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动物学野外实践报告心得体会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优质5篇)

时间:2023-10-04 03:27:05 作者:灵魂曲 2023年动物学野外实践报告心得体会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优质5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动物学野外实践报告心得体会篇一

一、实习目的

该教学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在学习了普通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后在动物学方面进行的一次教学实习。目的在于结合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观察海洋生物、了解生物生活习性并进行实物标本制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野外动手能力。主要目的是:

l.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不同海岸生物的观察和描述,巩固课堂上讲的基本内容,掌握不同海岸生物的特征及其与环境间的关系。加深学生专业所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

2.通过实习路线的讲解、室内标本的制作及实习报告的编写,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专业论文撰写规范的训练,为学生今后阅读、撰写生物科学方面的专业文献、收集相关专业资料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实事求是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开阔眼界,激发专业兴趣。同时增强体质,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

二、实习要求

实习要求学生掌握野外生物调查工作的基本方法、海洋动植物标本的基本制作过程和方法、生物种类是别和签定、海洋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调查的基本方法等。

三、实习内容

1.动员准备阶段

通过实习动员、实习情况介绍,使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及要求达到的'目标。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时间为一天。

准备工作包括:(1)每班按4-5人编一组,指定每组的实习组长;(2)检查野外用品(捕捞器械、标本桶、标本瓶)及其它劳保装备(手套、铁锹等);(3)购买室内标本制作的药品、器具等;(4)了解野簿的记录格式。

2.教学阶段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为期一周。

基本训练内容有:(1)海水的运动;(2)基岩海岸和沙质海岸的底质特点;(3)海洋生物标本野外采集;(4)室内标本制作;(4)标本的鉴定、描述和保存;(5)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统计。

要求有:(1)每天及时整理当天收集的资料、清绘图件及上墨;(2)每天要作实习小结;(3)每天预习与第二天实习有关的内容。

3.编写实习报告阶段

编写实习报告主要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实际调查资料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时间为为3-4天。

要求:(1)教师讲明资料整理的目的和要求,图件的格式、报告的提纲;(2)学生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完成图件的编绘及报告初编;(3)教师认真辅导,审阅图件、批改报告初稿;(4)学生用三分之一时间修改,清抄。

四、实习程序及时间分配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

1.实习动员

烟台实习区基本情况介绍、实习要求、分组及准备工作

2.海洋环境路线

通过海水运动、海水性质、海岸底质特征的认识,了解海洋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3.基岩海岸的生物调查

4.泥潭海岸海洋生物调查

通过对泥潭海岸生物的采集、观察和描述、了解养马岛泥潭海岸的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活习性及分布特征。

5.河口生物调查

通过对夹河河口生物的采集、观察和描述,了解和口生物的特点,并比较河口与海洋生物之间的异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原因,学会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习报告编写

根据教学路线的内容和标本制作、环境调查的成果,编写完成实习报告

五、部分动物分布情况

1、沙滩环境

(1)底栖动物

环节动物:沙蚕、(多毛纲)

软体动物:(腹足纲)扁玉螺、脉红螺、古式滩栖螺

(双壳纲)泥蚶、毛蚶、镜蛤、文蛤、竹蛏、

棘皮动物:(海参纲)海棒槌

(2)海滩爬行动物

(3)自由游泳的动物

节肢动物(甲壳纲):美人虾、泥虾

2、礁岩环境

(1)岩岸固着生活的动物

腔肠动物(珊瑚纲):绿疣海葵、纵条矶海葵

软体动物:(双壳纲)猫爪牡蛎、密鳞牡蛎,僧帽牡蛎

(2)岩石上、下或岩缝隙生活的动物

扁形动物(涡虫纲):平角涡虫

软体动物:红条毛肤石鳖(多板纲)、短滨螺(腹足纲)、古氏滩栖螺(腹足纲)、贻贝(双壳纲)

节肢动物:海蟑螂(甲壳纲)、麦杆虫(甲壳纲)、近方蟹(甲壳纲)、四齿矶蟹(甲壳纲)、日本寄居蟹(甲壳纲)

棘皮动物:多棘海盘车(海星纲)、海燕(海星纲)、刺参(海参纲)

六、采集方法

海葵:用铁凿和铁锤连同固着的岩石一起采下来。

平角涡虫:反转石块,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当看到涡虫在石块上爬行,可用毛笔逆虫体运动的方向诱导取下,移入盛有海水的小瓶或小直管内,单独存放。

