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小的船课文原文大全(17篇)

时间:2024-04-28 20:14:05 作者:LZ文人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指导和帮助。

小小的书橱课文原文

穿越“上下五千年”。

我遨游在知识的空间,

叩问“十万个为什么”。

我结识了多少朋友,

海的女儿、快乐王子、孙悟空……。

我有多少尊敬的老师,

鲁迅、冰心、爱迪生……。

我沐浴在知识的海洋,

时而沉思,时而幻想。

我关心童话和小说中人物的命运,

时而快乐,时而忧伤。

我喜爱足球、游泳,

我喜爱旅游、歌唱,

而坐在书橱旁,

也是我最愉悦的时光。

我一天一天地长大,

一本又一本新书充实了我的书橱。

让人们去追寻缥缈的奇花异草吧,

我却在书林中挖掘到无穷的宝藏。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小小的船》课文原文及教案

《小小的船》是一篇经典的儿童美文,它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看懂图意,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星空的美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我在教学中是做了这样设计:

第一步猜谜引入,揭示课题。通过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观看美丽的星空夜景,让学生走进诗意般的情景。并通过读课题和课件演示舟字旁的演变,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课题。

第二步:小组合作,自主识字。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在四人小组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变到质变,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价值,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第三步:识字读文,培养语感。

1、出示“弯弯的月儿”词语,开火车读字音,再让学生画画“弯弯的月儿”,让他们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弯”,还有哪些东西是弯弯的。出示弯弯月儿的图片,问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呢?读读句子。理解“两头尖”然后进行朗读练习。

2、你还喜欢什么?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应的词语“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教学生字,然后进行朗读练习。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认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凭借动画中得到的体验,进一步身临其境。此外,朗读带浓厚的个性化色彩,让学生在各种感官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朗读方式,自由地选择朗读方式,自由地将内心对星空的喜爱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

第四步:想想说说,课外延伸。让学生想象要是坐上月亮船,在太空中会看见什么?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求异思维活跃,在锻炼说话能力的同时,更发展了创新能力。

绿的课文原文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赏析。

全篇重在通过梅雨潭水的绿,抒作者之情。因此文章起笔点题,使读者对本文中心一目了然。写瀑布、梅雨亭的美景是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做好铺垫。所以,作者只作简洁而形象的介绍,便扣“绿”字细腻描绘并时时与文章标题照应。

文章除首尾两句点题外,中心部分是写梅雨潭的瀑布和潭水。作者开头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可是接着并不写“绿”,而是从瀑布着笔。这不仅因为“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而且因为这梅雨瀑也是一处胜景,是作者难以忘情的。在写瀑布时,随着作者观察点的转移,采用从远到近,移步换形的写法。先把瀑布的声音和外观总写一笔,接着分层作具体描述。第一层是写亭。那亭突踞于岩石一角,“仿佛一只苍鹰是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笔把亭子写活了。但作者并没有孤立地写亭,而是以亭为观察点,写出瀑布,点出梅雨浮,谩现出周围的:景色。那亭“正对着那条瀑布”,亭的底下“便是梅雨潭”,亭的三面三面环山拥抱,从亭处望天空,只见微云流过;从亭看近处,岩面阳草丛“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写出了薄阴的秋色。第二层以瀑布的响声为过渡转而过渡写飞瀑。前面说瀑布是“一带白而发亮的水护,这是远眺所见,现在从亭上抬头近望,那就“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了。再俯首细观,飞流急下,那水花撞击在岩上,如“碎玉般乱溅”,又是另一番景象。再对水花作仔细观察,发现它“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点出“梅雨潭”之名由此而来。再就近,又发现那水花如徽雨纷落,随风飘散,轻若杨花,倏然钻进怀中消失,写得细腻动人。

小小的书橱课文原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

2、掌握课后思考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4、能背诵诗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文大意,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文,掌握本课生字。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们都读过什么书?这里有一位小朋友很热爱读书,我们看看她是怎样读书的?我们要向他学习什么呢?打开书23页先来第一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教师指名读课文,一人读一小节,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

手指课文原文

《手指〉这篇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只手上五个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身体矮胖、最肯吃苦,讨好生活的事情轮不上他;食指姿态不苗条,工作复杂,接触危险最多,中指相貌最堂皇,取东西能先触到物却不出力,无名指和小指体态可爱,但能力薄弱。

