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突围读后感(精选21篇)

时间:2023-12-09 18:54:37 作者:翰墨

读后感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和情感交流。这些读后感范文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启示和思考方向,让我们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东坡突围》读后感

《苏东坡突围》是一篇含有较多学术研究成分的优秀散文,它的主要内容是在谈论为何苏大文豪会在黄州写下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作者能以优美的语言文字、以生动的叙述笔法来解读苏东坡,讲得那么详细,那么深刻,那么笔墨情浓、引人入胜。作者一边介绍苏东坡遭人诬陷的历史,一边伤心感叹着文化与历史的牵连。这篇文章不过几千字,全篇都流露着作者对苏东坡的崇敬与仰视,无论是正面的赞扬与评价,还是反面批判诬陷苏东坡的小人,余秋雨欣赏着,批判着,谦卑地褒扬着。

被受监时,但苏东坡仍甘愿在人民中为人民做贡献,尽自己所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使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也是苏东坡高贵情操,如此完美之人,却交上世俗之友。这也使苏东坡孤独一生,一无知己,也无知音。

遭遇磨难本身是痛苦的,但磨难之于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磨砺、一重洗礼呢?试想,假如苏东坡没有因小人陷害而被贬黄州,那么,他又怎么会看清官场之黑暗,体会到真正的孤独寂寞呢?又怎么会创作出至今仍流传不已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呢?也许,他不会失去与朋友的联系,但是他决不会体味到忽然间整个世界在身边轰然消失的寂寞孤独与恐慌。也许,他会照常作诗,但我们绝不会从他的诗作中看到受挫后的愤愤不平和再生后的淡泊宁静。在不少情况下,才气会招致磨难,但磨难更可能成就辉煌。因为正是磨难增加了苏东坡的人生阅历,把他推向更高的境界。

正视磨难吧,不要在磨难的泥潭中怨天尤人,自轻自贱;笑傲不幸吧,不要在不幸的罗网内缩手缩脚,丧失我们前进的勇气。让我们直面人生,战胜磨难,随苏子在赤壁的月下高歌一曲“大江东去”,浅唱一回“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们有幸不用去体会那种非人的折磨、不用理会那种苦难强加于一个人的身上的个人感受,而我们能够轻轻松松地体验到了那种被忌妒后的宽容、体验到了在大难临头后的无畏、体验对于人生的无奈、体验对于天地万物的博大胸怀!这也许只能苏东坡才能给我们,也只会是苏东坡会给我们!

《认知突围》的读书笔记

参加读书写作群刚好半个月了,我也差不多把《认知突围》看完了。在这半个月中,我有时间就会翻开看看,有的段落和章节还会拿来反复看,这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对此我也简单做了笔记。

金钱是人性的放大器。我们周围很多人会被生活的烦恼、痛苦蹂躏,他们疲于奔命,似乎一起都是为了金钱,是金钱奴役了他们,似乎金钱就是他们不快乐的源头。但事实上,金钱却并没有改变任何事,它仅仅是放大了人性,让每个人的人性在金钱面前都得到了展现。

吴晓波说: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来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

金钱本身并无道德属性,但是在当下的自由市场中,挣钱真的是一件很有道德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下,谁挣的钱多,谁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就越大,于是你帮助的人就越多。

所以作者也告诫年轻人要建立起挣钱就是帮人的价值观,不要羞于谈钱,也不要耻于谈钱。

作者建议我们不能无节制地省钱,当然也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总体而言,除非你是非常进取又聪明的强能力者,否则适度积累永远是有必要的。

时间用在哪里,决定了你是谁。所谓的管理时间,其实是根据客观的时间刻度来管理自己,因为时间就在那里,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影响。

而注意力就是我们管理自己的关键,我们将注意力用在哪里,就等同于将时间用在哪里。注意力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使用时间的方式,注意力的价值源于其稀缺性,而注意力的稀缺又源于整个时间框架的稀缺本质,所以注意力就是稀缺中的稀缺,那么随意使用注意力的成本就是非常昂贵的。

正确赚时间的重要法则。赚时间可以从两个维度:一是单位时间有更多的产出,二是同样的时间和产出下让自己的时间经历更丰富。

先说第一条,怎么提升单位时间的产出呢?作者给出了八大行之有效的黄金守则:列出条目任务、寻找高效时段、远离噪声干扰、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减少后台运行、降低切换频率、明确任务目的、挤挤,再挤挤。

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本书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二八定律,说一个人如果肯认真学习,花上20%的精力就能在某一领域做到80%的成绩。因为大多数的领域并没有太高的学习壁垒,基本一段时间后,游戏规则和小技巧都已经摸得很透了。如果这个人要继续接近100%,就非得把剩余80%的精力花上去才行。

这同我们日常的认识基本吻合,多数领域都是易学难精,从0分到20分,肯定比从80分到100分容易得多,所以越到后面,每精进一点就要加倍地花力气。

所以,当我们耗费同等的时间和精力在某一领域,进步却开始明显趋缓,这就是时候考虑去别的地方赚时间了。

这并非对匠人精神的不敬,只是从时间的性价比来看,如果花费四个20%的精力,可以在四个领域做到80%,通常来说,不管在成就上,还是时间经历上,都会比在一个领域花上80%的精力,最后做到90%的程度要更加出色,也更加划算,前者都还没算上各个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所产生的差异化竞争力和创造力。

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人和人最好的界限就是相互独立,父母在长期抚养中形成了抚养孩子天经地义、我的一切都是孩子的、孩子是我的延续,跟我是一体的等,这也导致一旦子女反应与他们的期待不符,很多父母会愤怒。

比如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过多,以至于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沉没成本。此时所谓的爱,已经转变成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于是一旦跟孩子的关系断开,等于一二十年的时间都白白浪费了。此时戒断反应会非常强烈,滋生了潜在的道德绑架可能。

恋爱和婚姻,是基于利益的模糊博弈。世间任何情感的产生,都源于利益,爱是其中的一种情感,当然也一样。无论是偏好颜值也好,喜爱性格也罢,产生爱意的前提肯定是对方有吸引你的地方,这种吸引你之处必然是在未来于你有利的。

文中提到我们的大脑有一个模糊计算系统,它会实时对外界与我们自身的交互进行权重加分。当你在为另一半拧瓶盖、开车门之时,可能并未有意识地精确计算价值和回报,但你的模糊计算系统已经帮你做好了计算,那就是做这些事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好感。对方保不齐就会给你回报,也许是一句赞赏,也许是一个拥抱,也许只是对方心里的加分,但这种加分可能会在未来转化为更为实际的回报。这一系列的模糊计算都在一瞬间完成,引导我们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爱也是模糊计算后的结果,是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一种选择。而走入婚姻则是众多相关利益互相博弈后的决定,若是两个人之间没有了企图,没有了利益,情感自然就不复存在。

少走弯路,可能死的更惨。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很多坑,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听到一种叫为你好的教育说辞,他人会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我们。很多时候这种避坑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坑,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是通过别人的经验避过的,还是那个你认为有坑的地方本来就没有坑。

