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笔记 美术学科教育学读书笔记(通用5篇)

时间:2023-10-03 03:58:42 作者:紫衣梦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笔记 美术学科教育学读书笔记(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一

作为新教师,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最近放假在家我又重新拿出了那本曾经为参加教育考试而买的《教育学》这本书,我发现,和原来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心态相比而言,现在所学到的东西比以前更深刻和更立体了,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教育学》第五章《学生与教师》中明确指出了学生与老师各自的权力与义务,比如:我国的《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还比如:老师要自学生面前扮演多重角色,包括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等等。仅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就要扮演这么丰富的角色,更何况,我们教师还有自己的家庭,在自己的家庭中还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当这些角色与个人的预期发生矛盾或难以取得一致时,就可能会出现角色冲突。对于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冲突,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首先,我们要合理调试与家庭角色的冲突。有了家庭和孩子,特别是当孩子还小需要照顾时,我们很容易同家庭角色产生冲突。对于这点,我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因为每个教师都是这样一路走来,而我也正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中艰难的行走着。有时候我们真得无法尽到一些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的职责,我们往往因此内疚、不安甚至苦恼。特别是当孩子生病时,你会感到更加愧疚。在工作的这半年以来我都把精力更倾向于学校,因为有太多的事不得不去做,因为有太多的原因我们无法放手,更因为教了六年级真的是身心俱惫。于是,很容易忽视了自己的孩子。现在,当经历过一些事后,我才明白,忽视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同样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孩子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最特殊的一个学生。所以,这其中两个角色我们要合理进行调试与权衡,做到有急有缓,协调控制,最好能做到统筹兼顾。

其次,我们要努力让“教育者”与“研究者”的角色和谐统一。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再创造性。因此,我们教师需要发展、需要提升,更需要自我超越。一个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师总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方法。但是局限于实践范围的再创造很难高屋建瓴,教师的研究工作需要规划指引,需要理论培训学习,需要高层次的专家点拨。所以我们要勇于抓住时机,无怨无悔的付出,善于创造机会,敢于冲破困难,努力让自己走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共赢身份。对于自己,我刚刚迈进教育事业的大门,尚未在这方面迈出有力的一步,只希望能有些且行且思与且得,这就是我目前所拥有的平衡点。

现如今,单单在面对师生冲突时,有太多的人从中指出了教师的职责和素养,而因为学生多数是未成年人就忽略了他们的义务和不足。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谨慎,素养更高,并且能迅速的在各类角色冲突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不在这样或那样的冲突中被击垮。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二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

制度化教育: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4)人口发展状况5)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义务教育:指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现代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二战后,出现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知识传授(教学)、知识创新(科研)、知识转化(社会服务)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信息化、网络化、创新为主要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三

近20年来出版的《教育学》大约不下200部。但有新意的却不多,都没有摆脱旧的体系和模式。虽然有的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但体系仍然是旧的,还是因循原来的四大块,感到与热火朝天的教育现实不相称。最近读到袁振国教授主编的《当代教育学》,顿感面目一新。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主要在立意新、体系新、内容新这三个方面。

首先引起我思考的是,作为一本教科书的《教育学》,想给学生些什么?我想,教科书有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主要教给学生知识,让他们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例如许多自然科学的课本;另一类是观念性的,主要教给学生该专业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例如社会科学如哲学、经济学等的许多课本。当然,知识和观点是不能分开的,没有知识的观点是空洞的,没有观点的知识是盲目的。但从教学任务来讲总有一个侧重点。那么《教育学》教科书想教给学生什么呢?过去的《教育学》总想集多种任务于一身:既想给师范生尽多的教育方面的知识,又想给学生建立一种教育观念,还想教给学生各种教育方法。结果内容庞杂,学生抓不住要领,观念既建立不起来,方法也没有学到。《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因此,我认为《教育学》教科书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正确的教育观念也不是通过说教和灌输而获得的,而是要在对各种教育问题的探讨中建立起来。教育是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讲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就是说,教育教学是有许多方法的,但需因事因人,因不同的情境而异,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教育规律是不变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正确的教育观念是相对稳定的。建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就能创造出许多新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教育观念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而不断更新,这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当代教育学》的新,首先体现在这本书的立意新。该书作者在第一页的“教学建议”中写道:“本书编写的一个基本追求是,不仅告诉学生是什么,怎样做,更希望启发学生为什么和怎样想。我们相信,没有一种教育观点、教育原则或教育方法是惟一的或最好的,对任何一种教育现象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想,从而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不同的教育风格。所以本书的编写力图通过不同教育思想、不同教育流派、不同模式的介绍分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及自我选择的能力和习惯。”这就是说,不是把现存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把教育问题的一些理论、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讨论,掌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包括教育观念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

