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课堂(模板13篇)

时间:2023-11-05 14:27:43 作者:BW笔侠 换一个课堂(模板13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和规范化自己的写作,使作品更具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性。想要写一篇好的总结?不妨先参考一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例。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课前引导]。

生:陈老师。

生:学校的礼堂里。

师:(摇头)思路不够开阔。

生:在深圳。

生:在中国。

生:在地球上。

生:地球。

师:(板书:地球)我们一起叫一声:地球。

生;(齐)地球――。

师:地球听到了没有呀,怎么没有反应?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呼唤:地球,你好!假如地球听到了,她会热烈地鼓掌的。开始!

生(一起,深情地)地球――你好――。

(学生身后响起听课教师们的热烈掌声)。

师:地球听到了我们的呼唤。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升空了。好,飞船已经升到了太空,请睁开眼,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

(播放太空行星运行的录象,地球逐渐清晰,最后定格)。

师:同学们这水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喜欢吗?请用一句话,夸一夸我们的地球。

生:地球,你真美呀!

生:地球,你好伟大!我喜欢你!

师: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课文里是怎样赞美地球的。

生:“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请充满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为什么称地球为“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透)。

师: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读给大家听,第一个请谁读?

生:(纷纷举手)。

师:这么多的同学愿意读。好,我请班长推荐一个。

(班长推荐学生甲)。

师:(对班长)请你说说为什么推荐她?

班长:她读书水平高,胆子大,声音特别响亮。

师:请你读1、2两段,要把班长夸奖你的那些特点读出来。

(学生甲读课文)。

师:确实如班长所说的那样,读书的水平高。下面请谁读?现在请你(对学生甲)推荐一位。

(学生甲推荐学生乙)。

师:(对学生甲)你为什么要推荐他?

学生甲:他读书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师:(对学生乙)请你读3、4两段,要把流利、有感情的特点读出来。

(学生乙读课文)。

师:很有感情。好,下面请谁读?有毛遂自荐的吗?(学生纷纷举手,对学生丙)请你读5、6、7三段。你先说说你读书有什么特点。

生:我虽然读书没他们好,但我进步很大。我的特点也是有感情。

(学生丙读课文,且发挥很好)。

师:掌声鼓励。谁读最后两段?(举手的学生特别多)好,全班一起读。

(全班齐读课文)。

师:下面我还要检查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情况。看屏幕。

先理解带点的字,再解释词语: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生:渺,是细小。渺小,就是小的意思。

师:再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下列词语。

居住遨游扁舟枯竭。

师:请同学们相互说说。

(学生相互说词语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理解这些词语时,有没有规律可寻?

生:这些词语前后两个字的意思相近,我们在解释这些词时,可以用其中的一个字的意思来解释它。

师:再看下一个词。

举例解释词语:

自然资源。

师:请迅速地读课文,举例说说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生: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师:现在将这些自然资源分两类,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分吗?

矿物资源(不可再生)。

水资源、森林资源、

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可以再生)。

---------------------------。

生:前一类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后一类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

师:再看下面的`一组词。

朗读理解词语:

……不是……而是……甚至……。

师:请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要把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读出来。(学生练习后,教师请一学生读,表达得不是太好)。

师:“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怎么才能把“几百万年”和“几亿年”读得区别开来?

(学生再读,理解得比较好)。

师:课文中还有几组关联词,请找出有关的句子,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读读。

(学生读有关的句子)。

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地球很美,但是也很小;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课文还告诉我们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师:请大家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并以最快的速度背熟。

(学生读书,背书)。

师:请同学们一起背最后一段。

(学生集体背诵后,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一起背诵课文的最后一段。

(全班集体背诵最后一段)。

一个人的课堂的观后感

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日前举行了颁奖典礼。以赣州宁都四中曾庆平老师为主人公原型的中国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从全世界91个国家的4000多部影片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最佳外语片奖。

《一个人的课堂》由著名导演李x林执导,于2013年3月在宁都县开机拍摄。电影取材以宁都四中曾庆平老师为主人公原型,讲述了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的故事。面对家长纷纷把学生带走的尴尬,面对突如其来的下岗考验,面对亲友的反对和质疑,面对高薪工作的诱惑,面对最后一个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目光,宋文化最终选择坚守教学岗位,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帮助留守儿童完成学业。

