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体会(通用18篇)

时间:2023-11-18 14:39:09 作者:JQ文豪 中医内科学体会(通用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加深对某个经历的理解和领悟。"通过心得体会,我明白了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我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合作能力,为团队的成功做出贡献。"

中医内科学医生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学医生是指对中医内科方面有深入研究和掌握的医生。在这个领域,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诊断方法。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学医生,我认为,要想在这个领域获得成功,一个医生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努力学习。

学习是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医生来讲更是如此。一名中医内科学医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努力学习是必要的。医学知识的积累需要长时间和大量的实践,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保持学习状态,并注重临床经验的沉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不断提高我们的诊疗水平。

第二段:注重患者沟通。

患者是医生最重要的对象,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是评价医生工作的重要标准。因此,中医内科学医生需要更多地注重和患者的沟通。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要多听患者的诉求,了解他们的病情和原因,从而更好地制定治疗计划。此外,在治疗期间,我们要及时告知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情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焦虑和恐惧感。

第三段:坚持研究。

中医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尽管我们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疾病和治疗发现的不断涌现,我们必须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科研,我们可以不断创新和提高我们的诊疗水平,同时也可以推动中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中医内科学医生需要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第四段:尊重生命。

作为医生,我们的职责是拯救生命和缓解病痛,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尊重生命的意识,并以此为准则去治疗疾病。在治疗病人时,我们需要坚持慎重用药、慎重采用手术等治疗方式,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和痛苦,以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五段:保持技术水平。

中医学作为古老的医学体系,一直以来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医学发展得越来越快,新的技术和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因此,中医内科学医生需要保持自己专业技能的水平,不断学习新技术,利用先进技术装备提高诊断水平,提高治愈患者的机会和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学医生,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我们更需要具备敬业奉献的精神、专业能力的提升、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努力和提高自己,我们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中医的独特优势,为社会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内科学医生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学医生,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我深深感受到中医内科学在传统医学中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这一学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病因治疗学。

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病因治疗学,即通过深入分析患者的疾病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中医特有的望闻问切病证分析方法,我能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并给予更科学的治疗。

第二段:从治疗症状到调理人体。

中医内科学主张“治未病”,即在未感染疾病前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营养补充,调理人体,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而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内科学也不仅仅是治疗症状,更注重调理人体内部环境,从而让患者得以恢复健康。

第三段:特色诊断与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具有自己独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例如针刺穴位疗法、草药配方疗法、巨细刚柔配合疗法等。这些特色的方法不仅高效,而且经济实惠,无副作用。在有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内科学的方法甚至比西药治疗更为有效。

第四段:根据病情,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我深感患者疾病的多种因素,多种病症交织,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我们的治疗方案中包括针灸、拔火罐、草药、中药内服、运动、调整饮食等诸多元素。在治疗过程中我们着重关注患者的身体变化,根据患者的反应,不断调整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增强疗效。

第五段:个体化治疗。

中医内科学主张个体化治疗,不同的人、不同疾病,需要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我们注重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病史等多方面特征,个性化调整治疗方案。通过治疗,让患者获得全面的疾病管理。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关注病症,更要关注患者的身体整体,从根源、病因、患者情况等各方面入手,治疗患者的疾病,让患者免受疾病的困扰,重返健康生活。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怎样学好中医内科学

姓名:

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户籍:

中国天津市。

身高:

166cm。

婚姻状况:

未婚。

体重:

55kg。

政治面貌:

党员。

学历:

本科。

毕业时间:

毕业院校:

贵阳中医学院。

身份证:

500222************。

专业:

中医类中医学。

现有职称:

暂无职称。

第二专业:

现住地点:

贵州省。

求职意向。

应聘职位类型:

卫生医疗/美容保健类。

求职类型:

全职。

2000元(rmb)。

具体职位一:

具体职位二:

针灸。

具体职位三:

推拿。

具体职位四:

具体职位五:

中医美容。

希望工作地区:

重庆市重庆市。

其他工作地区:

重庆各区县。

相关工作经历及特长。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相关工作时间:

1年。

外语语种:

外语水平:

良好。

其它外语语种:

其它外语水平:

普通话水平:

标准。

计算机能力:

优秀。

教育/培训经历。

三月至6月于震宇电脑学校参加计算机培训并或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证书。

209月至12月于贵阳中医学院参加保健按摩培训并获得高级保健按摩师证书。

工作经验。

本人于1月至20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在此期间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并获得了带教老师及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