五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介绍,内容很简单。但是,这介绍却启示了我们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道理:思考问题,要辩证、客观、全面。所谓客观,就是事物原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作者对手指五兄弟任何一个的介绍,都是实事求是的:大拇指比较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而言,就是不够美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做事就是不如大拇指和食指多。辩证,指的是五兄弟中,任何一个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不是说因为做事能力薄弱就一无是处。全面,指的是,作者观察手指五兄弟是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观察思考和比较,客观、全面观察和思考是辩证思考问题的基础。

所谓在联系中思考,指的是文章的最后,作者找到了五个手指之间的联系:团结一致才能够成为一个拳头,作为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成为一个整体,才成为了美观的、能够劳动的健全的手。

手指课文原文

生: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他写的《白鹅》。

生:他是一个画家,也是散文家。

师:你见过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吗?

生:没有。

师:(大屏幕呈现:丰子恺漫画《脚踏车》、《爸爸回来了》、《铜锣响》、《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等)。

丰子恺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为题材的,富有生活的情趣,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创作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的我们司空见惯的手指。

二、提出问题,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课文会读了吗?

生:(自由应答)会读了。

师:下面请同位两人合作,轮读一遍课文,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注意,同位读不好的地方,你可以帮助一下。

生:(两人合作读课文)。

师:读完了?(面对两人)你们两个人是怎样读的?

生:我读一段,吴静云读一段。她有个地方没读好,我教了她一遍,她就会读了。

师:你们不仅有分工,还有合作。通过合作,有了进步,真令人高兴。

师:课文读通了,读懂了吗?(学生有三五人举手)不着急回答,再浏览一遍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手指的什么特点。

生:(浏览课文)。

师:课文主要写了手指的什么特点呢?

生:课文写了每根手指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

师:是的,课文介绍了每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每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每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生:第一自然段。

师:这叫会读书,抓住关键句子,就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把这个句子划下来。

生:(划句子)。

师:我们在阅读时,要善于发现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帮助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师:数一数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自由应答)六个。

师:为什么这篇文章分了六个自然段呢?

生:第一段总写五个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和性格,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写每根手指的特点,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师:你发现了这篇课文的表达顺序,这样的结构特点叫——。

生:总——分——总。

师:(板书:总——分——总)总分总的结构让读者很容易把握住文章的内容。

师:课文的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写了每根手指的特点。那么每根手指各有什么长处,又有什么短处呢?认真默读课文的2—5自然段,划出关键词。

师:(大屏幕呈现。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

生:(默读、标划)。

生:构造简单。

生:矮而胖、头大而肥。

生:应该划“形状不美”,因为后面的“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都是说他的姿态不算美的。

师:你读懂了这个句子的主要意思。这个句子主要写了大拇指的形状,“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是具体介绍大拇指的形状的。

师:找到关键句是读懂课文的第一步,你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从关键句中提取关键词呢?

生:(划关键词)。

师:划完了同学,可以和同位交流一下。

生:(两人交流)。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从句子中划出了关键词,说给大家听一听吧。

生:大拇指的长处是最肯吃苦,短处是形状不美。

生:食指的长处是工作复杂,短处是不窈窕。

生:中指的长处是相貌堂皇,短处是养尊处优。

师:“相貌堂皇”和“养尊处优”这两个词语理解吗?

生:相貌堂皇的意思是指人长得很好看。

师:指男士还是女士?

生:男士。

师:读到这个词语的时候,你脑海中想象的中指的形象是怎样的?

生:中指像一个相貌堂皇的男士,非常高大英俊。

生:(自由应答)养尊处优。

生:我觉得中指就像现在的“高富帅”。

师:从这两个词你体会到了中指的特点。那么无名指和小指有什么长处和短处呢?

生:他们的长处是体态秀美,样子可爱,短处是能力薄弱。

师:如果我们把中指想象成一个相貌堂堂的男士,那么,无名指和小指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是一个娇小可爱的小姐。

生:像林黛玉一样。

生:(笑)。

生:大胖子。

生:(大笑)。

师:你是从他的样子来说的。

生:一个最肯吃苦的人。

师:你是从他的性格来说的。在老师的头脑中,大拇指就像是家中吃苦耐劳的大哥一样,勤勤恳恳。

三、揣摩作者写法的巧妙。

师:作者把每根手指的特点都写得这样准确生动。那么作者是怎样把他们的特点写出来的呢?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屏幕呈现第二自然段。)。

师:读一读,看作者是怎样写“大拇指”的特点的?