据了解,在拍摄中,剧组在南昌、赣州及宁都300多名本土群众演员中精选了10多名江西本地演员,分别扮演留守儿童、留守村民、留守老师等角色,他们原汁原味的本色出演给剧情增添了一份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乡土味,纯朴浓郁的乡情带给观众一种别样的亲切感。影片历经3个多月的拍摄,6个月的后期制作,是我国首部倡导全民互动公益,呼吁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关注乡村教师的'爱心之作。

江西本土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将于2013年3月5日开机。据悉,该电影是国内第一部倡导全民互动公益,呼吁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关注乡村教师的爱心之作。

电影讲述了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即便是没有编制的工作,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可是,落后的教学环境,家长的质疑,让生源逐步流失,最后课堂里只剩下一个学生——唐明明(片中人物名)。唐明明自幼命运多舛,被亲生母亲抛弃,父亲又不慎从13楼摔下,面对着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年迈的奶奶无钱治病,父亲工资无从讨要,热爱学习的唐明明与老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之间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个影片经过了4年的筹备,3个多月的拍摄,6个月的后期制作,李x林导演试图用几个卑微人物、一个宁静的山村去讲述一些社会宏大的问题留守儿童与最后的代课老师他们生存现况,在这个虚假浮华的大片时代《一个人的课堂》堪称诚意之作。值得一提的是,为增强剧情本土元素,剧组在江西南昌、赣州及宁都三百多名本土群众演员中挑选了十多名江西本地演员,分别扮演留守儿童、留守村民、留守老师等角色,他们原汁原味的本色出演给剧情增添一份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乡土味儿,这股纯朴浓郁的乡情,将会带给江西观众一种别样的亲切感。

3月26日,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在宁都开机拍摄。这是一部倡导全民公益互动,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赞美乡村教师师道精神的影片。该影片由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世纪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北京时光动力国际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制作。

《一个人的课堂》取材于宁都本土,影片讲述了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面对家长纷纷把学生带走的尴尬,面对突如其来的下岗考验,面对亲友的反对和质疑,面对高薪工作的诱惑,面对最后一个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目光,他毅然选择放弃优越工作,始终坚守教学岗位,帮助留守儿童完成学业的真实故事。

一个课堂一个阵地心得体会

一个课堂,每个学生都占据着一片阵地。这是一种常见的教室布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教室地图”。然而,在这个看似平凡的课堂里,却蕴藏着许多珍贵的体验和心得。我也不例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在课堂上领悟到了许多重要的道理和启示。

首先,每个学生的座位都是他们思维和创造力的源泉。当我首次处于这个“阵地”时,发现自己周围的同学的座位摆设各不相同。有的桌子上堆满了书籍和笔记本,象征着这位同学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的桌子被摆得整整齐齐,标志着这位同学的做事有条不紊的特点。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的座位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展示自己个性和态度的舞台。因此,我们要珍惜自己的阵地,使其为我们发掘潜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其次,一个课堂也是一个学术竞技场。课堂上的学习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学习效果。当我认真观察周围的同学时,发现有的同学总是坐在第一排,时刻保持专注的态度;而有的同学则喜欢坐在靠后的位置,表现出一种不愿意与他人有过多互动的特点。在这个竞技场上,第一排的同学往往在学习中非常活跃,他们能充分倾听老师的讲解,及时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而靠后的同学则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知识可能相对较弱,思维也较为封闭。因此,要想在这个竞技场上发光发热,我们就需要主动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位置,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第三,一个课堂也是一个合作的平台。然而,这个平台上的合作却非常有限。每个同学都以自己为中心,只与身边的几个朋友合作。有时候我会观察到,坐在一起的几个同学会互相商讨及时难题,互相鼓励与帮助;而其他的同学则独自一人,很少与他人交流。这让我深思,一个课堂应该是集中智慧和激发创意的场所,而不是孤立个体的展示场所。我们应该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互相交流和辅导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四,一个课堂也是一个成长的舞台。课堂不仅仅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我们成长为一个完整人的地方。我曾经观察到一位同学,她在课堂上总是表现活跃,善于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她总是能抓住机会向老师请教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成绩明显提高,并且她的胆量和自信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她的成长经历告诉我,课堂不仅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培养人才和锻炼个人能力的地方。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最后,一个课堂也是一个情感的温床。在长时间的观察中,我发现课堂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脸色神情严肃,好像在面对一场严峻的考试;而有的同学则面带微笑,时刻保持开朗的情绪。这让我意识到,一个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情感的释放和沟通的平台。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形成一个温暖的课堂氛围。