工作技能。

中医专业基础扎实,各科成绩好,能较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相互促进,初步建立了临床医学知识框架,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实习期间严格要求自己,掌握了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操作,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诚实正直的品格,使我懂得如何用真心与付出去赢得别人的肯定,我会用努力和智慧去争取我的空间,让社会来容纳我。(信息来源于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转载请注明)。

职业目标。

能在贵院从事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相关工作。

自我介绍。

自荐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垂阅我的自荐书,我是贵阳中医学院2011届中医学应届毕业生文月。

五年的大学学习,使我掌握了深厚的专业知识;每一次社会实践,令我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定自信的品质,在不断成长的同时更加锻炼了我的意志,提高了自身修养。在学习的同时我积极参加院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通过党组织多次考察后已被接收为一名正式的中共党员。

我热爱我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除了利用学习时间提升技能外,我还积极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我在具备了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之余,还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五年的学习生活中,我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的作风和表现赢得了领导、老师和同学的信任与赞扬,并在一年的实习期间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好评。看到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与汗水换回患者的康复与微笑,这是对我最好的奖励。

我始终坚持用自己最大努力、辛勤劳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有着敢于自荐、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能迅速接受新事物和适应新环境的人。诚实正直的品格,使我懂得如何用真心与付出去赢得别人的肯定,我会用努力和智慧去争取我的空间,让社会来容纳我。

尽管在莘莘学子中,我也许不是最出色的,但会是最努力的,只愿用行动来证明自我。愿贵单位给我一个工作的机会,一个施展自己的空间,我会竭尽所能发挥我最好的水平和才能。

最后,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信,祝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自荐人: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联系方式。

更多相关信息: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求职简历、护士个人简历表格、针灸推拿师简历表格。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怎样学好中医内科学

中医院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总结我院自2010年10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将今年的五级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管理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由医务科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带教情况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4名带教老师,12名学术继承人。按照《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带教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我院跟师学生12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24份,学习心得24篇,跟师笔记96篇。公开发表临床经验的论文1篇,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交流论文6篇。

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576篇,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文1篇。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连续性。

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

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存在不足两年的师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个别继承人思想上不积极,态度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师承教学时间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

在抽查或考核中发现有的学生一开始时很认真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情况。个别学术继承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原因。

四、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计划,规范跟师笔记、月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落实师承教育既定的优惠措施,提高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提高管理质量。

中医内科学医生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医生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和深厚的中医功底,才能够确诊治疗各种内科疾病。作为一名从事中医内科学多年的医生,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够干好这份工作。

第二段:在临床实践中的体会。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患者出现的症状仍然是治疗的重点,因此在诊断上,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例如,中医学认为“各有所系”,病从五脏六腑发生,因此在诊疗中,也需要从脏腑的功能、气血的流通、阴阳平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第三段:治疗方法的选择。

在治疗上,中医内科学具有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中药是中医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辨证施治”的特点,对病情进行较为精准的判断,同时也满足了病人对治疗的信任和期望。同时,在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中,针灸、推拿、医疗Qigong等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选择,这些手段各有特点,通常与中药配合使用,从而在治疗上起到了很好的协同作用。

第四段:重视病人情况。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不仅仅是针对病情进行治疗,更需要把病人的个人情况考虑进去。患者的性格、习惯、饮食、作息等方面,都会影响到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效果。因此,在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上,重视患者的个人情况、注重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有益于提高治疗的效果。

第五段:总结与感悟。

作为中医内科学医生,我发现要想真正做到出色的治疗效果,首先要有一颗爱心,用心去关注每一个患者。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实践、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技能和治疗质量,以便给更多的病人带去健康和希望。

总之,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在诊疗中需要注重病情的辨析,治疗中需要综合使用中药、针灸等多种手段,另外,还需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与快乐!

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学习中医内科学,这也是我个人十分感兴趣的领域。借着这次机会,我在国内一所知名中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基于我所学的经验与体会,本文将就“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阐述我的看法。

在进入中医院进行学习之前,我对中医内科学并不是很熟悉,除了一些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知之外,其他的都不了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开始逐渐理解中医内科学的种种特点和意义。内科学的重要性在中医中不言而喻,内脏也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疾病的防治是整个中医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医的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们知道,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是不同的,前者以中医为基础,包括的内容有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相比之下,西医内科学是以西方医学为基础,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方式。综合比较之下,中医内科学的优势便体现出来了。在临床过程中,中医内科学拥有一些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少用药、副作用小、治疗根源等,这些都是西医内科学所缺乏的优势。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个人也有许多的收获。首先便是对中医内科学的一些理解和认识的提升。对于不同的中医方案,我惊讶的发现其疗效十分显著,对于患者的治疗也帮助我更加客观的了解中医内科学。同时,我发现中医内科学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它与现代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更加了解到现代医学中的一些奥妙。

