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结题报告总结 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策略(大全10篇)

时间:2023-10-13 08:07:40 作者:念青松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结题报告总结 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策略(大全10篇)

在竞聘报告中,应聘者需要通过对自己的工作经历和能力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竞争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践报告参考样本,希望能够对大家写好实践报告有所帮助和启发。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结题报告总结篇一

一、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的现状分析

学实验是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探索问题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其独特的功能。而学生实验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完成探究,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小学生实验一般是2至4名学生组成一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共同合作完成的实验。这类实验一般以测量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实验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科学规律,通过对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操做,提高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或得出结论,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目前,科学教学中的学生实验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生实验的实效性值得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学校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许多仪器、药品并不齐全,部分实验在实验室内无法完成,开出率较低。

第二、专业教师缺乏,农村教师的课时量大,顾此失彼。

大部分农村教师课时量较大,每位教师都担任三门以上科目,每

位教师一天少则三四节课时,多则六七节,教师忙于备课,研读教材,忽略了让学生认真预习实验教材的环节,不可能都准备充分,导致不少学生对实验目的、内容、操作步骤不甚明确。有的学生只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来实验,到实际操作时,就形成盲目混乱的局面。 教师在课前没有准备齐全实验用的仪器和药品,到实验开始时,学生发现没有某种仪器或药品,或仪器有破损,就会围住教师要这要那,造成混乱的局面。上课时往往顾此失彼,陷于被动和忙乱。教师在实验前不断的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怕学生做实验占用时间多了,怕学生在实验中发生意外;实验时又发施号令,指挥学生统一的行动。没有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没有多余的时间做好实验总结,就要忙于下一节课的准备。

“光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认识七色光的由来。上《植物的果实》可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田野里收集一些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开果实丰收报告会”的形式来激发对果实的认识。科学课中的很多内容,教师在教学时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随时而择。

三、就地取材,丰富农村科学实验课教学途径。 虽然农村小学配发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联系农村小学的实际,就地取材,既能丰富农村科学实验课教学途径,又能走出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在用好现有科学实验室里的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肺呼吸活动模拟器》、《自动转臂吊车》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喜好:到山野采集各种奇特的树叶标本;到山上寻找一些熟知的矿物标本;到小溪边捡鹅卵石、到石子堆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等有趣的事情。这些自己制作的“鲜活”标本教具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丰富了科学课堂实验教学多种教学途径。

《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结题报告总结篇二

摘 要:美术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 美术课程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但是, 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其难以实现现阶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该文分析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提出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以实现小学美术的实效性,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美术; 教学有效;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 美术同音乐、体育一样, 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 在部分家长眼中, 这只是一门“副科”。但是, 在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美术与其他学科一样, 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处于重要发展时期的小学生来说, 更为关键。所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小学教学应该更加重视美术课堂的发展, 真正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部分学生家长对美术教学存在误解, 他们认为美术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 如果学生对美术学习感兴趣, 其只要在假期时间通过一些兴趣班学习美术即可。部分学生缺乏对美术个性化的见解与看法, 难以进行独立的美术创作, 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寻找各种途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美术课堂的高效性, 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美术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

1. 寻找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美术学习属于文化学习的范围, 教师应利用多种学习途径和方式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美术从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在各领域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创新绘画和手工制作形式以开展教学和评价, 使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

首先是美术感受的多元化。人天生拥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神经, 教师如果在美术课堂上能让学生在色、香、味的感觉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那么美术课将成为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 美术课堂也将是高效的课堂。

如, 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我爱吃的水果》《切开的水果》《吃瓜果的人》等一系列的课程中,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触摸以及品尝不同品种的水果,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 鼓励学生对水果展开联想与组合。在这样的多元化感受中学习, 学生对美术课堂必然充满期待, 其创作的作品也会充满想象与激情。