总之,一个课堂就是一个阵地,同学们在这里创造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每个学生的座位都是他们态度和个性的展示。课堂上的学习环境和合作机会决定了我们的学习效果和成长机会。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体验和心得。在一个课堂里,我们要珍惜自己的阵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与他人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在一个课堂里,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形成一个温暖的课堂氛围。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一个课堂一个阵地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入课堂即战场,阵地即学习空间的概念,为论述主题做铺垫。

在一所学校里,课堂就像是战场,而每个学生在这个战场上都要有自己的一片阵地。每天走进课堂,学生们都要经历一场艰苦的战斗,与知识、与老师、与同学们进行着较量。而课堂,也如同战场上的阵地,每个学生在这里都要建立起自己的据点,以便能够在学习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取得胜利。

第二段:描述了学习的基本态度和策略,强调了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性。

在每个课堂上,学习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的态度。如果我们对待学习持消极和被动的态度,那么我们就很难在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课堂,对待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要用勇敢的姿态迎接课堂上的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潜力。

第三段:分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阵地应该具备的几个要素,如安静的环境、合理的座位、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一个良好的学习阵地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环境。首先,一个安静的环境对于学习和思考十分重要。当我们在一个杂乱和吵闹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时,我们很难集中精神,也就无法深入思考问题。其次,合理的座位也是一个良好学习阵地的必备要素。每个学生都应该在课堂上拥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座位,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和交流。此外,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良好学习阵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够增加学习的乐趣和效果。

第四段:通过分享自身学习阵地的体验,强调了阵地的重要作用,以及遇到的挑战和应对方法。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也经历过很多次对阵地的布置和选择。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阵地的重要性,总是选择离教室门口较近的座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明白了一个舒适的座位是学习成功的基础。从那时起,我开始选择离黑板较近的座位,这不仅能方便我去记录和记笔记,还能让我更好地专注于课堂内容。当然,选择一个良好的阵地并不等于成功,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有时,我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我积极主动地请教老师或与同学讨论,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五段:总结了一个成功的学习阵地所带来的好处和意义,并向读者发出了行动号召。

一个成功的学习阵地,不仅能提升我们的学习成绩,还能培养我们的自信和个人成长。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阵地,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取优秀的成绩和好的学习体验。因此,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一个课堂一个阵地的重要性,从现在起,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良好学习阵地,并在学习中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通过以上五段的连贯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课堂一个阵地的重要性以及建立良好学习阵地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学习阵地中,我们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将学习阵地概念深入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并通过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动,为自己创造一个成功的学习阵地,迈向更高的学业和人生成功。

一个课堂一个阵地心得体会

一个课堂一个阵地,这是我在大学四年里深刻体会到的。在课堂上,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每一个座位都是一个独特的阵地。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还收获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体验。

第二段:实践与总结。

在每个课堂上,我都努力实践着“一个课堂一个阵地”的理念。我从第一天开始,保持专注,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我学会了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当老师讲到与我专业相关的知识时,我会主动分享我的观点和经验。通过这样的参与,不仅加深了我对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我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第三段: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们还经常进行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这是一个可以锻炼团队合作能力的机会。我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众人的力量是无限的。在小组讨论中,我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通过集思广益,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项目实践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些团队合作的经验也让我认识到了集体的力量和自身的不足,激发了我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的动力。

第四段:课堂之外的思考。

虽然,“一个课堂一个阵地”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学习和互动中,但我认为课堂之外的思考和学习同样重要。在课后,我会对当天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我也会查阅相关的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自主学习,我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五段:结语。