第五段:总结。

在西学中医内科学的道路上,我走过了一段坎坷之路。但是,我的体会是显而易见的,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对于临床工作也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让我对于整个中医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西方医学和中医学的融合也有了更加宏观的视角。这段心路历程并不是没有挫折,但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懂得了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备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而西医则是医学发展的先驱,技术先进,治疗手段精准。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必然会具备更加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方式。因此,学习西学中医内科学成为我日常学习的一部分。

段二:学习方法。

学习西学中医内科学,我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我打好了西医基础理论,扎实了解身体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其次,我在学习中医理论时,特别关注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思路,例如阴阳学说,六经辨证等等,同时注意与西医学科的契合之处,使学习更加合理、深入。最后,在实践中,我尽可能多地接触病人,借鉴师兄师姐的经验,积累诊疗经验,从而更好地学习中西医结合疗法。

段三: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及实践,我逐渐明白了中西医学结合的优势所在。西医强调疾病具体的病因病机,通过检查、影像等医学检测手段获取细节数据。而中医强调疾病的整体观念,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了解病人的体质情况。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对疾病作出更为全面准确的判断,而且可以制定出更为综合、科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段四:与医患关系的影响。

在做好中西医结合的前提下,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也应该随之改变。以前医患关系是单纯以医生为主,病人居于被动地位,可并不是这样。中西医结合需要通过双方的合作,医生需要解释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情况,让病人了解诊疗思路,掌握治疗进程和作用规律。病人则需理解医生的治疗手段,及时反馈疗效,配合治疗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彼此信任,协力推动治疗成效。

段五:结语。

综合西学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系统性地掌握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实践技能,将是临床医生走向成功的必然之路,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切实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和科学发展的贡献。希望我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和把握这个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从而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医内科学腰痛心得体会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困扰着许多人的生活。我曾经长期备受腰痛之苦,不仅影响了我的工作与学习,还给我带来了心理压力。然而,通过接受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我逐渐缓解了这一困扰。在此,我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腰痛治疗经验和体会。

第一段:了解腰痛病因和中医内科的基本理念。

腰痛的病因有很多,包括肌肉骨骼损伤、内脏功能失调、肾虚等等。中医内科学认为,腰痛是由于肾脏功能失调造成的。肾主藏精纳气,肾气充盈则骨髓强健,脊椎骨强壮,腰部便不会疼痛。而中医内科的治疗理念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补养肾脏等方法,达到缓解腰痛的效果。

在中医内科治疗过程中,首先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情、仔细观察舌苔、测量脉搏等检查手段,综合判断出腰痛的具体原因。然后,医生会制定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中药口服、针灸、推拿等,以及针对不同病因的调理方法。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坚持药物的服用和其他疗程的进行。

通过接受中医内科治疗,我逐渐感受到了腰痛症状的减轻。首先,中草药的治疗效果温和而持久,不会像西药一样带来明显的依赖和副作用。我发现,服用中草药后,我的体力和精神状态都有所改善。此外,针灸和推拿疗法也给我带来了明显的舒缓效果,通过调理经络和促进血液循环,腰部的疼痛感逐渐减轻。

在治疗腰痛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一些注意事项和心得体会。首先,我发现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腰痛症状的改善非常重要。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可以增强肾脏功能,改善腰椎的健康状况。我还尝试了一些养生方法,如热敷、温泉浴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外,良好的心态也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战胜疾病。

虽然中医内科治疗的效果已经得到了肯定,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我建议医学界加大中医内科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挖掘和总结治疗腰痛的经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我们也可以积极宣传中医内科治疗的优势和效果,鼓励更多的人关注中医内科学,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中医内科治疗腰痛的经验和体会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通过了解病因、接受中医内科的治疗,我成功地缓解了长期以来的腰痛症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我相信,随着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医内科治疗的优势,中医内科将在未来的腰痛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中医内科学腰痛心得体会

腰痛是一种常见病症,很多人都有过腰痛的经历。中医内科学对于腰痛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观点。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于中医内科学腰痛的治疗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这些体会,并希望对于腰痛患者有所帮助。

第一段:认识腰痛的病因和病机。

腰痛的病因和病机非常复杂,常见的有寒湿之邪、肝肾不足、脾胃虚弱等。在治疗腰痛之前,首先要对病因和病机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例如,如果腰痛是由于寒湿之邪侵袭导致的,那么治疗的重点就是祛除寒湿。如果是肝肾不足引起的,那么应该重点调理肝肾功能。因此,了解腰痛的病因和病机对于治疗非常重要。

