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化石告诉了我们教学反思(精选7篇)

时间:2023-09-26 15:47:38 作者:GZ才子 最新化石告诉了我们教学反思(精选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化石告诉了我们教学反思篇一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严重忽视诗歌教学,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鉴赏诗歌等方面浅尝辄止,或者把结论性的东西直接教给学生,只要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诗歌教学,如何真正体现诗歌教学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初步做了一些尝试,现结合《化石吟》一课教学的得与失做如下反思:

1、能指导学生初步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感受诗美的重要途径,但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呢?常规方法一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如多媒体、背景音乐等的设置来创设一个朗读的外在氛围,使学生自然生发情感,二是通过模仿教师朗读或名家诵读使学生提升朗读水平,三是通过课程资源的运用,如背景资料等等。小学这样,初中这样,高中也这样……”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诗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把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复杂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无疑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基本功之一。

《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抒情诗。作者主要通过写科学家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音乐美。针对七年级学生接触诗歌不多及此诗的特点,我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为: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在课堂教学中,我能够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耐心地为学生指导朗读要领,尽力做好朗读示范,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选取多种朗读方式开展朗读训练,通过听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全班齐读、师生评议等方式,使学生“目睹”、“口诵”、“耳听”、“心思”等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诗歌,使他们基本掌握发声、停顿、轻重等要领,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体会。

2、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新模式需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再抱着新教材采取旧方法。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在平等交流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通过启发、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有所发现、学有所得。如我指导巡视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时,发现个别学生划分有误后,及时启发他,使他纠正了错误的划分。

在“精读品味,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及“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问题,我没有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与点拨,让学生自己领悟。

3、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本次教学比赛是借班上课,师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级学生很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学生大多很紧张,为调动课堂气氛,我能在教学中有意给予学生真诚的微笑与鼓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1、时间分配不合理。

因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环节用时过多,导致最后一道想象题留在了课后。

2、划分句子节拍时指导不到位。

很多学生在划分句子节拍时错误,但因时间关系没有深入指导,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3、板书设计字迹大小不一。

总之,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更新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长补短,不断探索尝试,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化石告诉了我们教学反思篇二

《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说明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一个猜谜,有意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揭示谜底后相机简笔太阳,形象直观,为导入课题:阳光,做好铺垫。

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是却常常忽略了阳光的存在。能留意阳光、感觉到阳光的时候并不多。所以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阳光有什么作用?"目的是要让学生充感受到阳光就在我们身边。其实还可以这样设计"今天的天气很不错,阳光灿烂,在这样好的天气中你想做些什么?"可能更适宜拉近学生和阳光的距离。

认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重点所在。我将本课12个生字从读音上进行了归类,分别整合成翘舌类、前鼻音类、后鼻音类三大类。然后通过1、看拼音读,2、去拼音单个认读并组词,3、交流方法认读,4、做"登山"游戏,5、结合句子读这五大环节,步步深入,提高难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认读中和生字反复见面,牢记这12个生字。

游戏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巩固识字。交流识字的方法目的有二,第一:让学生加深记忆,进一步巩固。第二: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认字。从评课的意见来看,识字方法的引导还不够深入,可以进一步引导用"加一加、减一减、在生活中你还在哪看到过这些字"的方法渗透教学。

化石告诉了我们教学反思篇三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严重忽视诗歌教学,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鉴赏诗歌等方面浅尝辄止,或者把结论性的东西直接教给学生,只要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诗歌教学,如何真正体现诗歌教学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初步做了一些尝试,现结合《化石吟》一课教学的得与失做如下反思:

1、能指导学生初步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感受诗美的重要途径,但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呢?常规方法一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如多媒体、背景音乐等的设置来创设一个朗读的外在氛围,使学生自然生发情感,二是通过模仿教师朗读或名家诵读使学生提升朗读水平,三是通过课程资源的运用,如背景资料等等。小学这样,初中这样,高中也这样……”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诗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把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复杂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无疑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基本功之一。