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段时光,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课堂一个阵地”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努力学习,我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并且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我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与体验将伴随着我走向社会,助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简介:宋文化是偏远山区教书近30年的小学代课教师,来上学的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随着近几年村民外出务工的热潮,村里孩子陆续跟着父母转学到城市上学,学校趋于落寞,学生仅有四个,教师仅宋文化一人仍坚守岗位。后来几经波折,学校学生仅剩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唐明明,宋文化依然坚持每天到学校去上课,每天按时打上课铃,按时升国旗,维护着学校的尊严。明明的奶奶辞世后,宋文化收养了明明,继续维持明明的学业。

许多关于“弱势群体”的故事片成为“弱势群体”这一指称本身所预设的“拯救”主题的简单操练;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类对于边远乡村的诗学想象,它们可能会被冠以“苦难诗学”的名义大加鞭挞。这让类似题材的故事片越来越难拍。除非作者能够认识到问题的某种本质。我们来看第二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参展影片《一个人的课堂》。

在问题戏剧的语境中,没有什么比儿童更能显示教育的本质。从戏剧角度而言,“留守儿童”问题可能是最后一个可供我们反思教育本质的“前现代”的戏剧场景了。如今人们对留守儿童已经不再陌生和惊讶。人们普遍相信,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从属于社会机制的改良(譬如横跨城乡、蓬勃开展的“新村”建设),因而只是暂时的。至于他们的教育问题则是排在第二位的事情。何况完善的、公式化的城市教育体制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可供复制的答案。在城市教育中,诸多举措的“数据有效性”舒缓了人们的神经:公式化的升学率方案如此稳定可靠,父母和老师的角色都变得模糊和被动,仿佛教育问题已经没有戏剧性的紧迫感可言。当人们开始关注留守儿童时,他们的神经可能早已麻木,这让他们的关注流于水平,并且离问题的本质越来越远。影片《一个人的课堂》在结尾打出字幕,表明这部电影是关于留守儿童的。但影片的主角显然不是儿童,留守儿童问题被作为一个教育者的遭遇来展示。不同于新闻报道和纪录片手法的镜头美学策略(失学儿童的“大眼睛”特写),儿童在本片中趋向于沉默,这显示了一种戏剧式的反思品格,也是本片的戏剧性所在。在许多戏剧行动中,儿童的功能都是类似的。戏剧行动中的儿童有一种天然的“沉默”特性,他们的在场往往指向戏剧行动的原因,而他们本身却不需要过多地参与。让儿童创造奇迹,或者让儿童特立独行,这并不适用于严肃的主题。类似的设计很容易让人想到宗教上去(如查尔斯·劳顿执导的《猎人之夜》中的小兄妹)。没有什么行动能够比儿童的沉默更能打动人心了。我们将在影片中看到:留守儿童们一个个地消失不见,最终只剩下一个。如果导演不做妥协的话,这仅剩的一个儿童也将缺席。在这一点上,影片富有谐趣的笔调中透着一股冷酷的敏锐,催人反思而不是催人泪下。它讲故事的方式让那些敏感的观众联想到的,可能不是《美丽的大脚》,不是《凤凰琴》,甚至不是《一个都不能少》,而是《童年在瑞金》(黄军,1989)。在以往,“休克体验”对于观众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如今“休克”对于观影体验而言往往是灾难性的。《童年在瑞金》那部影片给观众的休克体验可能正是本片导演所要努力避免的,然而我们还是心有余悸。不必追问导演是否因此“降格以求”,总之导演将叙事的`重心转向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师资问题,并以此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原生教育环境的衰败和消失。