中医内科学治疗腰痛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包括针灸、艾灸、中药治疗等。其中,针灸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经络和气血,祛除寒湿或补益肝肾。艾灸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温热穴位,起到温通经络、祛除寒湿的作用。中药治疗则注重调理脾胃功能,以达到调整气血运行、祛除湿邪的目的。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腰痛症状。

第三段:注意腰痛平时的保健。

腰痛的治疗不仅仅依靠医生的治疗手段,平时的保健也非常重要。首先,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尽量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电脑。此外,保持适度的运动也是很重要的,适当的运动可以加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减少腰痛的发生。

预防胜于治疗,这句话在中医内科学治疗腰痛上同样适用。预防腰痛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体魄。首先,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长时间的精神压力。其次,饮食要均衡,多摄入有益于腰部健康的食物,如黑豆、核桃、海参等。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和腰部保健运动也能够有效预防腰痛的发生。

第五段:结语。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于中医内科学腰痛的治疗有了更深的认识。腰痛是一种常见病症,但每个病人的病因和病机可能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治疗腰痛时要因人而异,综合运用针灸、艾灸和中药治疗等手段。同时,腰痛的预防和保健也非常重要,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体魄。希望我的这些心得体会能够对腰痛的患者有所帮助,让大家早日摆脱腰痛的困扰。

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

中国的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受到国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医学专家的关注。我是一名西方医生,因着对中医学的浓厚兴趣,我决定走进中医院校,学习中医内科学,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

第二段: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我曾经从医疗宣传中知道一些基本的中草药的用途,但是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现在在学校里,我学习了中医经典、中草药和针灸等方面的知识,深刻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同时也学习了中医诊断和治疗常用的方法,如望、闻、问、切等,对于这些方法我也进行了实践操作,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技能。通过学习,我消除了许多对中医的偏见,也更加理解了中医的独特思维方式和诊断和治疗方法。

尽管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东西,但在理解中医西学的交叉点时,我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不同的医学体系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医和西医也不例外。中医的思维是基于望、闻、问、切的观察和体验,涉及到身体的整体性和内部系统的运作,而西医更依赖于实验室结果和物质科学的证据。因此,我需要用中医和西医的知识去遍及习惯的思维方式,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联系,从而达到最优质治疗。

第四段: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中医院校学习内科学,我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以前,我的工作重点是治疗疾病本身,忽视了疾病背后的整体因素。现在,我更加注重综合观察和分析病人体质,也更了解了病人心理、情况以及急慢性疾病的不同特点,这使得我更能够理解病人,给他们最好的治疗。不仅如此,我还受益匪浅,也更有信心去帮助那些不愿意接受西方医疗方式的病人。

第五段:结论。

在我的学习和探索中,我体验到了中医学的魅力,也有机会了解了它的限制。学习西式医学使我受益匪浅,并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医学。我相信,中医对现代医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也能够在西方医学的基础上得到很好的补充和发展。中西医的结合不仅使得防治疾病的方式更加丰富,而且也能够为病人提供更完善的医疗服务。

中医内科学腰痛心得体会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内科学在腰痛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内科学在治疗腰痛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此,我想分享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腰痛并非单一病因所致,而是多种不良习惯及病理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中医内科学在治疗腰痛时,不仅仅针对腰部问题,而是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情况。通过对患者的详细询问和全身检查,中医医生能够发现潜在的病理因素,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例如,有些患者的腰痛与肾脏功能异常有关,中医内科会选择适合的中药来调理肾脏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腰痛问题。

其次,中医内科学强调的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脉搏和舌苔等病理特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患者,他的腰痛经常伴随着寒冷感,在寒冷的季节尤为严重。通过仔细辨证,我认为他是阳虚寒凝所致。我给他开了一副温阳祛寒的中药方剂,同时叮嘱他不要吃太多寒凉食物,并建议他保持适度的运动。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他的腰痛症状明显改善。这个案例使我更加深信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个体,治疗应该因人而异。

此外,中医内科学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调理。中医内科师承的理论认为,身体的健康和平衡是最重要的,只有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才能保证健康。因此,在治疗腰痛的同时,中医内科医生还会注重调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养生保健、饮食起居的调整等。这一点与西医治疗腰痛的常规做法有所不同。西医通常采取针对腰部疼痛的物理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而中医内科治疗强调的是整体调理,以达到病灶愈合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最后,中医内科学腰痛治疗中的“证治结合”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证治结合是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指的是在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使二者相互补充,达到治疗腰痛的最佳效果。例如,对于一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医内科医生可以通过中药治疗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同时结合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来加强腰椎的稳定性。