生:(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读得趣味横生。好像丰子恺亲自在向大家介绍。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作者在写大拇指的时候,用的是“他”,可见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

师:你很善于发现。作者把大拇指当成人来写,使文章更生动了。

师:还有没有发现?请同学们看一看,“例如”之前的语句与之后的是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了作者用举例子的方法来写大拇指的长处。

生:我发现作者先总写大拇指的姿态和性格,再用例子具体写。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总——分的结构特点都发现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让人非常清楚大拇指的长处和短处。

师:一目了然,是吧。

生:我发现作者在写的时候,还用了分号。

师:你的眼睛真会看。同学们思考没有,为什么用分号?(大屏幕呈现: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生:因为这些句子都是写大拇指的作用的。

生:这些句子的形式都是一样的,后面都用了“叫他”这个词。

师:(大屏幕呈现: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生:(到电子白板上加标点符号)。

师:标点加得很准确。看来同学们会用分号了。再看一段文字。

师:(大屏幕呈现: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师:这里用了什么标点符号?

生:逗号。

师:同样是句式相同的排比句,为什么用的标点不同呢?

生:我发现上面一段中,用分号之前先用了逗号;而下面一段中间没有加逗号。

师:原来在一组并列的句子中,中间用了逗号的,才能用分号。

四、方法迁移,构思作文。

生:(读)人的五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师:(大屏幕呈现这一段)同学们发现了吗?课文结尾一段,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起读一遍,记住这个道理。

生:(齐读)。

师: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人、物需要合作?

生:小组需要合作。

生:跑接力赛的时候,需要合作。

生:走路的时候,人的手臂和双腿需要合作。

师:只用腿走不摆手臂,变成小木偶了。

生:(笑)。

生:乐队里面的人需要合作。

师:如果各个乐曲不合作,那可乱套了。

生:(笑)。

生:钟表里的指针需要合作。

生:人笑的时候,嘴巴和眼睛需要合作。

师:同学们看老师的脸(师:挤眉弄眼;生:笑),脸上的五官也需要合作。

师:同学们越来越关注这些小事了,生活当中处处需要合作。

师:如果让我们写《五官》,你觉得应该写几段?

生:五段。

生:不对,写七段。还要加上开头和结尾。

师:第一段写什么?

生:先总写五个器官有不同的样子和作用。

师:(大屏幕呈现:每一个健全的人,脸上都有五官。这五官,各有不同的,各有不同的,)。

师:不要小看了这几个词语,它掌管着整个文章的内容。如果你填写了“各有不同的样子,各具不同的作用,下面几段都要围绕这两个特点来写。

师:结尾写什么?

生:结尾要告诉人们团结合作的道理。

师:老师期待着阅读同学们带有子恺风格的大作,下课。

推敲课文原文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3、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推敲”的含义,品味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过渡:这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诗,通过预习你知道有关贾岛的介绍吗?

2、生简介,师相机出示: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了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指名朗读。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板书课题,推敲(提醒“敲”字的书写)。

4、请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不同点。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1、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皎洁妥帖推敲簇拥宽恕莽撞和尚斟酌吟哦犹豫不决。

(2)指名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

(1)课文从哪一自然段到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故事。

(2)默读2-7自然段,试着用列小题的形式介绍故事的发生、经过、结果。

(3)集体交流,师相机板书。

月夜访友,未遇留诗。

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误闯仪仗,说明缘由。

韩愈辨识,贾岛认同。

三、抓重点段落,理解“推敲”

1、自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韩愈认为选用“推”还是“敲”,理由有几点?