影片中,西甲村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死村。缺少非农工作技能的老人、小孩和家庭主妇维持着这个村子日渐凋敝的日常生活。村里的小学只剩下了几个学生,并且最终只剩下一个。我们从影片中得到的好消息是,有些学生为了更好地接受教育而转学去了县里或者城里的学校。(他们面临着另外的新的问题。)这让村小学所剩的唯一的老师宋文化的处境显得有些尴尬,并且让宋文化的坚守显得荒谬。感谢孙海英精彩的表演,他很可能为本片的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宋文化是个充满谐趣的乡村知识分子,带点孔乙己和范进的味道。他做了36年的代课老师,工资少得可怜。但他看重36年所积累起来的荣誉,(他承认那是一些小事情,但他认为足以配称得上荣誉,)并以孔夫子自比。他的愿望是尽快转正,并为此“纸上谈兵”(买不起)地去学习电脑。但他最终连打字也没学会。考场上,他在电脑面前不知所措,基本交了白卷,并瘫在地上。他也因此错过了最后一次转正的机会,并在不久后被一位大学生取代,做了农民。我们可能会像他老婆一样惋惜或嘲笑他早已被时代淘汰却不自知,但真正理解他所做的事情的人就不会觉得他荒谬。无论剩下几个学生,他照例一本正经地打铃,一本正经地举行升旗仪式,一本正经的朗读课文,既庄重又仓促,如一场扮演——他在以代课者的身份扮演教师。打铃的工具是一根乡下人家锁大门用的旧穿铤,鼻子已经缺损,铃铛则是一截铁轨,俯拍的全景镜头中的残砖败瓦让升旗仪式显得十分萧索而讽刺。但他并不为学生的流失和乡村的凋敝而烦扰,(那是上面的事,他管不了,)即便他的超然是基于一种扮演,我们仍然为他的超然感到惊讶:他的信念与他的私心不分彼此,这让他显得笨拙。新来的那个大学生老师在高谈人生理想后偷偷溜走,这种人显得可笑。(宋文化最终证明他的方式更接近教育的本质。)宋文化以私心为他的信念辩护,正是这一点让他与这个“以信念为私心辩护”的时代格格不入。这一点足以打退一切苦难诗学的指责,并让谐剧精神占领这部影片。大学生老师溜走之后,上级领导又来求他继续代课,他坚辞不就,认为自己的荣誉受到了损害。他们打算去广州投奔女儿,打工为生。但在车站他让老婆一个人先去。最终,他把最后一个学生送入初中后去广州做了一名城市地下管道维修工。他再次证明了他的“多能鄙事”。

另一个课堂作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多少个日夜,我在书海中不断探索与发现,享受着知识带来的满足与快乐。书,是我进步成长的阶梯,也是我增长知识的另一个课堂。

在书中的课堂中,我看到了乌江亭边西楚霸王自刎的血泪史。

夕阳如血,伴随着四面的楚歌声,长刀划过虞姬那白嫩的脖颈,只留下一抹腥红。你带着仅剩的几百人马,在乌江亭边与汉方军马殊死搏斗,杀出一条血路。当船公在江边与你会合,送你逃亡之际,你却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亭,终止了你一生的雄图霸业与曾经的辉煌。

虽有李清照颂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是,“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倘若,你拥有着刘邦那“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的灵动,懂得低头,带着失败重回江东,有可能便会重振霸业,改写历史。

在书中,我明白了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折点。

在书的课堂中,我了解到了英国政坛上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

她出生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城镇里,但她的父亲却从小向她灌输这样的概念:即使是你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这要严格的要求,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无疑是苛刻的。但也因此,使她从小便养成了事事必争一流的认真态度,以至于到长大后,使她成为了英国的第一位女首相,并在世界政坛上誉为“铁娘子”。

哲人说过“不论做什么事情,你做事的高度取决于你做事的态度”,撒切尔夫人正是因为抱着“事事必争一流”的做事态度,才使其成功,成为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书中,我明白了只有怀着良好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书是我的另一个课堂,给我带来无尽的知识与快乐。是它,给我指明前路,引领我走向洒满知识的道路!

另一个课堂作文

在现实生活中,我总是自卑,自卑自己为什么长得这么矮,还有些胖。真希望有另一个我,另一个十全十美的我。另一个我,长得白白的,高高的,瘦瘦的,身上穿着昂贵的衣服,脸蛋水嫩嫩的,一对柳叶弯眉,一张樱桃小嘴,漂亮极了!