其次是美术评价的多元化。有教育专家谈到:“今后的美术课, 将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地与学生共享学习空间;未来的美术课中, 教师的角色会有很大的变化, 每个人都将同时是教师和学生。”这表明美术课业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 更多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2. 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后, 美术教学已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 教师要想高效地开展美术课堂教学, 就必须使美术与其他学科产生联系。只有多学科的知识渗透,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造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 在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烽火岁月》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美术有效地融入历史、语文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学, 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有关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及其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对战争与和平的想法, 再通过油画作品《淮海大战》, 让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威武勇猛和雷霆万钧的战争场面, 并使其从中体验解放战争的强大力量, 让学生在充满爱国热情的情况下分析画面构图与动感。在六年级下册《会跳舞的鸟》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利用音乐舞台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制作外形生动、活动自如的提线小鸟玩具, 并开展作品展示与表演等交流活动。让学生玩起来, 美术课才能真正“动”起来。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种节日、学校活动, 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美术时的自信心。

3. 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角色, 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 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平淡的美术课堂教学变为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盛宴, 让美术学习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 使学习美术成为学生的习惯。美术创作的过程是充满美感的一次心灵的旅行, 学生只有亲身感受到内心的充实与丰收的愉悦, 才会更加热爱美术学习。

4. 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促进小学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画家卢延光说过, 他的启蒙教师并没有告诉他用什么技法作画, 而是培养他哲学、文学、史学等方面的文化修养, 这对他日后的艺术之路影响很大, 受益匪浅。所以, 美术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 还要多涉及音乐、历史、文学、生物、哲学等领域。这样才能实现美术教学的多元化学习途径, 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真正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保障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忠.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美术教育研究, (10) .

[2]崔莹艳.浅析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美术教育研究, 2017 (6) .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结题报告总结篇三

(重庆市巫溪宁河中学)

摘要:初中的英语教育是开展英语基础教学的重要转折点。小学阶段的一些学习习惯和中学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少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不适应的症状,继而出现掉队,考试成绩下滑等现象。调查显示,英语词汇的学习是低年级初中生开展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大的拦路虎。所以,初一英语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尝试使用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其必要性。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结题报告总结篇四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实施中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更能从阅读、反思、解释、写作应用中,为学生营造不同的阅读环境,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然而,群文阅读不仅在于阅读,更要从阅读中学会阅读,运用好阅读。

关键词:小学生群文阅读读写结合实施方法

一、小学群文阅读中读写融合的方式

读与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阅读的过程是增长心智活动的有效途径,由外而内的吸收知识,写作的过程是对自我心智外化的过程,从自我经验、心得体会中由内向外表达。阅读与写作本身是相互关联又相互促进的,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

1.巧用“留白”来延伸读写结合

2.结合仿写迁移来突显读写训练

仿写是从原文本的表达上进行模仿和叙述,强化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仿写迁移至心理学上,作为写作教学的有效手段,便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作为仿写对象,并从立意、构思、写作手法上进行模仿,体验写作训练。需要强调的.是,仿写迁移不是“照搬”,而是教师阅读指导下,以新的写作形式来进行训练,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在具体仿写迁移训练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仿内容,如在《松鼠》一文中,对于松鼠搭窝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启发学生进行模仿。明确仿写的切入点,结合“先……再……然后……”句子格式进行仿写,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以钓鱼的过程进行训练、以放风筝的顺序进行训练等。对于仿写内容,教师切忌对原文的拼接与组合,要启发学生从原文写作技巧和方法上,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和思维特点,明确仿写思路和内容,提升知识迁移。二是仿形式,所谓形式,主要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进行训练。小学生由于阅读量有限,对事物的认知相对简单,特别是在生活中的观察力较低,不利于对文章主旨的表达。因此在仿形式写作训练上,要从原文的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教师要善于从中来梳理写作架构,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如何安排详略内容,结尾如何收笔等等。如对《我的家乡》一文,从文章结构的梳理上采用“总、分、总”方式。如有学生写道:我的家乡在豫南一个美丽的田野上,那里有望不到边的麦田,有弯曲的河流,有丰富多彩的风俗风情……;开头结束后,结合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对家乡的美丽风景进行了描绘;在结尾处进行总结:我爱我的家乡,她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我爱我的家乡,她是我人生成长的摇篮。

