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10-09 02:04:27 作者:ZS文王 最新小学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教学反思(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篇一

低年级以识字为教学重点,到了三年级过度到以阅读教学为重点,把最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读书、感悟、拓展,忽略了检测学生的识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三年级要培养学生的浓厚识字兴趣。这说明识字教学还是不能放松。没有认识生字哪来的感悟?所以在讲这节课时先出示了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指生认读并用你喜欢的词语练习说一句话。这样做即检测了学生对前一节课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又对学习好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是支玉恒告诫我们的一条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法。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抓住一条主线:文中的小男孩那些地方让你觉得他很了不起,面对困难永不退缩?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文并画出有关的语句。学生通过读感悟到:他年龄小台阶高很了不起。站都站不稳腿哆哆嗦嗦可他等台阶的愿望十分强烈。面对一次失败他没放弃而是憋足了劲,小脚又一次踏上台阶成功的站到了人行道上。(学生感悟到什么就让他读有关的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一、读的形式有些单一

纵观整堂课,发现学生是练习读文了但读文的形式有些单一。如:在文中描写老奶奶与小男孩的妈妈话语时,指采用了指读、自由读的形式。如果再让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或班级内在展示读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起来会更好。

二、课后要布置作业,提高课堂实效。

总之,路慢慢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兮。

小学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篇二

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2只蜗牛,便于课堂上进行观察和教学。可有两位学生没等老师来上课,他已经把蜗牛给弄死了。另一位学生课前拿来玩弄时,不小心蜗牛掉到地上,刚好经过的同学给踩死了。对于以上三位学生,我在课堂上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呼唤学生珍爱每一个小动物,不伤害它们。让学生观察蜗牛的构造时,大部分学生都细致观察,并把观察中地发现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有少数学生就不听指挥了。有把两只蜗牛面对面放,观察它们是否会打架;有把蜗牛放到女同学的头发上,吓唬女同学的;有用手在蜗牛后面拼命拍桌子,想追赶蜗牛往前爬。当时我都一一对这些行为进行纠正,并引导他们用放大镜去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在画蜗牛图时,大部分学生基本能画出蜗牛的'各个部件,虽然不是很美观。粗心的学生画得并不完整。在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时,学生们都比较认真地去做,去观察,也比较积极汇报自己在观察中地发现。

本节课上,学生们认识了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及它对外界的反应。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了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对于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应加强防范,加强课堂组织纪律,加以引导,力争更好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小学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篇三

抓重点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俩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这堂课主要是学习4——9自然段,第一个目标我感觉完成得还可以,在体会父女俩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也完成得不错,但在第二个目标中,揣摩人物情感变化做得还不够,比如:父亲捉到松鼠后高兴的心情,触摸松鼠时的神态动作。在我的备课中,逮松鼠只是一个复习的导入,我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表演,并且表演的效果还不错,这是我没料到的。在整堂课中,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说“假如你是网袋中的小松鼠”时,当有的同学不能回答,竟有人毛遂自荐帮助他们。学生的这些变化,我想:都得归功于课外阅读,他们在课外阅读中学会了思考,在课堂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就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那只松鼠》一文中的“逮松鼠”时,有学生要求表演,我思考片刻,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有3个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刚表演完,孩子们要求再表演一次,并提出:“松鼠”跳时应该跳高一些,再叫几只“松鼠”吧!

表演又开始了,六只“小松鼠”在讲台上跳过来跳过去,“父亲”一会儿捉这只,一会儿捉那只,累得直喘粗气,瘫坐在地上时,“小松鼠”却跑到他面前逗他。父亲想:“女儿多么想要一只小松鼠啊!”又奋起直追“小松鼠”。逮“松鼠”真是不容易,眼看要逮到了,“松鼠”却机灵地逃脱了。后来“父亲”用随身携带的网袋,终于网住了一只。

小学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篇四

我觉得教师要想上好这类课,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等,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来源,形成的认识,缺乏自己的体验,因此很难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盎然,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二、估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思维经历着观察,猜测,类比,推理等活动。估计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数感,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估计,通过组织学生估测,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展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想法,能够相互借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实践中认识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围绕“创新教学”这一主题,为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我为我这40分钟的教学作了如下几方面的创新设计:

1、在教法上运用”学生猜想。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在验证两个面积公式,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做练习,这样学既注重了让学生亲历知识获取的过程,又发展与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在学法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观察讨论,自己总结概括,做到了“学生能操作的老师不示范,学生能叙述的老师不代替。”

3、在最后的巩固发散环节,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运用智慧爷爷的话,激励学生。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没有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远不如我在本学校上课的效果。课上,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从开始用面积单位拼长方形或正方形到探索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师生共同验证并理解了“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是由长×宽和为什么正方形的面积是由边长×边长得来的”道理。孩子们都主动去动手、思考,思维始终处在亢奋状态。他们不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欣慰,还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他们不仅自己探索出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而且还明白了为什么要用长×宽去求长方形的面积,可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迁移类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们的出色表现体现在他们动手操作自己测量物体表面的长和宽来计算面积,。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我欣喜地发现,我们的学生再也不是为学数学而学数学了,数学已经成了他们接触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的得力助手。

40分钟也留给我一些遗憾。为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受限制,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我在设计时都是给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但学生由于紧张,不能把他们的才能完全展示出来,让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老师包办代替了。

小学三年级道法教学反思篇五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初步认识》单元的开篇课。这次教研活动中,我教学了这一课,颇有感触。

一、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项活动:

1.力求把数学课堂变成活动的课堂。

开始,我用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苹果,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巩固平均分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半个的表示方法,体验学习分数的重要性;让学生折一折,再次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

2、强调学生对概念建立的理解、感悟过程。

本节课学生对几分之一概念的建立过程,我重点安排了让他们经历:“分——说——折——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实物初步描述出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这些是他们自己通过操作、实践得来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感悟。

3、加强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的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二、在教学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存在的不足。

1.没有准确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如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平均分苹果,引出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就让学生一目了然了。

一般来说,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其学习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在该课中,从逻辑起点的角度来看,教材第一次编排分数,学生也是第一次学习,但从现实起点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左右的成长过程中,已或多或少见过或听说过分数,课堂教学究竟该选择哪一个学习起点进行教学呢?课前我犹豫了再三,采用了该种导入方法,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其自主引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等;但实际教学中出乎我意料,有的学生不知不觉的认识了五分之二。在教学预设时,只有教师正确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课堂教学中,时时关注学生的这些起点,教师才能占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对概念的引入过急。对概念的教学学生应经历“具体形象——抽象——具体化”这一认识过程,而低年级更应侧重于第一环节。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接触时,学生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给予了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理解几分之一。我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不应该为完成任务而缩短时间,以个别学生的思维结果代替整体,必要时,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力度,促进整体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