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模板9篇)

时间:2023-09-25 17:52:01 作者:纸韵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模板9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篇一

小学数学课程在我眼里是一门很有趣的科目。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我们学习数的大小关系时,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比较物品的大小;学习数的四则运算时,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加减乘除问题来进行实践。通过这种实际操作,我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更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因此,数学课程成为了我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第二段: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数学课程对我们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上,老师常常引导我们用逻辑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解决一道数学题时,我们需要先理清题目中的条件,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做出推理和判断,最后得出答案。这种逻辑思维的训练,不仅帮助我们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我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通过数学课程,我意识到逻辑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而这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

第三段: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通过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需要充分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积极思考问题,还能够通过与同学讨论和互相帮助来解决难题。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我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依赖别人。

第四段:触发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充满了趣味性,从而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数学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充满乐趣的科目。在课堂上,老师常常通过趣味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我们通过数学游戏来巩固知识点,通过手工制作的形式来学习数学几何知识。这些有趣的学习方式让我在数学课上不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这种兴趣的培养也激发了我对数学的探索欲望,在课余时间里自愿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第五段:数学课程对未来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在我成长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我的未来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等重要能力。这些能力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我相信,无论从事任何职业,数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我将具备更好的逻辑和分析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结:在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中,我不仅认识到数学是一门好玩的科目,更体会到它对我们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启发。同时,多样的学习方式和趣味性的教学模式也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最重要的是,数学课程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会不断努力学习数学,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篇二

在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面,学生经历从具体形象的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从而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关系。图形的测量教学中,学生从自主确定单位展开度量过渡到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经历从“单位多样”到“单位统一”的过程——从自主量到统一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理解量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理解度量需要一个标准去比—单位,这个单位可以多样。理解用统一的单位去度量是必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在传递上,而是关注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形成了什么样的一个人,形成什么样的素养,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不再是让学生作为旁观者,而是发生情感意义的`联系。以下是我对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学段的学习体会。

图形与测量中的内容要求之一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面积,会进行测量。”

我想,在进行长度单位教学时,我们可以依托生活中的丰富材料,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估一估和量一量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拥有深度体验,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比如通过在学具中寻找厚度大约1毫米物品的活动,用手比划1毫米,借助实际物品的比较,进一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江辉老师在《杭州市20xx年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1千米有多长》,他引导学生选择素材介绍1千米,如熟悉的操场、1个小朋友手臂张开的长度、大巴车的长度、楼房的高度、来福士的高度、前测中步行100米的步数时间、跑100米的时间等。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体验,通过推理、想象,从不同维度和路径将“千米”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初步形成1千米的表象,发展量感。

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注重实践操作,允许学生自由寻找活动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累丰富的面积测量经验,交流个性化学习成果。通过确立标准,到优化标准,再到统一标准,最后“度量”,让学生体验与理解度量的本质结构和数学方法,甚至能跳出数学学科,建立生活中的度量价值观,渗透学科育人。王力明在《面积单位》一课中,先引导学生用本子去度量两幅画的大小,学生发现本子的表面就可以作为衡量这两幅画面积大小的工具。紧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都可以作为衡量面积的标准。度量单位可以有多种,仅仅是描述大小并且可以理解的时候,不一定需要用规定的度量单位。但为了便于交流和比较,需要有统一的度量单位。如果度量单位不统一,我们就难以进行交流和比较,在认知冲突中启发学生建立面积单位标准的必要性。这是多种单位去度量到同一单位去度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原来度量单位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为了便于交流和比较,我们还是需要用统一的度量单位。

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面积,就需要明晰知识的产生过程。只有学生对度量的对象有比较清晰的感知时,才能做出判断、才能利用头脑中的单位表象、度量经验和空间想象,合理判断或估计度量结果。这不是技能而是一种能力,是思维层面上的。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是指能基于度量单位的变化转化度量结果。比如纸板箱用1立方分米去度量,是几立方分米?如果换成立方米去度量,是多少立方米?可能1立方米不到。如果用立方厘米去度量,可能是几千、几万立方厘米。