《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抒情诗。作者主要通过写科学家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音乐美。针对七年级学生接触诗歌不多及此诗的特点,我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为: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在课堂教学中,我能够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耐心地为学生指导朗读要领,尽力做好朗读示范,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选取多种朗读方式开展朗读训练,通过听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全班齐读、师生评议等方式,使学生“目睹”、“口诵”、“耳听”、“心思”等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诗歌,使他们基本掌握发声、停顿、轻重等要领,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体会。

2、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新模式需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再抱着新教材采取旧方法。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在平等交流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通过启发、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有所发现、学有所得。如我指导巡视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时,发现个别学生划分有误后,及时启发他,使他纠正了错误的划分。

在“精读品味,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及“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问题,我没有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与点拨,让学生自己领悟。

3、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本次教学比赛是借班上课,师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级学生很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学生大多很紧张,为调动课堂气氛,我能在教学中有意给予学生真诚的微笑与鼓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1、时间分配不合理。

因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环节用时过多,导致最后一道想象题留在了课后。

2、划分句子节拍时指导不到位。

很多学生在划分句子节拍时错误,但因时间关系没有深入指导,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3、板书设计字迹大小不一。

总之,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更新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长补短,不断探索尝试,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化石告诉了我们教学反思篇四

《化石吟》是一首抒情诗,但诗的内容并不好懂。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化石吟教学反思一,希望能够帮到您!

今天我讲了科学抒情诗《化石吟》一文。首先我用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创设情境,然后由此导入。“石头怎么会说话,他怎么说,说什么?”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究这首诗的欲望。同时,利用化石图片同样起到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让学生带着激动、兴奋、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课文。

而这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

本篇课文我只安排了一个课时,而本节课我因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环节用时过多,导致还有一些知识点没讲到。

很多学生在划分句子节拍时错误,但因时间关系没有深入指导,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尝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严重忽视诗歌教学,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鉴赏诗歌等方面浅尝辄止,或者把结论性的东西直接教给学生,只要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诗歌教学,如何真正体现诗歌教学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初步做了一些尝试,现结合《化石吟》一课教学的得与失做如下反思:

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感受诗美的重要途径,但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呢?常规方法一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如多媒体、背景音乐等的设置来创设一个朗读的外在氛围,使学生自然生发情感,二是通过模仿教师朗读或名家诵读使学生提升朗读水平,三是通过课程资源的运用,如背景资料等等。小学这样,初中这样,高中也这样……”《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诗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把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复杂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无疑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抒情诗。作者主要通过写科学家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音乐美。针对七年级学生接触诗歌不多及此诗的特点,我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为: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美、节奏美和韵律美。在课堂教学中,我能够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耐心地为学生指导朗读要领,尽力做好朗读示范,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选取多种朗读方式开展朗读训练,通过听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全班齐读、师生评议等方式,使学生“目睹”、“口诵”、“耳听”、“心思”等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诗歌,使他们基本掌握发声、停顿、轻重等要领,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体会。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新模式需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再抱着新教材采取旧方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在平等交流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通过启发、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有所发现、学有所得。如我指导巡视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时,发现个别学生划分有误后,及时启发他,使他纠正了错误的划分。在“精读品味,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及“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问题,我没有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与点拨,让学生自己领悟。

本次教学比赛是借班上课,师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级学生很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学生大多很紧张,为调动课堂气氛,我能在教学中有意给予学生真诚的微笑与鼓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化石告诉了我们教学反思篇五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新模式需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再抱着新教材采取旧方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在平等交流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通过启发、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有所发现、学有所得。如我指导巡视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时,发现个别学生划分有误后,及时启发他,使他纠正了错误的划分。在“精读品味,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及“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问题,我没有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与点拨,让学生自己领悟。

本次教学比赛是借班上课,师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级学生很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学生大多很紧张,为调动课堂气氛,我能在教学中有意给予学生真诚的微笑与鼓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因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环节用时过多,导致最后一道想象题留在了课后。

很多学生在划分句子节拍时错误,但因时间关系没有深入指导,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化石告诉了我们教学反思篇六