一个人只有真真正正地踩进坑里,才会知道坑有多深,内部构造是怎样的。踩的多了,才能炼就火眼金睛,能分辨长成什么样的大约就是坑,这样的人避坑和跳出坑的能力就会相对较强。

幸福人人都能拥有。幸福并非由即时刺激反馈产生,而完全是通过比较的方式由大脑营造出来的。当然,不幸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幸残障了,难道也能把不幸变成幸福吗?那是当然。

文中提到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比较。关于幸福的比较,通常来说有两个维度:跟他人比较、跟自己比较。前者则是我们最常见的幸福和不幸福的来源,当我们比周围人混的好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幸福,而当我们又遇到比自己混的更好的人时,我们通常就会变得不幸福了。

我们大多数人通常会忽视幸福感与跟自己比较也有很大的关联。每个人对于状态都有惰性,换言之,任何保持了一定时长的既有状态,都无法激发出我们的幸福感。

所以与自己比较,比较的就是一个状态之间的切换。研究表明,中彩票带来的幸福感平均只能维持三个月。三个月之后,中奖者就会习惯现有的生活状态,只剩下偶尔对比时才会产生的感慨。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一个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人,他在一生之中累积的幸福感,远远没有一个从底层一无所有到最后功成名就的人累积的幸福感多。

当你的现有状态变得更好,摆脱了状态惰性时,就会产生幸福感。当这个幸福感被新的状态惰性消磨得差不多时,如果我们再继续上一个新的台阶,就会产生新的幸福感。这种上了一个台阶的状态需要我们进行细微感受,这不是客观现象能决定的,而是大脑要干的活。在状态不断向前切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在与自己比较中真正积累起最多的幸福感,而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我要是现在有1个亿,每天吃喝玩乐就足够幸福了”。

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人生路上的很多坑是达到一定高度前不可避免的,那么踩坑其实是越早越好,越早损失越少。

《认知突围》的读书笔记

每个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喜欢来判断别人花钱的标准,因为你没法体验别人能获得的乐趣,所有判断“浪费”很主观。

当你向某个特定的人寻求帮助时,得先确定在这个人内层的人脉用完了,你才能说自己在他这个点以内,搞不定了。确认内层搞不定了,才有资格向外层扩展。资源优先级最高的,肯定是你的“自身资源”,比如你的体力、脑力、钱。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在这一层面被解决。比如你花10块钱可以在隔壁的停车场停上两个小时,就别打电话给你的朋友,问他的店面正门前能不能让你“堵”一会儿。

这样做的好处是,长久相处下来,大部分人在收到你的求助时,大概率都会遇到非他帮忙不可搞定,或连他也不能搞定的事情,这样,要么他坦然拒绝,要么他也不会觉得大材小用。这是一种尊重他人能力的行为,也是一种尊重他人时间的行为。

如果说努力可以使某件事情加深,那么选择就是往哪个方向去的问题。

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其实情商是效果导向的,它需要有敏感的自我感知和感知他人的能力,通过灵活应对来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最终情商的高低,是以有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为依据的,而不是你有没有做某些特定的事为判定准则的。

真正高效的交往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的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和合作。他们会询问对方的建议,但从不对对方的决定进行干预。他们可能会请求或接受对方的帮助,但从不会为帮助对方而过度牺牲自己。

这里最终可能只有社会吸引力是可以通过自我提升而逐渐增加的,其余都是游离于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外的。所以现实非常残酷,要持久地保持恋爱吸引力,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同时将性行为和日常相处的频率降低,直到正向增加与反向减少的速率相等,那么所谓的“恋爱保鲜”才能实现。

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

我们该努力体验一下山顶上的风景,却不该把爬上山顶当成自己的目的。

每一个独立人都无法做另一个独立的人的主,这是由我们不具备替别人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个天然属性决定的。我们最多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帮助和补偿,但这是两码事,所有对结果的感知、情绪和反馈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承担。

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既然是自己体验,“努力”这件事是不是失去了意义了呢?怎么会呢?努力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结果也是体验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努力一定是为了你自己而努力,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而努力。

对于会总结,会思考的年轻人来说,就是应该多踩坑,多尝试不同的环境,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样成长起来才是最快的。

学习也好,职场也罢,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升自我格局的过程。至于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体现人生成功的东西,如金钱等,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而已。当你对世间万物的本质认知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很多东西都只剩下想不想的问题,并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

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虽然看不到上层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层次。实现的方式是关闭“抵触”开关,树立推到积木就是更快建造正确的大厦的正确观念。

扩展空间跨度的方式就是扩展自己的思维树,用白话来讲,就是将尽量多的相关对象和影响方式归纳到自己的思考范围之内,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这个过程在头脑中完成有困难,可先尽可能多列到白纸上,然后借助工具慢慢梳理。

当你对事物的认知较之以前更为接近本质和核心时,你的格局就提升了,眼中的世界也将随之改变。

《黄州突围》读后感

这次看的是《黄州突围》。这个讲述了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和之后的'事情。苏轼他被一群文化官僚硬说自己的词中流露出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搞了大半天,宋神宗(一般指赵顼,北宋皇帝)也不太相信,他在将信将疑间,判了苏轼的罪。于是苏轼就无缘无故的被贬,而且还被流放到黄州。“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这个是苏轼写的,意思是:俺被降罪以来,尽力与外世隔绝,乘扁舟、穿草鞋,同樵夫渔民住在一快,常常被醉鬼推搡怒骂,暗自高兴慢慢地被人所遗忘了。平生亲友,谁也没有给句安慰话,给他们写信也不回复,估计他们还在暗自庆幸躲过了这一劫(没有被我连累)。

渐渐的他开始调整心态。渐渐回归于凊纯和空灵。而且在这途中佛教也帮了他大忙。终于他重新脱胎换骨了。当时他大概44~48岁。正因为这次脱胎换骨,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想。

东坡突围读后感

读你的时候,你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想你的时候,只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问你的时候,你却说“一蓑风雨任平生”。

近日拜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随他走进历史洪流,触摸早已风干了的泪痕,或悲或叹,或思或悟,一时感动萦绕心中。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岁月里,你陷于“乌台诗案”中,因心怀叵测的小人的恶意围攻,你被长途押解,贬谪黄州,风雪交加,空余你孤独的身影,一句“一蓑风雨任平生”不知敲落了多少沧桑老者的'热泪,打动了多少后人迷茫的心!