2、出示课文第七自然段,指名朗读。生交流。点拨:为何说“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联系第二自然段内容,以有声反衬无声)。

3、理解“推敲”,齐读最后自然段,理解“斟酌”。

四、品味文字,学习推敲。

1、贾岛写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下面,我们也学习学习,来推敲以下故事里的文字。

出示:一天,贾岛去长安成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1)学生自读品悟,出示“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读读悟悟。

(2)交流。“摸”用的好,贾岛因为不认识李凝的家,又是夜晚,摸不清方向,找来找去,找了很久,好容易才找到,更体现了月夜清幽。

(3)“拜访”用的好,写出了贾岛对李凝的敬意,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

(4)指名朗读。

2、出示: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好,好在哪?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如痴如醉的样子,体会贾岛的认真严肃的作诗态度。

五、作业练习。

课后练习题4。

手指课文原文

设计理念:

本设计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按照“感知--感受--感悟”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提高略读能力,扩大阅读面。从而培养学生写“所见、闻所、所思、所感”作文。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读读记记“瘙痒、窈窕、秽物、堂皇、缈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清楚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你们猜这是什么?对,就是手指。

2、谈话: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可你去仔细想过他们吗?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板书:5*手指。

3.简介作者:丰子恺(出示课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那么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丰子恺先生笔下五个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出示课件)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瘙痒、窈窕、秽物、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本文语言浅显朴素,较容易理解。)。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_,最后总结写___。

(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峡课文原文

三峡(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呜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有首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长城课文原文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阅读题。

1、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那些动词说明已经来到了长城?

3、“很自然的想起”体现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4、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表示无数,包含了作者无数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的长,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之情。

答案。

人生课文原文

夫差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夫差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夫差发现了。夫差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夫差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夫差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夫差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夫差恍然大悟,连声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松鼠》课文原文

我曾在其它地方谈起过这只巴西松鼠,它全身呈深铜绿色,高高翘起的尾巴顶部和腹部呈红色。也许我这样描绘它嫌早了点儿,其实我对它并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因为,那时我把它叫做“田松鼠”和丽科特。比我聪明的人恐怕也会全搞错的。

最初我就觉察到皮蒂的确野性十足,换句话说,它对人一无所知,竟然以为可以无所顾忌。它的身上燃烧着一颗海盗和山大王的灵魂,并在它那站起来才二十二厘米长的身体里随意地表现出来。

第一天,它就把波斯猫吓得直打哆嗦,而叭儿狗在它面前简直就说不出话来。瞧着这个快活、疯癫的家伙一本正经地坐在椅子靠背上,瞪着那双羚羊般椭圆形眼睛盯着每一样东西,有谁会不发抖呢?它一边嘴里咂咂作响,一边摇晃它那嵌有一条“涤带”的可爱的圆耳朵,把榛子壳和它的威风胡乱地撒向我那些惊愕不已的小动物。

第一天,它喝牛奶,在我头发上蹭干净双手,然后摹仿松鸦的叫声,朝空中蹦跳。它沿着天花板的突饰奔跑,隔一段时间,又趴在一块路易十六时代的地毯上,把一个戴头盔的半裸人物的鼻子吃掉。不过,它并不认为我会惩罚它,又回到我的肩上,梳理我的头发,并且把它那冰冷而友善的小鼻子、肉乎乎的舌头在我耳朵下方摩擦,它那独特的气息散发出麝香的芳香。

“它挺可爱的,可是……它对人友好吗?”我的男女朋友这样问道。

他们真放肆,竟如此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而他们的问题总是同样的问题。多么苛刻,而且,对待动物多么卑劣……“有来有往”,可是我们又给了动物什么呢?一点食物,——和一条锁链。

“把它栓起来,它抓了一团毛线!”

一条在皮蒂童年时就箍在它腰周围的锁链磨损了它的毛皮。它那像羽毛一样轻盈、像火焰一样闪耀、翘在空中的尾巴在跳来跳去时发出一种如囚犯戴的镣铐的声音。

“抓住它,把它栓起来,它把糖果盒拿走啦!”

它被缚住以后,就把自己手指长长的手、那一天要洗十次、保养得很好的手塞进钢制腰带和肋部之间,陷入沉思。当我带它去乡下时,我才恍然大悟,直到那时,它一直过的是沉闷的城市生活。它没有马上从敞开的笼门走出。它把两只手紧紧贴在胸前,聚精会神地眺望由花园、草地和大海构成的一望无际的绿色,身体则很有规律地颤动,我只能把这种颤动比做生命垂危的蝴蝶的抖动。它那美丽的、像一颗泪珠般凸起的眼睛里映出一片绿色。