纽虫:挖掘沙泥可将其采出,纽虫极易卷曲必须使用专用容器保存带回。

沙蚕类:采集时白天用铁锹挖掘

动物学野外实践报告心得体会篇二

实习概况本次的韶关野外实习是在大学学习了《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课程,对各种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且对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了初步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会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作信手剖面图、素描图、标本采集后,在唐晓春院长、李春生教授、叶浩老师和王芳老师等的带领下,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班的本科同学,在丹霞山、大峡谷、芙蓉山等地方,进行主要针对各种地质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的实习活动。

实习目的野外实习是我们自然地理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韶关地区进行对于地质和地貌的野外实习是学习自然地理学及地质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初步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相关技能,并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初步能力和严肃、严格、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修养,为将来参加地理调查或科研奠定基础,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实践动力。实习内容之一芙蓉山矿山公园芙蓉山矿山公园是第一批二十八家国家矿山公园,其目的为了恢复原来开矿留下的矿业遗迹恢复破坏的生态,是具有矿山文化的矿山博物馆。矿山公园属向斜下部一翼,此向斜形成于晚古生代石炭纪下统的石磴子组,是原本水平的地层由于褶皱导致层面向上倾斜形成,岩性为灰黑色中层石灰岩浅海相。用罗盘在出露岩层测产状,测得该岩层倾向为北东37度,倾角20度在矿山公园内向斜剖面的矿层断层中,从断层面两侧,通过断层面两侧岩层是否延续性判断断层上下盘,断层面上部为上盘,断层面下部为下盘,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在该断层中找一个标准层,发现断层面两侧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所以为逆断层。剖面上还有些裂缝,不过由于有些裂面两端没有发生错动,因而不能是断层,只能称为节理。在向斜核部的芙蓉湖区域,由于岩性变为白云岩和石灰岩,抗侵蚀能力下降,发育了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而芙蓉湖实际上就是一个受喀斯特溶蚀和侵蚀形成的洼地。喀斯特地貌有三种组合,分别是峰林谷地,孤峰盆地和峰丛洼地,而芙蓉湖就是一个典型的峰丛洼地。在地表,湖对面有峰丛地貌,两侧还分布着不少石灰岩孤峰;在地下,有许多溶蚀而成的喀斯特洞穴,有些洞穴被人工开挖成机耕道,而其中著名的芙蓉仙洞有三层结构,是喀斯特溶蚀洞穴的典型。实习内容之二丹霞山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华县和浈江区交界地带,总面积约180km,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构成。早第三纪以后的喜山运动期中,丹霞盆地基本上继承了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特征,仍以较大规模的断块抬升为特征,而无明显的褶皱运动,因而丹霞组地层得以保持水平或近水平的产状,在地块抬升过程中,相对脆性的,主要由较坚硬的砾岩和砂砾岩组成的丹霞组形成了大量呈菱形的垂直节理。水流的不断切割侵蚀使节理深度加大,同时,在悬崖峭壁的底部由堆积着许多由崩积物组成的山麓堆积物,形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丹霞山的丹霞组按岩性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从山下到山顶岩性由粗到细再到粗,分下、中、上三段。

下段为下景观层,半山亭—锦石岩为主要景点,也是观察丹霞组下段粗碎屑岩组成的岩溶及悬崖峭壁等地貌景观的典型地点。上段为上景观层,在长老峰的观日亭不仅可以观赏日出和晚霞,还可以观赏丹霞组上段的砂砾岩。实习内容之三乳源大峡谷乳源大峡谷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城西南68km处的大布镇。峡谷长约15km,深约300m、峡谷宽度介于100—1000m之间。该区域出露的岩层主要为泥盆系中下统的含砾砂岩、石英砂岩、石英岩、和第四系砾岩及砂质粘土层,另有少量泥盆系中统的片岩、页岩、灰岩和泥盆系下统的生物灰岩,地层倾角约为5度。实习内容之四马坝人遗址马坝人博物馆马坝人为早期智人,马坝人的化石是在狮子山发现的。狮子岩为可溶性,巨厚层(200m以上),属于发育在水平流动带的大型溶洞。洞内含有的石钟乳、石笋、石柱都比较少,石钟乳少也许是因为洞顶层薄,水里碳酸钙的含量少。狮子岩有3层溶洞,说明地壳阶段性抬升。