郭华老师《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这一讲座中提到:课程结构化的意义是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的活动进来,不断反复理解和运用。不仅仅有分析、归纳、综合、思维的部分,还有悟的部分,发生意义关联。一切旧的东西都能生发成新的东西,一切新的东西都蕴含着旧的东西。发现学习可以缩短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发现新知识,越来越有自信。数学知识随着学段的增加,呈现着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各学段之间的知识和方法都是关联的,我们要让学生搭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在不断容纳新知的过程中丰富充盈知识结构。让旧知得到巩固与拓展,让新知在旧知的滋养下不断生长、开出灿烂的花朵。

最近我外出培训时,我发现每节课的尾声,老师都会问学生“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是基于数学的知识技能展开回顾,而当我听到一个老师问“今天这节课你是怎么学会的?”时,我感受到了老师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关注。这是基于数学学习的方法经验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多多提问“你是怎么学会的?”让学生完整经历探究的过程,明晰知识的产生由来,这是高于知识层面的数学本质理解,也是高于技能层面的数学思维活动。注重体验与经验积累,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与能力素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篇三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必修课程,而小学数学课程则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通过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经验,并对数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这里,我将分享自己的学习小学数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培养兴趣,学习更加容易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然而,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发现,我认识到数学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实用的学科。通过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进行推理和思维训练。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开始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思考数学问题,学习的过程也变得更加容易和愉快。

第二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更深入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我们探索了许多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字运算、几何形状、数据分析等。这些理论知识经常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我逐渐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学习几何形状时,我们会通过实际测量、绘制图形等方式将抽象的几何形状转化为具体的图像,这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并记忆各种形状。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我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段:启发思维,培养创新力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力。在课堂上,老师经常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鼓励我们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并尝试将它们与新的情境相结合。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我发现,数学问题并不是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而是有多种思路和解法。这样的学习经历让我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也激发了我学习数学的动力。

第四段: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的过程中,与同学们的合作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以小组或者同伴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题。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思路和解决方法,相互学习借鉴。通过和同学们的合作,我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知识,还从他人那里获得了新的见解和思路。这种集体智慧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大家共同进步。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我有了更多的数学知识,也培养了一些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的学习需要我们的耐心和毅力,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我相信,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还能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是一次有意义的经历。通过培养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发思维、合作学习等方式,我逐渐喜欢上了数学,获益匪浅。希望我能够将这些学习经验应用到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为未来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篇四

20xx版新课标的出现,给小学数学教学改进指明了研究的方向。曹培英教师就小学数学教学改进谈了自己的研究,他认为教学改进的基础工作就是两个吃透,应该在教学改进中立足儿童,彰显数学,创新实践。曹教授在介绍教学改进的过程中,既有理论上的引领,又有课堂的实例支撑,在学习之后笔者有了一些感悟。

小学数学教材是经过反复实践与修订的,其中单元和课时内容的安排都自有深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先读懂数学,读懂教材编写和分布的用意。数学学习是螺旋式的,每一册学习的内容都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教材中单元的安排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曹教授提到的表内除法(一)和表内除法(二)之间就隔了一个图形的运动(一)单元,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为了避免学生的厌倦效应,同时可以插入巩固时间,让学生学习表内除法更扎实有效。那么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就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数学的知识结构巧妙灵活的运用教材。

数学是讲道理的,当我们面对小学生时,需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方式去讲清数学的道理。例如曹教授在介绍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一课中,学生理解算理才是关键,以“计算100-78,是把100分成()个十和()个一”为课后测试,发现答对的学生认识不到一半,也就是学生对借位的理解还不到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理解算理把1个百分成9个十和10个一,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后续学习中也能把知识运用到小数减法中,如计算1-0.78,通常是把1分成()个0.1和()个0.01,学生的正确率就很高。

曹教授在讲座中谈到6点关于教学改进的主要测量,包括:立足儿童,彰显数学;基于单元,着眼整体;专题研究,上挂下联;发璞归真,用活教材;转变教学形态,提高课堂效能;关注评价,循证改进。在教学中坚持小学数学的“本色”,在具体课例中考虑知识安排的合理性,知识的学习内容安排是否符合学生学情。从课时设计走向单元整体设计,从一课内容走向一个知识体系。在指向核心素养的专题研究中,思考如何落实到相关单元每节课的教学中。活用教材,在书中学,在做中学,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学习掌握新知识。改变课堂教学形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巩固的时间,真正实现减负。逆向设计,在教学中注重目标、评价和设计,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

