步不明白,请提出来。

——这个疑问有谁能够帮助他,告诉他什么意思?

——还有的图示你们都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应该做什么?(教师将图片的重难点部分提出来,了解孩子的观察结果,给予适当的指导。)。

——完整地简单讲解图示的含义,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图谱中符号的意义。

3、分析小花猫的身体特征,幼儿谈谈自己看见的小花猫花纹是什么样的,帮助幼儿了解花猫的多种多样的花纹。

教师出示图片:

——你们瞧,这些小花猫的花纹有什么不同?

——你见过什么花纹的小花猫呢?(幼儿讲述自己见过的花猫的花纹颜色。)。

4、交代捏泥的要求,幼儿进行看图操作。

(1)教师:

——还有一些材料,我们看看是什么?这些材料有什么,怎么用,图示上也有;

——最后一个要求,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在搓、压、剪以后,橡皮泥的表面应该是很光滑的。装饰的花纹要是很细致的。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看图进行。)。

(3)请小朋友把做好的花猫放到粮仓的周围,鼓励先做好的小朋友给粮仓四周的边上捏一些小花进行装饰。

5、欣赏大家的作品,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制作不同姿态的小花猫。

教师:有了这么多神气、威猛的小花猫,粮仓里的粮食就有保障了。小花猫除了会跳起来抓老鼠,还会慢慢地散步、睡觉、伸懒腰、玩球、翻跟斗,这些不同姿态的小花猫你能做出来吗?老师把这些任务留给你们到区域里去完成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