《活化石》这篇课文以科学为主题,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直接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于是,我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时查找有关化石的资料。一上课,我先让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化石”的含义,再借助学生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石”,然后抛出问题“课文里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活化石”,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关的句子,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学习这课,我重点教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抓住“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这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长得慢这个特点,并小结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请学生代表根据自己小组的阅读、交流情况指引老师板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昂。

一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增加朗读量,在课堂最后能给大家一个总结,回顾一下本课的学习要点,课堂会更加完美。

化石告诉了我们教学反思篇七

上这课之前我就清楚,这样的课文学生会喜欢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级的《火车的故事》。但他们所喜欢并非朗读和思索,而是在课堂上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而这,也正是我苦恼的。如何让常识性文章上出语文味,是我在这节课的小小探索。

1、词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就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活化石》一文语言简练、准确。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简单的词语,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特点。抓住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思索:为何不能换成“一把”、“一片”?这写出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白,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读常识性课文不象其他文体一样富有情感,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感情朗读则显得很牵强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如:中华鲟的特点是“怪怪的”,体重很“重”;大熊猫的特点是“可爱”,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珍贵”。如何通过突出主要词语的朗读去表达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是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3、写科普说明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每种“活化石”的介绍分一小节,让人感觉段落清晰,一目了然。这些,我都在课堂上进行了些许渗透。另外,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吧?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这这节课上我进行了尝试。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句子: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四条腿(),一双大眼睛()。孩子们看着图片上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条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双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长着黑眼圈。”

“它的身子圆圆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爱的要数它的眼睛,好象没睡好长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更有学生结合了“大熊猫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学知识为大家做了介绍。课堂的语文味骤然浓重了起来。

4、说这样的科普文,让孩子们复述是定要的。在本课,我让孩子们勇敢地当一回介绍员,为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活化石”。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平空复述总还是有难度。我便让他们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后为他们先出示提示话语,如:中华鲟有()的历史。它的样子怪怪的:身披(),眼睛(),一张大嘴()。它生活在(),最大的可以长到()重。再让他们看黑板板书介绍,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充分体现了说的“层次性”,也照顾到了中下水平的学生。另外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情境创设上动了一番脑筋,伴着音乐让孩子来复述介绍“活化石”,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反而让人觉得很突然,显得很不和谐。我们能否让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腾,只言片语就能融会贯通。

5、语文味,也别忘了科学性。牢记语文要姓“语”,但也不能忘记这篇课文的特点。常识性文章不可不顾文章蕴涵的科学与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位学生讲解了动物们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并为他们介绍了其它的“活化石”,并让他们回家查找资料。虽说查找资料这一环节的反馈结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全班有近一半学生查找了资料却根本无法表述,但我想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想要清楚地表达这么复杂的科学文字总归还是有难度的。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尝试,并要求他们提高。

《活化石》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我国国宝“大熊猫”、水中元老“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科普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学习本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蒐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学生对化石并不陌生,因为我班学生上学期去科技馆参观曾经见过。讲课前,我板书“化石”二字并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化石图片,谈一谈自己对化石的了解。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我强调化石的“古老”,补充板书课题,在“化石”前加“活”,问:“课题怎么多了一个字‘活’?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这样的设计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很想揭开心中的疑问。兴趣有了,于是顺势引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去思考。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相似,适合自主学习,所以我在教学时先指导学习“银杏树”,渗透学法指导。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重点句子,学生很快发现银杏树的“奇异”之处表现为“古老、珍贵”、“叶子奇特”、“生长速度慢”等特点。教师总结:“原来银杏树是因为这些原因被称为活化石的,那大熊猫和中华鲟又是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学生先自学,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因为有了前面的学法指导,学生的自学效果较好。

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围绕为什么说“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这句话,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各种活化石的资料拿出来,分小组交流资料,并交流阅读资料的体会。教师适当补充资料,根据交流,启发学生编写关于保护珍稀生物的儿歌或广告词。此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本课的教学总的感觉效果还不错,但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本来还设计了让学生转换角色,以“活化石”的身份介绍“活化石”的特点,由于时间关系,舍弃了;还感觉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的还不够,训练不太扎实。如果把本课设计三课时,这些遗憾应该就可以弥补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