你,一个后起之秀,名震文坛,作为苏家三杰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却因此而落难,就像你弟弟所说的一样“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在监狱里,你被侮辱,被摧残,你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嚎着,哀嚎到嘶哑,这本是一个只需要哀嚎的地方,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经荒唐到底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浓妆淡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

就这样,你经受不住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逼供,你闭了闭眼,就承认了,你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你的浑身脏水,孤独的走进了荒凉的黄州,你如同一只小蝌蚪在汹涌澎湃的大海里颠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虽然属于美丽,现实毕竟归于涩意,你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尽受了官场的炼狱洗礼,于是乎,余秋雨先生告诉我:“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在艰苦的中垦荒种地中,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你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吧!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你走到黄州赤壁,面对着赭红色的陡峭石坡,浩荡东去的大江,你闭眼深思,你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注入了意味,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不朽的篇章终于在黄州诞生了!余秋雨先生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你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你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你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成全了你,你成全了黄州。

现实的残酷,竞争的激烈使你内心深处伤痕累累,但你却一贯保持着那样豁达的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你,想你,你的诗篇让我感动,你的心境让我震撼、感慨。

《认知突围》的读书笔记

今天开始看一本书《认知突围》,讲的是一些关于认知方面的知识。很多地方对于当下的自己来说很有帮助,特此记录下来。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差别。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狗之间的差别还大。我认同这个观点,认知层次不同,就是鸡同鸭讲。

有的时候一个话题能跟妹子聊很多,可是更多的时候换个话题跟妹子就一句话也聊不下去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聊某些话题的时候,两个人的认知差很多,这个时候其实是没办法进行沟通的。不过认知层次是分各个方面的,所以说,跟人相处要见贤思齐,尽量从每个人的身上寻找长处去学习,然后不断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认知能力。

人们都说懂得那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是不是真懂了?凡引发不了践行的,要么是并不真正认同,要么是没有真懂。

对某件具体的事情是否表现为行为上的懒惰,取决于你对该事的认知,而当你正确认识到该事的性质、风险、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后能得到的结果以后,则取决于这个经综合考量后的分数在你心目中的优先级。

很多时候,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感慨:好像很多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我一直以为这是自控力不强,懒惰造成的。但是书里面说,主要是由于认知能力受限,导致不能够清晰的看到做某件重要的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来去做这件事情。也就是所谓的没有真正懂得这个道理。

这个观点我是存疑的,不过这是自已的痼疾,因此会多思考,并尝试书中所说的解决方法:

1、学会分解任务。

合理的任务拆分能够让自己不被大目标吓到放弃,反而能够更好的去努力实现。

2、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

想像一个任务未完成会有的坏结果,给自己施加压力,从而转化为动力。

3、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

戒掉一个坏习惯,不如用养成一个好习惯来替代。一个人内心不种鲜花,就长满杂草。

4、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给自己阶段性的奖励,让自己尝到甜头,会更有动力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

对于任何一个看似没有机会的领域,我的建议都是,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原地踌躇和等待,不如先做起来试试。而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先做起来,是由于他们喜欢用静态思维看待问题,总是认为在环境不变或环境变差的条件下,现在看不到机会就意味着以后也看不到机会,所以不想浪费时间。但他们节省下来的时间通常也没有用在更加有用的地方,大多数人宁愿白白浪费时间。

不怕慢,就怕站。很多时候最浪费的不是试错,而是犹豫不决。

环顾一下你的周围,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有钱人、有幽默感的人、老好人……如果要将他们归类,大致画像是“有正面资源或有潜在的正面资源可贡献”的人。他们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人人都喜欢靠近这些“(潜在)正面资源”的拥有者,这意味着跟他们凑在一起得利的机会更大,或许是物质上的,或许是精神上的。

从外部摄取知识的方法有很多,实践当然也是,不过最便捷、最常见的方式还是阅读,因为阅读是获取高质量底层信息的主要方式。

书里面很多观点都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验证,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就像前段时间开入职培训会,大boss灌鸡汤的时候,要说12句箴言,要求每人必须理解并谨记在心。本来以为是假大空,但是细品下来,每句话都能在曾经看过的书里找到印证。

很多书看完就忘掉了,但是在某个瞬间被唤起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都记得。可能在某个时刻,自己在做决定的时候,潜意识就会不由自主的被书中的某句话影响到,从而作出更为明智的决定。这也是自己读书的目的吧,不指望每次都做的很对,但是尽量少犯错。

突然能理解为什么《原则》里面一再的强调要去找一些好的原则,记录下来,背诵下来,并一再的加深印象,让它们真正的成为自己行为上的准则。这样的话在纠结的时候,果断的看自己的原则列表,绝大数情况下会作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虽然在前期,只能拷贝已有的别人的准则,但是随着实践可以不断地对峙优化改进,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原则。

《认知突围》帮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为啥总是想得到做不到。毕竟更为清晰的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啊!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就真的是太好了!

这本书很薄,但是读的过程中有很多思考,因此堵得并不快,期待后面有更精彩的内容。

《认知突围》读后感字

1、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听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随便上网一搜,各种“干货、宝典、秘籍”比比皆是。对于这些随处可见的信息,我们最经常做的,就是觉得“有道理,写得真好”,收藏下来,再点击右上角的“叉”,然后就再也没有看过。

很多人说:“道理我都懂,只是懒罢了。”

为什么明知道自己可以变得更好,却不愿意行动起来呢?蔡垒磊写的《认知突围》中说到:这里的“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自己能力的高估,另一种是对自卑的保护。明确认识到自己懒却不愿意变得“不那么懒”,证明他们对于如何正确做事的认知模糊不清,并不清楚付出更多的成本能否带来更好的结果。所以选择懒的这个行为,本质上是看不到正确做事能带来的巨大好处。

说白了,很多人没有完全懂得这个道理,只是拿“懒”当借口而已。蔡垒磊在书中写到: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2、我们要如何告别懒惰呢?

书中提出4个建议:学会分解任务,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励。

要学会分解任务。

当任务难度太大,明显感觉自己完不成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变的没有信心,从而会慢慢的变的没那么有动力。这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困难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目标,这样大目标就容易实现了。

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游戏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任务,难度层层递进的关卡,不断得到的奖励,这些都让人充满满足感,迫不及待地进行下一个任务,根本停不下来。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成了最大的黑马。他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一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自传中写道:“每次比赛时,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这就是分解任务所产生的魔力。生活中,我们的失败常常是因为成功看起来太遥远,我们害怕了。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有这样一句名言:人要有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

学会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

预想一下如果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比如说,你的作业明天就该交了,可是你总是一拖再拖,迟迟没有开始行动。

你可以告诉自己:“我再不开始写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就会影响我的成绩。这一科如果没及格,就会影响毕业,那么到时候,肯定就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收入一定很少。到时候,只能租个环境很差的房子,我喜欢的电子产品买不起,过年过节也没办法给父母包红包……”

我们可以人为地适当夸大未完成任务后果的严重程度,给自己施加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往往影响越严重,越容易引发焦虑情绪。这适当的焦虑,能帮助我们告别拖延。

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说白了,就是工作时候专心工作,玩的时候痛快地玩。娱乐结束时候说断就断,迅速进入工作或学习状态,避免拖延。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避免外界干扰,在一个时间段内,专注于一件事情。一开始我们可以用玩乐来锻炼专注,保持娱乐时间与专注任务时间的分离,培养起界限感,然后慢慢将玩乐时间缩减。

我们进行一项工作时,可以采用“番茄钟工作法”,开始先高效、专心地工作25分钟,再逐渐延长时间。一段时间后,我们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励。我们都看过动物园中的海豚表演,每次海豚表演后,饲养员都会给它们东西吃,来强化这种表演行为。

人也是动物,其实也可以使用条件反射来自我训练,从而强化某种行为。例如,我们完成一个阶段性的小任务后,可以给自己买一支口红、买一件漂亮的衣服犒劳一下自己,这样,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就更有动力啦!