不过,皮蒂已经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并不指望有过分的恩赐。我牵住链子的另一端,它便随我一道在草坪上行走。在草坪里,它干净利落地小便,采摘一粒粒黑色的野果籽。然后,它用前肢抓住一棵盛开着鲜花的女贞树底部的枝桠,发疯似地摇动它,咬住它,好像要看一看这树枝是否是活的。

然而,那时它只有一条稍长的锁链。难道不该警惕野猫、狗、寒夜,尤其是我放养的四只来回盘旋了望的雀鹰吗?那些自由自在走动的动物渐渐靠近它,有时使它亢奋,有时又惹它发怒。它遇见一条脆蛇蜴,耳朵之间的额头上便马上堆起皱纹,竖起了脖子和尾巴的簇毛,血丝也蒙上了暗色水晶般的眼睛。在我起来调解之前,皮蒂已在那里翻了个空心筋斗,像一只好斗的公鸡在空中打了个旋,那蠕蠕而动、并不伤人的小蛇已然躺在地上,断成了两半截。

对癞蛤蟆,松鼠仅仅表现出相当反常的厌恶。有时它向表皮长满疙瘩、肥肥的雌性癞蛤蟆伸出了爪子,显得很友好地搔它那脓包状的脑袋,但癞蛤蟆却鼓起了肚子,表示拒绝,皮蒂气得眼睛都红了(的确是这样),发出刺耳的喊杀声。

它度过了愉快而充实的复活节,它发胖了。除了我敞开给它的榛子、核桃、杏仁外,它还咬了窗帘、镜框的一角,凿穿了一个银匙,整天把一根葡萄枝搂在怀里来回走动,并用嘴唇舔着。它在我两肩之间轻盈地窜来窜去,朝我的耳朵吹气,可我讨厌他身上那条链子发出的声音和它柔软光滑的肋部的周围那一小圈被磨损的皮毛。

五六月间,在巴黎我那小小的园子里开满了白洋槐花,杜鹃花和葵花。皮蒂被关在笼子里,它把自己可爱的鼻子挤在两条栏杆之间……我知道,我最终会打开笼子,解开它的锁链,并且我会想念它。

我给皮蒂自由的时候,回想起来正是六月,那时和煦的微风轻轻吹拂,洋槐花和双瓣樱桃花宛如一条条洁白的斜线在空中摇曳,而重获自由的松鼠却一动不动,它双手交叉,久久地、聚精会神地坐在窗台上。它开始做自己的习惯动作——把手塞进腹部与链子之间,但是它没有找到链子。它笨拙而轻轻地跳了一下,估量那个原先拴它的锁链的准确长度,然后又尝试着跳了一下,那一刻,它只是瞅着我。最后,它不安地咳嗽,接着变快速地奔跑起来,然后,消失得没有一点踪迹。

那一天,它没有离开花园。在杜鹃花、洋槐花丛中,在我那低矮的房子的天沟里,重新开始那人间天堂般的生活。一群燕子和麻雀飞来飞去,它们围着皮蒂,对它歌唱,时而用喙啄它,它便咕唧不休,开始蹦蹦跳跳,鸟儿们看见它这样,劈劈啪啪地像鼓掌似地舞动翅膀。它欣喜若狂,得意忘形,追逐着我那只宝贝猫,并把猫从洋槐树那儿撵走,它自鸣得意,像洗瓶毛刷那样蹲在树上,一脸满不在乎、睥睨万物的神态:“现在,轮到谁拉?”

放假了,我们管不了它拉。

皮蒂来到花园里,在三条小径环抱的几幢住房附近玩耍。它并没有失去喜欢社交的性情,甚至还向那里的居民施展自己的社交本领,于是有人前来对我说:“皮蒂在尼古罗街午餐,吃了高脚盘里的合同和一些葡萄干。”

“皮蒂在维塔尔街躺了两个小时。它坐在钢琴上,听小姑娘学唱歌。”

“有人从勒鲁太太家来,说要看一看皮蒂有没有带回一把镶银的玳瑁小梳子,它是从小梳妆台上拿走的。不过,勒鲁太太说,如果找不到,也没有关系。”

