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书法心得体会 读书法心得体会(模板6篇)

时间:2023-09-17 18:52:41 作者:影墨 2023年书法心得体会 读书法心得体会(模板6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书法心得体会篇一

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方式,通过阅读书籍,不仅可以收获知识,还能开阔视野、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然而,如何有效地阅读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的问题。在我多年的读书经历中,我积累了一些读书法的心得和体会,下面将以连贯的五段式文章给大家介绍。

首先,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读书时,我习惯在阅读前先浏览目录和索引,并作简单记录,以此了解书的内容和结构。同时,我善于利用书籍的封面、标题、导言等,迅速了解书的大致内容和主要观点,为后续的阅读做好准备。在阅读中,我会注意标记和做笔记,重要的观点、关键词等会用不同的颜色做出区分,便于回顾和总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使阅读效率更高,理解更深入,整体阅读体验也更加愉悦。

其次,精选适合自己的读物也是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非常重要。我平时会针对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了解的领域进行收集和筛选,在图书馆、书店或者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书籍,然后经过简单的预览和比较,确定最终的阅读对象。精选适合自己的读物,能够增加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

此外,加强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是提高阅读效果的关键要素。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收集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在阅读过程中,我会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和目的。同时,我也会和作者进行思维对话,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反思,并通过做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回顾和深入思考。通过不断地提问和思考,我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提升了阅读效果和体验。

再者,与人分享读书心得和体会是巩固和提高阅读水平的途径之一。读书是一个独特的体验,每个人对同一本书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与他人分享读书心得和体会能够促进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会和身边的朋友、老师或者书友进行讨论和分享,其中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加入读书俱乐部或者参加读书分享活动。通过与他人分享读书心得,我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内容,还从他人的角度获得新的思考和观点。

最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读书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平。读书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的事业,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在我的读书实践中,我坚持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有时候短暂的15分钟,有时候较长的数小时,但无论如何,我都始终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持之以恒地读书不仅让我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还养成了勤奋好学、深入思考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并将阅读的积极影响和收获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通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精选适合自己的读物、加强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与人分享读书心得和体会以及坚持不懈地读书,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果和水平。阅读不仅带给我们知识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希望我的读书法心得和体会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共同享受阅读的乐趣和益处。

书法心得体会篇二

大家都知道读帖,也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心得。也有人是走马观花,不能细致入微。这样一来,眼睛看不到微妙的东西,自然手上表现就趋于直白。

在下面技法方面要具体讲,不多赘述。

很重要,选不好,就走弯路。现在大家选帖概率最多的是《兰亭序》,目光都盯在这里,而且是非兰亭不写,非宣纸不用,这就不好了。《兰亭序》是经典,是千古不朽之作,完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王圣人用的纸上有涂布(唐以前),现在的宣纸根本无法表现。再者就是,那不是我们能参透的,历代大家都想解决都没法解决,而我们,不论才情、功力、学养,连历史上的二流大家都没法靠近,《兰亭序》的神秘就连王圣人都不能重现,我们就根本没法梦见。但一些人根本看不到这种差距,就象是幼儿园的孩子矢志不渝地在研究“歌德巴哈猜想”。

象祭侄稿、寒食、蜀素都是这样,象精美的元青花,我们可以喜欢它,欣赏它,但把它打碎了,再造一个出来,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利用空间几乎为零(董其昌评蜀素如狮子捉象,是何等的生猛,我们也没有鲁公的悲愤和东坡受贬的凄寒,时过境迁啊)。古代大师们留传下来的东西很多,手札、诗册,相对性情的东西要多很多,可利用、再造的空间也很大,这才是我们要学的。

1、吃猛药。一天10000字,连续一周的效果比一天写100个字写半年管用,大脑存盘也牢固。时代的约束,我们只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晒好了网,才能打到大鱼。

2、相对专一,集中突破。在一段时间内,一定要专一,集中力量找规律、抓特点。比如,学米,半年之内就学米,别的先放下,要大量的临帖,最好一天要从前到后趟一遍,第二天选重点(自己喜欢的,容易上手的,难度特别大的)进行精临,做到细致入微。这样日复一日,即使进入视觉疲劳期也不要停(非常关键,正是上台阶的时候),挺过去,半年后再看(不要半年),每个月在手法、认识上都会有大的飞跃,也牢固。千万不要朝三暮四,看别人获奖、入展就得红眼病,就跟风,这样只会毁掉您辛苦建立起来的原有体系,就象电脑染了病毒,有百害而无一益。另外,别人适应,您不一定适应,就像臭水河的鱼虾,换到清水中就会死掉。