游戏为什么那么让人上瘾呢?因为游戏的及时反馈。每完成一个任务,每通关一个关卡,都有丰厚的奖励。正向奖励会不断刺激着我们重复这些行为。

3、曾国藩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是“吾日三省吾身”,时刻不忘修身养德。如同《认知突围》这本书中所说:机会一直都有,只要自身具有开启机会的条件,机会一直都在。不要埋怨,要努力。

罗曼·罗兰也说过:“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选择与其中一部分自己和解,选择与另一部分自己对抗突围。认识自己,虽然很难,回报确是很丰富的。

《认知突围》的读书笔记

读完这本书其实已经快有一个周了,在这其中,还将这本书做了一些思维导图。因为最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进行一次笔记的写作。还不可以称之为书评,因为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认识水平有限,只能是对自己而言,这本书有什么样的体会,有什么样新的认识。

本来按照计划,昨天就应该写这篇笔记,可是昨天没有写,而是用阅读李笑来的《与时间做朋友》来代替了。自己想了一下,为什么没有写呢,因为发现写作还是比较难的。你要自己有内容,还要进行相应的组织,才能进行输出。而阅读就不一样了,就是输入了。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压力。其实这是人们一种普便的心理。总是想要逃避痛苦。而选择安逸。

在《认知突围》的第一章《如何认识自己》中,其实读者就有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有时候,我们有大脑会欺骗我们自己,而且有时候记忆也是那么不靠谱。我们常常用切片思维来观察这个世界,而且以为我们看到就是全世界。但量我们常常会创造一个“虚假但是我们更有愿意看到的所谓现实”就比如昨天的我,用阅读来代替写作,心理上会告知自己,我也学习了,我也看书了,我自己没有虚度时间。可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你就会看到问题背后的小心思。我这么做,只是找了一个借口。即使我阅读了上百本书,如果不去写作,我的写作能力怎么可能会有提高呢。所以,其实有时候,我们都在自欺欺人。只是现实是如此残酷,我们不愿意承认吧了。

在第二章《重新认识知识》中,作者提到,经常有人说,造原子弹的比不上卖鸡蛋的。知识无用论。而且说来也奇怪,最近在微信朋友圈内流行这么一个故事,似乎也证明了这个论点。这是一张图,来源于网络。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也是认为知识无论呢。在这一章中,作者讲到,知识必需要具用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这三个特点。所以有时候你是有一些见解,可是那不一定是知识。同时知识也是分层次的。分为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及智慧。而我们许多人学习到的可能只能是一些信息知识。说明白,你可能知道但是不会用。只用你将知识进一步加工,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可能这些知识才是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坚持下去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分别是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让学习的收益可见。有时候学习不是一个线性曲线,你可能在达到某一个目标之前,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是的,在从新手到大师的过程中,绝大总部分人都死在了沉默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人为地将目标分解,并且给自己一定的好处。最后,还要学习正确的估值。如果你认为你现在的学习是有价值的,你当然就会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你明白了上述几点,那么你的学习将更有针对性,更有坚持下来的勇气。那么你就可能找到知识变现的点,来实现你的价值。

第三章《重新认识金钱》主要讲的是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在与金钱的关系中,我们其实有许多错误的认识,比如认为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才有钱,还有钱是可恶的,总之,这些论点在现在的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可是从本质上讲,钱就是一般等价物。所以,钱不同人的手中,就会有不同的用处。因此,钱本向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使用钱的人就用道德高下之别。其实有很大部分的我们都希望我们可以过上有钱人的生活。可是要怎么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有钱人的生活。书中说到,你对金钱的渴望程度可能会决定你挣钱的多少,你有多渴望,你可能就用多大机会拥有这些。书中提到一个故事,用来说明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

巴拉昂,在成为富翁之前是一位非常贫穷的年轻人,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推销装饰肖像画,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迅速发家致富,居于法国五十大富翁之首,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媒体大亨。他在遗书中写道:我曾经是一位穷人。现在将以一个富人的身份离开人世,我并不想把自己成为富翁的秘诀帝入天堂,在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已经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放进了银行我个人的保险箱里,并留下一百万法郎作为揭开这一谜底的奖金,若谁能够猜出我成为富翁的谜底,他就有权利拿走我保险柜中的一百万法邵,虽然我无法面对面地给他鼓励和称赞,但在天堂的我依然会为此给予他称赞与掌声。巴拉昂的遗书被刊登在报纸上之后,有四万多人投寄了自己的答案,有一些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如果穷人拥有足够的金钱,他们也会变成富人;也有一些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如果他们有了致富的机会就可以变成富人;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穷人缺少的是技能,他们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学习技术,如果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同样可以成为富人,所有的答案应有尽有,各不相同。在巴拉昂逝世周年纪念日时,他的律师和代理人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打开了银行内的那个保险箱。并向众人公开了他致富的秘诀。在所有的来信中,只有一位名叫蒂勒的九岁女孩,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她的答案是:“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

这个故事还是很有启发性的。这说明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只取决于我们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重点是你自己。其实没有人可以决定你。你才是你自己人生的唯一建构师。

那么要如何才能挣到钱。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先让自己变得值钱,也就是难以代替。同时要学习那些可以迭代的技能。也就是说这些技能具有相互转换性。可以快速地迁移到别的领域。同时也要让别人挣到钱,也就是要有双赢的思想。而且你让别人挣的越多。说明你的价值越大。本质上,我们都是为别人提供服务而来换取价值。

第四章《重新认识时间》中提到时间管理的一些相关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时间是相当重要的。可是我们也有许多人一直都在浪费时间而不自知。书中提到时间其实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常量。有时候时间是可以赚的。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有时候可能并不正确。如果我们一生只从事一件工作,只在一个地方,每天重复昨天的生活。即使你活了100岁。可能也不可以认定你就是活了100岁。因为可能在你的感觉中就是一天吧了。所以,我们常说要拓展生命的长度,也要拓展生命的宽度。就是让自己尽可能多的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有关时间管理的书有很多。我认为这本书也只是讲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如有效利用时间。你的时间使用的地方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五章《重新认识关系》中,作者帮助我们重新梳理了一下我们目前常见的关网。比如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中,我们总是有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比如,父母一定是为子女好。行善总是对的。对于这些问题,作者都有提到,你在这些关系中,如果关心与行善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你觉得或者是你认为这样是我对你好,可能我们就陷入了道德绑架。所以我们本质上并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在这一章中,自己感觉帮助自己最大的,还是在人际关系中,最应该遵守的是边界问题。我们应该是守住自己的界限,同时也不侵犯别人的边界。可是这样做,往往是最难的。因为我们有时候,太过于关心别人,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总是常常会越界。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社交方式呢,作者提出一个方案,叫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在大量的短期社交。社交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等价交换。所以如果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你的人脉。同时为了让你的人脉资源更有效,作者提出了知恩就有马上报。是的,社交也有时效性,当别人帮助我们的后,我们要即时做出反馈。因为我们常常高估了我们的计划。我们总是说下次请你吃饭,可能就没有下次了。