3.创新改写

二、读写结合的教学对策

1.读写结合避免走入误区

群文阅读教学中将读写结合在实践中,要避免两者的机械练习与分离,正确理解读写融合的方式。如有些教师过于讲解阅读,偏重于对文章的探究,而忽视写作方法的提炼,在写作教学中,又撇开了阅读训练,进行单纯的写作方法指导,使两者无法有效融合。还有教师在强调读写训练的同时,过于注重形式,忽视读写过程中各要素的衔接与对应,要么只读不写,无法从阅读训练与写作上进行良好平衡。

2.注重群文阅读拓展,服务读写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良好的阅读是提升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倡导多读书,少做题。群文阅读的开展,要强化阅读量与阅读范围的拓宽,结合群文阅读要求,从课内文章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中,来促进学生多读书,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拓宽群文阅读,一要注重理念上的拓展,将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衔接,让阅读走进学生的思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二要注重阅读形式的拓宽,不仅要注重文本阅读,还要通过阅读实践活动,结合网络阅读、音像阅读来丰富阅读方式;三要注重阅读内容的扩展,特别是经典范文、童话故事、科普读物、故事等材料,都纳入群文阅读范围中;四是注重阅读时间的拓宽,如课内、课外、课前、假期等都是阅读关键时间。

3.强调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写作常常遇到“无话可写”的尴尬,其根本在于缺乏自身的生活体验。叶圣陶提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昼夜不息”。因此,要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从生活中来感知真情。处处留心,时时留意,关注周围的点滴,培养自我的敏锐视觉,用发现的眼睛来观察生活,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

三、结语

小学生群文阅读教学与读写结合实践,在应用中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适用性。注重对群文文本内容、文本主旨的分析,引领学生从关注身边生活,从联系事物的共性与特点上,拓宽阅读半径,促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红梅.形神兼备巧妙迁移——浅谈小学语文随文仿写的训练[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10期.

[2]房志荣.“为写作而教”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j].语文教学通讯期.

[3]徐玉英.议题,群文阅读的抓手[j].贵州教育08期.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结题报告总结篇五

一、人文教育的现实内涵

如今人们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多种多样,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人们对人文教育的理解概括整理可以得到两部分人们彼此认同的观点:人文教育的起点是加强人文课程及知识的教育,而人文教育的传播媒介便是文史类的学科;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对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教育并不单单指文科课程学习或理解掌握部分有关人文的知识。人文教育的核心便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拥有科学的、以人为本的人身追求。因此,人文教育的'现实内涵便是指:人文教育的教育内容是一切能够起到陶冶人性作用的人类文化及人生阅历;人文教育的目的则是在教师完善自身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指导,帮助提高其整体素质。人文教育促使每个人拥有自己独立完善的个性及人格,引导学生行为做到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

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今各种物质诱惑及多种文化充斥的情形下,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及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其立足于社会。而现今科技的发展也需要遵循人文精神原则。因此,进行人文教育刻不容缓,人文教育的实施也有助于时代的发展。

三、人文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第一,在教材中渗透人文教育。教材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是无法脱离教材的。在一篇篇教材课文中可以体现人文教育,教材中的文章都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情感及思想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由课本文字这个媒介与文章作者近距离地进行接触交流,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及情感。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充分蕴涵着人文文化,值得教师去进行人文教育,也值得学生进行对人文教育的深刻体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善于发现课文中的人文亮点,合理运用其中的人文素养,再与自身的阅历及体会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生也要学会对人文精神的领悟。