总之,中医内科学在治疗腰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注重调理和预防,同时结合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中医内科医生能够有效地缓解腰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医生,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水平,为更多腰痛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收获

治未病工作任务刚一下达,我院领导便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对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传达,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学习,积极筹备成立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为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在组织上给予了保障。

我院中医治未病科在业务工作上与专家门诊、检验、传统疗法等科室有机相连,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为核心,规范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建成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同时,在中医传统思想指导下整合为集健康体检、传统疗法保健治疗、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保健中心(由体检中心、传统疗法中心、健康咨询门诊三部分组成),确保了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效、稳步的开展。

工作中我院完善人才、技术保障,并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科技兴院、人才培养作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与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机制有效地衔接,确保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不出现断层现象。利用传统中医师带徒模式及西学中等方式大力培养了一批治未病优秀人才,完善治未病服务支撑条件。

xx年,我院中医专家多次深入社区、基层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面对面的讲授让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普及了治未病知识,更弘扬和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我们还通过建立宣传栏,印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治未病健康讲座等多形式、多样化的方法,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xx年共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各类宣传材料共计xx余份,举办健康讲座xx期,以上工作确保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

预防保健工作中,我们还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整合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并开设饮食、运动进补等特色保健服务,并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食疗药膳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广泛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未病优势。

xx年,我院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和科室的开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并且在治未病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中医人才的短缺和人民群众思想认识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步做实做强。

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论文

学好中医内科学关键是掌握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审证求机。机即病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理,即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内经评文》:“病机者,病源与病舍、病证之交际也;病源是叙其所由生;病机是叙其所由成。”《素问至真要大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周仲瑛国医大师认为: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随病因的种类、作用强度、时间和患者个体差异表现不同的病理状态,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通过辨析疾病的外在表现,把握疾病的本质,获得辨证的结论。这个审证求机的过程就是厘清病机的过程。多种致病因素和不同人体排列组合会产生多种病理过程。粗略估算,常见的外感、饮食、情志、久病、劳欲五因与患病体质气、血、阴、阳亏虚及内风、气、火、痰、热、瘀、水等邪实排列组合的结果会产生50多种不同的病理状态,再参考五脏等因素,至少会出现200多种,说明内科疾病的病理过程非常复杂。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分析病机的一些规律,加以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1总体把握病机的五个层次。

高屋建瓴地了解病机的各个层次,有利于整体把握疾病。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为例,病机可概括为: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疾病病机、证机概要、症状病机五个层次。基本病机是对所有疾病的病机总括,在疾病状态下,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破坏了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使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因此基本病机大致可概括为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系统病机是针对心肝脾肺肾等各系统失常提出的病机,如肺系病机以肺失宣降为主;心系病机以心脉痹阻,心神不宁为主;脾(胃)系病机以脾失健运为主;肝系病机以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为主;肾系病机以肾失开阖为主;等等。疾病病机是针对每一具体疾病提出的病机,如咳嗽病的病机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心悸病的病机是心神不宁;泄泻病的病机是脾病湿盛;黄疸的病机是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水肿的病机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等等。证机概要是针对疾病中每一证型提出的病机,如心悸心血不足证的证机概要是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心阳不振证的证机概要是心阳虚衰,无以温阳心神;瘀阻心脉证的证机概要是血瘀气滞,心脉痹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水饮凌心证的证机概要是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等等。症状病机是指每个疾病证型中的症状产生的机理,如头晕目眩在心悸心血不足证中的症状病机是血虚不能上承。

2厘清疾病病机的五个部分。

疾病病机是由于特定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理状态。在上述五层病机中,疾病病机最重要,直接决定证机概要和症状病机。它由五个部分组成:病变部位、病理性质、病理因素、疾病基本病机、病理演变。疾病病机的空间构架是立体的,同一疾病中,由病位、性质、病理因素等组成多个不同时相的病机,每一个时相就是一个辨证单元,反映该病某一证型的证机概要;同一疾病不同的时相在同一患者身上按时间顺序出现,即纵向延伸就是疾病的病理演变,因此一个病人吃中药需要经常调整处方以适应病情变化。同一疾病的不同证机概要在不同患者身上出现,就组成该病的广度,这是为什么不同的个体生同样的病,却不能用相同的药治疗,即“同病异治”。同理,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出现相同的病机,则需“异病同治”,当然,还需结合辨病。