它每天早上出去,晚上回来,精力充沛,皮毛光亮,因为获得自由的缘故,甚至因为感恩的缘故,它显得神采飞扬,它从来也不会忘记回家,从来也不会忘记向我滥施松鼠式的爱抚和亲吻。这重新开始的世界,这一和谐状态,这野生动物和我们之间的纯洁关系,持续了两三个星期。有一天晚上,皮蒂没有回来,从此以后的晚上也没有再回来。我确信,人类的双手重新箍住了它,箍住了它的毛皮,它那用来滑跳的柔软的后爪,它那为了伸出脑袋让人抚摸而贴在两侧的耳朵。

正是由于想起皮蒂,想起那些生活在我们中间感到别扭,因而悲伤地隐居起来的其它野生动物,我才经常体味到“对人的厌恶”。

《灯光》课文原文

三、1.不但……而且。

2.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蒋作宾强烈要求用汉语发言,并对反对者进行了义正词严的反驳,赢得了在场大部分代表的赞扬。

3.勇敢、爱国的人。

四、1.等于修水库,雨少它能吐。

2.多下农民愁。

3.人懒地生草。

人生课文原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夫差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夫差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

夫差决定去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夫差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夫差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于是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部在意。夫差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少年说:“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不停地歌唱,饮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夫差想了想说:“你讲得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黄鹂课文原文

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童年时,我很迷恋过一阵捕捉鸟儿的勾当。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或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的时候,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它既不在我那小小的村庄后边高大的白杨树上同黧鸡儿一同鸣叫,也不在村南边那片神秘的大苇塘里和苇咋儿一块筑窠。

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前几年,终于病了。为了疗养,来到了多年向往的青岛。

春天,我移居到离海边很近,只隔着一片杨树林洼地的一幢小楼房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清晨黄昏,我常常到那杨树林里散步。有一天,我发现有两只黄鹂飞来了。

这一次,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并不匆匆离开,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

每天,天一发亮,我听到它们的叫声,就轻轻打开窗帘,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一天清晨,我又到树林里散步,和我患同一种病症的史同志手里拿着一支枪,正在瞄准树上。

“打什么鸟儿?”我赶紧过去问。

“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地说,“你看看我的枪法。”

这时候,我不想欣赏他的枪技,我但愿他的枪法不准。他瞄了一会儿,黄鹂发觉飞走了。乘此机会,我以老病友的资格,请他不要射击黄鹂,因为我很喜欢这种鸟儿。

我很感激老史同志对友谊的尊重。他立刻答应了我的要求,没有丝毫不平之气。并且说:

“养病么,喜欢什么就多看看,多听听。”

在他们的房间里,只挂着契诃夫为他们写的褒词就够了。

惋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情谊,不能得到这两只惊弓之鸟的理解,它们竟一去不返。从此,清晨起来,白杨萧萧,再也听不到那种清脆的叫声。夏天来了,我忙着到浴场去游泳,渐渐把它们忘掉了。

有一天我去逛鸟市。那地方卖鸟儿的很少了,现在生产第一,游闲事物,相应减少,是很自然的。在一处转角地方,有一个卖鸟笼的老头儿,坐在一条板凳上,手里玩弄着一只黄鹂。黄鹂系在一根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我站住了,我望着黄鹂,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

“你要吗?多好玩儿!”老头儿望望我问了。

“我不要。”我转身走开了。

我想,这种鸟儿是不能饲养的`,它不久会被折磨得死去。

这种鸟儿,即使在动物园里,也不能从容地生活下去吧,它需要的天地太宽阔了。

《咕咚》课文原文

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猴子看见了,问他为什么跑。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小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这一下可热闹了。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拦住他,问:“‘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大象说:“没看见,大伙都说‘咕咚’来了。”野牛拦住大伙问,大伙都说没看见。最后问兔子,兔子说:“是我听见的,‘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跳水课文原文

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船上的人都站在甲板上。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可笑的鬼脸,模仿人的样子。它显然知道大家拿着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猴子跳到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它好像故意让这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不一会儿,他已经顺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了。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时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灵巧、更快。“你逃不了!”孩子一边喊一边往上爬。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气急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了,这时凭借子把身子尽量伸直,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爬到桅杆的顶端,乱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

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都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惊呆了。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

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见下边的声音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本来是要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跞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一颗炮弹落到大海里。二十个勇敢的水手已经由船上跳到海里。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孩子的身体浮上来了。水手们把他抓住,拉到甲板上。过了几分钟,孩子的鼻子里、嘴里控出许多水。他又开始呼吸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