第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人文教育并不仅仅是只维持一段时期的教育,而是需要持续长久的进行下去。人文教育着重强调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及内心的感受,而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进而进行吸收及领悟。教师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把适合的文章进行自主改编,进行一个情景模拟。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自主改编及情景模拟表演,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人物内心有充分的体会及感受。这种做法既实现了教师的阅读教学目标,也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教育。

第三,教师提高自身人文修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跟随着教师的,教师如果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则能够帮助其在人文教育过程中获得更加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应时刻注重自身的人文修养,以便对学生发挥良好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作文进行阅读批改时,如果能够保持微笑,对学生慈爱地进行课程辅导,充满爱意地进行阅读教学,是一定能够使学生感受及体会到的。教师将人格魅力与专业水平两者进行同步提高加强并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帮助提升人文素养。就像作者能够通过文字使读者感受体会到其思想、情感,教师也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人文思想,对其进行人文教育。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善于运用教材中的人文亮点并结合自身阅历,教会学生“成人”便是对学生的一种很好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需要一步步开展进行及贯穿人们一生的,因此,仅仅让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凭自身的一己之力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不止是对学生需要进行人文教育,对于社会全民而言,人文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结题报告总结篇六

从关注现实性走向开发可能性――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有效实施

周溪啸

(江苏省宜兴市广汇小学)

摘要: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对小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学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只会做习题而不知或不会读书,导致了英语学习效率低下,从而也导致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低下。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已满足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需要,这就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材料;阅读策略;展示舞台

自2001年全国英语课程普及后,三、四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比较浓厚,可到了五、六年级,很多英语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好像有所下降,不像开始那么积极了。尤其高年级增加了语篇阅读的内容后,很多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教学效果总是不够理想。那么,小学英语为什么读,读什么,怎样读呢?结合本人平时的做法,谈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课外阅读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

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英语,通过观看、阅读等方式,多给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课外阅读通过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英语信息输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接受、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因为兴趣一般只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保持和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过大脑的积极思维,吸取了许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那些似曾相识的`词语也渐渐熟记于心,随着阅读难度的加深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外语不再是步履维艰,而是轻车熟路,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他们的心理认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独立、顺利地完成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的结构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有组织学习的能力、对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语言交际能力,是获取知识的首要途径,也是提高听、说、写质量的有力杠杆。它只能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得,要开发小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就得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

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广大英语教师既有兴趣又感困惑的事情。因为它是“课外”,又没有准数,许多因素教师难以控制,所以教师应加强指导。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精选阅读材料

1.梯度性。小学生年龄小,词汇量有限,因此,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是要注意难度适中,在整体安排上要做到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2.趣味性。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供学生阅读的材料要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论文或是学生熟悉的小故事,如一些中英文寓言故事等。

3.知识性。因为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从中学到一些知识,了解一些信息,所以选材料要具有知识性。《英文小读者》是一本比较适合当前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杂志,其中的英语儿歌、英语经典小故事、英语俗语、俚语、幽默故事很吸引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另外,像《学英语》《英语周报》这两种报刊也可以选择。

(二)采用合适的阅读形式

1.书面阅读。传统的书面阅读是开展英语课外阅读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操作起来最简单、快捷的阅读形式。

2.音像阅读。音像阅读是及时运用现代化教学音像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觉渠道参与的一种喜闻乐见的阅读方法,如,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英文版动画片、少儿节目的英文板块。

3.网络阅读。网络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阅读宝库,加之快捷的电子搜索功能,已逐渐成为一种阅读时尚。

(三)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

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王笃勤在其英语教学策略论中指出: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也已经把学习策略的研究定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要想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就要根据阅读内容,让他们掌握多种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摒弃过去那种只是把阅读文章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的载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以及深层次理解作者意图和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的做法。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阅读方法。

1.视读。即让学生不出声、不动笔,用眼浏览读书,每节课都规定学生用几分钟视读一篇文章并回答问题,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文字转换为信息的时间,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2.限时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寻找,跳过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这样有助于在短时间内较容易地解答问题。