另一个我,一定要特别细心。离考试还有一周,我会认真地复习,不会漏下一个错误,词语。终于到了考试,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教室,等老师发下来卷子,我会认真地阅读一遍,再开始审题做题。在做题中,我一点都不马虎,做完了题就赶紧检查,一遍一遍地检查下来,会发现不少错误。终于成绩下来了,我考了100分,又看到了妈妈满意地笑脸。另一个我,一定要见义智为。

有一天,我准备去书店买书,在路上经过一个瓜摊,呀,有小偷!小偷正从瓜农的口袋里拿钱,而瓜农还毫无知觉地趴在西瓜上睡觉呢。我大喊一声:“师傅,给我挑俩西瓜吧!”瓜农一听见声音,就连忙醒来,却突然发现腰包上有一只手。他立刻抓住了小偷,拨打了110、瓜农会说:“太谢谢你了,送你个瓜吧!”当老人要过马路时,另一个我会毫不犹豫地过去扶老人;当参加舞蹈比赛时,另一个我会尽全力而赢得金奖;另一个我会做一顿丰盛的饭,让他们美美地享用。总之另一个我的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一个人的课程是一部呼吁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的电影。这部电影让很多人受到启发。下面是关于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欢迎阅读!

许多关于“弱势群体”的故事片成为“弱势群体”这一指称本身所预设的“拯救”主题的简单操练;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类对于边远乡村的诗学想象,它们可能会被冠以“苦难诗学”的名义大加鞭挞。这让类似题材的故事片越来越难拍。除非作者能够认识到问题的某种本质。我们来看第二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参展影片《一个人的课堂》。

在问题戏剧的语境中,没有什么比儿童更能显示教育的本质。从戏剧角度而言,“留守儿童”问题可能是最后一个可供我们反思教育本质的“前现代”的戏剧场景了。如今人们对留守儿童已经不再陌生和惊讶。人们普遍相信,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从属于社会机制的改良(譬如横跨城乡、蓬勃开展的“新村”建设),因而只是暂时的。至于他们的教育问题则是排在第二位的事情。何况完善的、公式化的城市教育体制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可供复制的答案。在城市教育中,诸多举措的 “数据有效性”舒缓了人们的神经:公式化的升学率方案如此稳定可靠,父母和老师的角色都变得模糊和被动,仿佛教育问题已经没有戏剧性的紧迫感可言。当人们开始关注留守儿童时,他们的神经可能早已麻木,这让他们的关注流于水平,并且离问题的本质越来越远。影片《一个人的课堂》在结尾打出字幕,表明这部电影是关于留守儿童的。但影片的主角显然不是儿童,留守儿童问题被作为一个教育者的遭遇来展示。不同于新闻报道和纪录片手法的镜头美学策略(失学儿童的“大眼睛”特写),儿童在本片中趋向于沉默,这显示了一种戏剧式的反思品格,也是本片的戏剧性所在。在许多戏剧行动中,儿童的功能都是类似的。戏剧行动中的儿童有一种天然的“沉默”特性,他们的在场往往指向戏剧行动的原因,而他们本身却不需要过多地参与。让儿童创造奇迹,或者让儿童特立独行,这并不适用于严肃的主题。类似的设计很容易让人想到宗教上去(如查尔斯·劳顿执导的《猎人之夜》中的小兄妹)。没有什么行动能够比儿童的沉默更能打动人心了。我们将在影片中看到:留守儿童们一个个地消失不见,最终只剩下一个。如果导演不做妥协的话,这仅剩的一个儿童也将缺席。在这一点上,影片富有谐趣的笔调中透着一股冷酷的敏锐,催人反思而不是催人泪下。它讲故事的方式让那些敏感的观众联想到的,可能不是《美丽的大脚》,不是《凤凰琴》,甚至不是《一个都不能少》,而是《童年在瑞金》(黄军,1989)。在以往,“休克体验”对于观众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如今“休克”对于观影体验而言往往是灾难性的。《童年在瑞金》那部影片给观众的休克体验可能正是本片导演所要努力避免的,然而我们还是心有余悸。不必追问导演是否因此“降格以求”,总之导演将叙事的重心转向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师资问题,并以此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原生教育环境的衰败和消失。