其次体现在体系新。该书打破了旧的四大块理论体系,力图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全书分上、下篇,上篇是讨论教育内部的问题,包括教育的各种要素:理论要素、人员要素、信息要素(课程内容)、管理要素。下篇是讨论教育外部的.关系问题,包括教育的两大功能,即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由此而引发的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我不能说这个体系是最好的,但可以说它是新颖的、有新意的。旧的教育学体系是先讲教育的外部问题,后面讲的都是学校具体工作。越讲越具体,越讲越没有理论,学生越学越没兴趣。1980年我在编中等师范学校用的《教育学》时就发现这个问题,第一版我就把它颠倒过来,先讲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再讲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最后再讲教育的外部问题以及国际教育的新动向。谁知,中师教育学的老师说,这样的体系不习惯。第二版又只好改过来。可见习惯势力之顽强。这次《当代教育学》打破四大块的体系,把内容分成两大块。第一块把教育诸要素统一起来,从教育目的到教育评估和管理,形成一个整体。第二块作为提高部分,再讲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颇有新意。

最后体现在内容新。正是因为编写的立意新,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很新。对于每一个问题,不是列出现存的概念和结论,而且介绍当代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新观点、新认识、新理论。内容新表现在以下方面。

注意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不是抛开历史,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例如在讲“教育学的发展”时,不仅讲到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西方,而且系统地介绍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这是影响中国教育最深的三本教育学著作,然后讲到当代教育学的多元化。又如讲当代中国教育,不是像一般《教育学》教科书那样只讲中国的教育方针和学制,而是简要地介绍我国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再讲到今天的教育目的、结构。

重视吸收世界教育发展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前瞻性。要达到这一点,就要面向世界,了解世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当代教育学》专门辟一章“当代世界教育”,介绍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概况和各种教育思潮,其他各章中也都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这对于教师开阔视野,放眼世界,把握未来是很有帮助的。

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本书不仅介绍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而且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重视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书中有许多案例提供学生思考。特别是道德教育部分,讲到道德判断、两难问题时举了一些案例,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启发。书中还专门介绍了上海市青浦县的教改实验,这是我国本土最成功的实验,用它来说明,我们完全能够创造出自己的经验和理论。

书中还有许多新的内容,或者是老问题的新解释。在这篇短文中,不可能一一列举。可以说,该书从标题到内容都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述,用现代时髦的说法,作者是企图建立新的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当然,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建立新的教育学绝不是容易的事。书中也还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例如,第一章教育发展的分期,在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之间,隔了一段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似乎在历史分期逻辑上不顺;又如,把“教学”说成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行为”,值得商榷。可以这样说,教学工作是教师的行为,但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应该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也应该是双方的行为。其他有些章节在逻辑安排上也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四

近我细细品读了彭绍东教授撰写的《信息技术教育学》,受益匪浅,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处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下面我就针对本人的阅读情况谈谈读完这本书后心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然而信息技术学科在小学和中学还只是一个争议颇多、地位尴尬的小学科。书中彭教授突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基础性。在研究和继承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及现代教学理论,融合新课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课程更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各自的能力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活动中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思维水平的高低不一,但他们人人参与了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主动地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使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的张扬、发展和提升。

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获取多种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一章中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教育还应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有效整合,这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智商与情商的有效整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的整合,以及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整合。寻求课程文化价值就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线,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对共同文化价值的合理表达。

《信息技术教育学》这本书让我深深体验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调节学习的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和知识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整合。

所以通过学习我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五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

制度化教育: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4)人口发展状况5)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义务教育:指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现代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二战后,出现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知识传授(教学)、知识创新(科研)、知识转化(社会服务)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信息化、网络化、创新为主要特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