3确定病位的三个相关。

病位理论在中医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内科疾病常见病位有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脑等五脏六腑及奇恒之府,部分涉及肢体、关节、经络等。疾病的病位包含所在脏腑经络的本脏病位,及其所涉及的其他脏腑经络的他脏病位,又称整体病位。中医学把人体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局部的病变除了与本脏有关外,还与其他脏腑有关。这个关系主要有五行相关、功能相关、脏腑表里相关。五行相关主要是本脏和他脏之间的相乘、相侮、子及母、母及子等关系。如肺痨病篇,病位本在肺,早期以肺阴虚为主,瘵虫乘袭;肾为肺之子,母病及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见骨蒸潮热;肺虚不能制肝,木火刑金,肾虚不能养肝,故肝火旺盛,见性情急躁易怒;肾水不能上济心火,见虚烦不寐、盗汗;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不足,大肠失于濡润,可见大便干结如羊屎状;脾为肺之母,肺虚子盗母气,则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而见疲乏、食少、便溏等。所以肺痨的病位以肺为主,其传变通过五行相关涉及五脏。功能相关是指在某一特定功能上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水液代谢与肺、脾、肾相关,《景岳全书肿胀》:“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为病……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治在脾”;血液运行和心、肺、脾、肝、肾相关;等等。脏腑表里相关指疾病通过脏腑的表里关系互相影响。如淋证日久由膀胱及肾,黄疸的病位在肝与胆,等等。以上三种关系是最常见的病位关系。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病变的部位还可能发生变化,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等。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手段增强了我们传统的视、触、叩、听能力,使中医疾病的病位概念得到延伸,教学及临证时在辨证的基础上,还需与辨病相结合,使病位辨证更准确。

4明辨病理因素的四大特性。

病理因素,亦称之“第二病因”,以区别于导致疾病发生的“第一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产物,又称“内生之邪”。常见病理因素有痰、饮、风、火、瘀、滞、燥、食滞、火毒、湿毒、水毒、瘀毒等,它们是代谢产物,又重新作用于机体致病。病理因素通常具有特异性、兼夹性、转化性、损伤性等特点。各个病理因素所对应的临床症状具有特异性,如肝气郁滞所致的气滞,必有气机走窜胀闷疼痛的特征。致病的病理因素还具有兼夹性和转化性。兼夹性是某种病理因素易与其他病理因素结合致病,如内风易与痰邪结合形成风痰,风与湿邪结合形成风湿,等等。转化性是指一种病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向其他病理因素转化,如气郁化火、火盛动风、气滞血瘀、气郁痰阻等。病情复杂时可以出现多种因素的兼夹和转化,如中风是风、火、痰、气、瘀等多种因素的组合。损伤性是指病理因素致病可伤害机体的功能,损伤人体的`正气,还可以在疾病过程中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促使病情恶化,影响预后。例如癌病的病理因素有湿毒、瘀毒、火毒兼夹,日久必然因湿盛,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火毒内盛,耗伤阴液,终至气血阴阳亏虚,预后极差。

5分清病性判断的两大要素。

中医内科学中病理性质主要由两大要素决定。

5.1以八纲属性进行分类。

八纲属性,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实际运用中主要是寒、热、虚、实四纲。阴阳,既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两个纲领,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八纲中的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分别从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等不同侧面分析、概括病情,但只说明疾病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不能反映疾病的全貌,而阴阳两纲则可以对病证进行总的归纳、分类。因此,阴阳两纲可以统帅其他六纲而成为八纲的总纲。阴阳辨证具体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辨别阴证和阳证;二是辨别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景岳全书》:“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表、里为病位,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的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通过表里辨证,可以了解病邪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及病变发展的趋势,从而取得治疗的主动权。寒热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阴盛或阳虚多表现为寒证,即所谓“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阳盛或阴虚多表现为热证,即所谓“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通过寒热辨证,可以了解病证的性质,为治疗上确定采用温法或清法提供依据。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机体的邪正盛衰,为确定采用补虚扶正或泻实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据。寒热虚实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如寒化为热,热盛伤阴,阴虚火旺,壮火食气,气阴耗伤,日久气伤及阳,终至阴阳两虚,阴竭阳亡。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不同条件及不同的部位可出现不同的转化,形成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5.2以标本缓急判断病性。

中医内科学中的病理性质还包括标本、虚实、缓急,《内经》云:“知标知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即内在本质;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即外在表现。如正气与邪气,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和症状,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先病与后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表病与里病,里病为本,表病为标;虚与实,虚为本,实为标;病情的缓急,急为标,缓为本。虚指气血阴阳亏虚;实为邪实,指上述病理因素。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邪实损伤正气导致正虚;正虚亦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邪实。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证对于复杂病机,厘清标本虚实,对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尤为重要。所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甚者独行,间者并行”,均是基于对病性的正确把握进行的。