影片中,西甲村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死村。缺少非农工作技能的老人、小孩和家庭主妇维持着这个村子日渐凋敝的日常生活。村里的小学只剩下了几个学生,并且最终只剩下一个。我们从影片中得到的好消息是,有些学生为了更好地接受教育而转学去了县里或者城里的学校。(他们面临着另外的新的问题。)这让村小学所剩的唯一的老师宋文化的处境显得有些尴尬,并且让宋文化的坚守显得荒谬。感谢孙海英精彩的表演,他很可能为本片的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宋文化是个充满谐趣的乡村知识分子,带点孔乙己和范进的味道。他做了36年的代课老师,工资少得可怜。但他看重36年所积累起来的荣誉,(他承认那是一些小事情,但他认为足以配称得上荣誉,)并以孔夫子自比。他的愿望是尽快转正,并为此“纸上谈兵”(买不起)地去学习电脑。但他最终连打字也没学会。考场上,他在电脑面前不知所措,基本交了白卷,并瘫在地上。他也因此错过了最后一次转正的机会,并在不久后被一位大学生取代,做了农民。我们可能会像他老婆一样惋惜或嘲笑他早已被时代淘汰却不自知,但真正理解他所做的'事情的人就不会觉得他荒谬。无论剩下几个学生,他照例一本正经地打铃,一本正经地举行升旗仪式,一本正经的朗读课文,既庄重又仓促,如一场扮演——他在以代课者的身份扮演教师。打铃的工具是一根乡下人家锁大门用的旧穿铤,鼻子已经缺损,铃铛则是一截铁轨,俯拍的全景镜头中的残砖败瓦让升旗仪式显得十分萧索而讽刺。但他并不为学生的流失和乡村的凋敝而烦扰,(那是上面的事,他管不了,)即便他的超然是基于一种扮演,我们仍然为他的超然感到惊讶:他的信念与他的私心不分彼此,这让他显得笨拙。新来的那个大学生老师在高谈人生理想后偷偷溜走,这种人显得可笑。(宋文化最终证明他的方式更接近教育的本质。)宋文化以私心为他的信念辩护,正是这一点让他与这个“以信念为私心辩护”的时代格格不入。这一点足以打退一切苦难诗学的指责,并让谐剧精神占领这部影片。大学生老师溜走之后,上级领导又来求他继续代课,他坚辞不就,认为自己的荣誉受到了损害。他们打算去广州投奔女儿,打工为生。但在车站他让老婆一个人先去。最终,他把最后一个学生送入初中后去广州做了一名城市地下管道维修工。他再次证明了他的“多能鄙事”。

另一个课堂作文

太爽了!我试着想了几句话,那个我都一一说出来了,既然这不是真的我,那我何不把昨晚的事和妈妈“理论理论”?我知道妈妈是为我的学习着急,可是我受不了她的态度,也不喜欢妈妈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我作比较,我也承认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问题,可是妈妈在气头上,我也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不愿意承认错误去和妈妈沟通,就这样僵持着,我自己心里不舒服,相信妈妈也很难过,现在好了,有了另一个我,我可以通过他把我真实的想法告诉妈妈,反正挨揍了也是他的事。

妈妈听完他代我说出来的话,我看见妈妈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把另一个我紧紧抱在怀里,他们和解了。

“妈妈,还有我呢,也抱抱我,我在这里”,我怎么又躺在自己的床上了?妈妈在床边大声的叫我“快点起床,要迟到了!”,我看着妈妈的脸,揉揉眼睛,“妈妈,我想和你谈谈……”

另一个课堂作文

我是个优秀的学生,作业全部都正确。在学校里老师经常表扬我、同学们都喜欢我,在家里,爸爸妈妈也疼爱我。可是,做个好学生很累,我常常表面上很乐意,心里却不断地抱怨。

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位走路摇摇摆摆的老人。我在他后面走着。忽然,老人一不小心掉到了河里,我手忙脚乱地折了根长树枝,拉着老人上岸。可是老人一点也不沉。啊!原来他是个神仙。他画了个小人,不紧不慢地解释到:“这个是另一个你,他能帮你做不喜欢的事,你有事都可以去找他。”说罢,老神仙就不见了。