3、适时递进,见异思迁。上面提到的专一只是相对的,当写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及时换帖。如何换帖,不要盲目,最好是找相近体系的东西,千万不要作大的变动。比如:学米,可参考宋人的东西(其他三家的东西,陆游、吴琚父、蔡三家、苏老泉等等)。同时,为了丰富笔法可涉猎二王、书谱等东西,也可学习赵松雪的手札、董其昌的手卷题跋等,近亲繁殖,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保持纯度,就象盖大楼,一层一层往上垒。

4、朝花夕拾。过一段时间再回来,拾遗补漏,会有新的发现,及时调整。重点精临,定型。

5、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集腋成裘,裂锦成衫。与古为徒,广涉博取,集古字。有了上面的定型,学什么都可以,尽量走的远些、深些,不要怕回不来。

王羲之一本字帖,两千多年来,大家都在看,都在学,但成功的屈指可数,当然有悟性的成分。大家在参考上古经典时,每个人的着眼点不同,理解的深度不同,所以抓住的信息也不一样,这从临作中都能表现出来。尽量一个字一个字看,一笔一笔看,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不要放过。要练就差别人所不能察的本领,对观察到的东西最好用不同彩笔涂一下,临帖的时候多注意,要准、狠。

手势决定了一个字起始转换,决定了行气的贯通,决定了整幅作品的气场。一笔一势,顾盼生情,不理解这个关系,作品就会支离破碎,形成气阻,或各自为政,既没有道理,也不合生理,即使有性情,也是低级的小趣味。

大家每谈行笔节奏,必谈提按,这其实是最简单的一种见解,古人的东西不只提按所能解决的。

开始阶段最好形象,学一家重点在找规律,特质的东西,然后再参入其他东西,当对点画有了相当深的理解后意象就自然出来了,不能刻求,一味谈感觉,有时感觉会害人。

书法心得体会篇三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字文化的代表之一。教授书法不仅传承了我们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教书法是一件艰巨而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将从个人的实践经验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详述教书法的心得体会。

二、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分层次教学

教书法对于学生的年级、性别、文化背景、文学基础、兴趣爱好等都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层层把握,对学生进行分类的教学安排。对于书法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练字、笔画、描红等练习,来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规范、精湛。而对于书法基础差的学生,则需要进行适当地分步和分类,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基础情况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比如,对于初学者,可以通过了解基本笔画结构、熟练掌握基本笔法、在字帖上模仿并且逐渐熟练书写汉字。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奥秘,进而更好地掌握书写技巧。

三、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对于书法教学来讲,教学方法无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例如练字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主练字、多人合作学习、音乐节奏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比如,在教授学生书法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可以以历史故事、文化艺术知识、游戏竞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觉得枯燥、无聊,真正学有所得,天天有收获。

四、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书法、诗歌、画画、印章,四种艺术都要向中华文化学习,我们教书法绝不是只教书法本身,而是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教授书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感受绘画、学习篆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教授书法过程中,可以选用经典诗歌、古文词章等文学经典激励学生,或者利用书法作品配以图画形成“诗画或诗书印联”。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成为了我们建国以来对外宣传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且不断鼓励学生多读中国经典诗词,深化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学素质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六、总结

总而言之,教书法不仅仅是一种纯技术性的传授,更是一种带有文化涵养的、在沉淀中不断发展的学科。在教书法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教学,同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诗、书、画、印”的文化融合教学,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知行合一,把书法教育贯穿到学生的一生当中,并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海无涯的求知欲。

书法心得体会篇四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以方正端庄的结构、线条优美的造型、风格各异的体势、内涵深邃的意境,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下来就跟本站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书法创作心得体会吧!