三、实施课外阅读的成效

通过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了新知识、新信息,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英语课外阅读活动加快了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准确率。而且由于阅读量大,学生不但复习了教材中的知识,又不断接触新知识和新语言现象,从而既巩固了课文的学习,使基础知识更扎实,又逐步提高了基本技能。

(3)英语课外阅读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对英语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学会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美。通过自然渗透,陶冶了学生良好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无论是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还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都需要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开辟新途径,尤其是学生自身英语整体素质的提高,更需要组织学生强化课外阅读。英语课只有使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周密计划,精心指导,课内得法,课外得益,才能使学生的英语知识不断扩充、丰富,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从而具备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江。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对策[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0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结题报告总结篇七

自课改以来,教师们都在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探索与实践。我认为,阅读教学至少应把握住四个关键点。才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一、工具人文,经纬交织,生得“意”而不忘“言”

一般性阅读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文本的意义”,而不是获取“文本的语言”。获取“文本意义”的阅读和获取“文本语言”的学习过程有着本质区别,一般性阅读活动其实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意化”,是“得意而忘言”的过程。

小学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学习语言并运用语言,真正的语文课,应该真真切切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着力于学生语言的“生长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过程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学生在理解文本思想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同时,还需要理解运用语言,如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是怎样为那个特定的内容和情感寻找最合适的表达形式的。现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淡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因而教学是低效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本蕴含的人文因素本身就很丰富,不需要教师过度地开掘,过多地渲染,就能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积累的知识也为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扎实有效地吸收内化语言,感悟文本的表达方式,要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领悟读法,学习写法上下工夫,特别是在运用语言上下工夫。比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品味关键词语,深入情境,体验情感,再体会文本这样表达的妙处。这样的教学模式探究了学语习文的一条规律:不仅要关注内容,更要关注表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目标得以有效落实,学生“得意”的同时而不忘“言”。

二、多元解读,正确引导,生得“异”而不忘“本”

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它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础。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学设计的酝酿过程。很多高效成功的课堂都来自于教师、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对同一文本也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这时,课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准确把握,如在学习《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时,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奉劝人们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是个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还有的学生说这不能怪南郭先生,只怪齐宣王做事马虎,不好好审查资格。面对这样的文本解读,教师一定要予以正确引导,引领学生认识到“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是值得称赞的,但做人一定要诚实,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这样的引导必然会让学生得到真正感悟,当他们再遇到像《狐假虎威》这类文本时,学生就不会再说那只狐狸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了。

三、指导学法,点滴渗透,生得“鱼”又能“渔”

当前,教师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往往注重对文本的开掘,一味注重内容的理解、人文感悟,或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下工夫,大量引进课外学习资源,以求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很少考虑,甚至忽略学法的渗透、指导、总结。因此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1结合文本,渗透学法。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应是自然地渗透,不能机械地、孤立地灌输。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真切感知学法。如学习《桂花雨》一课,在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时,教师就可以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1)母亲的话会引发我对童年时代的哪些美好回忆?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谈谈感受。此问必然会让学生联系前文的“桂花香”“摇花乐”内容来理解。(2)母亲的话言外之意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感受?此问必然使学生联系下文,回顾全文来理解。这样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串联全文,整体感知,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2举一反三,迁移学法。(1)课内迁移。比如有些课文段与段的结构相似,学生学习了前面内容后,教师帮助学生及时小结学习方法,这样就可以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法迁移了。以《陶校长的演讲》一课为例,课文中有关陶校长四问的内容表达结构相同,教师以第一问为典型引路,渗透“读――圈――扣”的学法指导,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此法自主学习另三问。这种由扶到放、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2)课外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巩固、运用学生课内习得的知识及能力。“课内习法,课外用法”是大语文观教学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对于先概括后具体的叙述方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某一自然环境或建筑物后,运用课内学到的写法写下来,及时地迁移课堂上学到的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