20xx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应该是能够适应学生社会发展及终身发展需要的、学生必须具备的、起重要作用的数学素养。其既包括数学自信、严谨的科学态度,也包括理性精神、责任担当等在数学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数学关键能力,也包括数学思维方式。郭华教授这样诠释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单一该学科的素养,本质作用在学生身上,做到“目中有人”,学生在获得该学科知识与技能后转化为自身的素养,这才是学科素养。

追本溯源,核心素养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判断素养是否达标的依据依然是学生本身对该学科的素养水平。在20xx年新版的课标中更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其目的就是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新版课标中将原来的十大数学核心素养变为十一,“量感”进入视野,也就是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随之而来,在义务教育阶段,图形与几何在各个学段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

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新增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能对图形进行分类,会用简单的图形拼图。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学业质量基于此提出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事物,认识并描述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特征,会对常见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能对物体、图形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大胆说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原型就是我们数学中的立体图形,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进行联系,说出立体图形中某一个面对应的平面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通过一些操作活动,感受立体图形与对应的平面图形的关系,感受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还可以让学生采用类似盖印的方法,把物体的一个面印在纸上,得到平面图形,一方面能够培养空间想象力,另一方面能够感受中国传统的印章文化。

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新增会用直尺和圆规做一条直线等于已知线段,这项“尺规作图”的加入明晰了尺规作图的教学价值:借尺规作图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借尺规作图发展学生几何直观水平,借尺规作图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借尺规作图积淀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相比较20xx年版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只是要求掌握画图的技能和方法,但是新版课标中的“作图”使一线教师格外重视。因此,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尺规作图前要先观察、分析、思考、预测、判断,再动手作图,不仅要让学生在作图之后知晓为什么这样作的道理,更要让学生在作图之前知道这样操作的原因。

让学生通过几何作图的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形成对几何图形的感觉,感受两点确定一条线段的意义;体会用直尺可以确定直线,用圆规的两脚可以确定线段的长短。具体方法:利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用圆规确定给定线段的长度,在直线上确定两个端点,从而作出与给定线段等长的线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直尺和圆规构建各种可以实现的图形。

课标在第三学段中新增体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但是对于会通过度量的方法对体积、面积进行叠加从而得出计算公式仍然是重中之重。学业质量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为能计算图形的周长(或表面积)、体积,能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立体图形的测量,理解长度、面积、体积都是相应度量单位的累加。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有规划做事的习惯和判断结论的能力。引导可以数出图形包含的完整小正方形的数量,或者数出图形包含的以及边缘接触到的所有小正方形的数量,用数量估计图形的面积。通过数一数,来感知面积就是度量的叠加。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法估计的面积比实际面积小,第二种方法估计的面积比实际面积大,由此作出结论,实际面积在这两个估计值之间。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理解:如果将小正方形等分成更小的正方形,可以得到更接近实际面积的估计值。

在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具有一般性、阶段性的特征。低学段更具体、更侧重意识。高学段更一般、更侧重能力。因此,教学在进行教学时,以核心数学为载体,学业质量为标杆,从生活中感知数学,在操作中感悟本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篇五

曹培英老师结合近年的“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组织形式,指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盲目追随热点,而应当立足于教学实际,关注儿童的学习认知特点,关注数学教学的本色,提高学习效能。基于以上的分析,曹教授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六点教学改进的主要策略,让笔者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20xx版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例如,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时,可以采用“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路,将体积与体积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对于体积和体积单位,学生其实是有一定的经验的。第一,是感知物体占了多少空间的生活认知经验;第二,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后,知识迁移上的经验。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先前的.学习经验进行对比、类推、迁移,利用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经验:长度单位用什么表示?面积单位用什么表示?体积单位呢?通过这样的提问与对比思考,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得出答案,而且能更清楚地区分出长度、面积、体积间的区别与联系。

当然,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一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材凝结了优秀专家、学者的智慧,教材是教学之本,而我们的课程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实施校本化。因而不管是怎么样的教学形式,我们都应当尊重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曹培英教授提倡,学数学应当关注从书中学,也应当是做中学,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为例,我们应当关注到,在情境上,教材将测苹果的体积改成了测土豆、梨的体积,是因为当把苹果放进水中,苹果是悬浮的,不能完全使用排水法进行测量体积;而土豆、梨放入水中,则是沉在水底,可以采用排水法计算体积,说明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应当考虑到生活实际。而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曹教授给出了新思路——称出体积:我们可以先测出1立方厘米的橡皮泥、梨的质量,再称出它们的质量,最后计算出体积。

