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10-10 11:19:58 作者:飞雪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教学反思篇一

下面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谈谈教学后的感想。

首先,生活情景引入,体现数学的价值。

我原设计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跳绳数据改编成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要想比较3人跳绳次数的多少,就必须进行相互的转换,从而感受互化的必要性。但是这个情景并没有达到最大的利用效果,并且只有提出没有解决,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其次,合作交流,确保人人有收获。

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因此我提前一天布置学生仿写类似的例子。上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举的例子,同桌合作交流,说一说百分数怎样化成小数。通过仿写、交流等活动使得每位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些收获。但是如果在后面的练习中能设计一些同桌互相出题、互相批改的环节,或许对本知识的学习更扎实。

最后,探索发现,使得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百分数化小数的合作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当中出现两种方法,方法1是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再化成小数,80%的`学生都用这个方法;方法2是把分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添上%。这个方法只有少部分学生知道,而且他们只是停留在知道的份上,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方法为什么行得通,我通过设计了一个探索发现的环节,既突破了重难点,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但是由于我没有组织学生进行两种方法的比较,而是直接说方法2是简便快捷的方法,感觉有点硬塞给学生了。其实可以出一些位数较多的小数,让学生用两种方法来做,从而对比得出方法2是快速简便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中的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例1例2,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和规律,即百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百分数,还要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既是百分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具体体现、扩展与深化,又是便于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的比较,便于百分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的基础。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的计算和应用创造了条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必要性,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互化方法。2、使学生总结和分析小数、百分数互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3、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教学难点:探究归纳百分数与小数地互化方法,弄清其推理过程。

这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在考虑教学策略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发现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同时利用练习来巩固学生对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熟练程度。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教学反思篇三

1、通过我对教材的认真学习和虚心请教,本节课我将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做了如下安排:

(1)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推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而教学教学重难点则是使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2、设身处地分析学情

教师如果只关注自己如何教,不关注学生如何学那是不可能上好一节课的。因此在学习分析完教材内容后,关注学生的学就因从现在开始。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刚刚又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争强好胜,求知欲高,但这帮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要想整节课都能让孩子跟着教学节奏,兴趣盎然参与学习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心情愉快是学生顺利认知的心理基础,而愉快的心理因素往往是由情境引发的,如愉快的数学游戏、动态的教学图片、生动的数学故事、欢乐的数学比赛、形象的电教演示等。为学生创造两好的学习精神环境。

3、抓住本质定教法、学法

李老师常和我们新老师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是因为需要学”。道理等同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思考更多不应再是怎样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上课的教师除了对教材、学生清醒的认识、分析外。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法、学法,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反复度量的。

本节课学生需要经历一个直观猜想、有序思考、简单推理、验证结果的过程,因此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法、实验法。学法则主要采用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4、实践建构精啄语言

《简单的推理》一课是李老师实践过不下5次的课,因此在教学准备这一块我的资料是很齐全的,整节课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贝贝、乐乐、欢欢”三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情为主线,创设了“猜兄弟关系”、“猜花”、“猜球”、“猜数”、“脑筋急转弯”等一系列含有数学问题联起来的情景。以实现从书本情景到实际生活情景的过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的知识体验过程的目的。

在这样的结构安排下,我每次试教磨课后形成的教案,一次又一次的被推翻,主要问题出在这是一节逻辑推理课,学生的说在整节课占了相当大比重。如何引导学生严谨有序的说清推理的过程,教师的语言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要求甚高,并且本节课让学生体会推理三种物体只要把已经知道的先确定,其实和推理两种物体的方法完全一样。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例2时,前面3次的试教都没能突破,艾校从充分理由律谈到与本节课的联系,从结构谈到操作,从学习目标谈到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微格评课,我才有所领会,《简单的推理》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从可能性到确定性的'过程,有条理的根据条件进行思考作出判断,并对自己得到结论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的过程。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教学反思篇四

一、填一填。

1.用4,5,7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两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2.用4,5,7可组成()个不同的三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3.第十五届世界杯足球赛共有32支球队分成8个小组比赛。

(1)每个小组有()支球队。

(2)小组内每两支球队进行一场比赛,每组要进行()场比赛。

二、解决问题。

1.鞋和帽子。

2.在中,我要拿其中的.两样,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4.在中,我要买其中的两只,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5.五个好朋友聚会,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7.有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各一张,李义要从中拿出两张,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请你表示出来。

8.如果落在树上的是两只鸟,一共有几种可能?

9.三年纪有5位数学老师,每两个人通一次电话,可以通多少次话?

10.两个萝卜可以做一小盘菜,三个萝卜可以做一大盘菜,菜的做法一共有几种可能?

第九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一、1.675452.67544573.(1)4(2)6

二、1.4×3=21(种)

2.3+2+1=6(种)

3.3种

4.4+3+2+1=10(种)

5.4+3+2+1=10(种)

64×2=8(张)

7.3×3=9(种)

8.6种

9.4+3+2+1=10(次)

10.略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教学反思篇五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一端载一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本单元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1米、2米、4米、5米、10米,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学生对几种栽树情况的公式容易混淆,要帮助学生理清楚。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