第六章《重新认识人生》中作者谈到了活着的意义。其实我们最后都会发现。其实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而是你将人生赋予了意义。不同的人,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意义。有关人生最重要的那些道理有那些呢?人生没有起跑线,也没有假想的跑道,是一个自由度最高的游戏。人生的最大的意义在于体验。说不努力的人,不是不是想要努力的结果,而是惧怕努力要付出的成本。格局是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下层没法看清上层的世界。当我自己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体会的。是的,我们有怎么样的人生,主要是取决于我们对于世界有怎么样的认识。而且我们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我们总是认为世界对你不公,可是你却不想付出什么去改变它。这其实是不对的。

合上这本书,感觉是自己看过了,却又感觉没有留下特别深的观点。因为这些观点,也许并不新颖。可是真理往往是简单的。也是朴素的。我们要做的是去实践这些理念。可是我们总是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是的,道理不难,但是行动是困难的。行动的困难让我们的改变也变得的困难了。

《认知突围》的读书笔记

参加读书写作群刚好半个月了,我也差不多把《认知突围》看完了。在这半个月中,我有时间就会翻开看看,有的段落和章节还会拿来反复看,这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对此我也简单做了笔记。

金钱是人性的放大器。我们周围很多人会被生活的烦恼、痛苦蹂躏,他们疲于奔命,似乎一起都是为了金钱,是金钱奴役了他们,似乎金钱就是他们不快乐的源头。但事实上,金钱却并没有改变任何事,它仅仅是放大了人性,让每个人的人性在金钱面前都得到了展现。

吴晓波说: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来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

金钱本身并无道德属性,但是在当下的自由市场中,挣钱真的是一件很有道德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下,谁挣的钱多,谁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就越大,于是你帮助的人就越多。

所以作者也告诫年轻人要建立起挣钱就是帮人的价值观,不要羞于谈钱,也不要耻于谈钱。

作者建议我们不能无节制地省钱,当然也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总体而言,除非你是非常进取又聪明的强能力者,否则适度积累永远是有必要的。

时间用在哪里,决定了你是谁。所谓的管理时间,其实是根据客观的时间刻度来管理自己,因为时间就在那里,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影响。

而注意力就是我们管理自己的关键,我们将注意力用在哪里,就等同于将时间用在哪里。注意力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使用时间的方式,注意力的价值源于其稀缺性,而注意力的稀缺又源于整个时间框架的稀缺本质,所以注意力就是稀缺中的稀缺,那么随意使用注意力的成本就是非常昂贵的。

正确赚时间的重要法则。赚时间可以从两个维度:一是单位时间有更多的产出,二是同样的时间和产出下让自己的时间经历更丰富。

先说第一条,怎么提升单位时间的产出呢?作者给出了八大行之有效的黄金守则:列出条目任务、寻找高效时段、远离噪声干扰、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减少后台运行、降低切换频率、明确任务目的、挤挤,再挤挤。

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本书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二八定律,说一个人如果肯认真学习,花上20%的精力就能在某一领域做到80%的成绩。因为大多数的领域并没有太高的学习壁垒,基本一段时间后,游戏规则和小技巧都已经摸得很透了。如果这个人要继续接近100%,就非得把剩余80%的精力花上去才行。

这同我们日常的认识基本吻合,多数领域都是易学难精,从0分到20分,肯定比从80分到100分容易得多,所以越到后面,每精进一点就要加倍地花力气。

所以,当我们耗费同等的.时间和精力在某一领域,进步却开始明显趋缓,这就是时候考虑去别的地方赚时间了。

这并非对匠人精神的不敬,只是从时间的性价比来看,如果花费四个20%的精力,可以在四个领域做到80%,通常来说,不管在成就上,还是时间经历上,都会比在一个领域花上80%的精力,最后做到90%的程度要更加出色,也更加划算,前者都还没算上各个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所产生的差异化竞争力和创造力。

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人和人最好的界限就是相互独立,父母在长期抚养中形成了抚养孩子天经地义、我的一切都是孩子的、孩子是我的延续,跟我是一体的等,这也导致一旦子女反应与他们的期待不符,很多父母会愤怒。

比如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过多,以至于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沉没成本。此时所谓的,已经转变成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于是一旦跟孩子的关系断开,等于一二十年的时间都白白浪费了。此时戒断反应会非常强烈,滋生了潜在的道德绑架可能。

恋爱和婚姻,是基于利益的模糊博弈。世间任何情感的产生,都源于利益,爱是其中的一种情感,当然也一样。无论是偏好颜值也好,喜爱性格也罢,产生爱意的前提肯定是对方有吸引你的地方,这种吸引你之处必然是在未来于你有利的。

文中提到我们的大脑有一个模糊计算系统,它会实时对外界与我们自身的交互进行权重加分。当你在为另一半拧瓶盖、开车门之时,可能并未有意识地精确计算价值和回报,但你的模糊计算系统已经帮你做好了计算,那就是做这些事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好感。对方保不齐就会给你回报,也许是一句赞赏,也许是一个拥抱,也许只是对方心里的加分,但这种加分可能会在未来转化为更为实际的回报。这一系列的模糊计算都在一瞬间完成,引导我们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爱也是模糊计算后的结果,是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一种选择。而走入婚姻则是众多相关利益互相博弈后的决定,若是两个人之间没有了企图,没有了利益,情感自然就不复存在。

少走弯路,可能死的更惨。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很多坑,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听到一种叫为你好的教育说辞,他人会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我们。很多时候这种避坑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坑,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是通过别人的经验避过的,还是那个你认为有坑的地方本来就没有坑。

一个人只有真真正正地踩进坑里,才会知道坑有多深,内部构造是怎样的。踩的多了,才能炼就火眼金睛,能分辨长成什么样的大约就是坑,这样的人避坑和跳出坑的能力就会相对较强。

幸福人人都能拥有。幸福并非由即时刺激反馈产生,而完全是通过比较的方式由大脑营造出来的。当然,不幸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幸残障了,难道也能把不幸变成幸福吗?那是当然。

文中提到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比较。关于幸福的比较,通常来说有两个维度:跟他人比较、跟自己比较。前者则是我们最常见的幸福和不幸福的来源,当我们比周围人混的好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幸福,而当我们又遇到比自己混的更好的人时,我们通常就会变得不幸福了。

我们大多数人通常会忽视幸福感与跟自己比较也有很大的关联。每个人对于状态都有惰性,换言之,任何保持了一定时长的既有状态,都无法激发出我们的幸福感。

所以与自己比较,比较的就是一个状态之间的切换。研究表明,中彩票带来的幸福感平均只能维持三个月。三个月之后,中奖者就会习惯现有的生活状态,只剩下偶尔对比时才会产生的感慨。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一个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人,他在一生之中累积的幸福感,远远没有一个从底层一无所有到最后功成名就的人累积的幸福感多。

当你的现有状态变得更好,摆脱了状态惰性时,就会产生幸福感。当这个幸福感被新的状态惰性消磨得差不多时,如果我们再继续上一个新的台阶,就会产生新的幸福感。这种上了一个台阶的状态需要我们进行细微感受,这不是客观现象能决定的,而是大脑要干的活。在状态不断向前切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在与自己比较中真正积累起最多的幸福感,而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我要是现在有1个亿,每天吃喝玩乐就足够幸福了”。

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人生路上的很多坑是达到一定高度前不可避免的,那么踩坑其实是越早越好,越早损失越少。

东坡突围读后感东坡突围读后感初二

很喜欢读余秋雨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不仅仅因为他是文学大家,更是因樗的作品深邃,引人深思,读时思想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文字游走,时而高兴,时而叹息,时而惊奇!