第一层溶洞有地下暗河,第二层溶洞有13万年前的马坝人头骨化石及动物化石,第三层溶洞里有生物化石。从狮子岩往下看,有喀斯特的地貌组合:孤峰和盆地。马坝人博物馆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楼为马坝人遗址及附近同期化石地点出土的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二楼为石峡遗址出土的各类人类文化遗存。实习心得在学完了大一的相应地貌地质基础知识,我终于有机会把它应用于实习中,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看到的地质地貌基本都不是它的原始样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干扰,特别是人工开凿挖取山体,导致其受到了破坏。所以我们在鉴定考证某种地质地貌时,要谨慎细微的从多方面观察,才有可能判断正确。理论知识是进行户外拓展的前提,但是不可生抄照搬,需结合具体场景综合考虑。而且,野外实习是一种苦力活,考验的不单单是应用实践的能力,更是对意志信念力的磨练。至今在乳源大峡谷爬的那个1368级阶梯攀爬过程仍历历在目,虽然中途真的筋疲力尽,但是登到了最顶级,那种喜悦那种快感难以言语。那是意志力的胜利勋章。

动物学野外实践报告心得体会篇三

8.23—8.29

黄山

通过实物标本观察、动物实体辨认、相关标本采集,动物摄影,达到重点识别常见黄山地区的昆虫种类,认识一些比较少和珍稀濒危的保护动物种类,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验,能独立进行初步的昆虫分类、标本采集、鉴别方面的专业实践,从而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这次黄山野外实习过程中,我小组共捕获52种昆虫,合计8个昆虫目数。

同翅目:蝉科2斑蚜科1蜡蝉科1

直翅目:虫吉蟋科1剑角蝗科1拟叶蝽科1草螽科1斑腿蝗科1露螽科1

双翅目:大蚊科2奇蝇科1

鞘翅目:锹甲科1花金龟科1天牛科1虎甲科1铁甲科1半翅目:蝽科1缘蝽科1猎蝽科2黾蝽科1红蝽科1膜翅目:胡蜂科1蜜蜂科1姬蜂科1蚁科1另外还捕到蓝尾石龙子,螃蟹,马陆,壁虎等动物。

1、8.23黄山猴谷

中午十二点左右到达位于浮溪的实习基地,稍作休整后,各个组长与班长团支书便在老师的组织下领取野外实习时需要的用品,并确定了实习时的注意事项,组长及时召开小组会议传达老师的指示,简述每天的.实习安排。

2、8.24黄山猴谷

到达黄山的第二天,主要的实习地点为猴谷。

猴谷的动物资源异常丰富,一路上有很多的鳞翅目的蝶科,蜻蜓目的蜻科动物,另外还有爬行动物,比如蓝尾石龙子。同学们按照昨晚组长已经说明的方法用捕网毒瓶等工具收集昆虫标本,一路上,收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同学们的收获颇为丰富。

下午回来后,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了昆虫标本的处理方法,然后分成几个两人小组,分别进行整姿,鉴定等工作。

3、8.25黄山温泉

实习第三天老师安排我们去黄山温泉一带去观察,捕捉昆虫。我们小组沿环山公路,一路上寻找昆虫。今天的任务主要是捕捉鞘翅目的动物。由于在公路旁所以这天捕获的昆虫并没有很多。但是在我们观察到了一些动物的现象,比如集聚在树干底部的马陆和在石块下聚集筑巢的蚂蚁。

下午回到实习基地,继续整理鉴定整姿的工作。

4、8.26黄山九龙瀑

实习第四天我们去九龙瀑去观察采集昆虫标本。

九龙瀑风景优美,但是却没有捕到很多昆虫,下午组员又拿起捕网在猴谷内继续收集昆虫。

5、8.27猴谷第二观猴台

实习第五天我们去观猴台观察黄山特有的黄山短尾猴。当然,昆虫标本的补充工作仍在进行。

在猴谷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昆虫集聚的现象。

还有蜘蛛等动物。

最后的整理工作也在今天进行。

6、8.28黄山主峰

实习第六天,我们的任务只要是攻克主峰,但是,在沿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动物的痕迹。

7、8.29黄山主峰

实习第七天,九点到十点,上交实习用具和昆虫标本。吃完中饭后回程。

在这次动物野外实习中,我充分意识到了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小组合作一定要体现合作精神。这一点在生活上也体现出来了,我们组在一起吃饭的同学住的很分散,每次吃饭的时候通知很麻烦,而且有的同学很拖拉,耽误其他人吃饭。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于黄山很陡,所以体力就很重要,走的快的同学需要等慢的同学,这倒体现出了我们组同学的合作精神。

动物学野外实践报告心得体会篇四

本次动物野外实习,我们捕获100多种动物,并制作成标本。大概有环节动物,两栖类,蛛型纲,多足纲,昆虫纲;其中昆虫纲最多,主要有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蜚蠊目,等翅目,革翅目等。