人们熟知苏东坡的一句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其实,东坡还说过:“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胸中之竹,毕竟不等于手中之竹。王国维所说的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白石老人作画的所谓“一挥”,都是学化于才、熟而能巧的结果。齐白石早年临摹金农的画作,惟妙惟肖;为了画好昆虫、鱼虾,他长时间地观察写生。老人的画,那几片叶茎,看似粗犷随意,却搭配得那么精巧,你要移动一点点都不行。这些,充分说明“大家之能得心应手,正先由于得手应心”。傅山说“宁真率、毋安排”,不是说不要谋篇布局、意在笔先,其意应是“极有布置而了无布置痕迹”,徐青藤的这句话透露了天机,正像韩退之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草色遥看近却无”。

此外,一件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在作者的有意处,而在其无意处。戴熙说:“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有意盖不如无意之妙耳。”陈曼生也说:“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有时,有意着力的地方,偏偏导致了天趣的流失,在战术上,虽属锦上添花;在战略上,已是画蛇添足。

即便是优点,过分地强调或表现得不是地方,也会变质变味。恽南田论画“习气者,即用力之过”,强调“宁恒见不足,毋使有余”,正是这个道理。相反,局部的瑕疵,有时并不妨碍作品整体的成功,恰如黄庭坚所言:“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

中国书画注重功夫,熬出来的功夫。宜乎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最忌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学生抱怨老师:您老是要我夯实基础,别人的墙已经砌得老高了!他不懂老师对他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岁月的力量不容忽视,《书谱》所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哲理深刻。以为别人几十年走完的路,自己几年、几个月就能走完,是幼稚。艺术学习、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自有其规律,这些规律又是无情的。违背规律的催长、“打造”和走捷径,只会得到与初衷相反的结果。

从较长的时间看,书画家们对艺术的追求,好比接力赛,更像是“马拉松”。起跑时人头攒动密密麻麻,能跑完全程者却已不多,能打破纪录者更是寥寥。那些开始不久就在领跑的选手,往往难以“领”到最后,甚至难以跑到终点。有人说“赢在不该赢的地方,比输在不该输的地方,输得更彻底”,不无道理。

一种艺术风格、一种个人面目的成立,既要得到人们的认可,更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陆游在《学书》一诗中说得好:“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要想真正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人,必须具备这样的眼光和气度,不计较一时一事,而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自甘寂寞。

要学好书法,首先要临帖。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累积有五千多年的优秀遗产,任何书家,都只能在学习和继承先人的前提下创新自立。学书法,就得临帖。入门需临,变体也需临。

读帖则是一种心功,这种功夫看似轻巧,实际比手的训练更难。它是一种默临、默记,是一种揣摩,是实现从钩、摹、临的“入帖”到得其字帖的神韵、势度、用笔、行气或结构布局技巧的“出帖”之道。

鉴于本次开课《泰山刻石研究》,谈一下这四周的书法临帖、读贴及创作的心得体会。

一、临帖

中国书法强调内外功结合,内功是基础,贵在一个“功”字,而外功则是修养。临帖练字是书法的字内功夫,所谓“笔突万支”“笔冢成山”,讲的就是字内功夫的修炼。在这个阶段,学书者通过毛笔这种特殊的书法工具,从文字的点画俯仰之中,从线条的抑扬顿挫之间,去感受笔情墨趣。这个阶段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帖习字,反复揣摩其字形结构方能奏效。经过长时期的练习,从泼墨染翰之中去采撷天地正气,就会感到一种禅意的祥光在心中漫射开来,从而获得胸怀的舒展和放达。

四周临帖的体会:

1、运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方笔、圆笔,按笔、提笔)

成熟的艺术往往具有比较严苛的规范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技巧。运笔的技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流派、书法家的书写习惯等不同,形成了所谓不同的笔法,“中锋”与“使其中锋”本身就是传统论述中关于笔法的重要核心部分。

2、笔顺

谈线条、谈构型、谈布白,同时还要关注笔顺。所有的线条不是同时呈现在纸上的,是有先后的呈现,并且这种先后次序不是无关紧要的,不是拆破打散随便安排都可以的。

3、速度

初临帖宜缓宜逼真,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书写的速度,缓慢不羁仅仅在笔画运行时,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下笔和下笔前的准备。古人说凝神敛气,不是夸张。当你握笔紧张,手都在颤抖,呼吸急促,肺部收缩,如何能写得好呢?必然不能着急下笔,需要调整好呼吸后,以最放松的姿态,自然舒适的写出这一笔,完结之后,再准备下一笔。久而久之,加上读书的功夫,最终需要养成的是一种静气,自信而淡定。