四、超越文本。适度拓展,生得“近”又求“远”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学习新课前,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如对文本作者、课文背景的拓展阅读,搜集相关图片资料等。如能长期坚持,学生们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课前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也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长城和运河》一课时,课前我引导学生动手搜集有关长城、运河的图片资料,为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

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点,学生学完课文后,我便组织学生阅读《水浒传》中的相关内容。学生在阅读时,就自然地将文本的信息与课外读物中的信息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让学生多方位、准确地了解了林冲、洪教头的个性特点。这样,就把学生从课内阅读引领到课外阅读,引领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结题报告总结篇八

目前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为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以便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我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活动,现就调查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本次调查选择了三至六年级60名学生和20名数学教师(教龄以上和以下各20名)做了全面细致的了解。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展开,教师的调查涉及基本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方法与策略、教材与资源、评价、课程实施的反思、以及职业需求等7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的调查内容涉及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从统计结果很明显地暴露了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说明:本次 发放“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共20份,其中包括20年教龄以上10人,20年教龄以下10人。以下是对本问卷重点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1、学生对数学的预习,你的要求是怎样的

选项内容 必须经常预习 有时要求预习 不要求预习 其他
人    数 2 12 6  
所占比例 10% 60% 30%  

对“预习”有要求的占调查总数的70%,说明教师们对学生的数学预习工作是比较重视的,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课堂,能够更好地充当学习小主人的角色。选“不要求预习与其他”项的占调查总数的30%,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担心学生预习后在上课时会缺乏新鲜感;另一种是学生是低年级的,缺乏预习的能力。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是如何选择的?

选项内容 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学习内容 偶尔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学习内容 基本不为学生提供拓展的数学学习内容 其他
人    数 18 2    
所占比例 90% 10%    

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课堂上适时地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让学生们“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该做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并要力争把它做得更好。调查显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90%的教师均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拓展学习内容,说明大部分教师已有了关注不同学生发展差异的意识及行为。但也不难发现“偶尔提供拓展数学学习内容”的还占到总人数的10%,这说明我们的数学教师在这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当然“拓展的内容”不在于知识的高深,而在于“活”即要关注知识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及学生的思维深度。

3、你在教学中是如何使用教材的?

选项内容 只作为一个平台经常注入其他内容 根据教材编写思路和实际整和教材 完全按教材上的例题和练习教学 其他
人    数 5 15    
所占比例 25% 75%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要做到读懂、读通、读透这三个层面。所谓“读懂”即要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教材中有哪些基本的知识点,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所谓“读通”即教师要了解教材中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所谓“读透”即教师要融会贯通地灵活处理教材,根据现实对教材进行重组。调查显示:有75%的教师能根据教材编写思路和实际整和教材,这部分教师认为:当前的新教材已充分体现出“新、实、活”的特点,但毕竟新教材不能充分兼顾到所有地区的现实状况,为此应当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这样才能让所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更喜欢数学,以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思想。

4、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您最希望得到下面的哪项支持和帮助?

选项内容 提供教学配套材料 提供新课教

学设计范例

教研人员的听课指导 组织经常性的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
人    数 5 4 2 9
所占比例 25% 20% 10% 45%

有50% 的教师选择了“提供新课程教学设计范例”以及 “提供教学配套材料(如教学挂图、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等)”,说明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媒体的辅助,而新教材的配套资源还不够充分,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45%的教师选择“组织经常性的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在新课程深入推进的今天,教师们已关注到课堂教学深层性的东西:课堂教学情境该如何创设,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教师们通过参加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可以适时地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困惑,这是一线教师们迫切需求的。

二、学生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说明:本次调查,我们从我校抽取了60名学生,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各30名,(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学生的比例为2:3)从学生的问卷中也可以反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一些心态及希望。

(一)情况分析。

1、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选项内容    浓厚兴趣 有兴趣 一般
人    数 45 11       4
所占比例 75% 18.4% 6.6%