他在《东坡突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于是,他独自徘徊在这偏远而又荒凉的黄州,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这么走着,从白天到晚上,一直到深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将他的无助记录了下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于是,浮动的心开始归于平静,圆润而不腻耳的声音在耳旁回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认知突围的读书笔记

一切的认知都是从我们自己开始,只有对自己的各类行为有了清晰的认知,对自己的局限有了明确的界限感,我们才能敞开胸怀,去接纳更好的事物。只有把握好认知,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上升一个阶层。

如果努力了还是一事无成那么就是努力的方向不对,再继续努力下去方向错误还是白努力,机会来了抓不住,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不高。

所谓的认知就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先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适合什么工作,自己的优点缺点分别是什么,然后往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其次就是认识自己,所谓认识自己就是看清自己,给自己定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再朝这个目标努力奋进。除了自己之外还要学会与人交往,也就是得会做人,情商要高。

蔡垒磊在书中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点界限,没有界限的关系,会给双方都带来伤害。在日后的人际交往中,不妨学着去尊重别人的界限,也许你会有意外的惊喜。社交的本质是等价交换,有付出才有回报,所谓舍得,有舍才有得。提升自身价值才会吸引高价值的人来跟你交往,所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错误的认知是失败的根源,错误的认知阻碍了人们取得进步。因此我认为每个在人生道路上迷茫的大家都应该认真读一读这本书,从各个方面来为大家解惑。对认知的看法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环境不断学习所得,当你的认知升级之后就会发现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世界,同时也会寻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提升自己的价值。

认知突围的读书笔记

《认知突围》大概有6章,章章都能让人大开眼界,告诉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知识、金钱、时间、关系和人生。这句话听起来很像鸡汤,包括这本书的名字,也颇有成功学的味道,也许你已经打算走了,但我要赶紧叫住你,没看过这本书的话,一定要看!

一、何所谓幸福?

都说幸福是不比较,享受平平淡淡的每一天。但是人不可能不做比较,幸福源于比较,但是跟自己比,还是跟他人比,这是大脑能决定的。你现在觉得无法掌控,是因为你的认知格局问题。

幸福感在于不同状态的切换,当你的现有状态变得更好,摆脱了状态惰性时,就会产生幸福感。

二、努力就能成功?

人生拥有技巧,努力有着许多“坑”,并非一味刻苦就能到达目的地。

努力,是一件讲效率的事。将有效努力统统用在刀口上,这是比有效时长更重要的事。

学习和职场一样,对于绝大多数人,长期来看,都是专注自身最划算。

三、婚姻一定是坟墓?

婚姻不是敌退我进的零和游戏,而是一次将团队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团队作战。即便你想在婚姻里面处于主导地位,也应该把这两种利益机智地有机统一,在首要保障团体利益的同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一味地提高自我,即便你处于家里最高的地位又怎样?如果你的整个小家在外面没有较高的成就,那你照样过不了太好。

恋爱和婚姻要保鲜,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让彼此都有一定的危机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即便表面上看起来不太“安全”,但由于双方都在提升自己,却能收获实际的“安全感”。

两个人在一起,时间久了,原始吸引力和心里吸引力会递减,这是科学规律,只有社会吸引力可能增长。递减的=增长的,才算达到“恋爱保鲜”,至于保持浪漫之类的,只是餐后甜点而已,因为吸引力本身才是前提。一个让你失去了好感的人对你做浪漫,只会让你更反感。

四、赚时间就是赚寿命。

操别人的闲心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近似估算时间价值是选择的关键。

珍惜别人的时间,能通过自己的体力、脑力、钱解决的问题,别轻易打扰别人。

五、说改变不了那是还不是真的想要改变。

认知格局的差异很可怕,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

六、你真的想挣钱,钱才会真的来。

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才是最大的价值,而金钱是这种价值的外在表现。

开源和节流冲突的时候,坚定地选择开源。

很多人说不想挣钱,其实是不想付出为了挣钱必须付出的劳动成本。比如,没有知识的穷人,因为觉得“学习比干活更苦”,而不愿意去学习,导致一辈子只能扫大街,做流水线的工人。这一点恰恰是穷人和富人最本质的区别。

认知突围的读书笔记

1、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的珍惜他,虔诚的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遭践他、毁坏他。起哄似的传扬,转化为起哄似的贬损,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2、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的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时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的遭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3、苏东坡的出身引起他的不服且不去说它,硬说苏东坡不学无术、文辞不好,实在使我惊讶不已了。但他不这么说也就无法断言苏东坡的社会名声和世俗鼓动是“滥得”。总而言之,李定的功绩在种种表层动机下显然埋藏着一个最神秘的元素:妒忌。无论如何,诋毁苏东坡的学问和文采毕竟是太愚蠢了,这在当时加不了苏东坡的罪,而在以后却成了千年笑柄。但是妒忌一深就会失控,他只会找自己最痛恨的部位来攻击,已顾不得哪怕是装样子的可信性和合理性了。

4、几缕白发有时能够冒充师长,掩饰邪恶,却欺骗不了历史。历史最终也没有因为年龄把他的名字排列在苏东坡的前面。

5、为什么档次这样低下的人也会挤进来围攻苏东坡?当代苏东坡研究者李一冰先生说得好:“他也来插上一手,无他,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若能参加一件扳倒名人的大事,足使自己增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这种目的确实也部分地达到了。

6、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要单独搞倒苏东坡都是很难的,但是在社会上没有一种强大的反诽谤、反诬陷机制的情况下,一个人探头探脑的冒险很容易得招来一堆凑热闹的人,于是七嘴八舌的组合成一种伪舆论。

7、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8、苏东坡只怕株连亲朋好友,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都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当然也可能成,那么,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这一步之差境地的则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

9、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些挤眉弄眼的小人。

10、中国几千年见有几个象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但是可爱、高贵、有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他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

11、这静默算不得抗争,也算不得舆论,但着实透着点儿高贵。相比之下,历来许多诬陷者周围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热闹,以嘈杂助长了诬陷。

12、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使是死也死不出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进里面,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

13、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尔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东坡突围读后感东坡突围读后感初二

乍看这个题目我着实很纳闷:怎么,一代文豪苏东坡也曾投笔从戎?读完全文才知道,他突的是文化之围,是小人的围攻。

“苏东坡”是什么?是大江东去的豪放诗词?是独树一帜的美妙书法?是超凡脱俗的高超画艺?我只能说他是一个集全美于一身的出色的人。就是因为他太优秀,才遭到一些品格低劣的人的围攻。用他弟弟苏辙的话就是:“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于是就有了臭名昭著的“乌台诗案”,就有了文坛上的“赤壁之围”。

我又想到了毕加索。这位伟大的画家的作品在他生前无人问津,同时期的画家对他总是嗤之以鼻,百般讽刺。他逝世很长一段时间后,作品才被世人认可,从此价值连城。“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是的,也许这是人类的通性,使人性中卑劣的一面。

呜呼!我一说不出话来。但愿今日的苏东坡们不再被围困!

