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延安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大全5篇)

时间:2023-09-23 19:19:46 作者:纸韵 2023年延安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延安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一

《回延安》是我本学期上的第二次了,上一次上课时以为自己的思路很清晰,这两天为了公开课打磨了以后才更清晰的认识到,每一节课都要打磨,常磨常新。

本次课的思路是这样的:

一,回延安的回破题,让孩子猜贺敬之是哪里人。背景介绍,带领孩子建构起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了解诗歌的成就,诗人的抗日情绪红色精神,以及“回”前后的经历,为后续走进诗人情感、提炼“延安精神”做铺垫。

二,有感情的读诗歌后,整理诗歌线索。这个环节帮助孩子看懂诗歌,了解五个诗节的递进关系。

三,根据诗歌线索,自由读文,品析每个章节的情感。此时以朗读为桥梁,建构学生与诗人情感的桥梁。此环节完成单元目标:感受作者的情思。

四,根据自己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课后习题二的提示,思考本文的情感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来表达的。了解直接抒情和环境描写的间接抒情。此环节对应单元目标:把握根据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五,根据课后习题提示,把握“信天游”形式,带到课文中简要分析。以此帮助学生学习此类诗歌的读法。

六,类文阅读训练。正因为诗歌的形式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所以是群众情感的喷薄口。那个时代的情感汇聚一起,就成了“延安精神”。了解延安精神的篇目,根据“延安精神”的几条提示,到文本中找寻延安精神,再给学生类文阅读,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其中包含的“延安精神”。

七,课外作业,深入探究。这些文章的相同点都是出自一个时代的,有着共同的精神,但表达形式、表达手法、情感方面都有异同,让学生试着以一篇文章为例,试着整理。

对于这次课,类文阅读训练和课外作业是我最满意的地方,因为我在试着带领孩子去探索他们的“阅读盲区”,体会延安精神,并分析不同的文章中的“延安精神”。以阅读为路径,锻炼孩子的比较思维、研究思维,提升思辨能力。

其实第一次上课时,我已经有类文阅读的意识了,但是没有“公开课”的压力,所以只是用了贺敬之的《西去火车的窗口》,师生朗读,带领孩子在读中感受体会那种精神。我想孩子是有感觉的,但是我这个引导者没有明确的思路,所以他们也跟着我懵懵懂懂、迷迷糊糊。自责、惭愧,反省、躬行!

“公开课”的压力,还让我对自己的思路反复确认;对自己要说的话反复斟酌,尽量精简凝练;让我对课堂的线索反复删减,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思考本课的课堂定位,以确认最清晰的最有效的线索。所以原本上两个课时的课,一个课时高效的上下来了,剩下一个课时让孩子完成探究作业。多好!

感谢大家又给我上“公开课”的机会,感谢大家的到场,感谢大家的课后研讨。让我感觉自己的努力很重要,感觉自己的课要不断打磨到最佳。独行快,众行远。感谢,感恩。

延安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糜子油馍气喘一盏

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诗句中的可知,采用(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比兴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预设引导——排比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

1、课后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延安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三

(一)知识教学点

1.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2.比兴手法来抒发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2.诗歌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诗歌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修辞句品味,这是学习的重点。

2.学习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及比兴手法来抒发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3.大量的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色彩的话语是学习的疑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7、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6、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7、布置作业


延安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四

这节课在“正本清源”教好诗歌上下了一番功夫,在三个。

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

这节课则了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何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了学习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对个问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不理想。

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难度。这节课把“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将课后三个思考练习题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巧妙地把讲与练起来,融为一体。

延安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五

本节课,咱们一起“回延安”

我本想来句陕北方言导课,却因未进入情境作罢,自觉有些遗憾。

“延安”可以联想到的关键词,让斯诺告诉你,回忆《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延安的描写,谈谈你对延安的认识。

既复习了名著,又导入了新课,可惜,学生遗忘,了解信息仅限于“皮毛”,但好过一无所知。

革命者怎样的情怀才能写出如此深情的文章?什么样的经历会让贺敬之边写边哭,一同在文本中体会吧。

读,各种读,先听听别人的读,评价评价读得如何?再和老师一起合作读,看看默契程度,当你不理解,当你说不出,不妨,多读,读出感情,读出共鸣,读出作者的心境,意会文本的魅力,品读经典。

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就是“读”,调动气氛是师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这节课是脑力和体力并用的一节课,也是彼此情绪宣泄的一节课。

放肆的读,读出“两眼泪汪汪”时不用多讲,自会有强烈的共鸣,这是我的教学目标,然最终我没有让他们读出“两眼泪汪汪”的感觉。

如果有丰富的延安故事,想必会带他们入心境,体会红色革命的热情,革命者的情怀。

一节自读语文课究竟该如何上出特色?如何高效?亦是我深深反思的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