4、姿态

人可贫,而行为不可猥琐,书不佳,唯姿态不肯让人。字已不佳,更无赴急草率的资笨,更要讲求书写时的姿势,头正身直、臀平足安。

二、读贴

读帖,可使自己更多地了解各家各派书风,从而融会贯通选择,创立自己的风格。实际上,读比临、比写都要多得多。读可以“破万卷”而临摹再多,于几千年累积的优秀碑帖,也不过凤毛麟角,书道中的“厚积”,非同小可。

这段时间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书法临帖,从书写毛笔字的三要素中体味每一笔在这个字中的行气、势度。老师还亲自带我们去岱庙、经石峪考察,观看历代书法大家的石刻作品,风格各具特色,独树一帜。虽然他们的风格各异,却是同样的拥有一种气势,磅礴有度,能感觉到是用心写出来的字。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其神韵。

三、创作

在临帖与读贴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字体创作具有自己风格书法作品,通过书法表达一种心声。

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笔墨线条造型艺术。我在每次书法创作前,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内容,然后设计章法,把每个字的写法、每行字的大小布白都考虑好以后,再进行对帖临习,以唤起自己的创作灵感,进入角色,然后把事先选择好的书写内容进行作品创作。

这一个学期的书法与上个学期不同,主要学习的是行书,而且不仅仅是行书的临摹,更是在临了一段时间的帖子后,在其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包括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书法,经过历代先民或书家的摸索研究、学习实践,终于确认了表现汉字之美的不外五大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而且总结了一整套的“法”——“笔法”,而这五大书体又离不开线条,线条之于汉字书法确为关键因素,没有线条即没有汉字,没有线条的变化,即没有汉字美的结体变化,更无美的章法和艺术风格的变化。

不同的书体,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即便是同一作者所为,也依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有多面一样,同一位作者的笔下同样可以呈现不同种类的书体和面目繁多的风格情趣。虽然目前只临摹过苏轼的行书,但老师建议我们学习两三个不同书法家的行书字帖,即使是楷书也最好多学习几种。

学练书法,要练用笔,要练结体。学用笔、学结体,首先需要入帖,先入帖,先继承,但继承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创新,但没有前面的继承,又怎样谈创新呢?创新需要出帖,不是一种帖,需多种帖,那就需要学习别人的东西,集多个人的优点,融会贯通,结合自己情况,创出新风格,写出新特点。

书法的结体,将横线缩短,竖线拉长,就出现了长体造型的汉字——小篆;将横线左右拉长,竖线缩短,就出现了扁体造型的汉字——隶书;将线条做对比不大的平正规整组合,就出现了正方型或长方型的汉字——楷书;将线条做不规则的恣肆组合,就出现了形体多变的造型——行书、草书,而且用笔轻重、行笔快慢、用墨浓淡、线条粗细、毫锋软硬都对线条、章法风格特点产生影响。

我其实挺仰慕那些卓有成就的大家,在他们的笔下一切内在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尽管形式多样书体各异,但其蕴涵的大的审美气息却能一脉贯通,随意点染都能显现自己独有的风神。我想,那一定是书家的内外修养达到了某种较高境界后的自然结果;至于自己目前行书章草魏碑等“不相往来”的格局,也希望随着技法的日益磨砺、功力的不断积累,乃至于其他修养的逐步加强而会有所改观。所以更高层次的书法语言,已经不再是笔法字法的特点,也不是章法墨法的习惯,而是充盈在其中、无处不在的神采和气息。这些,才是需要我们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

书法心得体会篇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看作是一种人文艺术的代表,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练习书法来获得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宁静,准确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在我看来,书法是一种通过准确和简明的方式,传达最大的情感和表达。它让我了解到,一个人的心境和字写得好坏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也是一种对自己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过程。

二段:

阅读传统经典著作和经典书法是学习书法的首要步骤。读书和写字的过程相辅相成,获得文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创意和灵性。更重要的是,许多古典书法作品是经过长时间沉淀、多次润色才形成的经典之作,这些书法作品中有着许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时时彰显着儒家文化中的精神和气息。

三段:

书法的基本技巧是必须掌握的,这包括了笔画、线条、字体等方面。这些技巧可以通过严格的练习和教学,不断自我征服自己并且提升技能。但是技巧不是一切,书法更多的是在于心情和灵魂的融合。书法是一种内心表达和情感传达的方式,创作中的用心和感情都会被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因此,多样化的书法风格中,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四段:

“文以载道”,书法第一个目的是要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当笔触轻柔或沉郁,甚至是狂放或奔放时,它们都是书法作品中那种非常重要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书法家的境界达到了用笔尖描绘出笔下之心的意境以及思想和哲理。当观赏者接收到的纸面飘动的是一种深深的思考和洞察世间万物的智慧时,他们会深深被打动,并开始思考。

五段:

最后,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忽略其它方面,如线条和笔画的松紧度、墨水的控制以及常用的颜色分类等。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师长的教诲和建议。书法并不是一种可以短时间内轻松掌握的技能,而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慢慢获得的。我们需要在过程中体验到的喜悦和进步中不断前行。这是一种执着的精神感和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给自己设定高目标并努力不懈的追求,不断尝试和创新。最重要的是,享受学习和创造的过程,那是独一无二的。

书法心得体会篇六

岁月如梭,新的一年不可逆转地又要结束了。或许是逢年多思的缘由,书法与人生这一看似互不相干的命题,却时常萦绕于心,并且有了以笔留痕的冲动。

人生难,学书亦难。人年少时,言谈举止常常无所畏惧。而到中年,无形中就变得有所顾忌甚至小心翼翼了。究其原因,大概是真正领略到生活的不易与人生的艰辛吧。对于学书,可以说是“童心便有学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因之获得不少夸赞与奉迎。而窃喜之余,甚至以己之长较他人之短,内心不免生出些许的轻浮与自傲。当聆听了南开大学书法研究生导师田蕴章教授的三百余集书法讲座之后,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方知什么叫大、什么叫家、什么叫风范。羞愧之余,庆幸自己被田老适时地导引向“书法人生”的“中年“,开始变得理性而自知了。按照古人通论,成一画家得需十年,而成一书家得需二十年。真正的书家,既是文人,又是墨客。自己年近不惑,已无缘于书家光环。然有幸直面书法这一国学文化的高峰,虽然像无知的孩子挨了巴掌,但已知足矣。我感到书法是上苍赐予我人生中年的礼物,让我在传统文化中感知中年的厚重,在提笔临习中体味努力的艰辛。对于书法,不仅是写好字而已,还有其背后丰厚的国学文化。没有国学文化支撑的书法是苍白的,把书法看成只是写好字的认识是肤浅的,而背离书法之“法”、盗用“书法”之名的所谓“创作”、“艺术”更是装神弄鬼、迷惑良知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同样,对于人生,如果仅仅满足于吃喝拉撒、养尊处优,我们的人生将是怎么样的一种境界?我们的社会将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社会来讲,不允许我们无为,更不允许我们无知。

一是简字往往难写。一二三四五,之乎者也哉,这些看似简单的字,用得最多,要写好却难。因此,古人给其注入的法则也很多,一旦写不好,毛病极易显现。故古人常以小楷为日课,心不厌熟,手不厌精,可谓熟能生巧、妙笔生花!对于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看似简单,但凡食人间烟火者,个中滋味自知。对个体来讲,简单的事办成了,小事做成了,则往往成就了大事,甚至成就了梦想。

二是繁字蕴含人生哲理。所谓繁字,笔画多,结体难,更需假以时日。为此,古人在宏观上把握字形,微观上处理笔画。常常惯以虚实、迎让等法则,做到布排匀称,虚实结合,平险一统,顶天立地。联系人生处世,人们常常满脑子的事,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以书法此道理解团队精神等等,则常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是当书匠易,难在为文。联系人生,当书匠好似人们长躯体,多是生理意义上的东西。真正的书家,难在为文。文是灵魂,书是载体,更象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人的一生可以在物质财富积累上达到极致,而对精神层面的不少东西却难以企及,给短暂的人生增添了许多缺憾,使得我们身上少了些令人回味、值得传承的东西!

四是书法与人生何须刻意描作。古代先贤之与书法,多是信手拈来,顺流而下,那份率真、自然、生动、亲切,留给了后人发自心底、任由心性的美,这大概也是书法的“特色美”。而时下有人否定古法,抛弃古法,自立门户,舍本逐末,哗众取宠,欺世盗名,令人堪忧。有人说,人生百分之三十是活自己,而百分之七十是当演员。对此,我亦认同。但我更看重的是那百分之三十,对那百分之三十的怜悯与留恋,就像追求书法那天真率真的自然美一样痴迷。我们的书法、我们的人生,如果一味地刻意描作,书法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又有多少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