认知突围心得体会

认知突围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思考,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拓展自己的认知视野,探索和认识更加深入的知识领域。作为一个学生,我在学习中也不断地进行认知突围,从中获得不少体会。在此,我将分享几个认知突围的经验和感悟,希望对他人有所帮助。

第一段:认知时刻要有好奇心。

好奇心是个体进行认知突围的动力源泉。在学习中,不要满足于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内容,要有问为什么的好奇心,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习物理时,许多同学经常只在课本上学习,却不去思考其实际含义。而我则会寻找相关的实验资料,理解原理,实验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不断去思考和探究,这样,我的认知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学习也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第二段:遇到瓶颈要敢于放弃。

在认知突围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问题无解的难题,或者是自己的思维出现僵局,这时候就需要敢于放弃。有时候,越想解决一个问题,越困难。这时可以先暂时搁置,转换思路,去尝试其他领域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语文写作时,遇到一篇无从下笔的作文,就可以先放缓写作进度,去看看其他同学写的好作文,或者找看看其他领域的优秀写作作品,积累经验。

第三段:寻找不同的阅读来源。

要想拓展认知视野,就需要拓宽阅读范围。可以从书本、报刊、杂志、网络等多个渠道获取信息。例如,同样在学习语文写作,不仅要阅读文艺作品,还可以尝试阅读社论、评论、时评等不同类型的文章,了解不同的文风和写作方式。

第四段: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获取新信息。

与他人讨论和交流,可以拓宽认知视野,获取新信息。可以通过加入兴趣班级、社团和参加文化活动,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例如,在中学物理学习中,我喜欢加入课外探究小组,在小组中和其他同学讨论物理现象和实验,了解新的物理理论和知识点。这样也能让我提前了解大学物理的课程。

通过这些认知突围的经验,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认知突围的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挑战和成长的乐趣。总之,在学习中,我们需要不断进行认知突围,扩大自己的认知框架,拥抱更加广阔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东坡突围读后感东坡突围读后感初二

休憩的午后,慵懒地卧在摇椅上,窗外的风光正盛,手边的香茗逸出丝丝清香,阳光碎落在身上,捧起一本书,静静地享受这份闲适的淡然。

人物传记,我最爱读的便是《东坡传》。苏轼一生波折却不失精彩,他曾体味过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也享受过被贬后游历大好河山的快乐。满腹诗书,胸怀一腔热血,却被狠狠甩落在谷底,苏轼是多舛的。命运之手并未扼制住他高唱的咽喉,他淡然地笑对万物,他只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排解掉一切的黑暗浑噩,既来之,则安之。他用着一生所学帮助杭州居民体会幸福,他不如其他被贬文人般大义凛然愤懑不平,怨怼这个残忍的社会,谩骂着当局者的浅陋无眼。

他,只是笑着。

笑看一切或喜或悲的事,他只想拥有“坐看云卷云舒”的恬淡。好友被贬谪,他为他们排愁解忧。安之若素,不争不夺,即便是年少轻狂的时候,他也未尝预料自己往后的造诣。或许,只有一切逝若春水后,他才能醒悟,原来自己也可以这般淡泊。

他的心情,从未被风雨淋湿。他便如山坡上那绽放着的野菊,小小的花骨朵并未带来任何的惊艳之感,野菊的芳香,也只有耐心驻足的路人才能嗅闻,那鼻尖萦绕的清香方能透露那本质的美好。野菊便如,他一般,虽比不上朝堂上盛开的牡丹,也不如隐匿山林的竹般高洁,它却仍不卑不亢,深扎在这只属于他的广袤的土地上。不羡它物之芳华,不羡它物之娇宠。即使是蒙上了其貌不扬的面纱,背后的惊艳却依旧无法被掩住。它,只守护这片只属于它的土地,在风雨无情的鞭打后,它却愈发清丽,散着它的幽香,等待着赏识者的降临。

苏轼是幸运的,即便当时被无知之人笼上了尘埃斑驳,但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他的一切却令无数人深敬,他只是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始终向上的头望见的是繁花似锦,虽脚下荆棘密布但他也要在荆棘的嫩茎上舞蹈。

他深味,面朝大海,方能春暖花开;心若向阳,终会拨开云雾见天光。

认知突围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于认知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现代社会中,拥有优秀的认知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认知突围就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

认知突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思考。学习是拓展自己认知边界的过程,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开拓新的认知领域。思考则是深度挖掘和理解自己的认知局限,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认知依据和观念,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第三段:认知突围的价值和意义。

认知突围不仅仅是提高认知能力,更是帮助我们修炼内心,提升自我的过程。在认知突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排除错误的认知,接受正确的认知,从而降低错误决策的风险。认知突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拥抱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在认知突围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自身的认知局限和盲区。经过自我反思和总结,我发现自己存在着一些成见和偏见,这些成见和偏见可能严重影响我对事物的判断和决策。因此,我开始思考如何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如何打破自己的认知桎梏。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广度,提高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第五段:展望未来的认知突围之路。

认知突围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未来的路程还有很多需要深入思考和学习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努力。我们需要坚持自我反省、不断学习与实践、扩展认知边界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知层次和水平,激发自身的潜能,并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东坡突围读后感东坡突围读后感初二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汉族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电视名人、节目特邀主持人。专业从事散文、艺术理论的写作,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夫人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与前妻李红育有一女。[2]1月22日,余秋雨获2015“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文化贡献奖。

人物简介。

余秋雨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作品。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何谓文化》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87年授予)、“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其中,《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都江堰》被选入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科书。20,余秋雨出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他的名字典藏于“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名字寓意。

从发音看,“余”和“雨”的音节一样,且都是“秋”的韵母;由于“y”是零声母,显得声母“q”格外重要,“秋”的发音构成音美的主旋律;声调先扬,后平缓,复归于回旋。该名的音美效果,共鸣连绵,舒滑圆润,富有朦胧意境。