2、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选项内容 听老师讲解 与同伴讨论交流 其它
人    数      35 21  4
所占比例 58.3% 35% 6.6%

3、对于家庭作业的布置

选项内容  愿意老师统一布置 分层布置 自己布置
人    数 45 7       8
所占比例 75% 11.6% 13.3%

4、课堂表现

选项内容   敢于大胆的质疑问题 有时敢 其它
人    数 39 23       8
所占比例 65% 38.3% 13.3%

(二)思考:

1、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教学

经过低年级的学习训练,中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常规,初步学到一点学习方法。这个阶段就要逐渐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成分。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知识面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因此,不论是训练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还是训练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能力、迁移能力,都还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不过教师主导作用的特点要有些变化,教师在讲、读、示范各方面都要略少于低年级,要适当增加提问及其难度;要适当增加学生独立学习的因素,但这种独立学习仍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也可称半独立学习;要适当增加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2、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教学

高年级小学生要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为主。所谓独立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在教师的稍加帮助下,学生对学习内容就能自行理解。这个阶段的学生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的条件,如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了一般的学习常规及初步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认识过程中通过教师稍加帮助主要靠自己去完成是完全可能的。

在这个阶段,教师主导作用的特点和中年级又有所不同。不仅表现在教师直接教的分量上、时间上的减少,而且要求教师启发、提问的深度上要加强,提高思维训练的难度;学生的独立学习,不完全在于增加自学的时间、分量,而且要求能独立思考,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举一反三。

总之,在整个小学教学中,教与学在向着“教是为了不教”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认识能力的日益提高上。从形式上看教师的活动是越来越少,学生的活动是越来越多;从实质上看,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始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是主导作用的特点有所不同,主导的方式有所变化而已。

三、在小学数学施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调查显示,有60%的教师选择了学校“提供教学配套材料(如教学挂图、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等)”,说明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媒体的辅助,新教材课堂资源不够充分,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材的编排上,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但有的图画内容多,里面提供的数学信息也很多,在接受新的知识时,受思维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很难选择相应的有效信息,往往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而影响了正常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看图,选择有效信息。

3、教师们普遍感到对当前的新教材内容、编排意图及体系难以理解;因新教材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求较高,预设的是一种理想的班级状态,在施教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课时任务难以完成,中下学生接受困难,再加上目前班级人数过多,难以兼顾,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授起课来很费力。

4、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有待加强:尤其是农村小学,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完成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不够及时。学生学业状况参差不齐,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中后进生比例偏高,且转化困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提优又要补差,教师们感到操作起来有难度。

四、建议

1、要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评价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多数学校仅以学生的书面测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致使教师的一切工作围绕着考试内容转,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拓展教师发展空间。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一支业务精良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进行轮训,使教师在业务知识、教育理论、教学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同时还要加强教材培训的深度与广度。没有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就无从谈起。要改变只热心于就课论课的课堂教学观摩,改变只热衷于对教学方法的研讨而忽视了对教材的研究等现象,教研工作要回归到对教材的钻研和学习上,加强对教材的辅导工作,规定任何教师在教学任何一个教学内容之前必须接受全册教材辅导和单元教材辅导,没经辅导的内容,不允许上课。通过教材通研使教师了解全册教材的体系,把握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前后的联系,知道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建议。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和一定成效,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还有许多认识需要梳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探索和完善,作为教育的行动者、思考者,应不断地思考,大胆的实践,精心演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努力去追寻充满诗意的课堂,尽情地享受她的快乐和美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稳步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结题报告总结篇九

美术探究性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所期望获得的学习结果,也就是学业行为目标。美术学科着力于教学生如何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美术是眼、手、脑密切配合的智力活动,要将感知到的具体事物通过认真观察加深印象,反复比较,找出基本特征,运用线条、形状、体积、色彩等表现出来。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记忆、比较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通过分析、概括、取舍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想像、幻想、虚构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据此,我们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美术课探究性教学的目标为:通过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环境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通过探究性教学,使小学生能够感受探究的乐趣,初步具有探究的意识,特别是对美的探究的向往。