膜翅目:已知约198000种。通称蜂或蚁。触角丝状或膝状。

咀嚼式或嚼吸式口器。两对膜质翅,前大后小,或无翅。许多种类有“细腰”。雌性常有锯状、针状产卵器或螯刺。无尾须。完全变态。

黄蜂:黄蜂(wasp),亦称胡蜂。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过去称为针尾亚目〔aculeata〕)内除蜜蜂类及蚊类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虫,以及广腰亚目(symphyta) 一些不能螫刺的昆虫。黄蜂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对脚及一对触角。黄蜂的口器为嚼吸式,触角具12或13节。通常有翅,胸腹之间以纤细的「腰」相连。雌体具可怕的螫刺。口器发达,上颚较粗壮。雄蜂腹部7节,无螫针。雌蜂腹部6节,末端有由产卵器形成的螫针,上连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较强。胡蜂的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经毒2类,可引起人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特别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忧,过敏体质的人危险。胡蜂毒刺上无毒腺盖,可对人发动多次袭击或蜇人。

双翅目:已知在1xx0种以上。通称蚊、虻和蝇。触角丝状或

短而具芒。口器刺吸式、舐吸式。前翅膜质,后翅退化为平衡棒。无尾须。完全变态。

虻:虻类体型粗壮,飞翔力极强,外表极象一头特大号的苍蝇。体长6-30毫米。俗名叫瞎虻,因为它们飞翔时带着嗡嗡声又快又急,好象乱飞一样,但决不是瞎飞乱撞。虻类和其他吸血昆虫一样,只有雌虻才吸血。雌虻口器甚发达,上、下颚及口针都极锋利而发达。每当吸血时,首先用这三件利器划破动物的皮肤,使血液津津渗出,就是坚韧的牛皮也无从幸免。血液流出后,再由唇瓣上的拟气管将血吸进体内。虻很贪食,一群虻在叮咬牲畜时,常使牛马浑身血迹斑斑而狼狈奔逃。虻类最喜欢集中的地方是近水而温度较高的地方,水田、沼泽地、苇坑、流水、静水附近是它们生儿育女的理想环境。它们往往将卵集中产在水中禾本科等植物的叶上,幼虫一孵化便掉人水中,在水下生活,待到化蛹时才游到岸边。

食蚜蝇:食蚜蝇成虫腹部多有黄、黑斑纹,不少种类有明显的拟态现象,往往被误认为蜂。由于蜂很强大,腹末有刺,不好惹;食蚜蝇由于像蜂,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番,不难区分。食蚜蝇属于双翅目,即体上只有一对翅膀,而蜂类属膜翅目,体上有二对翅膀;食蚜蝇的触角短,而蜂类触角较长;食蚜蝇的后足纤细,而常见的蜜蜂等蜂类有比较宽阔的后足,用以收集花粉。对于熟悉食蚜蝇的人来说,即使在飞行中也可以看出它们与蜂类的不一样来:食蚜蝇在飞行时能较长时间悬定于空中某一点,后突然飞到附近另一点,飞行动作平稳,而蜂类飞行时常常有轻微的左右摆动。食蚜蝇成虫早春出现,春夏季盛发,性喜阳光。

动物学野外实践报告心得体会篇五

动物学野外实习中的标本采集、制作、动物生态习性的观察研究等大部分内容是课堂教学无法涉及或侧重的,这些重要的知识只有通过野外实习来学习,因此动物学野外实习又是课本知识的深化和补充。

人类对自然界了解还很有限,有许多自然现象引人入胜,启人深思,在与自然界接触中,学生的好奇心被开启,结合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能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锻炼科学研究的能力。

许多生物系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教学工作,他们把在野外实习中获得的知识结合到教学中,无疑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一些学生即使将来从事其它领域的工作,野外实习时获得的一些实践知识与基本原则方法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自然保护最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方法就是走进自然、了解自然。学生在野外实习中深入大自然,能充分感受到自然界中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流,丰富的物种,自然的和谐与美妙会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他们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是十分有意义的。

野外环境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野外作业工作量大,时常还要忍饥挨饿,跋山涉水,顶酷暑冒风雨,这种艰苦的环境对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不同的生境,不同的物种具有千差万别的形态结构,动物学教学若离开了标本,就会变得抽象而空洞,动物学野外实习为积累标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积累的标本还可向学生及社会开放,普及环保知识。

动物学讲授的是关于动物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与环境相统一的学问,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同样需要深入自然,进行观察研究,动物学野外实习每年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机会。甚至有不少学术论文即是长年野外实习积累的结果。

1.动物学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2.关于野外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3.野外实习目的与意义

4.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5.毕业实习的目的及意义

6.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7.毕业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8.顶岗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9.认知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10.药厂实习的目的及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