从审美看,“余”字上下结构,左右基本对称;“雨”虽是独体字,也基本左右对称,呈上下结构;只有“秋”字是左右结构,左右不严格对称;这样,章体结构就以“秋”字为中心,首末大致对称。因而,该名是和谐美感的。它从形式上反映了名主极高的审美禀赋。如果换成其他姓氏,音美和形美效果就要发生改变。

从取义看,该名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秋雨连绵,丰盛有余;名主精力充沛,著作繁多,其名与实同义相连。“秋”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也是生发感想和充满浪漫情愫的字眼,名主对“秋”字情有独钟,并且天生富有丰富的想象,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秋”之启迪,寓意匪浅。“雨”不仅是水,它有水的灵性,而且会动,充满朦胧般的诗情画意:“雨”的缠绵悱恻,情运流淌,只有具备较深文化底蕴的人才能体验出来。

认知突围的读书笔记

改变,从自己开始改变,是一切美好的开始。而蔡垒磊的这本《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第一章也恰恰是从重新认识自己开始的。这本书给我打开了审视世界的另一扇门,它像是一个引子,引导我发现了一个原本存在但从未被我感知的世界。

认清自己非常难,人普遍都有证实偏差。所谓证实偏差,指的是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

你觉得这个人很势力,你就会有意无意地在生活中找到他势力的蛛丝马迹,而这些蛛丝马迹反过来会进一步强化你头脑中“他势力”的印象,让你觉得他更加“势力”。

你想证明你变优秀了,你就会寻找任何可能证明你变优秀的原因,比如看了更多的书,工作更加努力了,每天都加班到很晚,而你寻找的这些“证明”又在你头脑中进一步强化了你变“优秀”的这个结论。

但实际上你这些结论都是在你形成“他势力”和“你变优秀”这个预设立场下搜寻的证据,这些证据跟你的结论之间其实并没有很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这些都是大脑“骗人”的方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因为认知能力的不足造成的,认知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你的格局和眼界。就好比你觉得卖给孩子的哪些玩具很幼稚,但是在孩子看来就特别有趣,东西是一样的,但是在不同人的眼里看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用作者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世界除了是个物质实体外,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个精神实体。而对精神实体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读后感・如果说五感是人类对世界信息自以为是的初级判断,那么认知就是人类对世界机理自以为是的高级判断。如果改变类似五感的接收器就能改变世界的根本面貌,那么认知的差别,当然同样可以让我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精神空间。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从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知识、认识金钱、认识时间、认识关系、认识人生六个方面,仔细剖析了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认知误区,试图帮助读者打破认知堡垒,实现突围。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那样,它为我推开了一扇重新认识世界的大门,让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很多以前看不到的景象,相信在这扇门后还有更加精彩的世界等待我去探索。

认知突围的读书笔记

今天读《认知突围》第一章:狠狠抽自己耳光:重新认识自己。

读同一本书,获取同样的信息以后,不同的人大脑收获到的信息会不一样?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中的很多方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在加速变革。无论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是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有的人只能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里面看到焦虑,没有安全感。有的人,能看到挑战和机遇,无比兴奋。我们获取的信息都一样,这说明我们缺的。不是信息,而是认知,我们需要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我们大脑这个加工器。认知不同,大脑对获取的信息加工出来的成品就不一样,这才是造成人和人之间最大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认知突围第一步要认清自己,我们的大脑是会欺骗自己的,因为我们是人,人自身是带有很多弱点的,我们爱慕虚荣,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种种原因造成了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装,大脑也在帮助我们装,最后让我们无法认清自己。举个例子,很多时候我们去选择一份工作并不是因为自己喜欢,兴趣所在,而是因为那些工作,职业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高大上,收入可观。但最后我们所遇见的在各自领域里面成功的大多数是属于真正热爱那个行业的人,小时候一直听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们最终选择欺骗自己,选择不喜欢的行业得过且过。而真正自己感兴趣的却不敢去不顾一切拥抱它,缺少一份勇气和持续不断的行动。首先,你只有成为你自己,认清你自己,才更有可能成功。

道理我都懂,只是懒?“懂”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懂得道理,学到方法之后不去践行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你并没有真正懂,你在装懂。你只是掩耳盗铃,获取到的知识方法,你不去践行,那你获取到的方法和新华字典里面的认识的汉字没有差别。第二,明白道理以后,改变行动需要长期时间,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是你没得耐心和毅力,你只想要盖高楼的结果,却不愿意一砖一瓦的去盖。如果今天学了知识,明天就能让你看到收益,你绝对会持续下去。

一起阅读《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我是雁过留影,觉得内容有帮助,手动点个喜欢吧!也欢迎写下你的思考评论,写评论也是一种主动思考,也有助于加深你的印象哦!欢迎爱读书分享的你一起交流。

东坡突围读后感东坡突围读后感初二

大抵是在高二读到余秋雨先生的这篇散文,当时只当是一项任务草草地完成。如今再次接触余先生的文字,才顿悟那凄然的箫声后是怎样的伤痕累累。

虽说豁达乐观如苏子,必不以一时遭遇自伤;但人岂是无情之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茕茕孑立于天地之间,无处呐喊,那是怎样的一种苍凉。英雄气短、伟人困厄,这本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带有规律性的事情,“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现实毕竟归于涩意,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尽受了官场的炼狱洗礼,恰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在艰苦的中垦荒种地中,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当身边的繁华似潮水般退去,往昔的得意如梦一般消失得不留痕迹。只有眼前南国的山水,静默,静默,提醒着生活的继续。强烈的反差,巨大的转折,往往最能体现文化大师和“文化群小”的本质区别。烈火不会毁灭真金,而只会让它更加光彩夺目。清贫得不能再清贫的生活,寂寥得不能再寂寥的山水,和苏子本人以及他的遭际一起,用智者的沉默,把文化酵得愈醇愈浓。

寂寞让世人难耐,只有智慧之人,才能体味到这寂寞中的清纯和朴实;荣华惹世人追逐,只有高洁之人,才能看透这荣华背后的无奈与疲惫;灾变令世人痛苦,只有明达之人,才能领悟这灾变之外的永恒与淡然。智慧如苏子,高洁如苏子,明达如苏子,才能由挣扎而超脱,由突围而升华。

我曾听说道家所信奉的“人生三境界”:风就是风,雨就是雨,这是初入世之人的天真;风已不是风,雨已不是雨,这是为世俗所累、急欲遁世的高节之士的心境;风还是风,雨还是雨。只是风、雨、天、地、人,已浑然融为一体。这是大彻大悟之后的笑对人生,是悠然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恬淡潇洒,是物与我皆忘的大智若愚,是忠实于心灵的信念坚守。

苏子之突围,不仅是生命对压迫的突围、文化对时代的突围,更是他的心灵对自我的突围。当潮流洗去了偏激,潮流才能成为主流。

苏子之幸,幸在他及时地迈进了最高境界。他的锐气,已不再是小小的锋芒,而是蕴藏于厚重之中、洋溢于旷达之间的不竭内力;而正是这并不显山露水的内力,让苏子的文章如奔涌的热血,随着时代的脉搏,一波一波地,向后世涌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