当我们把教材用出经验、用出创意时,也就是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发挥出每一堂课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在如今的“双减”背景下,应该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安静思考的时间,用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来引领、推动教学改革。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时,由于空间观念意识较为薄弱,学生在学习中其实会遇到不少困难。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为例,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切”的问题——把一个长方体平行于底面切开,表面积增加20平方厘米,求长方体的体积;“拼”的问题——把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体拼在一起,面积减少60平方厘米,求原来正方体的体积;“增”的问题——把长方体的高增加3厘米,体积增加多少;“铸”的问题——把一个正方体铁块铸成一个长方体,求长方体的底面积……这类关于长方体实际应用的题目。有不少学生面对这些情境变化多样的题目,往往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笔。面对这样的学习现状,我们不妨尝试转变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态,给学生动脑想、动手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变化,让学习回归本色,进而发展空间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清楚最关键、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将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能够闻一知十,学会举一反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篇六

有了量感,数感终于不再孤单了。较数感而言,缺乏的是量感。数感与量感,形影相随。这个卧室挺大的,大约15平方米,要的就是这种抽象的感觉,缺乏的也正是这种抽象的`能力。

强化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不是重复训练、机械训练,要连接算理与算法,学会合理选择运算策略解决问题,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9898x97-9797x98就是运算综合能力的代表。

数学的美在于它能解释大量的生活现象,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数学是严肃的,同时也是艺术的。

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原来在边缘,现在回归正位。更多的体现为数学与自然的融合,给什么是数学,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指明的方向。

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相应的数学发展,同时还能涌现出一大批数学人才这就是未来的教育。教育承担提升国民素质的责任,更担负着国家人才战略。竭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篇七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小学数学课程的观摩活动。这次观摩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魅力和对孩子们的培养意义。下面我将通过观摩所见所闻,结合我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来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课堂氛围活跃,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观摩中,我发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氛围非常活跃。老师们精心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知识。课堂上,老师通过游戏、实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让他们感到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观摩中,我惊喜地发现小学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老师们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老师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观察周围的几何图形,并思考它们的性质和用途。这种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实效性。

第三段:强调问题解决和合作意识

观摩中,我发现小学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会给学生巧妙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观摩过程中,我看到学生们积极思考,相互合作,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他们在合作中学会了互相倾听、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培养了对他人意见的理解和接纳能力。

第四段: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程的观摩中,我也注意到了老师们对数学思维的注重。在课堂上,老师们刻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逻辑推理,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摩中,我看到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提出独到的见解,争取老师的肯定和认可,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数学思维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第五段:结语

通过这次小学数学课程观摩,我对小学数学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学数学课程不仅具有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特点,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此外,数学思维的培养也成为了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点和特色,使得小学数学课程在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信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中,小学数学课程将会越来越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篇八

近日,我有幸参与了一堂小学数学课程的观摩活动。通过这次观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下面就让我为大家分享一下这次观摩的心得体会吧。

第一段:观摩课堂的准备工作

在观摩课开始之前,我注意到老师对教室进行了布置。黑板上写着本课的目标和重点,还摆放了一些实物、图表等教具。这让我联想到小学数学课程一贯强调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的教室布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二段:观摩课堂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游戏等。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游戏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通过游戏中的互动学习,不仅增强了自信心,还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第三段:观摩课堂的教学内容

这堂观摩课的内容主要是关于“面积”的学习。当老师拿出一个面积相等的方形和三角形模型后,学生们上前进行观摩,并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这种直观的视觉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段:观摩课堂的互动与评价

在课堂中,老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认可。学生们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经过组内小组互评,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种互动与评价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我评价能力。

第五段:观摩课堂的启示与感悟

通过这次观摩,我深刻地认识到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巨大的潜力。小学数学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程观摩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我相信,在教师们的引领和努力下,小学数学课程必将越来越好,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做出巨大贡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篇九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动手实验操作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进行抽象概括。

三、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为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数学。

四、最后,通过对“十大核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解读,使我进一步了解学习了新课标。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使我了解新课标数学教学的特点,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要更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相关范文推荐