美术探究性教学的访点

探究性教学强调通过综合的探究性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生活中的美,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1.活动性。美术课首要的就是要强调并突出美术的活动性。“以活动促发展”是探究性美术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切入点。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到审美情感上的愉悦,喜欢美术活动,觉得轻松自如;在美术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不仅其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得到自由的发挥,而且其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了有效的展现与培养;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美术活动的教、学、做合一。

2.自主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应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对于美术活动的具体设计、实施乃至评价等,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支配和调节美术课的开展。由于美术活动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学生思维活跃,可采用的活动方式灵活多样,易于学生自由创造,完成自身审美素质的发展与超越。

3.内容的灵活性。开展探究性美术教学的方式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像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材料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探究式美术教学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

&nb

[1] [2] [3]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结题报告总结篇十

那么,面对如今初中的政治教学的种种窘境,我们究竟该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才能促使政治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呢?下面,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教学实际,尝试从这三方面,对此论题进行详细说明与论述。

导入作为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所以,作为课堂学习的引领着,我们绝不能忽视此环节,或者对此环节敷衍了事,而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做到高效导入,从而将学生学习思维引入一片新天地,启迪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思考、去探究。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若我们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极为迫切和渴望的心理,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所以,在初中的政治课堂上,我们就可进行设疑式课堂导入,以此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我爱我家》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你们小时候都发生过哪些趣事?

2)在你的家庭中,是否发生过让你感动的事?你有什么感受?

3)你觉得你父母的优点是什么?能否说说父母对自己家庭的主要贡献?

4)你能说说对母爱和父爱的认识吗?

5)当你们的父母发生了矛盾,你是如何做的?

6)若你们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下岗怎么办?为了使你的家庭更加美满,你应该做些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回答,因为与学生日常生活极为接近,所以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学生也都积极地对这些问题进行着思考与探究。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设计课堂疑问,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正式学习本节知识时,学生自然会水到渠成地投入其中,从而获得较高的政治学习质量。

《初中的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实践性”的教学原则,即要求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所以,初中的政治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单纯的理论式说教,我们还应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政治知识后,为学生创设一种体验式教学情境,从而增强政治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礼貌显魅力》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对人有礼貌的主要表现和礼貌的意义之后,我为学生创设了以下几种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1)甲乙两名同学去买书,因为甲乙两人的态度不同,而受到了售货员的不同对待;

3)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差,两位老师分别和他进行了沟通与交流,一位教师使用指责、训斥的语气,另一位教师则使用亲和、顾及对方自尊的方式,于是,这位学生面对两位老师的不用教育方法,具有不同的学习态度。这样,我通过让学生对这些情景进行合作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增强了政治课堂趣味性,也使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加深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认识与感知,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

封闭式的学习环境、枯燥乏味的语言说教,早已使学生产生了厌恶和抵抗心理,而且这样的教学后果是只能让学生掌握表面的政治理论知识,并不能将其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所以,我们除了每周固定于课堂上的政治教学,还应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政治的乐趣与价值,并以此强化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运用技能。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维护消费者权益》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消费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后,我就要求学生5人为一组,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到学校附近各大消费场所中,对一些消费者进行调查,主要调查问题为:认为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合格、科学?在消费过程中,是否有过权益被侵犯的经历?如果有,是通过什么方法进行的?然后,将调查的结果进行记录整理,对于消费权益受到侵害而没有维权的,要求学生对他们介绍维护权益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我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生活经历,锻炼了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也帮助学生强化了对政治知识的运用技能,从而在以后生活中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之,作为一名初中的政治教师,我们一定要依据中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科教学特点,精心选择教学策略,使初中的政治教学效率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获得最大幅度的发展和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