我半信半疑地决定测试一下,对了,今天老师布置了默写《桂林山水》。这篇文章老长了,我就让他来写。我闭上眼睛默念道:“我休息一会儿,你来默写。”之后,我就开始躺在床上悠然自得地休息起来。只见他一笔一画地写着,他不仅字写得端正,而且速度也很快,不一会儿的功夫,这篇文章就默写完了。

从此以后,我不喜欢的事他都能帮我做。他帮我看书、他帮我上课、他帮我做作业,我每天无忧无虑的,感觉无比地开心。渐渐地,我觉得自己能做的事越来越少。慢慢地,我发现大家都开始喜欢他,而我渐渐地不讨人喜欢。

我做了个决定,以后我再了不需要他了。那一刻,我发现天空格外的蓝,阳关格外的灿烂。顷刻间,我终于明白了:如果你远离了困难和劳累,那么荣誉和辉煌也会远离你。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努力构建温情的课堂。本文论述了构建温情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教师需要具备人本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选择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关键词:温情课堂;人本教育思想;非智力因素;学习方式;多元智能。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方式的改变强烈地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形态出现,而是以行为方式呈现。所以,教师现在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就必须努力构建人性化的温情的课堂教学。

一、温情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人本教育思想。

理解人本教育思想的内涵是教师构建温情课堂的关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1.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情、意全面发展,能自我实现的人。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他说:“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帮助人们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说:“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个性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罗杰斯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促进学习和变化,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认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惟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罗杰斯认为,按此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能充分发挥他所有的组织潜能,对社会和他人具有建设性和信任感,而且具有理性的面对现实的精神。

2.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学生是服从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其所能向这个容器中灌输知识。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此,罗杰斯提出要废除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以促进者取而代之。他认为,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师生之间的感情要和谐。

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互动,学生自发、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

在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上,罗杰斯强调教学要以学生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学习动力。他始终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加以接受,作为一个具有各种感情、埋藏着大量潜能的尚未臻于完美的个体对待。为此,他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其具体做法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包括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参考资料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单独或同学们一块形成学习计划,把探寻自己的兴趣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确定;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由学生做出;促使学习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更加深刻地进行下去,并渗透到学生广泛的生活和行为中去,使学生的情感、理智沉湎于这一过程的始终。

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内容不同于数、理、化枯燥的数字和公式,更不同于一般的物品,而是一种交往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是人生命的一种状态,一种需要,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充满着人生的体验,显示着沟通的渴望。因此,英语教学应从纯工具性走向人文性,关注律动的生命。换言之,英语教师要真正实施“人性化”教学,英语课堂要成为充满温情的课堂。

1.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时刻注意自己的设计对象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物,不是任意摆布的“学习机器”,在重视英语知识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生命性、人文性的感悟和表达。

2.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愿望、兴奋感、困惑、焦虑及烦恼,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差异,想学生之所想,感学生之所感,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3.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角度出发,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4.教师善解人意,要学会等待,不要指望你的一次教育就能成功,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要对自己的学生始终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尊重,充满期待。一句话,使课堂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

二、温情课堂教学构建必须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高质量的教学依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而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保障。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学习时,学习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调动,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使学生大脑积极思考的气氛,激发学生动手探究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由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人性的活力得以充分展现,智力因素才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温情课堂教学构建必须选择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应试教育阶段,由于长期的灌输式学习,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人性体验,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显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接受、探索、模仿等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设计为分组学习、理解、学生提问。这样就完全打破了过去课堂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温情的课堂教学构建必须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论向我们提示了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现实生活也需要每个人都利用各自的多种智能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通过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不同智能,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发现、收获并获得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概念或同一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智能,不光使学生认识静态规律,更要认识动态规律。

五、温情的课堂教学构建必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然要回归生活。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必须开放自己的课堂,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课堂带入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这样将校外环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运用,就能很好地解决英语学习与生活的应用问题,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因而,教师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时,一定要把握其精髓,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温情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许永红.为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z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