6突出病机归纳的四个要点。

对于疾病的治疗,必须审证求机,掌握疾病的基本病机。疾病层面上的病机概括通常用四字一组的病机术语进行描述,其内容由病位、病理因素、病理性质、功能失常四个要点组成。如胸痹病的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不通则痛;病位在心之血脉;病理因素多为阴寒、血瘀、气滞、痰浊;病理性质属实或虚实兼夹;功能失常是指痹阻不通则痛。其次要掌握证机概要,临床上每种疾病由多个病理因素影响多部位,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对应不同的证型,它们的病机证素包含上述四要点,反映疾病在某个阶段的病理特点,指出疾病的主要矛盾。例如咳嗽病的疾病病机是肺气上逆,但针对该病的每个证型其病机证素各不相同,风热犯肺证是由于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痰湿咳嗽证为脾失运化,痰浊上渍于肺,肺失宣降;肝气犯肺证为木火刑金,上逆侮肺,肺失宣降。上述“风热”、“痰湿”、“痰浊”、“火”均为病理因素,病性属邪实;“肺”、“肝”为病位;“肺失宣降”、“肺失清肃”均为功能异常的表现。相对于疾病的基本病机,证机概要更加具体,是论治的依据,在它的指导下每个证型才能进行立法选方用药,指导有效的治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证求机水平,准确把握每个疾病各个证型的病机证素十分必要。

7明了病理演变和转归的三个方向。

病理演变即病理转化,是指疾病发展、转归全过程的动态变化,包括证与证之间的转化和一病向他病的演变。通过对上述病位、病理因素、病性的认识,对疾病转归、预后做出估计。病理演变和转归的三个方向是:正盛邪去,疾病向愈;正虚邪恋,病情迁延;阴竭阳亡,病人死亡。第一种情况多见于正盛邪去,或阴阳恢复平衡,或气血渐充,这是最好的转归。如感冒、咳嗽等的痊愈。第二种情况见于邪盛,正虚无力抗邪,病情迁延,如黄疸之阴黄,迁延不愈,可发展成鼓胀。第三种情况见于邪气很盛,损伤正气至阴竭阳亡,或正虚暴脱,均可导致死亡。了解疾病的演变和转归,对发病学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意义。如肺痈的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是同一个疾病不同证型之间的转化;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的转化,或水肿和癃闭的转化是不同病之间的转化。掌握疾病的演变和转归对于了解预后,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争取治疗的主动地位意义重大。

8结语。

综上所述,厘清中医内科的病机,可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进行全面的认识,整体把握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预防调护,才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使临床诊治疾病的思路更加客观、具体、科学、合乎逻辑,满足中医内科临床实践变化无穷的要求。这是作为中医内科学老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工具,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面对临床,体会中医学的奥妙。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哮病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搜索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哮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哮病的概念及源流

1.哮病的概念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2.哮病的源流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有专篇论述,认为“哮喘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 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二、哮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一、哮病的常见病因

外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

内因: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嗜食酸咸甘肥,或进食海膻发物;体虚病后,素质不强,或病后体弱。一般而言,素质不强者多以肾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为主。

二、哮病的主要病机、“夙根”与诱因及转化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

基本病机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指出:“哮喘专主于痰”。

一、哮病的诊断要点

二、哮病与喘证、支饮的鉴别

1.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哮病与支饮的鉴别

一、哮病的辨证要点

发时以邪实为主,当分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 等五类,注意是否兼有表证。而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三脏之所属。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

二、哮病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治疗原则

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冷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 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

2.热哮证

主症: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 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苏子、白果、甘草。

3.寒包热哮证

主症:喉中鸣息有声, 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咯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 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石膏、厚朴、杏仁、生姜、半夏、甘草、大枣。

4.风痰哮证

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 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咯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舌苔厚浊,脉滑实。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 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 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胡桃肉、沉香、坎脐、冬虫夏草、五味子、苏子、半夏、款冬、橘皮。

四、哮病缓解期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肺脾气虚证

主症: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茯苓、法半夏、橘皮、五味子、甘草。

2.肺肾两虚证

主症: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治法:补肺益肾。

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人参、麦冬、五味子、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复习笔记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包含本病。

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肺之宣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上述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

呃逆的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气郁、食滞、痰饮 等。

1.干呕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

2.嗳气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嗳气乃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多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

辨证首当辨虚、实、寒、热。其次,辨病情轻重。老年正虚、重证后期、急危患者之呃逆持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伏,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主症: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进食减少,恶食冷凉,喜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常用药:丁香、柿蒂、高良姜、甘草。

主症: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 ,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竹茹、柿蒂。

主症: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 ,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木香、乌药、枳壳、沉香、槟榔、丁香、代赭石。

主症: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 ,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丁香、柿蒂。

主症: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枇杷叶、柿蒂。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肺痈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肉败血腐,形成脓疡,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咯吐脓血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接下来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肺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肺痈的概念及源流

1.肺痈的概念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2.肺痈的源流

肺痈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热排脓、活血消痈,成为后世治疗本病之要方。

二、肺痈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一、肺痈的常见病因

外因:感受风热,或风寒袭肺,内郁化热。

内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煎炸厚味,痰热素盛。如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感风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

二、肺痈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肺痈的'病位在肺。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热壅血瘀。

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

病理性质: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

一、肺痈的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吐黏浊痰经旬月左右,咯吐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相兼,身热遂降,症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如脓血不净,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烧,消瘦,则转成慢性。

2.验痰法

肺痈病人咳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如《医学入门·卷五·肺痈肺痿》说:“肺痈……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则沉。”

3.验口味

肺痈病人吃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

4.体征

可见舌下生细粒,溃后迁延之慢性患者,还可见指甲紫而带弯,指端形如鼓槌。

二、肺痈与风温的鉴别

一、肺痈的辨证要点

根据其临床表现,辨证总属实热之证。初起及成痈阶段。症见高热,咳嗽气急,咯痰黏稠量多等,为热毒瘀结在肺,成痈酿脓,邪盛证实。后期溃脓之后,大量腥臭脓痰排出,身热渐退,咳嗽减轻,但因痰热久蕴,肺之气阴耗伤,则可表现虚实夹杂之候。恢复期,即以阴伤气耗为主,兼有余毒不净。

二、肺痈的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 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肺痈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初期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 胸痈,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芦根、竹叶、桔梗、浙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

2.成痈期

主症: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 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代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常用药:薏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黄芩、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芦根。

3.溃脓期

主症: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 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数实。

治法:排脓解毒。

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桔梗、薏苡仁、冬瓜子、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银花、黄芩、芦根。

4.恢复期

主症: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 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或有胸胁隐痛,难以平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烧,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或见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治法:清养补肺。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百合、玉竹、党参、太子参、黄芪、当归、川贝母、冬瓜仁。

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论文

息量大、整体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通过学习该学科,学生应掌握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等基本知识,同时掌握疾病诊疗的基本思路。当代学生思维活跃,有个性,接受能力强,喜欢探索性思维和多渠道获取知识,过去陈旧、呆板、固有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应用于当代学生。所以,全面构建相关医学课程整合模式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内科学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进而提升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亦是内科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

1.目前我校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陈旧。

我院的内科学教学先后运用了板书、挂图、投影、幻灯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我校现在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为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讲授知识。虽然运用了新的教学手段,讲课较以往生动、信息量有所加大,但是学生被动上课的形式依然没有改变。上课形式仍然是“灌输式”、“填鸭式”,缺乏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多变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上课方式,学生表现为懒散学习、被动学习[2]。

1.2与基础知识纵向串联不够。

内科学教材各章节的编排通常涉及流行病学资料,如依据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资料、预后等多个子课题进行阐述。为方便于理解以及记忆,在讲解时如能将相关背景作介绍,通过对相关生理、生化、病生等知识的串联、回忆,更能提升学生对内科学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2.我校内科学教学改革探讨。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讲授内科医师必备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内科病人的处理思路;掌握内科医师必备的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促进知识向技能转化。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最新医学发展状况及时加入一些新内容,转移侧重点,删除一些过时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本专业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同时,调整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与整个教学体系融为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2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由于基础课的教研室和临床医学教研室分属于不同部门,沟通较少,无法做到讲解基础课程时,联系临床相关疾病。对此,我们进行内科学备课时应加入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接受临床知识同时,通过复习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利于记忆。

2.3模拟病人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标准化病人是指经过一定培训的正常人或慢性病病人,同意充当某种疾病的模拟病人,同时教学医院配备模拟人,作为学生训练或临床学习时使用。通过学生与模拟人沟通,在模拟人身上操作,从而更有效地训练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4训练临床思维。

让学生从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病历分析等过程,都有实际的体验。同时我们还注意给学生提供比较适合本校发展方向的参考书籍,对习题集和实验指导书都是有针对性的由课程组成员自己编辑。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把整个内容进行了一个有效的贯穿,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2.5设置学生讲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在具体工作中灵活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出合格的新一代医学专业高质量人才。为了了解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部分教学环节中设置了学生讲座,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同时在课程每一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本部分内容查阅相关书籍和论文,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作相关的总结。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高频考点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